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發達國家沒有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院是個偽概念嗎?
最近流傳的國家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意見徵求稿引起行業關注,互聯網醫院的模式是樂觀還是悲觀?為什麼發達國家不見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院是一個偽概念么?
是的,擱幾年前,移動+醫療算是脫褲子游泳,等潮水褪去就知道誰光屁股了。
這些年果然看到不少裸泳的。
現在時代變了,創業者不要臉的底氣比以前大多了,以前好歹是醫療周邊人士創業,有底線,現在多是沒底線的殺入這個圈子,直接已經是脫褲子放屁的節奏了。因為吧,現在有更多新概念了啊:大數據、智能醫療、健康管理,互聯網醫院…但是如果去問問從業者們,現實世界的醫療流程說到底是如何運作的?我看幾乎全部陣亡,所以,都不知道它怎麼運作,互聯網技術作為效率工具應該怎麼用呢?誰又會相信他們嘴巴里蹦出來的「互聯網醫院」呢?
做電子黃牛起家的也敢號稱「互聯網醫院」?整個中國在醫院裡就沒有多少人有底氣說自己醫院管理專家(很多都是業務科室上來的專家,管理其實不在行),一個外行扯什麼呢?即便是挂號這麼個簡單行為,事實上還會涉及「排隊博弈」、「運籌協同」等等運營管理問題,還不論公平等諸社會管理問題,所以這些人無非是吹個大氣球,你們別信,能撈實惠就去,玩還是讓他們自己去玩吧!
所謂遠程醫療之類的,根本也是偽概念。遠程不過是技術手段的一種,它本身滿足何種需求?這種需求在醫療流程中現在是如何被醫-患-管所認知的(先不談解決)?有沒有三方博弈均衡的場景可供切入?同樣的問題也可以留給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大數據之類。至少現在市面上還沒有一款真正著眼於醫療流程中關係管理的產品。使勁忽悠吧…這些產品終究和春雨一下,你們都覺得問診是醫療的關鍵一環,為什麼就沒做成呢?包括賣葯也是,為什麼不成呢?
醫療圈本身不太浮躁,講究實證主義,不會為概念買單,現在的核心問題並不是概念不夠酷炫,而是真沒有醫療管理專業人才。
看了太多政策文件,trust me,即便是國務院醫療高參開會,也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高端上檔次,對於更好的醫療生態,他們自己都糊塗著呢!距離國家衛計委發布《關於徵求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和關於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意見(徵求意見)意見的函》已一月余,被媒體熱炒的移動醫療「大利空」事件——註銷所有互聯網醫療機構並重新註冊,該事件目前餘熱不斷。我從從互聯網醫院的發展來談談對它的看法。
2015年12月8日,在國家大力倡導的「互聯網+」的醫療改革背景下,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在桐鄉成立,不同於以往只做健康諮詢的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院具備了在線醫囑、電子處方、電子病歷、整合醫保等更多的延伸功能。隨後全國大大小小互聯網醫院遍地開花,但多發展平平。2017年3月19日,銀川互聯網醫院的消息再次點燃這個平靜許久的市場,銀川市政府簽約了17家企業共同建立銀川互聯網醫院。此次建立的互聯網醫院有兩種類別:
1.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的互聯網醫院:無線下實體醫療機構,主要以互聯網技術平台為載體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與線下各實體醫療機構均開展服務協作的互聯網醫院模式。
2.醫療機構+互聯網技術模式的互聯網醫院:依託線下公立醫療機構設置不同形式的單個實體醫療機構,以新設置實體醫療機構為載體,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醫療服務的互聯網醫院模式。
