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使碎片化的知識變成一套體系?

看書看得很雜,感覺看的書學到的東西碎片化,銜接不起來,如何使碎片化的知識變成一套體系?有利於記憶和思考。


這也是我這段時間思考的問題,借答題的機會整理下思路。

1、目的

按我的慣例,分析任何問題首先確認目的,目的明確行為的效率才能衡量。

僅僅從題目為了"便於記憶和思考,將知識隨便整理成體系"來評估這個問題,我覺得不會對提問者有很大幫助,畢竟記憶和思考還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自己整理知識碎片搭建知識體系的目的是:

a.把信息轉化為知識為能力

b.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c.把能力轉化為生產力(創造財富)

d.增加整體能力體系的協調性和不可替代性

2、邏輯

我覺得能力是由三部分組成:信息、知識和靈活運用前兩者智慧。

信息是可以獲得的,知識是通過模仿和記憶學到的,而智慧無關貧窮富有,學歷高低只有通過不斷在實踐中挑戰自己、完善自己才能真正擁有。

對應4個目的

a.信息價值很低,但有價值經過篩選的價值很高

b.知識價值有限,但積累起深度後很有價值

c.智慧難得但不一定珍貴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獲取成本越來越低,人的能力變得更加純粹。

知道什麼(或者說我能搜索到什麼),聽說過什麼價值越來越低,而相應的以下這兩者未來價值將逐漸增加。

a.效率,做同樣事你比別人更快、更省

b.智慧,你能更創新的靈活組合信息和知識

a效率來自成體系的知識記憶,b,智慧來自與不斷反省、思考和積累。

3、方法

我建議也是我現在貫徹的做法(下載一個Xmind):

a.整理現有體系

1.將知識和(運用知識)智慧分開,分別整理兩者的體系

2.把自己理解的認同的知識或者(運用知識)智慧,按照自己認同的邏輯放入一個體系當中

這個過程盡量不查詢資料

3.不斷優化自己的邏輯,刪除或修正矛盾的,優化或升級邏輯順序。

你會神奇發現,你有太多知識僅僅是知道(知識碎片)甚至是矛盾,而一些碎片對你很重要

把這些碎片的打磨,組合,最後編製出來的就是你自己的知識體系。

b.增加體系內容


這裡我們強調的是主題驅動,否則碎片始終都是碎片,不會真正為目標服務。

對於知識的收集和整理,大而全到現在已經無任何意義,你本身知識庫的更新速度永遠無法跟上互聯網知識庫更新速度。而對於知識收集和學習,最有效的方式仍然
是工作實踐和問題驅動型的,你收集知識,學習和消化都是為了解決你工作中的一個問題或完成一個技術方案等,這種學習帶有明確的目標驅動,學習效果最佳。而
除了這種方式,我們講你始終有一個你關注的專業領域,多個你感興趣的其他領域,對於這些領域的學習往往就需要興趣驅動,按主題關鍵詞進行。


在知識急劇膨脹和碎片化的今天,我們始終關注的是如何及時採集有價值的信息而不是信息太少的問題。不管是博客訂閱,微博關注,知乎,文庫等都存在大量的知
識。但是這些知識庫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很多時候銜接點是人,而不是知識點,雖然知識點可以作為tag來篩選,但是很多時候仍然缺少智能性。當前急需要解決的
問題就是根據自己關注的領域和知識點,得到知識信息的智能訂閱和推送。


我們期望的一種模式是類似http://www.tuicool.com/
網站的模式,根據主題關鍵字的個性化訂閱和多點信息的自動匯聚,這個開始會是一個小眾的市場,但是後續卻一定是發展趨勢。


在知識自動收集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前,談一些最簡單的對感興趣領域的知識採集問題。

新浪微博:採用關鍵字搜索相關內容,對於關鍵詞意義重合的可以用多關鍵字搜索,比如關注SOA可以搜索SOA+ESB進行搜索。對於經常談論主題的人可以進行關注。對於微博附帶的微盤同樣可以採用關鍵字搜索。

百度文庫:重要的知識庫,而且更新也很快,一定要不時的上去搜索。上文庫後同樣採用關鍵字搜索,搜索的結果注意按最新發布進行排序,可以找到很多最新更新的資料。

知乎問答:知乎問答是另外一個重要的知識庫,只是對於太專業領域涉及內容較少,同樣還是需要按關鍵字搜索相關內容,某些關鍵字已經整理了詳細的主題閱讀,如移動互聯網開發,交互設計等都很好。

鮮果訂閱:對鮮果抓取的博客和網站訂閱內容進行搜索,也是按照主體關鍵字搜索,可以搜索到最近相關主題下更新的文章,在這裡經常可以發現一些主體相關的專業博客,可以增加訂閱。該方法重要性超過原有的按人訂閱模式的rss閱讀。


以上所有只是表面一個轉變,即對於人的關注轉化為到對於知識主體的關注,以興趣為驅動,以知識主題為切入點,進行有價值的知識採集和學習。對於相關主題相關的專業性綜合網站當然是經常關注的內容,在此不再進行過多的描述。

對於看過的網頁的知識採集,一定要注意是關注整個網站還是只關注該篇主題文章內容,對於網站關注才加入收藏夾,而對於網頁內容關注採用EverNote采
集就完全可以了,win+A的自動採集,加標籤確實都很方便。對於圖片採集類似花瓣網模式還是不錯的,只是現在使用還比較少。


如何管理碎片化知識?

