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各位,你們打算念完書回國還是留下?理由是什麼?
就想聽聽大家想要留下想要回國的理由,無關對錯。
走,回國去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以致用」也許是如今大多數中國學生最樸素的信條。此信條需要這樣理解:「我學了某個專業,以後找工作時需要把它用上,否則就白學了。」一直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實際上不能做到這種「學以致用」的人數恐怕遠遠多於有機會做到的。既然實際工作的內容和主修課程往往差得很遠,那麼這樣的想法怎麼總還是相當盛行呢?每當我問那些一邊建議我找「對口工作」,一邊做著與自己主修離得十萬八千里行當的人們,他們如何協調其口中的說法與自己的現實不一致的時候,他們常跟我打哈哈:「哈,能找到對口工作的總還是好的嘛。」多年和普通人打交道中積累的經驗告訴我,在不能判斷面前此人脾氣好壞,性格強柔的情況下,最好還是以「微笑點頭,連連稱是」回應,而非一步步求問:「為什麼這樣必然是『好』?你現在工作很痛苦嗎?你如何能肯定干對口工作就不會遇到你現在的麻煩呢?」我的國學知識實在粗淺,如果有錯還望賜教。據我所知,「學以致用」中的「學」和《論語》開篇第一句的「學而時習之」的「學」指的是同一件事。《論語》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顯然,儒家學者把「君子之學」與工匠(百工)之學對比著說,前者的學指的是「道」,後者的「學」即其本行手藝(技)。儒家的「君子之學」常指的是「成己達人之學」,因此他們非常強調自身修養與社會義務,所以這與我們現在普遍理解的「學以致用」之學意思很不一樣。應該說,如今所謂的「學以致用」只不過是「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再述而已。
好多人熱愛在微博上轉載「心靈雞湯」的雋語,我很長一段看不起這些人。可如今想想,這些「雞湯語」實際上不就是幫助那些人協調他們心中理想與實際遭遇平衡的話么?看過了,心裡覺得好受些了;見到了,覺得自己被人點醒了。從某種程度上,也有「得道」的意味。既然那麼多人愛看,那這些話想必有些作用,起碼能讓讀者一時寬慰愉快。可見,無論是心靈雞湯,還是宗教哲學經典,一旦讀者感覺到「哦,明白了!說得好啊!」,那它們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所以,「君子學以致其道」並非空談,此意義上的「學以致用」是切切實實會讓自己過得更好,更踏實,更有質量的途徑之一。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一個人總是勢單力薄不是?即便自己想好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對自己的德行能力定下了要求,在踐行的時候,往往會有「生不逢時」之感,很吃力,很辛苦。此時若有志同道合者與自己一道努力,那真是太好的一件事了。前幾天,和一位即將回國探親,恐怕未來我們之間難有機會見面的同學在一起吃飯。他當時說了一句很讓我感動的話。這位同學年紀比我大了近十歲,有妻有兒,在國內某省會政府部門工作,所在部門也可以算「肥差」。這樣的條件在當代中國大概是最讓人羨慕的吧?他為人忠厚謙虛,沒有一點市井傳聞中「公務員」這個團體中常提的讓人不悅的做派。
他道:「天翼,你不能理解。一個在政府部門做了那麼多年,天天人浮於事。突然到了這裡讀書,見到了像你還有李(另一位非常優秀且讓我佩服的同學)這樣的人。真的,心裡高興。我和愛人打電話,聊得最多的就是你們倆的事情。」
此時此刻,在記下這段話時,我仍然難以克制自己熱淚盈眶。我願意把這它視為對我出國近一年經歷的最高褒獎。雖然留學一載,至今學問長進甚少,自己慚愧不已,但看到自己能夠影響到他人,讓別人知道「原來還有人像胡天翼這樣生活,而且沒有過的很落魄」,我真覺得自己扛多少壓力都值得。
實在可惜,如今太多人覺得這世間事「是這樣」,「必然是這樣」,我們也「必須要這樣做」。有幸的是,我認識不少朋友就是不相信這個邪,他們用行動證明了,只要自己肯多承擔一點,是能夠改變一些現狀的。
出國前,我曾在上海一家國際上極有聲譽公關公司實習了兩個月。離職前夕,我們團隊遇到了一個「道德困境」。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不少草根微博的人氣很高,影響力也大,能夠被他們轉載的微博常常具有廣告效應。於是這些草根微博會出售「微博廣告」。一般情況下,這些帶有推廣性質的微博不會註明「推廣」二字,因而嚴格來說,他們這樣做是有一些誤導性質的。不過這些草根微博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是不是需要遵守傳統媒體的慣例就成為一個問題。
那時,我們很需要快速提高公眾對某客戶品牌產品的了解,這些草根微博是一個很高效的推廣渠道,客戶對這樣的推廣方式也並無異議。可我們的老闆,其實也是我很尊敬的師長朋友,卻為此犯難:這樣做是否符合公司的道德價值觀呢?老闆和我們團隊多次討論,期間想法也反反覆復變動過幾次,最後老闆還是決定放棄投放草根微博廣告的計劃。我們向客戶作了解釋和道歉,客戶也理解我們的決定。
