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甄別出有價值的內容付費產品?

在知乎、分答里買了很多內容付費的產品。總體感覺質量參差不齊,有的人名氣很大,但是收穫有限,有的人雖然名氣不大,但卻獲益良多。想了解一下,大家平時是怎樣選擇付費產品的呢?


至今為止大號+小號+匿名已經參加了超過60場live。先上個結論:沒法做到100%甄別出「有價值」的,但可以篩選出一大部分沒價值的。

其實最主要的是,你不要把Live看成一種「授課」,你把它當成是「評書」,整個人就會豁然開朗了。

1. 聽眾評分機制有用嗎?

我可以很明確的說,沒多少用。因為大部分分數特別高的Live都是「入門XXX」,目標用戶是所謂的「門外漢」,只要講的熱鬧有趣,附帶幾個「小竅門」,哪怕通篇有行內人看起來錯誤百出的內容,都可以得到高分,因為「門外漢」聽不出來這些錯。就像一個從來沒吃過葡萄的人,我寫幾頁精美的ppt說葡萄是苦的,講得生動有趣,並且「聽起來很有道理」,也保證一樣能得到4.5星以上的評分。

就像單田芳老先生的評書,一般沒聽過評書的人初聽《白眉大俠》都覺得不錯,給它個5星好評。

但這真的能說明這部評書說的好嗎?並未見得。很大程度上這個評分歸功於表演者自身名氣光環,加上針對「門外漢」的目標人群選擇上。一旦你聽過以下任何一部短打書:袁闊成《碧眼金蟾》《十二金錢鏢》《彭公案》、王玥波《雍正劍俠圖》、田連元《小八義》、馬岐《龍圖俠義》……你都很難覺得這部書能值得上這個評分。

這種高分但質量低的live,至少在編程類話題下並不少見。所以評分本身,我覺得意義不大。

2. 看主講人選Live有用嗎?

@萬方中 萬老師的答案我基本認同,但是只是有一條我覺得還有待商榷——主講人舊有的產出,也不能保證100%不被坑,哪怕他是個很靠譜的人。

同樣舉評書的例子。袁闊成老先生可以說是評書泰斗也不為過,一部《三國》基本上可以說是一人站了袍帶書的高峰,不熟悉的話可以看張公子寫的答案:如何評價袁闊成先生的評書人生? - 三國 - 知乎。

但即使是這樣的袁老先生,也還是有02版的《封神》這樣不敢恭維的作品,雖然很多人說老爺子75了不容易,可馬岐老先生錄《龍圖俠義》的時候也年近古稀了不是?

至於主講人答案十分考究,邏輯嚴謹數據詳實,仍然無法保證Live也保持水準,我自己就經歷過幾次寫答案嚴謹的大V,卻把Live開成了粉絲見面會,甚至連提前準備都沒有,要麼是半個小時的套話循環+半小時自己公眾號介紹,要麼是「你們有啥想問的」,然後挑著回答幾個湊夠一小時收工。

以上兩點只是想說明,想要甄別有價值的內容付費產品,無論是看高分就買,還是看主講人靠譜就買,都沒法保證你購買的內容100%「有價值」。然而,95%沒什麼卵價值的內容付費產品倒是有一些共同特性——

標題太泛化的,基本都扯蛋

我不是想說「一小時xxxx」這種標題,因為一小時確實可以學會很多東西,比如《一小時學會終生受用的單手打雞蛋神技能》這種標題,我覺得是沒毛病的。「一小時」 「終身」這種詞本身並沒有毛病。

這裡說的標題太泛化,是指範疇太大的意思。為了說明這一點,我舉個栗子分析,不針對任何人,僅僅是個栗子,請勿對號入座

比如你的timeline上出現了《技術人員如何轉型XXX》這種標題,基本上一看就知道有95%的可能,你根本從中獲得不到什麼幫助。因為「技術人員」這個概念實在是太過於泛化了。

前端、後端、移動端技術人員,和數據挖掘、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技術人員,都叫做技術人員,然而工作性質基本上天差地別。而「轉型」並不都是意味著從零開始,更多的時候是要有效利用舊有工作技能和積累,快速適應新行業,才是成功的轉型。

加上「技術人員」這個限定談轉型,則必然是暗示技術人員是有轉型優勢的,但這個「限定」太過廣泛,廣泛到可以預知有限的時間內,講者【必然】不會涵蓋所有類型的技術人員,由此得出結論就是,要麼講者自己不知道啥叫技術人員,要麼故意把一個細分領域,比如「機器學習技術人員」直接泛化到全體技術人員,以吸引更多的人。

基本上對照著這一點,同理可以推導出……

想得美!你們自己推導吧,我再舉栗子就該被圍毆了!


少買你不了解的領域,因為你沒法試聽,光看得分也沒用。

現在的付費內容有點像餐廳。判斷餐廳好吃不好吃,都是靠店鋪得分、朋友推薦、乃至在外看餐廳氛圍去了解。但是直到吃進嘴裡的那一刻,你才會產生自己的判斷,小馬過河的故事。

同時獲取收穫和樂趣最多的內容,一定來自於你自己有一定了解的那個領域。人本來就會對自己舒適區邊緣的東西有著最大的好感。有一點點基礎,在看付費內容的時候很多梗、很多話外之音都能夠接住。也因為懂,也能和你自己的對某一項內容相印證,價值不用多說,樂趣也更多。live就更好一點,還能插嘴問。

隨便聽聽的內容,有些是自己都不知道你哪兒不懂。聽過其實留不下太多東西,一般就學會點皮毛和技巧。所以買付費內容,我會買我接觸過的、欣賞過的作者出的節目,因為我已經在其他平台完成基礎試聽了···

比如這些,沒虧過。

奇葩說的《好好說話》、 分答:歐成效的房產投資系列。
得到:吳伯凡的《伯凡日知錄》。

沒基礎但有興趣的領域,想聽個科普上個掃盲班,怎麼看內容值不值?

