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如何入門?
看了@黃健 所答的「社會學如何入門」頗感興趣,這幾年來一直在讀哲學、美學方面的書,但無奈浩瀚如煙,始終沒有感覺入門的豁然開朗。
@黃健 答「社會學如何入門」社會學如何入門:答小磊 - 讀書無用 - 知乎專欄 喜歡他的這種作答、行文風格。
加菲熊來終結這個問題。
如果別的答案和本熊有衝突,請以本熊為準。
============================
v1.0 正式版
============================
世上所有的美學原理或導論課,都是先從對美學的基本理解開始。一般我不建議一上來就列美學書單。學完導論(包括本熊這篇導論),很多知友或許就會對美學失去興趣,何必再去看書。
這很正常。
日常生活里我們都使用過美學/審美這個詞,尤其是,都是在民間美學(簡稱民美)的語義上使用它的:生活美學,廚藝美學/廚房的美學,暴力美學,極簡主義美學,少林寺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成功美學,禮儀美學、印度美學……很遺憾,這裡面大多數的「美學」都不在我們討論範圍之內。
在開始長篇大論之前,我們先放入一段DLC資料片。很多知友在本熊的初稿完成後,一直在向本熊求書單,於是本熊做了一份DLC書單,並放在了答案開頭,以滿足你們的閱讀癖。不想看書單的可以跳過進入文章正文。
之所以設置了禁止轉載,有不想你們手動複製的因素,那樣你們也僅僅是「佔有」了美學,而不是入門了美學。
加菲熊的這套美學書單不僅僅是美學,還囊括了文論、文化研究、哲學原典等等,這些都是什麼鬼,它們又和美學有什麼關係,後面正文會解釋。書單里的書,本熊向你們保證,自己至少都泛讀過(不敢說每一本都精讀),而不是從別地兒照抄、生搬硬套。
「哲學就是哲學史。」——黑格爾Hegel
初級閱讀水平.
張法《美學原理》
十一五高校教材,俗稱「藍皮書」系列,本身並不難懂,但使用了很多術語。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枯燥、矯情、落伍,但後無來者。
宗白華《美學散步》
比上面那本好一些。
克羅齊《美學原理》
西方歷史上最正統的「美學原理」,書如其名。作者既是美學史學者,也是美學理論學者。
鮑桑葵《美學史》
將樓上某些激進的觀點做許多修正和調和。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
不是講美學,卻勝過許多美學讀物。了解視覺藝術史(作為學習美學的知識基礎)必讀。作者也是當代圖像學學者。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
當下最普及的一本梳理中國美學史的導論著作。作者是北大教授。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的《西方美學史》
當下最全面的梳理西方美學史的巨著叢書,第一版成書於80年代,一共7卷本(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十七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上、二十世紀下)。美學或藝術學考博必讀。
尼采《悲劇的誕生》
裡面涉及了近現代美學一些較為重要的概念。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
著名的one dimensional man,上世紀最負盛名的文化研究原典,但煽動性大于思辨。
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上世紀另一部文化研究巨著,作者的名言「奧斯維辛之後沒有詩歌」。
居伊·德波《景觀社會》
涉及一些法國哲學美學常見的概念,閱讀起來不困難。
伊格爾頓《20世紀文學理論》
文論必讀。作者外號伊胖,目前還健在的英美文藝理論三劍客之一(本熊瞎命名)。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以前譯為「傑姆遜」)《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全球化的文化》
外號詹胖(並非詹皇),目前還健在的英美文藝理論三劍客之一。發明的「第三世界寓言」概念使他與中國學界很親近。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
涉及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作者不是美學家而是哲學家。
斯圖亞特·霍爾《文化研究:兩種範式》
文化研究的導論書目。作者系文化研究伯明翰學派的鼻祖。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
媒介學的導論書目,作者曾「冷熱媒介」和「地球村」等概念,並且系《娛樂至死》作者波茲曼的老師,還啟發了樓下這位。
***鮑德里亞《物體系》《消費社會》《擬像與模擬》
鮑大爺,搞美學或視覺藝術史的學生每天必提起的一個學術明星,上世紀末紐約文壇學界的座上客。很難說大爺他屬於美學家還是哲學家還是什麼鬼。總之他的理論b格很高又不難懂。
中級閱讀水平.
黑格爾《美學》
研究20世紀法國哲學美學必讀,或至少閱讀相關的註疏導讀。
邁耶·夏皮羅《現代藝術:19與20世紀》
比較有說服力的藝術史學者。
喬治·迪基《美學導論》
藝術史學者,提出了習俗/慣例論。書名很誘人。
阿瑟·丹托《藝術終結之後》
藝術史學者,提出了藝術終結論。想混入文藝青年的圈子就得讀他。
艾柯《開放的作品》
美學、藝術史學者,很幽默的爺爺。前陣子剛去世。
齊澤克《偶然性、霸權和普遍性——關於左派的當代對話》等一系列文集或演講稿
斯洛維尼亞學者,外號齊祖,當代美學、文藝學的現象級人物。長相霸氣。齊祖曾來中國演講,本熊一睹其真容。
福柯《瘋癲與文明》《規訓與懲罰》《詞與物》《性史》
關於他人生的討論,總是多於其著作。本熊有專門回答他的答案,知友可自行翻閱。
沃爾海姆《藝術及其對象》
視知覺研究學者,思路接近科學家。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
著名的符號學家(不是搞攝影史那位大媽蘇珊·桑塔格)。
列維·施特勞斯《結構人類學》
結構主義學者,開啟了用結構主義進行現代性批判的套路。
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
後殖民理論學者,遵從的是葛蘭西的理論路徑。
斯皮瓦克《斯皮瓦克讀本》
後殖民理論學者、女性主義者。
雅克·朗西埃《 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
當代藝術哲學的領軍人物,阿爾都塞的學生。
***本雅明《單向街》《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
現代美學、藝術政治學的先知式學者,主要研究的是攝影史、圖像史、現代性體驗。提出了著名的靈韻/光暈aura概念。
高級閱讀水平.
(如果你是哲學美學愛好者,完全沒必要認為自己是高級閱讀水平。除非你是抖M,就喜歡找一些看不懂的書用來虐自己。)
康德《判斷力批判》
美學史最為重要的一本體系原典,承擔了一個前現代-現代的承上啟下工功能。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現代美學最為重要的一本體系原典,語言晦澀,思維複雜,最好不要自行閱讀中譯本。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解釋學學者,比樓上兩位晦澀程度更甚。
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
現象學美學,聽到「現象學」三個字就能嚇尿你們。
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
結構主義者們的老師,半瘋半癲。
羅蘭·巴特《零度寫作》《S/Z》
結構主義代表作,作者亦是從結構主義走向後結構的一個關鍵人物。
雅克·拉康 研討班的一系列文集
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家(什麼鬼!),似乎是在搞怪力亂神,卻十分符合現代哲學美學的先鋒精神,尤其是他的鏡像理論給後來的電影哲學(麥茨、勞拉·穆爾維、克里斯蒂娃)提供了知識支撐。
巴塔耶《耗費的觀念》
結構主義學者。與本雅明私交頗深,可以算是本雅明精神的法國繼承者。
布朗肖《文學空間》
結構主義文論學者、。
列維納斯《論布朗肖》
作者本身也是現代哲學美學家,書名就是寫的樓上。
布爾迪厄《關於電視》
現當代法國美學大師,提出了場域論。
德里達《書寫與差異》
這個人你們肯定都聽說過,外號德爺,不多說。解構主義者。感覺德爺畢生都在證明大家瘋了,而他沒瘋。
保羅·德·曼《閱讀的寓言》
另一位解構主義者,歸類在耶魯學派。
***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反俄狄浦斯》《千高原》
法國當代哲學美學家,作為書單壓軸,實至名歸。普通青年聽都沒聽說過他,文藝青年以誤讀他為榮,二b青年自稱研究的是德勒茲。
書單列完了,勢必是以偏概全,你們按照這個骨架自己去補充,去找相匹配的導論、解讀。下面進入正文。
我認為美學的學習,就和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一樣,你最好先找一位好老師。有師承關係的美學學習,和自學成才,完全是兩碼事。其次,要找到一門自己比較來感覺的導論課程,網路課程也行。
如果你只是出於興趣,也不在乎自己是否上道或走火入魔,那麼上文的書單,你隨便挑起一本,就可以開始閱讀。喜歡聽什麼課,就認真聽,不需要在乎理解得對不對。美學是比較典型的人文學科,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自己能獨立思考比做出完美的讀書筆記更重要。
當然,如果一開始你就抱定一個目標,想要在美學學習上小有成就,你就有必要搞清楚一個前提:美學不等同於藝術哲學,美學僅僅是約等同於藝術哲學。如果想學習藝術的那些原理,完全可以去學藝術學。
喜歡電影,就去看電影學,這裡我就不多推薦了。
美學(Aesthetics)由18世紀德國哲學家Baumgarten(鮑姆加登/鮑姆嘉通,1714-1762)提出。aesthetics這個玩意兒,是Baumgarten用來解決哲學理論的一些遺留問題的。他於1750年首次提出了拉丁語名為「aesthetic」即感性學的東西,aesthetic也即希臘語asthetik,後者源自aisthetikoa,意指感知、感覺。
當你的美學老師提到美學這個詞時,你會想到什麼?
