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還是一份好的職業嗎?還值得年輕人為之奮鬥嗎?

20170518更新:

提這個問題之初,我沒想到能得到這麼多人分享你們的觀點,感謝。

我在好幾個焦灼的時間點,把下面的很多答案反覆的在手機屏幕上拖來拖去,也有好幾個時刻我思忖著,既然是我提的這個問題,我是不是有必要補充多一點,建設一下這個「話題」,但我一直不知道該說什麼。

今天這一個時刻,我突然覺得這問題問的特別蠢。這不就是沒有分別的一塊心病,非常普通,說出來,得到回應,獲得慰藉,是由於那個答案早就在那兒了,擰眉毛,也是同樣的理由,那答案也早就擺在桌上了。但還是要問,因為真的獲得了很多超額的信息,這很值得。

我認為這個問題問的蠢,主要是意識到了自己的軟弱和保守。傳統媒體的陷落,信息獲取進化到今日的局面,萬事沒有大亂,大家都很滿意,我去挖掘我喜歡的內容資源,屏蔽我覺得low的內容,別人也可以邊摳腳,邊圍觀我,我們可以捎帶的擦邊接觸;你充實自己,發揮特長,有能力的話產出你自己真正擅長的有價值的信息與人,大家各得其所,互不干擾。

去掉中心了,回歸另一種中心了,但最有價值最有用的信息,大浪淘盡,是不會被埋沒的,或者應該說的是,所需求的終會獲得滿足。

這就是最好的局面,一切沒有完蛋,沒有末日不歸。

謝謝大家!

----------------------------------------------------------------------------------

眾所周知,互聯網這個升級迭代之後的媒介,使信息能夠被更快、更迅速、更容易地獲得,我們不再依賴由記者采寫信息了。但時效性顯然還是不能夠被放棄的一條準繩,天然的劣勢促使一切都很浮躁,例如我聽過有人抱怨,時間不夠的人物稿件是通過網路收集到的碎片化人物資料攢成的,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這樣的常態讓人對這個職業感到很無奈,迷茫。而除卻浮躁不細緻的處理,另一方面讓人感到很痛苦的是,現在信息浩如煙海,還有多少人去看呢?這讓人感到很痛苦,無價值和意義。了解有限,說的不對還請指正,如題,記者還是一個好的職業嗎?還值得年輕人為之奮鬥嗎?想聽聽各位前輩的看法,謝謝!


我覺得刺耳的話還是要說。

如果你是剛入行的新人,特別不推薦你從張亮,何瑫的回答中揣測記者的真實生活狀態。

張亮可謂是媒體人轉型投資人、創業者的典範,何瑫是首屈一指的非虛構寫作者。

他們的媒體經歷有很多不可複製之處。

他們都經過了商業媒體的紅利期。內容和渠道相對匱乏的時代,媒體的權威、影響力是今天不可想像的。各路商界大佬都熱衷於在媒體搭建的舞台上表演。現在,有幾個媒體自問做的比阿里公關還有影響力?是媒體蜂擁追逐上市公司、明星企業的公告還是反之?你抓不住讀者,不能給企業帶來品牌價值,如果不是占有權勢的信披媒體等,也沒有輿論監督的能量,上下都落空,媒介的意義何在?現在的媒體實際上是一個褪去了光環的職業,千萬別再以為是無冕之王。

他們是在最好的平台、最黃金的時代積累了各自資源,可謂都是走出了自己一條路的媒體人。現在別說媒體,自媒體紅利期都過了。那所謂的新媒體有幾個盈利了呢?自媒體除了自己打個平,給自媒體打工的不都苦哈哈的,連名字都沒有啊。咪蒙助理叫什麼?鬼知道啊。什麼×條,什麼×更,員工換了一茬又一茬,韭菜一樣的。

那些傳統媒體大佬出來創業,為什麼很多都不靈了?真的「信息中介」這種內容分發模式大勢已去了。更何況那些所謂內容創業的,有多少不是叫做流量運營公司更恰當呢?

永遠記住,不盈利的企業老闆都不是人,是鬼。只要企業不盈利,各種病急亂投醫的動作都來了,這已經經過了無數媒體的驗證。本來讓你寫好稿,後來讓你多寫稿,再後來讓你寫微博、微信……各種奇怪的任務都來了。在這樣的環境下你很難成長突圍,還有幾家媒體放得下一張寫特稿的書桌很多媒體甚至不會給你一個成長為主筆、副主編的機會就停刊了。GQ大部分人除了知道何瑫,雷曉宇,還知道誰,康泰納仕那些被裁掉的人,誰知道是誰?

在外部環境搖搖欲墜的情況下,你能比他們更有悟性嗎?你能比他們更專註嗎?甚至於你就算能寫出來一樣的東西,你就能「紅」嗎?就能成功華麗轉身嗎?

哦天啊,他們還都是男性,實在是黃金單身漢才是最理想的媒體人。做新聞,天崩地裂你也要趕在截稿前交稿子。出差中也要碼字。不是我作為女性妄自菲薄,你不生孩子嗎?生了孩子你還能全世界各地飛去出差,你還能把孩子放一邊哇哇哭自己做在電腦前碼字嗎?

做媒體是能認識很多人。但是請正確區分平台光環和個人價值。名人會給記者面子,是因為他們有宣傳的需要,他知道他做出的姿態會被記錄被解讀,這就是他們充滿距離感的客氣和善的原因,僅此而已。如果工作之外,你提出私人請求……我的天啊,你好意思嗎?你是有多厚的臉皮?如果雙方價值根本就不對等,怎麼稱得上是人脈?而你有自信這個新聞,你不寫換個同事就寫不出來嗎?

