微電子(集成電路)前途怎麼樣?

看到很多人說現在EE比CS差遠了,而且對於集成電路這個方向有人說沒有太大的發展突破空間了,有人又說是朝陽產業,還有人說集成電路就是個坑後悔沒選計算機互聯網。前輩們能不能給點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說說未來IC在國際,國內的前景,以及和計算機對比。謝謝。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是集成電路的前途。 那麼必須要分成兩個子問題來回答。

問題一: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是否有前途?

問題二:一個人選擇集成電路行業,他個人的發展是否有前(錢)途?

我的回答, 直接先上結論

回答問題一: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目前進入了瓶頸期,或者說進入緩慢發展期。但是長遠來看,依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在下一次技術革命到來之後,依然可能有比較快速的發展。

回答問題二:對個人而言,目前進入集成電路行業是一個投入高但收益普通的選擇。所謂很好的職業發展是進入行業領先的巨頭中打工。創業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很難大富大貴。

------------------------------------分割線---------------------------------------------------

先分析第一個問題。集成電路行業是一個人類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 從戈登摩爾1965年提出這個定律以來,無數科學家工程師讓這個指數增長定律延續了將近50年。 雖然在近些年增長放緩,但是依然維持了指數級的增長。小小的晶體管,幾乎濃縮了人類所有自然科學和工程上的精華。短期內的翻倍不稀奇,難的是50年持續的指數增長。在這50年中,人類獲得了史無前例的計算能力的增長,下圖是過去一百多年人類每秒每$1000成本所得到的計算能力增長曲線。

微電子的從業人員,對摩爾定律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這個定律告訴了大家前進的方向,就是不斷cost down,不斷提高性能,你就會保持競爭力--在商業社會,知道往哪個方向前進比起不確定發展方向來說太重要了。恨是因為這個定律把大家都捆綁在了一個囚徒困境,即如果不能在兩年(初期是18個月)內將性能提高兩倍(成本降低一半),那麼就會被對手打敗淘汰。這帶來的後果是,電子產品在上市之後很短時間內就會降價,所有人都習慣了電子產品必須降價,消費者在無形中被慣壞了。面對這種情況,廠商只能寄希望於盡可能在新產品上市的初期獲取比較多的利潤,然後趕緊把資金投入下一代產品的研發,以期望在下一代產品繼續保持領先,從而可以有一定的收益。這種方式在摩爾定律提出的前40年里是奏效的,但是當工藝縮小到22nm的時候,一個重要的變化發生了。由於新工藝的研發投入越來越大,代工廠對新工藝的要價也越來越高,人們這個時候發現,單個晶體管的成本在22nm的工藝下居然比28nm還要高!

雖然人們還可以繼續把晶體管做小,晶體管的速度也依然可以提高,但是摩爾定律的一種表述「晶元的成本降低一半」已經徹底失效了。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過去四十年晶元廠商通過追逐新工藝來降低成本的道路被堵住了。在以前,用新的工藝,既可以帶來性能上的提升,又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在22nm之後,廠商就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否花費高成本來追逐新工藝,還是保守一些使用舊工藝。同時,一次較新工藝的投片花費越來越貴,很多中小廠商已經力不從心,只有行業內的巨頭還有資本去追逐更先進的工藝。舉例來說,22nm的工藝剛開始量產時的full layer mask要價大概是千萬美金數量級(我胡謅的),而千萬美元即使對於一個中型的fabless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更別提先進工藝帶來了前後端設計複雜度的提高,EDA工具的花費提高等等。

那麼市場這邊呢,桌面級處理器在經過90年代的戰爭之後基本就剩下了兩個玩家Intel, AMD。Intel靠著自己先進的工藝以及幾乎壟斷的市場佔有率,在PC興盛的年代還是過了一些舒服日子,一顆Intel的處理器可以買到上百美元, 這當中的利潤率還是比較高的。就在Intel過著舒服日子的時候,移動互聯網來了,初期做移動處理器的廠商有很多,比如TI, Nvdia, Qualcomm, Broadcom, ST, NXP, Marvell, MTK, Spreadspectrum, Intel. 擁有3G,4G通信專利的高通開始飛速發展,短短几年憑藉通信技術上的專利費和高端的移動SoC獲取了大量利潤,市值也是一路走高,最高達到了1350億美元,逼近了當了幾十年的行業老大Intel。但是移動處理器的競爭比當年桌面處理器的競爭更加慘烈,許多玩家掉隊,失敗離場,這當中甚至包括了TI, Broadcom這樣的行業巨頭。就當高通和聯發科在高端和低端快要把對手清理乾淨準備互相大幹一場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悲催的事實,即全球移動設備出貨量最大三家公司--蘋果、三星、華為都開始了自研晶元,以達到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留給高通、聯發科和其他fabless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相對應的是這些巨頭在2015年,也就是智能手機的增長開始平緩的時候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都陡然下降。高通目前的市值只有六百多億美金,幾乎縮水了一半。而華爾街對於高通晶元的糟糕表現是非常不滿的,在2015年甚至有大股東要求拆分高通的專利部門和晶元設計部門,因為晶元部門的收益比不上專利部門。資本是冷酷無情的,晶元部門投入大,而專利部門坐地收錢,顯然更符合華爾街的貪婪胃口,可是這顯然是竭澤而漁的做法,幸好高通頂住了壓力並沒有拆分。可是從這當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當今資本市場對於集成電路行業已經幾乎沒有什麼興趣。高通可是行業老大啊,研發出了那麼多牛逼的基帶晶元和移動處理器,在資本市場的眼中,遠不如投資像Uber, Airbnb, 以及以廣告為生的一眾互聯網公司。

為了應對越來越上升的研發運營成本,各大公司意識到單打獨鬥屌絲逆襲的時代已經過去,強強聯合才是過冬的正確選擇。所以在2015年,集成電路行業發生的併購案比過去6年加起來還要多,這當中包括了Broadcom和Avago的集成電路史上最大的合併(超過三百億美金),還發生了Intel收購FPGA大廠Altera, NXP併購Freescale 等等在十年前都無法想像的併購案。這和許多傳統行業在發展進入成熟期後進行的行業整合規律完全一致。2015年,根據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SIA)的統計,整個半導體行業的銷售額下降了0.2%, 2016年的預計行業增長大概只有1%左右。 而2015年整個世界的GDP增長率是多少呢?IMF的估計是3.1%。是的,半導體行業已經是一個連平均GDP都跑不贏的行業。

那麼接下來的增長點在哪裡呢?有人說是物聯網IoT,有人說是VR,有人說是汽車電子,我不好做判斷。但是很明顯,要想讓半導體整個產業再次飛速發展,需要的是類似當年智能手機這樣的有廣闊市場和不可替代的需求出現。至於給燈泡冰箱連個網,給汽車連個4G,都不能成大氣候。

