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功的角色塑造,功勞更應屬於演員還是導演?

演員塑造角色形象,但導演根據電影要表達的內容來指導演員拍攝,剪輯。所以一個成功的角色塑造,功勞更應屬於演員還是導演?


這類問題是無法一句話回答的,導演調教演員的狀態;演員的想法激發導演的靈感,有時會用自身的魅力和能力改變導演的初衷,有更好的效果呈現;而導演在後期中可能根據素材又有加工,電影是一個協同作業

當然之前得有個好劇本,一劇之本嘛,但有了好劇本以後,也不好說一定會被導演加分……

電影畢竟是有剪輯的,有時剪輯的某些效果會直接削弱表現效果。比如在好萊塢多人力捧的所謂那個年代最好的劇本《唐人街》,開頭一場戲,「傑克尼克爾森(請原諒我角色名字老記不住)為了安慰他的(窮人)客戶,迅速從酒櫃中挑了一瓶廉價的酒」,這個是表現角色非常重要的細節,將主角的精明和冷酷迅速地勾畫了出來,是簡潔有力的一個細節,但是波蘭斯基給的是這樣一個景別……

這個景別只能看到他挑了一瓶酒,而且鏡頭很短,除非是非常熟悉酒類包裝的觀眾,不然都很難看得清楚「廉價」的酒和不廉價的酒的區別吧……一個好好的劇情就這麼被浪費了…………在這個鏡頭裡導演就是演員的豬隊友啊

接下來是科波拉的《造雨人》

馬特戴蒙是一名心中懷有正義夢想的年輕見習律師,這是他在酒吧打工時的一場戲

(這裡用的是旁邊的畫外音)喝高了而很興奮的酒客肆無忌憚地招呼當酒吧服務員的馬特戴蒙,估計用了不少戲謔字眼,酒客的妹子(黑髮)也跟著起鬨

但是當馬特戴蒙拿著啤酒走過來提供服務時,走到旁邊,妹子卻被他吸引住了,儘管她的男朋友還在調戲馬特戴蒙,妹子卻搔首弄姿地挺起胸部擺弄頭髮,自己男友在旁邊又不太敢明目張胆地凝視,只用眼角瞟著馬特戴蒙。(這段截圖效果不好,最好看原片)。這段側面描寫微妙地表現了馬特戴蒙的特質:青澀(還穿著孟菲斯州立大學的T恤呢……),有親和力,有吸引力,而且和周遭俗氣的環境中有不相容的氣質,和後面他面對律政界的污泥濁水依然出淤泥而不染是一致的。

這一段其實屬於編劇、導演和演員都有功勞,而且剪輯上也對表現酒客和馬特戴蒙有區別,更在這段非主要情節處(而且還用了旁邊交代了馬特戴蒙的心聲)用含蓄的方式表現了馬特戴蒙的角色屬性

再看看另一場戲,克萊爾丹絲飾演的家暴中的受害者被丈夫打傷進了醫院,外表羞澀內心堅定的馬特戴蒙將她送上病床後,向她表達了要用法律幫她捍衛權利的堅定意願。

這段一開始用的鏡頭都是比較碎但是時間線上有連續性的剪輯,用的全是和克萊爾丹絲的感受有關的鏡頭,短短的一段將克萊爾丹絲抱上病床的簡單動作,鏡頭數卻很多,可以充分體現幾點1.馬特戴蒙的細心2.克萊爾丹絲從每一個細節都感受到馬特戴蒙的細心3.兩人在這種接觸中產生的微妙的情愫

特寫克萊爾丹絲的手,上面有結婚戒指

這個鏡頭是連續的,馬特戴蒙準備將克萊爾抱起

構圖卡到手,表現手的動作

馬特戴蒙輕輕將克萊爾抱起,雖然這是客觀鏡頭,但明顯強調的是克萊爾的真切感受

兩人的帶有曖昧色彩的鏡頭,構圖也故意不取完整,畫面就是強調兩人親密關係的框框

強調克萊爾抱著馬特戴蒙的手,也是克萊爾的感受為主(抱著他的肩膀)

馬特戴蒙抱著克萊爾輕輕慢慢轉身(克萊爾的感受),一般帶有前後景的構圖中,畫面信息更清晰者為強調對象,這也是普遍規律

比剛才景別更緊,更遞進的親密鏡頭,克萊爾的構圖明顯更完整更被強調,也是強調她主觀感受為主。這種故意用來表現非情侶和夫婦曖昧的視角,以前希區柯克用得非常多,有個外號叫「接吻視角」,通常用作表現有曖昧或有心靈默契的男女的暗示鏡頭