去參加活動是很光鮮亮麗,但是千萬別誤解了自己的真實地位。你提出那些國計民生、高屋建瓴的問題,大佬們給出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答案。然後呢?他們在媒體上多了一次曝光,而你要吃著盒飯碼出稿子,他們說錯的地方你要改正,說得不好的地方你要圓回來。你是整個媒體工業中的一個小螺絲,媒體靠售賣注意力而獲得贊助,說白了這就是這門生意的本質啊。

當你走在商場的時候,看見任何標籤第一反應都是這要換算成幾篇稿子,熬幾次夜,那時候你媒體人的驕傲還會好嗎?房貸不還嗎?每月微薄的薪水發下來的時候,你的心不拔涼拔涼嗎?

冷水潑完了,說說公允的評價,記者這個職業仍舊是所有職業裡面能夠提供隱性福利最多的之一。為什麼很多媒體人跳槽做公關工資可以翻倍,但還是要在媒體行業堅守?還是因為整個世界鋪面而來的新鮮感。報告出來的價值感和成就感。這的的確確是大部分工作不能給予的。

只是,這份工作很苦很苦,在大環境 不佳的背景下想要做好,想要走出來,很難很難。如果你認識到了所有的難和苦(最好還不缺錢),仍舊覺得心嚮往之,那你就來啊。

反正別的路也不見得更好。


記者當然是一份好的職業。尤其適合年輕人。

現在一種人云亦云的說法是記者收入低,管控嚴,發展空間小,沒前途。這樣說的人基本都是做記者做得不夠好的人。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因而沒有真正意識、體會到記者這份職業對一個人成長發展的益處,於是反過來抱怨這個職業不好,沒前途。個人認為不是一種很可取的心態。不但不可取,還會誤導別人。真正優秀的記者,我沒看到有幾個成天抱怨這個職業沒前途的。

為什麼說對於年輕人來說,記者當然是一份好的職業?原因很多。挑其中重點的來講。

做記者可以全方位訓練提升你的各項核心技能。相對於其他一些需要團隊協作複雜分工的工種,記者是一個單打獨鬥的職業。所有的問題自己解決。這會倒逼你提升自己。比方說,讓你採訪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可能只給三天時間做準備,這會高質量高強度地訓練你的快速學習能力。比方說,讓你採訪一個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的人,怎麼樣讓他打開心扉跟你聊?這會非常有效地鍛煉你的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比方說,採訪了十個人,記了二十萬字錄音,怎麼樣理出頭緒濃縮提煉成一篇五千字的文章?這非常考驗你的邏輯梳理能力。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不一一列舉。總而言之,做記者,你得有能力一個人單槍匹馬搞定所有事,什麼能力你都得有一點。而這些能力,都是一個人在現代社會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核心基礎技能,一旦掌握,終身受益。做記者可以全方位地訓練提升這些能力。也許有一天不做記者了,這些能力仍然會持續發揮效能。這種全面訓練提升個人能力的機會,並不是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提供的。

再比如說,做記者可以讓你結識很多做其他行業根本無法結識到的人。無論是與人交際的廣度還是深度,都遠超其他大部分行業。有些人可能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十幾年,都沒有機會和老闆面對面交談一次,你做一名記者,可能畢業三個月就可以和他平起平坐談笑風生。從功利現實的角度來講,做記者可以讓一個人積累豐富廣泛深入的人脈,一旦這些人脈積攢到一定程度,相互間的疊加聯動將有可能爆發出巨大的價值。從更高的維度來講,和不同行業不同出身的人廣泛交流,將讓一個人視野開闊,思維豐富,對這個世界有更多元立體的認知。這種收穫是多少錢都無法換來的。

我記得我剛入行的時候,一位前輩曾經說過一句話,我一直到現在還記得。前輩的名字我已經忘記了,但這句話我記得很清楚,足以見得這句話留給我印象有多深刻。那句話很樸實:如果說大多數人是活一輩子,那記者至少是活兩輩子,優秀的記者可能是活四輩子,五輩子。

因為你見識過的事,結交過的人,遠比大部分行業更多元更豐富。

僅此一點而言,記者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

至於有人所說的記者收入低,發展空間有限的問題,我承認,這個行業收入不算高。但我覺得剛畢業兩三年的年輕人,如果為此感到糾結苦惱,甚至因此離開這個行業,那我覺得實在是有些短視了。因為剛畢業的收入基數較低,即使翻一番,又能多掙多少錢呢?而上面列舉的這些無法直接換算成金錢的隱形收益,又豈是一年多掙幾萬十幾萬足以覆蓋的呢?如果因為這個原因放棄這個行業,那我覺得實在是因小失大。

我比較相信一個非常簡單樸素的道理,如果真正能夠踏踏實實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功夫練硬,不需要絞盡腦汁賺錢,錢會自己追著你來。我周圍一些非常優秀的媒體人,離開這個行業之後,收入都成倍甚至成幾倍增長,實現財務自由的也不乏其人。因為他們練就了一身真本事,這種優秀的人才,市面上並不多,誰都搶著要。

記者當然是一份好職業。前提是,你要尊重敬畏這個行業的基本規律,持續訓練積累,總有一天會發現自己之前的一切付出總有得以兌現的時候。而不是遇到一點挫折苦惱就唉聲嘆氣,抱怨這不是一個好的職業,不值得為之奮鬥。


目前為止,UGC 甚至 PGC 的機制都還沒有證明它們能穩定產出高質量的調查性報道。這個工作的價值仍是無可替代的。

被替代的是報紙和雜誌,不是記者。


大學剛畢業時,成為一名官媒記者,社會地位挺高,也有所謂「無冕之王」的稱號,加上我學的就是傳媒,一切都順理成章,雖然報道的都是些不痛不癢的政治新聞,但覺得是一個適合自己、很有光環的工作。