這在中國很多人眼裡恐怕算不上一個「問題」吧?客戶不反對,同行都如此行事,也沒有法律明確禁止這樣的行為,即便用行業自律道德來評判,它也處在灰色邊緣地帶。在一個動用「水軍」互相攻擊都成為行業慣例的國家,這樣用高商業道德標準捆住自己手腳難道不顯得不合時宜么?可這樣堅持原則就「必然」行不通,讓自己活不下去么?不是如此。無論從個人收入財富、社會地位,還是公司效益、品牌價值,任何一個角度評判,那位師長和我們所就職的公司,離「活不下去」四個字實在差得很遠。所以,很多情況下,堅守道德原則所付出的代價並不至於那麼慘烈。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必須承認,人的運氣不總是那麼好的。很多人真的生不逢時,而且身邊一個志同道合者都找不到。相反,周圍所有人都天天在對自己說:這個不可能,那個不現實;這個沒機會,那個異想天開;這個太幼稚,那個太天真;你的想法不正常,這裡是中國!這些話我聽了無數次,而且從來只在中國人嘴裡聽到。讓我覺得最可惜的是,如果是五六十歲人說也倒罷了,連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都在跟我講同樣的話。我幾乎天天在家裡問自己: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們怎麼那麼多都變成這個樣子?在三五年前我和他們想法類似,覺得以後自己「必然」會如何如何。但現在我不會這麼想了,而且在國外待得越久就越覺得不再會這樣想了。很奇怪的是,同樣的留洋華人,不少人還是一遍遍跟我說著同樣的台詞。果然老呆在家裡參悟是參不出原因的。
和兩位朋友去一個華人餐廳吃烤鴨。用餐完畢付款時我給按例給了小費:「不用找了,謝謝」。收銀員拿到錢,愣了一下,再次提醒我實際付款金額。我略感意外,再道:「就作為小費吧,謝謝。」那位姑娘的神情註定我三個月無法忘懷:人輕微後仰,眼睛瞪得滾圓,檀口微張,此表情持續一秒後,綻開驚愕的笑容:「謝謝!」
和我同住近半年的室友是個業務素質優秀的餐廳服務員(當然是兼職)。他不像我沒有睡懶覺習慣,所以每天早出晚歸的上班,對他來說從睜眼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種「和自己本性的對抗」。他的工作狀態我不了解,可毫無疑問都是,每天半夜回來他都累得沒了人形。雖然辛苦,但收入頗豐。澳洲對留學生打工的政策一般允許每周工作廿小時。實際上,勤勞勇敢的中國留學生們的工時往往都超過這個時限,這意味著他們在「打黑工」,於是時薪會比一般標準略低一些。可即便再低,也起碼每小時有八澳元,多的話十幾澳元也不奇怪,加上澳洲確實勞動力短缺,只要願意干,幾乎沒有找不到活的問題存在。久而久之,即便在國內再養尊處優的孩子到了這裡,也會願意打工。至少,沒有人會覺得在這裡為客人端盤遞水是丟人的事情。
室友曾在一家位於市中心新開的華人茶餐廳打工。這個餐廳檔次不低,生意也火爆。對於服務員來說,生意興隆意味著天天要累得半死不活。儘管如此,他做得還挺開心,因為每天都有勞有得。直到一天,他的老闆突然宣布大幅度削減薪水。那些措手不及的留學生打工仔們當然不肯,最後集體辭職。室友回來非常傷心,天天付出那麼多辛勤汗水,結果老闆言而無信。我安慰了好一陣,又是請客吃飯又是陪他逛街才稍稍緩和情緒。
後來室友又找了一個新餐館工作,老闆同事都不錯,他很滿意。只是有時候他會抱怨很多中國顧客要求很多,小費卻不給。我印象很深的一回是他說有一群上海遊客吃飯。我室友亦是上海人,於是用鄉音服務,想必倍感親切。那批上海客人要求還果真不少,光是白開水,先是一杯,後又說兩杯,後來又是每人一杯,接著有人要熱水,有人要涼水,把我朋友前前後後使喚得那叫一個辛苦。可最後,好言好語鞍前馬後地跑了那麼多趟,一分錢小費都沒給。這樣的情況並非個別,久而久之,室友便更樂意去服務那些願意給小費的本地人。
如果說來澳旅遊探親的中國遊客沒有給小費習慣還能理解,那在這裡居住有段日子的華人應該不會對「小費」二字陌生了吧?可是還有不少人覺得「沒必要」,因為他們覺得餐費中已經包括了給服務生的薪水,不需要自己額外再給小費。我想,國外留學生打工者中很多都在餐館服務,其中大部分又在中國餐館上班。幾乎每個中國留學生身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在中國餐館打工的朋友,想必也知道他們的辛苦、勤奮與缺乏社會保障,常受欺負。從這點想,中國人應該是最願意給小費鼓勵肯定別人勞動成果的一群人啊。可回想起那位姑娘看到小費時那麼「震驚」的表情,心裡實在羞愧。
在這個比中國公平正義,人與人之間平等得多的國家,只要還有一個中國餐廳服務員看到小費覺得「意外」,這就是每個海外華人沒做好:我們沒讓人家相信在中國餐廳打工和本地人開的餐廳端盤子會獲得同樣的待遇。小費,給多給少是一回事,但有沒有這個意識給是另一回事。
我常問那些想留在這裡長期發展的人為什麼想移民?他們都會說澳洲諸多優點:這裡生活壓力小、制度公平、人與人之間關係更融洽等等。這些都說得沒錯,但這些好東西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三百年前這裡是蠻荒之地,一百年前這裡是歐洲土匪強盜犯人們的流放地,直到一九八六年澳大利亞才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沒有這裡十餘代人的努力,怎麼會誕生如今這個的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國家?
接著再問他們為什麼不喜歡中國?他們的理由也顯而易見,簡言之就是中國沒有這裡所有的優點。但再進一步問他們中國有希望變得像澳洲這樣好?我得到的所有答案都是:「沒有,除非等個一百年。」接著他們說了一大堆原因,其中政府成為罪魁禍首。沒錯,中國政府權力超大,責任超小,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通通差得遠。但如果中國民眾都不漠不關心,天天批評政府,施加壓力,不許政府胡作非為的話,他們的惡政又豈能暢通無阻?