導語:個人知識管理的難在於長久堅持,易在於法門極其簡單

那麼,工具重要?還是方法重要?

工具與心法互為表裡,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來看待。工具的選擇,以及應用的方式,體現著你的所運用的心法;而心法上的認識則決定著你使用的工具及你運用方式。

個人知識管理的五個核心環節:

學習

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高效的學習以及苦惱於該學什麼。其 實,即便你解決了這個疑問,也僅僅是走出了 PKM的第一步,這在人生中的影響,看起來很重要,實質很有限。譬如愛讀書者眾多,就算你一年讀了50本書,就算你學習了各種領域,那麼,很多人或 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雜亂無章毫無系統,僅僅是聊天談話的時候,彷佛無所不知,是個健談者,但對於工作、公司而言,有多大的用處呢?所以,我們需要保存。

保存

很幸福,我們處在電腦普及的時代。那麼,無論是思維導圖愛好者,還是用紙質筆記本記錄者, 還是用電子文檔記錄者,我們都意識到了我們的知識需要保存,需要我們隨時調用。那麼,起到隨時調動的目的,才是我們保存的目的。為了複習而保存?別逗了, 信息爆炸的時代,有幾個人真的可以去複習?這不是簡單的毅力的問題,而是如何對待知識的問題。大家都下載過很多資料,我相信,95%的人下載的資料,大多 沒看。換個角度去看,假如這個下載的成果,成為你的知識庫的一個索引呢?

共享

名角們,尤其是專業類型的,你們為什麼寫原創寫專欄寫博客?很簡單,寫出來的原創東西,我們需要有人看,這個精神叫做共享精神,對他人很有益。但是共享同時也是利己的,作為PKM的重要環節,我們僅聊聊利己性。就我所知的,好的專業原創寫手,常常會收到優秀公司老闆或者老總的邀請,也常常會遇到共同創業的邀請。田志剛說的很精闢:要 讓別人知道你知道。這種共享,尤其是原創的共享,就直接顯示出利己的重要性了。

使用

有句老話不太準確,叫做百無一 用是書生。還有的滿腹經綸的失敗者告慰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在 PKM中,有三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你所擁有的知識夠專么?你所擁有的知識夠獨特么?你在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擁有個人品牌么?如果沒有,你怎麼用?只有返回前三個環節再次耕耘吧,抱怨無用。

創新

大學生創業的失敗統計數字是99%。恐怕敗就敗在創新二字。PKM中談的創新,是你擁有了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足夠多的時候,再去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而超越,這才是本質的創新競爭力。而不是琢磨一個好點子,而這個點子是撞大運,裝上了很牛X(低概率事件),撞不上說這是風險。

高手入門的知識管理:

我選擇了Vim以及Vim的插件Vimwiki來作為我整理知識庫的工具。關於工具與心法誰更重要的爭論,已經聽過很多,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蛋與雞都很重要,重要的是,對於當時的你而言,怎樣做才是最正確的。

個人知識管理的流程

數據採集(筆記,軟體,思維導圖)

知識提煉(學以致用,用以致學)

加深理解(將自己思考的總結寫出來,發布到Blog;或是直接Wiki存檔)

Wiki 存檔(最後利用Wiki將這些總結存檔,將知識結構化,形成自己的思維地圖)

資料管理——針式個人知識管理軟體

針式個人知識管理軟體,有著一個優秀的特性,那就是它支持管理所有文件類型, 而這門功夫只有「針式個人知識管理軟體」獨有,可謂是獨步武林。我測試了這麼多的工具,大多數都只是支持單一的格式(Txt、Html),或者有限的幾種 格式。而如今,知識載體已經變得多樣化了,文本、圖片、音頻、視頻都可以承載大量的知識,如果僅僅是支持一兩種格式的文件,明顯不能滿足每個人的要求。另 外,它還支持樹狀列表,支持標籤管理,快速搜索(確實很快),顏色分類。

當然這款軟體還未成熟,但是已經有眾多優秀的特性。我與該軟體的開發者談過,我的建議是,工具不應該承擔觀念傳播的責任,工具僅僅是有助於觀念的傳播,希望他在開發該軟體的時候避免過於理想主義,而專註於工具的本身。

思維導圖——Xmind,Freemind

思維導圖,是很好的筆記工具,以及思考工具,很多場合都可以使用。思維導圖適合橫向思維的發散。另外,我正在嘗試使用概念圖工具,概念圖與思維導圖相比較來說,概念圖適合縱向思維的發散,偏重於每個動作的連接。

筆記軟體——CintaNotes

我使用CintaNotes的原因是,它可以一鍵保存文本,從任何格式,只要是文本, 就可以用它來保存。另外它還可以將它保存的內容導出為Txt格式文件,方便與Vim結合。

