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藝術創新重要,還是傳承重要?從哪傳承,依何創新?


都重要。還有,就是別把二者混嘍。比如,京劇。我記得馬未都老爺子寫過一個短文,那裡面大意就是說,咱們國家的京劇最近一段時間不斷「創新」,結果弄得非驢非馬的,讓人哭笑不得。然後就說到了日本的一個特別古老的劇種,就是那種演員抹一張大白臉那種,說一千多年了,絲毫沒變。

其實我挺不同意他的這個看法的。固然,京劇最近的所謂創新實際上是一種雜燴,就是把各種時髦的東西融進來,比如聲光電、甚至雜技。這很不倫不類。但是,就此就說,京劇不該創新,這就不對了。實際上京劇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各個時代的藝術家不斷創新不斷探索的結果。你聽聽200年前的京劇你就知道了,那基本上是南方劇種,根本不適合北方的聽眾。可是200年後北京人已經把京劇當做本地的劇種了,這是為什麼?因為當地的藝術家不斷把它本地化。另外,從唱腔、唱詞到腳本,京劇廣泛的吸收了各個地方劇種的優長。這些都是創新。

如果不這樣創新,一味的保持原汁原味,觀眾根本不感冒,那麼作為一種藝術,作為一種很早就進了博物館的藝術,它的意義何在呢?

所以有的時候我特別討厭有些人(不是指馬未都)拿日本人的原汁原味說事兒。

你可以去日本找唐朝,但是如果日本真的那麼原汁原味的「唐朝」,你想想2012年的它得多落後呢?

問題里的後兩個問號其實不構成問題。怎麼說呢?還能怎麼說,該由誰傳承傳統,那誰就干;該由誰創新,那誰就來創新。但是咱們國家的問題就在這兒,資源少、人多、從歷史的角度說都是從窮過來的,再加上咱們國家的體制有待改進的地方太多,官員的素質不高,這麼著,造成咱們國家該幹嘛的人他不幹嘛,不能各司其職,各守其位,這就麻煩了。結果是可能兩頭兒都沒搞明白。只能一點點理順吧,別指望太高(一聲嘆息,講話了,夠咱們糟蹋的老祖宗的好東西太多,不珍惜呀。誰讓人太多呢,整體素質不行呀。生氣也沒用,白生氣)。

就說京戲吧,就是這麼回事兒。體制上都是國家養著,搞京劇的,沒幾個有這種拼搏、奮鬥的京劇前輩具有的這種精氣神了。京劇振興的主體就這樣,別人再怎麼呼號也沒用。等著吧,有一天體制轉過來了,講話都下海了,情況就不一樣了。那藝術家一撥一撥就出來了。

再說幾十年前北京老城牆的問題。也是這樣。本來可以把保護傳統和創新很好的結合。可是當時滿腦子左傾思想的北京市的幹部們,就覺得保留這城牆不靠譜。給拆了,現在看損失多大。可這種事兒還是不斷發生,根子都在我上面說的原因上了。

最近看一個美國的華裔建築師談老城改造的視頻。挺欣慰。終於有一種關於老城改造的各方都滿意的方案了。亡羊補牢,是不是還能補回來一點呢?可是想一想,要是沒有這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這種方案不見得能實現,一是沒這意識、學問,二是沒這條件,講話改造完了,沒人入住,沒人提供房租,那也瞎。

中國的事情就是這樣,節奏有點慢,以50年為一單位。您在哪50年里您就受哪50年的罪吧。咱們國家太大,翻個身需要很長的時間。


對於藝術的創新和繼承的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就爭論不休,但論哪個對於先進的中國文化更為重要,我認為應該更傾向於創新。

對於現今的中國藝術,由於世界市場在中國的開放和網路的盛行,一味的繼承傳統藝術已經無法滿足目前人們的審美需求和需要。新一代的年輕人需要的是全新的、活的、具有挑戰的藝術;對於一些年長的人們卻在接受新藝術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心理門檻,這裡的心理門檻指的是對於一個新的藝術形式,最好是由已經被接受的藝術更新改革出來的。例如中國的國粹樂器二胡,在早期的它由於本身材質僅為木料,同時弓上的弦絲也是用棉線製成,所以在早期二胡的演奏時,演奏者不敢過於用力的演奏,因為會導致弓弦的斷裂。後來小提琴進入中國,年輕人們普遍迷戀上了它,但老一代人並不是很能接受這個西洋樂器,從而他們想到了本土樂器二胡,使得二胡得到了變化,人們將小提琴弓弦的製作技巧和拉弓方式引進到了二胡中,這才使得二胡得以成為國粹樂器。

