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追溯體系需要哪些技術?有哪些困難?

食品可追溯的平台建設的研究和應用!


謝謝邀請。

討論食品追溯體系前,我們需要先認清食品安全問題的本質。

經濟學家Caswell and Padberg 在1992年提出一個概念,

將商品分為三類:搜尋品、經驗品和信用品。

搜尋品( searchgoods)是指購買前消費者已掌握充分的信息;

經驗品( experience goods)是指只有購買後才能判斷其質量的商品;

信任品( credencegoods)是指購買後也不能判斷其品質的商品。

食品和農產品有經驗品的屬性,如口感、風味等只有購買後才能判斷質量;

但更重要的是信任品的屬性,對普通的消費者而言,與安全相關的一些信息包括農藥、獸葯、激素、抗生素等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水平,也包括因產地環境造成的包括汞、砷、鉛、鉻、鎘等重金屬殘留水平, 還包括食品包裝儲運中的保鮮劑、催熟劑以及包材中有害化學物等的污染,即便是消費之後也不能做出真實正確的評判。

信用品的質量安全屬性沒有參與交易,所以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逆向選擇而造成市場失靈,優質不能優價,劣幣驅逐良幣。農產品市場的現狀就是一種「吃了不倒」的低水平均衡。

拿牛奶舉例,鮮奶散收,如果沒有追溯體系保障,安全事故無法追溯到源頭,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壞的制度催生了人性的惡,好的生產者被逆向淘汰掉,壞的生產者卻渾水摸魚如魚得水。。。

我認為,這是建設食品追溯體系的現實意義。

第一步要研究明白需要追溯什麼信息?

第二步是這些信息應該如何被採集?

第三步是用什麼樣的工具和技術來採集?

樓主的問題直奔第三步技術,有些不妥。3年前,我關注過遙感物聯網等技術在食品追溯體系上的應用,但略有些失望,很多地方還處在拿概念騙取政府補貼的階段。

8年前開始,我們和日本幾家有機農業機構打交道,後來去日本訪問一些農場主,讓我們吃驚的不僅是白板上嚴謹的種植計劃,還有詳細的土地種植歷時記錄表,產品的生長履歷,農戶的檔案(甚至包括父母妻兒的姓名)等等。雖然只是一些紙質版的檔案,但比那些單純酷炫的技術要紮實的多。

但是完成了以上三步,僅僅實現可追溯也還是遠遠不夠!

為什麼?

國內20多家有機認證機構,這麼多年來也做了很多農場的實地探訪和評估認證工作,但為什麼還是聲譽日下,無法取信於人。就是因為不夠透明。

唯有透明,而不是黑箱,才能讓追溯從企業的深閨走向大眾,才能將無數消費者的壓力傳遞到整個供應鏈,才能實現壞人做不了壞事的制度安排。

個人淺見,向大家請教。


沒有邀請也來來湊熱鬧。其它食品不太清楚。我就說一下筆者親自參與的兩個肉品溯源系統(一個是政府的,一個是某集團的)的情況吧。

根據問題來詳細闡述,

第一方面「用到了那些技術」:

在我參與的這兩個項目中用到了@趙劍 說的Rfid技術。關於這是個什麼樣的技術不在科普。放一個鏈接吧射頻識別技術_百度百科.

現在來說說在rfid在整個項目的應用和難點。在整個項目中——晶元(一種rfid產品)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難點也是晶元的可靠性,以及企業內部的管理。

關於追溯這裡只說一個問題:確定來源

以豬肉為例。每個屠宰場的供應商(養豬專業戶,散戶,農家等)是固定的(需要實名備案,四川這邊是這樣,其它地方未知應該也如此),甚至大一點的屠宰場會有自己的養殖場如雙匯,八品等。

當豬進入屠宰場時,每一個養殖戶的豬是在不同的靜養圈裡面的,在進入屠宰環節之前都是這樣(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屠宰場在給養殖戶結收購賬的時候是在屠宰完成之後,收購的時候只會記錄毛重,其中有個計算公式)。屠宰場收購時會進行記錄那些豬對應那些養殖戶,也就是這裡的每一頭豬都知道是誰養的(養殖點)。

