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懼?
2015年12月20日更新,今天發現了歐文·亞隆的著作《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正在看,感覺還不錯,推薦閱讀哦~
PS:歐文·亞隆是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擔任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終身榮譽教授,美國團體心理治療權威,與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和羅洛·梅(Rollo May)並稱存在主義治療法三大代表人物,當世僅存的國際精神醫學大師。————————————————————————————————————————————————————————————我之前在這裡寫了一個回答,後來發現遇到這種死亡恐懼的人不少,所以最近抽空專門研究了一下這個問題,下面是我最新更新的答案,希望能有所幫助。
這次更新的內容很長,分成4個部分,列一個目錄:
一、 死亡恐懼是什麼,包括對死亡恐懼體驗的描述及定義;二、 死亡恐懼的來源,也即為什麼會產生對死亡的恐懼,主要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三、 解決之道,包括若干種解決方法;四、 參考資料。——————————————————————————《談死亡恐懼——從存在性焦慮的視角》一、 死亡恐懼是什麼人對死亡的恐懼是一種文化現象,死亡作為一個黑洞般吞噬著的能指處於所有能指的極限盡頭。
我第一次產生對死亡的恐懼,總是在夜晚躺在床上的時候。腦海中想到的是在宇宙漆黑背景下的地球,一個緩慢旋轉的地球。這星球上曾經活過無數的人,而他們全部都死了,而我們現在活著的這些人,也終將全部死去。我只是這星球上短暫而逝的星火,比起地球的壽命乃至宇宙的壽命,我的生命長度就是白駒過隙。尤其是想到我的死是一件永久的事,死了就永遠永遠死了,什麼都沒了,而且還是永遠,這永遠甚至比地球和宇宙的壽命還長,這就讓我恐懼。這種恐懼的感覺縈繞在心頭,我知道沒有辦法避免死亡,這種恐懼讓我絕望讓我哭泣。雖然一旦到白天,這種感覺就會消失殆盡,但是我知道,今後的某個夜晚,它還會在我心裡復甦,再次折磨著我。這種對死亡的恐懼一旦體驗過,就會在某個夜晚複發,雖然在此之前我從未對死亡產生過恐懼。
「一旦人理解了『自己要死』這件事意味著什麼,一種可怕便襲上心頭:死亡如一個黑洞般吞噬著一切——我的生命、我的世界、我的價值……死亡不是什麼,它什麼也不是,或者勉強說是一種沒有自己的不斷吞噬、一種喪失了任何屬性的虛無。」
概括來看死亡恐懼有如下幾個特點:
1、情緒性:首先它是一種恐懼的情緒體驗,類似於心理學中的恐懼症發作,這也是為什麼第四部分會推薦心理治療的解決方法。2、現實性:死亡恐懼所恐懼的是一個事實——人作為個體終將滅亡。基於弗洛伊德對焦慮的分析,我大膽的推測這種現實性的恐懼來自於「自我」與環境的衝突——類似於現實性焦慮,在第二部分死亡恐懼的來源裡面會再詳談。3、複發性:死亡恐懼一旦出現過,就可能再次出現。基於對後文對產生原因的分析,我們知道在人生的特定時期,這種恐懼的重複出現是有其意義的。4、個體性:這種死亡恐懼的主體必然是「我」,無論最開始引起恐懼的對象是什麼,最終恐懼的是「我」會死,而不是其他人的死亡,雖然想像親人的離去也會產生類似的恐懼感。5、特定時間:死亡恐懼似乎只在夜晚臨睡前發生,在白天的正常生活中很少出現。對於這一特點我覺得需要引起重視。因此在這裡要給死亡恐懼下一個定義:死亡恐懼是一種在夜晚臨睡前產生、由於知覺到「我」作為個體終將滅亡而體驗到的深深恐懼感,這種感覺一旦產生便會重複出現。
二、 死亡恐懼的來源人活著時其實與死亡毫不相關,而如果人已經死了,則任何相關的擔心既不存在,又是多餘的。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
在明確了死亡恐懼是什麼了之後,我們必然會好奇為什麼自己會產生這種恐懼感?如伊壁鳩魯所說,生的人沒有死,死的人不會怕,因此這種對死亡的恐懼似乎是多餘的。這種多餘就好比一個還在上小學的、連中考高考都沒參加過的孩子,在擔憂自己以後是否會找的到對象。就算在白天會清醒的認識到這種對死亡的擔憂是不必要的,但是我們在夜晚還是會陷入對死亡的恐懼中。因此我們需要分析這種恐懼的本質,來找到解決的辦法。