為了預防克萊爾的受傷的腳磕到床沿,這裡同樣表現了馬特戴蒙輕輕地抬起,細心避過床沿的鏡頭,不用說也還是克萊爾的感受

克萊爾的眼神,可見兩人之間的直接交流的增多,同樣是遞進的鏡頭

景別拉松,馬特戴蒙將克萊爾放下,除了這個鏡頭是為了完整表現角色的動作外(因為只有這個景別才能看見馬特戴蒙放下克萊爾丹絲的完整動作)也是為了銜接後面的鏡頭,也算是這場戲的一個「打點」

剛才是兩人之間心理距離的戲,因此景別很緊,節奏也很碎,但又層層推進,但這一下節奏有了變化,房間里還有一名護士,收拾東西,並提醒馬特戴蒙探視時間到了,兩人短暫地拉回「現實世界」(相對於剛才的心理世界而言),並在兩人空間中有一個「入侵者」

護士收拾完畢出畫,兩人將重新進入兩人所在的空間,也為後面的鏡頭做鋪墊

馬特戴蒙青澀而害羞地笑了一下,準備去關門

他去關上門,重新建構起只屬於兩人的(現實)空間

克萊爾丹絲想聊一些輕鬆的話題,主動打開話匣子

馬特戴蒙這時卻嚴肅起來,向克萊爾表達了他將不顧一切要幫她爭取法律權利的心聲

上面這場戲,從走廊的現實世界進入,從碎鏡頭切進兩人之間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克萊爾的主觀感受),進入護士一個「入侵者」將兩人拉回現實世界,然後關上門重新建立屬於兩人的空間,抱上床一段多用雙人關係鏡頭,哪怕是有單人特寫也不剪切,鏡頭或角色運動到構圖內變成雙人關係鏡頭,最後到了病床上又重新變為內反拍的單人鏡頭,在短短一段戲中,表現了人物心理的感受,心理空間的變化,心理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切換,以及在過程中演員表演和鏡頭語言語法的遞進,這些光靠演員和導演都是無法完成的,這是一個協同的作業。演員固然表現得不錯,但其實在這裡導演的意圖很多是靠剪輯和分鏡頭設計這些導演技巧體現的,至少在抱上床那部分,導演的剪輯技巧表現得更明顯

好的導演知道什麼是表演,也知道怎麼用鏡頭語言給予演員表演的空間,而好的演員也知道怎麼和鏡頭配合,電影畢竟和戲劇不同,是有景別的藝術

通常的表演方法里,景別越松,演員的形體表演越多,如果是遠景,演員擠眉弄眼誰看得見?如果是特寫,演員情緒一誇張很容易就看出來,一全身表演就容易出畫,影視表演不懂景別的區別是沒法演的,很多人認為戲劇的表演更難,其實戲劇和(高端的)影視表演是各有各的難

如果導演不懂鏡頭語言和表演的關係,同樣會浪費好演員,比如國內很多電視劇(當然有的不一定是導演不懂,就是為了趕時間趕緊簡單拍完)一個正反打近景讓演員說一大段台詞一動不能動,普通人有這麼乾的嗎……這類自以為妙語連珠的話嘮劇本就是害死演員的,因為完全就是反人類反表演啊,結果還來個導演一字不改,直接三鏡頭一個特寫要你念還不能出畫,那演員就只好照本宣科時不時靠小表情對付過去唄……鏡頭不跟戲,沒有剪輯意識就是導演的大忌,就那麼幾個平庸的保險鏡頭全LOU一遍,再好的演員也沒法齣戲啊……

所以劇本、演員、導演、後期都是互相幫忙的關係,可不要一句話就劃分田地了……


這個題目在加一條就完整了,編劇,導演和演員共同塑造。 這三條就像三角桌,任何一條缺失,這個經典人物可能就不復存在。

沒有好編劇,就沒有豐滿的人物,演員和導演都沒有依靠。

沒有好導演,他都不知道哪種表演是好的,哪些是剪輯時該留下的,哪些是該去掉的。拍攝時也一樣。

沒有好演員,劇本的人物在豐滿,他呈現的還是不立體。


之前導演風格的回答里其實有提到,當導演選定某個演員的那個階段,導演已經擔負全責了,所以導演能力的第一重體現:會不會選演員。

但是,演員和其他工種一樣,不是你想挑就能挑的,演員權利地位相對比其他工種要高,你一個小導演請來了大腕,誰聽誰的還說不定呢。比如我去請陳道明,他特么的能正眼看你一眼就不錯了,還特么聽你指導表演呢,所以導演能力的第二重體現:選了演員,你能否讓演員聽你的話。

好了,你好不容易找了個既符合標準又能聽你話的人,可是當某個具體場景某個具體情節需要TA用表演傳達出來時,作為導演的你就得指導人家表演了,所謂的「說戲」。這時候無論你用啥辦法能讓演員用啥表現派方法派體驗派表演出來的,那你就是好導演,要不你用啥辦法人家都聽不明白領會不到意思導致演不出來的,那你就是盧瑟,所以導演能力的第三重體現:你找到了聽話的合適的演員,你能不能讓對方領會你的意思。