下面進入屠宰環節,可愛的豬豬會被一個個排著順序電暈,然後有個劊子手在給它一刀,此時鮮活的豬豬就蹦達不了了,要是有還在蹦達的,再給一刀、如此反覆。豬豬被殺死之後下面就會請出我們高大上的——rfid晶元。在豬豬被屠宰之後會進行很多工序,首先是去毛燙毛,這個過程中豬豬的順序和被屠宰的順序是相同的,排除被電暈、刀桶、被燙了毛還逃掉的情況。其次就是上掛(重點)。

上掛

上掛時會給每一頭豬一個掛鉤,而這個掛鉤上就嵌套這晶元,上掛的地方還會有一個rfid讀寫器和工控機(讀寫器用來掃描掛鉤初始化標籤,工控機用來顯示當前的屠宰情況,殺了多少,殺到那個養殖點的豬了) 。每上掛一頭豬之前會先掃描掛鉤標籤(為什麼會掃描?是為了和養殖點對接起來,屠宰之前屠宰場會做屠宰計劃,屠宰哪個養殖點的豬,多少頭。),對於屠宰到銷售整個流程來說,這個晶元就是豬豬的唯一標識。這個晶元會和每個養殖點對應,然後在整個過程、到銷售出廠都是不會更改的(掛鉤壞了的情況怎麼辦?實際情況也有,我們系統這邊是人工處理——換掛鉤,補掃標籤)。

掛鉤的圖:

在上掛的地方就會出現第一個難點:由於標籤會有殘次品,就算你測試之後全部用你測試合格的標籤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別問我為什麼會知道,我現在看到掛鉤都想打人!!上掛這個地方沒辦法保證每一個標籤都有效。如果廠內不硬性規定,上掛人員不更換掉無效的掛鉤,就將無效的掛鉤使用上去,此時,使用了無效掛鉤的豬豬就成了黑戶,對於整個系統來說就是非法的,對於整個追溯來說就是不可追溯了。

再說說檢驗檢疫這個環境,檢驗檢疫有兩種,收購的時候會進行一次,屠宰過程中會進行一次,檢驗檢疫的結果就是大家在市場上買肉會看到有些肉上有一個章,那個就是表示檢驗合格的證據(本人在屠宰場看到的情況是,檢疫人員看看肉品,然後蓋上不同的章),有了這個的就表示是健康的可以放心吃的的了。

省去白條稱重,除酸等等環節。

銷售寫卡

銷售的時候來採購豬的零售商,超市,集團門店等都會帶著一張肉品卡,卡上有門店信息,門店地址,等基本信息(也是實名備案的)。在銷售的時候也有Rfid讀寫器,用於讀取掛鉤上的標籤信息(主要是讀取養殖點和屠宰時間等),並生成追溯碼,然後銷售人員會將這些信息通過桌面式讀寫器寫入前來採購的採購商的肉品卡中,此時採購商的肉品卡中就會記錄上這次採購肉的採購日期,屠宰日期,檢驗檢疫信息,養殖點,追溯碼等信息。然後採購商就屁顛屁顛的拉著肉和揣著卡回各自的門店,超市等地方開始銷售。

到這裡,整個廠內追溯環節就結束了。在廠內的過程主要是通過Rfid晶元以及合理的管理保證整個過程中每頭豬的來源和處理過程是有效且有系統記錄並且可以追溯的(最主要的其實是與養殖點的對應上)。

現在講最後一個環節——零售

零售

每個零售商會有一台電子秤(這是廢話,沒秤怎麼買肉),這個秤和普通的不一樣,這個秤有一個特點,可以讀卡列印小票

零售商在把豬肉從屠宰場拉回來銷售時,要求把肉品卡插入電子秤(喂,那位同學,放下你拿著心相印的手!),電子秤會讀取出卡中的信息,主要讀取:總重量,屠宰日期,和一串追溯碼。在顧客來購買的時候,通過這個電子秤可以列印出一張小票,小票中會包含追溯碼(條碼),養殖點,屠宰場,屠宰時間,檢驗檢疫,銷售地點等最基本的信息,大型的門店會配有一台查詢機,直接把小票拿過去一掃就可以看到更為詳細的信息,配上飼養監管系統,甚至能看到這批豬餵養了什麼飼料,打了那些疫苗等。也可以通過小票上的網址,根據追溯碼在線查詢。從而達到豬肉追溯的目的。

