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日本媒體對於朝鮮系的人名地名要先標片假名再標漢字,讀作片假名的讀法?

去年下半年剛剛來日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朝鮮系(包括朝鮮,韓國)的絕大多數地名和大多數人名都可以寫作漢字,但是日本媒體從來都是按原音發音,寫的話先寫原音的片假名,後面括弧里注個漢字。但對於中國的人名地名,除了北京、上海、廣東省、廈門等特例以及非漢語系地名人名外,都是直接寫成漢字,按日語音讀發音。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原因在於韓國人提出了「希望以韓語讀音標註/閱讀」的要求。

據NHK的1998年一檔節目中記載如下:(簡略引用)

…(前略)

(以前は)韓國の人や地名を日本語と同じように読んでいた…でも、韓國の人たちには、自分たちの名前や地名は自分たちが発音するように読んでほしいという希望が強くなり、そうすることになったのです。

ちなみに、中國では日本人の名前や地名は中國語読みしていますので、日本も中國人や中國の地名は日本語読みしています。

(Jiagm大意簡譯:以前韓國的人名地名均以日語讀出,但後來韓國的人們希望以自己的讀法來讀自己的名字與地名,所以就這樣了。而在中國,一般以漢語的讀音來讀日本人的名字或地名,故日本也以日語來稱呼中國人的名字以及地名)

這個記述是針對金大中事件所說的。金大中的名字用韓語讀叫做キム?デジュン,但1973年金大中事件發生的時候,韓國方面還沒有提出這一要求,故此事被稱為「金大中(きんだいちゅう)事件」。

--

關於形成這個樣子的具體時間,一說如下(未得驗證,今後有時間給外務省發信問問?):

1、關於中日之間的人名/地名讀法

1972年,田中角榮首相在與中共政府總理周恩來舉行會談時,達成了「中日兩國分別繼續各自讀法」的共識。

2、日韓之間的人名/地名讀法

1984年,韓國總統全斗煥訪日時,與日本的政府高官舉行會談,達成了相互以對方的語言中的讀法來稱呼政府要人的共識。

--

再順便:據說這個東西被稱為「相互主義」。

如果按韓國的方法來,那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估計就要被叫做「阿倍·信鄒」了。菅直人叫「康·納歐投」。


推薦閱讀:

對日本無信史怎麼看?
如何全方位理解動畫片《日常》?
為什麼日本戰後會出現赤軍?為什麼毛澤東的去世對他們來說是重大打擊?
殺人犯陳世峰被判 20 年是合理的嗎?
宋朝時期與日本的外交關係是怎樣的?

TAG:日本 | 日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