那麼到了演員這一層,TA演到了導演那層意思的60分,那麼就是過得去;演出了90-100分,那是個專業的演員;高過100分就是藝術家了。具體TA要給你這個具體的導演演幾分,那得看你倆之間的權力博弈關係和演員本身的天分幾何。

歸根結底,演得不好的責任都應該是導演,無論你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接受了這個角色的演員。

一、你得為你的選擇負責;二、你得為你的指導能力負責;三、如果你不能負責,那麼出問題了是你導演的責任;如果你能為前兩者負責,那麼演員演不到100分,啥功勞都和他們無關。想有關?可以,給我100分之外的東西。

———說到如何指導讓演員給100分之外的東西,說一個可能信息有所出入的八卦吧。———

伊利亞·卡贊指導約翰·休斯頓的女兒安傑麗卡·休斯頓演一場對手戲,卡贊喜歡騎著個自行車在片場轉來轉去,那場對手戲開拍前,他騎到片場東頭安傑麗卡的休息處對她說:嘿,等下你要演一場戲我和你說下,你要去參加一場舞會,然後呢,你到隔壁鄰居妹子那裡去借一身衣服,你得想方設法借到哦。說完就走了,幾分鐘後開拍了,安傑麗卡走到鄰居門口敲門,鄰居女孩把門打開了,而且,滿臉都是淚水。


你說,王寶強會演戲麼?

從我個人的角度,我對他的「演技」不敢恭維。

但《天下無賊》,傻根的角色,是否也算是成功並恰如其分?

誰的功勞更大?馮小剛。

佟大為在都市題材電視劇中的紈絝氣,大概也算眾所皆知。

但《金陵十三釵》和《中國合夥人》裡,他身上的紈絝氣怎麼就被掩藏起來了?

在我看來,這是因為張藝謀和陳可辛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把這種「紈絝」巧妙地變成了一種「文人氣」和「血性」的結合。

導演的作用之一,是為角色選到特質或技巧相近的演員,再在拍攝過程中調動起演員自身素質中有利於角色表現的部分。

說穿了,絕大多數時候,角色成不成功,除了演員的「演繹」,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調教」。


按照慣例,演的好就是演員牛逼,演的不好就是導演有問題。


這個問題我之前想過很多次,也和別人討論過幾次,我們列舉了好多電影,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是導演

原因不止是題主所說的兩點,還有一點很重要,因為我們發現很多好電影,很多時候是演員的本色演出,如約翰尼德普、小唐尼這些。而演技很好的小李,其實在電影中出彩的部分不及德普。所以一個成功的角色塑造,我覺得導演看到這個角色心裡有了大致形象,才會找到非常的演員來詮釋。本色演出,往往比演技派的表演更容易讓人代入。

當然,這個答案很淺薄。拋磚引玉,期待@為夢而生專業分析。


導演。

有些演員超常發揮,導演喊CUT,你能怎麼辦?


有時候靠配音演員。


難道不是劇本?


演員是計程車司機,導演是乘客,乘客知道自己要去哪,司機則需要把乘客準確的送到地方。

導演的職責是保證對,在對的基礎上,演員利用自己的專業水準來保證好。導演不行,出來的東西就不對。演員不行,出來的東西就不好,話雖然這麼說,其實對就已經是很大的好了。說導演指導演員表演,未必就是導演在表演方面能力就比演員高,就像乘客不一定會開車,但他能給計程車司機指路,是因為他知道自己要去哪,發現拐彎拐錯了,他就可以喊停,讓司機掉頭換個方向開。在不走錯路的情況下,司機炫出舒馬赫的車技開得又快又穩又漂亮,這是演員專業能力的體現,也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主要是由選演員決定的。當然,如果乘客自己就是個賽車手,發現司機不行,乾脆把著司機的手一路開過去也行,就像周星馳導演的電影,雖然他不演,但演員基本都是他的化身。


這個問題好,也不要忘記編劇的功勞,是編劇先塑造了這個角色,有些演員電視劇能火,電影卻表現平平。國內的電影市場,導演話語權比較大,所以,電影角色的塑造成功還主要是歸功於導演,電視劇角色塑造成功主要歸功於演員。


劇本、演員、導演、後期,在影視工業中是協同合力的關係,這個說法我是贊同的。

但具體又要看是哪個電影市場了,國內影視工業和美國影視工業就走不一樣的模式,不同影視市場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比如說剪輯的話,如果是沖著票房市場或電影周邊市場去的商業片,好萊塢很多導演是沒有剪輯權的,依照嚴格的導演合同,商業片剪輯權幾乎都在電影公司手裡,由電影公司的剪輯師依照商業票房邏輯剪輯。