以上就是整個生豬屠宰追溯流程。

現在總結一下其中用到的的技術最主要的是Rfid技術。至於軟體就不再說了。愛用什麼技術用什麼技術。

總結一下難點:上文已經提到,

晶元的不穩定性(是否能長時間保證在有水霧,酸性等環境下工作,如果晶元不穩定這將會對企業的屠宰效率產生很大的影響。屠宰場每晚的屠宰量都很大。幾百甚至上千頭要在凌晨3-4點之前完成,中間還要除去除酸的冷凍時間)

讀寫器的穩定性(天線是否能長時間保證在有水霧,酸性等環境下工作而且不死機,其它同上)。

內部管理的正規和強制性(上掛標籤出問題需要更換掛鉤。上掛處的工作人員其實很辛苦的,具體什麼感覺,你自己試試一次舉起放下70-100公斤不等的重物,連續一兩百次,多的五六百次試試。)我們實施前期,上掛人員根本不願意更換壞了的,因為是流水線工作,一是浪費時間拖慢進度,二是一個掛鉤有四五斤中,你們自己感受一下就懂了。

零售商的管理,零售商必須要為每一個購買的顧客列印小票。沒有小票,前面的一切都是白費。人們還是追溯不到肉的來源,屠宰,檢驗檢疫等信息。

下面張讀寫器天線的圖

還有桌面式的就不去找了。

以上就是生豬屠宰肉品溯源的過程和設計到的技術以及難點,

不對之處請指正。


我覺得在技術上沒有什麼難度,關鍵是成本。

也就是說每一個批次的產品,所用的每一種原料都要採樣保留。每一種原料的供貨商在生產這種原料的時候,也要對其原料進行採樣保留。再加上中國目前存在很多散戶,對於來自每一家散戶的原材料都需要採樣,總的算起來生產成本就會增加很多了。增加的這些成本最終還是要體現在產品的價格上,產品價格高了,願意花錢買的消費者數量就會下降。


食品追溯體系的建立需要東西很多,我僅以我知道和我在國外見到的幾點來說下,希望達人拍磚,指正和補充。

需要的技術:

1.不間斷的實時跟蹤技術,具體下來,如RFID技術等,目的很簡單,盡一切可能隨時記錄產品的情況。

2.與跟蹤相結合的互聯網技術,其中包括如掃描技術,溫控感應技術等的東西就不提了。

這兩塊是比較重要的技術,其他一些東西根據產品不同而有所區別。

至於困難嘛,我之前已經在另一個問題中回答過了,有興趣可以看看,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24620?nr=1thread_id=19824620


為什麼食品質量問題相對工業品的質量問題要嚴重得多得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工業品是可溯源的,哪一個零件、哪一個工序出了問題很容易找到應該負責的人,而食品相對來說比較困難,一旦食品加工進入下一個環節,其性質就改變,上一個環節的質量就不可追溯,誰也說不清是種糧食的人的問題還是加工者的問題,甚至可能是原料運輸中的問題。

援引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的一個例子:

牛奶一直是一種問題多多的食品,三聚氰胺、大頭奶、皮鞋奶層出不窮。這也不僅僅是中國獨有的問題。

以蒙牛為例,根據周其仁教授的調研,最早蒙牛是從牧民手中收奶,由於牧民有潛在的兌水的激勵,於是蒙牛開始測濃度,於是牧民就往牛奶里加鹽水,於是收奶改為測N含量,於是兌水變成了兌N水(具體是什麼化學成分我也不太清楚,牧民本身也不見得清楚,只知道有人賣給他們的某種水可以增加牛奶的量而不減少N含量)。這就成了問題奶。當問題被曝出來以後,蒙牛必須改變檢驗的標準,問題是無論用什麼標準去檢驗,只是用某種標準去判斷牛奶的質量(可以看做一種代表性判斷),而不是檢驗的質量本身,這就造成了用什麼標準檢驗,就有什麼樣符合標準的添加物出來。這是檢驗方面的困難。

另一個困難是對中間環節的監控。從運奶罐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來:從牧民家收來的奶需要用很大的運奶罐運到加工工廠,這途中也有不少學問。為了防止運輸途中發生私自勾兌、以次充好等現象,蒙牛在運奶罐上也是花了不少功夫,包括運奶罐複雜的開啟程序,運輸車上的監控錄像等(據說司機到工廠後第一件事就是交錄像)。

