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地理教學地名怎麼命名的?
在微博上關注到一個人,他是講說吃北平烤鴨,覺得很有意思。至少,支持統一的從法律角度應該是講北平吧,應該承認南京是首都。上次聽歌,也聽到台灣人盧廣仲唱 《陪我去青康藏高原》,現在台灣人還叫不叫西康,察哈爾省這些。當今台灣中學的地理課是如何教的呢,還是老民國地圖嗎?
題主似乎企圖拿對大陸一些地名稱呼的方式, 來跟支持"統一"連結, 以及跟"承認"什麼連結,
那是題目裡面就有意見跟主觀判斷在裡面了。這我怕題主會是過度連結了。而且若是拿這方面來作這方面的二分法來作認知跟判斷,
甚至依照那個特定意識來予以簡單的劃分二元, 那不只會有認知謬誤的風險,甚或有可能引起唐突的風險了。
因為, 有些台灣人對大陸的一些地名稱呼是先前從地理課本上所獲得, 因而會有成為個人習慣稱呼
而不加思索的使用出來, 不管他或她有無去過大陸。那不能就視為是有意識為之, 更也不能就視為跟支持或不支持題主所提的那某單一特定意識相關, 或者就想當然爾的認為是承認跟不承認什麼。抱歉, 受邀回答, 一開始竟然是似乎有違逆題主的想像。
也因此, 我以如下方式回答 ---
我, 跟台灣很多人 - 在五零/六零/七零/八零年代, 以及至少到九零年代當中的一部分, 在那段過去
共四十幾年當中受過教育的台灣人(國小義務教育很早就普及, 1968年起義務教育便延伸到初中),從學校所學跟從媒體上接收到的大陸人文地理跟地理名稱, 是我要稱呼的"歷史性政治地理"。上面一段開始所稱的「台灣很多人」 - 經歷過五零到九零年代當時受過那種"歷史性政治地理"
學校教育的人, 會佔目前台灣兩千多萬總人口當中大約一半, 故不可不稱為「很多」。而且這尚未考慮到雖不在這年齡層受到那種教育的人, 或有從台灣媒體接收到他人因教育跟習慣而使用的大陸舊地名或從街道名而得的大陸舊地名的影響, 因而也跟著使用一些大陸舊地名來指稱者。而我在上面何以會稱之為"歷史性政治地理" - 因為在那過去四十幾年的課本跟媒體上, 有關大陸
人文地理方面的地名跟行政區以及行政區劃分界線, 甚至連國界線, 即使時間已經漸次往前推進了幾十年, 而且實質實際上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了明顯變化, 然而在地理課本的文字跟地圖上,是被當時的掌權者以理所當然的態勢, 凍結在1949年那個時間點的狀態。[當然這並不影響課本上對幾乎亙古不變的自然地理方面, 對符合實際錦繡河山的地形地貌
作客觀介紹。 當時掌權者所授的這個"歷史性政治地理", 是要凍結會隨時間而變的人文地理。]我舉其中犖犖大者:當時的課本上, 省級行政區仍被凍結在35省, 兩個地方(蒙古跟西藏), 一個
特別行政區(海南), 12個直轄市 — 當時或稱院轄市, 但那段期間台灣有1967年的台北市升格而增加到13個, 再而有1979年高雄市升格而成為14個直轄市, 台灣的學子就生活在台灣, 這當然不能不予以承認, 課本上也當然不能不跟著變化。而且, 也不只是那段期間大陸的地名稱呼跟行政劃分變化不顯示在課本上而已, 在那四十幾年的
時間推移當中, 是不管大陸上實質實際已經有了什麼人文地理上的的變化, 是予以一個不承認,不顯現在地理課本跟地圖上 - 特別是那段時間大陸所增加的譬如鐵公路橋樑大型鋼廠工廠等等, 可堪稱為"建設"的人為實體建物, 皆予以一個"不承認", 連名稱都不提, 就當成實質不存在。其中, 我特別記得很清楚的, 是有一條在1949年後才鋪設也早已舖設好的一條鐵路 — 鷹廈鐵路,