如果你自己知識水平不夠深入的話,就是只能依賴外部信息來判斷內容是否值得你付費,依賴外在身份和相關領域背書。

我最近買的最值的是徐斌律師的Live--當房東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事兒 。

因為我自己有一宗租賃糾紛,雖然我之前不了解徐律師,對房產領域也不甚了解。但是因為知乎的律師身份認證且快速看了看他的很多回答,就決定了參加他的LIVE。之後買了他的電子書,並且因為他的電子書省了2萬塊中介費,更值。

很多知友還是學生,自己的興趣和未知還很多。那就建議多去圖書館書店多轉轉,多翻翻書,這樣找到自己興趣領域的會更快。

如果一個人經常開Live,而標題又非常大,警惕起來。

常年買書培育出的一種分辨術——要警惕「引爆你的XXX」、「創建你的XX系統」、「打造你的xx力」、「你不知道的XX」等關鍵字。。。這類成功學玩法,圖書出版領域早就用爛了。。。(而且玩爛了的內容也做的比付費音頻好)

因為我自己開過Live,反正我做不到持續輸出強力內容的本事。要準備宏觀型內容同時將其抽象化是非常辛苦的事。很長一段時間都有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感覺。。。

可能是我這個人比較沒用吧。


我的觀點比較極端:我覺得幾乎沒有辦法甄別。即便像餐館、電影、遊戲有打分媒體和打分平台,它也只是說明東西質量夠不夠,沒有辦法說明有沒有「價值」。我覺得非常好的電影,結果介紹給朋友看了,他怪我浪費了兩個小時……

而現在說的「內容」其實是狹義的定義(廣義上一切都是內容),指的是文字、語音、視頻等形式的互聯網內容。其中很多內容,放在十年前,都是培訓班上的事情。當年教育行業孜孜以求的遠程教育,如今被互聯網實現了,而當初想做互聯網教育的人卻沒有及時跟進。很多行業其實都是如此。只有為什麼沒跟進,因為現在的內容付費,是粉絲經濟,是網路營銷。那些百萬、千萬關注的公眾號,難道內容就一定更好嗎?那些從網路轉到線下的暢銷書,難道比之前的暢銷書質量更好嗎?恐怕都不見得。核心的區別在於,網路上的很多內容更符合用戶需求,更市場化。

現實當中很多大佬的演講或者培訓,都是按每小時數十萬的出場費,聽眾不光要花錢買門票,還要費勁千辛萬苦打車來聽。我借用媒體朋友的身份聽過幾次這樣的演講,老實說和其他場合的內容並無區別,但聽眾們並沒有覺得不滿,反而點頭稱讚。這不是粉絲經濟,又是什麼?

因此從我的角度來說,能夠體現互聯網優勢的,那便是價值。比如說我知道某位行業老司機,或者說行業前輩,偶爾會去別的公司分享一些經驗,而這些經驗我可能用的上。另一方面,這位前輩不太熟,沒有辦法直接或間接請教,更重要的是,網上沒有公開的類似內容,而我又偏偏對哪部分感興趣。那麼,花錢買點經驗也是值的。即便知道某次線下分享能參與,但地點比較遠,即便內容一樣,買個線上版本也是值的。畢竟買外賣都要加送餐費,對吧。

這也是我一直定義自己的live是粉絲經濟的原因。第一場的時候我就說,這比我工資還高,如果是長期收入我就可以辭職了。但粉絲經濟畢竟是粉絲經濟,承擔不起,而且粉絲也並沒有那麼多。就像下周打算開的Live,知乎 Live:遊戲行家帶你了解回合制,我唯一的賣點是三個主講者,一人三塊錢,便宜,僅此而已。

探討內容的價值,在我看來和一直以來流行的「最有價值的書單」一樣,是這個功利時代的特徵。來是說,讀書的意義不是為了獲得某種答案,而是在你心裡產生一個疑問,這個過程讓你充滿喜悅。從這個角度看,書是一種工具、一把鑰匙,讓你思考,讓你一輩子不停地思考。它的價值絕不能用效率來計算。

更何況,任何一件事都有不同的觀點,僅僅是不同,無法說明哪個更有價值。比如說有人主張《烏托邦》是針對《理想國》的諷刺作品,也有人主張摩爾真正讀懂了柏拉圖,知道《理想國》其實也在諷刺烏托邦想像,因此做一升級更新。誰對呢?當然,判斷一個解讀是好或壞,不是大問題,但是,「誰」才能教這件事呢?畢竟,老師本身可能採取了特定的經典詮釋,甚至自己提出了一個新的解讀,而如何判斷解讀是否有失偏頗,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並非易事,這原本就需要經年累月的辯證與累積,素養本來就不可能一蹴可及。

任何價值判斷,都是特定的人採取特定的角度所做的判斷結果。如果我不是因為看過成百上千的爛電影、爛書,也沒有辦法做到現在翻看一本書就知道對我是否有價值(僅僅是對於我而言)。在我看來,只要不過度消費,稍微多做一些嘗試,重點是在自己心中開始建立起一個專屬你自己的對話群,有的內容、有的人很快會被你去除,有的會因為有價值而留下。只要有價值,就不用去考慮值不值,當年五百塊買的遊戲碟,復刻在線上賣的時候才十塊,難道當初就不值得了嗎?而且,說不定其中的部分,也可能將成為你一輩子的對話對象。

平台的使命是「創造一個機會,為用戶提供相遇的驚喜。」而作為用戶,則不要用爬樹能力來判斷一隻魚。

更新一下——我個人觀念是,永遠不要用一個行為動機形容所有動機。比如說有的人做內容付費的產品是想賺錢,有的人是想推廣,有的人是想吸粉,有的人是好玩……不一而足,不要被對方的動機干擾自己的判斷。

就我自己的動機而言,想不想賺錢?想。不是因為缺錢,而是我這一生都在想如何不上班……但凡有條路,一定要試試,只要能達到上班收入即可,要求並不高。但另一方面,我又對自由過於嚮往,所以要輕鬆自由的達成目標,不容易啊。如果說不管自由,只要賺錢管它喜不喜歡,那每天各行各業的回答點上十幾個贊就夠了……可惜臣妾做不到啊,唉……