可是我個人還是對半導體產業抱有信心,這個信心來自於人類對於科技和便利生活的追求。回到80年代,著名電影《回到未來》當中所幻想的未來世界裡的種種新奇的東西,在30年後的2015年很多都實現了,甚至比電影里幻想的還要牛逼。就像手機這種需求被創造出來一樣,或許N年後,又有一種需求被創造出來,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相信,那種需求一定需要半導體的進步和支持。這也就是我的結論:長遠來看,依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在下一次技術革命到來之後,依然可能有比較快速的發展。

再來分析第二個問題,個人發展有前(錢)途嗎?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目前硬體行業的待遇不如軟體行業。而且隨著行業的整合,去年各種公司進行了裁員,市場上充滿了很多有經驗的工程師。而我從學校里聽到的消息是,目前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EE專業的學生都在往軟體方面轉,包括MIT這樣的名校。所以第一個結論是,對於應屆畢業生,工作機會比前些年要少(中國由於國家支持,目前還是有比較大的需求),而且可選擇的公司少。進入公司後,也存在一定的被裁員的風險。收入水平和軟體相比低,和其他傳統行業比如機械製造,化工之類的相比依然有優勢。

進入公司的職業發展來說,硬體公司很難像軟體公司那樣高速的擴張,所以工資的漲幅也並不高。在美國這邊,工資漲幅能夠抗通脹就不錯了。

還有就是現在晶元行業自主創業的難度太大,流片成本高,EDA工具貴,VC不感興趣,導致晶元行業的創業公司數量遠遠小於軟體行業----一個軟體的初創公司融到幾百萬美元就可能活兩三年,晶元行業,不好意思,EDA工具的許可費用和一次流片的費用就花完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只好待在大公司,熬年頭,攢經驗,走engineer-&>senior-&>staff--&>principle engineer的技術路線,或者走管理路線。想要像軟體公司上市那樣一夜暴富,我覺得概率和中彩票差不太多了。

至於投入,這個行業畢竟還是屬於技術密集型行業,一個碩士是入行的敲門磚,所學的課程難度也不低。

最後插兩句,許多人爭論軟體硬體差別,其實差別很明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國產業分類

集成電路屬於第二產業,是製造業,而軟體屬於第三產業,是服務業。想明白這個,很多問題也就一目了然了。


行業現狀不樂觀的乾貨已經有人答了,畢業幾年的某m家硅農來說幾個大道理:

1.這種行業問題一定要看工作幾年後的一線搬磚工的回答,學生黨的天真浪漫和行業周邊人士的無限量雞血你真心hold不住。

2.凡是問「搞A是不是不如搞B「(不論行業還是分工),然後一堆搞A的人跟你說其實A也很好很nb的時候,不要騙自己,想想為什麼沒人反過來問。

3.要認清自己大概率是普通人的事實,所以要看普通人大概率的際遇。普通人大概率的際遇要看大勢,和炒股一樣,別總想著自己是熊市的妖股。學生黨特別容易被一兩個特例沖昏頭腦繼續騙自己。

4.在3的基礎上比較要考慮同樣的努力成程可以達到的成績,同樣是水漲船高的事。是金子哪兒都發光也許不假,需要多純,在哪兒發光,發多大光基本上就看平台的高低了。

5.行業活力很重要,延展性更重要。勞動力怎麼定價,是供需關係,而不是技術多nb多基礎多不可或缺(又是學生黨的陷阱)。越是門檻高,越是標準化,越是寡頭橫行,越需要少數幾個頂尖搬磚工,其他人盒飯都沒得拿。城鎮化高樓大廈多了是吧,磚廠發了沒?造什麼房子提供什麼服務更重要。物聯網,VRAR,人工智慧無不如此。

6.多看點書,多了解下其他人做的事。喜好這東西不是一成不變的。技術發展這麼快,想著綁定一個公司一個分工一個行業未免太狹隘了。


第一版答案中的新聞鏈接已經失效,本人一直想抽出時間來認真優化一下原來的答案,但無奈轉碼農之路工作繁重,一直沒有抽出時間來。時隔一年多,終於能夠優化一下原答案,更好地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見解,也算是對自己幾年時間學習IC所消耗的青春的一次總結。

P.S.最近大華為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配上這個消息,食用本答案風味更佳。如何評價華為開始清理 34 歲以上的職員?

先說我自己的結論: IC是一個成熟產業,正在逐漸向傳統產業邁進,產業的存量依舊很龐大,但產業增量愈發不明朗,發展動能鈍化。如果題主或讀者還是一個EECS本科學生,正在選擇專業的關鍵關口,又沒有對IC設計抱有極其強悍的興趣(例如IC設計工資9K,碼農工資13K,但設計IC能讓我找到人生的意義,帶給我的職業滿足感和快樂都是無價的。即便碼農月入20K,我也要做IC),那麼請選擇產業發展更快,應用前景更廣的計算機互聯網行業

首先明確一個前提,在一個資本主義或者市場經濟的制度下,有前途的產業就是指能賣出有形或無形的產品並創造利潤,與此同時產品銷量或利潤總額還在不斷快速增長的產業。半導體或微電子產業曾經就是一個這樣的產業,一個又一個在當時看來如同神一般的產品接連熱賣,為投資人提供了驚人的回報,為數百萬行業從業人員提供了穩定的飯碗,也為新加入勞動市場的年輕學生提供了職業生涯很好的起點。那這些創造驚人利潤的產品都有哪些呢,半導體產業怎樣使消費者購買了越來越多的晶元?

1971年搭載了微處理器的第一台微型計算器 - 從CASIO開始販賣計算器到2007年,CASIO一家廠商累計出售了10億台電子計算器。

Casio sums up 1 billion calculator sales

1981年IBM個人計算機 - 2014年全球PC銷售量還維持在3億台以上

1983年任天堂紅白機電視遊戲主機 - 紅白機全球累計發售6000萬部。截至2016年7月,新一代三大遊戲主機(PS4, XboxOne, Wii U)累計銷售7800萬台

2007年蘋果發售第一代iPhone,開創了智能手機的時代。2015年各個品牌智能手機銷售量達到14億部(相當於20%的全球人口買了手機)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近來越來越多的半導體從業者都覺得自己的產業是個坑呢?分析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現狀,就不得不從佔據半導體產業銷售終端65%左右的消費者電子產品的銷售狀況來做分析。消費者電子產品目前主要包含智能手機,個人電腦以及筆記本,平板電腦。近來消費電子的主要產品的銷售都陷入了增長鈍化的狀態。

全球PC銷售量已經由2011年高峰時期的3.6億台跌落至2015年2.8億台。PC產業的快速變遷,我們從一些新聞中就可以窺探到。

DELL私有化:為什麼戴爾(Dell)要謀求退市私有化? - 科技公司 - 知乎

SONY出售VAIO:索尼為何要出售包含品牌 VAIO 在內的 PC 業務?

IBM出售x86架構伺服器部門:聯想為何要收購 IBM 的 X86 伺服器業務?