Wiki—— Vim,Vimwiki

Wiki 是最重要的地方,是知識管理的終點,最終所有信息都要存放在這裡。通過關鍵字,可縱向以及橫向的管理知識節點,方便。在使用Wiki的過程中,都會面對一 個困惑,就是Wiki該怎麼寫?因為wiki的思維方式,很多人還沒有嘗試過。而wiki代表著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方式。

我 使用Vim,是因為Vim是最方便的文本編輯工具,可以使用它的內建命令,以簡單的步驟實現複雜的要求。最重要的是,Vim裡面內建了正則表達式工具,可以用一個命令取代重複的工作。

而 Vimwiki的特性,不用我多說,因為Vim是如此強大,而與Vim結合緊密的Vimwiki自然是首選。而Vimwiki在使用上也很方便,基本上是屬於所見即所得的方式,雖然實現起來還有點簡陋。但是勝在簡單,夠輕,適合個人使用。而Vimwiki的官方主頁上也寫著,Vimwik就是專屬於個人的 Wiki工具。

參考:學習能力提升進階http://weavi.com/35043

關於神器Weavi——不到最後不放大招

Weavi是什麼?

Weavi是一個非線性文本創作、管理與分享平台。給人的感覺像是另一個維基百科,但是又有明顯不同。這種差異化源自對碎片化信息的理解與收集過程不同。

那究竟什麼是什麼是非線性文本呢?在日常中讀者閱讀的小說基本上都屬於典型的線性寫作文本,特點是單一的視角和流程並且具有強因果關係,如果單獨提取其中一段,便讓人無法理解。而諸如維基百科中的一個詞條,就可以被理解成一種非線性文本。單獨截取中間一個小標題,底下的文字就可以獨立存在並被人理解。而絕大多數人在閱讀非線性文本的時候都不會全部讀完,只選取自己需要的部分。

當然,非線性文本並不局限於此。《冰與火之歌》、《我的名字叫做紅》等世界暢銷的小說都是以非線性文本的寫作方式完成的。甚至很多中文古典小說《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等都有非線性文本的影子。更不用說如《史記》、《漢書》等紀傳體史書了。

參考:如何創作一個多線敘事結構?

而針對非線性文本的編輯,Weavi並不是第一個專業的軟體,比Scrivener就實現了針對非線性寫作的支持。但是此類軟體的價格高昂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可能會有些無法承受。而且缺乏碎片式收集和分享功能。而Weavi則正是適合非專業用戶進行輕型的非線性協作與分享的在線工具。

當使用傳統的Word撰寫文章點擊保存後,就是一篇文章的結束,對於Weavi來說,點下保存,卻才剛剛開始。

Weavi可以不用考慮究竟從哪開始進行寫作,可以先把要寫的東西列出來之後再整理。換句話說,在下筆前不必考慮現在正在撰寫的文字在未來的整個作品中要放到什麼位置,因為不管它放在哪裡屬於哪一個層級都不會對未來的整理造成障礙。

就像這樣:

除此之外,Weavi 的目標不僅僅是作為一款非線性寫作工具出現,更多的是為了之後社交化的擴展。提起基於文字的社交平台,我們總是想起最近火起來的 Medium 以及它在中國的追隨者簡書和十五言,然而 Weavi 想要做的卻和 Medium 不太一樣。

Medium 的社交是基於讀者的共鳴,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作者與讀者,Blogger 與訂閱者關係的美化。而在非線性文字平台上,社交可能意味著再創作與續創作。類似於 Github 中 Fork 的概念,只要一個作品流的原作者同意,那麼任何一個用戶都可以在 Weavi 上建立一個作品的分支,從某一個節點開始續寫自己創造的新內容,甚至在寫過一部分之後能再進行合流。這在許多同人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是一種強烈的需求。Weavi 的這種模式下雙方的互動都是寫作者,是一種對等關係,重新定義了文字社交媒體的概念。

參考案例:《三體》漫畫版的協同創作、Rust手冊中文版協同翻譯計劃

此外,Weavi不單單只能被當成一種文本編輯工具。它還包含著更多的實用性功能。以記者為例,作為一名記者每天會接觸到大量的稿件,在整理的時候往往是使用文件夾加文件名的的方式。而使用Weavi則完全不必這麼麻煩,在有大量的文章需要管理的基礎上,Weavi就可以依照非線性標題模式建立完整的構架,可以非常方便對以前的文章進行搜尋整理、整合、關聯和再編輯。尤其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本像建立思維腦圖這種繁瑣的工作也能很方便的完成。無論是工作大綱還是活動安排,在Weavi上處理都遊刃有餘。

參考案例:文明的細節、中國口述歷史檔案

與前述工具相比,Weavi的特點在於能夠集學習、保存、共享、使用的場景於一身,仍能不失簡潔與輕便。在功能上亦能夠滿足類似於思維導圖的個人知識庫管理和不失色於Github的簡潔、快速的線上文字協作。

Weavi愛好者可以加入微信群認識新夥伴、交流使用心得啦&<(?????)&>

或者關注Weavi微信公共帳號,了解更多:

No click, No surprise : )