這些詞你避免就好了

快速,年輕人,必須,只要

講師你看下,說自己有錢的,pass,說自己有眼光的pass,說自己出書的,pass


作為一名買過29場知乎Live,買過喜馬拉雅收費視頻,買過分答的人來說,其實一個付費產品靠譜不靠譜,關鍵還是要看講課的人靠譜不靠譜。有些人沒有敬業精神,你無論付多少錢都是白搭,都聽不到真材實料。有些人做什麼都很認真,哪怕是免費資源你也能在他身上學到東西。曾經還看到過某個大v前20天不準備,結果用一天時間來寫演講稿,這樣的東西無論她怎麼「用心」地做,始終是做不好的,結果一聽,果然,演講的內容大都是素材的堆積。

首先說一說不要去聽的,諸如「從工資3000到日薪10萬」、「我是如何賺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的」這些誇大其詞的標題,講真,我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個人對這些太了解了,其中有很多扯的部分。那些「我之所以賺了100萬是因為我爸爸給了我40萬」的例子我就先不說了。即便不是,這種奇特的經歷對於一般人來說,勵志部分也多於乾貨部分。作為一個從月薪3000到日薪10萬的人,這其中不止有的是勤奮,更是運氣。你可能有他的勤奮,但是沒他的幸運。

還有一種就是「7天神奇突破xx「、「30天教你搞定xx」類的課程,不是說不可以,而是個人不喜歡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和手段,這是成功學的套路,不是一個學習人的態度。

再還有一種就是天文地理什麼都懂的人,比如今天教你學英語,明天教你做全棧工程師,後天教你玩比特幣……還有的從年頭講到年尾,心理學、哲學、物理、經濟學統統都跟你來一遍……嗯……你懂的。我覺得一個人可能懂天文地理,但沒可能精通多門科學,像高曉松這樣的人也只能做到漫談,並沒有教人知識。

說完不要的,說說要的。

第一,我們很多人都是看一看標題和介紹就決定一個產品買不買了,很少去研究過提供產品的人本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是一個不熟悉的人,在聽他講課之前,首先應該看一下他曾經寫過的文章或者言論。如果他的文章是草草了事,那麼他的付費產品一定不怎麼好。這個無關乎免費收費的問題,而是一個人在對待一件事情上是否認真的問題。比如像這種:

我看這個人寫的東西,每篇都這樣,草草羅列個1、2、3、4然後草草地收尾,你壓根就感覺不到寫文章的人真心實意掏心窩子地教你一個東西,這樣的文章對於一個想學東西的人來說,也沒有任何意義。一篇文章,最起碼應該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幾個步驟,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循環,那麼「學習」就無從談起了,我覺得你哪怕是一篇幾百字的文章,比起這樣貪大求多,還不如將一件很小的事情說明白,那也是極好的。

一個人,如果他平時寫文章這樣,付費的內容也不會太好,這就是一個態度的問題,更是一個寫作者思維深度的問題。平時他的思維就沒有深度,你想他在你付費的時候突然變得有深度了起來?沒可能的事情。

之前還聽過一個知名的作家的Live,我沒有看過她的文章就直接買了。她比一般的大v名氣要大,但是可以說是我聽過的最差的Live。我不說你要像有些老師一樣做個課程備案,您回答別人的問題,至少也要像模像樣用心一點吧?整個Live都是「我覺得」、「可能」、「我認為」,沒有一點乾貨,全是「我對這個世界的小感受」什麼鬼?作為一名付費用戶,沒人在乎你的小情緒,大家是來學習東西的。

我覺得付費產品其實是一個非常見人品的東西,當免費資源到處泛濫的現在,用戶願意付費給你,哪怕是10塊錢,也是極大的信任和誠意。倘若這樣的機會都不好好珍惜,那麼下次她再開收費課程我是不會參加了,至少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做事靠譜認真的人,無論她在外名氣有多大。

第二,如果是一個你很熟悉的靠譜的人,那麼你付費基本上就很靠譜了,因為一個靠譜的人,基本上做什麼事情都很靠譜,無論是收費還是免費。比如我之前聽過的,羅永浩的演講《改變命運的演講能力》,標題起得有點誇張,這個是龍哥一貫的風格,看到他開演講就毫不猶豫買了,聽完以後給我的收穫也很大。至少我知道了兩點:

1. 平時看別人在演講台上隨隨便便講個1小時,總以為演講是一件很隨意的事情,其實背後是要付出極大的艱辛的努力的,不僅是做演講,做任何事情都一樣。

2. 演講的過程其實是對台下聽眾心理拿捏的過程,你要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讓他們饒有興緻,推而廣之,其實寫文章也是一樣。

其實在聽他這個演講之前,我在網上有聽過他參加馮唐的邀請做的一次免費的關於演講的課程,講得非常好,基本上演講需要注意的點都概括到了:

視頻封面如何演講:羅永浩教你如何準備一場牛逼的演講!它能表達自己 - 騰訊視頻視頻

所以下次只要看到他做課程,不論免費收費,我都會支持。

還比如我在喜馬拉雅買的聽雷軍講創業,雷軍靠譜就不用多說了,產品線雖然拉得很長,買過幾個產品,都極為的靠譜,感覺是一個做什麼事情都扎紮實實的人,另外他自己投的幾家公司也很靠譜。所以一看他開創業課就毫不猶豫地買了,唯一的不足就是這個10塊錢聽的時間稍微有點短……幾十分鐘就沒了,而且不是系統的演講,只是他在四處零零散散搜集到的一些演講,這個跟出品方有關係。

第三, 一些自己極為感興趣的東西,但是又因為客觀原因、或者沒有時間去了解的東西,演講者本身又是該專業領域的權威,能夠幫你濃縮整理、節省時間,值得付費買。

比如像最近豆瓣時間推出的北島的《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我對詩就一直很有興趣,但是礙於時間,一直沒有功夫去了解他,也讀不懂,正好有這麼一門課程,一看到第一課講解鮑勃·迪倫的《在風中飄》,就毫不猶豫地買了。

北島我就不用說了,我最喜歡的兩個中國當代詩人:一個顧城、一個北島,本來就是中國詩歌界的翹楚,隨便說幾句他的詩都能耳熟能詳: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你沒有如期歸來,而這正是離別的意義。