一個主要產品銷量衰落的部門,存量的大餅越來越小,廠商之間殺價刀刀見骨,很多從業人員不得不要被洗牌出局。供給側的產品供應商數量減少,產業進一步集中化。

全球智能手機的銷售狀況圖,從圖中可以看見2014-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的銷售陷入了平台期,即便2018年銷量可能會進一步增長,全行業在2019年也會開始遭遇PC產業在2011年時代所面臨的產業的拐點。目前智能手機產業僅僅是增速放緩,競爭力不強的廠商就陷入憂患狀態。

樂視裁員:怎麼看待樂視將裁員10%? - 科技 - 知乎

中興移動裁員:中興裁員40%是真的嗎? - 校園招聘 - 知乎

聯想移動部門裁員:如何理解聯想手機業務只保留 Moto 一個品牌的決策?

聯想裁員近千人 摩托羅拉成「重災區」

三星電子手機部門繼續裁員:三星中興裁員 智能手機市場「變天」

甚至連中國最有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華為都開始:如何評價華為開始清理 34 歲以上的職員?

一個主要產品銷量每年僅能微幅成長,蛋糕不能在越做越大的產業,馬太效應開始顯現,一些從業人員開始離開。但畢竟還有兩年左右,產業的衰退期才會到來,真正的腥風血雨還在後頭。作為一個2016-2019年進入勞動市場的新人,你想要經受職業生涯的前三年就要顛沛流離的生活么?

智能電視,LCD顯示器業務似乎越來越好。但是這一點點增量所創造的就業崗位似乎都消化不了從PC和智能手機部門被優化下來的有經驗的老工程師們。

平板電腦部門,產業也遭遇了拐點,之後每年的預測中僅有微幅的成長。

消費電子產品的四大終端產品的銷量,不是陷入停滯,就是進入了平台期,要麼就是每年僅有微小的增長,註定了微電子下游B2C的廠商們日子不好過。產業下游出現了乾涸的現象,產業上游的日子會好過么?那些高大上的Fabless IC設計廠商,最近過得怎麼樣?

下圖是2011年全球前25大Fabless集成電路設計公司。

被紅色線覆蓋的Fabless已經被收購,被黃色線覆蓋的廠商曾經要被別家收購,沒有被覆蓋的廠商已經開始行動去收購同行了。短短六年,榜單上一多半的公司都已委身於人,不勝唏噓。再引用一句不知在哪裡看到的話,誰家收購合併後還不裁個員啊。。。這說明,半導體產業面對下游消費電子產業的終端產品銷量停滯,已經不得不抱團取暖,增強競爭力,削減開支,提高收入,在殘酷的冬天,努力地生存下去。

Avago收購博通:如何看avago收購Broadcom? - 晶元(集成電路) - 知乎

Marvell本來要被中資收購,但經營者對收購方過於貪婪,最終只能 在上海 Marvell工作是怎樣的體驗,現在加入是合適的時機嗎? 如何看待marvell這次的暴力裁員事件? - 手機 - 知乎

Altera被Intel收購:如何評價 Intel 對 Altera 的收購?

LSI被Avago收購:安華高66億美元收購存儲晶元廠商LSI

MStar被MTK收購:MTK 收購 MStar,對此怎麼看?

CSR被高通收購:如何評價高通$25億收購英國晶元公司CSR? - 晶元(集成電路) - 知乎

RealTeK還沒有被收購,但媒體炒作已經開始:媒體替聯發科著急:還不快收購瑞昱自救-控制器/處理器-與非網

紫光集團收購Spreadtrum,政府集成電路大基金突圍的第一步:清華紫光為什麼要收購展訊通信? - 企業併購 - 知乎

Skyworks收購Microsemi, Microsemi收購PMC-Sierra:知乎專欄

Lantiq被Intel收購:英特爾收購Lantiq公司,推進互聯家庭業務 - 英特爾中國新聞發布室

Microchip收購SMSC:Microchip完成SMSC對SMSC收購-放大/調整/轉換-電子工程專輯

這個榜單中還僅僅是Fabless IC Design House。一些IDM的大手筆收購案還不包含在其中。比如

NXP收購Freescale, 高通收購NXP:如何看待NXP收購飛思卡爾這件事情? - 半導體 - 知乎,如何評價高通試圖收購NXP? - 晶元(集成電路) - 知乎

Microchip收購Atmel:Atmel 為什麼衰落得那麼厲害?

英飛凌收購Wolfspeed:英飛凌以8.5億美元的現金收購Wolfspeed - Infineon Technologies

數不勝數。。。。。

如果讀完了這些以後,你依然熱愛半導體產業,決意為之付出青春,我們就來談一談光明的一面。大手筆的收購和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對於一個產業而言,也不是壞事。

IoT(Internet of Things)的時代,產品種類大幅增加,但每種產品的銷量卻不是很大,很多時候都只在百萬量級。對於小體量的廠商而言,僅僅生產一兩種產品,顯然風險高而盈利差。但吞併了數家廠商的大廠不僅資本實力更強,能夠承擔投資IoT的資金風險。同時產品線也更加廣闊,有利於廠商內部或廠商之間達成統一的IoT通信協議,加速IoT的應用向社會各個領域推廣。扎克伯格開發Jarvis AI中,第一步,也是最麻煩的一步,就是給各種電器聯網。如何評價扎克伯格自己寫的 Jarvis AI?等到上游IC廠只剩幾家後,相信此時各種電器的聯網時,溝通各種數據標準的工作將會大大減輕,產業可能會迎來一波IoT的春天。

除去IoT以外,目前產業只能期望電動汽車的電子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以及AR/VR的普及程度達到平板電腦的出貨水平或者智能手機的出貨水平。高盛VR與AR報告:下一個通用計算平台(第七章)_科技_騰訊網

未來向何方而去,有誰能知呢?希望世界和平,希望經濟好轉,希望大家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再見,陪我走過了幾年青春奮鬥時光的微電子產業。

----------------------------------------------------------原答案的分割線-----------------------------------------------------------

個人認為半導體產業有加速向傳統產業沉淪的趨勢。

首先,就題主關於微電子未來發展趨勢有人看多有人看空引發了困惑的問題。微電子產業在國際的整體發展形勢和國內做進口替代有國家大基金撐腰產生的所謂火熱情況是不能等同的。

就半導體產業發展而言,整個產業變遷可以總結為: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集成電路,80年代的消費電子轉向數字化,90年代的PC普及熱潮,和新世紀之後智能手機在全球熱銷。目前來看集成電路產業高速發展已經告一段落。市場的表現是:以往預測的PC和筆記本的商業周期都在3-4年左右,也就是說大多數用戶在購買新機後3-4年內會換機,目前已經逐漸延長至5-6年。另外智能手機的在國內的由低端升級到中高端的速度也在放緩。

智能手機銷售放緩,凈利承壓從蘋果利潤增速下滑;三星電子面臨全球需求不足導致凈利潤下降3成;小米近期遭遇到的國內市場發展瓶頸可見一斑,行業新聞均有報道。PC和筆電的發展情況,從兩大台廠華碩和宏碁的困頓,DELL的私有化,SONY出售VAIO,聯想收購低端伺服器等消息中就可以料想到。