「沒用的,你鬥不過政府的。」這是我得到的普遍答案。確實,我個人勢單力薄,自然無力與國家機器硬碰硬。可如「小費問題」一樣,給多給少是一回事,有沒有意識給是另一回事;有沒有能力幫助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人是一回事,願不願意幫助是另一回事,後者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想法。澳洲政府是民主政府,不太可能隨意欺壓公民,也從來沒有制定法律不許給服務員小費,或者強制要求給服務員小費。但結果呢?主要服務於澳洲華人的澳洲華人服務生得到的待遇是最差的,一面要提防中餐館老闆剋扣工資,一面還要忍受華人顧客種種不尊重自己的行為。
這可真是從大陸帶來的好品質啊。在國內,一個名校大學畢業生若是在餐館洗盤子,我們恐怕要用了「淪落」二字去形容人家了。有這樣想法的人確實是大有人在,問他們為何這樣看不起洗盤子的年輕人?他們振振有詞:「父母供你上學,你就去做這種工作?」雖然這個回答根本沒有回答疑問,但也實際上說明了他們的想法:「干這種工作在中國就是沒出息的!」他們卻從來不反問自己,如果不是他們普遍這麼想,那些洗盤工又怎會自卑覺得低人一等?這樣的想法代代相傳。年輕一輩跑到國外,的確起點不同了,制度上,工種之間已經大大平等(這是澳洲人努力建立制度得到的結果),但論起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態度,大陸人卻是一如既往。說一句不客氣的話,他們在國外真是白呆了那麼久。
我對澳洲的大陸人圈子很失望,甚至對所有海外華人圈都普遍失望,對到發達國家留學謀生的年輕人尤其感到惋惜。他們號稱是沖著更公平的制度來這裡,多年過後他們仍缺乏公平意識;他們來到了一個思想自由的國家,想法卻循規蹈矩依舊。
所以我覺得問題出在中國。
走,回國去。
他們嘲笑我:「你以為你能改變多少?」笑,我從來沒有「改天換地」的抱負啊。我只打算用自己的親力親為證明:對人和善,對「異端」想法寬容,看到老人家跌倒義不容辭地扶起,樂於給服務員小費並道聲「謝謝」,不去發布有違行業道德的廣告,不剋扣員工薪水的人不至於「活不下去」。即便在中國。首先確保這個不會被美國移民局看到。。。
我是計算機碩士一年級在讀,
很多同學都討論過這個話題,我的想法是拿到綠卡前應該是不考慮回國的,一是成本,家裡出了XX萬到這邊讀碩士,不可能拿了個文憑就回去了,這邊我所知道的情況是矽谷的軟體工程師起薪是9W美元(一輛保時捷卡燕也就4-5W),Google,Facebook這種火熱的公司要比這個還要高很多,更不用說像其他一些幾十人創業公司所給你的股票了,畢業後賺些錢還是很現實的一個事情。二是「所謂」夢想,我個人比較理想主義,相信「Coding改變世界」的論調,像Google的自駕車,Facebook將世界上所有人聯繫起來,
Twitter幫助人們找到興趣的話題,在這些公司工作可以讓人感到滿足感,然後我想畢業後在這邊可能再去讀一個非理工類的part-time碩士,學習更多的知識。三是「所謂」體制,我很害怕一個有著哪一天就不能登陸Youtube, Twitter, Gmail的互聯網環境,這個就不多展開了,大家都懂。這是我現在22歲時候的一點小小想法吧,
想法總會變的,不是嘛?最後。。。我單身,沒有國內有個MM的顧慮。。。
回來。
因為法國人太笨了,跟他們一起工作我會被氣得吐血的。正經版稍後加上,讓我醞釀下~~
-----------------------------------------------
正經版:因為我目前master的專業是events,主要偏商務會議類。我個人的興趣也是會展公關這類。這個行業我覺得關鍵在於溝通。肯定是母語我更能熟練操作一點。還跟文化傳統習俗都有關。
然後,法國社會福利是很好。可是我還年輕,還沒到需要國家養著安度晚年的時候。
在法國企業,要炒人很難,除非公司經營不善,否則如果實在要炒HR需要絞盡腦汁用各種手段。有個HR跟我們說,找到工作基本上就跟engagement一樣。知道了這個後遇上態度惡劣的客服什麼的,我也再不抱怨了,因為他們又沒有失業壓力。相反遇到很nice的我會心懷感激,因為他們不是因為要保住飯碗才微笑細心的,而是發自內心熱愛自己的工作想要幫助你,多讓人感動。有個在法國工作五年的人告訴我,在法國就算在大公司做到高職位也不意味著什麼,也不意味著你就可以有更多權力指揮誰,下屬要是不願意做你能把他怎麼辦。高職位只意味著更多責任,而且叫屬下辦事都得求著他們。我實習的時候也有感覺。老闆每次叫我做個事都謝了又謝,同事也是,我是晚輩,在我看來她叫我幫忙天經地義,但每次吩咐我幫她忙都還給我泡杯茶,工作量大的話還會給我買巧克力啊小餅乾。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壓力沒有競爭沒有動力。好啦,我說的不是完全沒有,是缺乏。罷工,失業者國家養著,每個月救濟金不算,房補、各種優惠補助。工作受累又受氣,工資還說不定沒有失業補助金拿得多。法國適合養老,不適合年輕人奮鬥。但是我也很糾結,國內需要翻牆啊這樣那樣啊。還有,國內加班好普遍。法國假日下班雷打不動。除非自願,否則加班一般基本上是天方夜譚。禮拜天公交2小時一班啊,商店超市都關門啊。而且不高興了可以罷工啊(開玩笑,不過他們罷工的理由有時候我真心get不到point啊摔,我真心懷疑有時候就是早上起不來了不想上班就罷工了)。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這個我很喜歡。可是,總不可能什麼好的都佔了嘛~哎~~我原來在國外的時候超級想回來,認為國內有很多機會,很多。。。方便。。雖然掙小錢跟國外比遠遠不如。而且作為一個重型音樂愛好者國外的氛圍和交流要明顯好過國內。。。但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所以我回來了。
回來的結果之後發現國內的機會也就是那麼點,創業的人很多,創出名堂的人少。很多方便現在也變成了不方便。然後發現其實掙小錢現在國內月薪20-30k的人其實也不少。重型音樂圈子也在慢慢的能找到了。(尤其是像豆瓣出現之後)。。。於是我又tmd想回去了。
但是有一點我很知足的是,如果當初沒有選擇回來,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原來根本不算跟蔥,也永遠沒有機會讓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且開始努力。
所以回來不回來的,時不時的換換地方待待對於明確自己的想法其實很有幫助。出國10年,典型的海不歸,理由有幾個:
1. 現實一點,國內一般人請不了我吧。要我全職回國,match我在國外的收入基本不太可能。雖然我收入也不算很高。
2. 以前年輕崇尚理想主義造的孽,在國內得罪了不少人,今年直到某省級高官被撤換了我才敢稍微高調一點。
3. 條件1有的時候是可以放棄的,但是我看到的都是泡沫和熱錢,以及一堆空手套白狼的主,我的理念找不到切入點可以回國發展。
4. 國內的好友都想人肉翻牆出來。。。 我還回去幹嗎念完很多年了,還在國外。不過是打算回的,就是這幾年了。一方面貪圖國內的安逸生活,吃穿種類繁多精妙無比就不說了,人際關係比較親也不說了,最主要的是文化追求,你在國外永遠沒有辦法跟人討論皮黃,沒辦法去聽一場相聲,沒有人跟你談「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禮。」,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奈何燒殺我寶玉」,更不用說理解什麼「清靜可以為天下正」之類的。另外一方面覺得作為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必須要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達則獨善其身,窮則兼濟天下。國內有著這樣那樣的困難是不假,但是這正需要知識分子來改造社會。個人雖然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麼大的襟懷,但是還是做好了受一些苦難來提高社會幸福感的準備的。好了就來,差了就跑這種思想目前我還不具備。
畢業一年,在美國中西部工作,在未來一年左右有回國的想法,計劃還沒確定。
我覺得這個要看個人追求,我自己是希望在事業上做出一番成就,也有這個能力和實力,但是人在美國,看到太多一代移民,牛人最後至好也不過做到公司中層,公司認可你幹活的實力,但就怎麼也不會讓你去管理團隊,參與遊戲。事實如此,沒有什麼好隱瞞或者覺得丟人的。換了你想想看,在中國人自己開的公司,你會請一個東南亞人、南美人、中亞人、阿拉伯人、北非人、歐洲人、美國人做高層嗎?不可能的。人同此心,天下大同。
我不認為一輩子給人勤勤懇懇幹活就是我想要的,我也不介意甚至有些享受工作狂的狀態。所以我準備回國打拚了。
再說個人生活,唉,出國前在北京獨立生活三年,起初確實吃了點苦頭,但生活走上正軌後,還是相當舒適的。出國後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吃不慣,喝不慣,人狂瘦,沒地也沒錢做美容做保養做護理,商場衣服雖然不貴,但是難看,想去別國旅遊還得顧慮美國簽證過沒過期,簡直和坐牢有一拼。在國內的話,中國那麼大的地方,處處參差多態,不像美國大部分地方都一樣,足夠我到處旅遊的了,要到別國旅遊,申請旅遊簽證也不是什麼難事,何必在美國像坐監獄一樣呢。
再說身份,我是碩士畢業,走不了快速拿綠卡的通道,就算跳過一般六年的H1B簽證,直接遞綠卡申請,也要等4-5年,綠卡只是一張通行證,移民局隨時有權收回,如果進出美國過於頻繁,不禁會被移民局次次問話(我朋友親身經歷),而且綠卡被收回也不是沒有先例,除非再等五年,申請公民,這才算徹底解放,但里外里,不算6年H1B也要10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都耗在等一個美國身份上了,哪裡也去不成,什麼也做不了,天天想的只是怎麼保持身份,怎麼保持工作,或許有些人覺得值得,但是我覺得一點也不值。
要說回國,唯一捨不得的是在美國結交的一些好朋友,但是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好聚好散,有來有往,地球就這麼大,又能跑到哪裡去呢?我會努力不讓朋友們失散。
出國前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看過之後發覺自己還是喜歡自己的家園,我覺得有這一層認識就是我出國這一遭最大的收穫了。作為一個在英國用著中國納稅人錢的留學生,如果畢業不回國,那真是對不起納稅人,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國家,太對得起黨了。
在美國呆了8年,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已回國。博士的同學大多留在美國,出路無非3種:在Google、Facebook、Twitter、Zynga這類公司;在學術界做教授;在微軟研究院、IBM研究院、HP研究院。
個人回國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國內的機會更多,我更有機會做一些能夠改變世界的事情。我的朋友圈子裡抱著這種念頭回國的大約有10來個,不到10%。多數在創業。個人愚見:如果你是抱著一種可以大口喝牛奶的心情,那我勸你還是別回國了。國內的遊戲規則我個人是很難接受的,雖然我是巨蟹座的。
其次是我個人很喜歡加州的氛圍,陽光 海灘 美女 拖鞋和襯衫,就算討論不了什麼我勒個去或者金庸之類的東西也無所謂,我更願意接受新鮮事物,再直白一點就是我希望我不是被祖國犧牲的一代,但是我是90後,必定要被犧牲。許多人討論到在國外工作和國內機會多等問題,我覺得國內機會是很多,但是由於各項法律保障系統不完善,導致你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會覺得礙手礙腳,想法不敢到處說之類的。在國外工作向大家說的有一定的工資,條件中上工作幾年又會有房子,壓力雖大但是拿到綠卡後保障性也高,比呆在國內強多了,何樂不為呢?父母不願意來國外生活你沒辦法強求,人終歸是一個人。現今有許多人說到中國的月亮早已和外國的月亮一樣圓一樣亮了,幹嘛還要出國?我想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吧,但是我想試問有這樣想法的人:1.你家裡如果沒錢,你說靠你自己的實力去找工作?找到的幾率有多大?2.你在國內生活這麼多年,腦袋裡到底有沒有形成意識形態,就是超前意識?3.如果你說你家裡又有錢,學習又好,是大學畢業時班裡唯一一個找到工作的人而且還月薪6000,我想問你;你每天不關注新聞嗎,你每天都吃各種化學元素不傷身嘛,每天看著你勞累這麼多年的父母不心疼,每天都能聽到前幾年發生的大事件在今天才報道不無奈,每天都能看到咱們領導人在歌頌祖國的時候不心寒。順帶問一句:你快樂嗎?同問大家和題主相同的問題。最近的一個月內所作的決定,將決定我未來的歸屬和人生走向。今年的五月份即將過去,H1B工作簽證沒有抽中,心裡不知道是什麼滋味。自己一個人漂泊在外3年。3年,沒有回過中國,3年沒有見過父母一面,三年的努力在美國幾乎白費,除了辛辛苦苦攢了一點點將近兩年的工作和實習經驗,結果還很可能和國內匹配不上。專業MS Marketing,背景網路營銷(E-commerce,SEM和SEO).從小學語文見過無數次人生十字路口這個詞卻無法領會這個詞的意思,自己覺得自己184的東北大漢,沒有什麼能難得到自己。但是現在的處境不得不把自己逼得註冊個知乎賬戶來向廣大的網友徵集意見。
