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為什麼沒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首都?
覺得很奇怪啊,江南地區自古一直是魚米之鄉,不但繁華而且富裕。南京背靠山巒屏障,前面長江天塹,而且市內還有玄武湖,一旦被圍自給能力極強。而且還有南面的大片平原作為大後方。還有這座城市處於內陸和沿海的貿易要衝,向北和往南和去內陸交通都極為便利。但是縱觀歷史,南京雖然是六朝古都,以南京為首都的國家和朝代往往不是強大王朝的遺老遺少在苟延殘喘就是幾代而亡的短命王朝,這是為什麼的?
信息傳遞,物資轉運,人員流動的三個速度,決定了對於大一統帝國而言,南京是一個上佳的備胎,但是當不了主胎。
古代的信息傳遞主要靠驛站,緊急情況下驛馬接力一日可達500里,比如安史之亂,六天後三千里之外的唐玄宗就得知了消息,其實涿州離南京的距離還不到三千里,但是帝國的邊患遠不止河北,遼東,漠北,西北都有著強悍的游牧/漁獵民族,南京距離西北實在太遙遠了,一旦開打,邊境的軍隊來不及請示,這個問題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權力下放,讓邊境的將領有更大的許可權,可以自行調配軍隊迎敵,這就有個問題,長此以往,邊軍越來越能打,對邊將也越來越忠誠,萬一再來一個安祿山怎辦?二是把禁軍拖出去打,但南京的軍隊趕到任一個邊境都要一兩個月,等禁軍到了,別人早打完跑了。而把都城設置在北方,可以更快的支援邊境,而且都城本身就是一個人口,物資的生產基地,可以積聚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一旦北方失守,南京就是一個絕佳的備胎了,江浙平原極為富庶,有人有糧有裝備,長江又是天險,北軍難以逾越,淮河到長江之間的廣闊地域可以充當緩衝區,另外的好處還有,北方流民可以提供可靠兵源,京杭大運河在反攻時能運輸大量物資和兵員。川蜀盆地和江漢平原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川蜀的交通過於不便,江漢平原缺乏緩衝區,不適合當備胎。
最後,定都南京的王朝短命並不是原因,而是結果,比如東晉,南明,都是因為失去了北方才跑到南京的,本身就屬於流亡政權,定都南京雖然有諸多有利於反攻的因素,但是往往因為內部傾軋而未能成功,並不是首都不合格,而是政權本身不合格,不信換朱元璋試試。
反對樓上幾乎所有的答案。
先說樓主的提問,「但是縱觀歷史,南京雖然是六朝古都,以南京為首都的國家和朝代往往不是強大王朝的遺老遺少在苟延殘喘就是幾代而亡的短命王朝,這是為什麼的?」
這個問法很有欺騙性。由於北方和南方農耕文明發展的不同步,唐以前,南京(建康、丹陽)周圍的江南地區及其他南方地區,相對於關中、河北,在生產和人力上有顯著弱勢。南京根本不會成為統一王朝首都的選項,又談何合格不合格。
定都南京者,孫吳是漢末大亂之後割據政權,六朝是南渡僑人聯合南方豪強建立的政權,是這些朝代本身的貧弱和先天條件,決定其定都南京(同樣的道理適用於成都),而不是南京為首都導致這一結果。割據的南唐,南渡的南宋政權和南明政權都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恰當的提問,只是當南方的人口和生產在宋代追上並反超北方後,南京是否可以成為合格的首都。可以討論的其實就是元明清三朝加上中華民國,那結論是看不出有什麼不合格的。
首先,這一時期並不存在抵禦塞北族群侵襲這種主線,元代、清代都是以塞北族群入主中原,統一中國。元代內北國而外中國,打通蒙古和漢地。清代的情況類似,滿蒙聯合。元清兩朝的主要用兵方向在西北,按這個道理,豈不是應該建都西安才合適。
第二,明代宣宗英宗以後,才確定南北兩都但以北京為首都的格局。然而明代天子守邊的成果如何呢,這恰恰是明清之際著重批判的問題。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建都》:
有明都燕不過二百年,而英宗狩於土木,武宗困於陽和,景泰初京城受圍,嘉靖二十八年受圍,四十三年邊人闌入,崇禎間京城歲歲戒嚴。上下精神敝於寇至,日以失天下為事,而禮樂政教猶足觀乎?江南之民命竭於輸挽,大府之金錢靡於河道,皆都燕之為害也。
第三,北伐以後的民國。46—49年解放戰爭的成敗原因,討論的太多,不必一一列舉。就南京相關的因素而言,國民政府在全面抗戰後,長期被壓縮在大西南一隅之地,以至於抗戰勝利後無法順利接收東北、華北和江淮地區,這是影響國共之爭的一個關鍵。然而這個局面實際上是國民政府以重慶為陪都以四川為後方的延續嘛,與南京有什麼相干。難道37年或46年國民政府定都北京,就能改變嗎?即便是30年代國府遷都,考慮的也是洛陽、西安和重慶。讓國都接近於前線完全是一個沒有論據的提法嘛。
第四,民風。首先南方民風並不是一貫如後代想像的文弱,其次對於軍隊而言,組織管理、資源和後勤等因素對戰鬥力的影響,都遠遠超過所謂民風。明朝軍隊在萬曆年間的武功,仰賴的主力之一不正是戚繼光的浙兵嗎?第三,歷代禦敵的兵源,與首都所在地都並無必然聯繫,即便南京附近民風文弱,也不能得出定都南京和軍事孱弱的因果關係啊。
借用黃宗羲的話來結束:今關中人物不及吳、會久矣,又經流寇之亂,煙火聚落,十無二三,生聚教訓,故非一日之所能移也。而東南粟帛,灌輸天下。天下之有吳、會,猶富室之有倉庫匱篋也。今夫千金之子,其倉庫匱筮必身親守之,而門庭則以委之仆妾。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倉庫匱篋;昔日之都燕,則身守夫門庭矣。曾謂治天下而智不千金之子若與!