梵高的繪畫?教堂里宏偉而精緻的管風琴?金字塔?哈姆雷特的「生存還是毀滅」?李安的電影?塗鴉?書法?錯了,都不是。在美學史上,關於美學到底應該討論藝術還是審美,也曾經一度成為美學的理論問題。
一個民族的文明史與其美學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互為表裡,取決於這個民族如何對其作為人的自然本性進行否定並呈現於藝術表徵。因此,閱讀美學酒不大可能像閱讀文藝作品那樣「去政治化」,或「神學式的閱讀」。你既要學會跳出來,又要時常能進入。
許多迷妹迷弟熱愛美學,其實熱愛的只是文藝事業,文藝活動和文藝青年式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戰略目標,也無非是想要掌握一些方法論去解讀藝術作品——尤其是,現當代藝術作品,那些讓他們在畫廊里躊躇和費解的「抽象畫」、「裝置藝術」、「跨媒介作品」、「觀念藝術」等等。如今的藝術變得比200年前更為晦澀,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一旦真正走入美學的世界,他們又會為一個更為龐大、摸不著門道的晦澀領域發憷。
美學不僅沒有解決「如何解讀藝術」等等頗為務實的問題,可能還會給原已繁複含混的形而上思考增加負擔。
有些知友在閱讀完本答案後私信本熊:加菲熊,請推薦一本美學讀物,今年我要考xx大學藝術學碩士。
本熊:你丫考藝術學,看美學書幹嘛?
當然,很多學者致力於打通美學理論、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之間的邊界,比如貢布里希貢大爺,夏皮羅夏爺。但不要妄想一門導論或原理就能解決你美學學習的問題,就好比不要妄想每天做平板支撐就能讓你瘦下來一樣。
學好藝術史,尤其是視覺藝術史/繪畫史。美學史上幾乎所有核心問題,都和視覺藝術史或視覺藝術的思維有關。如果你既不懂視覺藝術史,又缺乏視覺藝術思維,那麼先去補這方面的東西。
在我國,出於某種學科分類的因素,使得美學專業或有志於學習美學的學生,哲學素養普遍很差、藝術創作能力又幾乎為零。
我們知道在西方近代哲學(認識論epistemology)的思想傳統里,「真善美」三者里,「真」的問題最被重視,其次是「善」,而且善往往是由「真」推導出來的一種價值規定性。換句話說,沒有真就沒有善。
但美的問題不同。「美」的理論梯級從來都是有意無意被哲學家所疏忽。本熊認為,這裡有兩層原因:
A.(從柏拉圖哲學那裡開始)美被視為亦真亦幻的東西,因此很難用理論界定。
B.哲學家缺乏討論「美」的學術語言。
Baumgarten,就是從B的層面出發,開發了一套美學研究的標準,並將之命名為「美學/感性學」。他的思路也很簡單,就是把當時理性主義哲學的研究套路嫁接到嶄新的美學學科當中。二者的區別只不過是,理性主義哲學研究的是理性,而美學研究的是感性(perception)罷了。
更為明確地說,Baumgarten是想讓aesthetics也成為一門科學(人文科學),符合科學研究的一般規範。而不要讓它掉進怪力亂神的理論隊伍里。
這裡有的小盆友犯嘀咕:為啥美學和感性學是同一個東西?這就要講一個翻譯的梗。美學這個詞,其實是從日語翻譯過來的。我們知道,現代漢語70%以上的概念性辭彙,都是從現代日語里挪用過來的,包括「美學」、「哲學」、「形而上學」、「審美」等等,很多很多。
但日語這些辭彙概念又是從哪裡來的?當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學習西方先進思想與文化的學術語境,很多西方的概念日語里都沒有,因此日本學者就從中國古漢語里借字,把兩個字拼到一塊兒,來表示那些概念。
因此嚴格來說,中國古代是沒有產生過「美學」的(按照《四庫全書總目綱要》,中國只有經、史、子、集四大學科),但中國古代文人討論「審美」的散論卻不在少數。比如謝赫的《古畫品錄》,雖然不是美學著作,卻與美學史的一些經典問題不謀而合。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美學之「美」的學術內涵,與我們漢語日常意義上的「美醜」之美,還不太一樣。這點在入門美學時一定要注意區分。我們日常經驗上的美,對應的是美學當中的「優美」,是一種最為典型的審美範疇。當然,除了優美,後來我們發現還有「崇高」、「丑」、「荒誕」等等。
至少羅馬時期的哲學家就已經研究到了「崇高」。如果美學要追溯自己的學術史,那麼我們知道,最早的「美學」就已經不僅僅是在研究優美。因此,後來的美學已經不再關心標準問題,也就是「什麼東西是美的」,「什麼東西是不美的」,這種意見往往流於主觀,不具有什麼理論價值。
回到Baumgarten的aesthetics上,按照這個詞本來的意思,可能更接近感性學的內涵。但因為漢語約定俗成的說法,「美學」沿用至今(當代也有學者提出應該糾正為「感性學」或「審美學」)。
美學史自身的發展已經揭示出,這個學科已經遠遠超出了當初「美」這個狹義的範疇,特別是到了20世紀以後。在今天(如果我們堅信美學沒有被後現代語境所終結),這個學科已經涉獵到了文化學、社會學、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等等跨學科的領域。由此,學習美學,也不再是空泛地、孤立地討論「美是什麼」,它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感性一開始就成為了Baumgarten眼中的一種哲學難題?
我們知道認識論哲學有兩種傳統,一個是上文提到過的理性主義/唯理主義,這一派的代表是笛卡爾、康德,另一派是經驗主義或不可知論,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休饃。在Baumgarten提出美學之前,理性主義仍然無法回答經驗主義者提出的問題: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究竟是出於感官使然,還是天賦的理性?