半導體全行業的放緩可以由近期國際上半導體產業內排在前30的大公司面對經濟寒冬通過關掉競爭力不強,沒有壟斷優勢的部門,同時要做兼并整合抱團取暖並且還要裁員削減成本以求生存,得到印證。至於前景,這幾年的CES展覽,媒體界的一致認知和看法都是消費電子業沒有新的殺手級產品,產業普遍不知未來路在何方。目前很多公司都指望VR和IoT能儘早發芽勃發,但綜觀現在的趨勢,這兩個方向成熟到可以大量賺取現金流少說還要5-10年。

關於最近的大公司併購,詳見以下網址:http://laoyaoba.com/ss6/html/10/n-581910.html

這麼大力度的併購和產能整合,其實就是全球產業不景氣時的「供給端的改革」。原來發達國家鋼鐵,煤炭,重化工業成為夕陽產業的70-80年代,整並的力度就和今天的半導體微電子行業很類似。

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恰好趕上了整個行業開始衰落的時期,在新的增長點看不到,國際供給端不斷改革的時候,如果國內通過天量資金的投入,做國內市場的進口替代和國際市場的小規模出海,最終只會是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進一步惡化供給端的競爭程度,類似零和博弈。

目前國內的發展趨勢已經嚇壞了很多海外企業。比如紫光開始要做存儲器,很可能從NAND存儲器做起,韓國三星,日本東芝都料定未來幾年如果紫光在台系人才和大陸資金的配合下發展順利,整體產能必然過剩,都做好了產品價格會跌成白菜價的準備。這樣的例子在這個產業里數不勝數。

最後總而言之,對於個人,有機會可以轉到互聯網就儘早跳坑,越早做機會成本越小,不要像台積電40歲的老員工那樣不能升主管又太老乾不動FAB,只能拿著台積電股票去經營咖啡店,開幼兒園。行業高度壟斷,連跳槽都沒有地方去。

如果不在乎自己未來和汽車,機械,化工這種傳統產業技術人員待遇差不多,越有經驗越值錢,但職業發展初期機會少,競爭強,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狀況,可以不過分計較名利,那安心本分的做這份工作也可以。


相關話題傳送:

程序員的工資一直這麼高嗎?有沒有人分析一下程序員工資在不同年代的變化及未來變化趨勢? - 呂品的回答 互聯網行業對製造業人才的虹吸效應,但我並不認為互聯網人才 能在IC產業形成 所謂的降維打擊。有的最多是互聯網反哺硬體。

台灣在哪些方面領先大陸? - 中國 (有關於台積電和三星方面的評述,高票答主)

為什麼在中國電子工程師的發展明顯不如軟體工程師方向? - 職業規劃 (系統集成度的發展,對電子工程生存空間的擠壓)

2015年國家建立9所微電子示範學院的意義在哪裡? - 科技 (補充說明專業人才的匱乏,高水平從業者稀缺)

中國的微電子技術為什麼差? - 製造業(補充說明行業代差太大,生產線上的全套裝備都依賴進口,但是,有代差就有機會。不要忽視下游反哺上游的情況存在和國家的投入。當然還要繼續關注政策走向)

CPU 的摩爾定律是不是因為 10 納米的限制已經失效了?10 納米之後怎麼辦? - 薛矽的回答(補充說明摩爾定律以及相關)

KPMG Global Semiconductor Survey (補充說明全球範圍內,從業者態度)

知乎不是撕逼場所,我的觀點有不恰當的地方,希望不吝指正。

本科畢業生起薪沒有碼農高,是事實,不否認。未來機會多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沒必要一爭高下。如果覺得當初被老師忽悠了進入這個專業,也沒必要把怨氣發泄在這裡,我們理性討論不好嗎?

強烈建議如果想學好這個專業的,盡量到一流學府深造,不要僅限於本科學歷。因為流片成本貴的話要上千萬,失敗一次,就是幾千萬的損失。即使小型的模擬電路,也要幾十到上百萬不等,公司不會貿然把這麼大的項目交到沒經驗的人手裡,這也側面論證了經驗越豐富越好的地方。。當然也不可否認,有些成熟復用性好的設計很長時間都不會換,這也擠壓了新入行者的生存空間。

-----------------------

對目前的高票答案 @Des Gemini提出點異議,並且補充點內容。

國內的集成電路產業不是很發達,本身人就沒碼農多,加之知乎上IC出身(包括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集成電路等等相關專業)不是很多,所以有些觀點並不是很恰當。

1.目前的計算機熱和早些年的 學會計、金融、管理 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當一個行業興起的時候,必然會伴隨一批人的趨之若鶩。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後來者依舊跟風,未必會獲得更大的價值回報。這就好比資本市場,熱點總是在輪動。總是在追逐熱點的人並不會獲得最大的回報,甚至有可能徒勞無功,一無所獲。。

2.IC的難學也是其高門檻的體現

相比於計算機領域以及電子工程專業,IC確實難學,這也和其所處的層次有關。物理理論層面(bottom-up):統計物理,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微電子器件;應用層面:數模電-系統相關(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模擬IC設計-CMOS超大規模設計;製造相關:微電子工藝。因為所處的層次,需要上下兼容,這對日後的研究和工作有很大的裨益(這也是答主日後才感覺到的)。

換個角度想,其他領域其實如果深入下去,要學的內容也有很多。比如醫學,至少7年的學習。

計算機容易學,也只是說明入門門檻低,但是北大青鳥那種培訓出來,要成為一流碼農,也是很困難的。畢竟能看懂演算法導論,理解運用machine learning之類的,也非等閑之輩。

3.硬體創新的深度和維度要遠遠高於軟體。

電子硬體創新的終點在於集成電路,以及相應的微電子工藝。我記得幾年前有個生動的案例,華為總裁號召很多電子工程師轉去做晶元設計。為什麼?一方面,說明單單是IC設計的人才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另一方面說明,單純靠板級電路設計創新或者軟體上的提高,已經無法滿足日益激烈的企業競爭需要。就比如蘋果公司,它自己開發處理器,靠軟體或產品利潤來反哺硬體投入。前段時間一個seminar,微軟vice president陸奇,在談到為什麼微軟自己做硬體做surface時,說microsoft+硬體廠商的模式已經無法趕上蘋果的軟硬體一體模式,很多硬體廠商因為利潤低,無法追趕上蘋果的創新步伐。因而,Microsoft要做硬體,然後把技術轉讓出去。

創新,不是一句互聯網+,靠互聯網模式的複製就能成功的。再舉一個很簡單的手持投影儀的例子,如果沒有TI在數字光處理上的技術突破(最後成功流片),不可能帶來這種劃時代產品。小型化到後來,便是集成化(system or network on chip)。而這些,還只是固態電路的範疇,如果在發展到有機電子,如果微光電機結合的這些領域深度融合,硬體上的創新帶來的生產力的提升,是否會再造一個千億級的產業?畢竟,如果沒有ARM,沒有低功耗的soc晶元的出現,移動互聯網時代又怎麼會這麼快到來。

