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國號朝號姓氏幾乎都是單音節,外國的大都是多音節?

讀史書時可以發現,我國自夏朝開始,朝代國名都只用一個漢字,春秋國家有秦楚趙燕,後來的漢唐宋元明清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姓名也大多是趙錢孫李單音節姓氏,複姓雖然有但是總人口比例很低。

相反,國外的國名、人名大都是多音節的詞語:

  1. 希臘的國號Ε"λλ?"δα,三個音節,
  2. 羅馬的國號Rō"ma,兩個音節,
  3. 英國自稱Eng"land,兩個音節
  4. 德國自稱Deutsch"land,兩個音節,

姓氏如Clinton,merkel,hollande,putin等都有多個音節

這是什麼語言文化原因?

歡迎大家繼續思考下列問題: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為什麼漢語和日語中沒有不搭配母音的短輔音? - 知乎

為什麼中文一個字只有一個音節? - 知乎


語言性質不同。

人名朝代名往往有一個實際的含義,漢語(南北朝以降)一字一音節,除連(聯)綿詞等之外一字一音節一語素,單字單音節有義,對應整齊。

例子裏的幾種外語非以音節而以詞爲語素,不會太重視單個語素中音節的數目,漢語使用者看起來一個語素中的音節就會有多有少。

另:建議問題中的外語名字修改爲各自的原語言而非音譯或英語,並註明音節數。


實際上這些國家的名字大多是單音節的

先提兩個概念:「屈折」與"黏著",自行百度

下面開始來八一八:

1 希臘 Greek 單音節。漢語翻譯來源是Hellas,源自半神Hellen(男的),其實Greek也是源自半神的他叫Graecus他是個單音節詞,因為-us是黏著的詞綴,Greek和Graec內部不一樣是屈折(其實不是,實際上是翻譯問題)

2 羅馬Rome 英語中是單音節的,拉丁語Roma是傳說中羅馬建造者羅穆路斯Lomulus,是個雙音節人名。

3.波斯 Persia ,Pers之地

4.英格蘭 England ,Anglo(Angel)之地,單音節詞根是Angl-,增補的德意志Deutsch也是這樣

5.法蘭西France英語單音節,法語Fran?ais單音節加黏著,古稱法蘭克Frank單音節

6.西班牙Spain單音節,西語Espa?a(原諒我打不出)這個早期希臘人稱Spania羅馬人稱Hispania

7.美利堅America這個就隱藏多了,這個地方是用發現者義大利冒險家亞美利哥Amerigo的名字命名的, Amerigo這個名字據說取自匈牙利王國的建立者聖伊什特萬的長子兼天主教會的聖徒聖伊姆雷(Szent Imre)的拉丁語名字Emericus,而Emericus則是他的舅父神羅皇帝亨利二世的名字Heinrich的高地德語變體Emmerich的拉丁語形式。 世界各個國家的國名在當地語言里的本義是什麼? - 知乎你看Emmerich到Heinrich屈折(錯)的多厲害,Heinrich還有另一種寫法Heimrich這是兩個單音節詞「國度統治者」。

8.至於姓氏就複雜多了,特朗普Trump編輯了,柯林頓Clinton不管是Glympton還是Glinton都是名字+ton的組合,Hillary是名字,Merkel?Alexander希臘語是人民保衛者的意思

9.好多名字都是單音節或者有單音節形式

傑克 George單音節

William-Will/Bill

James-Jim

Michael-Mike

Christian-Chris

Josef-Joe

Thomas-Tom

Catherie-Kate

Charles-Carl

................................................

以上都是抖機靈,實際上因為我們用的是漢字,力求簡潔,基本上一個詞用一個字就可以了,並且像那個上古漢語擬音那樣發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比如我們今天講公羊,古代是 羝,母羊牂,黑馬驪黃馬驃,小牛犢小馬駒。如果如果我們保留古音,對這些外來語翻譯也是很簡潔的,比如保留入聲的粵語,Beckham,2個音節,碧咸,我們要講貝克漢姆。

至於Beckham這個姓為什麼是雙音節,因為他本來就是雙音節的,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Beck是小溪,ham和上面的heim是同源的,所以貝克漢姆要是個日本人的話他應該姓溪邊。同理,愛因斯坦也有個名字叫「一石」,一塊石頭,哈哈

。。。。。。。。。。。。。。。。。。。。。

語言文字是個大坑,要系統的講一下也需要很大的篇幅,(我也沒有那個本事。)單講一點我的猜測:

中國的國家朝代名稱大都僅僅用一個漢字一個音節表示,跟其他國家大有不同,是因為漢語是是世界上少有的「有自己文字」的語言,基本上一個意思對應一個漢字,是為表意文字。朝代姓氏,當時的漢字已經夠用了,實在不行,還可以造字。

可以去維基看一下,基本上所有「外國」的書寫符號都起源於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腓尼基人借用了古埃及和蘇美爾的字母,古希臘又借用了腓尼基字母,古羅馬把希臘字母稍稍變形成為拉丁字母,被屢屢入侵歐羅巴的蠻族採用。

可以說,漢字是高度內斂的,一些少數民族的姓氏改成漢姓也往往截取漢語翻譯中的一個字,比如隋文帝楊堅的鮮卑名字是普六茹那羅延 ,後來這個普六茹改姓茹(楊堅因為是漢人被賜姓,本姓楊)。楊堅的父親是隨國公,這個隨國公也不是亂封的,因為當時北周佔有隨州這個地方,所以後來楊堅建立國家(篡位?)定國號不是原來的"周」也不是「楊」而是封地隋去掉走之旁的「隋」(有權就是任性)。

這麼說吧,那些國名姓氏多音節是因為沒有漢化,沒有進入這個系統。不過簡稱一下也是可以的,比如"英美法德俄奧日意"。這也帶來另一個問題,瑞是瑞典還是瑞士,阿,阿富汗?阿聯酋?亞塞拜然?阿聯酋?阿根廷?阿爾及利亞?