這個問題看似無趣,實則決定著真善美的梯級。
如果屈從了不可知論者的結論,那麼就承認了感官在先,知識(以及一切自然規律)在後的窘境。如此一來,這世上便沒什麼確定性的東西了:一切事物皆感官,一切事物便也皆可被審美。如此一來,不僅對美的事物無法進行研究或學術對話,哲學本身也會瓦解、垮台。
因此感性的問題,就不再僅僅是在審美或藝術領域裡出現,而牽扯到了本質和本源的問題。也正因如此,Baumgarten基於認識論的語境提出感性學,是為了解決哲學問題,而不是為了解決藝術或審美的問題。
當然了,美育或審美教育一直是啟蒙時代的學者十分重視的一種教育,文藝知識的學習一直被視為貴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使是理性主義者也會承認,感性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儘早達到理性王國。因此感性學也有「教化、啟迪」的哲學預科的色彩。
當然,Baumgarten的「預科」思路並沒有被真正延續傳承下來。美學史尊為正統的不是感性學,而是與Baumgarten同時代的一位比Baumgarten名氣大得多得多的哲學家: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寫《純粹理性批判》那位康德。而很多童鞋不知道的是,Kant其實寫了三本以「批判」命名的巨著,統稱「三大批判」,其中第三本《判斷力批判》就是一部美學巨著。
《判斷力批判》這本書才是美學史最為正統的開山之作。因為它不僅提出了美學的學科標準,還順帶(真的是順帶!)通過哲學理論解決了美學很多核心難題。與此同時,Kant以他善於製造概念的能力,還為美學學科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詞語,比如鑒賞判斷,直觀,絕對美/自然美,審美主體等等。
只有系統學習過Kant三大批判的學生才能懂得,其實《判斷力批判》才是Kant做學問的根本目的,第一部《純粹理性批判》不過是在鋪墊。Kant不僅是教科書里所形容的哲學家,更是一位空前絕後的美學家。
用一句話概括,Kant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將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的主客關係顛倒了過來,審美主體成為了審美現象當中最為不可獲取的環節,而審美對象反倒是無所謂了。這個觀點被克羅齊Croce發揮到了極致:只要人想要進行審美,甚至不需要有一個美的事物存在——在本熊看來,這就是YY的精髓。
總之,Kant將問題從「美的事物」引向了「審美是如何發生的」,這個問題域是劃時代的、革命性的。可以說,在20世紀以前的正統美學史與經典美學理論,都是以Kant這條線進行下去的。包括Kant之後的又一位哲學大師黑格爾Hegel。Aesthetics不再是哲學家閑暇時的玩具,而逐漸成了一個獨立的人文科學,直至20世紀以後,變得比哲學還複雜。
進入20世紀以後,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現代美學」部分,由於哲學的語言轉向緣故,美學也經歷了一個來自外部壓力的轉向。這期間有四個或屬於哲學、或屬於非哲學的理論給美學帶來了新的研究契機:
A.分析哲學。這個學科本身是不是「哲學」仍有爭議,因為分析哲學的訴求本就是要取消(而不是否定)哲學問題,這無疑給美學既定的傳統帶來的是毀滅性打擊,也給他們自身的學術合法性帶來一種雙重性意義上的否決。
B.現象學-結構主義。這條脈絡雲集了現代哲學裡最為龐大的大師隊伍:胡塞爾Husserl、海德格爾Heidegger、伽達默爾Gadamer、杜夫海納Dufrenne、列維-施特勞斯Levi-Strauss、阿爾都塞Althusser……現象學-結構主義也伴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經歷了其理論中心從德語世界向法語世界轉移的過程,最終在解構主義者德里達Derrida那裡獲得了終結。
C.精神分析。它的理論來源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學科學,但後期的精神分析已經脫離了 Freud的科學規定。這一派的美學代表人物雅克·拉康Jaques Lacan和德勒茲 Deleuze。精神分析的思維至今仍深刻影響著電影哲學、電影學的理論發展。
D.符號學。這是是哲學界自己孕育出的子理論、子學科,例如卡西爾Cassirer,蘇珊·朗格Susanne K.Langer。有必要說明的是Cassirer本人亦是一個康德主義者,更不用說Langer的德裔身份了。因此符號學對美學的補充,可以被視為康德精神作為在現代美學當中的潛在回歸與延續。
二戰以後,美學又有了一個新的子學科,有時候你會在一所大學的文學院里能找到,它叫做:
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
文化研究又稱文化理論,顧名思義,是研究文化的。這個學科可能更注重的是大眾文化層面的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之所謂的文化。或者說,劃分出精英-大眾的二元對立,也算是文化研究的一個理論貢獻了。它最早由英國人文學者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明確提出。為了針對當時英國出現的一些亞文化現象,將之提上「文化學」的研究日程。
但和感性學的命運類似,文化研究的主戰場也不在英國,而是在德國,也就是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國內有時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那裡,並且早在Hall提出學科之前,實際意義上的大眾文化研究就已經在Frankfurt School那裡開始了。比如阿多諾Adorno。
當然,Frankfurt School的精英戾氣向來很重,這讓喜歡搞小清新的英語世界學者也受不了。區別在於,文化研究不太注重對理論的發明和對概念的使用,而Frankfurt School的每位學者都有其代表性的理論概念,這些概念或多或少都有哲學理論依據。
比起現代美學,現代的文化研究可能更加務實。審美問題往往被表述為一種可被量化的社會現象或文化活動。因此文化研究也往往與實證主義(田野調查fieldwork)或民族志(ethnography)研究想聯繫。在早期,在方法論上做得比較出色有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菊與刀》。
到了文化研究的後期,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像《菊與刀》這種著作又成了被批判的對象。例如直接對《菊與刀》進行過批判的後殖民理論學者薩義德Said。
與此同時,20世紀有一條與現代美學並行的特殊理論,名為「文藝學」,它來自於俄國工人運動-蘇聯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的理論先驅是俄國工人運動領袖、布爾什維克政黨奠基人普列漢諾夫Plekhanov。另一個更為小眾的學派在蘇俄政治問題上就比較晦暗,卻在二戰後越來越被歐美學術界重視。它就是以提出間離的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ii為首的形式主義學派。學過美學或文學理論的童鞋知道,形式主義這一派後來有一位大師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跑到了捷克,直接促成了文學語言學理論史最負盛名的布拉格學派Prague School的誕生。
這大概算是哲學美學給文學理論、語言學做了貢獻吧!
直至蘇聯文藝學幾乎一統蘇聯學術界、理論變得千篇一律時,蘇聯卻突然橫空出世了一位鬼才:巴赫金( Bakhtin,1895-1975)。他的學術不符合蘇聯意識形態,很「反動」,骨子裡卻完全契合了當時西歐結構主義的潮流,並且某種意義上領先了結構主義一步。Bakhtin在其晚年終於被西方學術界所發現、發掘,並一度被命名為「20世紀最重要的美學家」。
讀到這裡的你,有些童鞋應該知難而退了吧?
什麼,你還是很想學美學……
這裡再講講一般意義上的文藝理論和美學的區別。你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文藝理論、文學理論、藝術學,它有一個更為古老的傳統,即誕生於古希臘的「詩學」,同名著作就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當然,這本巨著有兩個意義:一是提出了很多關於戲劇藝術的見解,奠定了戲劇學研究的基礎。二就是提出了詩學這個學科概念(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很多學科概念)。
在古希臘時期,詩的範疇很寬泛,包括了抒情詩、敘述詩(也就是史詩)和戲劇詩。它們的共同點是都需要「文學」的參與和介入。因此,詩學的提法就被保留下來,被作為文本分析的首要方法論:「文學閱讀法」。在中世紀神學哲學當中也有「寓意解經」的詩學,即在閱讀《聖經》的方法上,採納了文學式的閱讀方法。
直至文藝復興,第一個復興的就是詩學的學科傳統。由此,詩學內部潛藏著的古代人文主義,也借著文藝復興的意識形態在近代以「古典主義」的名義復活了。所以你們會發現,很多藝術內部的問題其實可以用詩學/文學理論的方式去理解和解讀。文學的本質就是文學性,而文學性的本質,又往往要與修辭學聯繫在一起。
學好文學理論,對學好美學的入門也很重要。文學理論對現代美學的最大貢獻,大概要數索緒爾Saussure提出語言的「能指-所指」關係了。
最後。
有人說我就是喜歡找虐的感覺,你說的這些都不夠晦澀、不夠前衛。
