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

我的問題的點在於,一種說法是只有通過脫離概念的觀才可以證悟,所謂觀身是身,觀受是受,而另外的說法是,不斷思維,觀身無常等道理就可以證悟。

~~~

《雜阿含經》卷10:「[4](二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共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CBETA, T02, no. 99, p. 65, b5-c11)

[4]S. 22. 122. Sīla.。

《雜阿含經》卷20:「語尊者阿那律言:「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耶?」

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2]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CBETA, T02, no. 99, p. 141, a18-28)

[2]作+(心)【聖】。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其實你引用的經文中,舍利弗尊者都已經明確的給你答案了。我僅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1. 經文中說的是「五受蘊」,「五受蘊」在巴利經藏中一般被稱為是五取蘊。五取蘊現象是指由於無明(不知苦集滅道)緣故,在對境時會產生貪愛(觸緣受,受緣愛);緣於貪愛,新的五蘊被不斷的集起(愛緣取,取緣有)而形成的輪迴現象。所以與單純的五蘊還是有區別的。五取蘊是苦諦的核心概念,所以舍利弗尊者所言的「病、癰、刺、殺」即是因無明而產生的輪迴的過患——苦。
  2. 這段經文說得比較籠統,在經藏·中部·六處品·六個六經和經藏·中部·六處品·六處大經中,佛陀詳說了如何觀察五蘊非我,以及苦集、苦滅的過程和結果。你需要做的就是反覆不停的閱讀佛陀所述說的過程,然後透徹的弄清楚佛陀在經文中提到的所有定義,能夠在觀察時對上號。
  3. 在巴利經藏中,初果除了對佛、法、僧有凈信,還具備戒行。所以你可以從現在開始捨棄一些佛陀認為是惡行的行為,比如殺生、不予取、邪淫、妄語、飲酒等等。另外,只有觀察到五蘊非我後才能有正定,所以專註類禪定可以不用刻意練,不要捨本逐末。
  4. 最後,你要相信經藏,與大乘偽法不同,正法經藏中佛陀說的話都是決定性的金口玉言,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在知乎上看到什麼觀點,要去經、律中尋求答案:如果經藏中沒有相應記載,那麼直接捨棄;如果經、律中有記載,那麼要以經、律的言論為核心去採信。這是每一個對佛、法、僧凈信的修行者必備的品質,也是經藏·長部·大品·般涅槃大經中佛陀般涅槃前特意囑咐的四大法教。你現在是把經中的觀點拿到知乎上,看其他人的說法來決定信不信,這是顛倒的。


看你怎麼理解證果。如果在生滅的境界里談,那秒秒鐘證果,也秒秒鐘能丟果。

如果以不退轉位阿鞞跋致為標準,

沒戲!

不證得恆常怎麼可能知道什麼叫無常;

不證得常樂怎麼知道什麼叫苦;

不證得空怎麼知道什麼叫空;

不證得無我怎麼可能知道什麼叫非我。

這是佛的果,很多人把佛的果當作自己的因。

有了禪定就有智慧。有了智慧就說出這些東西來。

如同,有了飯就能吃飽,吃飽了就能打飽嗝。

拿著佛的智慧境界里的果當做自己當下因,這叫倒果為因,24K無有出期的死路。

如同,半個月沒吃飯了現在問,不斷地打幾個飽嗝,我能不餓么?!


文中只是略寫,佛教證果的過程稍後我大概梳理一下。無常,苦,空,無我這是苦諦的四行相,如果想要證得苦諦,必須從這些方面思維,才可以證得,從而依據十二緣起而證得其餘的聖諦,當四諦都證得後就是證得果位。

證果的時候,也就是禪定時的加行位大概要思維這麼幾個環節,

1,五蘊(包括十二處或者十八界,它們都是相通的)

2,十二緣起

3,四諦

當證到四諦的時候,就是證果。其實如果你細心的話可能已經發現了,這是大乘佛教心經中描述的順序,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諦,最後講「無智亦無得」,當「無智亦無得」的時候,這就是已經證得了佛教的般若智了,可以斷煩惱。這個順序不光是大乘的心經有記載,在北傳的俱舍論,瑜伽師地論,包括南傳的清凈道論都是一致性的統一,但是在南傳佛教,名稱上有差別。下面我結合南傳的清凈道論講一下細節部分,以及四念處以及無常苦空非我是如何在證道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

證道前,必須入禪定,沒禪定是不能證道解脫的,那麼禪定中第一個要思維的就是五蘊(包括十二處以及十八界)到底是怎樣的,這個在南傳佛教稱為「名色識別智」,也叫「見清凈」,是清凈道論中的十六觀智之一。當對五蘊都能清晰的正確的識別之後,你要明白五蘊是如何緣起的,注意,這裡的緣起是三世的緣起,而不是當下的緣起,因為當下的緣起不需要你藉助禪定去了解,用科學的顯微鏡或者腦電波測試,以及心理學種種臨床實驗,要比你用禪定思維準確客觀的多,因此佛教對五蘊的緣起是從三世來思維的,比如你的身體為什麼是男的而不是女的,原因是什麼?這就是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思維三世的十二緣起,這個十二緣起實際上就是揭示了五蘊是如何在三世中流轉的,如何因生果滅循環往複的。這一步非常關鍵,如果你可以證得五蘊的三世緣起,在南傳佛教稱為小須陀洹,也就是說,你已經非常接近初果聖人了,這一步在清凈道論中稱為「緣攝受智」,也叫「度疑清凈」,是十六觀智的第二智,這一智的獲得,必須斷三世十六疑,也就是說,你必須證得三世的緣起過程,從而對三世因果毫不懷疑。