後來在香港讀研究生,很多業界前輩來當講師,他們都有大量的實踐經驗,而不像本科時的學院派老師居多,從他們的教學當中我感到「記者」並不是一種光環,而是一種責任,真正優秀的記者為了承擔這份責任,甚至根本沒有光環。

在他們的教導影響下,研究生畢業之後,我再次義無反顧回到新聞行業,只是應聘時陰差陽錯沒能做回記者,而是成為負責新聞節目編排的節目助理,我們台的記者遍布全球,每天將海內外的重大新聞報道發回總部,戰地、恐襲、災難,他們都沒有在怕,「大事發生我在場」是公司的宗旨,也是為什麼鳳凰可以新聞立台的根本。

我受到二次感召,於是申請轉崗重新做回記者。不同的是這次的工作語言不是我的母語普通話也不是我所擅長的英語,而是廣東話,採訪的主要內容不是我熟悉的內地新聞,也不是我學習的國際新聞,而是港聞。所以這次轉型讓我非常有壓力,每天都苦學廣東話,也瘋狂補充香港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知識,每天晚上九點半收到第二天assignment就開始辛苦準備,開始幾個月經常會有通宵的情況發生。

你若問我付出這麼多是否值得,問我記者是否還是個好職業,我仍可以肯定地答你:是的。

每年都有很多港漂,來來去去走走停停,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大家對香港的印象基本都是高房價、大商場、多遊行、少和諧,從來到走,對這裡的理解都很有限,在成為港聞記者之前,我也一樣。但通過各種各樣的採訪報道,我深入過貧苦的深水埗社區,接觸過邊緣的南亞裔人士,經歷過立法會選舉和特首選舉,也體驗過本地人逢年過節的風土人情,這樣的工作並不能為我帶來什麼金錢名利,但卻讓我能夠以報道者的身份,近距離觀察體驗自己當下生活的這個城市,成為一個與香港同呼吸共命運的「資深港漂」。

今年大年初二去馬來西亞突發報道沙巴沉船,四天四夜都幾乎沒吃沒睡,我和攝影師工程師三人都累到重病,天天蹲守醫院卻沒時間給自己看病,但我們還是非常拼得堅持到撤退的一刻,因為當地華人告訴我們他們都是通過鳳凰的報道了解事態進展,而國內的廣大同胞更是通過我們才知道沉船受難者是否得到救援,這就是記者的使命感和責任,也是為什麼在新媒體這麼發達、全民娛樂致死的年代,仍然有一群人在堅持做記者的初衷。

開始研究新媒體的這半個多月里我想了很多,尤其是當看到那麼多人靠著線上營銷可以日賺數萬數十萬的時候,我承認自己有對他們的羨慕,也有對職業的質疑,但就在此刻我在收工地鐵上打出這麼長的一篇回答時,仍然想說,不後悔這些年的選擇,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與我們同行。

記者,不能帶給我們功名利祿,但能豐富我們的人生,也能呈現和改變這個世界。


1、是;值得。

2、在搜集個體生命體驗和模式上,記者絕對是集大成者。我曾經的同事中,張哲專訪過奧巴馬,楊繼斌採訪過被施暴的上訪者,我同樣佩服他們。

3、在人生普適技能上,記者有最全面、細緻、深入的訓練,能綜合解決大部分存世的問題。例如,我的一個金融高手朋友,看著我通過社交媒體的蛛絲馬跡和交叉印證找到一個人時,驚訝地要請我吃冰淇淋,我告訴他,這只是記者技能庫里的標配。

4、如果你酷愛表達,又不想為生計愁,記者是最好的結合。

5、你的朋友可以多到組成人類職業庫、奇葩館或生命style博覽會。

6、錢多錢少。除非你去四大、投行,或者有靠山去厚油水國企,不然都差不多,但我說的是前5——8年。之後怎麼辦,我會說到。

7、有富餘的時間閱讀、沉思,關心大問題,根問題。但缺點是沒有實用的高專深技能,這一點我也會說到。

8、既然自由時間多,不要安於本行,以多種方式參與到更前沿的行業去,如互聯網、金融、AI等,不一定進去干,但可以通過結交這樣的圈子,或者業餘參與到力所能及的工作中去,培養某個領域的技能、人脈、見解, 最好成為專家,能非常迅速地提升個人價值(或價格),知識創業時代,變現的渠道很多,這是能解決第6、7點說到的問題。

9、人類在變聰明,素質在變高,相信優質、深度的內容會不斷體現價值。任何行業都如正弦曲線般峰谷波動,同樣一件衣服,咸豐年土到掉渣,光緒年風靡紐約。風物長宜放眼量,當技術紅利增長趨緩時,信息垃圾反噬人們時,優質精神產物的價值必將凸顯。

10、最後送上本人專欄上的一篇文章 新聞業的生意和主義 | 五十步笑百步,怕是樂了員外又誤少年 - 知乎專欄,有我對媒體的更多觀點。


也是醉了,以下XXXXX內容你猜猜猜。

==================政治敏感修改線====================

何瑫老師所說的大概是特稿記者或調查記者的日常。不說那一類記者日常寫稿能帶來的隱形福利/提升自己,先說說一個新人如何排除萬難才能從一個剛入行的菜鳥成長為一個擁有「過幾輩子」即視感的深度記者。

首先,身為新人的你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記者(採訪、調查),那麼你就得進有採訪權的媒體,電視台和報社都是,這裡我們談報社。地方日報/晚報就拉倒吧,宣傳和盈利為主,談新聞理想是扯淡,沒見地方媒體的記者身上都背負經營任務吶?