說明:揣度題主在題干與備註里的意思,這個合格似乎是指「大一統王朝的首都」(偏安或短命即為不合格),所以寒某這個答案就從這個角度入手了。
根本原因在於,南京無法作為秦漢以來一統帝國抵禦塞北族群侵襲的戰略中樞,換言之,南京的塞外作戰半徑要遠大於太行山外的歷朝古都。
雖然長江流域自漢末以來便不斷通過數次北方大亂的移民潮將其自然條件優勢逐步發揮出來,並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但對於古代中國,尤其是秦清之際的古代中國而言,一個更為靠近塞北族群的軍政中心才更符合一統王朝的國防安全需求。畢竟,以古代的運輸能力,雖然政、經中心南北分離會增加日常轉運成本(大運河的維繫),但在戰時擁有一個靠近前線的軍政中樞,要遠強於一個作戰指揮、資源調撥、資源主要供給地都在南方的都會。
下面上兩個圖解:
注意,歷代統一王朝的國都都是在太行山與渭北以西這片緩衝區以南以東,並且緊挨著緩衝區邊緣。且,西安-洛陽-汴梁-鄴城-北京一線,也是隨著塞外重心自漠北向遼東移動的趨勢所東移的,可見塞外作戰對於統一王朝的重要性。
注意,南京距離河西西域一線、漠南北一線、遼東東北一線的交通距離遠大於西安-洛陽-汴梁-鄴城-北京一線上任何一點。
所以,以南京作為統一王朝的首都,然能夠令統治集團坐享財貨滋潤,卻難以避免塞外戰爭時期軍事出擊或軍事反應的遲鈍,這對於屢屢受到塞外勢力大舉干擾的中原地區是致命的。
而且,從地緣文化與軍事地理的角度上講,關隴、三晉與幽燕,地近北族,民風往往相較於南方更加彪悍好武。保持軍政中心在三地及其附近不僅有助於提升王朝的武人素質(例如漢代關西出將)與北民從軍的政治地位(反例如孝文帝南遷降低北鎮地位,引發動亂),而且更易於保持對三地的穩固控制(反例如桓溫劉裕北伐成果無法鞏固)。
何況,對於元清二朝而言,南京過於深入中原內腹,無法滿足其鞏固滿蒙、籠絡西部的目的,自然遠遠比不上大都與北京咯。
綜上,初步發展時期的建業建康便只能做半壁江山的都城,集經濟重心南移之大成的南京便只能短暫地做初步統一的一統都城,卻無法做一個滿足塞外作戰需求(唐宋明)或聯絡塞外地區需求(元清)的一統王朝長期都城。所以,南京雖然經濟合格,卻在事關國防安全的軍事上面相當不合格,以至於極大地削弱了其成為全國性政治中心的資格。
眼睛發炎了,簡單答一下吧…
我個人的觀點是,從地理上來看,南京無險可居,縱深太淺,且水網密布,可做糧倉,不適合做國都。首都是一國國祚所在,首都的陷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味著國家的覆滅。一個難以攻取的首都,能給這個國家加上額外buff,給國家多續命好幾年。
先大致看一下地形圖:
中華文明發源於中原,中原地區東憑山東丘陵,西靠太行山脈和秦嶺,是一片有天然屏障的地區,進可攻退可守。在宋元以前,中國政權的外部威脅主要來自西方、北方的少數民族侵擾,而古都洛陽把守在黃河出太行山的「出口」處,在前機械化時代,只要把守住山河要衝,就能極大地限制住敵方部隊的行動,為調動部隊和供應軍需爭取時間。所以在當時,洛陽是相對易守難攻的首都。即使頂不住了,也可向西、向南撤退,向西可進函谷關,向南可進大別山區,均不是一馬平川之地,可有效牽制地方的機動能力。
而後來一統華夏的秦國國都咸陽則位於渭河谷地,有天險函谷關可據,即使打不出去,別人也攻不進來。後來的西安也是如此,東有函谷關,南有秦嶺,西有祁連山,北有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相對易守難攻。歷史上西安陷落主要是來自西、北方的少數民族攻入和內亂,內亂不表,少數民族由高海拔攻入低海拔本身就是優勢作戰,加之時國力衰減,因而遭受攻佔。而從外部攻下西安無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哪怕到了20世紀,侵華日軍仍很難從東部攻入西安,可見西安的戰略地理位置之優越。
接下來看一看北京。北京作為元、明、清三個統一王朝的國都,位於永定河沖積扇上,北有蒙古高原,西有太行山-燕山山脈,東有山海關,南方則是中原,還有運河與富庶的江南連接。明太祖滅元,先是從南方開始,而後才北上由東南方通州攻克大都。之所以選擇由東南攻入,也是因為東南是大都周邊唯一一塊相對平坦開闊之地,利於軍隊的展開和機動,其餘幾面均有山地,相對難攻。從明中後期開始,外部威脅開始來自於東部海疆,而北京深居渤海灣內部,外有遼東、膠東兩個半島環繞,若要從海路攻取北京,必須經由遼東和山東,或由天津登陸。北京的海上威脅相對較小,而得利於運河,若北京受困,尚可由南方經水路調撥糧草,後勤補給的效率較高。如果有效守住宣化、大同、薊州及山海關地區,北京可以抵禦住較大的外部威脅。而一旦北京失守,可迅速撤往後方,且戰且退,無論是西奔還是北走,都可在扎住太行山、山海關的情況下獲得暫且的喘息,以期再起(當然,作死不走的,就算紅衣少年也救不了了)。
最後回到南京。南京周圍沒有高山,北、南,西均是大片平原,無險可據;東有長江通往東海,此處江闊水深,大型船隻可以方便地航行。同時,南京周邊水網密布,非常不利於大兵團機動,如果沒有較強的統籌能力,水網將是軍隊運動的大問題。不巧的是,定都南京的政權除了朱元璋,其他政權的軍事統籌能力均不是很高(真不是我吹明朝,事實如此),因而水網非但擋不住敵軍,還是己方軍隊運動的絆腳石。同時,在面對北方、西方少數民族進攻時,南京距離前線距離過遠,不利於軍令的傳達和調送;在面對東方海上的威脅時,南京又直接成為了前線,還沒等軍隊集結起來,敵人就已經打過來了。南京無論東、南、西、北,均沒有可以很快抵達且可以據守的後方,一旦失手,被一波捅穿的可能性極大。前文說了,國都陷落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滅頂之災,一個很容易就被捅穿的國都,怎麼會是一個合適的國都呢?