再往下修證,就涉及到你講的四念處或者無常苦空無我了,其實了解到五蘊以及它的三世十二緣起並不一定可以成為聖者,因為你僅僅是了解了五蘊輪轉的規律,而如何利用這個規律,你完全是有選擇權的,當你選擇利用這種規律去更好的輪迴的時候,那麼你只能最多成為一位天人,而不能成為佛教的聖人,因為佛教認為不輪迴才是最好的,而更好的輪迴屬於世間法,不算出世的解脫之法。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四念住或者無常苦無我來思維五蘊是苦的,從而利用五蘊輪轉的規律來斷滅五蘊。沒有四念住或者無常苦無我,你是不會產生出離心的,當你清晰的了解五蘊極其緣起的時候,四念住或者無常苦無我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否則你一旦選擇了人天福報並去更好的輪迴,那麼你的名色識別智以及緣攝受智是沒辦法讓你成就果位的,這時候就涉及到了十六觀智的第三智,即「思維智」(又稱為道非道清凈),思維智主要是思維五蘊以及其緣起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包括再往後的八智,全部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清凈道論中在思維智之後,又記載了「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這八智統稱「行道智見清凈」。這裡雖然有八智,但實際上只有四智,因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是一體三面的,代表厭離心的生起,「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也是一體三面的,代表出離心的生起,所以八智只有四智,全部是圍繞著厭離或者出離心的生起,那麼這裡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思維智所思維的無常苦無我所導致的。

當你真的認定五蘊的過患並認為是不好的,想要斷滅它的時候,就已經證得了苦諦,並結合著十二緣起,你很快就會推理出集諦和滅諦(包括對世尊所傳授的道諦的認可),你這時候就會證得十六觀智餘下的智慧,即「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統稱為「智見清凈」,它們具體的細節我就不解釋了,但是你如果到了這一步,就已經是入聖流了。

綜上所述,你應該會發現,四念處或者無常苦無我是佛教的一種價值觀,作用是產生出離心並證得苦諦的,苦諦證得後,餘下的聖諦順著十二緣起也會同時證得,當四諦都證得後就會成就果位。


觀察思惟「五陰」「無常、苦、空、非我」必定證果!(注意:不要說成「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多一個「的」字就反映出你立場有問題。。。)

如果佛說可以證果你不信;

舍利弗說可以證果你也不信;

還來知乎問能不能證果。那我「護法居士」這裡告訴你:必定證果!能直達解脫!

要是還不信,認為「沒戲」的話,那你就不是皈依佛法僧,而是皈依惡魔!


可以 。

學佛就是這個思路啊哈

就是這麼簡單啊哈

同樣的也就是這麼複雜啊哈

就是這樣不斷的觀察思維啊

直到證果。

啊哈

我猜的

信不信由你

這是個路標,按方向走,可以走出心的迷宮

見到路標後要邁開腿才行

原地不動是出不來的

心解脫就好

壇經和雜阿含經講的是一回事

看你的緣分吧

可以看看壇經


觀察思維修是指定中觀察,如果能達到戒行清凈,入甚深禪定。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截斷生死業流,肯定可以證果。


這個佛法的苦、空、無常、非我,這個法是修四念處身、受、心、法中的「受念處」的具體觀修方法。還有「身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三法,才是一個完整的四念處修法。

在禪定境中去觀這些四念處的慧觀,在觀的過程中就有可能證悟,至於各人何時證悟並不一定,有些人可能觀一個「空」就證悟了,有些人可能觀一個「無常」才證悟。各人不同。

這個佛法的慧觀是要在禪定心一境性的境界中去觀修才能證果。而且要止觀雙修,要掌握好止和觀的平衡,達到止了就可加進慧觀,若心散亂了,則要以修止為主,當又達到止了,可再加入慧觀。總之要掌握止觀雙修、止觀平衡的中庸之道。可止觀穿插而修,亦可用觀中有止,止中有觀的修法。要能修觀不失定境,在定境中修慧觀才能證果。

故初修要先修得心一境心,先能入禪,然後再加入慧觀。觀這些慧觀後能斷除八十八結使,真正的證果標準,是以斷了多少結使來衡量你證得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的。

要想能入禪,則要先守戒、止惡行善,最低要求要守四大根本戒或五戒再加十善業。其中止淫漏夢漏是重中之重,淫漏不止不可能入禪,一漏只能重新開始。再加上 上五根也要少漏,這樣六根清凈不漏積累,再加打坐身不動心不動日積月累,才能入禪修得禪定,一禪二禪三禪四禪及四空定,無想定,滅盡定及大乘楞嚴大定。在這些定境中加入慧觀,止觀雙修,在觀修的某一過程中就有可能證果。


簡答:如理聞思,精進實修四念處是可能證到果位的,至少須陀洹是可能的,須陀洹斷了身見,懷疑和戒禁取見就證到了,不過你證到了你自己未必能確定。本回答根據《清凈道論》、《大念處經》。


推薦閱讀:

一個在家人如果以解脫輪迴為目標,巴利三藏怎麼安排閱讀次序?傳統上是怎麼讀的?
六組壇經中的「直心」指什麼?
什麼樣的人適合禪修?有沒有明顯的,清晰的適合禪修的人的特點?
抑鬱症患者能入定嗎?
讀書能修身養性,那要讀什麼書才能修身養性?你讀過多少,是哪些?技術書籍是否也能達到這樣的作用?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佛學 | 禪修 | 止觀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