那麼想成為真正的記者,只能去已有名譽度的、現存的大媒體,南周、南都、新京報、澎湃、財新(南都和財新最近好像比較安靜)等幾家,它們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全國房價最頂級的幾個城市,其中北京媒體集群效應最甚,也是媒體從業者最長眼界的地方。那麼在北京生活的代價是?前單位一個很優秀的調查記者同事一直住在報社附近的30元一晚的床鋪屋,前幾天剛離職。記者的薪資待遇10年沒漲,北京的房價翻了10倍不止。相信在上海、廣州從業的外地人壓力也不會小。所以說,想干傳統媒體的記者,必須家裡得有點錢燒啊,燒自己媒體事業的前兩年,或者本地土著。當然也不排除年輕人灑熱血什麼苦都能吃,就為那點理想。

那我們進入第三步。傳統媒體近兩年的招聘是傳統采編崗多,還是新媒體崗多?我離職前的報社第一人數大部門今年開年就明確了不再招傳統采編崗。新媒體崗又是幹什麼的?就是網編啊,核心是趕速度、形式創新,內容能好嗎?傳統媒體都在思考怎麼轉型,過去大眾傳媒時代過的太舒服,掌舵者的思維和整個內容產生流程沒那麼容易轉,我之前供職的媒體,新媒體和報紙內容是兩套人馬,兩套流程,根本沒有互動,重點還是報紙,改革流於表面。傳統媒體轉型,有的已經死了,有的還在苟延殘喘。所以身為新人的你就算進了大報社大媒體,職位也多半是新媒體這邊的崗位。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崗我想大概是最慘的,既沒有自媒體那樣靈活和無所顧忌,也沒有傳統采編對內容精根細作的氛圍,離開了平台,什麼本事也沒長,簡直就是一無是處。

假如你撞大運,一不小心進了傳統媒體的傳統采編崗,初步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記者」,那麼你要乾的是什麼工作呢?通常都是打打下手,翻翻網上公告寫寫簡訊,跑跑發布會,發一些可有可無的短訊,還有微博、微信也會是你主要工作內容。在傳統媒體鼎盛時期,通常記者都要鍛煉個1、2年寫短訊,才能去獨立寫半版動態新聞。而現在傳統媒體已經嚴重意識到動態新聞拼速度怎麼著都拼不過網路,我的前單位第一大部門也在今年年後明確了部門以寫深度報道為主,拋棄動態新聞。那麼問題來了,能做深度報道的記者通常都要求有經驗,至少跑了幾年新聞口的記者才能做,社會調查記者的選拔通常是從突發熱點那干過2、3年的記者里挑選。剛入職的年輕記者怎麼辦?一線就沒跑幾天,直接做深度?你自己有這拼勁,領導和其他同事也不放心啊。所以新人你就大概率做做本部門的新媒體,或寫寫軟文跑跑活動吧。畢竟還有一大批在傳統媒體沒那麼衰落的時候,經歷過幾年一線鍛煉的前輩全等著做深度呢。嗯,還有前單位的突發部,全部門都轉去做視頻直播了呢。

最後我要說的是監管環境,媒體最重要的職能是什麼?就是監督,對公權力的監督。而寫公權力失控的深度稿也最容易讓媒體和記者一稿成名,情懷和理想滿滿。我國媒體鼎盛期是10年前,胡溫執政期間,媒體批評性報道比較常見,但縱使那樣比較自由的輿論環境,南周XXXXXXXX孫志剛XXXXXXXXX,現在的輿論環境你們感受…調查報道如果缺失公權力監督這塊,等於媒體被閹割一大半。所以說,縱使新人你天縱奇才,在報社培養傳統記者的機制快要消失的情況下,你仍然顯示出了非比尋常的才智,一路過關斬將擠掉前輩,成為深度(人物特稿/調查)報道記者,媒體依然給不了你理想。

目前站在行業頂尖的特稿記者,如何瑫老師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因為時代不可複製。還有報道辱母案的的南周記者王瑞鋒之前是在新京報幹了很多年的深度報道,他也是傳統媒體鼎盛時期培養出來的精英。


我判斷一份職業好還是不好,都是從他給的工資,成就感以及工作壓力之間的平衡,實際的能力提升和未來晉陞空間這三個方面來考慮。

通過這三個方面的考慮,我認為記者作為廣義上的行業現在並不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如果沒有足夠堅定的熱愛和信心,或者至少有初始的興趣的話,只是走一步看一步,騎驢找馬的態度這樣堅持可能是比較困難的。

1、工資:

記者職業在21世紀初以及之前是非常吃香的工作。在不同地區的報社、電台和電視台,記者的收入都會高於當地的工資平均水平。但這一高標準的待遇到現在並沒有隨著通貨膨脹而增長,反而有減少的傾向。

2、成就感vs壓力:

記者行業的成就感,一般來源於當自己的稿件引起社會反響,被稱為個人職業生涯當中代表作的時刻。如果一個記者在歷史上有一篇文章,能夠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和討論,基本上他就能稱得上是比較成功的記者了。

但是要往這個方向去做追求,在體制內外都很不容易。體制內需要與審查作鬥爭,還有審查之外資本等隱形的門檻,或者可能還會有辦公室政治(涉及到評職稱)。而在市場媒體和自媒體中,10萬+又是一個不僅依靠個人才華,更要求資本和人脈的門檻。

記者當中成名成家的還是少,大多數人與名記者相比,有同樣甚至更多的付出,遭遇了同樣甚至更大的壓力,卻依然無法取得同樣的成績。在這種情況下,他所獲得的成就感更付出的壓力就是不成正比的。

3、能力提升和晉陞空間:

所謂能力提升,一般指的是如果你不幹這一行了,那麼從這一行當中學過來的東西對你未來有什麼幫助。這一點,不同行業的話情況各不相同。

(1)先說人脈。記者在理論上來說都會被認為是接觸人接觸事比較多的,如果是跑房產、汽車、時尚、醫療、科技、商業、娛樂、體育報道,或者時政消息,這種接觸的人脈可能是大公司老闆或者政府官員等。如果相安無事,可能對未來轉型其他崗位會有幫助。但如果你的志向在完成批評性和調查性報道的話,這種人脈的積累對你可能不僅不是幫助,反而會是負擔。

反過來,如果是跑生活、法制、教育、以及關注貧苦民生這種類型的記者,你能接觸到的大多是普通人和有困難或者是社會邊緣的群體。這可以有助於你更好地去理解和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不過未必能夠幫助你在職業生涯中更上一層樓。

(2)再說技能。記者能集中培養的能力,主要是在短時間內切入和了解一個完全不熟悉的領域。但是問題在於這種能力將會在未來變成連小學生和初中生都必須掌握的東西。所謂媒介素養,指的就是自覺的對所接收到的消息保持警惕,判斷消息來源是否可信,並且判斷它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掌握這種技能當然可以讓你在現有的絕大多數看著朋友圈劣質雞湯就滿足的人當中脫穎而出,但是在未來這可能越來越不會成為一個優勢。這就好像記者的工資過了這麼多年還沒有多少長進一個道理。

結論

做好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熱愛,但是記者行業尤其需要。如果自己不喜歡寫字或者表達能力不夠強,如果自己的目標不是對這個世界充滿更多的好奇心,不是去體驗常規人生之外的生活的話,堅持會遇到額外的困難和痛苦。

在我看來,一個能被公認為好的職業,其實就意味著如果自己不熱愛這個職業,而是隨便混混,或者摸索著無感覺地進入行業,能不能也過得很好的意思。如果一個行業過多的需要通過愛,通過成就感,通過道德來約束,才能夠讓自己覺得值得的話,那麼它可能不是一個會被公認為「好」的職業。

社會的殘酷性,體現在功勞不等於苦勞。也體現在,如果一個很高尚,很進步的東西,因為沒有迫切的社會需要而滅絕或者是斷絕傳承,它也不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殖和繁衍。我們的後代可能會因為缺少了某種崇高的情感和追求,而比我們顯得更粗糙,更簡陋,更不能仰望星空,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活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被認為不好的,沒有前景的職業,也有它存在的不可替代的價值。不過這個價值更多的是在堅定信念的從業者心中。


有一次我和閨蜜去男票家轟趴,和他的一幫優秀的律師朋友們一起做飯吃。我們兩個女記者飯後閑聊,吐槽怎樣和難纏的採訪對象鬥智斗勇、和紅線鬥智斗勇,說起來儘是辛酸淚。結果,收入是我們三四倍的法律精英們異口同聲地喊:「你們的工作好有趣啊!」或許再也沒有別的職業能像記者一樣,讓年輕人這麼輕易地接觸到部長、大使、CEO,或者迫近天橋地攤、煤窯、血汗工廠,有機會去體驗我們從未想到可能體驗的生活。世界這麼大,努力多看看是件好事。

錢少是真的,入行五年十年增長空間也有限,別想靠這個買香奈兒買學區房(當然要是覺得可以接受車馬費的話,請忽略我),但也沒有少到無法糊口,有的大企業新丁頭一年每月到手四五千塊,說老實話,記者在不收紅包的情況下,跑勤快一點,掙得也還是能比這多一些的,北京好的都市報記者工作兩三年後每月稅後可以超過20K。

積攢人脈一說我保留意見。有效人脈基於資源交換,重量級的採訪對象看中的多是記者背後的媒體品牌而非記者本人,通常情況下很難通過兩三次採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資源。

至於行業的生死興衰,私以為不必太過焦慮。快速迭代的是內容的分發渠道和表達方式,但內容的生產仍然保留著強烈的手工業特質,這是變革者最頭疼的一點,卻是從業者最值得慶幸的一點。挖掘、追蹤、體察和組織表達是短期內機器難以實現的,你如果能找到正確的人,能說服他們對你說話,或者從被忽略的種種生活場景中洞察趨勢,那無論渠道怎麼變,你依然有價值。

第一次面對面採訪雷軍的時候,我19歲,給外國記者做小助理。具體聊了些什麼記不清了,可能問了很多蠢問題,但他始終耐心、謙和,把包里的十幾部手機掏出來不厭其煩地對我們解釋設計思路。我那時頗以挑釁為榮,問他:「很多人批評小米做飢餓營銷,你怎麼看?」他回答:「我把這當做對小米銷量好的褒獎吧。」今天做的不是科技記者,但回想起這樣的經歷仍覺得幸運。要謝謝老雷。


幾位名記的回答是廣義上的正確。記者是一個非常鍛煉人的職位,同時對社會的貢獻也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狹義上,年輕的畢業生們,除了審視記者這個職業是否值得投入,還要審視自己是否有這樣的能力。

每年都有一兩個看上去熱情洋溢,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嘴上滔滔不絕,下筆慘不忍睹。脫稿拖到身心俱疲,甚至拖累搭檔和項目,最後兩年三年沒有幾篇好作品,黯然離開。

如果你想做好記者,一定要看自己是否真的是個能寫字的人。理想不能替代一切,特別是天賦。

有意思的是,有些離開的同事,在商務崗位上卻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們慶幸早早認清了自己的短處和長處。