朱元璋選擇南京作為首都,是因為作為一個安徽人,南京自然是首都的不二之選(誤);而民國選擇南京作為首都,是因為北伐尚未成功,還沒拿下北京。朱棣將都城遷往北京,大明北拒蒙古、東拒女真,續命二百餘年;而 蔣公繼續使用南京作為首都,沒幾年就被一波捅穿,不得不出奔陪都,後來就不說了。不得不說重慶這個陪都選的還是有水平的,有三峽擋著,只是挨了轟炸,沒有被再捅一刀。我來唱個反調吧。
秉承知乎精神「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確什麼是「合格的首都」,然後參照標準來評判南京是不是符合標準,最後才能結論說為什麼是或者為什麼不是。
中國歷史,相比較短命王朝,大一統的時候除開最後三個元明清,前面差不多有一半時間都是短命王朝或者偏安王朝。漢唐是大一統且穩定的。其他的三國晉隋南北朝五代十國,包括宋,都是短命或者偏安的。漢唐和元明清只有兩個首都長安和北京,如果我們把合格的標準定義為「因為首都的原因所以國家統一且穩定」,那麼能參加考試的也只有長安和北京。但是這種穩定有多大程度上是因為長安或者北京的原因?或者說,長安和北京到底是這種統一且穩定的原因,還是說只是這種統一且穩定的結果?對於長安,我更傾向於是結果,是一脈相承的結果。是豐鎬的延續,是黃河文明發展的一個結果繼承者。以長安為中心建設帝國,最終與中華強盛互為因果,是進擊的天朝的起點。對應的是北京則是中華帝國由攻轉守的一個縮影。但無論怎麼說,認可或者不認可,結果上看,長安和北京作為首都我們都認可,或者說是合格的。
但是南京呢?如果也用同樣的標準來考核,是不適當的。因為南京連進考場的機會都沒有。你把一個連考試機會都沒有的就說人家不合格,這不合適。我們看前面長安和北京,漢唐定都長安是純粹繼承的秦和隋,不存在定都長安以後,以此為基地開疆拓土。元清定都北京是北方異族入侵後的結果,邏輯上講是亡國的過程,民族融合是後話,更可況北元到了了也沒融合。
明定都北京這事就值得說一說了。1367年,朱元璋攻下南京,改應天府,並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開始北伐,先後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統一中華,400年前被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也重回漢人手裡。此後一直到1421年,北京奉天殿(太和殿)落成,朱棣正式遷都北京為止,其間五十多年,南京作為大一統且穩定的中國首都,各方面將都是合格的。此時定都南京沒有前人基礎,是在平地上起高樓,定都時天下局勢也不穩定,南京作為創業之地並圖謀中華。雖然朱元璋在時因為皇宮地勢即各方面的原因就準備遷都,一直到朱棣遷都,無論如何解釋原因,都不能歸結到因為南京不是個合格首都的原因。
再來看,作為偏安或者割據王朝首都的南京是否合格的問題。我個人覺得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合格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落魄的時候不能兼濟天下,不能說人家不合格。東晉,衣冠南渡,江東從一個落後地區發展成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南京作為首都功不可沒。南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六朝繁華,舉個小例子就能看出來。東晉衣冠南渡以後,建康(南京)城的修建大量吸收洛陽城的修建,到南朝以後更上一層樓。彼時,北方異族紛爭,民不聊生,到了北魏統一北方,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全面漢化。但洛陽城因為戰爭已經是一片焦土, 孝文帝特別派遣建築師蔣少游來學習健康城的宮室修建,吸收大量經驗重建了洛陽城。這個故事南史北史魏書都有記載。對比北朝的落魄,南朝經濟文化一片繁華。說漢城不是個合格首都,就算在現在的中國紅局勢下,我覺得怎麼滴都不太合適。
至於民國,這個實在沒什麼可洗的。光頭坑太大。但是1927-1937年的一般也被認可為黃金十年,或者叫南京十年,1840-1940百年黑暗歷史中的短暫亮點。而且在那樣的環境下,末代帝都北京表現不是更渣渣么?皇帝都跑了幾次,整個北京被按在地上反覆摩擦,大哥不用笑二哥了。上綱上線的話,南京做首都,一般也就亡在自己人手上,改朝換代而已。北京做首都,往往是習慣性的亡國,明末還接連被內外輪~~這麼說,北京才叫不合格啊。。。
擴展閱讀 有什麼關於南京的冷知識? - 李樂的回答 - 知乎 擴展閱讀
你在追著被風颳走的蛇皮袋時踩到了高壓電線,醒來之後發現你成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皇帝。
學過高中歷史的你知道中央集權帝國的性質決定了,地方的一切行政,司法,外交,軍事權力在理論都要集中於中央,而中央的以皇帝和政府為首的一套班子,理論上也應該是全國唯一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領導班子,地方政府只是中央的神經,負責貫徹落實你的一切欽定。 通俗地講就是,地方軍政機關最好都不要長腦子,你指哪他打哪。為了繼續魚肉百姓作威作福,你剝奪了地方的一切自主權,連省會領導下鄉視察都要派人快馬加鞭到京城請示你的意見。
有一天北方的蠻子干過來了,你的地方官派人來京城請求決戰最高指示,沒有你的命令,一個兵都調不動,一個子也撥不出,但是從邊關疾跑到京城要五天,從京城派兵到邊關要一個月,光是糧草運費就夠再蓋上一個皇宮了,於是你前一秒種剛剛回復邊關告急的文書,後一秒就收到了地方官員的腦袋。 所以你決定必需在這種高危地點分出一部分權力來搞一搞應急機制試點,北方是一個好地方,蠻子們年年南下打草谷,你派出了一個最信任的官員帶著委任狀和一大筆錢去了北方,你告訴他你就是朕的北境守護,有什麼事就自己想辦法,軍隊隨便用,商業隨便經,人事調動隨便硬點,反正把那幫蠻子擋住就是了,你辦事朕放心去吧去吧。 然後北方果然安靜了,你發現自己真的是英明神武,然後你發現北方諸省的稅開始變少,你很好奇,以前天天被打草谷都能收上足量的稅,現在正常生產恢復了為毛稅還少了? 你決定寫封信去把北境守護批判一番。 然後他造反了。 為了平叛,你解散了後宮一半的編製,並且在御駕親征時膝蓋上中了一箭,差點死於破傷風。 你痛定思痛,決定派出你最乖的親兒子去北方當北境守護,沒想到這龜兒子越來越不乖,竟然不謙虛地到處說你已經決定了,他來當你的班。 你心中怒不可扼,你說決定就決定了?讓你也知道,老子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的。 你點起十萬大軍,把你的乖兒子抓回來禁足了。為啥北方那麼難搞?沒腦子的官在北方要死,有腦子的在北方要反,難道北方是被天地靈氣所排斥的地方嗎?