我們知道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對死亡的恐懼,而我們只是少數能體會到這種對死亡的恐懼的人,最開始它又是如何在我們心裡萌芽的呢?也就是說關於它的來源,我們可以分解成兩個問題:a這種恐懼是如何產生的,以及b為什麼是我?A這種恐懼是如何產生的
在這裡我要把死亡與哲學上說的存在建立一個聯繫。死亡意味著消失,意味著我作為一個存在的消失,也就是不存在。從個體的角度說,死亡也即「我」不存在了。下面給出人類社會關於死亡的兩個公理。公理一:人會死(換句話說——我終將不存在)。
公理二:死亡只可延遲,不可避免。由公理一和公理二推導出定理一:通常情況下個體會害怕死亡(排除一心求死的或有堅定宗教信仰的人),會通過一些方法來延長壽命。因此人怕死是正常現象,不怕死才不正常。而一個人害怕死亡的程度高低,根本在於他對存在問題的喚醒水平。低喚醒水平就是指這個人每天忙忙碌碌,沒有時間思考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高喚醒水平就是指經常追尋與反思人生價值,對其存在的意義非常關注。喚醒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是夜晚臨睡前容易產生死亡恐懼,而不是白天。因為白天我們的大腦都在思考眼前存在的問題(比如作業還有多少、晚飯吃什麼),而夜晚都放下這些短暫的東西之後,我們思考的是更加長久的、我們人作為一個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從階段性的角度考慮,由於在第二次自我意識覺醒後以及最終面臨死亡的階段,人們對「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思考的最多,所以很明顯最可能害怕死亡的人有兩類:一是自我意識覺醒,但在現實生活中覺得自己無所成就的人,如大多數青少年;二是行將就木,知道時日無多的老年人。前者由於青春期到來,開始思考「我是誰」、「從哪裡來」和「到哪裡去」這樣的哲學問題,一方面想有所成就,另一方面卻只能被要求在校園裡專心讀書;一方面想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另一方面在無聊重複的日常生活中又看不到價值;一方面想脫離父母的控制走向自我獨立,另一方面又離不開父母提供的經濟支持;一方面期待未來,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怎樣。這些巨大的矛盾和不確定性,讓青少年的心理非常脆弱,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值得關注,這是題外話了。後者走過了人生的全程,經歷過數十載的風風雨雨,在最後關頭會反思自己人生價值。
當然,對存在問題思考的越深刻,這個人會越害怕死亡越珍惜生命。問題是上述兩類人對死亡較高程度的害怕並不等於我們探究的死亡恐懼。因此目前的問題在於,一個人對死亡的害怕,為什麼會演變成對死亡/不存在的恐懼?
直接引用:並不是所有人的死亡焦慮都會上升為中等或以上的存在性焦慮,當本來即存在自我同一性焦慮的兒童理解了自己要死意味著什麼時,「死亡」這一能指成為了自我同一性焦慮的隱喻和換喻(關於隱喻和換喻參見拙文《拉康思想芻論》)它將自我同一性焦慮以「死亡/虛無」這一最極端的象徵形式暗示出來,死亡作為能指必須有意義或意謂,但它在根源處卻喪失了這些。自我同一性焦慮遭遇死亡焦慮時會獲得暴露、刺激自身,在獲得「能指性危機」的同時卻喪失了更多人格癥狀的所指,反過來,死亡焦慮在被提交給自身的同一性焦慮面前也惡化為存在性焦慮。
這一段可以這樣概括:死亡焦慮+自我同一性焦慮→存在性焦慮
當負面的情緒尋找不到對象時,它就必須在向外投射或向內投射之間選擇一種非此即彼的方式(這兩種方式其實均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都無法指出真實的方向),當情緒在自我確認的向內投射過程中,人的存在本身——渺小、脆弱、向著虛無孤獨無常而生——成為令人無法忍受的荒謬事實。在這樣的情境下,死亡焦慮成為對焦慮自身的焦慮,對自我的「存在」本身的焦慮。我作為我本身——而不是作為某種身份、品質或成功失敗的獲得者——而令我焦慮。這種焦慮找不到外來的理由,在漆黑一片的死亡面前也觸不到可靠的對象,「焦慮」焦慮其自身——一種沒有被日常生活的涵義符號系統和價值符號系統所照亮的難以「自我化」的自我——一種面向著最高的不確定性(其極限為死亡)而行的過程本身,此時「存在-不存在」顯現其孿生性,一種永在途中的、融合了「前確定性」與「確定性」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們所焦慮的情境既可說是死亡,也可說是存在,這樣的人既渴望逃避、又害怕失去這種掙扎著的自我。這是種「孤獨無救的存在」、「無常向死的存在」,兩者間有一種辯證的對立統一關係。
