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中國文藝青年夢想開一間咖啡店,但中國卻沒有像星巴克、或者韓系的漫咖啡一樣的品牌連鎖呢?

為什麼很多中國文藝青年夢想開一間咖啡店,但中國卻沒有像星巴克、或者韓系的漫咖啡一樣的品牌連鎖呢?順便問一句,中國是茶道的鼻祖,也沒有茶的大品牌連鎖。


補充:

看了那麼多的回答,包括其他相關的內容里的評論,看起來真沒幾個人對星巴克咖啡興起的原因有所了解的。如果說他成功地模仿了麥當勞,但是模仿麥當勞的人很多,也不乏模仿的比較好的。

星巴克咖啡成功的原因難道會成為一個「謎」?

~~~~~~~~~~~~~~~~~~~~~~~~

為什麼要把文藝青年與星巴克那樣的連鎖咖啡聯繫在一起?

也許是因為星巴克咖啡提出來的第三空間?也許真的以為星巴克就是靠的情懷開起來的?都不是,星巴克咖啡就是一個連鎖商業機構。

第三空間來自於義大利,義大利遍布各個街頭的咖啡館裡,坐著各種人。無論是急匆匆的商人,還是隨意路過的學生,或者是退休了的老頭、老太太,都會進來點一杯濃縮咖啡,看著店主做咖啡,隨口聊上幾句。或者是天氣,又或者是球賽,也可能是街頭巷尾流傳的故事。或者翻看一下當天的報紙。這就是公共客廳,大家都可以坐在一起聊天。

文藝青年與咖啡廳差著十萬八千里,根本不具備開咖啡廳的能力。所以如果把開咖啡廳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那恐怕這輩子也不會有希望。

咖啡廳是一個餐飲服務機構,他需要滿足顧客可能的多種要求。而這是一整套的商業項目,沒有必要的商業經驗,和咖啡專業技能,那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好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咖啡廳開了門,又關了門。輪番上陣了好幾次,最後沒剩下多少。

只有具備充分的商業餐飲服務經驗的人,才具備可能經營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

有了商務經營經驗,還需要必要的咖啡專業知識。這在其他行業很容易獲得,而在咖啡行業,就很容易被誤導到一條錯誤的路上去。那麼多咖啡廳,特別是那些打著「精品咖啡」幌子的咖啡廳,販賣著苦澀難以下咽的咖啡,還自以為「優質」的咖啡。這到底是誰的錯?

最終市場做出了選擇,該關門的關門,該停業的停業。更何況連鎖經營的要求更高,以現在那些咖啡廳的經營,想要做大,做成連鎖服務,那更是痴人說夢。

到現在,我還沒有聽到一個人在說到星巴克咖啡的時候能說到點子上。所以真正明白星巴克咖啡成功的原因的人,恐怕在中國沒有幾個。

所有把茶與咖啡分開考慮都是根本不了解咖啡廳這種經營的人。咖啡與茶從來就沒有分開過,咖啡廳不過就是一類店的名稱,並不是它所經營的全部產品。所以沒有必要單獨去討論茶館。無論是現在的茶藝館,還是過去的大碗茶,都不過是咖啡廳的一種。


對啊, 你的疑惑很好, 也是很多人的疑惑!

我覺得,不淪茶我咖啡...這和產業沒太大的關係, 還是"人"的問題。


文藝青年懂營銷嗎?

文藝青年懂融資嗎?

文藝青年懂餐品設計嗎?

文藝青年懂庫存週期嗎?

文藝青年懂供應鏈管理嗎?

文藝青年懂佈局設計嗎?

文藝青年懂選址嗎?

文藝青年懂現金流嗎?

文藝青年懂品控嗎?

文藝青年懂標準化管理嗎?

文藝青年懂員工培訓嗎?

文藝青年懂拆分嗎?

文藝青年懂談判嗎?

那你現在明白為什麼文藝青年的咖啡店沒有連鎖了吧?