但是我們這一代又被稱為創新停止的一代,其原因有很多方面:死板的教育、儒家思想的潛移默化、具有心理門檻的老一代人的掌權等。總的來說,雖然繼承的創新有了很大貢獻,但很大程度上也使得限制了新事物的出現和發展。所以就目前看來,如何能突破傳統的思維模、打破現今的創新停止的現狀,只能通過時間的推移,讓真正具有創新思維的一代人能夠真正的掌控自己的藝術思維時,新的藝術才會騰飛。

因此,創新才是硬道理。


在當前中國的現實而言,我認為傳承重要。因為當前中國缺乏創新能力,創新恐拾了西方的牙慧,又衝突了傳統文化的內容。但現在傳承做的很差,一方面是可能老的文化缺乏了新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能是營銷和包裝的問題。我覺得在窮盡營銷和包裝的能力之前,以「創新」之名振興傳統藝術可能適得其反,現在缺乏土壤。但是通過資金的手段,嫁接一些其他的產業,如果為傳統藝術爭取盈利的能力,傳承是完全可以的。


不要隨便用創新這個詞,有些東西還真的不適合創新。舉一個小例子,蘇綉湘繡之類的,用手工來做,是精品,是奢侈品,如果你搞創新,可以引入貼近現在生活的元素,但你不能在生產率上下功夫。如果用機器來做這件事情,它就成了工業品或者日用品,就不值錢了,就失去了他原來的東西。文化是反應一個時代生活方式的東西,如果把現在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加進去了,它就不再能反映當時的生活,也就不能稱之為文化了。


我覺得問的很好,深思熟慮,痛心疾首。

不言而喻,都重要。

從藝術傳統殘存的瓦礫中尋寶。自然的發展創新。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哪怕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個調子,也可以有無限的創造的可能性。

傳統是一個面面相關的複雜的體系,不是一根琴弦,斷了可以很容易的換一根。廢了繁體字,就沒了書法。拆散戲班子,千百年師徒代代相傳的一套也就毀於一旦,那是好聽的戲劇學院無法替補的永久的損失。

組織一些民樂隊,全班人馬,把中外名曲一首首依樣畫葫蘆吹打一遍,千篇一律,這不代表傳承。

美國的東西,是人家土生土長的,移植過來水土不合是長久不了的,不會繁榮。《媽媽咪呀》新是新,但不是創新。

語文課本里,《畫皮》不算過時,《小青蟲的故事》也不是什麼真正的創新。離開傳統,談不上創新。

最重要的是藝術的生態環境,要退耕還林,排除污染,讓不毛之地恢復元氣,提高地力,然後才可望自然而然慢慢的長出什麼東西來。

沃土成了沙地,不是一聲號令就能改變的。

黔驢技窮,可以學習文化發達的美國,看看人家是怎麼傳承和創新的。


只有知其精髓才可談創新

一味創新忘了根源很可怕


我認為不存在重要與不重要的問題,文化傳承到一定程度和境界,在內部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創新,不然是傳承不下去的。同樣的,創新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在每一個成功的創新中,你總能看到一些歷史文化的因子,就像牛頓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真心不是割裂的關係,只是官員們的政治宣傳總喜歡將他們分開來講,要知道,文件和教科書的傳承和創新是很值得懷疑的


本人正在努力踏上把傳統玉雕手藝人和現代首飾設計師揉搓捏到一起的一條不歸路上的大二學生一枚。傳承和創新基本上屬於睡覺都可能夢到的萬惡問題。拋開個人認為傳承和創新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對立不談。。

也暫且不論文化和藝術的關係。。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莫名有點洪荒之力湧出來了。。

-------------------------------

首先,先確定,傳承意味著創作的著眼點是過去或現在,創新意味著創作的著眼點是現在或將來,沒錯,現在這個時間段出現了兩次,因為我在這裡把現在理解為是一個階段,而不是一個時間點,或者也可以替換為「當下」這個詞。

從藝術的創作者出發(我也只能從這個角度出發,其他角度各位大神回答的都相當有啟示,我就不瞎湊熱鬧了):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商品交換作為流通的最主要手段,任何擁有價值的東西基本也都有了成為商品的可能,而對於我們這些文化作品,或藝術品的生產者來說(本小司機還沒怎麼上路呢),想要讓自己的作品為人所知,想要謀生,想要收回成本以進行下一步的藝術創作,大多都是需要將其變成商品來實現的。

哇,你搞藝術啊!你一定很有錢吧!

