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教會在印度沒落?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徐 蘭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摘 要: 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發源於印度,佛教曾對印度的生活和文化有過深遠而正面的影響,但卻沒有在這個國家發揚光大。其中有一系列內外因素的制約,而最重要的是其內部原因,印度特殊的社會文化及這種情況下佛教自身的原因。

  關鍵詞: 佛教;印度;衰落

  中圖分類號: B9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 - 7508(2010)12 -02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範圍廣,在人類的精神活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佛教從誕生之日起,經過無數的思想家、宗教家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知識體系。佛教的產生,對古代印度本土固有的主流文化婆羅門教給予了沉重的打擊,迫使其退出主流文化的地位,佛教一度成為印度的主流文化。佛教的對外傳播,對所到之處的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然而在公元12世紀,佛教卻在印度消失了。現在印度佛教的蹤跡大多都只保留在藝術和雕刻中間。佛教產生於印度,但印度在輸出佛教之後,自己卻不再信仰,這是為什麼呢?

  佛教的誕生、成長與興衰,都不是偶然、孤立的,也不是統治階級某些人的個人好惡。它是當時社會環境條件,也是宗教內部多種原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最後消亡的時間大致是公元1000年前後。到了11世紀穆斯林統治者的入侵給了佛教致命的打擊,佛教在印度基本上絕跡了。

對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北京大學林承節教授在他的著作《印度史》中作了闡述。他從佛教本身以及印度向封建社會轉變這兩個層面,對這一問題分四點進行了闡述。

  1. 從佛教本身說,寺院已成為大封建主,僧侶腐化墮落,擁有土地財寶無數,戒律鬆懈,寺廟要求超出了民眾的承受能力,所以被印度人民拋棄。在大乘佛教流行之後,他們開始向寺廟捐贈財物來換取功德。僧人不用每天出門化緣了。曾經刻苦修行的僧人開始貪圖安逸,從各方面向社會習俗妥協。使佛教的聲譽受到很大影響,民眾對寺院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

  2. 佛教獲得民眾支持,主要在於具有較為平等的社會觀,沒有繁雜的祭祀儀式。佛教的平等意識曾經對低種姓者產生過巨大的吸引力。商人和低種姓者通過信仰佛教來逃避婆羅門的壓迫。而印度教興起之後革除了婆羅門教繁瑣的祭祀儀式,虔誠派、性力派等呼籲種姓平等、男女平等的宣傳又博得了民心,佛教的優勢便被剝奪。

  3. 大乘佛教的出現使佛教在許多方面向印度教靠攏,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由於要與外道爭奪高下,大乘佛教中又分化出了密教。佛教的密教化使佛教的鮮明特色逐漸消失,當初佛教吸收印度教特徵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印度教徒信仰佛教,後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它與印度教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印度教徒也就對佛教失去了興趣,最後從整體上被印度教吸納了。

  4. 佛教由印度教取代從更深層面上說,與印度封建生產關係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在印度,佛教的興盛與王朝的兩位著名統治者阿育王、迦膩色伽王的大力推行有關,這導致了佛教嚴重依賴帝王的庇護。由於笈多王朝崇尚印度教,使佛教地位一落千丈。封建關係的形成相應地要求突出王權,印度教的主神崇拜是人間王權在神學思想上的反映,有利於主權的突出。因此佛教被印度封建統治者所拋棄。從笈多王朝開始,佛教開始由鼎盛走向衰落,而印度教開始復興。印度教在復興的過程中拋棄了一些老的僵化的內容,還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特徵,一部分佛教寺院也改稱印度教廟宇。

  另外一部比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的著作是《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的交往與激蕩》。在這本書中也歸納了四個觀點。

  1. 印度教的主要傳播者——婆羅門階級有自己的經濟收入,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而佛教的僧侶是沒有經濟收入的,印度沒有統治階級的支持很難供養起這一階層,所以印度人選擇了印度教而拋棄了佛教。