懂了,想要深奧嗎?想找虐?
去閱讀ABRZ。
ABRZ,即當代四大怪獸級的哲學美學家的首字母合稱,他們是(噹噹當!):
阿甘本Agamben,巴丟Badiou,朗西埃Rancière,齊澤克Zizek。
這裡的幾位,有的已在書單DLC里出現過。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做跨學科、卻往往以哲學美學家自居的學者。他們探討的都是當代問題,但都很懂得引經據典,反其道而行。
關於美學如何入門,就講到這裡。
本熊最後再吐幾句槽。
我們中國人吧(你看本熊起的都什麼爛調調),從小接受的美育都十分匱乏,更不用說具有什麼良好的藝術修養。最讓本熊不滿的是,在我們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體系里,審美的教育、創作教育、鑒賞思維,基本是空白,學什麼都得靠自學。即使有所謂「音樂課」、「美術課」或「舞蹈課」,也多是缺乏深度的集體遊戲,搞一個十分缺乏含金量的彙報演出。
於是家長們不辭勞苦地將孩子們送到各種第三方性質的藝術結構,最後隨著高考的主題,大多不了了之、半途而廢。而許多機構的教師——抱歉本熊作為帶過藝考的地下教師,真的要吐槽一下,那些機構教師如果當初好好學過藝術,就不會淪為去教孩子學畫畫。但是家長不會放棄,會一點總比完全不會強吧,以至於中國出現了全球最匪夷所思的鋼琴考級浪潮。但它的本意,卻往往不是為了某種非功利的創作天性。
歐美國家在小學、初中打下了藝術基礎,到了高中就可以開始接觸美學。而我們許多研究生到了研三了也不知美學為何物,更不用說他們底下的審美素養。
我們的學生為了接觸藝術和美學,真的很艱苦。本科生在閑暇之餘,那些選修的藝術課程要搶課,攝影課的上課人數更是爆滿超額。可是大學老師就一定懂藝術嗎?不懂藝術,他去教美學,一定可以教好嗎?藝術創作和藝術學存在很大差異,藝術學和美學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問題往往在實踐層面就被遮蔽掉了。到頭來還是學生買單,快30歲的博士寫出那些不著邊際的藝術鑒賞文章讓我看了真的很幼稚、很無厘頭。
遠離抬杠。抬杠,是古希臘智者學派吃飽了撐的玩兒遊戲呢。
有志搞藝術批評的知友,在出道之前請多讀點理論書籍,並且遠離所有野路子的鑒賞文,特別是互聯網的鑒賞文,大多數不知所云,還濫用哲學詞兒。中國的未來藝術市場會更進一步膨脹,藝術批評絕對是個缺口中的缺口崗位。
如果你看完本文發現,你其實不是想入門美學,而是很渴望學藝術創作,那麼,身體力行地跟著一位老師去學吧。你能找到什麼樣的老師,你就去學什麼。至少會耍一門樂器不那麼難(但是學成一種職業就特別難)。實際上藝術的技術可以學習,但藝術創作,本熊的體會是很難學習。跟著一位好老師,你也未必就能學會創作,你頂多學一身技術或者說套路,但至少能生存。
無論你多麼熱愛美學,多麼熱愛文藝,請一定在你目前的生存基礎之上去涉獵。這裡的坑很大,美學很迷人,美學也很迷幻,有可能會吸引你轉行專業,到那時候就得不償失了。沒吃飽飯,那些書你也看不進去。
當本熊說到這裡,意識到有點跑題,拖延時間。那就讓本課,不對,本文在這裡戛然而止吧。以後題主或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再問問「藝術如何入門」。那樣本熊可能會再談點更加切身處地、更加務實的東西。
在此,本熊不妨用英國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在自傳《時間之線》中的一句話來(簡單粗暴地)詮釋什麼是審美,並以此來作為該冗長答案的收尾:
「陷入自相矛盾總是令人感到愉快。」
不推薦一上來就讀朱光潛《西方美學史》、鮑桑葵《美學史》以及黑格爾《美學》這些。
入門讀物應該是能使人對美學這個學科有基本的了解、產生興趣的書。我個人覺得以下幾本比較適合入門:葉朗《美學原理》李澤厚《美的歷程》宗白華《美學散步》朱良志《麴院風荷》————————————————————下文【轉載】自豆瓣,原文鏈接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37649863/下面這篇文章不是原創啊,是轉載的,親們看清楚了…————————————————————給想學美學的晚輩的建議發現組內很多是關於考研的帖子,而且大家問的問題都讓我有些害怕:有些準備考研的同學可能還沒有搞清楚「美學」這個學科意味著什麼。這樣盲目考研只會像我很多同學那樣痛苦不堪。所以在這裡,作為一個在美學學科里浸淫了很久的人,特意加入這個組想給大家提供一些建議,如果你們有關於這個學科的問題,我會儘力解答。【學霸類型的,自動忽略吧】
第一,關於「哲學美學」和「文藝美學」
的確,這看似兩個東西,都叫美學,考研的時候怎麼選。其實自「美學」一詞的發明者鮑姆嘉登開始,美學一直都扮演著哲學的附屬品的角色,也就是說美學是從哲學的語境中分化出來的,哲學系的美學是玄門正宗,這也是國際上其他大學和期刊的分類方式。從謝林、黑格爾開始,作為「立法者」的各位美學大師為它劃定的領域實際上是局限在對藝術的哲學思考上。然而,令這些作古的大師沒想到的是,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很好玩的現象,中文系有一門叫文藝學(從蘇聯翻譯過來時應該叫文學學,但是太蹩腳了故而叫文藝學),其內容是關於文學理論,在本科開設課程是文學概論,它也探討理論,慢慢地發現文學理論不夠用了,就想尋找更高級別的理論類型,於是就找到了美學,於是就在自己內部開設了文藝美學(作為下屬方向)。那你說藝術專業為何不開美學呢?實際上,藝術專業是要學習美學的,很多學校也開了五花八門的XX美學,但是之所以沒有強大的影響力是因為藝術專業老師不太會寫作,而中文系是靠筆杆子吃飯的呀,所以掀起八十年代美學討論的很多人都是中文系的,因此才有了如今這個狀況。而如今的中文系下面只有文藝學,其實沒有細分為文藝美學什麼的,只要你做理論都行。補充一句:美術學跟美學幾乎是八竿子打不著,但是美術系經常會開設美學課程(音樂系也是如此,我的師姐美學畢業後就在音樂系任教),而且藝術學專業還要學習的藝術理論,這個幾乎就是美學的翻版(或曰專業版)。但是兩者還是有不同,美學更傾向於藝術理論中的藝術哲學(因此也就更具普遍性,包含音樂、美術和文學),如貢布里希、潘諾夫斯基等人的視覺藝術理論一般不屬於美學討論範圍(當然了只是說不進入經典美學史,但也並非完全不管不顧)。至於更為細密的劃分,如設計美學、陶瓷美學、園藝美學等等都是根據某些細微的專業結合起來的以理論研究為主的學科(這些學科在很大意義上非常扯淡,都是最近學科擴容造成的結果,是由麥克費瑟斯通所說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所帶來的理論後果),這些學科只是在各自領域內起作用,並沒有哲學美學和文藝美學這麼強大的話語優勢。第二,美學和對美的經驗
我曾經碰到一個朋友,他是學現代漢語的,從事廣告業,然後有一天突發奇想要考研,然後就考了美學。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想知道什麼樣的廣告才是美的。如果你也有這種想法,那請你馬上澆滅你小小的火苗。千萬不要問一個學美學的人「什麼是美」,也正因為他是學習美學的,越知道這是個無法追問的問題。美學是理論(千萬不要被馬哲洗腦了,什麼理論指導實踐云云,那些與實踐緊密相關的叫做技巧、技法,這裡說的理論跟創作沒啥關係),美學也是極其乏味和枯燥的「灰色的」理論,為了你的「生命之樹」,務必請你「珍愛生命、遠離美學」。不要覺得美學課上看了兩首小詩,欣賞了幾幅油畫就覺得是對美的沉思了(那些是用來誘惑學生,讓大家不至於睡覺的,我就這麼無節操地干過!),學習了美學基本上不能提高你對美的感受能力,那個靠的是不斷地積累經驗,相反,美學做的是概念思辨。要學習、探討美學得把握那些大師是如何思考問題的,這意味著你得研讀大量哲學家、美學家的著作(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所謂的美學家就是有門副業叫美學的哲學家)。這些書可沒有那些美學概論、美學史好讀,多半是看了幾遍仍抓不住重點(或者是我的天資太低?)。而且,也許看看柏拉圖和尼采還覺得比較輕鬆,可是這些題目如今做的人很少了(而且你所謂的比較輕鬆只是純粹字面上的,而不是放在美學史的理論框架中),而二十世紀這些新鮮出爐的美學理論沒有一個是輕鬆的。像蔣勛那樣的人跟你談的「美」跟真正的美學沒啥太大關係,他就是個帶著小資情調、學過點藝術的暢銷書作家,離媒體吹捧的什麼美學大師之類的根本八竿子打不著(每每看到這樣的介紹,我既捧腹,又神傷,捧腹是因為看見無知,神傷是害怕這樣又會誆騙多少人來學美學)。作為暢銷書作家,他必須得把握大眾的脾胃,而美學這玩意兒是極其小眾的,就連一般的小資脾胃也是消化不了的。一般情況下,大家所愛的都是對美的經驗,比如你可能愛布格羅的畫,沃特·豪斯的畫,可美學則會更偏愛戈雅的畫、弗洛伊德的畫或者培根的畫,後者都算不上「美的」,於是他們就另闢蹊徑地談論「崇高」(利奧塔)。另外,你學會了美學理論只是意味著你找到了一種解釋的方法,跟你「趣味」(taste)的提高關聯很小。比如我學習了這麼久的美學,穿衣服的品味仍然很低,但是如果我少看些黑格爾多看看Vogue、ELLE等時尚雜誌和時裝周的發布會,品味自然就高了。第三,美學和學校