為啥南方就那麼安靜?南方的官員都沒腦子,命令下來就跪舔,沒有命令就不作為,偶兒斗一斗官場,天天打昆特牌度日,不一樣沒出事? 你微服出巡採訪了一個在街口曬太陽的官員,他說:"南方經濟好,城市化水平高,早些年的南蠻子被先皇碾壓了,現在還在賣新娘原始積累,關鍵是老百姓有文化,有產業,最大的衝突就是城管和小販之間的衝突,這種水平的突發事件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就過去了,我們要腦子幹啥?" 於是你決定遷都到北方。 從此以後,你發現了北方真的清靜了,蠻子來了直接派中央軍去懟,投送兵力到長城以北只要三天,軍政官員膽敢經商的直接抓來雙規,而南方依然風平浪靜。 總結一下,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治理一個大一統國家肯定會到處出事,而出事的概率是有地域差異的,比如北方黃河亂泛,土地貧瘠,農民起義高發,蠻族隨時來搞個大新聞,所以對於帝國來說,定都北方不但控制住了最動亂的區域,也避免了因為上述原因而放權所導致的權力分化。 為什麼漢唐定都關中?為了對抗主要從西北進犯的匈奴和突厥,宋定都開封為了北拒契丹。 而漢明初期選擇分封,唐後期選擇設鎮,羅馬設立四帝雙都,都是面對衰弱期帝國巨大領土和漫長國境線的消極對抗。 而定都在危險區域,無疑是在相對平穩時期的一種最節約成本的一種做法。 而南京的位置就很尷尬了,分裂的時候還可以北扼長江天險,大一統王朝定都在南京搞哪樣?防倭寇?
在天朝這樣的貧富差距和地理差異這麼大的國家,再把首都選到全國最富庶的金陵繁華之地,那幫政客和大資本家就會更加有何不食肉糜之感。
在帝都,至少你開車幾十公里,就能看到真實的中國;你不把發展機會分給小兄弟,河北,山西,內蒙就敢把霧霾和沙塵暴給你弄過來。何況,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合一,北方咋辦,前朝的教訓還不夠深刻么。 從國外來看,巴西首都在並不富裕的巴西利亞,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加拿大首府渥太華也不是最好的城市。印度的新德里經濟上也比不過加爾各答和孟買。美國的情況我就不講了。你看到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合一的國家,如西歐,日韓,看看國土面積吧。唔,南京當然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首都,中國內地的首都。
之所以不能成為「全中國」的首都,是因為「中國」的含義變掉了,自元代以降,直至清中期就變掉了。這個題目太大,略去不表。 當「中國」包含了漢滿蒙回藏五大地緣板塊,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帝國的稱呼,那這個「中國」的首都就絕對不能是偏安一隅的南京,而必須在北方的長城一線,從隴西到遼東。 嗯,那裡是各大地緣板塊交匯的地方。這樣,從首都出發,至於四境,都是廣闊國土,或者叫戰略縱深。翻翻地圖,長城一線適合作首都的,也就只有北京了呀——扼守咽喉要道,平原提供糧食,四面堅固,依山面海,有聖人南面之象。 選南京作首都,說明多半依靠長江航運作為經濟支柱。當然,這樣的國家也只適合偏安一隅,而無法能經略幽燕乃至西北。想想,苦大兵們從南京出發進軍甘肅,走到邊境線就要吃好多糧食啦。所以首都和軍事中心不安在北方行嘛! 清晚期倒是有過遷都西安的倡議,那地方也不錯。不過這個倡議的前提是朝廷扛不住來自東邊的壓力,所以要往西邊內陸跑。 啊,順帶一提,我有時候特別希望恢復江南省建制,一是應天府雄踞江南正中看著特別爽,二是滿足皖省人民的期盼……送一張地圖~長江安徽南北向,江蘇東西向,南京在轉角突出處,有南連吳越、西接荊蜀、襟帶江淮的宏觀地理優勢和山環水繞、原隰相間、虎踞龍盤的微觀地理形態,並有大運河溝通南北,如此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自然條件,使南京成為中國古代在南方建都的首選。
長安洛陽建都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那時全國人口還少,北方還不太需要南方補給,一旦需要把東南地區的糧食運到長安,其代價是相當沉重的。洛陽好歹有漕運之便儲糧遠多於長安,長安無糧何以安天下,隋唐皇帝還經常被迫帶領大臣就食洛陽,被稱為「逐糧天子」。
至於唐朝以後的一千年北京那是外族進攻中原的橋頭堡,除了明朝都是外族遷都於此,包括明朝在內北京四朝一個以此為基業平天下的都沒有。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
『』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氣吞萬里如虎。『』
『』三代之下,歷代得國之正者無如漢明。『』
哪裡看出偏安了?
就是不起眼的南唐,也是破楚滅閩,南面稱孤一心復唐,天縱英才的柴榮可以把契丹打成狗,可是在位六年有三年在親征與南唐江北鏖戰,南唐因此才國力大衰,後來趙大不過拾麥子,最後金陵城下還血戰一年。
《發微論》說「凡山皆祖崑崙,分枝分脈,愈繁愈細,此萬殊而一本也」。堪輿家尊為「山祖」。劉伯溫《堪輿漫興》說:「昆崙山祖勢高雄,三大行龍南北中,分布九洲多態度,精粗美惡戶窮通。」 昆崙山的,分為北,中,南三絡,每一絡都會結成為一個山環水抱,龍盤虎踞的大地勢,成為歷史上一些都城的結穴之地。北絡發崑崙東折而東南行,其背為北狄,其正結為冀都,其支結為燕京,其餘氣為東夷......中絡發崑崙,東南至岷山,由蜀隴轉北而東為終南,長安之地也,金城四塞以為固,由關中出至太華,中嵩,伊闋既鑿,是為洛陽....南絡發崑崙,迤東南而行至大峨山,其背為西戎,直南折而東,為五嶺,其餘氣為南蠻,復折而東北,大盡於建康。
秦(前221-前207)統一隻有十四年,西晉( 279-316) 統一隻有三十七年,隋統一(589-618)只有三十年。
漢族百年以上的王朝有漢,晉,唐,宋,明五朝。建都分別是西漢(長安),東漢(雒陽),東晉(建康),唐(長安),北宋(開封),南宋(臨安),明(南京北京)。漢族政權的百年大一統王朝只有漢,唐,明。
西漢到漢武帝時才開始陸續平定南越夜郎滇各國,東漢從黃巾到曹丕篡漢幾十年亂世,唐朝先有武周篡唐一二十年,後有一百五十年藩鎮割據,真正統一時間都是有水份的。
那些說什麼夏商周大一統的可以洗洗睡了
中國對南方的開發和版圖擴張是循序漸進的,基本是在六朝四百多年間完成的,讀吳晉南朝史可以看到大量與山越諸部作戰的記載,
秦
東漢
三國
之前秦漢只是在南方的一些據點而已,司馬遷寫史記時貴州的夜郎國都還不知道西漢有多大,西漢把人家劃入版圖合適嗎?