因為國內大學不是名校,不甘於平庸的生命所以當時跪求父母動用一部分棺材本把自己送出國門,並發誓以後一定掙大錢孝敬二老,結果到了紐約一所同樣差不多平庸的大學。。。Hofstra。來到了以後忍過一年然後投簡歷找實習,終於把白紙一張的簡歷變得有了點聲色。三年過去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申請H1b的公司,但是運氣不佳,實在是沒有辦法了。這三年加上國內的22年,我沒有找過一個女朋友,不是說不想找,是真沒時間也沒有自信,我自己都吃不飽,怎麼給你買LV啊。。。這樣吧,我腎在這兒,你拿去換個腎7吧。。。
剛才玩笑兩句而已,現在父母的意思分為兩派,母親比較隨和,只要我能平安,健康,快樂的喘氣兒即可。父親是個美國迷,從未來過美國卻對美國經濟政治歷史了如指掌。我本來想偷偷潛回中國找個工作混出個人樣來再和父母說,但禁不住父母和朋友天天地問抽籤結果就只好坦白了。關於是走是留,我個人內心的想法,也是留學前的想法,就是向美國公司學習技術,經驗,能夠將來帶回國內找到機會為國內的企業做點事情。通俗地說就是學成之後報效祖國,男子漢大丈夫,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美國好又怎樣,難道有奶就是娘?我們就算是想留也絕不用某些不屑的手段(你們懂的)。結果,年輕人就是年輕人,所以年老的人站出來提出過來人的意見,說中國怎麼怎麼。。。。美國怎麼怎麼。。。。無非就是那些事情,空氣污染,食品安全,孩子教育,買房買車,衣食住行,思想,自由,民主,人權。說得完全就感覺報效祖國的念頭反而顯得荒謬了,我真是想不明白咱們的骨氣哪裡去了,我知道現實很殘酷,夢想不能就飯吃,但是難道回國就活不了了么?兩派觀點現在交織不下,我實在是不勝腦力,不得不在這裡求助各位知乎大牛們。看看到底怎麼辦好。估計大家也不是來聽大道理的,所以就自己的真實情況隨便一說,雖然隨便,但也是經過掙扎煎熬深思熟慮的!!目前在美工作一年,大公司,中部二三線城市。工作短期尚可,個人生活悶到爆。從小到大,都是被動選擇,不是選哪個更好,而是不選那個更差的。換言之沒有勇氣追尋夢想做出改變。目測再工作一年必定回國,原因如下。一、在國內屬活潑開朗喜歡交朋友型,歐美大部分公司中老年人是主力,不像國內那麼有朝氣,也不像國內那麼多同齡人,再加上也不是同種人,所以人脈極其極其難建立,信息激勵信息資源極其極其匱乏,沒有除純工作之外的工作樂趣。二、基於一,我認為工作中的性格優勢很難發揮。工作性質不是碼農,需要各種與人溝通,又基於語言劣勢,所以交流談判等等技巧,細微的態度,幽默甚至簡單的開玩笑,都不容易準確的傳達。實在是太太太太不爽。這一點上,如果國內就是悶蛋一個(大家請勿自行對號入座。。。哈哈)也不喜歡或不需要時時呼朋引伴的,必然體會不到,也必然欣賞享受國外的生活。但我認為這是新鮮空氣藍天白雲上廁所有手紙所給不了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三、基於二和三,我在國外事業的長遠發展一定不如國內。不要跟我爭!!!就把話撂這了!!!(雄糾糾氣昂昂)
取決於自己有什麼夢想。哪裡最適合實現夢想,就應該在那裡待著。和留下/回國沒有太多關係。
個人對呆的地方沒有特別大的傾向性, 也不想糾纏于歸不歸這樣的問題。哪裡待著舒服,那裡就是家。回國。因為出國讀書的錢是國家給的。從小就知道,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當然,政策上也是必須回去的。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專業,只有在中國才大有可為。我不懼怕一切的不公平與不民主(這個是否是真的仍然有待商榷),我唯一害怕的是自己學有所成卻處處掣肘。只有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才不枉與愛人分割萬里。
我在國外過得比較開心,有很多國際朋友,也經常參加party,一起出去玩兒,也喜歡吃西餐,但是這些都不是我留下的理由。
不知道為什麼,雖然小時候家裡很窮,但是從來沒有覺得祖國迫害過自己,相反,對於自己這種家庭,能夠一路順利求學,找到自己未來值得付出一生的事業,感激涕零的說。也許是被洗腦太徹底了吧?不知道身邊的中國人為什麼提起國家來那麼苦大仇深,明明都是中產,生活滋潤,比我家有錢太多了,說的直白一些,就是既得利益者,但卻越是這些人,越覺得國家已經一團糟,甚至覺得有戰爭的地方都比國內好,不理解他們遭受了什麼迫害。還有一些同學,是因為出來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精神上的,經濟上的,所以能明顯感覺到他們說服自己留下的成分在裡面。
我已經出來很久了,仍然日夜盼望早日學成歸國。這裡好山好水好無聊,但不是我家。家裡也有別的兄弟姐們,我也是個比較親情淡漠的人,說白了,還是為了自己的事業發展,沒有多麼偉大。看到這個話題也來說句,我想回與不回是每個留學生都一定會掙扎的一個。在美國第七個年頭了,打算回去。不像其他的朋友抱著報效祖國的崇高理想回國,我想回單純是因為歸屬感。美國的環境其實可以生活的很安逸很穩定,但是我始終沒有找到一種文化的connection。自己也不算是外向喜歡熱鬧的人,照理說應該可以在美國這個相對單純的環境活得更好。起初剛來美國一切都新鮮,也抱著不留下來不罷休的心情奮鬥著。時間一長思考的事情就很多了。中部念完本科後上了某藤校的研究生,在lab打工,裡面都是移民了30,40年的老華人。看著每天在小辦公室里重複著各種瑣事,講著不流利的英文,我是感覺心酸的。當然,他們的生活是安逸穩定的,也算是實現了他們的美國夢。而作為一個90後來說,我內心很五味陳雜。不是說國內有多好,只是覺得似乎留下來的代價有點大。相信每個留學生都認同在國外的生活很悶,找工作也只能是和技術有關的工作才好找,而於此同時看到國內的朋友有的創業,有的北漂,有的換了和之前完全不一樣的工作,有的網店經營的有聲有色,在人生最好的年華嘗試著不同的經歷,而我如果選擇留下來要把十年甚至更長的時光花在一個工簽還有一個身份的小卡片上。有人告訴我,你回國也很辛苦,有可能待遇比這裡差好多。苦,自打留學那一刻起就不知道這個字怎麼寫了。哪個留學生不是身懷各種技藝,修燈修傢具通馬桶修車,通宵趕due兼職熬夜睡lab。我不怕苦,只是不想人生就這麼平淡的過去,尤其在最好的這幾年。至少回國我可以嘗試些新鮮的東西,我找工作也不用因為身份和專業限制在僅有的幾個選擇,薪水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一種文化的connection還有你是否快樂。這段文字並沒有要不敬那些為了美國夢還在奮鬥的人們,這只是單純的表達我的一種心聲,一種七年沒有過過春節的心聲。