4.待遇和工作壓力問題。

這是每個在校大學生都會面對的問題,我當初讀大學時也有題主類似的疑惑。我也很贊同很多答主follow the heart的說法。但是,我始終相信,一個人做最好的決定總是在獲知大量有效信息的基礎上。我就簡單補充點,別人會忽視的點。

第一,IC設計的工作強度遠在碼農之下,最接近碼農的數字集成電路前端設計,也不用隔段時間換種語言,而且,硬體邏輯上面其實很久都沒變過了。到現在,還是大多數用verilog HDL和VHDL。依舊是同步時序邏輯。。。是不是感覺學了門終身可以靠它吃飯的東西???。。。如果做模擬IC設計,熟讀模擬IC設計三大聖經,就基本上,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了。而且,模擬IC設計有個好處,就是模擬一跑就是個把小時,這個時候,就可以悠閑地看看文檔,喝喝咖啡。。。

第二,待遇問題確實不能與碼農並論,15-16年,模擬起薪正常的話是1w/month,數字的話1.2-1.3w/month(研究生)。當然,不搞技術的,並沒有這麼高。題主,不能忽視十年、二十年,或者有流片經歷之後,有月銷量超過1000w片的成功經歷之後,你的身價年薪百萬不是夢,當然這種是top級別的。再來個top級別的台積電finfet工藝技術核心梁孟松,前十年在台積電年薪過1000w,後來被三星以兩三年就能得到十年回報的利益誘惑來挖牆腳。。是不是一下就雞血了?

5.冒險家精神。

答主本人,一直非常認同冒險家精神。改革剛開放的時候,浙江溫州人投機倒把八大王,挖社會主義牆角;90年代後期,山西商人承包虧損煤礦,明知不可為而為之;21世紀初,轟轟烈烈的互聯網創業浪潮。哪一個不是承受著巨大的風險,在市場還處於低迷期的時候布局?並不是說,IC行業沒有機會,而是說,IC的低迷期比較長,並且我國在前三十年對這個行業都是有虧欠的。作為一個被列入核高基各種規劃內的產業,沒有理由懷疑在未來不被看好。說國內與國外代差太大的,依舊可以走市場換技術的道路,走高鐵、核電的道路,英特爾對紫光(展訊)的戰略入股是最好的例證,大基金入股西部數據等等布局,不難看出國家的決心。而且,雖然摩爾定律走向盡頭,難以為繼,但是並不是說沒有發展了,微光機電、柔性材料、甚至是電子材料本身替代(Si-GaAs、InP-寬禁帶GaN),都是值得期待的方向,電子工業仍然在蓬勃地發展。

——————

評論問題看法:

1.待遇問題相關。

碼農待遇確實高,就業的盤子大,這些都是事實,答主並沒有反對。但是,就好比金融、會計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都不能忽視。而且,做IC design或者是做工藝的,經驗非常重要,越老越吃香。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不能緊緊盯著錢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答主說follow your heart的原因。

2.個人發展問題相關

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為一流碼農的潛質,有些人從初中就開始編程,參加信息學奧林匹克;有些人本科就參加ACM,早早地入了碼農這個坑。但是,還有很多人,從小就喜歡物理,從小就喜歡搞點無線電,玩玩小燈泡搞點小發明,如果進入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行業,那不是太可惜了。

再舉個不恰當的例子,著名導演 李安,在學導演之前曾經一度想做碼農,但是後來,還是follow his heart。

在上升點高度,如果沒有自己的民族電子工業,有些東西,你即使想買,也沒人賣給你;有些東西即使很便宜,別人都敢賣十倍價格。這個產業,對於大國來說,肯定是要發展的。沒有一流的硬體,你軟體做得再出色,整體產品的體驗也不會好。對於 用戶痛點,碼農應該比誰都清楚。這也是華為為什麼發展海思,小米為什麼要聯手聯芯入股大唐電信的原因。因此,整條產業鏈中,軟體服務業做得再風生水起,上游的電子工業代差太大,軟硬體協同就不可能做好。更不用提一些紅色產業鏈,在國防、信息安全領域的需求。

再政治一點,如果國內的晶圓代工和IC設計能再強大一點,搶走台積電、聯發科更多的市場份額,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是不是會更緊密??要知道,台灣5296億美元GDP(2014,google)中,IC產業就佔了738.28億美元(TSIA,2014);與之對應的中國IC產業只有2672億元人民幣(中國製造2025)。這個行業的有志青年,除了去facebook發動表情包大戰,是不是還能做更多?

3.關於越老越吃香的問題解釋

確實,這個提法不嚴謹,很多行業都是適用於類似14年定則。換種解釋是,這個領域所積累的問題的深度和難度,足以耗費你畢生精力去研究思考。這就好比匠人精神,是要靠一代一代經驗積累傳承的。在模擬IC裡面,可能就一個簡單的運放單元,你就要花六七年時間學習;還不提要了解完從前端設計一直到tape out的流程,知道什麼時候要trade off,什麼問題對應的解決方案。這種排錯,可沒有類似的debug工具,即使用模擬工具,也不能保證100%正確。更別說用新的器件,新的結構。我指的越老越吃香,更多的是指經驗會積累,而且夠你一輩子去積累。而不像碼農那樣,一個技術熱點,可能花幾個月就吃透了。碼農的經驗,可能不在於技術的理解,而在於技術的運用和趨勢的判斷(如有不對,請指正)。大部分碼農 總不要精通編譯原理和計算機體系結構吧?不需要了解彙編和硬體加速原理?(當然,我是指大部分)

然後簡單介紹一位,典型。

2012年,蘋果從三星挖走Jim Mergard(下圖),他曾是AMD的chief engineer。三星剛挖走6個月,又被蘋果搶走。新聞評價其是almost two decades veteran,而他也是一直從engineer做到chief engineer並成為AMD 的 vice president。

(侵刪)Apple hires Samsung, AMD chip veteran

4.摩爾定律

概念就不提了,但是,在特徵尺寸進入深亞微米的時候,工業界和學術界就已經意識到摩爾定律難以為繼。我想只要是正常點的學校都會提more moore和more than moore(wikipedia在moore"s law裡面也有介紹)。

如上圖所示,more than moore是應用領域多樣性的擴展,more moore是延續摩爾定律,採用新型工藝和器件結構high-k、finfet,未來more moore也有可能走到盡頭,但是至少還有nanowire fet至少一代的技術革新。至於beyond cmos(擺脫對cmos的依賴),這個還只是一個提法,但是,諸如量子計算(引入光,存疑)、石墨烯材料等領域都已經比較活躍了。

摩爾定律確實走到盡頭了,確實不能18個月翻一翻了。但是,還有很多不那麼顯然、比較複雜的定律存在(more moore,more than moore,beyond cmos)。留給人的想像空間也從一維的只追求特徵尺寸,到二維的工藝條件和應用領域之綜合。並且需要指出,不同的應用場景,不能適用一樣的工藝製備,比如HV Power,需要用第三代半導體或者是Super Junction結構,不適用數字集成電路的製造工藝。