  2. 印度教有鮮明的地區文化特色,也就是說印度各地的印度教文化都與當地的傳統形成有機結合,而佛教的宗教文化擺脫本地因素而發展成一種國際宗教文化,使佛教很難在本地文化因素突出的印度維持主導地位。

  3. 佛教作為一種反對婆羅門統治的社會改革運動並不是一種徹底有效的社會改革運動。一方面,它沒有發動種姓制度中的下層去反抗上層權威。另一方面,它也不能創造一種新的社會結構去取代種姓制度。佛教把修習中心放在自身的修養上,對生命終極的理想的追求上。不關心社會現實,不重視自己的處境,對正常社會生活統治秩序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

  4. 大乘佛教興起之後,一方面變成與印度教平行發展的多神偶像崇拜,另一方面趨向宇宙化而脫離印度本土社會實際。印度大乘高僧形成一種到外國(特別是中國)傳教的風氣,變成印度歷史上的「精英外流」,佛教自然在印度衰落了。

  早期佛教的一個特點是「一再結集,一再分裂,最後是分頭多極發展,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主要是在佛教內部,一種專門宣講厭生遁世而又言行一致的學說,對社會生活不可能發生重大影響,更不可能作為一個集團長期存在。佛教對人生的基本判斷,也邏輯地要求對許多新的理論問題和宗教問題,不斷作出新的解釋,以滿足社會多層次的需要。」這是古印度的歷史發展特點所要求的,古印度的歷史發展極不平衡,各地不僅政治、經濟上的差異大,而且在民族風俗、宗教文化上也有很大不同。固有的種姓等級制度和變化著的階級關係,更加深化了社會結構的複雜性。正因為如此,只要是流向新的民族和地區的佛教,就會帶上該民族、該地區的新的色彩,佛教傳播的越廣泛,他的內容也就越豐富。經過漫長的歷史階段,到公元1世紀,終於形成了所謂的「大乘」與「小乘」兩大佛教體系。反映了佛教內部為適應社會不同階層和地區特點的不同需要,從各種外道中吸取營養,促使各自競相發展的繁榮景象。這一發展,呈現出兩種明顯的趨勢,一是以大眾係為主,向內容日益龐雜的大乘佛教轉化;二是以上座部為主,形成較多地保持早期佛教特色的所謂小乘佛教。最終在印度次大陸與複雜的印度相適應的大乘佛教日益盛行,而這也意味著佛教在印度也將終結。因為大乘佛教完全離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特徵,大乘佛教認為人的渴望是有神性的力量以及它們賜予的恩惠支撐的,而宗教修鍊對世間的生命有相干性,因而適用於俗人,開始強調佛陀是一位救世主,開始強調儀式、祈禱等等。

  外部勢力的入侵也是佛教消失的一個原因。從公元10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徒入侵。他們憎恨偶像崇拜,所到之處,必將原有的佛寺焚毀,焚燒經籍法器,搶奪財物,僧侶倖存的紛紛逃亡。到了十一世紀末和十二世紀初,伊斯蘭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大量的佛教徒被殺害,佛教遭受毀滅性打擊。在佛教寺廟被毀壞後,佛教徒失去了立足之地。

  綜上所述,印度人之所以選擇婆羅門教而非佛教,有如下原因:

  1. 婆羅門教是印度人自古就有的正統宗教,佛教興起之前,它已在印度大地上流行了數百年,早已根深蒂固,佛教在於婆羅門教的競爭中很難撼動其正統地位。

  2. 佛教興起之初就借用了婆羅門教的許多思想,除了不殺生、非暴力和眾生平等之外,自身並沒有提出多少新的內容:後來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爭奪信眾而形成的大乘佛教,與婆羅門教漸趨雷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終被婆羅門教融合了。