PS: 每個地區的環境人口承載能力交通運輸水平是有限的,這方面南京有天然的優勢,這個問題應該問長安唐朝之後環境為什麼惡化到無法再做首都,北京環境惡化下去還能撐多久?
南京本身攬江控淮可以自給自足而且西接荊蜀東通吳越,早在南梁建康城人口就可以過百萬。
而對於北方來說首都人口激增就是不堪重負。隋唐就由於戰爭以及建都的開發,關中平原地方狹小,人口增加之後,資源已經消耗待盡,所出不足以供給長安。
隋文帝時已經不斷就食洛陽,這也是隋煬帝下決心開鑿大運河的動力。
在唐德宗的時候,東南漕運屢因藩鎮叛亂而被阻斷,關中倉廩為之窘竭,禁軍沒有糧食吃,只得到街頭去乞討,李希烈之亂後,江南漕米又運到陝州時,唐德宗跑到東宮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剩矣。」
唐朝 杜牧在《上李太尉論江賊書》中就已寫道:「伏以江淮賦稅,國用根本。」唐東南諸道的賦稅收入成為唐廷賴以存在的根基,所謂「唐立國於西北而置根本於東南」,屢經大難「而唐終不傾者,東南為之根本也」 。
陸遊稱北宋「朝廷在故都(東京)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抵。語曰「蘇常熟,天下足」。"
明朝遷都北京帶來了巨大的國力消耗,再不見 「兩征安南,五犁漠北,七下西洋,萬國來朝「的盛況,據記載,洪武三十年,通過海運由南輸往北方的糧賦只有七萬石,永樂六年,就增至六十五萬石.永樂十二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增至五十萬石,另還有四十萬石由海運輸入.到了十六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就已高達四百六十萬石。
明仁宗遺詔「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素心」。
放到現在,遇到戰事,遷都重慶依靠西南五省還可以勉力支撐,遷都西安背靠西北五省喝西北風?
樓上幾位大神都說的很對,比如寒鯤,對南京建都在面對北方游牧時的無奈分析得很清楚。但有一點我想補充下,那就是多數王朝選首都時,並不是站在上帝視角直接在全國範圍選址,然後看哪裡最合適。
往往更常見的方式是先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選一個最合適的中樞,再統一全國或割據一方,而最後統一全國後只要之前的中樞不是太糟糕,基本就會以此為首都,因為統治基礎和親信勢力在這裡,也就是一開始建區域中心,最後將他推廣為全國中心。 我想這點可能也是題主想問的,他在提問中說的,為什麼金陵帝王氣,但建都的都是些偏安王朝或遺老遺少?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提煉為,那些一開始以南京為中心的勢力,為什麼大多最終沒能統一全國而將南京推廣為全國性的首都,輸給了北方的勢力,或者說偏安的王朝沒能最後收回舊山河,這時候往往他們是沒有功夫考慮北方游牧的。 太晚了,就先隨意分析下再補充吧 1.先秦兩漢 首先兩漢之前,基本可以不考慮這個問題,江南的發展實在落後中原太多,雖然偶有吳越之勃興,西楚之稱霸,甚至七國之叛亂,但要麼屬於野蠻過度到文明的乍興,無法長久,要麼屬於根基不在江南地,自然也排不上南京。 2.三國兩晉南北朝 先並在一起敘述,畢竟這一時期雖然北方風雲際會,英雄輩出,時態變化莫測,但南方一副偏安之象卻持續百年,六朝王氣沉澱的金陵也正是從這一刻走上歷史舞台的。這一歷史時期,既有誰都想做他爸爸的孫仲謀,也有一打借北伐立威的東晉重臣,當然還有氣吞萬里如虎的寄奴,可以說出過很多與北方爭雄的一時英傑,但最後的結果呢,紛紛以安居江南落幕,沒有任何一個把南京推廣出去的,最後落得雞鳴胭脂,秦淮空唱。 為什麼這一時期定都南京的政權如此不堪,沒有一個成功呢,我想一是此時經濟上南方與北方尚有較大差距,當然北方連年戰亂和人口南遷一定程度上縮小著這差距。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兩漢末地方貴族勢力的發展,這種持續數百年的貴族政治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極度的地方性,比如東漢末的汝南袁氏,弘農楊氏,地方宗族性很強,盤根錯節,一旦生根就世代發展,隱隱成為地方一股割據勢力。 漢末天下大亂,孫氏伯符打擊江東地方豪強,雀占鳩巢,企圖以此為基,爭奪天下,不想遭其反噬,丟了性命。其弟仲謀年幼,被迫走上另一條道路,那就是與江東地方貴族結合,吸收江東地面的大地主為官,利用他們的勢力發展並割據江東,我記得小時候看三國演義里就有一篇,名字已經不記得,大意是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之後,廣納賢士,一時之間來了很多名士(很多都是在演義中孔明舌戰的對象),比如著名的吳郡朱氏,陸氏,為什麼之前孫策帳下都是江北老臣,而孫權卻能一時得人之盛呢,是孫策不能識人?非也,這正是當時孫氏與江東豪強綁定的一個象徵,也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這一刻開始也決定了孫氏再也無法回到爭奪天下的舞台了。為什麼?因為漢末大地主大貴族們的特點,將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捆綁在地方的土地上,當有人要來攻擊江東,侵佔他們的土地時,他們是赤壁的勇士,是夷陵的火苗,但是當你說要我們拋下土地掏錢去攻打混亂的北方,,打輸了不說,真贏了,萬一還了舊都是不是我們又變蠻夷山越了,,對不起,我先去莊園里看看收成。所以從孫吳政權開始,南方的金陵政權,多數是守成有餘,攻取不足。難得有那麼一會沒有土地的北方流民組成的北府兵成為主力,寒族走上歷史舞台,也因為浸染了士族習氣,打下兩京後想著回江南買塊地咱們也闊闊南京,一直走不出這偏安的格局。如果劉裕不返回建康,而留在關中建都稱帝會怎麼樣? - 百里扶蘇的回答 - 知乎