我都是通過模擬對他人進行培訓的時候,把自己掌握的知識碎片糅合進去,藉助想要傳達信息的想法,繪製思維導圖,將知識碎片一個一個安放在需要的位置上,然後再合併總結。


作者:宋小K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01 知識整合是開展碎片化學習的主要方法

碎片化學習,通常缺少一個完整的體系框架指引,多從相互之間缺乏聯繫的大量細節材料上獲取知識,學習材料的先後順序大多也是隨機的。

在微信上、在網路上,人們可以免費、及時地獲取大量新鮮的信息,但由於篇幅的原因,這些文章大多在幾百字到幾千字,不可能像一本系統的著作一樣對一個知識領域進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大多隻針對少數幾個知識點進行闡述和說明。

長此以往,頭腦中學到的是大量的、細碎的知識點,沒有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看似每天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但實際上學習的效果並不好。在沒有建立框架進行整合時,在沒有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時,這些知識是極容易被遺忘的。

因此,問題在於如何將碎片化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一個完整的過程是:

①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或初步研究結果,建立該領域的知識框架;

②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將能搜集到的重要知識點、信息和數據梳理到這些框架之下,並對一些重點知識點進行深度的挖掘;

③定期、不定期地進行複習、總結和提升,構建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又或者與其他知識進行交叉,進行更深入的一些思考,將更新、更深入的看法和見解整合到原體系中去。

02 知識框架梳理

梳理知識框架,是為知識點的結構化做準備。我們首先要總攬全局,梳理這個領域的枝幹和脈絡,構造一個知識框架,然後再補充細節,把每一個分支逐漸豐富和延伸。

對自己比較熟悉的領域,花一點時間就可以把這個領域下的分支梳理清楚,列出這些分支的名稱和標題即可,不必涉及每個分支的具體細節內容。

如果是缺乏基礎的領域,要首先找一些經典書籍或資料開展快速閱讀,建立全局性的基本認知,摸清楚這個領域的知識體系所包含的分支都是什麼。

建立起一級分支後,還可以繼續梳理出它所包含的下一級分支。

知識框架層級的數量,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以及學習的需要來確定。這是把一個相對複雜的任務分拆成多個簡單模塊,或者把複雜的問題分解成多種單一因素的過程。

框架的劃分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適合自己的基礎和工作的需要就好。要盡量符合MECE原則,即這個框架的分支加起來大體能夠覆蓋這個領域的主要知識點,各個分支之間又沒有重疊。

03 知識點梳理與積累

這個階段是進行碎片化學習的主要時期。

看專業書籍時,在微信上閱讀文章時,參會聽專家的培訓和分享時,與同事進行討論時,都可以把搜集到的重要信息、知識點梳理到框架對應的分支之下。同時,也可以把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感悟、啟發、想法等等記錄下來。

可以設想,如果我們每天讀幾篇這樣的文章,一個月、兩個月、半年之後,我們在這個領域內積累的知識點就會非常的豐富和全面。

如果不做這樣的整理,學習過的內容很難形成積累。過不了多久,就會把這些沒有結構化的知識大部分遺忘掉。即便我們把這些文章全都保存在電腦硬碟里,但這些知識分布在大量的文章、資料中,不能發揮效用,難以指導我們的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

在第一時間把看到的重要知識和信息提取出來,梳理到知識體系中去。

要對重要的知識進行跟蹤。

知識的跟蹤分為兩個類型,一是按照渠道進行跟蹤,二是按照知識點或者問題進行跟蹤。

按照渠道進行跟蹤

當看到一個作者非常有思想,或者一個出版社或出版系列的質量很高,那麼可以把這些書和文章都找來看。這就如同我們認為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文章質量高,就會把它加入到關注列表中。

按渠道追蹤,時常把我們引向一個新的知識領域。

②按照知識點或者問題進行跟蹤

通過微信、網路上的文章,或者別人的隻言片語,發現了一些感興趣的點。如果這些文章並不深入,並不全面,那就需要把剛了解到的內容作為一個觸發點,去尋找更多的參考材料。

另一種情況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有些模塊比較完善了,但有些模塊還比較薄弱,需要進行集中性的突破,開展針對性的深度挖掘。

它們是一個引子,引出我們後續的學習,尋找更深入的知識和信息。尋找的辦法,可以是使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也可以是找專家請教,或者是在網上去搜尋推薦書單和書評。

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再次調整、細化知識框架,把學習到的新知識納入到新的框架下。

按知識追蹤,往往把我們引向一個知識領域的深處。

04 總結、思考與提升

梳理和積累知識點後,碎片化學習的過程並沒有結束,還需要對梳理後的知識進行複習、總結與提升,這是成長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

①需要打通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碎片化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僅僅是知識點的堆積。它們來自於不同的文章,來龍去脈、相互之間的影響、背後的邏輯並沒有理清楚,這些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還沒有完全的構建起來,需要我們去思考、去發現這些邏輯關係。

②要注意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進行複習與總結

一個領域內的知識梳理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完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點記住,更難以融會貫通。這就需要時常抽出時間重新熟悉和審視,在全面、整體了解的基礎上,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實現新的成長。

③要找到知識的出口。

開展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時翻看這些知識,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知識中,有哪些是當前工作中可以應用的,會帶來哪些好處?