那時候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之後像白先勇紅樓夢導讀、楊照講史記我都會買,北島、白先勇、楊照都是文化大家,自然不必多說。《紅樓夢》有讀,但是之前聽了一次《百家講壇》里劉心武老師講的《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以後,感覺自己白讀了……所以白先勇老師的自然也得聽聽,加深一下自己對《紅樓夢》的理解。《史記》自然是沒有讀過,太厚了,而且我對古文是一竅不通……然而這些都是我很感興趣、但是一直沒有時間去讀的,付費產品的製作者能為我節省大量的時間和學習成本,我就覺得付費很值得了。

最後,我個人覺得比起甄別一個付費產品好不好,「將他聽完」更為重要。就好像我們很多人買書,買回來的第一天就原封不動地擺到書架上,但是沒有讀,錢花了但是沒有享受,沒有比這個更加浪費的了。對於這個的建議是:平時可以買個藍牙音箱放在床邊,每天晚上睡前聽聽,睡前半小時將心情緩和下來,這樣既促進了睡眠,又學習了知識,實在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


對於那些公開課聽不下來一節的人,內容付費能幫助他們完成的人格躍遷主要是,「我果然成為了更會亂花錢的自己」。


先審題: 有價值的內容付費產品

1. 有價值的內容對我來說起碼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並且在一定邏輯下得出的內容;

2. 有價值的內容必須要是經歷過檢驗的,而非憑空猜想或者道聽途說;

3. 有價值的內容必須要是講述人有十分詳實的準備並且在充足的時間裡和我有溝通交流,而不是一個人的獨白一樣;

所以基於這些,我並不認為目前的所有類似的作答的形態是真正有價值的。

當然不是說他們完全無價值,這完全取決於心態,如果我只是當做是增長見識,聽個樂子來說,還是有很多是可以聽的,不要抱有太高的期待;比如我做遊戲的,我聽人家說基金一愣一愣的,增長見識了,挺好,但是說有價值,難說。

如果有些人的表達能力特別好,別管人家說的是啥,也是很值得聽聽的,能好好說話本身就是一門大學問。

我自己挑選的方式來說,基本上只選二種人,一種是他所說的行業我特別冷門有意思,另外一種是這人特別能說,不管說啥。


寫寫我的看法吧!

其實我覺得現在大部分的內容付費產品都做得還可以

其實能夠做付費產品,裡面都有很大部分的質量都是還行的

只是有些部分水貨混進來了而已

現在的付費產品無非就是有以下幾大類:

付費問答:分答、值乎、微博問答、各種垂直類的問答社區

付費專欄:得到、開氪

付費社群:小密圈

付費課程:喜馬拉雅fm、知乎live、豆瓣時間

詳情的可以看網友望月歸納的內容付費產品:

可以說,很多都是用戶比較熟悉,因為裡面的課程質量也還都不錯,但是裡面也有一些例外,其實我不知道裡面的課程內容不好的原因,但是依我的意見,我覺得不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主講人本身就不是專業出身的導師,或者說是渾水摸魚的,終究是紙包不住火的,所以大家都知道這個導師不好,一傳十,十傳百就被大家覺得這個平台的內容質量不太好;第二個原因我覺得是平台本身的問題,就是在審核的時候,審核機制或者審查人的主觀意願導致。因此才會出現個別令用戶不滿意的講師,進而牽扯到整個平台的質量。

說完原因,然後我說說一個好的內容付費產品都有哪些評判幾個標準吧!

1.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就比如你要學投資理財的知識,你不會跑到簡書或者小密圈等這些平台上去吧;

2.個人品牌比較強的付費產品比較值得信賴,一般來說有較強的個人背書的付費平台,往往都會受到用戶的喜歡,而這些有著人格魅力的產品,特徵性也很強,如果你是屬於他的目標用戶,往往都會讓你得到你想要的知識乾貨,比如得到的大咖專欄、知乎live上的大咖直播課程等。

3.看到一些平台上的大v課程,如果在取標題時,更偏向與標題黨的,這個你需要注意一下,比如有些標題:《從0開始構建什麼體系》《教你如何月入10萬》等等,我覺得可以持五五開的態度去看,往往這些標題都是為了吸引眼球,但是實際的內容更多落不了地的大而廣的內容,所以謹記。

4.最後一點想說的是,沒有十全十美的付費產品,只有相對好的付費產品,但是這些付費產品則帶有很強的主觀意願,你認為好的他就是好的,你認為它不符合你的口味,那他就是不好的,所以我們在評判這些產品的時候則最好是帶著兩面的眼光去看吧!


付費內容就像買書:有價值的書,你是會時常翻看的。

以這個標準來看,最有價值的是《新華字典》,是高三那年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是大量枯燥的專業書與技能書,而那些銷量很高的小說與成功學——初讀時心潮澎湃,但讀完二刷的就很少了。

說點題外,本人是喜馬拉雅的老用戶了,《理想國》《曉說》《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都聽過,但只是在《郭德綱相聲》聽完後打發時間而已。後來內容付費興起了,我也訂閱過一些,算是「粉絲經濟」——但無論是多大的大V,我都沒有因為聽了他的分享而變得更好。

我想問題應該就是出在我自己身上

如果我真的是想提升自我,那肯定早就利用業餘時間報名在線專業課程了。但我就是因為自制力不夠,沒辦法靜下心來讀書深造,所以才會每天刷知乎、聽東一榔頭西一棒的羅胖故事會,用碎片知識騙騙肚子……

既然一開始我就是抱著消遣自娛的目的而來,怎麼可能買的到「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呢?


