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是如何打破了明清500年的府界形成今天這樣的地級分布格局的?

最近看歷史地圖集,這是明朝的江西:

明朝江西的府縣格局

下面這是清朝的江西,可見基本沒有太大的改動:

清朝的江西府縣格局

而今天江西卻變成了這樣:

圖片侵刪。

可見一半的府加一個寧都州都不在了,即使萍鄉、新余、景德鎮、鷹潭是新興工礦城市升級可以理解,可是把瑞州、臨江、南康、饒州、建昌以及南安這6個穩定了幾百年的老府肢解吞併了,這等於是整個行政區劃體系被打亂洗牌了吧。更甚者像臨江府城這樣的百年老城居然淪落成一個鎮,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情嗎?

(仔細看發現臨江府那裡從明到清贛江改道了,估計有這個原因)


沒什麼可怕的事情發生,城市在數百年的時間內經歷興衰太正常不過了。

首先,江西作為一個以鄱陽湖水係為主要參考劃分省界的省份,區劃變動不算大(至少省界沒有大變動),上圖中變動主要有:

1、袁州府、臨江府、瑞州府合併拉上原南昌府的豐城變成現在宜春市、新余市和萍鄉市(蓮花縣由吉安劃入除外);

2、廣信府、饒州府兩地塊變成現在的上饒市、鷹潭市和景德鎮市;

3、建昌府併入撫州;

4、南安府以及後設立的寧都州併入贛州;

5、南昌府、南康府的修水流域地區劃入九江;

6、南康府剩餘部分併入九江;

7、吉安府蓮花劃入萍鄉;

8、原徽州府婺源縣劃入上饒市(按文化來說屬於徽州,地理上確是鄱陽湖水系的饒河流域,相關問題知乎有很多,在此不多說)

……

江西省作為一個南方丘陵省份,山川形便的地理劃分非常符合農業社會的做法,水系圖在行政區劃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以下是江西省水系圖——

可以看到,若把獨立出的工礦/交通城市景德鎮、鷹潭、新余、萍鄉分別「塞」入上饒和宜春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府間的撤併遵循著地理條件——上饒包括了原屬饒州的饒河(昌江和樂安河)流域以及廣信的信江流域,兩流域在唐朝時同屬饒州一個行政單位;宜春則包括了袁水和錦河流域,甚至把錦河和贛江江口的豐城也拿過來了;建昌府本身就是撫河流域地區;寧都和南康都同屬贛江上游,順流而下就到贛州……只有蓮花併入萍鄉這個縣級調整,水系跨越較大(萍鄉也實在沒地要了)可以說刨除四小市的影響,江西地級區劃間的劃分是較為合理的。

至於所謂衰落的府城,饒州府城鄱陽縣是地理條件影響最大的,作為昌江和樂安河交匯成饒河處,與鄱陽湖緊鄰,農業社會下擁有大片的沖積平原,農業以及河口運輸優勢很大,區位條件很好,利於人口聚集,鄱陽縣人口150萬以上就是個很好的例證。而在現代社會中陸路交通則受到湖區曲折的水系所限,鄱陽縣至今沒有高等級的陸路通入,淪為貧困縣,自然區位中心優勢消失;南康府星子也是同理,現已成為廬山市;建昌府南城縣的衰落可能跟41年日軍對紅區的轟炸夷城有關,而自身條件也不算優越;南安府城大余(庾)縣原為贛州出梅關至嶺南的大庾嶺道(梅嶺道)交通要衝,也因五口通商後大庾嶺道重要性降低而衰落,梅關對面廣東的南雄府城現在也淪為韶關的縣級市;而瑞州府和臨江府的高安和樟樹則是江西的強縣級市,所謂臨江府已經淪為一個鎮,在很近的地理區域里,樟樹基本上是個對臨江的繼承/替代者,其藥材集散中心地位也是由地理優勢而起(經提點,明成化年間(1485年),贛江汛期改道,贛江、袁水交匯點由臨江改至樟樹,而現在的臨江鎮只位於袁水旁邊,樟樹港現為江西重要內河港口)。

要說江西現在的區劃問題,行政區劃愛好者主要就是說到就是四小市管轄範圍過小的爭議,以及高安、樟樹、豐城較強的經濟水平相對袁州區較弱的輻射能力的矛盾,還有就是贛州市過大的問題。工礦城市轄區小這也不是江西獨有,僅北邊的安徽就有淮南淮北銅陵一堆;而袁州小馬拉大車的問題,作為老府城袁州在周邊的萍鄉和分宜割出後輻射能力確實受限,加上現代區位確實不算好;贛州確實大,但在地理意義上,大的還是合理的,有人建議把瑞金帶著原寧都州一幫人馬分出,我不敢說行政區劃對城市未來發展的影響,不以評論。總體來說,宜春上饒與四小市之間的區劃確實還需要再進行研究。