喜歡就開,賠死活該。


這裡先把咖啡店分為三個維度:文青咖啡店(各種商業街/古鎮里的咖啡店),精品咖啡店(少數派/fisher),全球連鎖咖啡店(星巴克/漫咖啡)。

文青咖啡店往往死於情懷。因為文青們僅僅是覺得開個咖啡店顯得很文藝,往往他們不懂什麼是咖啡、不懂店鋪運營甚至不懂採購。產品和裝修都按照自己喜好來,隨便買台自動/半自動就開始出品。咖啡軟飲盈利不足時再加個調酒、做餐,最後不是店鋪轉型就是出售門面。

精品咖啡店是三者中唯一重點在「咖啡」而不是「店」的,確實是不能做到像星巴克那樣「火爆」全球。可以把精品咖啡、星巴克類比成手工匠人、工廠,手藝人在這個工業自動化程度很高的時代根本不可能成為主流。

做精品咖啡加盟和連鎖店的品控很難控制,已經做起來的品牌也不敢隨便招加盟商砸壞自己的招牌。好的咖啡師很難招聘到,培養成本也很高,一個合格的咖啡師起碼要具備對豆子風味的認知、產地/處理法特色、什麼豆子用什麼手法/濾杯沖煮、什麼烘焙程度用什麼水溫和萃取時間、杯測等等等等技能,星巴克咖啡教室jackey老師之流根本就不能稱之為咖啡師。我所接觸到的絕大部分精品咖啡店是老闆親自在前台出品,小部分是品牌大了養出了好咖啡師,或者用容錯率高的聰明杯出品。像fisher這樣的店盈利多半是門面+賣豆子+培訓,已經算是在業內很不錯的成果了。不過好在精品咖啡現在普及程度高了,已經出現了像seesaw這樣上海到處連鎖且品控還不錯的店子。uniuni也開到了第三家,不過感覺開始往「網紅店」方向走了,品控好也特別吸引喜歡去網紅店拍照的小姑娘。

像星巴克漫咖啡這種無非是占著個第三空間的名頭,花錢消費咖啡的無非是僅僅需要提神、花錢裝個逼、需要一個安靜空間工作/自習/聊天三類人(在這不談星巴克的高能飲料系列)。有第三類需求的人很多,也就是星巴克在咖啡發展初期給人創造出了這種需求,他們需要的是好環境而不是好咖啡,大企業拿錢砸出來辦的地方當然比90%的前兩者要舒服和方便得多,僅從門面位置、店面空間大小就可以碾壓99%獨立咖啡館=-=

中國走第三空間路子的連鎖咖啡店也不是沒有:雕刻時光、貓天空之城等等,這些店的共性都是環境很舒服但是咖啡一般。在這些店拼不過星巴克的原因也不過就是砸錢砸不贏,有錢全城遍地黃金地段開店的話哪還會差顧客和知名度?


2017年8月13日19:00更新。

一句話導讀:中國這個時代的咖啡品牌,是期待好匠人或者好商人的出現,而不是文藝青年。

這個問題需要分解一下。

我們先解決為什麼文藝青年都夢想開咖啡館,

後解決中國沒有咖啡項目下的品牌連鎖。

首先,咖啡製作這件事情,門檻不算高。

把所有咖啡沖煮設備學會,並不需要很多的時間。

甚至用心的愛好者,看視頻就可以學會很多。

比如虹吸壺,比如手沖,

這些器具手法上前後有那麼幾分鐘的視頻和簡單的各類公眾號文章,

就可以學會初步的咖啡製作。

我們願意把文藝青年和咖啡聯繫在一起,

是因為咖啡是一種「靜文化」。

街角的落地窗,

音樂開的輕一些

冷氣開足,

夕陽西下,一杯咖啡一本書,

然後簡簡單單的幾分鐘一杯的製作過程,

輕鬆有詩意。

哪怕是來的客人都那麼靜靜的,

這就是文藝青年的夢想。

既然說了是夢想著開,

那麼就一定伴隨著文藝青年個體上的對於咖啡館的某種內心描寫。

或許他們可以想到:

「哦,我開咖啡館,我就要算賬,就要洗杯子,就要吃苦,OK啊,這些沒問題的。」

生活就是要面對瑣碎,咖啡館打個幾個月工嘗試一下。

沒問題,打個工學一下,

就能搞明白怎麼回事。

事實上,真正看懂「開咖啡館是怎麼回事」的人,

也就那麼鳳毛麟角幾個人。

為什麼看懂如何開咖啡館的人很少。

跟我數個1、2、3。

1、因為夢想,是一種生活狀態;

而開咖啡館,是一種商業行為。

2、當商業行為成為日常的生活狀態,

一家咖啡館才能夠成立。

3、咖啡館成立之後,又能夠有能力開多家咖啡館;