有意義就回,沒有意義就暫時不回。
為明天的強盛而回,不為今天的肥大而回。
為高遠理想而回,不為扯皮吹牛而回。
為埋頭苦幹而回,不為拋頭露面而回。
為江山如畫而回,不為污水橫流而回。國外雖好,但我覺得沒有必要留下來。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開放了自費留學限制以來,出國留學的同學可謂是扶搖直上。從歷史上看,新東方和俞敏洪那一代人正好的碰到了這個這個時代的浪潮。到今年2017年出國熱基本上已經持續了30多年,尤其是從2010年以來,每年出國的人數不少於30萬到5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的重頭也從過去以研究生和博士生為主轉移到了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和高中生。
出國以前,很多人都是這麼以為的,包括我過去也一樣,能夠留在國外最好,那怕也得拿上一張綠卡再說。而且,回國還是留下來這個問題一直是對於留學生來說一個比較深刻和意義重大的問題。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從過去的很多人有著堅定的想要留下的信念轉變到了堅定的想要回去的意願。而在過去,很多人是因為留不下來而選擇回國的,如今卻是更多的回國的還會鄙視一下那些想要留下來的人。具體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呢?其實只要是明眼人出來轉一圈也能很輕鬆的掂量掂量清楚,是否有移民的必要。
我的這篇文章想從個人,家庭,社會三個維度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我認為沒有必要留在國外。適用人群即位一般的普通留學生,至於那些只想享受生活的,貪圖國外空氣好的,轉移家庭資產的不在我討論的範圍內。
我主要分析的是在個人,家庭,社會三個方面在國外所會面臨的一些問題,由於我出國時間比較早,並沒有對國內社會有著太多的了解和熟悉的認識,故無法做一個比較研究。但是,就僅僅從這三個維度來進行分析,足以證明沒有必要留在國外的。
第一維度:個人
作為一個高中畢業就出來的留學生而言,我在國外生活的時間基本上已經三年有餘了。那麼在個人這個維度上面究竟應該如何分析這個命題呢?我基本上會從我個人的經驗和反思來進行思考我所遇到的問題都有哪些。我認為這些問題是具有普遍性的,並且其中一些問題是具有本質性的。那麼這些問題的探討還是十分必要的,畢竟對於沒有在國外生活過的人來說,這樣的感受基本上是微乎其微的。
一些基本的問題有:語言問題,心理問題,社交問題,文化問題,融入問題,身份認同問題,歸屬感問題,上升空間問題,個人發展問題……
其實我本來沒有想談這麼多問題,但是隨便一想就能想出了這麼多問題。那麼我就挨個談下去吧。
對於語言問題,我認為這個東西的確不是很好解決的。在這個問題當中,我們所面臨到的困境其實是分層次的,越先遇到的問題是越好解決的,越往後遇到的問題是越難解決的。而且這個問題其實還是一個相當深刻的和嚴峻的問題,並且會牽著到後面的其他問題。
我先把我們所遇到的困境在語言問題當中列一個序列:辨識-&>表達-&>交流-&>口音-&>寫作-&>選詞-&>習慣-&>思維
這些我們所能遇到的困境其實都是從學外語開始一直到一個人非常熟練運用之後所能夠觸及語言本質的一系列問題過程。前面一些簡單的東西我只需要稍微講兩下,到後面比較哲學一點的問題我會詳細解釋。
在語言問題當中,如果是出國以前在國內已經把語言成績考的很不錯的同學可能已經跳過前面好幾個步驟了。但是我覺得還是從頭開始講起來比較好。
辨識問題的意思其實就是我是否能認識這個單詞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我能否理解一種表達在另一種語言當中的方式。如果我可以識別並且理解這些表達那麼這個階段就已經通過了。
在識別已經不是問題之後,我們所需要做到的就是要把我們想表達的東西所表達出來,也就是相對第一個輸入階段而進一步的輸出階段。如果我可以輕鬆自如的表達我想表達的東西,那麼這個階段也就已經通過了。
在輸入與輸出的階段都完成以後,我們就要觸及一個語言功能問題,那就是交流的功能。我能否跟他人用此語言進行比較良好的交互,並且完成彼此想要傳遞的信息。
口音問題其實如果想刻意修改的話其實是可以達到的,只不過就看本人是否願意了。之所以有口音主要是跟第一語言的用語習慣有關,一方面是L1 phonetics transfer to L2, 另一方面是發音器官的固化所導致的。這是從發音主體方面講。那麼對於聽者來說,由於我們大腦不習慣接受奇奇怪怪的東西,所以我們下意識當中會討厭帶有口音者。這是沒有辦法的。改變方法只有刻意聯繫,但是真的有這個必要麼,我其實不是很清楚。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人的英語各個都有口音,人家怎麼也沒說找一個標準普通話出來呢
寫作對於我等文科生而言其實是相當重要的,但是畢竟作為一個非母語者,想把文章寫的好可是真得下好一番功夫呢,除了不能有語法錯誤意外,最關鍵的就是用詞是否恰當的問題。由於我們在國內學單詞基本上都是照著中文意思來學習,這樣其實我們就很難明確的感知英語單詞在語境當中的真實含義和明確意思。改進這個步驟的方法除了多讀書意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其他辦法。
習慣問題其實跟用詞差不太多,由於我們有著母語的知識,所以很容易把母語當中的用詞習慣和語言用法帶入到目標語言當中,此外就是我們不能夠很好掌握本土語言的用詞習慣,除了多多沉浸在語言環境當中也沒什麼其他的辦法