有了這一步,就為新知識找到了出口,可以把需要應用的知識與工作計劃和任務清單想結合,通過實踐再次提升我們對這些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短期內用不到的,還可以去教授他人或者撰寫學習文章。

05 碎片時間處理複雜問題時,也可以用這個方法

上述方法也可以用於處理比較複雜的任務或比較難的問題,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時間為系統性的思考做好準備。

我們首先要把這個複雜的任務或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對簡單的子任務或者子問題,記錄在手機里的記事本上或者任務清單上。(相當於建立框架階段)

一旦有空的時候,就拿出清單,對其中1到2個較為簡單的子問題進行思考,得到的想法無論深淺、無論多寡都記錄下來。(相當於知識點梳理與積累階段)

有大塊時間時,再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和深入的思考,這有助於我們提高工作效率。(相當於總結、思考和提升階段)

由於把問題分得比較細,每一次只思考一個細問題,就可以把碎片化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

關於碎片化學習常用的幾款APP介紹,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個人主頁「宋小K"。


知識碎片化是我很頭疼的問題,我希望能有力量去改變它,因此也做了一點思考。正好借這個問題的寶地,和盤托出。

首先

「知識」是一個系統,它包含知識材料(也就是信息本身,我們每天接觸的零散知識)和知識體系(某一領域知識的脈絡、結構、體系、提綱)。也就是說,知識知識材料知識體系構成,單獨某一方都不能完全代表「知識」。所以,即使一個人沒有產出知識材料,只是在整理某學科的知識體系,他也毫無疑問在建設該學科的知識

一、知識碎片化的產生原因

### 知識碎片化產生的根本原因:

1.知識材料(零散知識)的產出能力大大加強

比如:社會教育水平提高,能自主思考並寫作的人越來越多;各學科的儀器和手段長足進展,能獲得越來越海量的數據;社會的旅行、採訪、考察能力越來越強,收集到了越來越多的考察資料。等等。

2.知識材料的傳播能力大大加強

大家都有體會,相比於古代的竹簡羊皮、紙張印刷,如今的互聯網傳播簡直是質的推翻,各種信息可以滿世界自由亂飛,導致知識材料的傳播非常容易。對比幾十年前我們從各種渠道汲汲於書刊雜誌的情景,相信很有體會。

3.知識材料的整理能力進展緩慢

知識材料的產出大發展了,傳播也大發展了,但是整理卻止步不前,所以零散的知識碎片必然空前積壓。這也是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社會的知識整理能力相比太弱了,它可能也進展了,但是太緩慢,就像小狗追動車。

### 知識碎片化產生的外部縱容因素:(不全)

1.傳統紙媒形式遜位於互聯網以及移動端形式

紙媒雖然形式比較死板,但反倒對知識的傳播形成一種約束,而且紙媒的出版發布過程更加謹慎仔細,所以主客觀上都注重對知識進行體系化。

2.人的時間精力碎片化

實話說,如今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也更加碎片化了,即使想拿出整塊的時間來學什麼知識,也比較困難。而零零散散的一篇短文,一則消息,一組圖片,反而契合了我們的零碎時間。這無疑大大助長了碎片化知識的「橫行」。

二、知識碎片化是嚴重的後果

前面已說,知識除了知識材料還有知識體系,所以偏廢的後果是嚴重的,它導致知識系統不再完整,僅由孱弱的知識體系勉力維護著龐雜的知識材料,是知識系統的一種失敗狀態。這是最根本的壞處,而我們體會到的只是具體表現。

人類的知識如果失去了良好的體系化,變成一團糟,可以想見有如下後果(不全):

1.無法掌握人類文明成果的全貌。

2.重複勞動。別人已經得出的結論,我不可能知道,因此再次得出。我認為這已經極為嚴重了,只是因為我們不能得知全貌,所以大多還沒有發現。這裡面不都是只是碎片化的過錯,雖然碎片化是重要的過錯。語言文字的隔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對於非主流非工具性的小眾科學,可能外國已經有人在做,而不可能被翻譯成中文甚至英文,因而我們不知道。

夾帶私貨舉個例子,本人在做方言生物俗名。我相信國外肯定也有一個小語種國家的人,在默默地做,而且僅局限於他們縣,所以這種成果基本不可能被翻譯成通用語言,也不可能被順利地傳入國內,就好像我的俗名工作儘管做了六七年,連百度貼吧都沒有佔領,就更不可能流傳到葡萄牙去了。

3.無法消化利用。

相信大家都懂,一個領域的知識,如果沒有體系,是很難消化的。所以我們將面臨的情境是,全人類面對著一大灘知識,卻無法提綱挈領,只能隨機知道一點零散的事實,導致無法有力地前進。更別提在全世界的知識中找出所有能用到的,助力於自己的研究。細思極恐,這對文明進步的阻礙是極大的!你一生中所缺的重要的輔助條件,可能早就在了,而你卻不知道!