這是特別有意義的一個問題,我認為,2016年開始,內容付費這個行業開始有了泡沫

很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些水平不行,產品也不行的人,開始大肆圈粉並變現。

同時這又是一個答案很不具備普適性的問題,因為「有價值」是一個價值判斷,涉及到價值觀,就人人不同了。什麼是有價值的?就如小馬過河,對你有沒有價值,你只有接收了信息,才能判斷。

一般在網上,事實判斷可以越辯越明,但價值判斷,我只能單方面輸出,你不信,我也不辯

所以下面我給個簡單的標準。

**

我曾經給一個企業高管助陣,去給大學生做職業規劃培訓(免費的)。高管很牛,一堆title加身;人也很nice,願意給年輕人幫助,除了講點東西外,如果你有繼續follow up,還能得到他推薦實習等其他幫助。

但是講的真的很一般。看得出來,說的是一些他曾經演講過的話題,甚至PPT都沒有作針對性的調整,事先也沒有準備。當時我畢業也沒多久,很清楚畢業生希望聽到什麼。不客氣的說,他說的內容,學生們完全不關心。

也對,大佬都很忙,如果他不帶著些招人的目的,怎麼可能為這些處於象牙塔中的學生付出太多的精力。

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是有價值的思想和經驗,還是為了跟大佬搭上關係。

更直白點,你想要的究竟是內容,還是內容的附加價值

如果看重內容,原則很簡單:

(1)這個內容是個開放的體系,允許交流、允許評價。這就跟淘寶一樣,買了的人都有評價的權力,信息才透明。反之,如果門檻高、故作神秘、信息不透明,但又要開班授課,那基本是沒啥用的成功學。門檻高、神秘兮兮的也有好東西,就好比北冥神功是你派絕學,但只是門派內師徒相傳,絕無開班授課之理。如果廣收門徒的,那一般是太祖長拳、普通少林拳這樣的,大家都能評說。相信我,一本市面上流通的《精進》,比一些標價99、199的口水課程,對你有價值的多。那些小眾的東西,除非來自你至親之人的傳授,否則可能都是裝出來抬身價的。作品在粉絲圈裡和圈外都拿得出手的,是好作品。只有腦殘粉喜歡的,那多半只是收割特定的人群。

(2)越多你認可的人為這個內容背書,那麼它的質量可能越過硬,前提是這個人與該內容沒有利益衝突。比如知乎上,你信得過的大小V關注、點贊的文章,很可能合你的口味。當然有利益衝突的時候就不適用了,比如有答主互相幫忙拉流量的。

(3)看內容提供者,其本質是一個營銷人,還是一個踏踏實實做內容的人。故弄玄虛的,內容反智的,花樣繁出的,大概率是營銷人,他不是想賣你好的內容,只想賣你你愛吃的快餐,學習與成長的幻覺。他不會在一個領域踏踏實實精耕細作成為大師,而會不斷變動,什麼好賣,你掏錢爽快,他就賣你什麼。

如果你看重的是內容之外的東西,比如小密圈,你只是想跟大佬混個臉熟,回頭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你不算是內容的消費者,不適用以上規則。


我覺得既然是消費,就免不了交學費。

就像聞佳老師說,她懂餐廳是因為花的冤枉錢夠多。

大家淘寶上買東西,一定是買了很多不靠譜的東西,才越來越能買到逞心如意的商品。

和餐廳,淘寶的商品一樣,我們給內容付費產品分個組,假如產品好(客觀、公認)可以測量

  • 產品好,適合自己
  • 產品不好,適合自己
  • 產品好,不適合自己
  • 產品不好,不適合自己

買東西真心需要大量的消費和嘗試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當然看一些對自己路的推薦可以減少這個過程,但是對自己路的推薦又需要反覆嘗試才知道(比如電影的推薦看豆瓣還是爛番茄)。

我在得到上訂閱了數個專欄,有兩個非常喜歡,有些非常不感冒。live買買買了幾十場,有感覺有收穫的,有些則聽完的興緻都欠奉。

買的太少,還提煉不出共性。我認為所有知識或者信息都是有價值的,一本書、一次live、知乎的一個回答,收費還是免費,都是有價值的。通常獲取他們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都還是很低的。

花錢買內容付費的內容,最大的好處就是:你看完的幾率增大了。買的書看不完,我覺得和書太便宜還是有關係,如果專業書價格是現在的8-10倍,我肯定買的每本都會看完……


說幾個觀點:

1.大V的成長,那是有很多種類型和方式的,點的深度、面的廣度、乾貨、頭銜身份、撕X、噱頭、腦洞、幽默、爆照,各種渠道、途徑都有,你如果以粉絲的多少,來衡量知乎的大V姿勢水平和能力智慧,那你就是在以別人(大V們的粉絲)的認知方式和能力來匹配自己的需求,這明顯是不匹配,不合適的。

你需要自己去找值得付費、匹配你需求、你認為有能力的大V。

2.一個知識付費內容值不值的購買,那當然是看這個大V的能力夠不夠,除了他的能力,還要看他是否足夠誠意、正心,是否想傳道授業,還是就想賺點銀子。

3.其實有能力、有見地的大V,他的知名度依賴的是他過往的信息傳遞來逐漸積累出來的,那些已經傳遞出來的價值點已經很多了,那些前期免費的價值點你是否都已經get到,是否都學習、吸收了?如果那些你都沒有吸收,你去花錢,希望買兩條秘訣,解決你所有問題,那是不現實的。

4.所有的東西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兩場live,也許可以讓你感覺「茅塞頓開、醍醐灌頂」(多數情況是彌補你的認知盲點和提供多維度思考路徑)。但指望能夠改變你自身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或者達到那個你心中不切實際,沒有基礎的目標,那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你親身「觀察」到的所謂的一夜如何如何、30天如何如何,那也是你就看到了那一夜,那30天,而忽略或沒有機會觀察到之前的積累周期和過程。

想要改變自身的認知模型,提升自身認知能力,要付費聽課的,那我也建議聽長期付費,系統授課的課程。

5.知識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樣,一旦成為商品,那一定是魚目混珠、魚龍混雜的,想要少上當,那就要多嘗試、多觀察、多思考,提升自己的識別能力,總結自己的識別方法。