最後一個思維問題其實是我比較想談論到。之前有研究表明,當人們在說外語的時候會更冷漠,也就是感情因素減少。其實我認為是語言敏感度降低的關係。但是,除此之外,這會可真的影響到思維了。就拿漢語和英文兩個語言來進行對比,我們就能發現其中本質性的差異在哪裡。漢語作為象形文字是對現實世界的複寫,而英文等表音文字是對語言的複寫。這樣,表音文字的抽象性就會高於象形文字,但是同時由於表音文字的抽象性提高了,脫離現實世界的程度也就越遠,使用者會變得更加理性和邏輯,從而情感因素相對於象形文字的使用者就會降低不少。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從源頭一直到發展都走的是不同的兩條路。
但是,這樣的危害究竟是什麼呢,其實也沒啥,只不過就是你這個人變的很無聊罷了,會變得特別抽象,邏輯,理性,僅此而已。
我們再來看看心理問題,一般在國外我們首先感受到的一點是什麼,毫無疑問,這就是孤獨。其實,孤獨的形成從幾方面都是可以進行解釋的。最簡單的解釋是國外人比較少。的確,相比於國內的人山人海來說,國外確實人比較少。但是,即便是人比較少,人依舊還是一個社會動物,整個國家那麼多的土地,人口又不是平均分布在土地之上,而基本上也都聚集在城市裡面以及周邊。那麼為什麼還會感到孤獨呢,我認為主要是文化層面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差別。在西方,他們整個現代文化的建立是在個人主義基礎之上,除了少數像德國這樣的國家意志比較重的國家意外,大多數都是以個人主義作為他們的思想根基。所以我們從一個集體主義國家出來的人,來到這種個人主義國家之後,首先感到的就是這樣一種差異。以前在國內幹啥都可能會一堆人,現在基本上都得自己干。外國人也不是怎麼愛成群結隊,如果你想抱團那麼基本上也還是找自己人。但是國人裡面你也很少能找到一些志趣相同者,到最後你寧可幹什麼事情都一個人也不屑於雜魚為伍。
一個人待久了以後,社交上難免就會出現一種問題,畢竟人還是需要表達自己的,需要一些能夠交心的真朋友。而相比於國內的同學來說,在國外遇到的這些人更難交心。大多數都是以酒肉朋友居多,要麼就是工具朋友,基於你的利用價值為基準來找你的人。前者多了你會淪落到荒淫無度的享樂主義,後者多了你會被物化。反正你還是找不到交心的人。於是你可能會去找外國人,在你已經熟練運用表音文字思維之後,你已經很容易的理解外國人並且能夠痛快的跟他們交流以後,你發現自己依然還是跟他們聊不來。一方面他們對於你來說一貫的秉承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態度,另一方面由於你們兩者身上攜帶者不同的文化背景,行為習慣等方面很難契合,這就導致了很多不理解。比如,你就是不喜歡他們的酒吧文化和性文化,你就是瞧不起這幫整天貪玩而又不思進取的溫水青蛙等等。
文化,融入,歸屬這三個問題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於你們存在著很深的文化差異,你可能試圖去融入他們,但是基本上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命題。因為,從哲學上來講,這是一個關於主體性和同一性的問題。如果我要成為你們,我首先得否定我變成非我,從而再成為他們。但是,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願意首先否定自己的文化,自己這麼多年所以經歷的東西,自己所熟悉的方方面面從而來一個全盤西化,僅僅是為了融入他們?反正我是不願意的。除此之外,我來到西方以後開始嘗試了解他們的文化,由於我是學哲學的,很自然而言的從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一直看到後現代。在我多多少少了解了他們文化的發展脈絡之後,我覺得我可能只能把他們這些東西當作一種歷史或者是思想史來對待。即便我自己在裡面學習和收穫到了很多東西。但是說一千道一萬,這並不是我的精神家園和情感故鄉。這些東西遠遠沒有我讀唐詩宋詞能給我帶來的心靈安撫來的親切和實在,這就是一個精神歸屬的問題了。不過,好在我還是能找到一個歸屬的,而移民二代們可就成了精神上的游牧民族了。這個我會在家庭維度進行探討。
身份認同問題其實對於我們這種成年以後再出國的人來說還比較好說,因為我們已經有了一個精神家園。但是對於初高中就出去的和移民二代三代來講問題就大了。他們可真正就是需要來一個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他們作為精神上的游牧民族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他們遺忘了自己的語言。
對於上升空間問題和個人發展問題。毫無疑問華人在國外是有天花板的,這個不需要多說。而個人發展問題其實可以結合社會問題一起來討論,那麼請看我的社會維度。
第二維度:家庭
在這個家庭維度當中,我自己思考比較多的還是關於下一代的問題。主要從教育和歸屬兩個角度來進行探討。由於我本人還沒到談婚論嫁的年齡,所以關於找對象的問題我無法觸及。父母的問題其實基本不需要太多說,畢竟人年紀都大了,出國來玩一玩還行,長時間待可能真的就要進行自我否定了。
那麼我先來談談教育問題。如果我選擇了留下來,那麼毫無疑問我基本上會把我的下一代留在這邊進行教育。我想這也是大多數人所想的,因為他們天真的以為國外的基礎教育就比國內好很多。孩子有了自由的時間玩耍,沒有那麼繁重的功課,並且想像力還不會被扼殺。我只能說,你們哪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ve. 別以為小孩在西方接受了教育各個都能成為牛頓,愛因斯坦,尼采,福柯,馬克斯韋伯,人家自己本來就是天才好不好。
而目前的西方基礎教育或者是北美的基礎教育,是十分失敗的。我跟哲學系裡面的以為白人姑娘吃飯時候,我倆專門探討過這邊的基礎教育體系當中的一些問題。她給我了一些比較原始的第一手經驗。首先,她認為,北美的基礎教育當中沒有能夠培養一個自律的人。如果在美國上過高中的同學就會知道,他們這種學校裡面的紀律是非常差勁的,學生可謂是目無尊長,毫無集體榮譽感。上課幹什麼的都有,而老師秉持著人道主義精神缺不能批評和辱罵學生。所以小孩們就在這樣一種「寬鬆「的環境下長大。而自律的習慣在小的時候沒養成,以後可就更難了。
其次,她告訴我,學校裡面的老師依然是秉持著人到主義精神為了保護每一個學生幼小而有脆弱的心靈,不希望任何人掉隊。他們選擇了所有人都向班裡的最後一名看齊,這樣班裡面最差的那位學生的幼小心靈就不會收到了創傷。而代價就是全班人都跟著一起傻逼。當然,這也僅僅是我那朋友的一面之詞,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是這樣的,西方也有好學校,但是小孩的一生其實早在他的前幾輩人裡面都固定了。能否上好學校一方面看家裡的資金,另一方面還得看你們家的社會地位如何。而國內的學校,其實基礎教育階段即便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總體而言至少不會把人教成傻逼,雖然會放棄一些人。這就是一個電車問題,你說怎麼辦。