或者能夠把單店的咖啡營業額做到極限,

才有機會說「我的咖啡館是個品牌。」

1、夢想成為生活狀態。

讓夢想成為生活狀態,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不拿咖啡舉例,換壽司。

同樣是餐飲行業,

我知道,很多人也知道容易理解。

「小野二郎生於1925年,2016年已經91歲的他仍然在工作。他的壽司店名叫「數寄屋橋次郎」,位於東京銀座,只有10個座位,沒有洗手間。在這裡吃飯要提前1個月預約(通常每月1日就預約完了),3萬日元(人民幣1700塊左右)起,顧客不能點餐,完全按當天的安排。一頓飯30分鐘內吃完,顧客要馬上走,因為後面還有預約。就是這樣一間奇葩的小店,獲得了米其林3星的榮譽,代表了壽司的最高水平。」(摘自百度百科)

這個人我們也是通過微博在2016年認識的。

然而,他60年前就開始做壽司了。

也就是說,現在能坐在電腦前看本文的我們,

在出生的時候,小野二郎先生已經做了接近30年的壽司了。

真正的別人處理過的魚,要比家父吃過的魚還多。

這個過程,小野二郎先生走了60年才通過一步電影讓世界認識他。

甚至說,他做這些,或者並非出自於文藝青年熱愛的「夢想」一詞。

小野二郎先生,是把生活狀態活成了文藝青年心中夢想的樣子。

從市場的角度考慮,

這是一種深度品牌。

餐飲的品牌模式主流的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深度品牌。

從產品的角度考慮,將單品做到極致,

需要極其嚴苛的產品控制級別;

需要極端的製作人員。

常見與日本。

代表品牌,

數寄屋橋次郎(小野二郎的壽司店),

是山居(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先生的店)。

第二、廣度品牌。

從產品的角度說,將某一消費市場的需求做到最大化。

更多考慮消費者的餐飲體驗,把口味一致性、獲客能力和食品安全問題做到極致。

低緯度品控要求;高緯度獲客能力要求;

高緯度食品安全緯度要求;高緯度消費者定位要求,

是廣度品牌要做的幾件事。

常見於美國品牌。

代表品牌,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

當然,還有旗艦店周圍一群小星星的品牌,也有單一品牌多品項經營模式的品牌,

由於沒有被大規模消費市場所熟知的品牌,在這裡先不做具體分析。

事實上,從過往已知案例的角度說,

能夠成為餐飲品牌,是需要把上述兩種主流餐飲模式中,

要求的那幾件事情都做到的。

這裡必須帶入本文的核心觀點——品控。

品控是產品控制。

是從業者對賣給客人的產品的把控能力。

帶入到以上兩種品牌模式的內容中,

小野二郎先生做的事情是把每一個他出品的壽司,

做到他對食材理解和要求的極限範圍。

魚要求最新鮮,有切法的要求,對米有溫度要求,對章魚要按摩40分鐘;

而星巴克,是要求全世界20000家店的每一杯出品,都是一樣的味道。

(這裡歪一句題:先不說好喝不好喝,成功的商業行為不止味道這一個緯度就能評價。)

提到品控需要伴隨著說出品,就是賣到客人嘴裡讓他們消費並滿意離店的東西。

因為,能夠出品賣給客人的東西,是商業行為成立的核心要素之一。

先不談從什麼地方出品,無論是蒼蠅小館還是星級酒店,

餐飲行業是需要靠產品的重複消費才能夠完成利潤最大化這一商業行為基本要求的目標。

這一要求是需要貫穿於從業始終的。

所以,餐飲行業的品控必須具有出品一致性。

因為今天和明天的魚絕對不是一條,所以小野先生會通過採購,儘可能的尋找一致性較高的魚,並儘可能的還原和小範圍調節出品手法,以完成味道極致這一出品要求;