這次主要探討第一種形式的互聯網醫院。這種形式也是醫療領域「互聯網+」一直非常期待的服務形式。
1.當地政府及政策支持
銀川市政府此次先後出台了6個紅頭文件,圍繞互聯網醫院的試運行、監督和管理、執業醫師准入與評級、醫保賬戶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以往國家並未出台在線醫療活動的相關政策,互聯網醫院的發展一直處於醫療的中間地帶,無法診療讓這些企業無法深入發展。這些紅頭文件的頒布,無疑是對在線醫療活動的政策層面的支持,使其合法合規,並且政府作為背書,也給簽約的企業有了加油乾的信心和保障。
2.實現在線診療,同時是醫保定點醫院
銀川互聯網醫院可以開具電子處方和遠程問診並用醫保支付,這對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以往的互聯網醫療因為無法在線診療,微醫、丁香園等只能發展線下實體診所或者只做在線健康諮詢業務。銀川互聯網醫院實現了這個功能,可以在線開具電子處方完成真正的診療流程,賦予互聯網醫療最實用的價值。同時,互聯網醫院被納入醫保定點醫院,而醫保作為目前我國覆蓋面最廣的基礎醫療保險,在線的診療過程直接從個人醫保賬戶中扣款,而不像以前只能自費或者商業保險,受益群眾將大大增加。
3、試圖打造醫-葯-醫保的服務閉環
銀川簽約的17家企業各自側重的服務不同,有發展多年的具有龐大醫生資源和在線問診體系的公司如好大夫、微醫等,也有醫藥電商公司如七樂康等,主要助力藥物配送環節,還有醫療信息化和大數據公司,如大象醫療依託美年大健康側重檢查診斷,北大醫信輔助構建在線電子病歷、電子醫囑、病人健康檔案管理的業務。
4.足不出戶享用優質醫療資源
銀川地勢偏遠,醫療資源相對匱乏,互聯網醫院的建立初衷是希望能帶來全國優質的醫療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造福當地百姓。互聯網醫院可以讓部分患者不遠行就能聯繫大醫院的醫生,獲得更為先進的診斷和治療,極大節省了時間和路途成本。60%的患者患有的都是常見病和慢性病,這些疾病首診後,後期只需定期複查,通過互聯網醫院在線複診也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銀川互聯網醫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其中存在著不少的挑戰。
1.系統開發難度大
互聯網醫院建立的基礎在於具備完整的在線診療系統,平台需要將遠程診療系統、電子處方與在線醫囑系統、處方審核與藥品配送系統、電子病歷系統、支付與結算系統各個模塊與管理這些功能的政府相關部門的系統里的資料相互連接,統籌起來,才能保證整個看病流程順利完成。假如說中間過程出現問題,比如處方需要輾轉數個地方才能配送、扣費不及時、數據傳輸延時等等都會導致一定的麻煩。同時銀川政府規定要將所有的數據保存在銀川大數據中心,在線診療產生會產生大量的電子病歷、電子醫囑、電子簽名等等,如何保證這些數據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是對技術的一大考驗。
2.線上活動難以監管
銀川宣布互聯網醫院2天後,衛計委針對銀川等地的試點召開會議,雖然並未明確叫停互聯網醫院,但表示諸多擔心,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醫療技術的邊界和規範性及缺乏實體可能產生的監管困難等。隨後,5.9日衛計委發布意見稿明確註銷所有互聯網醫療機構並重新註冊。如今,實體醫院中存在著如何監管診療活動的規範性,防止過度診療等問題,並且還存在醫患矛盾,那麼將醫療行為搬到互聯網上,這些問題並不會消失,可能還會更多,那麼如何監管並解決出現的問題確實是一大難點。銀川出台的政策上規定各家互聯網醫院對該平台上的行為監管和負責,這些企業互聯網醫療起家,在醫院管理這方面毫無經驗,要做到和發展多年的公立醫院一樣,具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還需要很多時日的積累和磨練。
3.治療病種有限