這一段這樣概括:負面情緒內投射+死亡焦慮→存在性焦慮→死亡恐懼
結合起來就是:死亡焦慮+自我同一性焦慮+負面情緒內投射→ 存在性焦慮=死亡恐懼這裡把哲學上的存在性焦慮等同於我們探討的死亡恐懼是否欠妥,暫不考慮。但是上文有一個很核心的觀點,雖然表面上看上去你害怕的是死亡,其實深層次是害怕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害怕的是怕死的這種感覺。B為什麼是我產生這種恐懼
上文的分析其實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有這種恐懼,有些人沒有。再概括一下就是,你是一個自我意識覺醒水平較高、存在自我同一性焦慮的人,而且對近期生活的不滿讓你產生了內投射的負面情緒,這幾點發生了相互作用,就產生了死亡恐懼。特彆強調的是,不要把這種對死亡的恐懼看作病症,這只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消極的心理現象,僅此而已。三、 解決之道
對人而言,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怕「死」,而是對「怕死」的「怕」,或者也可以說,這是種對恐懼的恐懼,對憂慮的憂慮。目前我能想到的解決之道:
一、 尋找宗教信仰,本土的佛教和道教都可以考慮;二、 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和人生哲學,上文的分析可以作一定的基礎;
很多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都指出,人最需要的不是快樂,而是身心的寧靜、無痛苦,他們雖然並不教唆人們去死,但都教導人們用更智慧的眼光來看待死亡。死亡本身意味著情緒反映趨於最小化、似乎也是使一切痛苦、焦慮、悲哀得到徹底釋放的唯一機會,而「死亡焦慮」倒經常使情緒反應趨於最大,是這種焦慮而非死亡創造了最大的不安全感。三、 解決自我同一性焦慮,搞清楚「我是誰」,發展出自我概念的連續性、成熟性和統合感,知乎有很多關於尋找人生興趣所在的文章可以看看。還有要記得,生命里雖然有很多無奈,很多時候做著我們不想做的事,但是每一天都能抽出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是這些事讓我們成為了自己。
四、 心理治療方法:如系統脫敏療法、暴露療法、認知行為治療。
五、原答案提供的方法:
1.這個問題想得太早,多數人應該中年才開始考慮這個問題。所以你需要轉移注意力,趁有生之年,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直到四十歲才開始想。2.每天晚上故意留下一點事情未完成,然後想這些事情,再計劃明天有什麼任務。讓自己變得忙碌。(有時候,焦慮是抑鬱的反面,也是剋星,適當運用沒太大害處。)
3.自言自語可以減輕這種抑鬱。4.通過回憶往事(不是單純回憶)分析過去取得的成就,分析自己的性格(你的真實的一面),給自己一個「死而無憾」的理由。5.告訴自己:有50%的幾率,意識永存!(因為沒人能證明這個。)或者今後某人能發現這個秘密,並推廣。希望在明天!6.告訴自己,未來科學越來越發達,人類最終征服死亡。我一個月前看了報紙的報道,大概是預測未來50年科技趨勢的文章,其中就提及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2050年,人類將發明人造大腦技術,人類將與死亡說再見,除非你自己想死。(但問題還是不少的,比如大家都被精神控制)7.鑒於上述一點,你需要對自己說:活得好比活得久更重要,及時行樂!8.到了晚年這些都實現不了的話,去信教,讓靈魂得到安撫。9.針對嚴重的癥狀,藥物是解決問題的捷徑。10.逆向思維,體驗這種恐懼,因為身體有適應性。11.最近突然想起森田正馬的理論,這種對於死亡的恐懼或許也是一種神經性的焦慮,可以用森田療法試試。四、 參考資料存在性焦慮與面對死亡的態度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人需要擺脫的不是死亡,人可能是惟一一種既明確無誤知道自己要死,又想法設法逃避死亡的生物。除了篤信某些宗教的人,人並不相信自己求生的努力會獲得最終勝利,對很多人而言,其真正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對死亡的焦慮」。