因為全世界範圍內每天有20000家店,每天我們出品的每一杯咖啡,每一個漢堡都需要讓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統一品牌體驗,人為因素最小化,那麼我會要求統一深烘豆,統一全自動咖啡機,統一漢堡肉供應商(甚至是統一農場和飼養肉雞的品種),統一油炸溫度和出品時間。

能夠稱之為品牌的餐飲店,在品控上,做了一些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靠想像就完成的事情。

所以,如果有一天,這種商業行為成為了日常生活,

並需要一個或者一群人,把對一件事或者幾件事的要求重複5年,

這算一間咖啡館做好了一個產品。

而小野先生和星巴克之所以可以被我們稱之為品牌,

是把這個商業行為重複了進50年的。

這裡插一句雞湯。

品牌是外人對成功者的評價,

就像有才華的人從不認為自己有才華,他們只是在做事。

2、商業行為決定咖啡館成立。

其實,最簡單的是這步。

我在其他文章中提過,

上小學學數學,學會了數學我們就可以做生意。

用數字買來的東西,加數字賣出去,商業行為就成立。

商業行為成立,要開咖啡館就成立。

這裡要做的就是加減乘除。

所以,本文最核心的是想告訴文藝青年,

如果你的夢想是咖啡館,讓咖啡館成為日常生活,

那麼要做的事情核心是商業行為成立。

如何讓商業行為成立,做好加減乘除。

或者換種說法,減;加;除;乘。

減:買進,花掉了錢,減掉。店租成本,人員成本,營銷成本,水電成本。

加:賣出,收入的錢,加進。綜合成本之後加價賣出獲得收入,這部分是凈利,想獲得多少凈利,由自己心情和消費市場決定。

除:(固定成本+非固定成本+流動成本)除以時間,用營業時間算品項收支平衡;單品/全品項承擔運營費用;資金利用率;計算單日/月/年成本計劃,銷售計劃,制定促銷目的,銷售目標。

乘:單品X銷售量/銷售總額;總成本;設置主推單品,主推產品組合;定位目標市場;尋找目標客群;計算市場容量;VIP系統建立。

很多人看著這些很麻煩,其實很簡單。

就一個目的,我做的這件事情,要賺錢。

賺錢,需要考慮,減、加、除、乘,做這幾部計算要算那些事情,達到賺錢的目的。

雞湯一句,夢想從不需要情懷買單,買東西只需要錢,夢想也是。

先不說開咖啡館,做事,需要錢來回報,不是為做事標價,

因為錢,是勞動力交換的工具。

別人造樓,別人造車,我們做咖啡,

我們憑什麼用一杯咖啡換別人的,房,車?

用錢。

錢是工具,用做事換錢,用錢換想要的東西,再換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是實現夢想的唯一方式。

然而,餐飲行業最高效率用做事換錢的方法,

是把品控做到匹配於目標市場的級別,然後周而復始的做好這件事。

小野二郎的銷售額最大化,是把品控拉高到所有對手都無法匹敵的地步,靠著辦公樓地下室的低店租成本以及高獲客能力;30分鐘翻一台全店10張桌子的翻台率;世界範圍的知名度以及代表日本國家手藝人的60年堅持。

以上分號,只是他成功的周邊因素,如果他從60年前開始,不用自己的勞動換錢,

一切都是空話。

如果把商業行為看成人,

以馬斯洛需求理論去說,

錢是商業行為的必要需求,是最低需求。

如果小野二郎有情懷,好東西賣的虧本,沒有今天的壽司之神。

所以,神還是人,神做的無非是常人沒有的堅持。

3、當夢想成為生活,商業行為也成立,我們要做一個星巴克一樣的品牌。

中國沒有星巴克一樣的品牌,這有一個政策原因。

改革開放剛不到40年,中國是從計劃經濟過度到市場經濟的。

下面這段摘自百度百科。

「計劃經濟(Command economy),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說這個為什麼?