就考研而言會有很多人問哪個學校好的問題。這個讓我怎麼回答你呢?看SSCI或者AHCI,還是CSSCI(如果還不知道這是什麼,不怪你,這是深度中毒者才會天天面對的)?看大牛導師?看學術傳統?還是看學術影響?其實吧,基本上你按照學校的總體排名來就行了,盡量選985。為什麼這麼說?即便你一個普通211美學再強,能夠給你提供的學習條件和資源也比不上一個名牌的985。不要看重學科排名,你壓根不知道它怎麼排出來的(而且用人單位,除了高校,一般並不太懂你的學科排名,更遑論二級學科了)。也不要去追名師(很多苟且之人頂著名師的光環),名師管你的時間很少,資源很多也不一定給你用不是,而一個好的老師是可遇不可求的,你能祈禱不碰到壞老師就不錯了。具體地說,比如有人問滬上哪個學校美學好,那我可以跟你說,滬上有個學校叫復旦,復旦是以前三大派系之一的實踐美學學派的鼻祖之一蔣孔陽教授的天下,其人駕鶴西遊之後,如今由其大弟子朱立元(並非開山大弟子)執掌牛耳(中華美學協會副會長),其餘鄭元者、郜元寶(已轉向)、陸揚之類都為其同門,許多人都是他招致麾下(可嘆,當年其博後弟子余虹尚未自殺就已經是人大文藝學掌門了)。學校好吧?老師牛吧?那這是最好的去處了?也未必,這裡雖為名門望族,雖然朱立元是公認的老好人而且我尊敬他不想說他壞話,但是曾有老師透露過他畢竟年紀大了,思想沒法再活躍,有些因循守舊。相反,同為朱立元天下的華師大(文藝學大當家的就是其學生)就要活潑多了。而同濟又彷彿是後起之秀,把高宣揚(巴黎大學的,與很多法國理論家共事,似乎又被聘上交講席了)都挖過來了,可是你看著高宣揚很牛,但是具體情況怎麼樣你又如何知道呢?所以,只要在這三個學校裡面選就好。這時候上海交大搞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王傑又跳出來說他們也不錯,但是畢竟是個沒有底蘊的學校,王傑也是接著以前在南大時的餘輝而已,選擇須慎重。所以,建議是盯准985,名校,北京、上海,即便此學校的美學學科名氣不大,但是收穫不會小。本人文藝美學專業,非要推薦,一下列幾個文藝美學的名校: 北大(其實已經衰頹了,但是其意義在國內文科學生心目中是超越的存在,其哲學系還是不錯的) 復旦(前面已經說了) 清華(劉東是李澤厚學生,但是此人脾氣不太好,傳聞已與李澤厚交惡。清華的美學不算好,但是工科院校相對好考,其知名度又高,這是個性價比的問題) 人大(老牌了,其中文藝學有個劉小楓,但是大家不要考慮了,考上的可能性太低;搞中國美學有個張法;金元浦的話,呵呵呵~) 北師大(文藝美學玄門正宗,執掌權柄許多年,培養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哈哈,童慶炳老爺子目前還健在,弟子曹衛東、趙勇、陶東風等等也已經能夠獨當一面,王一川似乎也到影視學院去了) 華師大(南帆在這裡兼職,他在國內文藝理論界還是有點影響力的,而且為官員;另有朱國華,中國文藝理論協會所在,這個協會關乎文藝學專業一份最高級別刊物) 南京大學(這個學校很尷尬,趙憲章已然要退休,等到周憲一退休似乎……) 山大(排名一直很高,老是第一,有重點學科有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但是做的東西說實在的……有曾繁仁、屠友祥[翻譯巴特的,呵呵呵]) 武大(哲學系很強嘛,哲學美學的可以考慮,鄧曉芒似乎衝冠一怒為紅顏,已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這個名頭就夠響了吧,這裡也是老一輩美學家蔡儀、敏澤、李澤厚等人的地盤,如今如國際美學學會秘書長高建平也在此,但其地位與中文學科最高級別期刊密不可分。另外,金惠敏為汝信弟子)其餘如同濟、浙大(徐岱)、中山、川大(名師很多,招得很濫)、廈大(這裡有個人叫易中天,也是搞文藝美學的,哈哈,開個玩笑,他只是百家講壇把名氣捧大了,在學術圈內,即便不是nobody,也只算個普通學者吧)也可以考慮吧
第四,美學與工作
我所謂的盯准985的收穫就是工作。也就是萬一你對這個學科感到厭倦了,你還能走下去的理由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了,我有一位朋友讀了這個專業的研究生,但她完全不是因為喜歡這個專業,只是覺得中文系文藝學很好考,然後就考了同濟,在同濟三年煎熬之後,她還是討厭這個專業,但是她卻找到一份國企工作,成日里飛台灣香港。另一個同學,在一所文藝學相當不錯的北京211院校讀研,結果卻是就業十分困難最後又返回家鄉當老師。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因為選擇一所好的985(尤其是北上廣),可以讓你在對它完全無感甚至厭惡的情況下仍然有堅持下去的動力——一份好的工作,至少企業之類的地方看重學校多過專業排名。 首要一條,美學就業成問題。你覺得它可以去什麼地方?其實這個問題最後就變成了你所在的系的就業率問題,哲學美學在哲學系,文藝美學在中文系,說實在都是就業的老大難專業,無非出版社、報社、雜誌社、電視台、學校等等(當然了,你在中文系,以後願意當文秘就可以去企業,我也有同學去了外企的、國企的、央企的,那靠的是自己,跟學科關係不大;考公務員的我就不說了,大家知道靠的不只是實力,跟你學科也八竿子打不著,你學美學學得再好也不會幫助你考申論)。而相比較而言,中文系略佔優勢,但是別看這些地方很光鮮(實際上吧,這些還得分地方,像很多出版社也就三四千的月薪,在小城市還可以活,在上海咋辦?),進不進得去直接掛鉤的是你的學校是否985(這就是我極力建議的原因)以及你導師的資源(可遇不可求),還有就是你的實習經歷(這個比什麼都重要,一定得去牛皮哄哄的單位)。所以美學是個萬金油,什麼都可以、什麼都不可以,選擇中文系的文藝美學相對保險一些,比如你在一個師範院校至少可以保證當語文老師(這時候就得弱化你的學科背景),當然了,雖然這個學科就業很悲催,但是,芒果台的新任台長就是文藝美學專業的……可惜時代不同了。第五,美學書目
考研的同學最愛提這個問題了,其實這個問題得根據你考的學校所指定的書目來看,得根據你所考的系來看,還得根據你考的導師來看,有考美學理論的、美學史的、西哲史的、中哲史的、文學史的、文論史的等等。而且各個學校喜歡指定自己學校老師編的書(這些書很多是垃圾)。如果你的學校沒有指定書目那就要挑選經典的基礎性著作來看(以下只就專業考試中與美學相關的及複試而言,不涉及基礎考試,挑著看吧),以下來自個人經驗(如果誤人子弟,純屬巧合): 【必讀】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此書我至少看過四遍以上(如今都忘了),一定得背誦其中的觀點和引文。(敏澤的《中國美學思想史》太大一本了,似乎不適合呀)宗白華《美學散步》,巨擘級的人物,中國美學在二十世紀的代表之一,也是真正能融貫中西的美學家,了解中國美學必備(難點在於你看完了可能會把握不住重點,畢竟大師之作不是考研教材)。
李澤厚《美的歷程》,這也就是個有才氣的入門級的閑書,不太好用來當備考讀物,但是調劑不錯的,複試的時候說看過李澤厚,那至少還是說明你不是靠背教材過關的。此外還有《美學三書》、《美學四講》、《華夏美學》啥的。領略下大師風範總是不錯的(李澤厚算是當今中國學界頂尖級人物了,像赫赫有名的Norton文選也請了他撰文),而且真正感受下什麼是美學吧。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這就不用說了,經典中的經典,一定不能匆匆翻過,至少看三遍吧,把每個人的核心觀點都記住。但實際上吧,這本書就是個開創性的書,想想它產生的年代啊,所以地位很高,再加上朱光潛的外語太好了,所以資料很多,要知道那個時代很多書都沒有翻譯為中文啊。不過最主要的在於:很多年輕的碩導們自己當年就是靠背這個書考上研究生的。【另外,他的《談美》可以用來擴充視野。】
鮑桑葵《美學史》,朱光潛自己都經常引用這本書,你說你呢?這本書實在是寫得又詳盡又有條理,但是問題在於可能看不懂(因為書中有史有論,而且他的傾向性比較明顯),所以先看朱光潛再看是不錯的。
周憲《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史》,作者是葉朗的學生,已經是南大的知名學者了,北大通識系列的《美學是什麼》也由其執筆,他特點是看的外文書多,講得簡單透徹,而朱光潛和鮑桑葵都沒提二十世紀美學,且朱光潛太側重蘇俄了,故而此書可以彌補其不足。【實際上,伊格爾頓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雖然看似文學理論,但是這些理論也都是美學理論,非常適合考文藝學的考生】
彼得·基維《美學指南》(譯者彭鋒為北大美學教授,也是葉朗弟子),這本書介紹一些基本的美學理論,告訴你美學關注一些什麼樣的問題。【介紹美學學科的問題的書一般會冠以「美學概論」的名稱,但是遺憾的是,國內這些教材編寫的質量實在堪憂,例如當年我最早讀過的楊辛的《美學原理》就真的只是教材而已,故不作推薦,可直接採用所考學校的指定教材】
【選讀】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和葉朗一樣是北大哲學系教授,北大的教材型的書總是方向標呀。【順便建議讀讀他的《麴院風荷》,關於中國藝術理論的,一部有著水墨畫意境的書,據說他的《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也不錯,本人未讀過】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實際上文藝理論和美學沒啥區別。另外,朱狄的《當代西方美學》也比較有名,但有點雜,史論什麼都有。
朱立元《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如果來不及看名著,又要複試了咋辦?看提要嘛。這個態度是極其不嚴肅的,但是應付考試是極好的。【完成這個使命還可以看李衍柱的《西方美學經典文本導讀》,看完了背背,簡直跟看過原著一樣】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看中國美學不是累了么?那就看看這個吧,雖然書名跟美學沒啥關係,但是談的問題大部分是重合的。
比厄茲利《西方美學簡史》(譯者為高建平,譯本基本靠譜,錯誤較少但不是沒有),分析美學的代表人物的美學入門讀物,好處在於寫的很緊湊,差在於太強主觀色彩。此書的作者可不是在撰寫教材,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史和論結合的,因此是頗有深度的一本書,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可以裝13.