說得粗俗一點,沒錯,或多或少,我們就是在流俗,就是在迎合市場,就是在降低審美標準。

那說來說去,市場究竟是什麼,市場就是那些來買你東西的人嗎?

個人認為,(其實也是道聽途說,雖然我忘了是誰說的),低端企業跟隨市場,高端企業引領市場。

換句話說,你的定位在哪裡,你的市場就在哪裡。沒錯,卡地亞的市場應該沒有沙縣小吃來的大。

那在把話說回來,以人為本,當藝術品以商品的形象出現,究竟該定位一個怎樣的市場呢?

這個問題我無法得出答案,因為藝術品是沒有限定標準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萬事萬物都有著成為藝術品的可能。

那如果我們剝離藝術品的屬性,單純討論商品和市場的關係呢?那就簡單多了,需求導向就可以了嘛。

但問題是,藝術品這個屬性真不能隨隨便便地剝離啊,事實是,藝術品在眾多的商品類型中,在價值衡量等等問題上有著它天生的特殊性。(不展開說了,感覺要離題十萬八千里了)

於是乎,受罪的總是咱們這幫創作者,又想掙錢(咳咳,我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我怎麼能想這些),又想融入更多自己的東西,到頭來往往兩頭不著好。

那這個和傳承創新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強行扣題)

一開始我從創作的著眼點來區分了傳承和創新,其實放在這裡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者的創作來源的不同,主張傳承的創作者往往創作來源大部分就是來自傳統,主張創新者則反之,其實傳承和創新這兩者方式在藝術價值上真的有高下之分嗎,藝術價值的高低歸根結底是來自於這件作品本身所承載的東西(這裡說的含糊一點,怕被罵),所以,至少對於藝術創作者而言,inherit or create?who care?追尋自己的本心就好。

但是,當創作者面對市場時,才不能那麼容易的追尋本心好吧,我做傳統的手藝,你做現代的設計,做得再好,客戶不喜歡,任誰都會有挫敗感(何況我還想晚上吃頓肉呢!)

那可能有人會想(我也想),傳承和創新,到底哪個更容易受青睞呢?

其實都是相對的,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還是得看市場定位。

但就我看來(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創新相對於傳承所擁有的市場潛力更大,而從發展的角度看,過往的傳承其實也伴隨著代代藝術創作者創新的結果,向你們致敬。

所以,得出結論(好像有點草率。。不管了要睡覺了),創作過程中如果你的生存出現了問題,或者你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問題,,請試著做出一些創新,試著留意一些新的事物,試著多一些突破,如果你沒有遇到問題,,那不妨還是跟隨自己的內心吧。

嗯,結束的有點草率,寫的也好混亂,暫時這樣吧,最後再祝我自己也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再順便給自己剛做的公眾號發個廣告。。。有生之年粉絲能破百嗎 )

http://weixin.qq.com/r/vj-17V3EOABHrRmO92qs (二維碼自動識別)


二者相結合最好,但卻不是創新,而是改變。中國的美是千年的文化,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有這種意境美的(日本的文化只是唐朝時期文化的一個傳播國罷了)我們的文化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在現在的社會中。大眾審美的標準在變,大家都追求新奇的事物。那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就不得不對我們原有的東西做一些改變了,我們應該用一種讓大眾理解的方式去記住中國的文化。當他們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時候,無意中也保護了文化,讓它一屆一屆傳承下去。私以為,中國文化不需創新,它要的只是改變,而且改變是不能改變其最本質的東西,因為中國的文化創新後會缺失他本有的精神。


推薦閱讀:

家用智能機器人近幾年是否有市場?為什麼?
奧迪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什麼原因加速了 TP-LINK 的創新?
「做出有創意事情」的能力可以後天培養嗎?
你贊成舉辦《中國詩詞大賽》么?

TAG:藝術 | 創新 | 珠寶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