克服死亡恐懼的引導語:
「你很大,我很小」
「你很有力量,我沒有力量」「你能操控我,我沒有辦法操控你」「你若來找我,我無法抗拒,只能乖乖跟你走」
「你的確會有來找我的一天,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使自己的人生每天都更成功快樂」「也可以為很多人做很多好事,包括為自己的家庭,朋友和每一個在乎我的人」「更可以為自己做很多事」「無須只是擔心、苦惱、逃避、無力。」
「而是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很開心,很有價值」「你有一天會來找我的事實,提醒我把每一天過得更好,更有意義。」「用這個方式,你幫助了我,讓我更有力去過好每一天。」「所以,你是我的朋友,謝謝你。」—— 摘自李中瑩《NLP簡快身心積極療法》
這個引導詞幫助我們完成了以下五個步驟:
1. 不逃避,不避諱,直面承認死亡終究有一天會到來。
2. 至於死亡那一天到來,那是老天的事,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3. 我們能夠控制的部分,是在死亡到來之前的每一天,我們怎樣去使用它。
4. 在承認終將死亡的基礎上,把注意力集中到當下的每一天。5. 把對死亡的恐懼轉化成感謝。這種方法可以用來對治任何形態的恐懼。比如,對「失敗」的恐懼,對「分離」的恐懼等等。
【end】(註:微信公眾號【巴赫愛喝胡辣湯】,第一時間收到我的情緒管理文章。為避免版權問題,本文謝絕任何形式的轉發和轉載,望見諒,謝謝。)我覺得對死亡的恐懼分成兩種,一種是「我草憑什麼我這就要死了?」這是覺得自己死的太冤,比如屠格涅夫小時候坐船,船上起了火,他覺得「我草這下子完了」然後哭著逮誰跟誰說「我還年輕還什麼都沒作啊」,後來船安然靠岸,他爸爸的損友維亞沃姆斯基公爵逮誰跟誰學屠格涅夫的這句話,給屠格涅夫的心靈帶來了持久的傷害。這種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生遺憾的增加親人的離去會逐漸變得淡漠,比如同樣是屠格涅夫,跟著德國文藝婊在整個歐洲轉悠了大半輩子之後,再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坦然多了,尤其是在散文詩《假如我死了》裡邊,跟他青年時代的那種悲痛成了鮮明對照。要衝淡這種「TM怎麼我這就要掛了」的念頭需要兩種感覺第一種是「我草這下爽了,這輩子值了」和「我草怎麼就成了這樣了!怎麼TM就這樣了」。前者讓你覺得死了也沒什麼,後者讓你覺得趕緊死了算了。說到底就是滿足和遺憾。你回憶一下你想死的那些瞬間,分析一下為什麼想死。然後你會發現,追悔和滿足是主因,而追悔跟死的聯繫是帶有宗教色彩的,背後的潛台詞是「下輩子我不這樣了」「如果還有來生我一定對你們好一些」「來世我不會這麼自私,我會為了你們改變我自己」但是去掉其中的宗教色彩,其實剩下的就是追悔和失落,而當死亡真的來臨,這種追悔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切都會被沖淡,最後剩下的就是厭倦,活膩了你就不怕死了這是個簡單的道理,但是人人都有求生的念頭。這種念頭如果跟其他情緒攪和在一起最後還是能很容易的突破你的理智讓你死的不體面。這些因素之外的另一種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簡單的,就是死到底有多疼,一個簡單的問題蛋蛋上挨一腳和生孩子哪個疼呢?如果你能搞清楚這個問題死亡到底有多疼就有概念了,以為瑪利亞特雷西亞女王死之前問她的神甫說「還會更疼么?」他的神甫回答「不會了陛下不會了」女王沒再說什麼,說明這種痛苦不算特別兇殘,因為女王生過好幾個孩子,從這裡我們可以判斷出死至少是像瑪利亞特雷西亞那麼死不算很疼,比生孩子好些,至於比蛋蛋挨一腳如何就不好說了。宗教的意義是給你一個寄託,而當你對生命的厭倦和追悔或者滿足已經足以讓你不需要寄託的時候你就可以不需要宗教的幫助了。比如奧古斯都皇帝,臨死之前還能跟大家說「我生命的這出鬧劇終於落幕了」就是這種基於滿足和追悔而產生的非宗教的平靜。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我很多年,是會突然閃入腦子的一個聲音,它告訴我,有一天我會離開這人世,從地球消失不見了。我便有失重的感覺,心揪作一團,呼吸緊湊。我不知道原因何在,但上面的答案似乎都不能解答我真正的問題。