喜馬拉雅聽了好幾年,我自己真正關注的,其實就一個人而已,雖然他並不算什麼大V,甚至所從事行業和他的講述的歷史相關度很低,但他所講的故事耐人尋味,也很有意思。

他講的歷史,是經過他長期思考、系統分析的,不一定都對,但至少下了大工夫,有他的邏輯和價值觀在裡面。

結合他自身的人身閱歷,印證歷史觀點,人到中年,善於總結、回顧、分析,這沒多少人做得到。

相對我而言,更新的視角和更全面的史料,補充的信息量大。

就這幾點,我就願意為他付費了,而且是心甘情願的付費,鼓勵他繼續輸出高質量的內容。


所有的付費問答都沒有價值,最有效的提升方法是自己看書然後實踐(我說的書並非只是紙質書)。

大道唯有自成。


邀請個大V過來開個live,主題為:如何甄別高質量的付費內容,收費9.99/19.99/59.99


1.花錢之前謹慎,花了之後不要計較

2.不要用自己的角度去判斷這個值不值,而是盡量嘗試分析對方的邏輯。有的時候是自己沒有理解到,反過來說對方不行,這樣心理平衡一些,這是知乎的政治正確

3.不要被情緒帶動成交,雖然這個會有難度

4.要看講者長期的交付和觀點,比如知乎上有一些言論慾望非常旺盛,觀點傾向嘩眾取寵的大號,我就不去花這個錢了

5.一個人會把事情搞得很熱鬧,和一個人有水平,不是同一個概念。在知乎上往往人們會等同


說什麼看書的,肯定是沒有了解內容付費的精髓,書本上的知識,永遠是落後時代的,尤其是一些日新月異的行業,就拿保險來說吧,光說一個壽險產品。13年費改後,壽險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本上我做保障方案,每3個月就要做一次更新,這種新鮮的知識和經驗,你是無法從書本上獲得的,我們經紀人都是直接拿到一手資料,然後有的人會寫文解析,二手資料各種論壇會有,不過老實講,網上的都比較淺薄了,尤其一些複雜的高醫、團財之類,你基本不要想在任何渠道看到最核心的東西。現在有些平台在做保險方面的培訓,針對代理人,都是付費的,內容有展業模式討論、保險理念宣傳、行業動態科普、特殊產品解析等,這些對於受眾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比你看一百遍保險法都有用。

所以我的感受是,甄別有價值的內容付費產品,首先看你對內容是不是有一定了解,比如我對區塊鏈一竅不通,就不會聽這方面的東西,自己得先看點基礎資料入門再說。然後看內容提供者的履歷背景,聽行業前輩幾句話,有時真的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最後看平台的性質,如果是視頻公開課,圖文並茂,那信息量很大,我覺得最好。知乎live這種語音形式,注重互動,我就不會聽太系統的,什麼一小時操作系統,肯定扯淡。


「內容付費」商業模式的硬傷之一就是:無形難以量化的知識,進入市場中作為知識商品,進行明碼標價,在陌生的個體之間達成交易,在不認識內容創作者的情況下,在無法大量試聽內容的情況下,在購買之後一定不能退款的情況下,如何保證知識交易的體驗?

所以我只能告訴題主,我們平台從課程受眾面、課程實用性、老師背景、聲音質量、用戶口碑、售後互動幾個方面根據不同的權重比例,打分體系做出了一系列的付費內容評測。但都是在購買內容的並且體驗聽課之後的情況下才能甄別。如果普通用戶,除了被漫天紛飛的營銷文案騙的團團轉,能找到優秀付費內容越來越難。

我們整理出2017內容付費市場越演越烈的7大歪風邪氣,別被披著知識付費外衣的互聯網商人,賺了錢還騙了時間,甚至扭曲三觀。

1.水軍泛濫,刷評論,刷播放量

目前付費內容最多的喜馬拉雅FM平台,刷量刷評論現象是越來越嚴重,買過課的看官請自行判斷。在此簡單舉例:《滿分女神修鍊記》,整體播放量200萬+,前期單集播放量整整齊齊2萬+,評論寥寥兩三條,專輯評論總共就13人;《瘋狂英語李陽》在平台上一邊倒的個人崇拜好評和網路上一邊倒的人品差評,我都開始懷疑這到底是不是同一個李陽呢?

2.眼球營銷,強化形象包裝,光環加持

孫宇晨是一個很高調、很善於包裝自己的90後年輕人,非常有意識地把自己打造成90後創業領袖。是的,當90後、億萬富翁、湖畔大學第一屆學員、陪我APP創始人、投資人這類標籤出現時,對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刺激程度絕對是超劑量的醒神湯。

然而《孫宇晨:財富自由革命之路》中卻除了讀稿痕迹嚴重導致頻繁出現的「啊,額,這個嘛,嗯」等不精鍊的試聽感,也只是將個人的三觀宣傳做到了極致。簡單總結其「付費自傳」:1.他評判人的標準是看這個人賺了多少錢。2.他很有錢,但他的幸福並不是因為賺了錢或者獲得社會的認可。至於想要關於實現財富自由的內容,孫宇晨似乎沉迷於自我三觀分享中不能自拔而遺忘了。

3.標題黨,徒有其表,名不副實

內容付費興起就是來自於人們在社會中產生的焦慮,深怕自己輸在了起跑線上。於是當下付費內容產品也懂得了迎合受眾,無論想要售賣的是什麼,總要找個理由和改變命運掛鉤,而且越快越好。網上熱門雞湯垃圾內容是什麼?《一小時讀完日本史》 《月薪3000的人和月薪30000的人差別在哪裡》《30天追到女神》《如何做到月入百萬》等等。看看現在大多數內容付費產品,本質上無非是這些東西的變種。對於推動知識經濟興起的「小白」,從細分市場在線培訓到付費社群,越來越多的垃圾付費內容利用你們「自己思考不但浪費時間還可能犯錯,於是跟著各路大哥直奔高潮的求快抄捷徑」的心理進行收割,為內容商人變現。

4.直接拿免費內容甚至YY錄音強行改成付費內容

這一點在蜻蜓FM的平台上體現尤為突出,蜻蜓FM上部分付費專輯內容是把作者曾經發過的免費內容整理打包成一個付費專輯。比起這更惡劣的是類似《大百科說兩性》這樣的付費內容,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的YY情感主播,靠著連麥分享聽眾的惡俗案例來取悅觀眾,吸納一些為了消遣和看熱鬧的粉絲,充斥著大量低俗、無趣,沒有任何營養的嘩眾取寵的言論,就是一堆為了取悅觀眾而存在的垃圾信息。

而這樣的垃圾信息竟然被堂而皇之地放在蜻蜓FM上出售,打著兩性分析的旗號大肆招搖撞騙,配上一個裝B范十足的片頭,正文內容沒有經過任何修飾,完全是YY直播里的錄音!