  3. 佛教是作為批判婆羅門教的「異端」出現的,可是婆羅門教極善兼收並蓄,極其靈活寬容,它接受挑戰,吸收了不殺生、非暴力的觀點,放棄了繁瑣的宗教儀式。缺點一改,面目全新,自然受到人民的喜愛。而種姓制度在印度固若磐石,也不是佛教所能推翻的,就是後來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也不能取代它的位置。

  究其根源,佛教取代不了印度的傳統的根底——種姓制度和印度教的結合是傳統印度的特徵——佛教試圖用人向善的意念來指導人生、指導生活,總是讓人覺得會變得消極。種姓制度對經常處於動亂和紛爭中的印度人民,給了人的身份的認同和歸屬感,何況印度教和婆羅門教相比,它既提出了種姓差別的維護方法,也設計了使這種差別免遭破壞的防禦和修復機制。佛教最終淹沒在了印度教的洪流之中。

  佛教在印度衰落有多種原因:

  首先,與佛教自身的發展有關。佛教發展到密教階段以後,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在哲理方面的探索,提不出多少有生命力的思想。密教是自己逐步演化成一種單純致力於宗教實踐、偶像崇拜的流派,要想保持長久的影響是很困難的。佛教背離了初衷,也就失去了基礎。

  其次,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與印度教的同化有關。佛教在印度雖然是較有影響的一個宗教流派,但卻不是正統或者佔據主導地位的流派。印度教的宗教與哲學理論日臻完善。印度教的宗教實踐在印度社會中一直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密教雖然在總體上屬於佛教系統,但它的許多宗教實踐,是大乘佛教和印度教以及印度民間信仰妥協或融合的產物。隨著佛教體系中宗教實踐成分的加大和對原有理論的淡漠,它就逐漸同化於印度教,其獨立存在的地位自然也就漸漸喪失了。

  最後,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與伊斯蘭教的入侵有關。伊斯蘭教的軍隊入侵後,對佛教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毀壞和掠奪。佛教徒大量被殺或者被迫改變信仰。佛教賴以存在的人員和物質基礎被破壞。這是導致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的一個較直接的原因。印度的晚期大乘佛學的中心超行寺被伊斯蘭教在印度的統治者所焚毀,超行寺的毀滅,也象徵著印度佛教的毀滅。

參考文獻:

[1]林承節.印度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5.

[2][印]譚中 耿引曾《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的交往與激蕩》[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3.

[3]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4]尚會鵬.種姓與印度教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5]崔萍.試析佛教在印度衰落之因[J].科技信息,2007,(32).

[6]陳曉陽.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J].陰山學刊,2008,21(4).

收稿日期: 2010—09—28

作者簡介: 徐蘭(1975-),女,河南開封人,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宗教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


1.以佛法而論

諸行無常,世間流傳的佛法自然是屬於諸行(有為法)的範疇,所以佛法本身就是無常的,肯定是會經歷成住壞空這些階段的,他不會永遠的存在,終究會毀滅的。在印度會消失,在中國也會消失,最後在此閻浮提世界也會消失。

2.以現實環境而論

在印度的佛教哪怕是後期的密乘時都不是一個爭權奪利的群體,也幾乎沒有什麼自我防衛的意識。佛教大概是從來沒有迫害過其他教派的宗教了,哪怕在阿育王和迦膩色迦王時期都沒有迫害過印度教。印度教在其後商羯羅汲取佛教營養恢復活力以後反過來是壓迫佛教的,另外一方面的,伊斯蘭教入侵,從阿富汗開始向南到中印度,那是直接揮刀的。這兩大勢力的壓迫下,印度本土佛教生存空間大減。