自己寫在公眾號的一篇:估計一看這話題,很多人就已選擇無視了。
死亡一直是人類的禁忌,也是不願提及,這會引發內心恐懼的話題。
所以自己一直特羨慕身邊那些沒心沒肺的,多大的事兒也能不耽誤睡覺的人。這些人一定是小說中,那些相信過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的人。
可人類中一定還有類似我這樣的敏感者,對於死亡的思考,終究是人生中邁不過的一道坎。
特別夜深人靜,想到死後就什麼都不知,陷入空寂,割裂了跟一切的聯繫。簡直是越思索越害怕,不禁冷汗涔涔,彷彿掉入了永遠也探不明、逃不脫的黑洞一般。
其實如果真的一切消失於空寂,那麼一個人一秒鐘的無意識和10萬年的無意識根本毫無差別。唯一的根結只在於,過後你還會不會醒來。所以我寧願相信,很多科學家到了老年開始信奉上帝,一方面是窮其一生,才發現這個世界的運行太過精妙,另外就是減輕內心的恐懼,通過信仰,讓自己更加坦然地面對老去和死亡。
如果你不經意間,也曾畏懼過誰也逃不脫的死亡,有過心理負擔。我試著給你提供幾個減輕心理負擔的方法或者說思維方式:
1.比上法。很簡單想那些名人,你的偶像,或者讓你垂涎的美女帥哥。這些被上天眷顧的人物,也逃不出這個死結,最終一樣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的乾乾靜靜。而這世界依然會一刻不停的轉動。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混的還不如人家者,這樣的類比,興許能獲得些心理安慰;
2.有信仰。不管信上帝進天國,還是信轉世輪迴,堅定的信念都會消除內心的恐懼。就如藏人的生死關。對於意外受傷者或者重病者,並不急於治療,而是認為命該如此,在這個地方死去,只是生的一種繼續,過了49天中陰狀態後,Ta馬上變為另一個人,會去轉世輪迴。有如此信仰的人絕對不畏懼死亡;
3.就像熟睡。如果不相信有來生,就想像你睡著時的狀態。在熟睡、沒做夢時,那時的無意識和死後沒有分別。由此看來我們已經經歷了很多次死亡,只是每天會醒來。真正的死亡是有一天不會醒來。這似乎沒什麼痛苦;
4.浩瀚宇宙法。宇宙有誕生就有滅亡,真有修道成仙者也不可超脫。只不過你只擁有了一世的記憶,而那些跳出三界之外的人或靈,擁有的記憶和體驗更長久,但一切最終還是會歸於無。正像之前提到的,如果一切都歸於空寂,1秒鐘和10萬年對於一個消失的靈魂來說,並沒有區別;5.活在當下法。看到過一句話,在我有限生命里看到的一切,從無永恆和不朽,越脆弱越強大,越短暫越絢爛。所以在有限的生命中,爆發出更強的光熱,那就讓自己忙碌的根本就沒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
6.坦然處之法。有沒有想過很多老人對於死亡會看淡。那是因為到了一定年齡,你周邊的人慢慢凋零,連個說句話的人都沒有時,對這個世界你也會意興闌珊。生無所戀,自然就不再畏懼死亡。不過這個得熬年頭;
另外值得引申思考的是,你對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並不重要。真正在乎你的只是身邊有限的家人和幾個真正的朋友。所以更應珍惜還存在的現在。當周邊的人都已遠去時,你也就不再在乎自己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
當然我相信很多人自己並不畏懼死亡,而是自感身上承載著家庭責任,所以有一些自己萬一什麼的隱憂。那你可以這樣來想,縱觀中國的歷史,像這麼太平幾十年沒有戰亂的時代,非常少有。我們各自的家庭已經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生活。大多數人沒有饑寒交迫、沒有顛沛流離。不覺得很幸運嗎。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這個時代的很多人幾乎已經是歷史上最幸福的一群人。
所以一切都會釋然。
在無限的時間裡,我沒有意識,沒有意義,沒有存在感。我不知道我到哪裡了。不知道這麼克服這種感覺。很害怕,恐慌。心跳加速。沮喪。不知道這麼走出去…害怕死亡
