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親近的人越不能寬容?
01-03
有恃無恐。
因為有期待啊,我們對越親近的人,期待值越高,容忍度就越低。
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想法、習慣、思考方式都是不同的,當兩個互相不討厭,甚至彼此喜歡的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比如同學、普通朋友,未同居的男女朋友等等,我們常常會欣賞雙方的不同,在彼此熟悉和了解的過程中,都深感新鮮有趣。等關係再近一層,越來越熟悉後,這份曾經帶來新鮮感的不同,如果往好裡面發展,在磨合後,互相決定包容彼此的不同,關係可能會升華到另一個層次。往不好的一面發展可能就是格格不入,互相產生碰撞,因少了客氣,就顯得比普通關係的人更不容易互相包容。
說句很俗的:因為你知道ta不會離開你。。。我覺得確實是這樣。
因為有很大的期待吧,付出很多的情感吧,人有時候會覺得付出不需要回報,可是感情真的付出了,總會潛意識裡希望得到同等的情感回饋,對親近的人你會很希望那個人同等的理解你的心,當覺得不被珍視時候,就會感到受傷,所以才很難寬容吧。 而對於普通朋友或者路人,沒有走心,又何談傷害,沒有傷害,哪需要包容。
其實,很多時候因為太在意就會太苛求,是人內心自私的一種心理。彷彿感覺你就應該掌控住這個"局面",然而忘記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情感是需要精細化管理的。平靜的輸出自己愛與關心,做自己力所能及,不去主觀的猜測,妄想,甚至放大生活里的細節問題,就會得到良好的效果。總結如下:1,記住親密關係下 所有的情感都有放大照應,愛與關心如此,嫉妒猜疑亦是!因此要放大美好的,忽略不美好。2,在愛與被愛的關係里,保持平靜的輸出與接受。3,在乎的表達方式不是憤怒而是平靜的關注。
應該寬容,最好再客客氣氣的
沒有具體事情問態度,這樣不好人總是對親近之人諸多苛求,恨不得對方樣樣如意、完美無暇才好;卻忘了我們就算是對自己也很難從不感到失望,何況是以自身為尺度量他人。世間因緣聚散無常,善待所愛之人,求的其實是自己無憾心安啊。
因為太在乎了
我在你身上花費了最大的精力和最長的時間 你就跟我玩個這???
愛之深 責之切。說白了就是期望值不同
我倒是另想起了三種笨鳥,先飛的,不飛的,下個蛋孵出來讓它飛。
個人認為 是期望值 不同吧,假象給同一個刺激給不同的人,其實我們想得到的回應是不一樣的,越是親近的人,我們期望得到我們想要的回應的願望就越大,當我們得到的反應不如我們所想的時候落差具有越大,容忍度就越小吧 簡而言之同樓上,在乎了。。
蠢而已。
我親身經歷就是,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所託非人。
被寵愛的都有持無恐。
我是典型的這種人。。。
面對不熟的人,不論被戳到什麼痛點都可以努力的保持和顏悅色,哪怕背後再氣再怒也是一樣。面對熟悉的人,尤其是父母親人,只要稍不如意就忍不住脾氣了。除了大家的回答中所分析的那樣,覺得對這些親近的人可以肆無忌憚,對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別人就算了你怎麼可以也不理解我」的悲憤。
今天又一次小爆發之後忽然覺得應該反省自己,然後就想到了,這些親人啊,其實經歷不同生活環境更不同,比起在身邊的那些不熟的人,其實他們離我的生活更遠吧。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奢望他們的完全理解呢?比起身邊的人,面對這些長期不在一起的親人們,難道不是更應該拿出最好的儀態和禮貌嗎?
這樣一想好像就心平氣和了,宣洩情緒的途徑有很多,並不需要把自己的脾氣發作在別人的身上,更不應該的是發作在親近的人身上。對於在外地工作的我們來說,跟父母親人相處的時間已經如此的短暫,何必把這短暫的相處、交流的時間用於宣洩自己的情緒呢?
本人亦如此。之前的回答說是期待值變高,我覺得只是一方面。從理性的角度來講,越相處就越能看到其他人了解不到的點。比如我的一個朋友,會打扮,人緣好,能力強,作為一個熟人還是不錯的。但只有每天和她相處才能感受到任性嬌氣等等。這些特點都是不和她經常相處的人感受不到的,或者說不會覺得那麼嚴重。也許在別人眼裡撒嬌賣萌看起來還很可愛,但對於我,她的朋友來講就是水深火熱。有些性格特點是認識的人或熟人都不會體會得那麼深刻的,因為熟才能了解這些別人看不到的點,這不一定我們的錯,但需要自己分辨到底問題在誰身上。
推薦閱讀:
※如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真的做到,那麼人生樂趣在哪裡?
※想學心理學,求推薦該看榮格的書好還是弗洛伊德的書好?
※有沒有一種心理癥狀是:病人知道自己有某些問題該怎麼改變,卻習慣了有病,認為有病的自己才是自己?
※為什麼大多數男的看《你的名字》都說感動的要哭?
※你從貧窮中獲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