越是信息爆炸,越需要好記者。自媒體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的多樣性,但沒有解決信息的專業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發現自媒體參差不齊,嘩眾取寵,特別是實時新聞,即便一手消息是由自媒體傳出,但真偽的核實依然需要專業的記者。所以可以預見,專業記者所生產的內容一定會回歸,一方面是內容的專業度和系統性,另一方面是內容的持續性。特別是深入的商業報道記者,將來會變得更加重要和稀缺。


謝邀。

看到這樣的問題,其實挺心酸的。我現在已經不能算是記者了,但心裡還是有很多話想說。

前幾天,一位不怎麼聯繫的前同事突然微信里問我要不要參加一個關於便秘的講座。說實話,我這個人常常因為排便過於順暢而感到煩惱。看她的朋友圈,微商氣息撲面而。打聽了一下,已經離職的她在賣一種減肥產品。我的另一位前同事,也在賣同樣的產品。

並沒有看不起她的意思,只是感慨。

1

我是2011年入行的,那時,決定不再做地理老師,想換個更有意義的工作,想了好久,後來選中了記者。那時的我,傻逼一樣堅信我們是這個時代的瞭望者,就像我現在堅信北京房價不會降一樣。

職業生涯從《半島都市報》開始,那是青島最具影響力的報紙,幾乎獨霸青島報業市場。我入職時,是都市報黃金時代的尾巴,但大家都意識到了危機,所以各地都市報瘋了般地加強深度報道,領導們覺得那是未來的方向。

我有幸留在了深度部,從此開始跑全國突發和調查報道。那時,每遇重大新聞事件,全國幾十家都市報派出記者同題競爭,爭相挖掘更猛的料、更獨特的角度。

我們調查康菲溢油,我們直擊周克華被擊斃,我們聽聶樹斌案的母親聲嘶力竭地呼喊,我們看袁厲害流下的眼淚。在吉林一個叫米沙子鎮的地方,一場大火奪走了121條生命,風中都似乎都瀰漫著屍體燒焦的味道。我們奔走在一個又一個新聞現場,即使我們寫的稿子不如國內更優秀的媒體同行,有時候為了規避風險,稿件也不上網。但那個時候,報社幾乎是不惜代價、不計成本地做調查報道。即使,一個又一個禁令下達,要求撤回記者不準自采。但等下一個新聞事件來臨的時候,領導們依然會毫不猶豫地說:「去!」

那時,地方都市報的廣告收入還可以,所以願意養著性價比極低的深度記者全國跑。在這裡還是要向我的前東家表達下敬意,即使在各家紛紛裁撤深度部門的當下,《半島都市報》的深度部依然被保留著。

2

後來的事情你們也知道,從2014年左右開始,各地都市報的廣告幾乎遭遇了斷崖式下降,有的報紙甚至開始拖欠記者的工資。一位同行跟我說,他們每個月的工資只有三千多,工資幾乎跟你工作量關係不大,主要看當月的廣告收入。如果廣告收入低,你寫再多的稿子都不值錢。在這樣的背景下,調查記者幾乎註定要被裁撤。

後來,我去了澎湃。在那個理想主義者揮幟嘯聚的地方,我們開始震動傳媒界。很多同事之前都認識,在傳統媒體式微的時候,我們又聚在了一個新的陣地。

但美好的時光總是過於短暫,我終於開始告別新聞,拿起攝像機,拍短視頻。

同行們做自媒體的做自媒體,搞互聯網的搞互聯網,做公關的做公關。真是沒有辦法,總得養家糊口。這個行業,充斥著身不由己的哀傷。所以,一位同行才會感慨,我們都想從帽子里變出兔子,可是已經沒有調查記者在通往調查的路上了。

所以,澎湃新聞成功之後,你看到上游、封面、猛獁、九派,一個又一個新面孔出現,但很快又歸於沉寂。前段時間,《成都商報》搞的紅星新聞一出生就帶著久違的生猛,你看不到的背後,是傳統媒體的萬馬齊喑。

這個行業在沒落,尤其是傳統媒體。如果你把咪蒙也算做記者的話,那你所在的記者行業沒有沒落。

現在,各地的傳統媒體在求變,有的搞融媒體,都想著把澎湃的路子複製一遍。有的在轉型,成立各個行業的工作室或中心,說白了,就是全員搞經營。可悲的是,已經沒有領導或記者在乎稿子寫得好不好了。在生存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

如果你選擇這個時候進入媒體,說實話,真的有點尷尬。優秀的記者一個接一個離開新聞界,你成長得會很慢;在成長的過程中,這個行業能提供給你的薪酬,也微薄得讓人難以啟齒。

但我還是很喜歡做記者,這真是一件可悲又心酸的事情。

剛開始做手機的時候,羅永浩說:「通過乾乾淨淨地賺錢讓人相信乾乾淨淨地賺錢是可能的,通過實現理想讓人相信實現理想是可能的,通過改變世界讓人相信改變世界是可能的,即使是在中國。」

雖然老羅自己也沒有做到,但我一再被這句話鼓舞,以至於接連買了三台鎚子手機。

我也希望我們的記者可以這樣:通過體面地生存讓人們相信記者也可以是體面的生存的,通過踐行新聞理想讓人們相信新聞理想是可以被踐行的,通過長久的堅持讓人們相信這份職業是可以長久堅持的。

但我知道,上面的這句話終究是一個童話,就像羅永浩一樣。

如果要我給你建議,如果你有錢有閑又很喜歡做記者,那就來吧。如果不是,即使來到了這個行業,你也時刻需要考慮轉型。

這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絕對是,並且絕對值得我們去奮鬥。

首先,我得先糾正您一個認知上的不足,時效性的確很重要,但是真實性也很重要。我所在的欄目,可能是央視最不追求時效性的欄目了,但是收視率一直穩定在7—10左右,每天收到的感謝信舉報信都要用麻袋裝。你能說人們只追求時效性和碎片化嗎?新聞不僅僅是做給我們這個年齡的人看的。

