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和航母哪個結構更複雜呢?


都說了是「全套技術」,世界上擁有全套載人航天技術的只有中美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論是造一艘擁有戰鬥力的航母(包括艦載機技術),還是一個可以發射上太空並且可以運行的空間站,兩者都可以算得上是人類工業文明最高結晶,只不過是不同方向的。

正如同馬卡洛夫所說的一樣。

「為了讓航母完工,工廠需要什麼?」

馬卡洛夫回答道:「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他。」

航天事業也一樣如此,這也是解體後的俄羅斯一直在狂吃蘇聯期間老本,難以進步的原因。

因為在這世界上,擁有完整的,體系化的,打造航母戰鬥群或者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只有2個,原來是3個(美,蘇,中),但是現在已經死了一個了。。。。

雖然中國起步晚,技術差,但毫無疑問,在當前的世界上,保二爭一。

以聯合國五常來說。

航母技術

美國:老大,其他人拍馬難追

中國:保二爭一,但技術差距不小

法國:開發不出大功率航母反應堆,沒有航母艦載預警機,沒有彈射器

英國:沒有航母一切固定翼艦載飛機

俄羅斯:求不提

航天技術:

美國:世界第一,戰力吊打全球

中國:穩穩前三,追了幾十年終於勉強聞到了美國的尾氣

俄國:吃老本還能再吃十年,吃到2030年左右就不一定了

英法:組成歐盟還有活路。

所以討論結構複雜程度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兩者都堪稱是工業化最高技術代表了。


當然航母複雜,但是空間站建造困難大。

別忘了那些中途發射的一大堆火箭、飛船等等都不在最後成品上出現。


空間站。

理由很簡單,一戰航母是航母,煤船可以是航母,現在核動力十萬噸也算航母。不要臉點可以用木板船加幾百的航模做航母。順便說一下,民國時某種意義算有航母——水上飛機母艦,就2000+噸好像。

而空間站,首先你得有大推力火箭,有載人技術,有返回技術。。。。。。。。這些技術門檻可沒變,會的國家這幾十年可沒變。

補充:我也是看了一張印有民國時中日軍力對比的掛曆的照片才發現,中國當時算有「航母」——排水量幾千噸,載機兩三架的水上飛機母艦。


我覺得從寫代碼的角度上來說,國際空間站比航母難多了


總體來說二者都需要成套的工業體系才能支撐建造。但是應用領域不同,所以難以嚴格說誰更複雜。如果一定要比,個人認為航母會更複雜。原因如下:

1.使用環境和用途:航天設備要求的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好,但是空間軌道環境相對於海洋環境,特別是戰爭情況下的海洋環境,還是單純的,而且空間站的用途也比航空母艦簡單;

2.結構需求:航空母艦需要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下,承擔高強度的戰機起降,反覆使用,並且要具備抗打擊能力,裝甲強度、損管、機庫、燃料、彈藥、水密艙等等都要在有限的噸位中綜合協調設計、製造;

3.人員:空間站的成員數量有限,輪班替換都可以預先計劃,而一艘具備作戰能力的中型航空母艦類似於一個功能完整具備機場的小城市,人員變動隨機性也更大,相應的生活、醫療、通訊、安保、消防等設施也比空間站複雜。


都不難,不信看我打103個空間站上去試試。


哪個都不簡單其實

對於大型和重型機械,如果確定要不依靠外力的話

那麼不用上一個國家全部的工業力量和先進管理體系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且談結構的話

一個要考慮重量和抗性

一個要考慮防禦和效率

航母設計的圖紙據說要按照噸來算

空間站估計差不厘


誰更複雜不好說,國際空間站比十萬噸級的航母更難建造十倍。

我就說一個數字:國際空間站有接近500噸重。


問的太簡單了,很難回答,航母要看是什麼定義了。要是說福特級那樣的,他的難度肯定比空間站高了。雖然他的功能和貨輪加個夾板改裝的一戰航母沒有區別。為什麼複雜呢,因為他的要求是適應戰爭,要考慮的音速太多了,比如飛行甲板不但強度要合適,還要防軍事打擊,要求能快速修復。艦載機出機效率如何提高,重點區域如何防護,怎麼避免彈藥爆炸,或者遇到打擊後的起火短路,這樣的問題太多了,甚至可以無限延展下去,哪怕是福特號航母一樣肯定有不是最合理之處。而空間站只要滿足其功能就行了,雖然要求精度也很高,肯定需要特種材料,高精密加工等等。但功能上需要考慮的方面就少得多


推薦閱讀:

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大約要多久,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在博世 (Bosch) 工作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當今的中國製造 VS 德國製造,究竟誰能更勝一籌?
有哪些能讓國人喝彩的中國製造?
機床是不是軸聯動數越高越好?

TAG:工業 | 軍事 | 航空母艦 | 航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