凌繼堯《西方美學史》,作者為朱光潛的弟子,目前任教於東南大學,這本書也是好在簡單,適合背誦,他還有一本《西方美學十五講》都是入門概論性的書籍。
其實你可以參考一下本人的豆列: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850328/?start=0filter=【第一頁所列書籍是用來入門的,但是後面的原版書漸漸增多,難度逐漸增大,酌情選讀】【除了上面的,如果你還有空你可以看】
考哲學美學的一定得熟悉西方哲學史(羅素的主觀色彩太強,梯利的挺好),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順便可以參看蔣孔陽那本老掉牙的《德國古典美學》),你可以多看看哲學概論性的書,對我而言,力薦葉秀山的《哲學要義》和沃爾夫的《哲學概論》(那些教材之類的就恕我沒有推薦的衝動了)。當然了,你要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一直讀下來我也覺得是極好的。三大批判肯定得了解了解,黑格爾的小邏輯也最好過一遍。有人說《存在與時間》要不要看一看,我說額……看吧,看上一兩年沒準就看懂了,只是拿來考研有點太划不來了。【中哲我沒看過,故不列了】考文藝美學(其實就是文藝學)的一定得熟悉文學理論,比如韋勒克的《文學理論》、喬納森·卡勒的《文學理論入門》(應付考試,當然還是背童慶炳老爺子的書比較靠譜,另外陶東風主編的《文學理論基本問題》的導言部分寫得很好,可參閱擴大視野)、伊格爾頓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了解二十世紀理論我還力推趙一凡《西方文論講稿》上下冊)。另外,王運熙、郭紹虞等人的中國文學批評史、文論史也可以看看,其實內容與美學史沒有太大區別(尤其在先秦時期更是如此,但是後來的美學是漸漸包括了畫論的)。
【切記】
如果你不是時間很多,不要考慮把朱立元的《西方美學思想史》這樣的大部頭看完。如果你時間不是很多,不要考慮去看那些理論文選,因為你容易把握不住觀點。
如果你不是既是天才又時間很多,那就不要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一路讀下來,但是你必須讀一本碉堡的書,可以是《理想國》、可以是《詩學》、可以是《判斷力批判》,可以是黑格爾的《美學》,甚至可以是《悲劇的誕生》,最好不要是二十世紀的理論家,像什麼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之類的我也不認為你讀個一年就能讀明白,杜威、丹托之類的又相對太生僻。因為老師對那些二十世紀以前的經典會很熟悉,你在面試的時候往這上面引他們會很高興提幾個問題,你會很高興回答這幾個問題。但是二十世紀五花八門,人家可能研究福柯,你跟人家談本雅明總不太好吧,大多數人可能根本就沒讀過或沒讀懂,他問了個白痴問題你也不知道如何招架不是?
本人極力建議的是閱讀《美學》(第一卷),一則黑格爾相比於康德好懂(單就字詞而言,他的很多觀念你都或多或少從馬哲中吸收過);二則朱光潛的譯本註解詳盡且靠譜;三則黑格爾是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繞不開的大山;四則搞藝術學的須注意,貢布里希就是個新黑格爾主義者。 如果非得要讀《判斷力批判》,一則參看鄧曉芒的《判斷力批判釋義》;二則多了解其他兩大批判的內容(切勿閱讀《純粹理性批判》,難度太大);三則可以參閱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馮至譯本,算是對康德判斷力批判的清晰讀本,但是不可以代替康德著作,原因茲不詳述)以及《論優美感和崇高感》商務何兆武譯本。學好英語(要想深造,最好加上德語、法語),因為譯本太糟糕了,比如王柯平譯阿多諾的《美學理論》。
除了上述書目,看書要謹慎,不要以為阿多諾的《美學理論》、克羅齊的《美學原理》都是概論性的書哦。
如果還有問題,而我又恰好知道我會盡量回答的。
P.S.之所以這樣胡說八道一個是想讓大家更了解這個學科之後再來這裡受苦(在了解這個學科之前也不要談愛不愛這個專業,先準備好受苦殉道是比較積極的態度),而我身處其中,所以出於道義開了此帖。然而,上面有各種大言不慚及臧否人物,得罪了誰及誰的母校還請見諒。————————————————————大家看清楚了嗷本文是轉載的呀,上面已經說過是轉載自豆瓣啦,還貼了原文地址,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戳進原文去找原作者交流,答主目前還只是中文系大四_(:з」∠)_我是美學專業的。美學說白了就是從哲學中找出關於美的哲學思想。當然,出來哲學,美學還包含藝術與文學。因此,學習美學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哲學史(中西方),文學史,藝術史。在下一步就是將三者融匯貫通。現在很多美學的熱點問題都不單是美學一科的問題。比如翻譯技能,身體問題等等。至於想要入門的話就先通讀文學史,然後通讀藝術史,最後進入哲學史,當然,看完了哲學,美學史就已經在你腦子裡形成了。美學的話推薦葉朗的中國美學史大綱和西方美學簡史(西方人寫的。)
美學史哲學的一個分支,所以在步入美學的時候,不可避免需要接觸哲學。我個人建議,應該先讀讀哲學史。因為很多美學家本身也是哲學家,如果你連他們的哲學觀點都不了解,上去就看美學觀點,那基本上等於沒看。美學的話,我個人推薦北大出版的《西方美學史教程》,據說是兩岸三地比較不錯的教材(當然,也就一些馬克思主義身影)
個人認為可以先縱向的串讀一下西方美學史和葉朗先生的中國美學史,後在進行橫向的書籍。推薦宗白華的《美學散步》。
學哲學,入門從史開始總不會太難,大致上可以對每個時期的不同觀點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個階段推薦閱讀吉爾伯特、庫恩的《美學史》、彭富春《哲學美學導論》。
在讀完美學史,你會對美學有了一個基本的框架,選取你比較趕興趣的哲學家的著作來閱讀即可,但是必須會選書,關於美學的派別,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和主客不分。你要了解美學,不管你是贊同那一派的觀點,他們在歷史上都具有繼承性,並與哲學的發展相關。你要全面的閱讀,在閱讀中不斷的反問,直到你對自己的閱讀滿意為止,你便可以合上書,有了一套你自己的美學觀。以下推薦中西不同派別的美學書,我不會註明哪一本是哪個派別,因為在不斷解讀中,見仁見智,某些哲學家的觀點尚未定棺蓋論。
西方美學,可以閱讀美學之父——鮑姆嘉通《美學》、黑格爾《美學》、康德《判斷力批判》、謝林《藝術哲學》、海德格爾《通向語言之途》、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國美學,李澤厚《美學論集》、王朝聞《美學概論》、蔡儀《美學原理》讀完如上的這些,你就不需要人帶領,自己走向美學世界了。恩,最近在逐漸修改回答。本來還想拖幾天,看到某位前輩上來批評了,覺得得趕緊改。這個答案是我在2013年10月2日寫的,那時我還在……恩,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現在還沒入門,毋寧說,我很久不讀美學書了。本來我對美學是滿心憧憬的,導論書看了幾本,覺得自己對美學也算有點了解吧,但是後來上了幾節我導開的美學課,直接就懵逼了。為啥?因為他講的內容和導論書里完全不同。他從「現代性」講起。美學怎麼會扯到「現代性」呢?哦,繼續聽下去,好像有點了解,他從「現代性」講起,是為了講清楚美學這門學科發生的源起,和它真正面對的問題。恩……這樣好像和我看過的書有點聯繫了,因為一本導論書里說,從蘇格拉底到康德之前,研究的是」美是什麼「,康德之後呢,就研究」審美是什麼「,但是研究來研究去也沒把問題說清,一些現當代的學者啊,就覺得應該從研究」美學是什麼「著手。恩……這麼想想還能安慰自己,但是後面他從現代性直接說到資本主義去了……好吧,上美學課之前我對美學總算還知道點什麼,至少我可以大聲說,美學就是研究」美是什麼「的學問!我當時心裡覺得要說清」美是什麼「,至少可以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進化論:如果美感是存在的,如果美感是無用的,那麼在自然優勝劣汰的殘酷鬥爭中,人類為何多此一舉地進化出了美感?一個是認知科學,探索清楚人類的感知模式和系統,就能說清人為什麼會覺得一個東西美。然而上了美學課之後,我的小心臟就被擊碎了。剛巧那時我又借了劉悅笛的《生活中的美學》來翻,更崩潰了。劉悅笛編過《分析美學史》,我想分析美學在中國這麼冷門,他能意識到介紹分析美學,寫的書應該靠譜。但是翻開《生活中的美學》,看到他說美學有語言美學、身體美學、體育美學、設計美學、棲居美學、生態美學……我真的要崩潰,這就好像要學邏輯學,卻看到有人說邏輯分為人工智慧邏輯、法律邏輯、經濟邏輯、商業邏輯、商務邏輯、資本邏輯、營銷邏輯、地產邏輯……好吧其實我沒入門,所以我也沒法對劉悅笛老師的書說些什麼,但是從那時起我就不敢讀美學,跟著我導師讀文論去了。後來想想,恩,不對,我好像還是在讀美學哦,因為我導師回顧美學史的時候,說美學大致經歷了本質論美學、神學美學、認識論美學、語言論美學和文化論美學。我跟我導師讀的文論,大致屬於後兩者。我下面列一個表你就知道了。