紅頭文件中規定互聯網醫院診療的病種主要有1.健康諮詢2.普通常見病、多發病患者診治(先試點皮膚病網上診療);3.診斷明確患者,診治後病情穩定,無需住院但需長期管理的複診患者;4.確診為慢性疾病的複診患者;5.各類手術後、危重症經規範治療後,需康復醫療或定期複診的患者;6.預約轉診、會診服務;其中多以複診病種為主,首診是以皮膚病作為切入點嘗試網上醫療,皮膚病的診治相對比較簡單,提供的資料主要以圖文為主,不需要太多的檢查和檢驗,那麼以後隨著診療病種的增多,勢必要做各種檢查和化驗,就要和當地的醫療機構合作或者建立獨立的第三方檢驗中心,影像學中心,病理中心,參與的機構越多,各機構的對接,付費和監管起來就越複雜。
4.與當地醫療的關係
互聯網醫院在線診療的開通後,網上看病會分流一大批客流量,收取的相關費用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外地的醫生和互聯網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架空了當地醫院,當地的實體醫療面臨著病人和收入同時減少的問題,不利於當地醫療的發展。
互聯網醫療是個新生事物,雖然目前由於各種原因被「叫停」,但我相信互聯網醫院的初衷是好的,利用互聯網技術確實可以解決一部分患者的看病需求,所以希望在這次互聯網熱潮「退卻」後,在新申請註冊的互聯網醫院試點的過程中相關管理和應對機制能夠不斷完善,做出一個互聯網醫院標準的範本,從而得到國家的認可。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不僅對互聯網醫療公司意味著春天的到來,也意味著醫療領域將會有顛覆性的改變。
以上回答由青銳創投負責醫療行業研究的投資經理@姚姍姍提供,我們也在自己的同名公眾號『青銳創投』更新自己的行研和觀點,歡迎知友們關注與交流。
的確沒有互聯網醫院, 但是有互聯網問診。
Teledoc (TDOC) 是我從它IPO之前就買到的股票, 是第一家上市的互聯網問診公司,看它的走勢就可以想像一下互聯網問診在美國的發展歷程,19美元上市後狂飆到30美元, 去年一度下挫到9美元,現在慢慢復甦到高點,和這兩年國內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也有點像呢。
至於問診要不要複雜成互聯網醫院,我覺得不可能,醫院除了問診還有很多檢查項目,需要大型設備配合,互聯網問診只能是輕問診,國內叫做互聯網醫院,有點誇大自己的廣告意味,其實就是問診而已。
互聯網醫院的價值和局限
作為遠程醫療的一部分,互聯網醫院主要是為用戶提供線上問診服務。與線下的傳統問診服務相比,遠程問診可以較為高效便捷地解決一部分直接而明確的需求。從當前的供需矛盾中可以看出互聯網醫院的價值和局限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面向小病的遠程問診。這種模式在美國的價值醫療的控費需求推動下,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並不如人意。這其中核心的原因是線下醫療服務難以滿足線上需求。正如之前所分析的,中國用戶在線下都無法對基礎醫療產生信任,更無法要求其在線上信賴以基礎醫療為核心的服務,而三甲醫院本身在線下已經超出其整體負荷,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在線上為用戶提供服務,這與美國基礎醫療自身發展較好並長期獲得用戶信任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目前針對小病和慢病為主的互聯網醫院模式只能通過依託於某家三甲醫院來提供服務才能得到發展,成為三甲醫院擴張和發展的工具。從實際需求和效果來說,這一類型的互聯網醫院仍有其一定的價值,特別是針對開藥門診和普通疾病的諮詢都有著替代的作用。目前有大量基層的門診和一部分的三甲醫院的門診都屬於開藥門診,這類人群一般都是有慢病和長期康復需求,他們更多的是需要醫生查看他們的檢驗數據並做出診斷。還有很多青壯年的小病患者,比如感冒咳嗽等疾病,只要問一些基本的問題再配以一些基本的藥物就能恢復。這類人群由於較為忙碌,抽出時間去大醫院排隊較為困難,如果在線上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他們還是會嘗試去使用。
不過,出於對基層的不信任,病人願意接受的這類遠程問診服務的前提是提供服務的醫生來自三甲醫院,而非來自基層,這就限死了這類模式發展的規模,因為三甲醫院的醫生平時較為忙碌,即使通過合理排班來提供服務也是時間相對有限的,而醫生是一個長期經驗積累的職業,無法像流水線那樣大批量複製,對於小病這類發生頻次較高的常規問題,靠大醫院醫生提供服務的最終結果是供給匱乏,病人無法得到較好的服務,這種模式也沒有辦法被大規模複製。