IC產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摩爾定律,是成熟的商業模式+確定的技術發展趨勢 共同造就的。目前,產業的寒冬,確實很大程度上跟 技術發展趨勢不明顯 相關。所以,也必須承認,技術實力開始趨同,研發人員待遇下降,產業進入寡頭時代這些趨勢。但是,也需要看到,這一行業其他技術發展,就比如做Power IC的MPS,絲毫不受摩爾定律的影響,活的依然很滋潤。再比如做模擬IC的,根本就不care 特徵尺寸。只不過這些行業的用工需求沒有數字IC設計旺盛(IC產業中偏軟體,偏服務業的方向),所以,總體來看行業的景氣度隨著摩爾定律的到頭而一損皆損。但是,技術生命力還是存在的,還有很多方向存在機會。

我不想說些雞湯。只是希望來知乎上看到這個問題並真心喜歡微電子(集成電路)專業的學生,能看到這個回答後,對這個專業、對未來有更多的希望。

潛水了好久。

也是看到這個問題,而且用了 「真的」 二字,有點心痛才答的。這個行業,還是有很多人在堅守。

-----------------------

最後一次編輯(寫點雞湯)

上知乎,每每看見類似的問題都能發現同樣的答案:退EE,退ME,CS大法好。coder們有時也會打趣道:這是CS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確實,從個人的角度講,CS的行業薪水、待遇都讓其他製造業同仁望塵莫及。回報付出不成比例,創業機會又好像非常渺茫,上升通道窄,成為技術大牛遙遙無期。再加上,美帝的EE也衰落了,前景似乎更加黯淡。

情懷確實不能當飯吃,所以,我尊重每個同行、師兄弟們的選擇。哪裡都在貢獻。

我的回答儘可能保持理性,引用得當,但是,回答還是會受個人情感的左右,會受個人閱歷的局限。而我也不是什麼行業精英,只是一個把理想當飯吃的年輕人。

本科時,去偏遠地區支教。有個很有文採的年輕男老師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教師三年特崗的服務期滿後選擇留了下來,留下來的原因也很沒有新意,是為了孩子。但是,只有親身接觸到這類吃理想飯的人,看見大涼山地區那種觸目驚心的貧困時,我才能深刻體會到中國人特有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含義。

我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夢的提法,不追求big house或是賺了多少錢,而是像清華學生那樣投身於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雖然清華離我很遠)。中華民族在屈辱了100年後,祖國仍未統一,高端製造業的代差仍然太大(抱歉,我是個民族主義者)。如果我們這代人不思進取,這個專業的後進者也會失望地離開。如果我們這代人沒有擔當,如何向高端製造業轉型升級?如何讓更多貧困山區的人享受工業化帶來的發展紅利?

互聯網大佬中,我很喜歡馬雲。他是一個很有遠見卓識的人,但,讓我敬佩之處,是他的社會責任感,是他敢於對撬硬井蓋的人說不。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Update @2017.12

站在17年的末尾,再來看當初的回答,嚴重打臉。

2017年12月,AI ASIC的各路英豪已經整裝待發,前有谷歌的二代TPU、華為970中的集成的寒武紀、NV Xavier中的DLA,今有地平線的旭日征程,明年的各種PPT中的晶元也要開始接受市場考驗。

實在有趣,傳統行業迎來新風口,演算法+晶元長出新的翅膀。

是,bat每年招聘數千人,外企硬體公司晶元方向的職位大多個位數,而起薪和漲薪空間也是完全碾壓,你說自己喜歡硬體,可能你還沒有怎麼系統的學習軟體,多多嘗試再作結論。不喜歡演算法可以搞系統,做產品,只要不做理論的話用高級演算法的真心不多。另外你可以關注你嚮往的晶元公司的財報,winter is coming.

而國外的情況,EE博士在忙著quit成碩士,EE碩士在忙著刷leecode。為啥不去堅守EE陣營,因為大公司的校招職位都freeze了啊

傳統晶元行業鮮有新風口 能自己長出翅膀的豬都在評論區 關注這個問題的更多是國內微電子本科研究生 與其用長翅膀的故事畫餅 不如給出一個可以在一線城市活下去的方法

我承認去華為展訊威盛聯發科marvel飛思卡爾當架構師當CTO也可以發家致富的


微電子的本質是製造業,軟體的本質是服務業,無論從市場盤子大小,新業務機會,行業活力,軟體都是完爆微電子。

像我們這種ic坑主都是將微電子和電子系統硬體等其他製造業相比來找優越感,和軟體去比,這不是找虐嗎。


美國的模擬也都是老人,一頭白髮還在做設計,level還都賊高。年輕人做模電的都很少,更多的都愛做mobile internet,尤其是前端,難度不高,架不住人多啊,各種基礎cs課堂堂爆滿。對比ee課程,叫人唏噓,並且美國vlsi產業從業人員,也是內部對行業的爭議不斷,工作十年跳到cs都有,很多top minds都漸漸的離開了ic行業。我覺得主要原因有這麼幾點

1. ic工程師工作並不輕鬆,知識多,設計時考慮問題比較雜,很多時候為了加快產品面世速度,流片前工作量都很大。而且現在有cs這個行業在這比較著,工作量也不是很大,工資高一些,start up多,乾的不順心可以跳槽,弄不好還能發財

2. 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大家對行業前景不看好,隨著產業不斷scale down,feature size已經逼近物理極限,再過十年,可能摩爾定律無法維持,而大家對後摩爾定律時代到底是怎麼回事,誰都不知道。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按照既有路線發展下去,半導體行業還將進一步整合,結果就是,在某一細分領域,都只有一個巨頭是贏家,賺走幾乎所有利潤,而其他家幾乎就是巨虧,巨虧之後就是裁員,參照下,broadcom,TI等原先試圖做手機soc的廠商就知道。startup就更別提了。

所以說,硬體行業如果沒有 big thing發生,只會不溫不火下去,因為本身設計工作就不需要太多的人。


關於軟體硬體的前途,聽說軟體的待遇很高,BAT之類的,但待遇差的也不少吧。我倒是不知道具體的數據統計,至於硬體的待遇,之前EETOP上有統計過,可以上去看看。從2014年開始國家成立了集成電路扶持基金,好像是這麼說的,具體明天再查數據。

如果你可以走到金字塔,那就不要care軟體還是硬體了。

Aha, 我也是微電子專業出身的,現在可以說是從事數字IC方面,工作內容也涉及到軟體,硬體和各種演算法協議等等。當年可學了一堆物理和化學,學習和工作經歷完全是Bottom-up的學習方式。

我想說的是:完全沒有必要糾結是微電子還是軟體,因為有些是軟體實現更好,有些是硬體實現更好。

一個方案的設計離不開C/C++或者其他編程語言,因為軟體實現容易,方便改來改去。。

方案設計好後,真正的產品需要硬體去實現,因為很多應用場景硬體更好,也需要集成到系統裡面。

還有硬體設計,除了硬體描述語言Verilog/SystemVerilog, 也是需要各種編程語言:SystemC, C/C++, Python/Perl,Makefile等。

我身邊微電子出身的很多軟硬體都玩得很好,軟體出身的硬體也做得很好。明天再改,再寫,手機碼字累。


其實各個行業差不多…哪有那麼多朝陽產業?