恩,大概是這樣。但是我以前看的美學書,怎麼也聯繫不到俄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這些東西上去……總之,一團糟,弄不懂。我寫這麼多,想說什麼呢?就是想說,美學是一個後綴,你要想提高什麼東西的逼格,就可以加上這個後綴,比如抖腿是比較low的行為,你說抖腿美學,好像就有點意思了——不對,這不是我想說的,我想說的在下面。最近也看了不少問入門的問題,比如文學怎麼入門,還有一些同志問怎樣才算入門。但我想,美學也不是一棟房子,說入門就入門了,有些教授窮盡一生研究美學,到晚年可能還會真誠地說一句,我還沒入美學的門吶!當然我並有把教授拉到和我一個水平的意思,我只是想起一件事:國內研究科學哲學的教授,他們的科學哲學該說入門了吧?但是我敬佩的一位教授,就說國內科學哲學還沒入門。所以入門這事,還真不好說。而且我覺得吧,入門不入門,也沒啥意思,你學美學,也不是為了拿一個資格證書,到某地旅遊寫一句」到此一游「。重要的是什麼呢?重要的是問題。你學一些東西,是為解答、回應你的問題和困惑的,不用在乎入沒入門,重要的是你學了之後能不能更清楚地解答自己的問題和困惑。比方說吧,你看著古代的畫作,誒,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宋畫為什麼留白那麼多呢!宋畫中的留白意味著什麼呢?好,問題有了,就可以找相關的著作去看了。看不懂?沒關係,放著唄,找本看得懂的來看。怎麼找?沿著這本著作的參考文獻去搜,或者到圖書網站搜搜關鍵詞。恩,大概是這樣。當然了,有人能指點門徑就更好了,那樣可以少走一些彎路。比如說下面這個回答就很棒哇美學入門讀物有哪些推薦? - 知乎用戶的回答,但是按我導師的分類,語言論美學和文化論美學讀這個嗎?坑,太坑,美學就是個坑。我覺得在美學這件事上,弄清楚自己究竟想學什麼真的非常重要,不要為入門而入門。我覺得文學也是個坑,雜七雜八的都在裡面。亞里士多德說啊,用語言寫詩寫散文的藝術,至今沒有一個專名。一些學者吶,也認為」說實話,在不少語言中人們無法翻譯文學這個詞,因為它本來就不存在「。文學只是一個總稱,下面是個大雜燴,搞小說的不敢說自己懂詩歌,搞散文的不敢說自己懂戲劇。什麼,你說,每個分支的人都來指點一下他們分支的門徑?恩……好像很有道理。那就讓我們期待更好的答案吧。呃,啰嗦了那麼多,好像也沒改什麼答案,但這也不是我謙虛,是我實在沒法改,只好啰嗦一些無關緊要的話。我看看旁邊的收藏記錄,發現都是書單這類,看來大家收藏的不是我的答案,而是我給的鏈接,那這樣我就放心了。當然了,雖然那個書單好像是一位廈大老師開的,但如果我導見了,大概也要呵呵笑一下。就這樣吧。匿了,不是因為被批評,是怕被同學認出來。原答案就留著,供大家批判吧。最後以我導談的9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發展的特徵做結:語言論美學
?
語言論美學,是指西方於19世紀末發生「語言論轉向」以來盛行的以語言問題為中心的美學。?
俄國形式主義?
英美新批評?
結構主義?
後結構主義文化論美學
?
西方20世紀中期以來興起的以文化問題為中心的美學,大體包括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和「文化研究」等流派。?
法國結構主義、符號學(巴特、克娃)?
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本雅明)?
英國伯明翰學派(威廉斯、霍加特、霍爾)?
「現代性」、「全球化」話語
—————————以下是原答案—————————美學算是哲學的分支,和哲學同樣強調問題意識,即抱著一種如孩童般的困惑展開思考,跟隨思考閱讀、與作者對話,從而不斷深入。但是美學比起哲學來可能要更多地強調感性經驗,強調審美能力。(有少部分美學家可能是例外,如康德,雖然他是美學中無法繞過的大山,但是根據他關於一些文學作品的論文來看,他的審美能力並不高)所以入門的第一步,恐怕得細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但是生活往往過於平淡,為此我們需要文學作品作為我們觀察世界的眼睛,用那些審美大家的眼光幫助我們感知世界(通過比喻、擬人等認知世界的方式,他們往往使我們的世界變得陌生引起重新審視,充滿詩意)。注意,是幫助,而非代替,我們最後要提升的是自己的審美能力,積攢豐富的體驗。同理,電影、音樂、繪畫,都可作為幫助。但不管選擇何種媒介,都應該有自己細緻的體驗,能以所觀所聞所感能與自己的生命發生關聯為佳。細品等於原創。與此同時,也可閱讀一些入門的書,本人強烈推薦易中天《破門而入》,開篇就講了如何學習美學的問題,在書末也附了一份書單,提供了進一步學習的一種路子,可做參考。專業讀物一百種推薦這個很好的書單給你,覺得作者的評論簡要精當。希望你喜歡。?
第一,去「本質」,重「問題」;?
第二,語言分析,文化分析;?
第三,跨學科研究;?
第四,日常生活審美化;?
第五,審美日常生活化。
謝邀!其他答案羅列的書單多得驚人!想必一大堆人先收藏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不知道題主的「美學入門」是到什麼程度,但如果指叩開美學的大門,之後有一條路能繼續走下去的程度的話,我覺得一本書就夠了,以下是我的個人經驗分享,有謬誤之處歡迎指正交流。
這本書就是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
1.讀這本《藝術的故事》
我一直認為,「開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好的開始,能讓有興趣有信心繼續了解繼續深入,而一個糟糕的枯燥的開始,往往就是結束本身。所以我推薦還沒有看過其他翻譯腔濃重拼拼湊湊出來的藝術概論或者藝術簡史的朋友,可以先看這本書。這本書深入淺出,觀點非常開放,收錄的作品都是根據敘述的脈絡選擇,所以很多名畫並沒有收錄。好處是,不會被名畫打斷思路,可以沿著一條線貫穿下來,能幫你把一些模糊的流派、作者和作品都像穿珍珠一樣串起來。
2.沿著興趣繼續讀其他的作品
讀完《藝術的故事》之後,對藝術史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讀書過程中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流派或作者可用小本子記下來,待書讀完,可以沿著這寫紀錄的興趣點繼續看,看專門介紹這一流派的,或者人物傳記,作品集等等。「興趣是你最好的老師」
我在看完《藝術的故事》之後,發現很多藝術作品的產生都是為了迎合當時社會需求,而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的轉變又是由一個個歷史事件導致的,於是為了順清楚這些,我又讀了《歐洲簡史》,然後發現在藝術作品井噴的那幾個時期,很多作品都與宗教有關。於是我又看了《軸心時代》,之後再開始看我喜歡的藝術家的作品,提香、莫奈、畢加索等等。
然後又可以繼續在小本子上記錄你看這些作品書籍里提到的你感興趣的點,一直讀下去。
小故事
我有個朋友,是個40多歲的大叔,某一年突然想學畫畫,然後邊練習畫畫一邊用這個方法學習藝術史。三年之後,他去考了廣美的藝考,藝術史幾乎拿了滿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
如果對設計思維、設計方法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知乎專欄:設計是一種信仰:知乎專欄我會不定期更新我的設計讀書筆記和案例分享。一起學習。共勉周憲有一本《美學是什麼》的書,美學的入門書,簡單易懂,適用於沒有美學基礎的人!