其次,我們台的大部分人(當然不包括我這種年輕人)基本已經不用為房子車子這類問題發愁,但是還是為每一條新聞每一個專題竭盡全力,還是會為遭受不公蒙受冤屈的老百姓拍案而起。我和我們老師有一次溝通,他讓我一定把一個很重要的線索要找到,我竭盡所能還是失敗了,所以去和他商量能不能不要這個線索。他回了我四個字「我不服氣。」是啊,我不服氣,老師長我二十載有餘,我有什麼資格放棄呢?新聞人的一腔熱忱就是這麼傳遞下來的。

所以,題主完全不必為此擔心,新聞無學,但新聞有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不會錯的。我為我當時的決定感到慶幸,並永遠不會為此後悔,為我們都熱愛的新聞事業奮鬥終身


1、任何職業都有做到頂尖的,關鍵是比例有多少,做到頂尖需要什麼個人素質和資源,以及是否適合你

2、功利角度來看,需要灌雞湯的職業通常不是好職業


為什麼不呢?

難道大家認為只有衝鋒陷陣報道社會險惡才算記者嗎?

在我們這裡,晚報轉型做公益志願,社區報專做社區服務,市場報轉型做深度報道和娛樂媒體,黨報承擔政府服務。

這背後,都有無數記者朋友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之奮鬥吧,


記者是一份很有魅力的工作。

我雖然有10年的工作經驗,但是卻做了5年的記者。

10年前,我還是一個新聞系剛畢業、啥都不懂的年輕人,那時候的媒體環境除了官媒就什麼也沒有了,新京報剛剛火,當時想,記者這個行當老得說點假話,於是決定放棄職業,誤打誤撞進了公關圈。

在公關行業工作了5年,沒有找到一點點快樂。不是催別人發稿,就是別客戶催逼,每天都會做非常瑣碎的內容。當然,工作並不都是沒有價值的,我積累了對一些行業的了解,比如醫療、財經。

之後,我就希望轉行。當時的狀態是,沒有趕上紙媒這一波熱,我趕上了互聯網和新媒體熱。有幸在醫療新媒體找到了自己的工作,一直到現在,一共5年。

這5年裡面,做記者還是很開心的,而且必須承認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行業。

  1. 告別井底之蛙。原來我可能只是井底之蛙,知道微觀層面的一點點東西,但是當記者可以擴大觸角,接觸豐富多彩的真實世界。這些世界儘管是經過粉飾過的,但並非沒有可改善的空間。
  2. get新技能,極大擴展了知識面。後五年的時間,我寫作的領域是在醫療公共政策。於是非常心甘情願惡補了經濟學知識(不是課本上的經濟學),衛生政策等等。我現在可以看年報、讀懂數據、會寫故事、也半吊子懂一點醫院管理的東西。
  3. 認識了好多優秀的人。我的人脈和觸角都在擴展,包括行政部的公務人員、醫生、醫藥企業、寫作、醫療法律、各類優秀的民營醫院,並且和他們一些人成為很要好的朋友(在某些方面我的確還是個雜家,但是這些都在擴展我的疆界)。這樣,採訪的資源和信源的獲得會更容易。
  4. 變成超級能手。原來剛畢業的時候其實我是很不負責任的,一天只能做一件事。現在,好吧,我一天可以同事處理幾十件事,包括家務90%。寫作的速度也比較快,快新聞1個小時內出稿,調研稿1個星期出稿,花1-2天的時間寫作。
  5. 可以獨立思考。我們太容易被周圍包裝了的公關軟文迷惑了,當記者最大好處就是獨立思考,成為真正理解一個行業的研究型記者和專家。當然,這個專家不是目前有學術地位的學者,他們精工某一領域,某些問題上判斷經常失誤,成為研究型記者的好處就是更健全的思維和思考。
  6. 可以有大量的時間讀書。
  7. 可以參與一些更寶貴的項目。我得到了一些專家合作、到基層調研的機會,並且有些經歷是用錢都無法換來的,這裡沒有辦法分享了,因為必須保密。

當然,這個行業並非十全十美,你需要忍受很多事情。我很羨慕現在的童鞋,新聞專業的課程現在已經非常成熟了。

  1. 你不可能一天只做一件事,過非常安逸的人生,當然可以相對輕鬆,熬夜是免不了的,但可以通過自律解決。
  2. 這個行業依舊有非常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無論是寫作技巧還是行業認知。
  3. 這個行業拿不到幾十萬年薪,但是品牌的力量卻是其他行業無法獲得的,當然獲得品牌的前提是你足夠優秀,知識付費的時代當然不愁收入。
  4. 需要創新,並尊重一些同行現實和無奈的選擇。
  5. 在學校學習的那點東西,媛媛不夠。
  6. 在偽原創遍地的時代,了解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

當記者也會有一些小問題,可能會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

  1. 驕傲,自以為很棒。
  2. 上帝視角。
  3. 動不動就愛說兩句話

……更多問題,就不在這裡一一解釋了。

最後留給所有人可以思考的問題是:文字真的可以成為一個寫作者有體面收入的方式嗎?

Now,我現在處於辭職狀態,好好享受難得的假期。


值得!