實在太晚,明日再碼,,
3.隋唐時期
我們知道歷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與人們的認識共同前進,講述隋唐的南京也得先說說背景東周數百年分封留給時人的政治心理是王室貴族世襲罔替,王侯將相皆有種乎,所以秦國強推帝國編民的郡縣制矯枉過正,強行壓制了王侯公室,卻在地方發難時遭遇到了危機,秦末的混亂中,人們的思維習慣依然是停留在六國之後上。西漢中除異性王,平七國亂,頒推恩令,興外戚,重內臣,尊儒術,推察舉,對付的就是過往王族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終獲成功,卻也在利用察舉的地方勢力對付世襲王族公室時意外培養了地方貴族。同樣,南北朝數百年的分裂給人留下的政治陰影是地方貴族的膨脹,人們的思維習慣停留在地方大家族掌握實權上,要想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或者政治勝利,必須獲得地方勢力的支持,作為統治基礎。隋朝就是以此安生立命,但本身也做過一些對抗各種地方貴族集團的努力,比如大業皇帝那些另建東都(離開關隴長安),鑿運河,去江都(他創業之地)的瘋狂的舉動中,也有一絲對抗關隴的意味,更別提還沒形成規模定製的科舉,當然就像消滅世襲王族的任務留給了漢朝武帝,消滅地方大族的任務也將由後人完成(比如做了巨大貢獻的武皇后)。隨著我大業皇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咳咳,可爭議),歷史到了隋末又一次迎來了瘋狂的混亂,南京又一次登上了逐鹿天下的舞台,他又一次有機會成為一個地方勢力的首都繼而推廣到全國,不過此時情況已經稍有變化,隨著大運河的開鑿,不給金陵面子的煬帝讓運河到達江都而不是南京,若不是江都在江北無險可守,南京差點失去了區域中心的地位,這是後話。
可惜,隋末控制南京和整個江南的不是什麼世家大勢力,而是江淮起義軍杜伏威,輔公祏之流,如前所述,在這個時代,沒有得到強大的地方勢力支持的政權根本沒有統治基礎,因為做了六朝美夢而衰亡以致被壓制的江東豪強根本無力復甦,而起義軍在當時更是得不到豪強和知識分子的支持,如此實力,自然只能成為坐擁關隴的李唐王朝的階下囚。圖片為百度,侵刪
而我們知道,統一的大王朝有個特點就是往往克服了前朝弊端,才繼往開來,萬象更新,唐朝,經過太宗朝,武后朝,玄宗朝,地方世家大族勢力已經大為衰落,但往往大王朝自身的發展又會帶來新的問題。
下面說唐及唐末,和五代十國很想先跳過古代,看到很多知友提到的,談談現代南京建都之事,也算是回答了題主的問題,待編輯一下以南京為都的政權大致是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南京國民政府。要分別來說他們為什麼短命,這並不全是南京本身的原因。
首先明確幾點:- 長江天險是需要上游戰略支撐的,在古代戰爭中的長江,南方守方若無上游掌握,下游則無險可守。
- 江南地區並不是自古就是「魚水之鄉」,人口稀少,史載東吳孫皓天紀四年(280年):吳國人口約為200W人。晉統一之後,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人口約為1600W人。
- 直到隋煬帝修了京杭大運河,南京才有了南北往來基本便利的交通。
下面就簡單說一下若干朝代短命的原因吧。
- 東吳:東吳若是擁有四川,則在不考慮人禍的情況下,應能維持更久,但也終將被統一。因為當時江南人煙稀少,根本沒有太多人口抵抗北方中原,一旦中原恢復人丁興旺,江南只要一點突破,則全局危機。其次就是長江天險需要有握有上游才好防守,如若敵軍從上游順江而下,歷史上也正是晉軍自三峽順流而下,東吳滅亡。
- 東晉:東晉時期五胡亂華,中原生產力遭遇巨大破壞,人口銳減,胡人各族內戰不止,逃得生天的大批漢人南下。有天險,有人口,東晉總算得以苟安,算是例外。唯一一次危機就是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 ),但是除開苻堅戰略失誤,後方不穩的原因。當時東晉已滅位於四川的成漢政權(
347年為桓溫滅成漢 ),長江天險渾然一體。 - 南朝這四個朝代,都是權臣廢帝自立或者逼迫皇帝禪讓,這不能算在南京頭上。
- 南唐:原因也很明顯,就是沒有上游,無險可守。宋軍三路出擊,西路克鄂州,中路逼湖口,東路克池州、蕪湖,這樣的情況下金陵就是熟透的桃子。
- 明(建文):靖難之役,人禍居多,非戰之罪。
- 南明:清軍兵臨城下,弘光帝還在跟文官斗,且當時史可法、黃得功皆戰死,無可戰之兵,南京失陷也無可逆轉。
- 太平天國:自身重大戰略失誤和其他問題就不說了。天京的失陷之前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安慶陷落(1861年9月,曾國荃攻克安慶)。等下,是不是有些眼熟?沒錯,曾國藩就是拿下武昌安慶,順流直下,還是這樣。
- 南京國民政府:這個時期的南京總算沒有以上問題,但是靠海太近,當時最大的敵人,是日本。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時的南京的確不太合適做首都,比較適合的是武漢。
總的來說,這些選南京做都城的朝代,前(宋之前)南北差異巨大,基本無法與強大的中原政權抗衡,後又有各種隱憂苦衷,所以給人一種「南京不適合做首都」的錯覺,這並不是南京本身的問題。
至於今天的南京,個人認為還是其實還是很適合做首都的,就是冬天有點冷,我東北的同學每年長凍瘡。
一點淺見,有待補充,敬請指正。什麼樣的首都才是合格?