4.喪失信心。

碎片化的知識非常打擊人的信心,讓人覺得總是無法總體把握一個領域的知識,今天遇到一條,明天遇到一條,總感覺無窮無盡、把握不住。同樣舉一個我個人的例子,作為天文愛好者,總是要關注一些珍貴的大氣現象。結果,本來知道了日暈、彩虹,下個月又看到圈子裡在說氣輝和霓,又過了兩個月聽說了環天頂弧,再過兩個月又冒出月華……所以大氣現象這塊始終就無法窺全豹,不知道究竟有哪些大氣現象可以讓我一網打盡,我也漸漸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不僅不期待,反而害怕下個月再看到一個全新的名字,比如「日柱」。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三、那麼怎麼辦?

我們已經確定碎片化是不對的、是有害的,因此要解決;又因為它是嚴重的,因此必須把「對抗知識碎片化」作為一個課題,擺到桌面上談。不是小偷小摸、隨想偶感,而是很認真地面對,明確地提出來。

對抗知識碎片化,可以想到很多角度:(不全)

1.知識本身的體系化

我們面對產生出來的大量知識材料,想得到的結果就是它們變成有體系的知識材料,因此,想辦法把該領域的知識進行體系化。體系化想來也是比較深刻的命題,但我們容易想到的初級的方式,就是:擬提綱,擬綱要,擬結構圖。

一般來說,某學科的教程都是注重建設一個大綱式、進階式的體系的,因此我們應該把新產生的知識材料,進行集大成、梳理歸類,歸入體系,編寫教程。

(比如:對於「大氣現象」,我們把它確立為一個話題,然後建設這個話題,把所有大氣現象的知識都總結成一個提綱,寫出教程。以及,對於各種領域,我們分別擬定話題,話題之間是有聯繫的,我們再擬定一個「話題框架」。連小網成大網,整張知識之網就建立了,所有零散知識都掛在了這張網上。)

順便一說,歷史不會虧待集大成者。最打動我的例子是陳卓,我國古代星官體系本來是繁雜無序的,但他沉下心來決心改變這一局面,進行了全盤的梳理,一舉定下了我國的星官體系,基本沿用至今。「陳卓定紀」,值得感懷。

2.知識材料本身的體系化(結構化)

從上一條我們已經知道「知識本身的體系化」,但是我們手裡有的只有材料啊,從材料到知識的這一大步也是要解決的。所以我們從原材料開始,就要注重體系化。材料是隨手獲得的,單條的,稱不上體系化,所以更準確說是良好的結構化。每寫一篇文章,每採訪一個事例,我們不妨把基本信息要素好好地列出來,時間地點人物完整清晰,內容也要注重條理。這樣,對於這篇文章而言,它的內容有了條理,讀者看起來也容易吸收;將來將它整理到知識體系中,也容易得多。甚至可以實現編程化,這點是可以相信的。(我極為看好語義網技術,下面還會提到)

更進一步,熟悉資料庫、編程知識的同學,完全可以把某種數據好好地整理起來呀,就比如我的生物俗名,可以做成一個資料庫,可以做成json數據以供HTML方便地使用和展現,最不濟也可以寫到excel里,這樣,數據非常有條理,別人用起來很容易。

3.強大的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的作用不言而喻,內容滿世界地存放著,但我們要能夠找到所需要的內容,才可以利用和閱讀啊。大家能想像一個充滿了網頁,但沒有谷歌百度的世界嗎?

現在的搜索引擎,雖然已經不錯了(字面搜索),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期待。基於元數據甚至內容本身的搜索在技術上一定是可以實現的,因此將來的搜索引擎,在語義網等技術的支持下,搜索的深度、透徹度、精準度一定會達到相當的水準。這可以類比語音識別。自然語言文本和自然語音,都是具有模糊性而蘊含明確信息的,現在語音識別的準確度已經不錯了,將來對語義的提取想必也會成功,何況語法雖然複雜,但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

4.強大的體系索引

這一點和上面的第一條「知識本身的體系化」可能有所重合,不過我還想表達更多一層意思。第一條偏重於領域內,對於某領域內的專業人員,把領域知識整理成一個體系。而對於不涉及領域從業的角度,僅從各學科本身的性質來看,描述它們的體系也非常重要。比如我們應該為所有學科都編寫一份簡單的指引,說明它是做什麼的,有什麼主要的思想方法,這個學科有什麼屬性(工具學科?理論學科?實用技術?)。

這也是人們自由地跨學科獲取知識的必要基礎。現在,學科之間壁壘森嚴,主觀的偏見且不說了,客觀的隔絕也很嚴重,隔行如隔山,許多跨學科才能推動的進步,主要還是靠同時涉獵了這些學科的個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許多學科有很強的互利優勢,但互相之間不了解,需要多年的浸染才能漸漸認識到這一點。比如,以前的語言學家們絕對不會知道,數理統計該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在他們苦讀字書、辨明音韻、考證語流音變、歸納方言音系的時候,怎麼會想到,當年那幫理科生們所學的「數理統計」居然是非常切合研究內容的?即使想到了,面對一大堆古怪的符號和疊床架屋的公式,還有那些花里胡哨的「置信度」、「3σ誤差」概念,也用不起來啊!免不了專門去請教數理統計專家。然後數理統計專家又完全不懂語言學,根本不知道那些知庄章組、合口呼、尖團音、兒尾都是什麼東西,有什麼特性,應該對應什麼樣的數學模型。所以,兩撥人互相都要先花功夫了解一下對方領域,才能有基本的交流合作,而且未必每個細節都透徹,這其間的彎路和挫折,也不用我多說了。只有一個既懂數理統計又會編程並且鍾情於語言學的個人,才能順利地協調這些學科,讓它們共同擰成一股繩。所以,跨學科的進展往往有概率、機遇、個體的味道。