江西鷹潭到福建廈門這一條跨省且長達約七百公里的鐵路 - 居然沒出現在我當時的地理課本上,連課外買的地圖上也沒畫出來。那條鐵路是我高中地理老師在課堂上提到並且在黑板上畫了出來,
我才知道的。 我到現在還能記得我那地理老師對課本上這點不以為然, 欲多言但又止的表情。那是當時單一個專利掌握權力的團體當中的人, 仍企圖讓自己也讓他人活在虛妄的過去, 且藉由
控制教育體系以及媒體之權力, 也同時利用該種權力將人民跟外界半封閉起來(我到大學時都離網路時代還有一段年月), 以及因為兩岸的隔絕, 人民接觸不到對岸的實際以及接觸不到對岸的人民之故, 而用唯心來忽視來遮掩實際變化, 甚而利用名詞名稱的變化或不變化, 或者為某些名詞添附正面或負面意義, 或者刻意完全不提名稱, 來違背或遮蔽實際以影響對這一部分的世界的認知。北平就還是稱為北平;
幾十年過去了, 南京仍是課本上的首都; 1949年有西康省, 因此那個高原就稱為青康藏高原;東北不是三省, 而是1949年的九省; 沒有內蒙古, 而是漠南四省 - 熱河, 察哈爾, 綏遠, 寧夏;
而在高中複習地理時, 我手繪了無數次的中華民國全圖的輪廓, 仍是1949年的秋海棠 -- 外蒙古, 或當時所稱的「蒙古地方」包括唐努烏梁海, 仍在在地圖上的國界線內, 因為"不承認"。。。等等等, 等等等。。。。。。那是穿越時間, 將時間以及空間來予以凍結, 用專斷唯心不承認實際變化, 來企圖影響想像
跟製造想像。那是不切實際, 使不知實際, 使唯心來認知一特定地方, 是糟糕的教育方式, 很不可取的教育方式, 特別是對於地理這個講究實際的學門的教育來講。以上是台灣的過去。
來到當下, 來到現在, 來到台灣人民早已經能自由進出, 多有親身接觸到不只大陸也接觸到更寬廣的
外面世界, 也來到早已經沒有持續單一個團體掌權跟掌握過濾控管資訊引導認知的時代的台灣 ---就我幾年前從偶爾翻閱家中晚輩的課本所知, 台灣的地理課本有關大陸的部分, 現在基本上
已經是契合實際了。時間畢竟已經進入了廿一世紀, 而且在過去廿幾年當中, 畢竟已經有, 也仍有數以百萬計的台灣人親身接觸過或正在接觸實際的大陸, 不管是接觸大陸的哪部分。否則, 當人民皆已經能親身接觸到實際世界的時候, 若仍在教育體系裡教授那種將時間跟空間
凍結在過去的"歷史性政治地理", 不只會因不切實際而顯虛妄荒謬, 或是睜著眼睛說謊, 甚會教育出一堆在跟實際大陸地理接觸時, 因為跟原先所接受到的教育互不符合而生的認知不協調(cognitive dissonance), 而造成心理內部掙扎, 且或因唯心而悖逆實際以致產生跟身外實質實際現象或人群之間的衝突了。在台灣, 今年不是1949年。從1949起算, 時間已經過了六十幾年, 至少三代人,
而且更有因時間而產生的變化, 現在台灣的地理課有關大陸的人文地理, 已經不是, 也更不可能是凍結於1949年的"老民國"的人文地理了。然而, 再重複我起先所述:有些台灣人對大陸的一些地名稱呼是先前從地理課本上所獲得,
因而會有成為個人習慣稱呼而不加思索的使用出來, 不管他或她有無去過大陸。那不能就視為是有意識為之, 更也不能就視為跟支持或不支持題主所提的那某單一特定意識相關。客觀真實世界不會因為無意間或者就唯心使用哪個名詞或不使用哪個名詞,
就跟著變了。今年不是1949年或1949年之前。
今年已是2012年。推薦閱讀:
※編製對於教師重要嗎?
※遇到奇葩的導師怎麼辦?
※MOOC 對於傳統高等教育會有怎樣的影響?對於促進教育改革有哪些意義和作用?
※大學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