本來直播全部是免費內容,專輯卻原封不動裹了一層皮進行出售,還賣99?關鍵免費直播現在都還有視頻可以看,收費內容連視頻也沒有,音質也差到沒邊,還充斥著「大家能不能聽到我說話」「3組1314上黃馬甲」這種P話。三十多萬的播放量估計也該是所謂的腦殘粉組團作案。這算什麼態度?

5.到底是付費內容,還是付費廣告?

懂營銷的培訓師們就是能把知識付費玩出花樣來,引申出一個詞叫高等「用戶篩選」。很多付費專輯成為了一些投機者篩選付費用戶的一層篩子,通過付費音頻引流,乘機不斷宣傳自己的線下課程或線下商品。所有的內容都帶著濃濃的商業套路,讓人不勝其煩。甚至有人因為幾十塊錢的好奇收聽,卻又被騙進去數千塊錢的線下報名費。比如《張萌:人生效率手冊

》,整張專輯聽下來,你會驚奇的發現,張萌通過這個收費節目,對自己的創立的咖啡品牌、學渣逆襲、公眾號、自己寫的書進行各方面的宣傳,幾乎每期都有。而恰恰諷刺的是,她在課程的宣傳語中說,「聽過她課的同學都說她的課程乾貨滿滿」,真不知她如何定義「乾貨」。如此堂而皇之加入大量廣告的,也只有這檔節目。

6.三觀傾斜毒雞湯

知識付費是站在公眾平檯面向全網用戶,三觀正確是必然條件。毒雞湯在情感兩性上這類節目出現率最高,有些年輕主播繼承了免費內容為扯人眼球、博取點擊率的做法,刻意宣揚一些有悖常理的思想觀點,輸出價值觀和人生觀上有嚴重偏差。比如Ayawawa《如何得到你想要的婚姻與愛情》,總結一句話,愛情建立在價值之上,雙方存在不相等的價值條件下,弱的一方就要忍讓。並且宣傳一種女性依附男性的價值觀,實在不敢恭維。又比如《提升幸福力36課》,內容之中大肆穿插刺激性話題和詞語,「放蕩」、「風騷」、「口X」、「肛X」、「打炮」、「3P」,掛羊頭買狗肉,說的講性知識,其實就是一篇篇小黃文。

7.在知識付費時代熱潮下瘋狂消費粉絲

在這一波知識紅利的浪潮中,很多平台熱門自媒體,乃至一些2線明星開始做起了內容付費,號稱深耕專業領域十幾年,成功故事光輝閃閃,為了深化自己的內容價值,表面上對消費者扮演著內容方面的行業資深人,私底下卻對知識進行可恥的偷竊和搬運,而這種基於互聯網變革下的知識供給,讓很多真正有內容價值的知識工作者得以埋沒。

最後總結:

據目前來看,無論是「認知升級」、「構建一套知識體系」、還是「提升具體能力」,都是內容付費的大勢所趨,很多優質的內容值得花錢去買。但是一場潮水來了,總會有人在這裡面渾水摸魚,濫竽充數。我們都知道這個時代不缺內容,缺失的是注意力。但如果當越來越多的垃圾內容也開始付費,劣幣開始驅逐良幣,那我們浪費的不只是一點金錢,更是用自己真正想要學習的寶貴時間,養肥了那些打著知識付費旗號坑蒙拐騙的商人。新知榜作為一家付費內容第三方評測平台,在內容付費開展的轟轟烈烈時,會為各位去搜尋優秀的內容產品,同樣毫不留情的揭露垃圾的內容商人。以後你想買一個付費課程,歡迎先上新知榜看一看評測報告,給渴望知識的頭腦,做個參考。


①甄別付費內容是不是有價值,首先消費者應該先捫心自問自己需要什麼?

有些人就是很有雄心壯志,想學方法找乾貨的,自然是得到分答那些的TA;有些重視自我提升,學術知識的就是知乎;有些就是喜歡小而美,熱愛生活喜歡研究生活,可能就更適合堆糖App。

其次是,要判斷自己有沒有主動吸收和轉化知識的能力。

有些人很善於思考提煉,他們從日常生活交際或者讀書看電影中都能很快很有邏輯的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他們則不是付費內容主要用戶。

②完成上述之後,如果你認為自己確實需要付費內容,那麼如何判斷內容是不是對你有用呢?

首先,你對這個內容有沒有預先的了解?當你有了了解之後,才能判斷這個內容是不是適合自己,是不是對自己有價值。

其次是,價值這個東西是因人而異的,對別人有價值不一定對自己有價值,所以對於他人的推薦也要謹慎,還是那句話:一定要先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③搞清楚前兩點之後,可能市面上還會有很多「看起來」適合自己的付費內容,那麼當你還沒有購買之前,怎麼才能判斷它的內容是不是符合你的預期呢?

首先要看平台,比如說到健身你可能就會想到keep,說道手工、插畫你可能會想到堆糖,因為在他們所在的領域內,它就是會給你專業的感覺。

其次是,看課程的標題,標題越細緻越好,比如「經期如何祛痘」肯定比「三天還你亮白肌」靠譜。

接下來是看課程安排,一般一系列的課程都會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麼判斷課程安排是否合理就是這一步要做的重點。有些單純請明星大V侃大山談經歷,沒系統規劃還賣高價的課程,就一定需要謹慎思考。

最後可能會有用戶評論,雖然不排除官方刷票的行為,但是可以看一看差評,評論一般都是好的都是一樣的好,不好的有一萬種不好,值得參考。

還有就是買之前要向客服做諮詢,關於導師的授課形式、是否為視頻等等你想知道的任何問題。

總的來說,甄選內容付費產品就和你在去買東西是一樣的,貨比三家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做了一年多線上內容,有付費,有免費,也會聽一些別的平台的分享,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 考慮自己的需求。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知識已經積累到爆炸的程度,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有價值的。因為需要,你才會有動力去學。如果不能明白這一點,那麼你絕逼會陷入啥都想學,學完啥都記不住,繼而焦慮到不行的地步。

2. 選擇靠譜的內容生產平台和知識提供者。毫不誇張的說,這個時代阿貓阿狗都敢自稱老師來上課了,所以小心選擇尤其重要。怎麼選?平台選大的,講師選專業的。不一定這樣選出來的就一定是最好的,但是至少不會太差。舉個例子,講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專業醫生的分享肯定比網路上某個孩子很優秀很健康的網紅媽媽講的靠譜。不要忽視專業的力量,網紅媽媽的經驗在你這裡不一定適用,但是專業的醫生見過的多,有科學研究結果支撐自己講的內容。講的可能沒網紅媽媽那麼幽默,但靠譜是第一位的不是?