感覺這本身就是個挺扯的題。現代首都本身對城市條件其實沒什麼要求。類於華盛頓這種城市,整個經濟只圍繞旅遊與政治活動。以紐約比上海,以南京比華盛頓。這種局面正是經濟力量自己選擇的結果。並不會因為某個城市成為首都而改變,即使改變,這種成本也是巨大的。美國四大城市,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休斯頓,分布南北東西。各自成為其區域的經濟聚集地。既所謂中心城市。這種格局和中國其實是類似的。只不過中國建設發展經濟給人的印象一貫是政策先行。才會給人以北京被強行塑造的感覺。政策的因素是有,但更多還是經濟的原則。即使中國定都南京,北方一樣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城市,而且因為沒有南水北調這種政策。南北經濟撕裂的差異局面可能更加嚴重。
北京的城市病並不是因為其是首都,只是因為其是首都才變更壞,也更容易變好。回到主題,事實是,在南京包下一個寫字樓讓中南海與各部委入駐。南京一樣是合格的首都。南京不適合首都,主要是無法顧及更重要的北方。無法控制北方邊境。南京除了長江沒有很好的國防力量。如果外敵控制了四川,南京政權必亡,南京的財力確實很充足,但是對北方的邊境調糧食和財務的成本很高,而把國都放在北方,那麼國都的帝國中心屬性,會把國家的各種財富和糧食吸收過去,有國家強制力,也有商人的逐利本性,在北方籌集糧草和財務運往北方邊境更方便。
還有就是如果北方的草原民族在帝國面前比較弱勢,那麼你一個千里之外的南京,草原人根本不鳥你,而如果把首都放在北京到長安一線的北方,那麼會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威懾力。很難想像,明朝如果一直在南京建都,我想後元會出現,南明會提前兩百年出現。
還有就是歷史傳統,漢唐盛世一直在北方,在南方建都的國家除了朱元璋這種怪獸,其他的都不怎麼強,即使劉裕這種猛人,數次北伐,把國境推進到黃河沿線,但是一但旦糧草斷絕,一旦背後不穩,就必須退兵。風險太大。
至於我們當初為啥不在南京建都,很簡單,就是當時南京剛解放,南京魚龍混雜,根本不安全,只有離東北近,離蘇聯近的北京更合適。南京沿海太近了,美國第七艦隊一靠近,南京就不穩了。太不安全了。
糧食放哪?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習慣性搞複雜了。
糧食作為農業社會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大型糧倉(戰略糧食儲備)不是放在首都、就是在首都附近水運便利的地方,放在別的地方特別特別容易產生反賊。
大一統王朝需要養邊軍戍邊、需要養中央軍作為戰略預備隊,邊軍顧名思義在邊疆部署,古代大一統王朝的主要防禦方向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不在西北就在東北。
好,現在問題變成了,如何使首都(戰備糧食儲備所在地)距離消耗糧食的大戶軍隊最近以節省運輸成本?
一邊是將中央軍部署在首都附近,這個特別好理解,也是為了防止出反賊。
另一邊是讓首都在保留足夠戰略緩衝區的前提下靠近需要頻繁用兵的北方邊境。
如果要進一步節省成本,還可以兼顧產糧區的位置,方便糧食向首都集中。
秦、西漢選擇定都關中,東漢選擇定都洛陽,本質上是一個方案。
細節上東漢的洛陽往西北邊陲運輸糧食還要經過路況很差的崤山山區、而且拉長了整條運輸線,這也提升了東漢對西北羌族的維穩成本,導致東漢末年的一系列事件。
到了隋朝,隋煬帝修了大運河1.0版本,把已經開發的江南作為新的糧食採集地,與關中的京城、東都洛陽、頻繁用兵的華北地區連接在一起。
唐朝延續了隋朝的思路。
到了北宋,大敵契丹已經推進到華北長城防線南側,壞處是京城的戰略緩衝區變小了、好處是糧食運輸路線變短了。
蒙古人推了南宋、成了新一個大一統王朝,華北也不再是頻繁用兵的地區,國境線往北推了幾千里,相應的首都也要往北方遷移,同時也有控制進出草原通道的意思。元朝為此修了大運河的2.0版本,將糧食採集地直接與首都連接。
朱元璋造元朝的反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控制了糧食採集地的江南。等到徐達常遇春北伐成功,長城沿線又成了頻繁用兵地區,所以朱元璋執政後期有遷都西安的打算。
遷都西安難度很高,需要把蒙古人拉直的運河2.0版本恢復到過去隋煬帝的1.0版本,在改修運河之前,明朝的首都果斷是放在南京好一點,除非朱元璋想養個跟他一樣的反賊。
朱元璋死後朱棣造了侄子的反,理論上不可能成功、畢竟糧食還在南邊,這也是靖難過程中朱棣一方的軍隊規模一直遠低於南方中央軍的原因。
歷史充滿偶然,朱棣居然偷塔成功了。按理說他可以接著定都南京延續朱元璋的思路,或者等積累夠國力改修大運河恢復1.0版本然後老老實實學習漢唐守住長城防線。
但是他偏偏選擇要去玩蒙古模式,遷都北京,五伐漠北沒有打出個所以然來,蛋糕沒能做到蒙古那麼大,導致首都經常暴露在游牧民族攻擊半徑以內還害死了自己的後代朱由檢、這是後話。
綜上,中國的地形決定防守長城沿線是守住黃河流域的最低成本方案、定都關中又是守住長城防線的最低成本方案。大一統王朝定都南京不是不可以,問題是糧倉又該往哪裡放。至於定都南京的地方割據政權為什麼大多數都沒能統一全國,請放心,即使他們統一全國了也得接著考慮遷都問題。
--------------------------------------
補充:如果不僅考慮大一統王朝,連帶著看看南京作為地方割據政權首都的情況。
如果這個地方割據政權的地盤比較小,僅僅包含長江三角洲地區,或者再多一點,包含進今天的江西、浙江南部、福建等地。那南京作為前文當中的屯糧地發揮的作用是合格的。無論向哪個邊區輸送軍事補給,都比較便利。只要沒遇上實力超過自身太多的軍事集團入侵,都能守得住。
如果這個地方割據政權地盤比較大,或者在前一個假設中的割據政權向外擴張成功了,那問題就比較麻煩。
我們拿東晉作為案例來看一看,首都在建康約等於今天南京的位置。戰備糧食囤在首都沒有問題,但是整個北方防線其實是被地形(大別山)割裂的兩個小單元,東晉在淮南這個小單元設置了北府軍,江漢這個小單元設置了西府軍。由於地理撕裂的原因,北方軍事集團可以從中原出發進攻南方的方案有兩個,一個指向西府軍、一個指向北府軍,同時北府軍和西府軍很難彼此支援。