四、抒發感情

碎片化給了我很多很多的困擾,我非常痛恨碎片化,也希望終生致力於對抗碎片化。

我希望知識和信息能自由流通,而不是困於涸轍。因此,碎片化、知識壟斷,都是我所反對的。

我曾經突發奇想,把人對客觀世界的一切改造行為分為三個層級:(我戲稱為RLC理論)

(雖然有的具體事情一定區分得特別清楚)

R:反抗。對於主動施害的因素,通過抵抗、反擊的方式去消除。

多針對入侵、剝削壓迫、烈性災害等。

比如:

侵略者主動來殺戮,於是我們反對他們,進行抵抗和反擊。

雨季突發洪水,將要侵襲我們的房屋家園,於是我們建造堤壩修建水庫,抵禦和消解洪水。

L:解放。對於形成阻礙和限制的因素,通過剷除、規避的方式去消除。

多針對不利的自然條件、落後的觀念制度等。

比如:

門前兩座大山擋視線,妨礙我看山那邊的風景,於是雇來愚公把它挖掉。

自然界天氣多變,在外面活動經常遇到不好的天氣,於是專門研究預測天氣,發布天氣預報。從此多數時候都可以提前應對天氣了。

傳統的小農經濟太落後,嚴重限制社會經濟活動,應該發展一下市場經濟。

墨脫縣地形險峻沒有公路,出入不便,於是我們修了公路,交通方便多了。

洗衣服真是繁重的工作,把人們牢牢釘在了洗衣板上,佔用了很多精力時間。於是人們發明了洗衣機,從此可以在洗衣服的時候多看半集美劇。(歷史書上說某種工具「解放了人們的雙手」,即此道理)

C:構建。對於我們需要而又天然不具備的條件,我們努力去創造這種條件

多針對新興技術、行業標準、基礎設施等。

比如:

世界缺少一種即時聯繫方式,靠人、車帶信太慢了,於是我們利用電波,可以打電話。

為了全世界交流,我們必須統一字元編碼,否則各家的編碼沒法溝通。於是制定了Unicode。

為了老有所養,我們約定一種規則來調配社會資金,(更多地)向年輕人徵收養老保險金,拿來發給退休的老人。本來世界上各人管各人,沒有這種機制,但為了解決問題或過得更好,我們約定了某種規則。(當然了,這個例子不應景,瘋傳各種養老金虧空……)

以上:2017feb27-28

RLC理論:2016dec14


Atitit learn by need 需要的時候學與預先學習知識圖譜路線圖

1. 體系化是什麼 架構 知識圖譜路線圖思維導圖的重要性 1

1.1. 體系就是架構 2

1.2.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2

1.3. 知識圖譜路線圖的優點優點需要的 2

1.4. 思維導圖 大綱性 集成化 2

2. 文字化》》表格化》》腳本化,可視化 2

3. 如何體系化 2

3.1. 分類,單根繼承 2

3.2. 一點帶線,以線帶面 2

3.3. 縱向,橫向抽象拓展 2

3.4. 拓展和應用 2

4. 如何學習以及拓展 3

4.1. 學習模式與效果如圖 3

4.2. 交叉share,共同交流 3

4.3. 找出興趣點 一個領域的東西,你不可能全部掌握。所以,在整理出脈絡後,下一步,就是根據這個過程中的理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4

4.4. 建立聯繫 如上文所說,學習的奧義就是「聯繫」。 4

4.5. 每日總結 4

5. 體系化的工具 4

1.體系化是什麼 架構 知識圖譜路線圖思維導圖的重要性

學習之前一定要先搞清體系

學習一門課,一定要先搞清體系是什麼,就好比是帶兵打仗,要有戰略一樣。

有了體系,你在心態上,才能穩,才知道你學習每門課究竟有什麼意義;在方法上,才能夠控制你的學習,讓你學起來,有自己的節奏。

1.1.體系就是架構

1.2.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1.3.知識圖譜路線圖的優點優點需要的

1.4.思維導圖 大綱性 集成化

2.文字化》》表格化》》腳本化,可視化

3.如何體系化

3.1.分類,單根繼承

3.2.一點帶線,以線帶面

3.3.縱向,橫向抽象拓展

3.4.拓展和應用

4.如何學習以及拓展

4.1.學習模式與效果如圖

討論 &<&<實踐,&<&被動學習 聽講&<&<閱讀&<&<試聽可視化&<&< demo演示《主動學習

4.2.交叉share,共同交流

4.3.找出興趣點

一個領域的東西,你不可能全部掌握。所以,在整理出脈絡後,下一步,就是根據這個過程中的理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4.4.建立聯繫

如上文所說,學習的奧義就是「聯繫」。

4.5.每日總結

5.體系化的工具

6.知識體系的固化與沉澱(文章,代碼,圖表)