3. 建議多學硬技能,越具體越好,比如怎麼做宮保雞丁,而不是一小時成為大廚。你知道的,一小時怎麼著都成不了大廚。

4. 少聽一些觀點類的,結論性的分享。人天生對於和自己一致的觀點會覺得非常認可,越聽越過癮,但是往往聽完發現都是包裝的更精緻的廢話,是自己本來就知道的,並沒有把自己的認知範圍往外擴展。至於成功人士那些結論性的東西,往往都是撩的你神魂顛倒,但你自己心裡清楚,他的成功你可以複製但不能粘貼。

這些線上的各種付費內容就像知識的二道販子,其實分享者當一個知識的搬運者是最好的,讓你獲得知識更方便快捷。如果有過多的解讀,反而容易讓你獲得假知識。如果是他們讀完以後生產出來的結論,長此以往可能會讓你的思考能力退化。

最後,說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訂閱再多的內容,最重要的是要去學。就像你朋友圈微博mark了那麼多日後再看的內容,日後看了嗎?並沒有,所以買了能夠靜下心來學,運用,是最難的。


當前知識付費平台的用戶評價機制非常不完善。得到APP和絕大多數用小鵝搭建的課程都沒有用戶評論板塊,除了專欄簡介和免費試讀的內容外,只能靠訂閱人數來作為判斷依據。

喜馬拉雅fm上有聽友說,但是除了5星的好評外,基本看不到不同的聲音,很難判斷這些評論是網友反饋的真實反映還是平台篩選下的內容。

在過去的2年時間裡,利用碎片化時間學了七大付費知識平台上近200門職場能力類課程。篩選和甄別有價值的課程確實是一個大課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摸索了一些個人經驗。

  1. 先看這門課能否幫你解決現實中具體的問題

付費課程的取名趨勢是越來越簡單粗暴了,取名基本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對學習結果的誇張承諾:最強、超級、掌控、逆襲、搞定、必殺……另一類是對學習難度的絕對否定:快速、無需意志力、X秒/分/小時、X步、X招、從零開始、人人都可以。

要理性甄別就不能被這些聳動的辭彙忽悠了。我的第一個經驗就是必須從自己實際工作生活里的需求出發,比如之前我系統地在學習職場溝通,在尋找課程前我先列出了我想回答的問題:

  1. 職場溝通的基本原則和禮儀
  2. 哪些話題屬於職場溝通禁區?
  3. 和老闆還有客戶的溝通方式,特別是需要向他們提出不同意見,應該怎麼做。

把自己的需求當指南針,然後對比課程的大綱和目錄進行,獲得初篩名單。

2. 查看講師的背景

因為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用戶評論系統,要在初篩名單中進行進一步的甄別,對這門課的生產者的考察就相當重要。如果是不熟悉的講師,在購買之前要先了解他的專業背景和所教授課程的吻合度。

在做職場溝通的課程篩選時,我遇到了一門課程霧滿攔江:中國職場潛規則36講 這門課里的《第13講職場敏感法則:限制級禁忌話題,慎入!》確實是我想要學的內容,但是我研究了一下講師霧滿攔江的簡歷,發現他的出版物基本都是通俗野史,自己也沒有足夠讓人信服的職場經歷。

霧滿攔江

當時自己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甄別標準,也是被這種「打入職場高層,發現晉陞秘密」課程簡介文案忽悠入了套。

這是我當時針對第13節課《職場溝通禁忌》的學習筆記,都是一些空洞且沒有邏輯的廢話。最後一句「一塌糊塗」真的是說出了我的心聲。

知識點5 筆記

職場敏感法則

職場敏感法則:在日常和職場中的禁忌及敏感話題,一旦觸及就會起爭端起衝突。職場人士一定要注意規避。

美國文化語境下的禁忌話題:政治、宗教、種族

因為這些話題無法有結論,只能有爭論

中國日常職場的禁忌話題:習慣、口味、偏好

因為這些話題都沒有理由,只是自然存在,但一旦過度執迷自我,就只會引發衝突

一塌糊塗的一門課

從此以後,我個人對於萬金油型講師是持一票否定態度的,因為我相信一個人可以有很多見識,但是很難在非常多的領域都有深入和系統的知識。大家都認可的學識豐富的高曉松,也只是在《曉說》和《矮大緊指北》里和大家聊聊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見聞,沒試著教人系統的知識。

3. 查看第三方對課程的評價

開頭講過,現在知識付費平台用戶評價體系非常不完善,也談不上客觀中允。所以我一般會利用知乎和豆瓣小組來查詢真實學習者對這門課的評價。不過近來付費課程的營銷水軍越來越多,這一點也只能作為是前面兩個篩選原則的補充。

最後,當然是利用免費的試聽機會來實際體驗講師的授課風格和課程設計思路。

不過我已經建立了無比清晰的篩選原則,但一不小心還是會掉坑。前不久還遇到了一個一節課8分鐘,用3分半的時間放中老年人歌曲的垃圾課程,像我這樣的上當受騙的學習者還很多吧。 所以真的很想問問各大內容付費平台,垃圾課程不僅謀財還害命,為什麼不能設置退款索賠?

退款率才是最靠譜的有價值內容付費產品的甄別指標。


推薦閱讀:

我無法在學習上集中精力,又有些好高騖遠,怎麼辦?
藝考編導,有哪些大學推薦?
假期在家覺得特別孤獨,喜歡一個女生還怕打擾她?
讀書(閱讀)會量變引起質變嗎?
在你的專業里,有哪些常識書本上沒有?

TAG:互聯網 | 學習 | 知識 | 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