3.以眾生根性及教法論

各位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說大乘佛教在中國流行而不在印度流行是因為我們中土人民的根性好,所以可以聽聞大乘佛法啊,可能有些人在對佛教進行了較深的了解之後,又不認同這種說法了,其實呢,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為什麼呢?以中國為例,玄奘法師和他的弟子們開創了法相宗,推唯識學。理論極其的精妙玄奧,相應的也就很難,所以後果是什麼呢?法相宗根本就沒有流傳開來,比起六祖慧能這個不識字的祖師廣大的禪宗哪真是差的太遠了。原因嗎?以我個人淺見就在於,六祖說的淺顯、有操作性、有可模仿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今生成就的可能;對比法相宗哪難學的唯識理論,對比玄奘法師也不過就是往生兜率後院的成就,取捨那個對凡夫來說太好選擇了,根性大體就是普通凡夫的接受能力的一個指標啊。

印度也是一樣。

對比阿含和後面的經典,阿含要易懂的多,當然對很多佛教行者來說也淺顯得多(他們可能更喜歡精妙玄奧的經典),所以阿含時普通凡夫就容易接受,到了玄奘去取經時及以後的佛教理論就比阿含時玄妙精深許多了,相應的普通凡夫就難接受,自然就影響力小了。加之印度並未再出現六祖這般人物,反而是出現了商羯羅這等大敵,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亡可期。

4.佛陀預言

在大乘佛教的記敘中,佛陀對這種衰亡是早有預言的,所以講佛法住世分了正法、像法、末法時期,並且是一早就明確表示過佛法是會消失的。

所以,佛法在印度本土的消失是符合佛法規律的,是正常的,而且是被預言過的。


如果你看了中國歷史上的滅佛正史記錄就會明白為什麼!

若說不滅佛中國漢人很可能被佛教害滅絕你信嗎?

北周宇文邕滅佛記載中我們得知佛教發展到一定程度會有什麼後果,1000萬人口左右的北周清理出4萬座印度鬼神廟,300萬不事生產的印度釋種,這是什麼概念?

假如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滅佛,那麼最終漢人會像古印度文明後裔一樣被外敵輕而易舉打敗乖乖當幾千年賤民。

因為佛教對生產力破壞是空前的,所以綠教入侵印度時它首先滅絕。

極樂世界其實就是歷史垃圾桶。


佛教和道教都是非常深奧的宗教,印度教也是,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是無法學會的。

伊斯蘭基督教教義簡單,很容易聚集大眾形成規模

所以伊斯蘭入侵印度之後,徹底在北印度毀滅了佛教,在南印度,因為婆羅門教的興起,不脫世俗的社會形態,也淘汰了佛教

伊斯蘭基督教幾乎在西傳過程是橫掃千里,而一旦到了東方的印度中國就基本很難推廣下去,只有靠殺,這不是偶然的。中國古代也有救世主一類的宗教比如彌勒宗,但是都被鎮壓了。在印度,雖有屠殺,但是印度教一直抵抗著伊斯蘭。

今天社會的意識形態衝突,宗教衝突,可能還得用印度中國的傳統智慧來化解。


佛教本質在印度就沒興起過,佛教在印度一直算小眾宗教,從世尊初轉法輪,佛教的人數就不是很多,世尊在時,世人根據佛的教導,很清楚知道佛法是什麼,但是隨著時間變化,佛教從最初只關心解脫到後面出現咒語、極樂世界、還有各種消業保佑世人的菩薩和諸佛,佛教在印度失去了最初誕生的意義,反而越來越像婆羅門教,以祭祀永生不死引誘他人


古印度有一幫專職負責開腦洞的階級,叫婆羅門,像佛教這種東西,他們能搞出100種差不多的來。佛教不是第一個,也沒有成為最後一個。它(在印度本土)不是最成功的,也不是最失敗的,還有許多湮沒無聞的呢。

總體來講,思想觀念過於超前,組織手段又過於不接地氣,失敗是難免的。

但作為一個開源系統,流傳到其他地方,在當地與本土文化結合打造各自版本的衍生系統,卻是相當成功的。印度其他宗教反而因為過於特化而無能為力。有得必有失吧。


即便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依舊有許多人不信蒼生信鬼神。何況在當時。

佛在印度語里是智者的意思。信眾們想要佛把人生的領悟變成1+1=2一樣簡單的東西教給他們。但這些東西有多少是沒有體會就能言傳的。所以佛不詳細解釋,說要悟。要自己悟就是一門玄之又玄的東西了。