另外,我們自古以來的那些鄰居「犬戎匈奴肅慎柔然鮮卑突厥回鶻契丹女真靺鞨朝鮮」...野蠻的,沒有取單名,可能是有意的點出蠻夷的身份,一個字是漢人,兩個字是蠻夷,不算人(這不能解釋羯,氐);恭順的,邪馬台稱倭,越南,關係不好就是交趾,好點,自稱黎、陳、阮都沒問題。

以上都是個人見解。

另外其他問題,漢語中有不含母音的字,一些語氣詞,m嘸,hng哼,一些方言中也有,粵語中,吳姓ng

中文一個字只有一個音節,是因為造字的時候就是這樣規定的,符號不是借來的。


你看中文譯名看得出來啥,France Spain Jack 不都是單音節???

還有上面那個貼上古漢語的是錯的,那些字都是單音節。


清朝的國號是 大清 不是清

這是個蒙古語單詞

滿語的穆林德夫轉寫是daicing

前提不成立!


誰說的?

根據某鄭氏擬音,春秋戰國時期有些國號的讀音是多音節哦,我們可以看看那些有名氣的朝代的號字在誕生之初的年代都大概怎麼讀。

如圖,以下是非專業音譯:

【齊】如讀四川話的【日黎思】、

【楚】如讀普通話的【斯赫拉】、

【燕】讀如普通話的【肯思】、

【晉】讀如普通話的【絲因斯】、

【魏】讀如西安話的【我烏露絲】、

【唐】讀如普通話的【格朗】、

【漢】讀如普通話的【何難斯】(話說漢確實從「難」(nàn))、

【明】讀如普通話的【母狼】(聽聽,多騷勁)、

【宋】讀如普通話的【絲路恩斯】、

【金】讀如普通話的【歌樂姆】、

【涼】和【唐】音近,也讀如【格朗】,或【格朗絲】(「絲」是詞性不同的後綴,但我不知道表示「政權」含義加不加s尾,請指正)……

現在我們可以依靠這些對應寫出這樣一段話:

【敦古拉斯的格朗晚期,戰亂紛爭,橫屍遍野,敦努安腹地的何難斯寧們紛紛逃往良基昂以南,在這批流民以及其口音的輸入下,敦古拉斯南部的語言音系又一次發生了巨大改變(之前一次是瑟勒絲音斯末年的「貴族涉水南逃」),許多流民因為背井離鄉所以自名為「克拉格基亞寧」,而「克拉格基亞寧」如今亦是「何難斯寧」海外居民的一大主力,他們依舊難以忘卻偉大格朗的強盛繁榮,便將同胞們在異國聚集的街區命名為「格朗寧蓋」】

(這段話原版的文字在末尾,向下拉到頭就能見了。)

【中華唐晚期,戰亂紛爭,橫屍遍野,中原腹地的漢人們紛紛逃往長江以南,在這批流民以及其口音的輸入下,中華南部的語言音系又一次發生了巨大改變(之前一次是西晉末年的衣冠南渡),許多流民因為背井離鄉所以自名為「客家人」,而「客家人」如今亦是漢人海外居民的一大主力,他們依舊難以忘卻大唐的強盛繁榮,便將同胞們在國外聚集的街區命名為「唐人街」】

怎麼樣,是不是有一種「異界修真大陸」的味道了?


大元不是蒙古人誇大自己,而是起名字時原本就是大元


歸根結底是因為漢語使用的是語素文字,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語素(意義單位),多數其他的文字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音素或音節(發音單位)。一些漢語語素最初可能是多音節的(準確地說是複輔音,見樓上的回答),但在長期的演化中,由於語素和文字的一一對應關係等原因,逐漸都變成了單音節的了。這種不對等關係使得漢語翻譯其他語言的多音節語素時顯得比較累贅。

那麼為什麼漢語是語素文字呢?這可以說還是一個謎。作為語素文字的甲骨文甫一出現就已經是非常完善、可以沿用至今的文字了,於是後代的演變就相當的少(因為沒有這個需要),而甲骨文之前的歷史還沒有任何考古發現,只能歸結於倉頡的偉大發明了吧。

與此相對,印歐語系的許多語言一開始並沒有完善的文字系統,而是從原始迦南字母那樣的外來文字借用來的,所以在傳承的過程中沒有將語素和音節一一對應起來的動機,因此保留了許多多音節語素。


你知道

中華

嗎。。。


中山國表示不服


推薦閱讀:

怎麼練習自己的英音發音,除了模仿一些英劇,英式電影,還有別的方法嗎?
為什麼日本給中國反哺了大量和制漢語,而韓國卻並沒有給中文帶來多少改變?
為什麼朝鮮半島的語言在某些方面接近吳語?
為何日語中的閃電要寫作「稲妻」,有什麼淵源嗎?
韓國駐日大使館舉行的「韓日邦交 50 周年正常化紀念式」,為什麼使了日文漢字的舊字體(傳統漢字)?

TAG:語言 | 姓名 | 語言文化 | 漢語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