這就相當於人家兩隻手打你一隻手,前提還是大家的力氣總量都差不多。如果北方軍事實力是南方的兩倍,就相當於人家四隻手打你一隻手。
這還沒完,如果要對西府軍或者北府軍追加投入,那還得擔心這兩個軍團造反。所以歷史上往往選擇在這兩個軍團之間搞制衡,也就是允許他們保有的資源不能有太大差距。東晉歷史上西府軍在得到足夠多資源以後經常利用自己處在南京上游的優勢順流而下造反。因為地形優勢,西府軍的動作在古代相對來講會快得嚇人,北府軍還沒來得及趕回南京勤王、西府軍都已經完成對首都的包圍了。
在這種意義上考慮,取平衡的時候還只能削弱一點西府軍,同時戰備糧食的大頭必須得放在首都南京。如此一來即使西府軍造反了,朝廷還有手牌可以出。
在此基礎上考慮防禦北方就比較尷尬,北府軍那邊不考慮自身戰鬥素養的話,朝廷在這裡組織防禦也比較輕鬆,畢竟離首都近。參考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再看西府軍那頭,敵人可以順著漢水向東南方進攻,軍需補給成本低、部隊進攻速度也可以相對很快。到了南北朝後期,北方的北周就一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沿著這個方案把荊州給攻陷過。後來的隋煬帝的老婆蕭皇后,她的家族就是在這場攻略當中被擄掠到北方去的。
所以在難度上北府軍的防守壓力較小、西府軍防守壓力較大。而考慮維穩因素的話對北府軍投入的資源又必須高過西府軍,也就是得到資源少的那個防守壓力還比較大。
彼時,江南還未得到徹底開發,南方的實力整體弱於北方,即使強大如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這種英雄,他北伐沿著漢水往北推到了長安,最後也發現從南京一路補給到長安的後勤壓力大到無法承受,只能放棄長安又退回南邊打防守。
在北方相對混亂和衰弱的時候,劉裕的後代也僅僅能讓北府軍向北推進到山東,再往北的話後勤壓力又受不了了。這還是在南朝內部相對穩定、後勤能力比較強的時期。等到南朝自己內亂虛弱了後勤能力,又只能老實退到東晉的地盤上打防守。
如果南朝的地盤還納入了四川盆地這個「神坑」,就更悲劇了。
蜀道難行,唯一方便一點的通道大概是出三峽順長江到湖北。換句話說部署在這裡的軍隊造反比北伐容易。朝廷往這裡投入的資源多了、它也發揮不了用場,還可能滋養出造反軍頭出來。如果投入的資源少了,那這裡可能被北方搞定。
事實上北方入蜀的道路也不好走,所以歷史上四川在這種局面中往往會產生獨立的割據政權。五胡十六國時期是這樣、五代十國時期還是這樣。要不怎麼有句話說「天下為亂而蜀先亂、天下已治而蜀未治」。
綜上,定都南京的地方割據政權,在地盤比較小的時候最好做,這時候南京作為首都發揮的功能杠杠滴。但是隨著地盤越來越大,麻煩就越來越多。紙面上看起來的實力是增強了,實際上包袱比實力增長得還要多。這個時候南京作為首都發揮的功能就不那麼好了,除非朝廷腦子抽抽,不把糧食囤在首都。但是如此一來用不著北方打,自己人都可以把朝廷搞死。
這是南方地理特點的問題,不是南京的問題。
歷史上唯一南推北成功的是朱元璋的明朝,一方面是當時自身組織力爆棚,另一方面是當時北方極度虛弱而江南已經開發成功成為了全國主要的賦稅提供地區。這個關鍵時機被朱元璋抓住了、南方才有可能逆襲成功。
如果朱元璋不抓住時機北伐、或者北伐的組織將領水平不夠沒能一步到位把整個長城防線打下來,那等待明朝的不過是複製南宋歷史。一旦北方出現新的強力軍事集團,南京又只有悲劇收場了。
我覺得吧國民黨佔南京,共產黨佔北京共產黨贏了首都就是北京了
生活環境太好太舒適容易讓人墮落。去過一次南京,那破地方太他娘的舒服了。坐在玄武湖畔吹吹涼風,跪在雞鳴寺求求姻緣,在秦淮河秦淮八艷的紀念館勾搭勾搭妹子喝點酒吃點小包子,生活太爽了啊我去。這地方建都還不天天吃喝玩樂嘛。不用說有的人還不想百姓疾苦,就是想,在南京這麼舒服的地方也想不出邊疆人到底有多苦。完全不需要有憂患意識。建都必須得建在適合生活但是不能太舒服的地方。就像夏天你天天生活在恆溫二十五℃的環境里,你或許也感覺得到這是夏天,但是你肯定不懂熱得睡不著覺呼吸困難的三十三℃室溫是什麼感覺。
很多回答都不在點子上,冷兵器時代的漢人首都,必然設在最主要外來威脅進攻方向的地理緩衝區,否則一是軍事反應不及時,二則邊疆擁兵自重威脅中央。漢唐的長安-洛陽,明的北京,莫不如是。元清那是因為本身就來自塞外,定都北京進可攻,退可守。假設越南雄起一下統一了中原,你覺得它會把首都設在北京還是桂林?當防線退到淮河一線時,南京就是定都的最好選擇,在相對範圍內,無疑是合格的。連淮河也守不住的時候,那隨便誰做首都,都是分分鐘被滅的節奏,長江從來也沒成為過天塹。
先說結論:南京是絕不適合做首都的。
再說原因,因為我在這裡,我可不希望南京房價一不小心破十萬。
誰要定都南京我XX誰!!!
黃梅濕熱悶昏頭,金陵王氣黯然收
真不知是南京毀了那十個定都王朝,還是那十個王朝毀了南京。
但有個現象似乎有點規律性,無論宋齊梁陳,還是天朝、民國,定都之日都是天下未定之時,不知是起根兒上就是為了苟且,還是亂世中貪圖安逸?
就像有的女子,妖艷無福,容易招惹禍事,不知是男人們的錯,還是她長相氣質的錯?
或許都有吧【南京的那個六朝,可不是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都是半壁江山 分裂時期的政權里的一個。
長江是天塹,但是你防的是北方人嗎?北方是外國嗎?要是北方是外國,那南京挺合格的。
中原——黃河流域是全國地理的中心——如果中國指的是大中國——包括邊疆的中國。
【南京 偏,無法對北方和西部有效管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同為臨海城市,秦皇島成為了旅遊勝地,而天津卻只有集裝箱和港口?
※「觀音山上觀山水」能對出下聯嗎?
※海洋藍洞是怎麼產生的?裡面有什麼?
※為什麼從地圖看美國西海岸從舊金山開始往北就沒有沿海大城市了呢?
※目前除了南極大陸以及個別海島以外,是否還剩下無國家明確所有權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