你要注意的,是你在這個產業的哪一個環節,可以預期的是,待在那些重要的環節往往對你帶來更多挑戰,讓你不斷學習成長,變得更有價值。


兩年之後的更新:

答主現在成功地跳入了 CS 的工作圈,雖然搬磚很辛苦,但至少養得活自己,付得起房貸,努力有回報,奮鬥有前途。

看前面的一些回答,感覺很可笑。奉勸各位微電子從業者或學生,否認平均待遇差別毫無意義,討論個例純屬扯淡。你如果是為了情懷選擇微電子,那我敬重你,我是個俗人,我追求世俗的成功,你走你的獨木橋,我走我的陽關道。但如果不是享受這份情懷,請正視現實,果斷行動。

還有一些微電子愛好者,跳出來使勁灌雞湯,恨不得靠自己忽悠把中國微電子帶上復興道路的,呵呵。請你為自己的情懷買單,不要靠忽悠別人來為自己的情懷買單。

21世紀三類傻 X,什麼都要自主製造的民族主義,科學家都是在害全人類的反智主義 ,不信我主你們都去死的宗教狂熱主義,請自行對號入座。

==========================

微電子本科在讀,自學軟體,準備換坑。淺陋之見,如有疏漏,懇求指正。

換坑原因: 當初報志願的時候,對微電子的理解比較淺薄,抱著進Intel,Nvidia,設計澎湃動力的CPU或GPU的夢想。結果開始學幾年以後就瞎了:

  1. 專業方向太多,入口只有一個。據我了解,絕大多數本科學校在微電子學方面的專業設置就只有一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等等。然而入門以後才知道,讀研讀博後能分出幾十個方向,而且往往千差萬別,封裝,測試,設計,器材,MEMS,模擬,數字……瞎了有沒有。而且很難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因為據有限的了解,國內大多是做模擬的,想要進入國際的IC公司,出國似乎是更靠譜但是又更艱難的選擇。一言以蔽之,專業道路根本不像當初給自己寫的劇本這麼簡單啊老濕......
  2. 專業知識相比有些工科專業,特別是相比於軟體艱深很多。比如半導體器件原理,勉強能分辨出統計熱物理學,量子力學,數學物理方程,固體物理學等等多個高大上的學科的公式混在一起,很難理解數學公式背後的物理意義,只能靠老濕講或者是看書上的描述性語句。然後就這隻算打基礎的知識,遠遠不足以去微電子學方向的就業崗位,毋論做科研的能力,只能學傻的時候想想自己以後是需要再讀碩還是讀博。
  3. 理論知識離實際的工程太遠,因為學的太基礎,也不知道自己要學幾年才能看到實際的項目。這種自底向上的學習毫無疑問是必要的,但也毫無疑問是很難的,除了少數單純以學習為樂的學神,大多數人迷失在數學和物理之間,找不到對這個專業的興趣。
  4. 學的難學的久不說,找硬體工作比軟體難不說,還掙的少。至少我們學校本科軟體就業,基本都是每月1狗起跳,大神能到1.5狗以上。而硬體能0.5狗就挺不錯的了,不要命去華為也許能有1狗吧,但是據師兄所說,傷身......
  5. 與軟體業相比,硬體行業的生產資料遠遠比人力成本來的要貴。軟體業,尤其是互聯網產業,哪怕是頂配電腦2萬夠了吧,然而一個經驗豐富的軟體工程師的工作效率恐怕十倍於畢業生,從而生產成本更多地傾向於人的薪水。然而於硬體行業而言,2萬都不一定夠買台好的示波器,毋論投資動輒數億的生產線。
  6. 我覺得,工科專業的熱與不熱,本身就是歷史的必然,沒什麼好掩飾和駁斥的。蒸汽革命和電氣革命的時候,天朝還在四書五經的時代;電子革命的時候,我們還在紅旗落地的時代;只有軟體和互聯網的時代,中國算是抓住了時代的潮流,有一批能站在世界技術浪潮最前面的大公司。一個國家的某個行業,能否拿走這個行業中的絕大多數利潤,本身就是看它在世界上的技術競爭力,所以德國的機械電氣牢牢把握了最高精尖的一部分,固然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歷史的先發優勢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電子方面,不要說美國的矽谷,哪怕是台灣,抓住了電子革命的尾巴,他們的微電子行業活得也比我們滋潤很多。所以,軟體掙的多,也無可厚非。樓上答案噴軟體是VC養的,怎麼聽都有點酸溜溜,僅看每年的GDP,恐怕互聯網的產出都遠遠超過內地的電子產業吧。

以上是闡述自己的想法,如有錯誤還請輕噴,歡迎交流。


從字面上理解,摩爾定律正在終結,因為晶體管數量的指數級增長已無法繼續下去。不過,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摩爾定律只是在簡單地描述這樣一個事實:用戶價值每隔兩年便會翻番」。通過這種形式,摩爾定律將繼續下去,只要半導體行業能持續用各種新功能填滿其設備

考驗設計人員的時候到了。。。

—————————————————

胡正明:我給我的學生總是這麼說---其實這一行真正重要的是要做到最好,做到最好,你的報酬一定是高的。另外要看到這一行將來有沒有長遠的發展,我也曉得年輕人真正擔心這件事,我覺得半導體再發展一個世紀都是可以的。

常常有些學生和年輕的工程師問我說,我們這個半導體產業將來的前途怎麼樣,不是摩爾定律要結束了嗎?我跟他們說,會繼續下去。原因很簡單,知道這個原因我想你大概就會同意我的想法。

我們學校裡面,又有化學家,又有物理學家,他們都看到了高科技需要半導體,他們也聽到了摩爾定律要結束了,所以他們過去十幾年都花了很多工夫都在想有什麼辦法來取代半導體。我有機會跟這些諾貝爾獎級化學教授、物理教授交流,我知道他們在想什麼,跟他們談過很多,我可以說沒人能看到有其他任何東西可以取代半導體!但是他們看到很多可以幫半導體前進的東西。

既然不能夠取代半導體,剩下來的問題就是半導體給世界的好處,是不是已經走到盡頭了,還是說我們這個世界還需要半導體來做更多事情?