我不相信人性本惡或者本善,但我相信人性本惰,是一定有的。

所以佛教既不能成為統治者的工具又不能成為苦難群眾的精神寄託,它的未來我想釋迦比我們清楚。

我們會奇怪為什麼佛教在其他地方流傳下來了。

其實你仔細想想問題就不難了,在中國,因為某些需要把佛搬上了神壇。是神它就能成為一種遠遠高於我們之上的精神寄託。甚至還能承載我們一些功利訴求(如:升官發財之類)

PS:一己愚見,供君笑爾。


排名第一的回答說到了一些點。榮格曾經說原始佛教是哲學和宗教完美結合的巔峰,但是從後來的流變來看,卻是不斷在倒退,禪宗也好,藏傳也好,形式主義越來越佔上風。榮格說人類歷史不能允許這種思想和內容的高歌猛進。深以為然。現在在印度佔主流的是印度教,把釋迦牟尼說成是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事實上宗教作為精神的鴉片,普通百姓還是希望越淺顯越好,而佛教充滿思辨色彩的教義顯然不如印度教來的直接。


這種思想本來就是對印度原有社會的一種解構,在社會組織力方面上遠弱於印度教,並且作為一個強大帝國的統治思想是完全不夠的。印度教勢力在印度被中亞的民族統治後仍未消亡,並且能夠復興,就是因為它的組織力比較強。

btw,某主義和東正教在俄國的此消彼長也是類似的。


商羯羅把他們趕出去的。1,佛教的理論本來就來自印度教,然後反過來詆毀印度教,印度教教眾不滿。2,不爽就約罵,佛教詆毀說創世神梵天是他們的護法,印度教反擊說你們的試駕摸泥只是毗濕奴的第九分身,騙人下地獄的,誰信誰下地獄。結果他們嚇得趕緊紛紛轉投印度教的陣營,從此佛教就在印度絕跡了

加點料吧,除了印度教復興,還有個因素就是綠綠。以前中國西北,南亞和中亞都有佛教徒,但是這些教徒就是綠綠東進的阻力,綠綠的態度是要麼改信要麼勞資砍死你,結果兩派砍了上千年,佛教的地盤越砍越小,印度、尼泊爾、中亞和新疆那些地方都被砍完了。時至今日,東南亞的綠綠和佛教徒也會對砍,譬如泰國南部綠綠嚴重威脅到佛教徒的安全,緬甸前兩百年。屠殺了28萬綠綠。可以預見,以後東南亞佛教的地盤很有可能會萎縮


前不久剛好在三島由紀夫的《豐饒之海 曉寺》第九章開頭看到:

公元4世紀以後,印度的佛教急遽衰落。婉轉的說法是:「印度教以其友愛的擁抱將佛教扼殺了。」正如猶太的基督教與猶太教、中國的儒教與道教的關係一樣,在印度,佛教為了成為世界性的宗教,須將其祖國讓給更具有圖助興的宗教,並被住處祖國。印度教只在其萬神殿的一隅,象徵性地保留了佛陀之名,既作為毗濕奴神十種變化的第九種而保留下來。

印度教相信,毗濕奴神變為魚、陸龜、豬、人、獅子、侏儒、佛陀等。按照婆羅門的解釋,作為佛陀的毗濕奴神故意引誘民眾走向異端而墜入迷界,這反而為婆羅門教導民眾回歸印度教的正路開闢了機緣。


根本原因是:佛教沒有攻擊性。

你去滅伊斯蘭,伊斯蘭跟你死磕到底。

你去滅基督教,基督徒跟你糾纏不清。

你去滅佛教,佛教徒說:您別滅我,省得您造業,我這就自焚了去。

而且佛還說,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教都是正教。明擺著要讓佛教下「地獄」的節奏。