第二類是以慢病和康復管理為主的遠程問診。這種類型的互聯網醫院在美國並沒有類似的獨立第三方公司,更多的僅僅是屬於基礎醫療服務的一部分,通過增加互聯網的手段來為病人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通常慢病和康復管理主要提供疾病管理而非問診,更多的是通過醫生助理或護士來進行服務。
在中國,獨立的慢病管理公司發展已有好幾年,但瓶頸非常大,這些公司同樣緊盯三級醫院的醫生來提供慢性病領域的專科服務,這與中國用戶不信任非三甲醫院的服務也有著很大的關係。但三級醫院的醫生時間和服務動力有限,而慢病管理和康復屬於長期服務,因此和三級醫院醫生的定位並不匹配。
因此,如果要發展通過遠程問診來進行疾病管理的,就必須配合線下的基礎醫療來發展真正多層級之間的協作。通過三甲醫院的定期遠程問診服務加上基層醫療機構的長期健康管理,中國的慢病和康復管理或許能走出一條適應當前國情的道路。這樣的模式對於用戶有很大價值,但實施起來難度卻非常大,特別是要調動體制內的各個醫療機構的合作並不容易。當然藉助某些地區有特色的分診體系會有一些幫助,但如何構建一整套體系仍需摸索。
再次,針對急症的遠程醫療在中國還處於起步階段。如果有政策的推動,醫療機構之間的協同能夠有效的展開,這一模式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值得期待。中國醫療資源分布極度不均,優質醫療機構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這制約了急症患者獲得最快速有效的治療時間。因此,如果仿照美國的模式,未來在各個地區建立區域應急處理中心,再與區域內的基礎醫療機構進行緊密合作,為面臨中風等急症的患者提供及時遠程醫療服務,這將是一個值得快速切入的市場。但這樣的市場仍需一定政策的支持,比如醫保的覆蓋,體制內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如何定價。
最後是針對大病的遠程會診。針對大病的遠程會診早就展開,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遠程會診的有效性正逐步提高,特別是隨著遠程視頻技術的發展和雲端存儲和傳輸的發展,參與會診的專家可以準確地獲得病人的信息,作出有效的診斷。但是,這類遠程會診較難做大規模,主要原因是目前遠程會診無法使用醫保,雖然這項服務在某些省份已經展開試點,但畢竟總體需求量仍有局限,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的產業,只能作為醫療服務的有益補充,在跨區域的多層級之間的醫療機構之間展開。
總之,以互聯網醫院為外衣的遠程問診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主要受制於線下醫療體系的變革,只有基礎醫療體系獲得了強大發展以後,遠程問診才有大發展的可能性,而所謂的互聯網醫院不過是市場的過渡形態,難以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模式。
本文節選自研報《遠程醫療:價值、挑戰和機會》,如欲購買請直接聯繫info@cunfuriji.com
互聯網醫院的價值和局限 | 村夫日記這個問題這麼及時,應該是今天的發文導致的吧?
全部互聯網醫院必須註銷後重新登記
互聯網醫院這個東西,絕對是出了大問題了,才會導致這樣的政策。這本身就說明了,醫療這樣瞎搞,和互聯網醫療這種形式,容易導致問題。
我覺得,醫療知識是可以普及的,絕大部分人學習了基本醫療知識,就可以自己進行健康管理,簡單的用藥和疾病判斷,罕見病和手術治療,大型檢查,新技術治療,重症監護才應該去到醫院。
互聯網醫院,應該成為醫療知識的普及機構,而不是盈利性質。互聯網醫院,是中國創造。是投資和互聯網火熱下,投機下的炒作。
誰建設?誰主導?目的是什麼?決定了互聯網醫院的發展。
大方向肯定沒問題,只是還沒摸夠石頭、攢足經驗值。國外的聯網診療已經很成熟,特別是手術方面,比如達芬奇遠程手術。我覺得,咱們在這方面差距主要是軟體系統,目前幾大供應商,不能互相兼容支持,讓很多醫院把互聯網建設只搞成了微信挂號和醫生的微信群,把互聯網醫院搞成了各個科室上網。
開貼來懟 @洪嘉君!