美學我是高中開始就讀一些書的,講講我讀書的一些體會吧。比如讀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開始覺得他講得都好有道理,理論非常精妙,毫無問題。後來隨著閱讀書籍的增加,以及在學校修過一些美學方面的課程之後,漸漸地有一定的評判力,再回過頭讀原來讀過的書,看過的理論,漸漸有了一定的鑒別力。
比如我讀葉朗先生的《美學原理》,一開始覺得文筆內容很美,但總讀不懂。慢慢地接觸多了,再讀這本書,有了新的體會。再繼續讀發現對裡面的很多觀點有了頓悟。中國美學的精髓概括地講,我的理解,就一句話: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中國人哲學觀的核心在於天人合一式的生命體驗觀,正如辛棄疾所言:「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吃透這一點,美學勉強算是入門了。有幸聽過葉朗先生的講座,經常能在學校里碰見他。推薦王錦民老師的中國美學史和章啟群老師的西方美學史,章啟群老師是個很有趣很有情懷的老頭。
學美學的好處在於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讓心胸變得更加豁達,更容易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存在感。存在感是幸福的源泉。額,我只是個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就是俗稱中文系的學生,不過正好這個學期我們開了美學課,我也就略談一談我的感受了。 我們的美學老師據說是美學博士出身,應該也算是比較不錯的了,只是我聽他的課,仍然有點糊裡糊塗的,就是那種狀態,上課聽的時候覺得他講的很有意思,挺好的,比如他第一節課就從《紅樓夢》入手,給我們解析《紅樓夢》中所隱含的美學意義,所謂的從人間的夢到天上的夢,最終上升為全體人類的幻夢等等的,很是勾起了我的興趣,可是一旦下課,當我再回想我所學的東西的時候,我又發現自己大腦一片空白……可能是美學太高大上了吧。 我們老師也比較理解我們的感受,所以最後給我們推薦了幾本必讀書,讓我們自己回去看然後寫讀書筆記〒_〒說是對美的理解必須自己去發現什麼的……我就把這些推薦給你吧,不多,但的確都是很經典很不錯的書,又不僅僅只是美學理論,相對好讀也比較能勾起你閱讀的興趣。李澤厚《美的歷程》 重點推薦傅雷《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黑格爾《美學》鮑桑葵《美學史》
怎麼沒推薦朱光潛的呢,菜鳥無法評論,但是看了談美,覺得有所收穫,欣賞美景時慢慢有所改觀,而且內容通俗易懂,打算看朱先生其他作品
美學從生活入門,先從離開手機開始。
每個人都說清晨是美好的,你發現了嗎?
清晨你在匆忙的洗漱、等公交、玩手機。每個人都說雨後的空氣是美好的,你發現了嗎?雨後的你宅在屋裡看視頻、刷微博、玩手機。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故事,你發現了嗎?你還是在玩手機。路上能不能不帶耳機,聽一聽自然的聲音,樹葉的摩擦、麻雀的叫喚、大爺的吆喝、大媽的閑聊,有趣嗎?無趣吧!
車上能不能不看手機,端詳一位老人,看一看抱小孩的婦女,偷瞄一個美女,猜一猜這個老人的故事,孩子的家庭,美女的工作,有趣嗎?無趣吧!
少用微信聊天,用嘴。
少逛各類社交圈,用嘴。少刷知乎,多出去走走。美學需要一顆敏感的心靈來入門,太愚鈍,看再多的書也沒用。
--------------------------------離開手機能幫助你回歸生活,感受生活。藝術源於生活,不了解生活很難有悟性去感受藝術。音樂、繪畫、電影、書法等,他們的美在於創作者的表達,是創作者對世界、對社會的抽象描述,你需要了解你的世界,你的生活,這樣才能入門吧!在沒接觸美學之前,我只是一個普通過日子的學生,不知生活之美。
有一次機緣巧合,大學室友拉我去聽了一節關於美學的選修課,當時也是憑著對美學這個名稱有著一絲絲好奇,慢慢接觸,隨之愛上了美學這個科目。
雖然當時懂得比較淺顯,但是在這門課上學會了一些基礎的美學知識,也算是有所收穫。
畢業幾年,在追隨美學這條路上,已經越走越遠,無可救藥。
美學是什麼?
美學是哲學二級學科,要學好美學需要紮實的哲學功底與藝術涵養,美學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我將推薦一些入門讀物,由我的經驗之談,給大家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
1、《美的歷程》李澤厚(著)
當時每天業餘時間總喜歡捧著這本書在長廊角落細細品讀,給我的感受是整個精神世界的震撼,一種酣暢淋漓的審美享受。喜歡李澤厚先生那種文體,他那種語調,還有他那種修辭風格。我覺得充滿了個人的風格——智慧和才情,給我們揭示了未曾看到和未曾聽到的東西。
其實美學更多的是討論——自由是什麼?人的存在是什麼?人的情感是什麼?這點能夠吸引很多人來參與它的討論,大家通過這個討論,什麼是美?什麼是自由?什麼是生活?也可以思考自己如何去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讀這本書的時候能讓人聯想起 1980 年代的「美學熱」、「文化熱」。李澤厚先生當時被稱為「思想領袖」、「思想庫」、「青年導師」,是無數年輕人的偶像,啟蒙了很多人。這本書能讓人憧憬未來,充滿希望,懷有激情,都洋溢著一種青春的氣味和對思想的渴望。不僅對當時而言有重大意義,對現在我們追溯過去的記憶也有很大幫助。
2、《美學散步》宗白華(著)
一看到「散步」這個名詞就覺得很唯美,很詩意。我在學校圖書館便不由自主的打開這本書,慢慢賞析。
這本書幾乎彙集了宗白華先生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學著作。如何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裡,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這本書都能給你答案。
宗白華先生在他的《美學散步》一書中,開篇就是論述詩與畫的分界。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便是詩與畫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是美的表達方式。
看完這本書我的感受是大千世界,大美無言。它無處不在,隨性可循。我們每個人都是美的擁有者和追求者。
3、《談美》朱光潛(著)
這本書是朱光潛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學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之一。曾經 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本以為會是一次艱澀難懂的書物,沒想到竟把我帶進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抽象世界。
特別喜歡裡面的一句話:美感產生於與現實的距離。
是的,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美感和人生總是有距離的,要觀出生活中的美,那必須要從實際中跳出來。
有時候覺得別人的人生多麼多彩,光鮮亮麗,自己的生活不順利也不愉快,感覺自己的現狀總比不上別人。但是朱先生說,要以一種「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來欣賞當下的生活,把自己從當下脫離開來,才能發現生活之美。這本書對我來說受益匪淺啊!
這三本入門讀物是我覺得不錯的推薦,我覺得初級閱讀者可以慢慢品讀,並做一個讀書筆記,把作者的一些句子抄下來細細品讀,再去反觀生活中遇到的事物,你會發現生活到處都是美啊。
我也稍微整理了電子檔書單,裡面有一百本關於美學的書籍,感興趣的朋友關注公號:bukebook_jx 回復美學,可免費領取一百本書籍。共享~
黑格爾的《美學》弗洛伊德的《論美》
美學(esthetics,感性學),哲學重要分支,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1750年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首次使用,他的《美學》一書的出版標誌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美學得以確立的三個基礎因素:傳統的、以神為基礎的世界觀的瓦解、主體性原則的確立和現代藝術精神的產生。——《論美學的現代發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德語:Sch?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係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美學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美學與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神話學等有著緊密聯繫。
傳統美學的任務,是研究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永恆的不變的標準。德國理想主義的形而上學美學被認為是當時唯一標準的美學。在此條件下,發展出兩個分支:心理美學和美學。美學(感性)的認知在很長的時間被認為是理性認知的對立面。這個觀點被現代的新觀點所取代,即這個對立面是不存在的,理性的認知是必然通過感性的認識過程而被認識的。
美學主要是研究審美,即心理學的分支學科。而美的對象,即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的研究,都是經過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後的結果。
柏拉圖是第一個從哲學思辨的高度討論美學問題的哲學家。在中國,先秦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老子、孔子、《易傳》、莊子的美學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方向。但中國美學的真正起點是老子。
——以上整理自維基百科
探索更多:
CSSN哲學頻道:哲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世界美學大會:國際美協舉辦,3年一屆。國際美學界規模最大、學術水準最高的會議。
推薦周憲的《美學是什麼》,非常適合入門
推薦克羅齊的《美學原理》,朱光潛譯,經典深刻精鍊有力不好讀
一本葉郎《美學原理》,看了之後有兩個結果:1,這他媽寫的啥。2,卧槽 卧槽 好牛逼啊
入門。 只是入門。生命有限,哪能去讀那麼多。 推薦一本,朱光潛《談美》,淺顯易懂,都是白話,用了很多比喻,讓人容易理解;趣味性強,讓你能夠和生活里實物相聯繫,有趣味你才會讀下去,才能入門。
前面有人推薦宗白華《美學散步》,這本對門外漢來說不容易讀,措辭考究嚴謹,並不是都是白話,好多詞得去查字典那種;把它選為第一本書,不明智;入不了門,就被難跑了。
各類美學史,你要真感興趣,不用推薦你自己會去找;不是科班的,誰花那麼多功夫去搞那個。推薦閱讀:
※討論社會階級的意義是什麼?
※用康德哲學怎麼解釋不同的地域的道德準則不同?
※你怎麼理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同意這個觀點嗎?
※金剛經的無我境界是這樣?
※如何理解「黑白瑪麗」思想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