--------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歷來的佛教系統太著相。

著了法相。

以至於大多數佛教徒不知道教義是什麼。

以為信佛可以原地滿狀態復活。

比如傳法的過程。

你隨便翻譯個佛經,佛教徒說:你大逆不道,你褻瀆聖諦。

雖然有鳩摩羅什,玄奘之類大德。但是明顯不夠。

強烈建議佛教同仁們,像聖經和古蘭一樣,把佛經 系統的翻譯成一套人人能看懂的白話佛經。

密咒保留音譯就可以了,什麼三藐三菩提之類的,絕對可以捨棄。

不要說什麼白話沒氣勢,覺得不夠「高大上」。

真是好東西,不怕翻譯。

不然,佛教在中國也快沒落了,變成文化遺產了,只能弄些香火錢。

-----

真的,各位大德一定要做一套適合現代人的佛經。

佛主預測有末法時代,就是現在。

或許是反話,等你們翻譯呢!

-------

反正,你們不翻譯,我是要翻譯了。

你們不下地獄,我下地獄。


分享一篇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的文章,侵刪。

標題:誤盡蒼生是佛教——1193年那爛陀寺的滅亡

日後看歷史就總喜歡對比一下中西同時期發生了什麼。下面給大家介紹介紹1193年。本年度發生了三件歷史重大事件。

1伊斯蘭教英雄薩拉丁去世。

2印度佛學中心那爛陀寺被毀滅。

3蒙古十三翼之戰成吉思汗開始稱霸。

看過天國王朝的人一定熟悉這段歷史。薩拉丁乃是不世出的英雄。硬是在十字軍巔峰時代把耶路撒冷聖城給奪了回去。就算是獅心王查理親來也無可奈何。與此同時,伊斯蘭教的一支偏師去征服印度。相對於十字軍的頑強抵抗,印度軍不堪一擊。尤其是佛教,經此一戰居然在印度就此絕跡。中國人熟知的玄奘留學的佛學中心那爛陀寺被毀。直到19世紀末期佛教才從斯里蘭卡傳回。其實斯里蘭卡的佛教也是衰落不堪,幾次由緬甸回傳。嚴格說,佛教依靠的是中國文化圈強大支持才能存在。並非自身有保護能力。

1193年的阿拉伯帝國處於阿拔斯朝時期,巴格達的哈里發乃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阿拔斯朝即是黑衣大食。自唐朝起就在東方和中國爭奪西域,有著名的怛邏斯之戰。黑衣大食,實行周朝的分封制。因此巴格達哈里發實際權力很小。在西邊有薩拉丁為一方諸侯,尊王攘外。在東方則有其他小王朝為附庸。

巴格拉哈利法曾封過一個薩曼王朝,國主稱為埃米爾。轄管波斯東部河中地區。薩曼王朝埃米爾屬下呼羅珊總督自立為王,建立了伽色尼朝,始稱蘇丹。伽色尼朝晚期因蘇丹殺了附庸阿富汗的古爾朝國主薩曼·海珊導致兩國三代征戰。1173年,古爾朝蘇丹吉亞斯丁·穆罕默德滅了伽色尼朝。建立了東方霸業,然後令其弟希哈卜丁·穆罕默德征印。1192年,穆斯林軍12萬人在第二次塔里勞會戰打敗30萬印度聯軍,自此征服北印度。

那爛陀寺即是在穆斯林統治者去印度化時期被毀掉的。那爛陀寺(Nalanda Temple),據史料記載始建於公元5世紀。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9百萬卷的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昌盛時有過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著名的玄奘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義凈在此從寶師子學習十年;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我國唐代第一高僧玄奘在這裡學習5年。那爛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學習課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學、數學、醫藥等。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對那爛陀寺都有說明,而義凈對當時那爛陀寺的布局和建築樣式,敘述尤其詳細準確。