可見有的時候食品出問題,並不是這些大企業想要坑大家,他們完全沒有必要為了這種蠅頭小利損害自己長久積累起來的品牌,可是問題並不這麼簡單,食品的生產過程中有太多不可溯源的環節和檢測的麻煩。最後蒙牛採取的另一種策略是類似於中糧的縱向一體化——自己養奶牛,自己擠奶,自己運輸,自己加工!!(下圖來自周其仁教授) 可是這樣也產生巨大的成本,這就是為什麼特侖蘇會比普通牛奶貴那麼多的原因。安全是有成本的。

再來看日本,日本現在基本仍是向牧民收奶,而且不存在像我國這麼嚴重的安全問題。難道日本牧民的道德水平使然?錯,日本的制度設計使然——日本企業採取的是這樣一種制度:企業收奶後同時對每家牧民留一小罐樣品奶,最後比如十家的奶一裝大罐,如果檢查大罐有問題再檢驗十個小罐,有問題的一家牧民賠償其餘九家的損失。這種制度一方面節約了檢查成本,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摻假的風險;另外,留樣品奶的做法給追溯上一個環節的質量提供了可行性。

我想說的是,由於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嚴重性,有過多種多樣的嘗試,比如層層監管,或者縱向一體化(比如中糧,「從田園到餐桌」的概念,從種植到運輸到加工到包裝全部由同一個企業完成)。但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在於制度設計和相應的技術手段。


不請自來,補充一點。

技術方面不說,畢竟有很多科學的食品供應鏈追溯系統可以採用,也有很多國際的諮詢公司可以幫助企業構建系統,比如GSI國際貨品編碼協會。

我想講的是,食品追溯系統的數據完整性和管理是很多企業的難點。

舉那天食品安全論壇上用的一個例子,蒙牛,大國企,早年的牛奶盒子上都已經使用了QRcode,記錄著每一瓶奶的流向,掃碼進去還有農場的宣傳片,現在更是可以追溯到自己手裡的這瓶奶是那個農場哪支牛的奶。都知道,快消行業里慣有的串貨,常常有明明應該在深圳賣的牛奶,卻跑到上海之類的例子。即使有跟蹤系統,但卻也難保證產品在它應該在的地方。當然,出現問題需要召回相應批次的牛奶,也會多了很多難度,畢竟要去深圳倉庫回收的那批牛奶,卻要找上海或其他城市的分銷商手裡拿回。這就是食品追溯系統裡面的管理難點,技術可以搭夠數據平台,卻很難管理實際經手人員。有人的地方就有難點,短時間內很難解決。

數據的完整性,這個問題出現在餐飲行業比較多。同樣是借例子講。澳門的星級度假酒店,大大小小的餐廳,高端VIP宴會廳到員工食堂,不論哪裡出食品安全問題,都能左右酒店的前程。酒店後廚的食品安全管理需要很多廚師和服務員的數據記錄,可這幫人往往是很難搞定的,經驗就是真理的理念深入骨髓,要讓他們改變原有習慣,用新的一套方法記錄廚房進出和衛生問題,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會受到很大挑戰。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力,很難保證效果。

目前國內,有口碑的企業已經開始注重食品安全追溯的問題,可是,小的企業,地方監管弱勢地區,小餐飲門面,這些地方,將是更浩大的工程,食品安全觀念的教育缺乏,經濟利益的驅使,食品安全從業者任重道遠。


目前正在負責實施某食品工業龍頭企業的溯源項目,歡迎交流。


我曾經做過一個酒類的追溯系統。想給最終用戶的效果就是你買到的是完全安全的產品。但是後來逐漸發現最終可達到的效果最多是防偽。想全部把生產流程數據化給最終用戶看的所需要的成本是消費者完全不可能接受的。即使你全程錄像,做一個葡萄酒的時間最少要一年,你能全程展現給用戶?所以現在現有的技術,二維碼,FRID只是做個表面,達到個心理安慰和庫管的效果。食品安全的問題是國家法律,行業良心,社會風氣,教育素質等等綜合因素才能達到的效果。


食品追溯體系包括幾個基本組成部分:

1.生產記錄管理。生產記錄管理是食品追溯體系的基礎信息,用以保證生產經營者真實記錄消費者所關心的生產各階段信息,以便於查詢。需要計算機錄入和存儲技術。

2.查詢管理。依靠網路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直接查詢到產品的有關信息,了解其完整的生產、運輸和銷售過程,以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需要互聯網和通訊技術。

3.標識管理。通過標識管理實現對產品的跟蹤識別。需要EAN·UCC系統等條碼技術。

4.信用管理。生產經營著應對相關階段信息真實性負責,避免發生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擅改包裝和記錄等情況。需要食品質量和真實性檢測等技術。


其很多企業內部追溯已經做得很完善了,

現在的關鍵是外部追溯的統一和搭建一個信息的公開平台


不請自來,第一次發帖,請輕拍。因為我實在是做了幾個追溯的項目,目前還在關注這方面。就操作層面遇到的現實問題說道說道。

看人提到成本,私以為這是行業環境的問題。成本是要轉嫁給消費者的,提高了商品價格就降低了競爭力(主打綠色無公害提升品牌價值創造利潤的品牌肉菜已經有在做,生存狀態未知),老頭老太太面前便宜一分錢就是正義?_?。現在畜類耳標那麼便宜,多少地方就做做樣子。如果大家都要付出這個成本,每斤菜貴個幾毛一塊錢,能吃的放心我是很樂意的。見得越多,敢吃的越少。

先說一下項目,國家部級主導的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項目,核心是通過監控流通過程加強菜籃子安全。這個項目如何不多評論,全國12年到現在幾十個城市大都完成試點了,各位可以感受一下。

商務口負責流通過程,向上蔬菜種植歸農業,向下有食葯監,有工商局。商務口管流通的肉菜經營戶也沒有抓手。工作推廣可謂困難重重。

追溯有正向與反向兩個途徑。

正向可以從源頭追蹤商品去向,除了市場分析還能召回問題批次。肉菜在批發層還可能跨省運輸,到了一級批發市場流向基本都是本市,所以正向對政府來說意義不如反向重要,主要可用於宏觀調控。涉獵不多,不班門弄斧了。

反向直接面對老百姓,既手裡買到的肉菜能查到源頭,能查到流通過程。吃出食安事件可以追責,以期望警示各環節都約束自我,行業環境逐漸規範。

再說目標,看其他人說到酒類等包裝品。那個其實已經相對容易一些。在包裝上加個全國統一規則的身份識別碼,國家級有個大資料庫。信息總能查出來,而且因為有包裝,二次污染情況較少,知道生產廠家就可以直接追究廠家的責任,這對廠家無疑是懸在頭上的利劍。由廠家或企業當做品牌效應來搞,成功率是很高的,比如有人提到的某牛奶、某外資超市的肉菜等等。

開始說困難。

散裝肉和蔬菜很現實的問題是分銷混批。一卡車菜在批發市場以各種方式到餐桌,中間的環節較多,而且經手者文化層次都相對偏低,信息鏈很容易就斷裂。一車商品可以建立批次處理(每顆菜都弄個標籤也不現實,所以精品菜是個好方向,每個小包裝都可以單獨標識),試想我攤位今天賣的土豆沒賣完,明天進了新的難道還特意區分開么?一混就全亂了。混的環節越早信息越不準確。

肉比菜更規範一些,因為國家治理了好多年,有兩證。掛羊頭賣狗肉、私屠濫宰、灌水注膠等人為貪念引發的亂像且不提,豬的來源是養殖場,場內通過耳標管理嚴格是可以全程監控的,到了屠宰廠也有獸醫檢測跟蹤,但是出了廠進了商販手裡就亂了。在菜市場沒人能檢測到案板的某塊肉是什麼渠道來的,店裡掛著的證你也不知道是不是你眼前這頭豬的(激光灼刻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證),運輸是摩托車后座還是冷凍車的更無從辨別,內臟都是一堆一堆送來的……