首先沒有人知道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在這個宇宙中無知的人類有太多的問題都沒法想明白,所以坐在井底的你以為的死亡並不一定是真相。第二這世界上無論是稱霸一世的帝王還是卑微到底的乞丐最後都會公平的死去,你只是萬萬億人中的一員罷了,你的恐懼是所有人的恐懼,即所有人共享同一種恐懼,分攤下來就是非常微小的恐懼,進一步闡明下比如此刻你知道你一個人就要死了和世界末日那一天你和整個人類手拉著手一同死哪種情況下你內心的恐懼害怕更大?每個人結局是一樣的,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宏觀來看時間這條無線延伸的直線上,人類的時期只是趨於無限小的一點,世世代代大家不過都是轉瞬即逝罷了。第三愛可以戰勝死亡和恐懼,無論是父母之愛,妻,子之愛,基友之愛。愛的力量有時候可以讓我們毅然決然的直面死亡和恐懼,對於人來說愛可以戰勝一切!不知道草草幾句拙見能不能稍微平復放鬆一下你此刻窒息的感覺和繃緊的心。
主要是對自我意識消失的恐懼。我也不知如何克服。只能是偶爾心裡有另一個人依靠時會好一些。看破了也就成佛了吧
將自己的死亡看作另一新生命的誕生,想著它將會替我們活下去,替我們踏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觀看自然美景;替我們邁開步伐完成我們的夙願……我們構成新生萬物,它是我們生命的延續。圖片出處見水印 侵刪
我今年25歲,也有這種感覺,只要一想到自己的意識終將不復存在,親人終究會離自己而去,就會感到如墜冰窖。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大學之前是用小說分散注意力,刻意不去思考這個問題。去年情緒集中爆發,甚至想過餓死。向家人傾訴,但他們並不能理解我的感受,也去看過心理醫生和服用過抗抑鬱藥物,但沒什麼大用。今年初依靠不想讓母親因擔心我而影響她身體的動力走了出來(她是典型的中國家庭主婦,心血都傾注在家庭上,當她了解到我的狀況後很崩潰),但始終無法完全走出,情緒經常反覆,腦袋空下來就會想到這個問題。我現在只有用忙碌、分散注意力去迴避這個問題,但覺得逃避沒什麼用,遇到某個誘因情緒又會爆發。
對死亡的恐懼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克爾凱郭爾都對這個問題有研究,他們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根植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不管你意識到與否,具體的可以看看貝克爾的《反抗死亡》,講的很到位,這本書也拿到過普利策獎
看過畢淑敏說過的一句話:死亡不是消失,而是回歸。看到這句話是不是感覺好多了?人本就是由粒子組成的,死亡後所有的這些粒子分散開,飄向宇宙。每一顆粒子都是你,每一顆粒子都是永恆的,它將代替你去看宇宙,去看未來。
最近也有這樣的困擾,當是看到了一句話,內心有了些許感悟,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人們能夠平靜的面對出生前的虛無,為什麼不能同樣面對死亡後的寧靜呢?
死亡和太陽一樣,都不能面對面的注視。
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亡,這是不變的事實。別人不可代替的事實。學西方哲學的都知道一個有名的三段論所有人都是必死的。(普遍原理)蘇格拉底是人。(特殊陳述)蘇格拉底是必死的。[把特殊(小)代換入一般(大)]如果把蘇格拉底換成你或我的任意一個名字這個三段論是同樣是有效的。我們無法避免死亡,就算是自殺或像科幻電影里的冰凍身體也只是在提前死亡和延遲死亡的到來死亡是公平的。所以死亡是無法避免,無法替代的。每個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死在過去,而我們在世的人死在不久的未來。所以克服了死亡,就代表要面對死亡本身不管你克服或者不克服死亡最終都會帶走你所以:死亡並不沉重,只是一次回歸我們來之前並沒有恐懼為何我們要回去的時候卻感到痛苦?看看周圍的人吧,100年後他們又在哪呢?覺得時間太遠?那就看看你的爺爺奶奶,他們還能活多少年呢?死亡呀,死亡如果有不死之人出現,我願親吻他的腳只因我想得到不死的獎賞最後
不管你是悶聲作大死的還是談笑風生的,到最後都會死。
最後你可以去信宗教,很多人到了晚年信宗教。可能有信仰,死的時候會安詳點。當然,要是有人逆天續命的話,那就.....死亡是遲早的事,不妨換個有趣的角度想下,也許會輕鬆些。其實我還是很好奇死亡是種怎樣的體驗?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是否真有陰間?要真有的話,在陰間就可以儘快展開各種作死的探險了23333不知道能見到我迷戀的前輩們,跟他們簽個名握個手,交流思想。另外好想看看古代四大美女長啥樣啊!見識下真正的純天然素顏!!!