傳說此地本原是庵沒羅園,後來五百商人捐金錢買下獻佛,佛在此說法三月。後來摩揭陀國王鑠迦羅阿迭多在此興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擴建,此後呾他揭多鞠多王在東面建寺,幼日王在東北建寺,金剛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東建大寺,中供佛像。經過歷代君王的營建,那爛陀寺宏偉壯觀超乎了一般人的想像。

就是這座偉大的寺院,在公元1193年伊斯蘭的大軍開進的時候遭到了滅頂之災。寺里的僧人被要求一個一個走出來,全副武裝的伊斯蘭的將軍會問每位僧人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個問題是:你願意放棄佛教改信伊斯蘭教嗎?如果你的回答是『否』,那麼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結果全寺的僧人沒有一個答案讓伊斯蘭將軍滿意,數千名僧人倒在了血泊中。殺掉所有的僧人和附近的居民之後,伊斯蘭軍隊放火焚燒了藏書豐富的那爛陀寺。代表著印度文明和佛教文明的那爛陀寺就這樣在兵火之中灰飛煙滅了。自此佛教絕跡於起源地。真可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此後印度人的反抗此起彼伏,終於印度教成為非官方信仰。而佛教的表現淘汰了自己。誰會相信一個無法保護自身的信仰能讓其他人得救呢?

在民間,印度教給佛教的定位很有意思。釋迦摩尼被看作主神的第九化身。其他九個化身都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唯獨第九化身佛,是誘惑惡人下地獄的欺騙者。說簡單些,佛教在面對伊斯蘭軍殘酷的侵略面前的綿羊主義,就是自殺。那爛陀寺的高僧不抵抗主義換來的只是一堆廢墟。

在那爛陀寺被毀滅的同年。蒙古草原上爆發了一場大戰。成吉斯汗和義兄扎木合爭奪草原霸權,自十三翼之戰後逐漸佔了上風。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成吉思汗生了個兒子拖雷。也就是郭靖的那位安達。他的四個兒子有一位是蒙哥,被楊過在襄陽擊斃那位大汗。一位就是忽必烈。還有一位中國人不太知道,但在西方可是鼎鼎大名的旭烈兀,蒙古四大汗國伊爾汗國的首任大汗。平生事迹說一件就夠了,萬馬踏死了巴格達哈里發。自此以後伊斯蘭世界就沒有了天下共主。

射鵰中,郭靖滅的花剌子模,其實是非常強悍的一個伊斯蘭國。其君主摩柯末將阿富汗古爾朝打得土崩瓦解。幾乎成為伊斯蘭世界東方霸主。然遇到成吉思汗鐵騎,老將摩柯末英雄末路死於海島。其子扎蘭丁敵不過蒙古軍一口氣跑到古爾朝在印度殘部所建的德里蘇丹國避難去了。

一貫屠城的伊斯蘭世界,也迎來了屠城的報應。巴格達城,除了基督徒外,旭烈兀基本上一個人都沒有放過。西方的史學家感到痛快,500年來壓在西方世界上的驕橫殘暴的敵人終於傾覆了。

不過蒙古人最終選擇了吐蕃傳來的一種佛教和印度教的混合信仰,藏傳密宗。結果不到百年,就被明教(摩尼教)起義軍從大都趕回草原。然後日趨沒落。佛教很成功的把草原蒼狼變成了鄂爾多斯肥羊。草原民族曾經縱橫過的地方,也無法抵禦伊斯蘭軍隊的聖戰者。西域作為傳統上的佛教地區一天天伊斯蘭化。佛教的弱種亡國效果沒有比在蒙古更明顯的了。

基督教的西方世界經歷了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完全戰勝了伊斯蘭世界。英國殖民印度,打碎了莫卧兒帝國的伊斯蘭宗教專制。托英國人的福,佛教才最終傳回本土發源地印度,此時已經是19世紀。