此外最重要的卻是人的因素,規範了行業,不法商販的利益就被破壞。斷人財路的事情有多難搞可想而知。你買了一盒肉,手機一掃發現已經冷凍了好久,你心裡平衡嗎?手裡的菜抑制率就卡著指標線你還會買嗎?大家都買盒裝精品肉菜,菜市場大媽大叔怎麼過日子?個人自家種的菜想拿出來賣門檻更高了,只能低價賣給品牌菜企業,小戶的菜農散養的利益怎麼辦。這都是現實的困難,有個口號很切實:七分靠管理,三分靠技術。 沒想明白模式和抓手,單靠政府行為約束是很難長久的。

種養殖環節成規模,有管理力度就只技術問題的話,個人覺得並不困難,實際上很多企業也都做到了,你可以在家裡看到地里的情況。散戶就沒辦法了,有品牌菜去專門的收,可能還有檢測可以建檔管理。自己開個車來路邊賣自家菜的,啥技術也沒辦法┐(─__─)┌叫城管叔叔吧(雖說他們各有苦衷,但是確實很破壞行業規則,很多也只是想多賺點錢)。

農貿市場和批發市場是追溯推行的困難重災區,經營者良莠不齊管理困難。在超市就好做很多,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由配送中心統一檢測肉菜,分割分包裝送到門店銷售,專業性和效率提高很多,結合配送系統追加追溯功能並不困難(不是廣告,親眼所見南方某連鎖超市的配送中心就很專業,尤其是肉分割車間,現場學習過。他們集團也做手機,我想本地人已經知道是誰了,他們的信息部長很多年前在上海就做過追溯,前輩前輩)。或者引入品牌肉菜負責供貨,超市進行監管(提一句,很多超市的保鮮膜包著的菜都是自行包裝的,包裝車間就在各個門店裡,安全程度自行判斷)。

洋洋洒洒 不知所言。向大家請教,歡迎交流。


我既不懂品質監管也不懂農業,個人的淺見是可靠的食品追溯體系必須建立於自動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之上。但中國整體農業依然是小作坊式的,個體戶式的,很難想像一個中國最樸實的農民,甚至一個小村莊在距離自動化、規模化、企業化還有十萬八千里的時候能夠行之有效的採用食品可追溯體系。而且在中國這個基因裡面就是善於人突破制度的國家裡,食品追溯體系很容易變成一種擺設!當然做肯定比不作好,至少能降低風險性~


先佔坑,之前參加過一個植物油可追溯體系的建立的項目,有空再填坑~


信息化的條碼管理系統是關鍵。困難在於大量農戶的鬆散式分布難以監控和管理。推薦一個專業性網站:http://www.nb315.com


1、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食品安全溯源系統利用RFID無線射頻技術為每一個產品配一個唯一的身份證號碼,終生使用。生產環節全程監控數據自動導入系統,伴隨產品身份證號碼進入後續的流程和銷售環節,在零售環節轉換為二維碼標籤附著於商品包裝之上。消費者購買之後掃描查詢,即可查看到商品生產和流通全過程的核心數據和可視化信息。

2、WSN物聯網技術

WSN(無線感測器網路)即是由部署在監測區域內大量的廉價微型感測器節點組成,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形成的一個多跳的自組織的網路系統,感知、採集和處理網路覆蓋區域中被感知對象的信息,並發送給系統伺服器,例如養殖場內的溫度/濕度感測器、NH4和CO2濃度感測器等。

3、全球定位技術(GPS)

生鮮農產品對物流輸運條件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冷鏈物流是最重要的技術保障。憑藉GPS物流跟蹤定位系統結合全程溫控實時監測,對冷鏈物流的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監控。

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可以詳詢:http://www.zaosin.com


技術,成本都不是問題,我覺得!關鍵是人民的意識,倒逼政府,企業!


操作人員電腦使用水平、溯源系統複雜性操作、符合每家企業使用的貼合度、食品企業使用溯源體系的積極性及消費者查詢習慣和溯源意識等等,都是擺在眼前的困難問題。有些企業花費了上百上千萬做了追溯系統,可是效果也不是很好。最重要的還是有個統一的溯源平台,並與政府監管掛鉤。


對於追溯來說,現階段沒有什麼太大的技術問題。

首先軟體上是沒有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邏輯世界,能通過邏輯解決的問題,就可以通過編程解決。

硬體方面:

1。機器視覺,也就是條碼二維碼方面也不存在什麼難題。

2。晶元讀取:首先受距離限制,其次受材質限制比如金屬與液體。抗金屬標籤已經通過附加吸波材質的方式得已解決,液體方面由一家澳大利亞公司生產的PJM標籤已經解決了這個難題,不過價格太高,且已經被日本佐藤公司收購。