我的答案是我們的世界一定還需要更多更多智慧器件,這些智慧器件只有半導體能夠在下個世紀給我們的世界,數字革命只是剛剛開始,智慧器件和數字革命,他們的基礎都是半導體,既然沒有其它的科技能夠取代半導體來做數字功能和智慧器件的基礎,那麼我們這一行應有一百年的遠景。 因為這個原因,我如果今天再重新選一行的話,我還是會選這一行,因為我覺得它還有很大的前途。


是朝陽還是夕陽,查查投資,ipo之類的數據一看就知。你的工資其實很多來自投資人。說越老越吃香的,真在這個行業幹了幾年?而且這話與問題的邏輯其實不相關,夕陽行業說的是大勢。


適合打工的好行業。要相信:技術門檻高的地方、對經驗要求高的地方,不容易被替代,薪水相對高,職業壽命相對比較長。


本人本科集成電路,畢業後同學很少有就職本專業方向的,少數的幾個都是之前進過實驗室然後一直學習verilog的;我覺得微電子工藝方向確實有點難,如果想要做這方面恐怕需要讀研,並且可能還需要讀博,最後也是進研究所做這些東西。

但是數字IC方向的話可以找FPGA有關的工作,這也算比較有前途的一個方向,但是可能還是比不上軟體;至於ASIC學的好可以進華為、高通等大公司,雖然累點,但是應該也算不錯。

整體而言,數字比模擬會好找工作一些,而且也更好入門,但是一般需要讀研究生繼續做些項目才會好找工作一些;硬體可能會比軟體工資低一些,但是卻也比軟體更持久,不需要像軟體那樣做上3、4年就必須考慮轉管理之類的,硬體會更久一些吧。


瀉藥。

前途好不好看和誰比了。

和純粹碼代碼比,學習難度高較大,入門不易。

和通信、電子信息工程比(就國內的而言),就業口徑不夠寬。

恩,大概也就這些缺點了。所以,搞這行得有力爭上遊的決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死…)


謝邀。

是的,EE 比 CS 差遠了。

其實吧,我們處在一次人類社會的革命浪潮中,這次革命的速度遠遠大於以前幾次革命(比如工業革命)。

在這個浪潮下,所有專業都比 CS 差遠了。就如斷水流大師兄所說的:

不過,作為與 CS 如此接近的一個學科,EE 已經算不錯的了;電子,也算 EE 裡面最好的方向之一了。

其實樓主你分析下你所聽來的幾句話,其實你可以看出來答案的。

「對於集成電路這個方向有人說沒有太大的發展突破空間了,有人又說是朝陽產業,還有人說集成電路就是個坑後悔沒選計算機互聯網。」

前兩個觀點的可信度肯定不如第三個觀點,「集成電路就是個坑後悔沒選計算機互聯網」,那麼靠譜。因為這個觀點是過來人的觀點,有過親身經歷才這麼說的。

大把的人後悔,大把的人折騰去從 EE 轉 CS,這背後到底是有多大的動力,亦或是有多大的無奈?


連續加班18周13/7正休假中的飄過……


Unfortunately, most of those who have already turned to CS would not be wasting their time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They have already started to enjoy their life or to work hard to climb the ladder as we also did in this field. It"s not that different, to be the better and to make more, you have to work hard anyway and anywhere. Those who spent their time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they have faith or are doing well in this field (or at least they try to persuade themselves they are ;P). You cannot get much useful info since they have their own stands/bias. So use your own judgement and find what you truly enjoy doing.

Like someone above answered, the question really comes down to: are you a pig, can you grow your own wings, only after that, you need to check: whether there are winds :) Good luck.

這兩天在Austin參加DAC17,看到自己一年前的答案真是百感交集啊。之前的一位做模擬的高票答主是我讀博學校同一期的好友,看到他刪了回答在心底我只能嘆一口氣,現實畢竟是現實…我是本科是微電子,phd轉到EDAlab的,結果卻做了spintronics。這次DAC會上的情形愈發感覺到行業的衰落,兩家壟斷企業越做越細,傳統EDA領域沒什麼好做的了。當然,不是說沒得做,學術界的教授們都在探索新的方向,連我們這邊的不少教授都開始畫IoT和ML的餅了,可畢竟行業規模有限。今時今日,轉CS的路越發難走,可也比待在一個小方向里溫水煮青蛙里強多了。

當然,我看到的只是EE的一角罷了,加之也有一些自己讀博方向的難處,就不說了。


利益相關,EE博士,但不打算做這行

一個人選擇一個行業,一定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知乎上都是生物黑,其實那是因為生物這個學科還處在摸索階段,很多實際問題還解決不了,生物的黃金時代估計還得等20年,但你等的起這20年嗎。而電子的黃金時代其實已經過了,你看美國七八十年代,Engineering主要就是EE,CS只能算是不起眼的小弟,那時候青年才俊都是報考EE的。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EE終於把自己乾死了,淪為了像石油,電信一樣的基礎設施。一個產業一旦成為基礎設施,雖然能活下來,但絕對不會是暴利。同時,正是在EE這個越來越強,兩年翻一番的基礎設施上,CS獲得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能夠在無數新領域獲得應用機會,作為產業鏈的下游,也能夠攫取到最多的利潤。

前面有人說摩爾定律會失效,我其實也希望會這樣,EE人真的很辛苦,但資本總能夠想盡辦法來延續他,因為萬一真的沒有新工藝,新器件了,這個公司也就快倒閉了。


經常逛貼吧,了解到這樣一些信息…(純手寫)希望對你有用~^_^

下面是硬體和軟體的一些就業較好的方向(全球範圍內):

EE(electronic engineering):digital IC design

CE(computer engineering):VLSI、 embedded system、SE

CS(computer science):方向很多,不過最後都是天天coding

硬體方面比較好的方向:

1. VLSI在美國好找工作,尤其是digital IC design(EE裡面,也只有數字電路方向和CS有的一拼,就業率幾乎百分之百),但是加拿大就幾家公司。

2. SE(software engineering)以後的趨勢將是硬體被幾家大公司壟斷,發展緩慢,軟體遍地開花。而硬體只有cloud computing,可穿戴設備有些發展前景了,以後對軟體的人才需求是不太會改變的。

3. embedded system hardware 和software 雙修 對於硬體,尤其是和晶元相關的,純IC design的公司在美國很好,加拿大國際生不好進去,這方面更需要的人是verification engineer以及會寫firmware 的人,但是以上這兩個職位基本要求你懂一些CS領域的技術和概念,不然做不好。(CE比較適合這個方向)

因為軟體門檻低,從業人員人口基數大。想要從事軟體行業,如果做不到演算法層次,學軟體做coder還是很耗費青春的。重複性的dirty work會讓你漸漸失去競爭力。而硬體門檻較高,是靠經驗贏得價值的。所以硬體轉軟體還是要慎重。^_^


推薦閱讀:

中國的微電子技術為什麼差?
半導體元件物理的掌握程度對IC設計有什麼影響?
有效質量和電導有效質量以及狀態密度有效質量之間有什麼關係?能夠分別解釋以及互相對比一下嗎?
MEMS是怎樣的技術,哪些已經民用了?
noc方向與soc有什麼關係?

TAG:軟體開發 | 電子 | 微電子 | 計算機科學 | 晶元集成電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