-------------------------------------------------------------------------------
互聯網醫院的價值和局限 | 村夫日記
總之,以互聯網醫院為外衣的遠程問診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主要受制於線下醫療體系的變革,只有基礎醫療體系獲得了強大發展以後,遠程問診才有大發展的可能性,而所謂的互聯網醫院不過是市場的過渡形態,難以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模式。
什麼是文中所說的「互聯網醫院不過是市場的過渡形態」 , 一時想不出恰當的例子,強行類比下:
- 不是革命、是改革;不是休克式療法、是市場過渡形態;不是顛覆、而是改造;不是互聯網+、而是+互聯網……
舉個栗子:
- 改革開放前:你家要是自己養個雞、豬,不算在集體名下,那是「走資本主義尾巴」,是要被割掉的,坐牢的。
- 改革開放初期:做生意可能會坐牢的,叫「倒買倒賣」。
- 稍後:偷稅漏稅,侵吞國家財產……各種罪名,隨時可以讓一個「企業家」鋃鐺入獄,為啥?資本牟利是個最大原因。但現實的困境也有,比如不允許私人成立公司,個人只能掛靠集體企業,然後幾十年後,股權之爭就出來了?侵吞國家財產也出來了!所謂「原罪」。
- 再稍後:房改、醫改、教育改革,中間出現了各種「不規範、不標準」的商業模式,比如「莆田系」。國家所謂的各種政策鼓勵扶植民營資本經營醫療結構,然而就出了一個「莆田系」? 呵呵,商業的鍋嗎?
- 在改革開放的路途上,有很多不太規範的事物出現並消失,這是特定環境和背景下的產物,一味的吹毛求疵…… 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的做派,比如某人。
---------------------------------------------------------------------------------------------
疑問一:是商業公司的鍋嗎?
我認為不是,因為:
1、國家政策限制,互聯網醫療商業公司沒法「一步到位」、「休克式療法」,迅速達到美國同行的水平。怪商業公司咯??
2、 互聯網行業,中美哪家強? 支付寶、微信、滴滴、淘寶…… 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竟然還有人惡聲惡氣的吐槽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丟鍋咯?
疑問二:是醫療圈的鍋嗎?
我認為不是,因為:
1、從醫生來說,市場化醫改後如此氣候?身處其中的人,並未獲利太多。和美國同仁比,收入低很多,投產比更是差到不行。
2、醫藥管理人員。額,都是學而優則仕,科研搞得好就當官,然後行政管理做的不算好,科研倒是變得行政化,官本位,學術腐敗…… 咳咳,和醫改好像關係不大哈。囧
3、衛計委。額,十幾個部門打架的事情,估計媒體不敢說的很透徹吧?所以內情我也不是很了解。。至少人社局、衛計委、葯監局、商務部,這幾個部門摻和進來,這事就簡單不了。
疑問三:這些困境如何解決呢?
很簡單,你只需要:吐槽、裝逼、挑刺,給有志之士以壓力和動力,鞭策他們前行,並在成功之後,指出自己的「佈道」之功!
-----------------------------------------
推薦讀物:
專業裝X寶典:村夫日記
科普裝X寶典:朱恆鵬
推薦閱讀:
※一個老太太做了去骨瓣減壓,後來病人家屬來醫院想要回缺損頭骨瓣要安回去,然而醫院並沒保存,大家什麼看法?
※市面上銷售的高電位治療儀究竟有沒有效果?
※體內心臟按壓與心肺復甦有什麼區別嗎 採用哪種方式取決於什麼?
※公立醫院檢查設備是由誰買的?
※醫生推薦早餐多吃晚餐少吃,但為什麼大部分人早上沒食慾晚上特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