答主認為,任何對民眾有支配性、統治性的上層思想主義,其實都是比誰槍桿硬


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的清淡,那些信佛的信徒看見了會不高興的。就像以前的革命年代,人有一種愚蠢的傾向,要信啥,就全信。就像當年的崇拜毛澤東,覺得偉人說的就一切都是對的,迷信的人是無知。其實牛頓這樣的聰明人,炒股還暴虧,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還夫妻不和。所謂偉人,僅僅是某一方面有特長而已,現實中其他重要的方面,可能就是個白痴。佛教最大的問題就是對現實問題的無能,不自食其力,靠人供養,這導致依賴政治,不能獨立發展。說什麼宇宙終究大法在現實面前是沒用的。自食其力是一個人的基本要求,小鳥都知道大了就要自己獨立找食吃,寄生的生活不可長久。馬雲說,要麼信而不迷,要麼迷而不信。


不符合現有統治階級的需求。


簡單一點兩方面:

1,佛教必然誕生在思想自由開放的政治環境

--2500年前的印度。

2,佛教必然在思想開放,自由競爭的環境中難以延續,被逐漸吞噬。必然要在一個文化思想較為貧瘠(單純)的地區才較能保持原有經義。

--現在的東南亞地區。

要問原因,就核心的幾個字:業,欲,緣。具體可詳讀南傳上座部佛教經律。


曾記得看到過一段佛教史,從佛教邏輯體系上反映了一個情況。佛教在印度初期之壯大是因為它的體系兼容了印度教教義,其現象就是印度教的神在佛教體系內的位置是護法法王(完全憑記憶轉述,拋磚引玉)。中後期某些核心哲學家(龍樹似乎後期入了印度教?因為覺得有趣所以記住這裡了,萬望斧正)發展了印度教的世界觀,反而兼并了佛教的世界觀,現象就是大日如來成為梵天的九化身里最惡的那個。於是由於哲學上的崩潰導致了體系的瓦解。

相關內容似乎是出自宋立道翻譯的佛教邏輯,或是這個系列的其他兩本。

個人覺得佛教之所以強大有力就在於他的世界觀很正很科學(四聖諦),而且一路走來不少強人大哲在裡面注入了很多有生命力的哲學思辨,讓人可以以嶄新的角度思考人生與世界。


佛祖在時曾預言,「此法當來將大興于震旦」,達摩祖師來中國傳法時,亦說過中國有大乘氣像,中國人有大乘根性。一句話,都是緣份。中國的文化與佛教亦有共通性。儒家講仁,佛家講慈悲,道教「吾有大患,在吾有身」,佛家講般若空性。。。與其說佛教「傳播」到中國,不如說文化的「會師」。所以做為中國人應該感到驕傲。大家去寺院,一進門天王殿,彌勒佛「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但彌勒佛身邊的四大天王,手裡拿著武器,腳踩夜叉,代表降伏,身後韋陀菩薩手拿降魔杵。。。這就是所謂的表法,「剛柔並濟」「菩薩低眉,金剛怒目」,所以佛教不是軟趴趴的,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改惡向善。印度有印度的緣分,中國有中國的緣分。。。


綠綠的屠殺


因為佛教里那些宗教儀式和信條,大多出自婆羅門教。

按佛教的說法呢,最初借用這些不過是方便之說。因為當時的阿三就信這個,只能用人家聽得懂的話來打比方。

但是聰明人總是極少的,大多是依然是吃瓜群眾。所以當然還是信婆羅門教更正宗一點。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印度驅逐三名新華社記者?
最近去了印度,發現印度有非常多的優秀工程師,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印度抓住了全球化的機會?
在印度旅行是怎樣一種體驗?
移民去一個相對不發達但自由的國家,是一種好投資嗎?
印度菜最讓你念念不忘的是什麼?

TAG:印度 | 佛教 | 宗教 | 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