我們現在經歷的是市場經濟,

也就是說,我本科所學的市場營銷放在40年前,真正的是給和尚賣梳子。

開個玩笑。

計劃經濟是將產品交給供應端,

生產者做什麼依賴於計劃,

消費者用什麼也依賴於計劃。

這適應不了民用市場。

因為計劃經濟不給消費者選擇的權利,

結果就是生產毫無動力,無法優勝劣汰。

為什麼沒有星巴克這樣的品牌,

因為市場經濟開始也就30來年,

中國商人從開始學做咖啡開始,

才經歷了30年。

星巴克,是從1971年開始做市場的,

美國人從建國就開始做生意,搞品控,

那時候我們還是計劃經濟時代。

我們也才從計劃經濟時代過度到市場經濟時代20多年,

從物資匱乏,能夠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產品才20多年。

消費者也才學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20多年。

中國的餐飲行業都還沒有能夠稱之為品牌的企業(以肯德基、麥當勞的品牌普及度和消費便捷性衡量),作為餐飲行業下的分支咖啡行業當然沒有星巴克級的消費品牌出現。

學習消費市場,學習消費行為,不只需要專業學習,還需要實踐。

現在的咖啡市場,一方面速溶咖啡告訴消費者,喝的是苦的,喝完了提神;

一方面精品咖啡館告訴消費者,選我是比格高,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徵;

星巴克告訴消費者,有咖啡館這種消費形式,生活方式;

至少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

如果想要中國有一個星巴克級別的咖啡企業存在,

需要一個團隊,做一件星巴克沒做過的事情,

滿足消費市場的某一種不同的需求。

這個需求無關於作為咖啡職業者的夢想,

只跟大眾消費的某一個行為有關。

這,還要一代人的努力。

以上。


你都說是文藝青年了,文藝青年要有點匠心吧,你看到哪個日本料理大師的米其林星級餐廳開連鎖了?只有中國人和美國人才會賺點錢就想著擴店,開連鎖吧!錢不是商業的唯一目的,甚至要允許很多壓根不把錢當目的的商業形式。題主如果有時間可以看下2016年《曉松奇談》關於聊日本匠人那幾期,至少我是很佩服那種精神的,我也希望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這裡要說一句,稍微懂一些咖啡的,就知道星爸爸在在咖啡屆是非常low逼的。

而人民大眾不僅不關心咖啡豆的產地和品質,也不關注口味和口感,只在乎你放了多少奶,多少糖,糖漿是香草還是榛果,做法是卡布奇諾還是拿鐵。

而你喝的上面這些,根本不是咖啡,而是咖啡味飲料。文藝青年開的咖啡店,當然不是朝這個方向走。

星爸爸成功的連鎖店模式,來自於咖啡做法和口味的標準化,來自於咖啡外帶而不是在店喝。

它雖然是成功的連鎖店模式,但是無疑,走這個模式不是任何一個有夢想的咖啡人所期望的,只是資本家和投資人所期望的。

所以,當你在某個不鬧不吵的街道,看到一個面帶微笑的老闆娘,給寥寥可數的客人做咖啡的時候,也許她並不是失敗了,也許她是真的成功了。


有seasaw了。

還有開咖啡廳不是想的那麼簡單的,你得懂咖啡,得去學做咖啡考證。

還有大部分人提到咖啡廳,第一反應是小資有情趣,很多咖啡廳老闆和咖啡愛好者其實就是把咖啡看成一種飲料,把咖啡豆看成一種農產品。

文藝青年是不適合去開咖啡廳的,適合拍照還有說走就走的旅行抱把吉他唱民謠然後配點滄桑文字。


一般咖啡跟情懷、文藝扯上太多關係的話。那基本可以肯定裡面的用戶基本上都是過去照相、約妹子、裝逼等等的。而老闆們基本上不懂咖啡+不懂運營


「只有當開咖啡館根本不是你的夢想之一而是夢想唯一時,你才有資格說開咖啡館」,那麼,中國的年輕人是否是這樣的呢?