題主猜想別的省應該沒有類似情況,答案是有,而且很多。給出的江西區劃圖的東邊的福建省西部,福建行都司建寧府、邵武府、汀州府現在都淪為了縣份,龍岩和三明(1940年由三元鎮設立縣)則成為了地區中心,變化也是很大的,細節自己查吧。

區劃變化大的省份一堆,要說變化最少的省份倒是大家都一致認為是浙江省,除了嚴州被杭州吸收,定海廳獨立成舟山外,其餘各地市均繼承自原來州府。

但嚴州府值得一說,嚴州府以及杭州府西部地區都經歷了較大規模的縣份撤併(求問是否和太平天國運動有關?),在民國時其已有所衰落,府城為現建德市梅城鎮(非建德市駐地),已經淪為鎮了,原因在於新安江水庫(即千島湖)的建設,建德駐地由梅城鎮遷往了更接近水庫的白沙鎮,建德專署也被撤銷,而新安江水庫的建設直接淹沒了原淳安縣、遂安縣縣治賀城和獅城,直接導致遂安縣併入淳安縣,也許這可能就是題主所說的可怕的事吧。

——————————————————————————

另一條思考線~

除去四小市,江西現各個地市中心加上鄱陽都是歷史上的老牌城市

南昌:洪州/豫章

九江:江州/潯陽

上饒+鄱陽:信州+饒州/鄱陽

宜春:袁州/宜春

撫州:撫州/臨川

吉安:吉州/廬陵

贛州:虔州/南康

而被裁撤的瑞州、臨江、南康、建昌、南安,在先史中不斷州郡易名中我對其卻沒什麼印象,why?

唐朝江南西道江西部分如下所示:

和現在江西省排除四小市後的地區中心一致(可能有部分地區中心存在位置的遷移,但總體是繼承下來的)

宋朝江南西路地圖如下所示:

此時瑞州前身筠州(曾在唐朝出現,於625年廢,南唐復置)、南安軍、建昌軍、臨江軍以及江南東路的南康軍都冒出來了——江西地區在近現代被裁撤的都是行政中心中的小年輕啊!

傳統社會下,行政中心在一定區域內往往位於農業給養+商品集散條件相對最好的地區,先設立的中心城市條件最好,後設立的城市相對差一些,也容易失去其中心地位。

這條思考線得出的結論也印證了上文若四小工礦市劃回原地區條件下區劃合理以及降級城市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看法。而江西境內降級的城市中,比較有啟示意義的兩例是鄱陽和大庾(大余),鄱陽在上文中提到,農業時代條件相當好,但近代陸路運輸建設條件較差因此從老牌行政中心上滑落成為江西最失落的城市,而大庾則是古代的交通要衝,可謂梅嶺道拉來的府城,相對自然給養條件並不突出,(章水流域本身條件最好的當然是南康)倚賴陸路交通因素得以發達,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工礦城市(這種倚賴單一要素的城市往往是行政區劃中相對不和諧的存在),因其而盛也因其而衰。


類似情況大部分省份都有,海城市,明清兩朝和民國都是一等縣,建國以後拆分出三個地級市,盤錦,營口和鞍山。

而海城仍是縣級市,鞍山以前是海城下轄的驛站,之後是鍊鋼公司,然後地級市,現在代管海城市。

盤錦,1913年第一次置盤山縣,以前一半土地歸屬海城市管轄,建國以後把海城一部分土地劃歸盤山縣,設地級市盤錦。

營口原來是海城下轄的一個漁村,清朝末年設通商口岸,營口北部的土地過去是海城下轄,營口南部土地過去歸屬蓋州,現在營口是地級市,代管蓋州。

海城海城 有城卻沒有海了


主要是交通格局變化,很多靠水運興起的城市衰落了,例如臨江鎮和星子縣,都是以前的水運重鎮,但是近代以來鐵路和公路運輸發展,使得這些城市風光不再。南康是古代江西到廣州的交通重鎮,但是京廣鐵路開通後,貨物轉向湖南,南康也有所衰落。還有個因素是太平天國和土地革命戰爭導致的人口減少,蔣介石對蘇區大屠殺,使得贛南人口大減,合併為一個贛州市。 這是建國之初江西的區劃,和今天已經差不多了


看看安徽

安慶變啥樣?

徽州?不存在的變黃山了

舉全皖之力,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二肥


從南直隸被拆成內鬥省的江蘇還沒說啥呢。


很多省都這樣啊


推薦閱讀:

近代以來中國失去的領土中,按其價值來排應該是怎樣的?
為何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少有勢力能崛起以威脅中央政權?
多數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是不是因為中國地理環境太優越了?
北京以西有哪些大城市?
對於小白來說,哪些地理書值得推薦?

TAG:中國歷史 | 行政區劃 | 中國地理 | 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