記者這個行業,處在一個好的環境之下,我們更應該讓它更好,記者這個行業處在一個差的環境之下,我們應該盡點微薄之力讓它好一點。


這麼說,現在相對值錢的(或者換個詞,社會價值高)是作者,不是記者;由於信息傳播形態的緣故,舊日概念里的「記者」有很大的主流文本內容創作者的成分,帶著知識分子色彩,現在的大批記者是對手藝資歷要求有限、很容易被替換的信息原材料採集者。何瑫被承認的價值點其實主要不在於他是GQ的記者,而在於他是中國最好的特稿寫作者之一(故事感、深度、可讀性都比一般新聞強的特稿,還能開知乎Live教別人寫作「元技能」……)。尖尖頭的特稿寫作者還是搶手的,也更容易形成個人品牌,產生資源效應,但隨著傳統媒體的利益鏈(物質、地位等等)形態徹底變化,何瑫那樣的成長路徑是基本不會有了,甚至依賴很多細分的新媒體機構也不那麼靠譜(因為本質的生產思路還是陳舊的,小作坊願不願意花那麼多資源培養一個人還是問題)。

作者,即創作者,TA可以是非常獨特的匠心的文本內容的創作者,也可以是系統機制的創作者。前者是縱向的,後者是橫向的。

在用「奮鬥」這樣的字眼之前,我覺得應該先想這些。


同意上邊亮總的看法:被替代的是報紙和雜誌,不是記者。

讀研時選了新聞,在具體科研方向上選擇了「新媒體」,記得我們第一個課題就是「拯救報紙」。當時歐美的傳統報紙的大勢已定,但國內大多數報紙仍然活得不錯,很多人覺得我們的課題過於聳人聽聞,但沒過幾年,確實開始重蹈歐美的覆轍。

不過在畢業找工作時,我幾乎不假思索的選擇了去紙媒做記者,因為一來,在學新媒體的時候,每每談到新聞業務能力心裡都沒底,或者紙上談兵;二來當時紙媒確實是有一堆的精英仍在紙媒,只那種下筆如有神的資深記者。跟他們在一起,一定可以學到很多。

不過之後走過一段彎路。在某黨報我發現做記者卻是是夠體面,但總感覺自己好像是一名公務員而已。拿著還不錯的待遇和福利,寫著領導的命題作文。這有悖初衷。隨後決定辭職。來到了另一家都市報報紙做經濟類記者。在這裡終於找到了帶你的老師。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選題,經常讓記者改稿到吐血,補充採訪也都是家常便飯。雖然很累,這是我做記者最驕傲的地方。

原來,記者是一份可以拿著工資,還能學到那麼多知識的地方。

遺憾的是,現在這份匠心不再了。現在的大多數記者們再也不會這麼精雕細琢了,跑去玩直播、錄視頻;有一天可能回過頭來發現這些日子更多會是荒廢吧。

記得我的大學老師,也是普利策獎的獲獎人說過:記者是人生最好的第一份職業;記者是一張船票,可以帶你用最快的方式去看到社會和世界

最後想說的是,不管是現在的黎貝卡還是咪蒙等優秀自媒體人都是經過十多年的采編經驗泡出來的。笑到最後的,一定是他們。從這個角度來說,記者當然是一份很好的職業也值得年輕人去為之奮鬥。

但一定要知道:

不要整天追風口,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唯命是從;

踏踏實實多做點實務和作品;

回到新聞專業本身的專業性中;

有必要時學一點經濟學和商業、互聯網。

如果能做到這些,我個人感覺,記者一定是一份很好的職業。因為再也沒有一份工作可以讓人那麼快而且客觀的去了解社會和世界了。


你心裡有光芒就值得,你心裡都是黑暗就不值得。

你心裡有正義就值得,你心裡都是功名就不值得。

你心中有執著就值得,你心中滿是浮躁就不值得。

當然,你心中滿是黑暗功名浮躁也可以去干,但是記者是一個需要承擔社會責任的職業。

當年我的導師曾告訴我們,新聞工作者被稱為無冕之王,我們自己也都自詡為無冕之王。但是你們不要真的把自己當做無冕之王。我們不該享受王的榮耀,但是我們應該背負王的責任。


什麼樣的新聞是好新聞呢? 讓讀者儘可能接近信息源,讓人看不出來作者喜歡什麼。

雖然這項在全世界的媒體工作者中都很難做到。但是很多節目是沒有輿論導向等任務的,他們還是選擇了市場,大眾喜歡看什麼、流行什麼,什麼能吸引眼球就做什麼。我不是相關從業者,不知道是編輯部能力上做不了可以惠及大眾、提高覺悟、素質且深入的題材,還是台里領導指示要向市場低頭。我認為兩者都有,但是主要原因應該是前者,領導應該知曉下面同志的水平。有深度並且惠及大眾的節目必然定在全國擁有大市場的,但是能力擺在那。

所以,我告訴你的是,記者還是一份好的職業,還值得年輕人為之奮鬥,現在平庸的前輩們正是你年輕人發展的機會,提高自己的能力,挖掘好的題材就是你的機會。若你也是平庸之輩,又想有所發展另尋行業為佳。

如何向一名盲人推銷燈泡? - 知乎

很苦惱 這麼好看的設計 為什麼沒人光顧!?

對於學歷低想要努力賺錢的女生 有什麼考證值得推薦?

當下怎麼利用「信息不對稱」來賺錢,有哪些不起眼的行業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 - 知乎

你是如何從兩千多隻股票中選出心儀的股票的? - 知乎

如何看待3.17北京樓市調控新政? - 知乎

所謂高人開路,貴人相助,怎麼找到高人、貴人? - 知乎

高雅和低俗有分別嗎?如果有,界限在哪? - 知乎

你對在大城市打拚的人們有什麼忠告? - 知乎

你有哪些忠告給知乎上的學生? - 知乎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今年中國仍有大量資金投向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的挑戰和缺陷有哪些?
新浪微博是什麼屬性?
報社編輯典型的一天是什麼樣子的?
如今的科技就是手機、平板、電腦、App 這些嗎?還有別的嗎?

TAG:媒體 | 記者 | 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