好萊塢的商業電影生產流程,貌似分工很細,導演能夠擁有最終成片剪輯權的很少。好萊塢導演在商業片中局限很大,在這種合同局限當中,還能玩出花的,還能夠證明自己導演商業片能力的,最終都成了牛人【也就是擁有了在導演合同中加入最終剪輯權條款權力的商業大片導演】。大多數好萊塢電影的導演,可能在拍攝開始之前有建議權【怎麼安排場景,怎麼畫分鏡頭啊,用什麼鏡頭語言表現啊,等等之類】,但在劇組拍攝完成所有場景之後,後期剪輯的權力並沒有。

實際上,商業片遵循的是商業原則,一切為了票房和周邊市場利益,導演能起到的作用很受局限,比如演員就不一定是導演你想選就能選的,後期剪輯也是一樣,絕大多數商業片沒有導演什麼事。

除非你在分析時用的是導演剪輯版,或者是在商業片上已經證明自己票房能力並擁有剪輯權的商業片大導演。當然還有文藝片,導演在剪輯權上的話語權會比較大甚至完全擁有剪輯權,當然還包括獨立製片的影片,在這些影片中,導演能夠通過剪輯將自己的思想、意圖很完全的或者在最大程度的貫徹表達在影片里。那麼導演起到的作用,在這類影片中才是表達得比較充分具體的。

也只有藝術向的電影,導演話語權才相對大,在剪輯上的話語權大,最終成片才能完整體現導演的作用。

一個成功的角色,在文藝片當中,導演和演員以及劇本、後期包括剪輯是相互成就的。

但導演的比重略大,畢竟這是你導演為中心的,路是你導演選的,成功或者失敗都是你導演的鍋。不管哪個市場,不管是北美,還是亞洲,又或者歐洲,文藝片通常都帶著導演的強烈個人特質,而演員也是導演首肯或者導演選擇的。劇本也是導演認可的。

但一個成功的角色,在商業片當中,就是另外一回事。導演、演員都是棋子,只能具體影片具體分析了,這是拼每個棋子影響力大小的,也是要拼每個棋子的運氣。

最後,一個成功的角色,莫名其妙的運氣很重要,運氣到了,角色成功,獎項、票房、名聲、利益都滾滾而來,必然因素有時候也受偶然因素的支配。因為大家都在這個影視市場上,你有的必然因素,別人也有,別人一樣有才氣,別人一樣有勤奮別人一樣精雕細琢,為什麼只有某些文藝片、商業片被觀眾或者影評人們所接受呢?為什麼是張三的影片,而不是李四的影片得到認可呢?


先要有編劇為角色構築好靈魂。

再要有導演為角色選擇好肉身。

還要有造型師做恰如其分的包裝。

最後由演員把一切糅合,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好角色。

以上,缺一不可。


湯唯除了色戒里演技爆發外請舉例說明還在哪個電影里有演技?


共同的功勞,單單是某一個人都是不行的


天機富春山居圖怨演員還是怨導演?


演員。

首先劇本是確定的,這樣人物就已經以一種方式存在了,開拍的時候,就是要讓人物用另一種形式豐滿起來。

而這個人物,終究呈現給觀眾的就是那個演員的臉,不管導演在背後做了多少工作,觀眾還是只能直觀的通過演員的表現來感覺「像」或者「不像」,就好像關羽這個角色,陸樹銘往那一站不演也是二爺,甄子丹往那一站再怎麼演也不是人們心裡的關羽。

這就好像一道菜到底是食材重要還是廚子重要,我認為是食材,有句話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廚子再能發揮,也是在食材的基礎上。同樣水平的兩個人,用白面終歸比用棒子麵做的好。


商量著來唄,演員的演技離不開導演的指導,導演有的表達不出的東西,好演員也會憑藉自己的職業技能表達出來的


我覺得:好的導演根據角色選擇合適的演員,演員根據導演的要求塑造合適的角色,導演和演員互相成就


我是個農民,沒有什麼高深的道理,可是我可以給你比個例子,種了一茬小麥,豐收了,你說功勞歸於大地,陽光,還是雨水,又或農民,小麥播種到豐收,這那一個都離不開,你說是不是?所以這份收穫都有份,我想就是這個樣子了


推薦閱讀:

中國留學生在國外上台演出唱什麼歌?
如何評價黃曉明在《琅琊榜之風起長林》里的表現?
如何評價《琅琊榜2風起長林》中黃曉明的演技?
民國四大名旦都有哪些出名的戲?
為什麼人中國鮮有優秀的街頭藝術家?

TAG:電影 | 導演 | 演員 | 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