另一方面,二代們遇到的文化問題是十分嚴重的。我暫且稱他們為亞細亞的孤兒or精神遊牧民族。我在溫哥華有一個關係不錯的華人二代,他是很小的時候就到加拿大的,會說粵語,普通話只會講一點點。我們在一起都說英語,因為本來我說英語的朋友也不是很多。我曾問過他對於身份認同這個問題的看法,他說他們或多或少都是有的,這個問題在小的時候不是很明顯,因為自我意識不是很充足。到了高中長大以後,他們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原來跟白人們是不一樣的,而白人基本上也不太跟他們玩。
在大學裡,由於不少這種二代不會說普通話,所以也很難跟留學生玩到一起。但這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他們需要選擇成為誰。我覺得他還沒有認清楚問題的嚴重性,他告訴我他覺得自己兩個都可以選擇。但我其實不敢告訴他實際情況,因為我怕他承受不住打擊。在我眼裡的實際情況是,他誰都成為不了,只能成為他們這種亞文化的存在。也許再過幾十年各種XBC多了以後會形成一種文化,但是我保持懷疑。要麼你去跟隨安格魯撒克遜人這一套文化,師從古希臘一直到後現代這麼一脈;要麼你選擇學習中華文化從先秦諸子一直到辛亥革命著一脈。而可怕的是他們那一個都學的不明白,當然還有非洲文明,拉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等等可以去選擇。
我們作為從小生活在中國的人而言,還是有根的,能夠回來的,能夠在古典文學當中尋找到共鳴的。但是這些二代們,沒有國內的生活經歷,不會講他們自己的語言,由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匍匐在文化的沼澤泥潭之中艱難地前行。你真的願意你的後代成為這樣的人么?反正我不願意。
第三維度:社會
在社會維度當中我想談的基本上只有發展問題。我會從詞語角度談到精神角度有關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種種看法。
詞語角度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切入點,從中文不太好看出差異,我用英文來進行分析。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英文叫做developing country,而美國等西方國家作為發達國家叫做developed country。如果我們用中文理解這兩個詞語之間的差異可能和我的英文分析會得出相反的結果,因為中文當中的『發達』帶有比『發展中』更加濃厚的積極以為。
然而,我們開看看英文是否也是如此,其實不然。在英文當中-ing是現在分詞的後綴,而-ed是過去分詞的後綴。所以,developing帶有著progressive的含義,意味著這個國家是出於一個上升階段,發展依然在持續進行。而developed的意味則是過去完成,也就是發展這個狀態已經完成,換言之如今已經不再發展了。這也能很好的對應我們在國外所感受到的社會環境,不論是北美還是歐洲,整個社會就像是一潭死水,基本不太會看到欣欣向榮的大好面貌。反而整個社會都是懶洋洋的一種模樣,到點上班,到點下班,平時關門還非常早,民眾和青年基本上也不思進取,看不到什麼未來,大家就基本這樣過著日子,階層流動性也十分小。
而反觀國內,即便這幾年經濟有所下滑,但是我們依然還是有著拼搏奮鬥的精神,由於建國還不到100年,真正的改革開放快40年,很多地方依然存在著問題和缺陷,但也意味著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正是因為如此,這才能夠給我們這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改變社會的機會和實際操作的空間。這種東西在國外是不太可能有的。只要出過國的人,稍稍看兩眼就能發現國內依然有很多落後的地方。但只要能把這些做好,完善起來,都是很有前景的方向。
另外,還有一點,這是我個人的想法,我們為什麼要做一個逃亡主義者而不做一個改造主義者?我一個人跑到國外去享受大好河山究竟有什麼意思?我為什麼不能像上個世紀的前輩們一樣來改造,完善我的國家,讓更多的人過上一個良好的生活?就如同司馬遷在《史記 項羽本紀》當中記載著項羽小時候,學劍不成,乃學萬人敵的氣魄和精神。
我覺得一個逃亡主義者是很自私的。而且,個人跟國家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國家好了個人才能好,個人好了國家才能好。如果我們到如今還都是一個個的想留在國外,如果不是人才只是紈絝子弟的話,還請不要回來浪費著寶貴的資源,還請多挖資本主義牆角。
當然,如果你只是想安安穩穩做一個普通人,過著一個平凡的日子,可能國外更能讓你過的有尊嚴一些。畢竟社會制度等各個方面比較完善,如果你不害怕西方已經開始壞落的話。
說實話不想回國,樓上各位理由都說了很多,捨不得各種優秀的互聯網資源,捨不得雖然不算高的工資(因為國內難以找到match的),但是為了男朋友,一切豁出去了。。不過我現在有點回國前恐懼症了,具體就是擔心國內的工資難以維持我現在的生活消費水平,而直接導致生活水平的下降啊
尚在國內。
就是因為打算今後還是在國內發展所以沒有選擇出去念書,打算博士畢業以後申請出去做博後或者是工作以後申請訪問學者的身份出去。一來這樣所用的時間周期會短一些,自己和父母心理承受上會好一些;二來在國內讀書也會對國內的學術圈子多一些了解,畢竟以後打算在這個圈子裡生存。在英國三年半了,工作兩年了,打算去美國讀書,之後準備回國。因為父母。
關鍵還是看工作和自我發展的需要吧。
國外,說句實話,還是把外國人排除在外。推薦閱讀:
※現在的生活是你21歲的時候想要過的生活嗎?
※為什麼曾經勤奮好學,嚴格自律的好習慣上了大學(工作)以後全沒有了,現在做什麼堅持不下去?
※重度拖延症患者如何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是一個廣東的學生,想考華南理工大學的建築系,與建築學入門有關的問題。 ?
※你有沒有遇到過,有時你很努力了,但結果卻是個屁?怎麼說服自己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