3。uv,激光刻錄:普遍存在解像度不足,保存期限短,易損壞等問題。

4。噴墨,變色油墨:噴墨技術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用了,不過變色油墨是最新的技術,而且有可能取代以上幾種技術。

不管運用於那種場景,總有一款技術會讓你做決定,或者妥協,所以我覺得現階段不存在技術難題。

最難的還是人為因素,為什麼要上線追溯系統,也是人為原因。

經常在超市看到可追溯的商品,結果一掃是個微信公眾號。偶爾出現了溯源信息,仔細一看,同一批次的生產信息完全一樣,更有甚者網站上只傳了不到十張圖片,就敢做視頻截圖追溯的。

食品安全問題是十八大的重點問題之一,食葯監總局也於今年再次發表了追溯體系的意見,但是要想做到真正的全面溯源,還要假以時日,我希望是三五年。

到那時候,所有企業可以完全實現信息化管理,各個企業留出標準介面,買一瓶酒,知道用的什麼高粱,點擊高粱,知道用的什麼種子,點擊種子,知道他是怎麼培植出來的,這就夠了。


中科院食品安全防偽追溯系統應用RFID和NFC技術,系統分為一個信息搜索平台,和三個子系統,三個手機APP。信息平台是食品安全防偽可追溯信息平台,三個子系統是CRM管理子系統、食品信息管理子系統、標籤管理子系統。三類手機APP為消費者手機APP,企業手機APP,系統管理員手機APP。系統基於B/S和C/S混合架構並集信息編碼技術、計算機技術、資料庫技術、通訊技術、動態交互技術、編碼加密技術。數據能夠通過網路實現實時、準確報送,便於快速高效做更深層次的分析研究。


看到好多答案都是搬書本和理論之類的,我說說一次餐飲執法的體會吧。

「食品追溯體系」大概就是執法時經常提到的「索票索證制度」,即這些餐飲單位採購原料的時候一定要供貨商提供票據。

背景:實習跟隨某食品藥品監督機構出外執法,對一些餐飲店進行H7N9禽流感風險排查。跟著學習的。

過程中問到店主有沒有採購索票索證,他只能拿出很小部分的票據,而且是用於會計的。因為是針對H7N9的,所以特別要他拿出的禽鳥採購票據,他也拿不出來。於是就叫他打電話給供貨商補票據(帶公章,而且描述詳細的)的,但是他打了幾個電話,那邊還是給不到我們要求的票據,只能給簡單的收據,而且來源也只能寫「市場」,不寫供貨商名稱。

供貨商說的原因是,1、他們沒有公章;2、他們所有票據都是不寫那麼詳細的,市場里所有賣雞的都是這樣的。最後還挺拽的說,你找其他人買也是沒票給你的!

上面所說的市場就是農貿市場啦,不是大型超市之類的。而供貨商也不是什麼大賣家,就是你家裡人去市場買菜面對的那些商家。

如果整條食品流通鏈條都是百佳啊、家樂福啊、華潤啊這些大頭,索票索證當然很容易實現,但是現實是大部分都是你家樓下某餐館某大排檔這樣的小型餐館,他們的供貨商也就是你家人買菜時見到的大叔大媽,這麼細緻的監督,才是最難實現的。

真不是什麼技術的問題。


歐洲體系:1)大笑,微笑,不笑,大哭,或關門整頓。2)劃片管理,管理員定期換區)3)定期檢查,經費由高

額罰單提供4)檢查後備註跟隨便笑臉貼於入口,供顧客參考5)檢查基本要求,魚肉溫度不低於2度,肉類5度,隔離適當不能交叉。不漏血水。


百佳,家樂福,華潤用了多少年才得到你所說的「大頭」?


推薦閱讀:

美國有哪些好喝/適合中國人口味的酸奶/奶製品?
自助餐是不是一種反人類的存在?
清真食品是不是真的相對普通食品較安全?
接軌國際標準,山東首推肉雞「人道化」屠宰:殺雞要考慮雞感受?是什麼道理?
是否有人不喜歡自己的家鄉菜?家鄉的美食?

TAG:食品 | 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