還有,我覺得只有心特別靜的人才會開好咖啡館,她或他不會因為金錢或者人氣什麼的而煩惱,也不會只為了賺錢而去開咖啡館,開咖啡館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做好它,讓更多的人去品嘗正宗美味的咖啡,如此,真正能做到的年輕人是少之又少了。

最後,沒有太多經濟基礎的人想要開好一家自己的咖啡館,我的個人想法是,年輕時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慢慢攢錢,來日方長,一步一步的,會有那麼一天,你開咖啡館的夢想會實現的,我是這樣打算的。


有啊,有太平洋咖啡啊,有seasaw啊,有Gee coffee啊,seasaw專業度高,太平洋咖啡店也多啊,Gee coffee冰釀,氮氣咖啡很出名,咖啡也很專業。這些都是中國成長中的連鎖店,當然不能跟星巴克比,星巴克品牌有那麼長時間的歷史沉澱了,已經不僅僅只是一杯咖啡了(雖然根本不能叫真正意義上的咖啡),中國的咖啡文化接受時間晚,所以成長也晚,這很正常。


一個美國人來中國玩了一圈,去了非洲開了一家中餐館,因為有錢開了很多家連鎖店,連鎖店裡不請中餐廚師,都是用配料包微波爐加熱出品菜肴。魚香肉絲裡面真的加魚肉,肉夾饃是兩塊肉夾著一片漢堡包胚。後來一個中國人也來到了非洲,因為沒太多資金只開了一家小餐館,中國人手藝不錯,但已經吃慣了美國人的中餐館,覺得魚香肉絲里沒有魚,肉夾饃居然是兩片饃夾著肉。大部分非洲人都覺得這家店的菜色不行。。。。。


首先 中國有類似的 如華潤旗下太平洋咖啡 但市場佔有率比星巴克差的遠些

其次 文藝青年想開的是屬於第三波咖啡浪潮的店 也就是精品咖啡的路線 文青是看不上連鎖的商務咖啡店的 他們想要的(我猜)是獨一無二的充滿個人意志的空間


因為咖啡店的規模發展靠的是商人頭腦,而不是夢想?(ˉ?ˉ?)


中國文藝青年開咖啡店想的是我認為,我心中的咖啡店是什麼樣子,然後把這個樣子強行灌輸給別人


茶葉有的 喜茶 貢茶 一點點都很火


無意中看到該問題,我也有過類似的疑問,也分享說一下吧,不喜勿噴~純屬個人意見

看到那麼多回答,有的好長,有的也很精鍊

但是,真真投入到其中和有咖啡生活經歷的,少之又少

我自認為有一點點點點的發言權

在星巴克干過,自己也開過店

記住,是開過········

星巴克的咖啡是別的地方沒法比的

這樣說並不是維護和證明本人多愛啥啥啥

而是態度

如果你投入到這一行,且對咖啡有所了解

你就會對星巴克咖啡會有敬意,而不是抵觸

她是咖啡文化熱潮的第二波文化

大道門店裝修,小到一個攪拌棒,無時無刻不在幫助進入門店的人,提升品位

感覺有點跑題了

但還是要說說,外省的門店並沒有轉過,單說西安,每一家都有獨特的一面

還有問題里提出韓式咖啡

希望你知道,星巴克也好,咖啡陪你也好,他們的發源地,咖啡就好比日常的饃夾菜、豆漿油條、冰封、北冰洋等等一樣,是從小就接受的文化而已

回歸正題,為什麼…………

房租貴、舶來品、不是剛需、咖啡都是苦的等等等等

這樣的思想已經影響著好幾代人

那我們會有星巴克這樣的自營咖啡連鎖么

我個人相信肯定會有的,而且只比星巴克好,不比星巴克差


星巴克又不文藝


星巴克不是租用座位送咖啡嗎?


真的文藝青年們,開的並不是一個咖啡館,而是給志同道合的一群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場所罷了。

店不用大,人不用多,但每個來過的人,都是自己的一個朋友就好。

因此不需要連鎖,只要它屬於自己就好。

當然,不可否認,大多都是空想,在資本面前都是舉步維艱。但正因如此,這幫文藝青年才是那麼的可愛。


推薦閱讀:

大家怎麼評價星巴克的服務?
白咖啡相較於普通的黑咖啡有什麼區別和特點呢?
愛喝咖啡的大神們 清晨的一杯優質咖啡真的能照亮一天嗎?
為什麼麥當勞和肯德基都開始注重現磨咖啡的推廣,其優勢與星巴克等傳統咖啡行業相比在哪裡?

TAG:咖啡 | 咖啡館 | 咖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