作者:: 綽號:老哇的爪子claw of Eagle 偶像破壞者Iconoclast image-smasher

捕鳥王"Bird Catcher 王中之王King of Kings 虔誠者Pious 宗教信仰捍衛者 Defender of the Faith. 卡拉卡拉紅斗篷 Caracalla red cloak

簡稱:: Emir Attilax Akbar 埃米爾 阿提拉克斯 阿克巴

全名::Emir Attilax Akbar bin Mahmud bin attila bin Solomon bin adam Al Rapanui

埃米爾 阿提拉克斯 阿克巴 本 馬哈茂德 本 阿提拉 本 所羅門 本亞當 阿爾 拉帕努伊

常用名:艾提拉(艾龍), EMAIL:1466519819@qq.com

頭銜:uke總部o2o負責人,全球網格化項目創始人,

uke宗教與文化融合事務部部長, uke宗教改革委員會副主席

,Uke部落首席大酋長,

uke制度與重大會議委員會委員長,uke保安部首席大隊長,uke制度檢查委員會副會長,

奶牛科技cto ,uke 首席cto

uke波利尼西亞區大區連鎖負責人,克爾格倫群島區連鎖負責人,萊恩群島區連鎖負責人,uke湯加王國區域負責人。布維島和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大區連鎖負責人

Uke軟體標準化協會理事長理事長 uke終身教育學校副校長

Uke 資料庫與存儲標準化協會副會長 uke出版社編輯總編

Uke醫院方面的創始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attilax的專欄

--Atiend


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從兩方面考慮:

1. 現有知識整理

對於現有比較雜亂的知識,需要首先進行整理,把知識梳理通暢,要不然看得越多越添堵。具體方法可以參照 @李石的回答,做筆記,把知識條理化,清晰化。

2. 後續閱讀方法

感覺閱讀的東西比較雜,說明題主在閱讀方面並沒有具體的方向性,閱讀的數量可能上去了,但是並沒有達到解惑的目的,所以越讀越惑。所以,我認為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先確定閱讀的方向性,建立知識體系歸類,有目的的閱讀,每次閱讀後,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就多了一些有用的知識。下面是我對知識的一個歸類,參照目前學科制的方法:

參考自己的興趣,選擇重點閱讀對象,但也不能忽略其他方面知識的積累,做到泛中有精,廣中有細。最後引用一句以前參加培訓時老師說的話:「什麼都懂一點,明天更美好」


關於知識碎片化

㈠什麼是知識碎片化

知識碎片化並不是說我們學到的只是一塊塊知識的碎片,也不是讓我們拒絕學習零散的碎片的知識。知識碎片化形容的是我們我們大腦中的知識嚴重不成體系的現象。

㈡知識碎片化的形成過程

①「我們所說的知識,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事實二是聯繫。聯繫是點,聯繫是線,他們

構成的網路,就是我們的知識結構。聯繫決定了你的知識廣度,聯繫決定了你的知識深度。」

②如果我們只是獲取一個個事實而不對其加以個人的思考,我們就只擴充了事實,而沒有增加聯繫,就導致了知識像一張浮點圖,就導致了我們大腦中的知識過於碎片化。」

【知識碎片化形成過程分析來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89442/answer/51507979 中的部分內容】

㈢知識碎片化的消極影響

①容易導致大量事實被遺忘

我們每天學習獲得了很多新的事實,但是如果我們不把它們和以前學過的事實相聯繫。原來學到的那些事實長時間沒有被我們的大腦提取,長時期沒有得到重複,他們就被積壓在記憶的底部,就逐漸被遺忘。

循環往複,你以為你學到很多,其實你什麼都沒記住。

②容易讓你變笨

知識碎片化容易導致我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只能單一地思考原因,對複雜事物不能多角度考慮;或者不能「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即將知識相互聯繫

腦筋越用越靈,越不思考,你就越來越無法思考。

③你對碎片本身也不可能有深刻的認識

你不會聯繫,沒有對其相關知識進行系統研究。你就只知道一個孤零零的點。

例如:你知道袁世凱復辟帝制這個事實,但你不知道袁世凱復辟對於以後在中國辦共和的巨大消極影響,你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了袁世凱復辟帝制。

因此,在以後的學習中,發現了一個嶄新的事實,要多看看與其相關的其他事實。

㈣知識碎片化不可避免

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無盡的,方方面面的知識太多太多,政治,歷史,美術,音樂,地理……我們整個人類了解的都只是知識的部分,更何況我們每一個個體了解的更是全部知識的很小一個部分,一個碎片。只是有的人在經過對某一個學科的具體學習之後,碎片化的程度有所降低,但最終只是把一些小的碎片,通過自己的思考研究、不斷學習相關知識,組裝成了一個較大的碎片。



推薦閱讀:

程序員如何充分利用博客進行知識沉澱?
在搜索引擎時代,知識還是力量么?
如何通過 Evernote 將收集的資料整理成可用的知識體系?
怎麼同時充分利用 Evernote 和 GTD 類的軟體?
喜歡收藏網址,收藏夾裡面有幾百個網站,請問如何管理啊?

TAG: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