我是個不怕死的人,曾經放下過許多擔子,可以去死。
如果有抑鬱,就不會怕死了。當然我沒死成功。當自己覺得一切都不是那麼重要的時候,當一切對自己沒有任何動力的時候,當一切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的時候,當所有人都阻止不了你的時候,恐懼也不能阻止你。
死過一次,就不會死第二次。
恐懼的來源,是因為某些人,某件事,某個希望,某個夢想。
上周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到我又自殺了,還是同往常一樣服用大劑量藥物。夢到自己服藥之後,突然想起了某個人,之後就有一種強烈的求生感,然後,就醒了。
對於一個正常的瀕死的人,多多少少都會有求生的慾望,且死亡並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無論是恐懼也好,不恐懼也好,最終都需要欣然接受。一個真正想結束自己的生命的人,是不會去問 「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懼「 的。小時候沒有獨立意識,覺得死亡聽起來很酷,甚至可以是泄憤報復的工具,嘴邊聊聊就過了,不以為然。
現在二十幾歲,看了很多以前沒看過的書,思考過以前很多沒思考過的問題。當我再思考死亡的時候,突然覺得面紅耳赤,心跳加速,喘不過氣,怕得要命。接下來幾天都活在這種恐懼中,我覺得,如果不把這件事想明白,那就不能明白活著是為了什麼。
現在我又想了想死亡的事,突然有種掙脫的感覺,死亡是沒有知覺的,是沒有痛苦的,也是沒有盡頭的,但是由於思考死亡帶來的恐懼,給人造成很大的痛苦和不解。在這種痛苦的籠罩之下,我感覺不到快樂,感覺不到衝動,感覺不到目標,只能感覺到恐懼。回頭來看,我這個狀態和死了有什麼差別,甚至比死亡更糟。而每一次重複思考這個問題,都是在浪費我的生命,並且影響一天的心情。過度思考,特別是對於一個無解的問題的過度思考,是在浪費生命。你回想你學生時代任何一場數學考試,最後的那道超綱題目,你知道你做不出來,但是你會把兩個小時的時間都花在思考這個無解的問題上嗎?
所以,要真正意義地活下去,就要用藥物、諮詢,隨便什麼手段,讓你擺脫過度思考的囚籠,讓你的思考能和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你正在經歷的事情涌動,這才是活著啊。
我害怕鬼神,好在擁有信仰,便也沒什麼大不了,但對於死亡,記得小時候爺爺對我說,少年人不會去想死亡,因為它幾乎是遙遙無期的,那時候他得了癌症,已經可以看見自己的結局,奇怪的是我聽到那句話之後就開始畏懼死亡與消逝,擔心自己傻逼奇葩的思維在未來某一天永遠的沉寂。可對於這種畏懼,我至今毫無辦法,但倘若有了鬼神,這是否就意味著,軀體即使消亡,思維也會以另一種方式存活下來,我不會永遠地消失,那些逝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但我們都不能知道一個人逝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你會永遠不見還是擁有別的可能,你可以遺憾,也可以抱有希望。懼怕是正常的,這世間有太多未知,克服太過刻意勉強,不如試著接受,這一切終將到來,卻不是你一個人的宿命,死亡,是我們共同的歸宿。
半夜睡不著的又害怕起來 真的不知道怎麼派遣啊我去
越是克服越在意。比如醫生給你估算了壽命,難道你天天去畫正字?你只有忘掉活著才能平靜的接受死亡,死亡的恐懼,多少人能克服?有些人長得難看,但是他可以通過偽裝變得好看,可是實際上還是難看。整容了也沒有忘記過自己曾經難看這個事實。只有接受難看的本質和好看的面具才會活得自然一點。
推薦閱讀:
※如果人類明確的知道自己何時死亡,那這個世界會更好或更差勁?
※死亡的過程中會十分的痛苦嗎?
※如何登記捐獻骨髓以及死後捐獻器官?
※如何坦然接受最在乎的人會死亡這件事?
TAG: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