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中國的迅速崛起?

近年中國的迅速崛起,表現在各個方面甚至很多領域已經出現世界首例以及世界第一的字樣,是否能說明我國的制度要比歐美的制度好。還有個疑問,現在美國是否在吃二戰的老本,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減少而中國卻在飛速上升,這樣的話100年後中國是不是就可以全面碾壓美國了?


這個題目有意思了~讓我以一篇長文來回答!其實國際格局的重組變化、國際力量對比的此消彼長、各主要大國綜合國力的興衰交替,歸根結底在於哪個國家能擁有good governance capacity,即良善治理的能力,能實現good governance,即良善的治理。近四十年中國的迅速崛起,最主要的就是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要了解這個命題,需要從歷史與現實,政治與經濟,國內與國際幾個大的範疇去論述。

主要分三個部分吧,第一部分,中國崛起的依據是什麼。第二部分,中國崛起的原因為何?第三部分,中國繼續崛起的挑戰是什麼。第一部分一帶而過,重點談第二、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國迅速崛起的依據是什麼。直接上數據。

綠色曲線代表中國,曲線的斜率代表國力增長的速度。從2001年以後,中國的斜率是最大的,增長是最快的,2009年輕鬆超越日本,把印度越落越遠,但和美國仍有一定差距。(美帝確實厲害,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保持了一個非常穩定的增速。九十年代後,美帝在發展程度已經很高的情況下,經濟增速仍然能秒殺日本,且在次貸危機後迅速恢復,率先走出了經濟衰退。)

上圖是按照購買力計算的經濟體量,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在2015年已經超越了美帝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僅供參考)

上圖是不同時期世界上主要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佔比重。如圖所示,紅色代表中國,可以看到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中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都能達到25%以上,明朝與清朝後中國的經濟總量最高佔到世界的35%,此後在1940年代迅速下滑至5%不到,之後又從1970年代起逐步恢復到今天的15%。用短短40年的時間使得自己國家在世界經濟的比重從不到5%迅速上升到15%,實在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其他的指標,諸如貿易總量、人均期望壽命、科技創新能力、工業生產能力、對外投資總量等數據均有了質的飛躍。這些指標,加上中國在國際社會與日俱增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一併構成了中國崛起的最好註腳。因這一過程是在短短几十年內發生的,所以我們說中國的崛起是快速的崛起。

第二部分:中國崛起的原因為何?主要談三個原因,內在因素(體制因素)、外在因素(國際環境),歷史因素(數千年綿延不斷的偉大文明和一以貫之的強大治理能力)

1.內在因素: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選擇了合適的政治治理體制,形成了一個有力、開明、且學習能力強的領導核心。這一核心顯著的加快了崛起的速度,充分發揮了發展中國家在追趕先進國家過程中的後發優勢。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迄,真正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邁向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實際上少之又少。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能計算在內。因其在二戰前已經屬於發達國家,二戰雖然使國家滿目瘡痍,遭受巨大損失,但這屬於國家實力恢復的範疇,不屬於從發展中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向現代化的範疇。真正實現這一成就的非常之少,典型的國家包括新加坡、韓國,典型的地區包括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亞洲四小龍。阿根廷在70~80年代人均GDP曾接近英國,但短暫的繁榮之後是經濟的崩盤,目前又重新回到了中等收入陷阱里。

亞洲四小龍能夠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就是沒有過早的進行所謂的政治體制改革,而是在經濟發展的黃金期保持了國家的強有力領導。在經濟騰飛的60—90年代,台灣是蔣經國主政(「十大工程」),新加坡是李光耀(確立了貿易加工、航運、金融業的發展導向),香港是港英政府(較強的社會治理能力)。上述強有力領導核心的確立使得社會得以在發展初期凝聚共識,避免內耗,迅速走向現代化。

這樣一種體制的優勢是,一旦發展路線走對了,趕超的步伐會非常之快,能充分發揮發展中國家在追趕發達國家時的後發優勢,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但劣勢是,權力不受制約,一旦走錯道路,對於國家的損失也是非常巨大的,典型的例子是伊拉克、委內瑞拉。中國的崛起和亞洲四小龍有一定相似之處,事實上我們在崛起過程中確實也借鑒了四小龍的很多經驗。中國能夠在近三十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個社會擁有一個非常強有力的領導體系,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凝聚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與改革的共識。同時這個領導核心比較開放,領導能力比較強,帶領國家走上了一條不斷改革與開放的正確之路。

2.外在條件:世界經濟大勢

國家的迅速崛起同樣需要一個好的外部環境。比如民國時期,中國曾經有過一輪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機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歐美列強陷入混戰,無暇東顧,客觀上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1931年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這一進程,中國開啟了十四年抗站的歷程,並在此後陷入了長達近二十年的戰亂,直到1949年開始後才緩慢恢復。一個處在戰爭里的國家是談不上什麼崛起的,連起碼的發展都做不到。

1950-1973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全球人均GDP年增長率為2.93%,高於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日本、西歐正是抓住了這樣一次機會,才完成了國力的恢復。亞洲四小龍的經濟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騰飛的。

中國快速崛起的最有力的外部條件在於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尤其是加入WTO以後,是中國國力增長最為迅速的一段時間。如下圖所示,中國於2001年加入WTO,從2001年開始,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出現了一輪快速上漲,直至2007年達到最高的近14%,經濟發展可以用「慾火焚身」來形容。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後,貿易全球化這波發展紅利才算正式結束,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影響,減速換擋既是順勢而為,也實在是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因此,中國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貿易全球化,甚至可以不誇張的說,中國是近50年貿易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全球化這樣一個大的外部環境,很好的匹配了中國在80、90年代巨大的人口紅利、渴望改革與發展的強大願望、希望開放的一種心態以及意識到自己落後並尋求向先進國家和地區學習的強烈意願。這真的是上天對中國民族的眷顧,是中國的「國運」。讓我們搭上了全球化的便車,否則我們的崛起不說一定不會成功,也會比現在艱難很多。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印度。

現在很多人喜歡拿印度和中國做對比。認為印度會是下一個中國。其實只要稍微經過思考的人就知道,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從外部發展條件看,印度可謂「國運不佳」。近兩年印度的經濟發展稍有起色,但全球經濟發展隨即進入了新一輪的低迷期,且短期內沒有走出低增長泥潭的跡象。新興技術的發展確實日新月異,但孕育出一輪新的產業革命的時機尚不成熟。在這種條件下,印度的發展首先就受制於外部大環境。國際貿易的疲弱使得印度強大的人口紅利失去了最好的「東風」。

而英國脫歐、特朗普上台後,民粹主義的興起所導致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將更趨嚴重,未來幾年時間,全球貿易的增長將會迎來更大的挑戰。這些都是對印度崛起的不利外部環境。所以印度在2015年經濟增長超過中國後(其實是印度改變了GDP的計算方式,按照原有的方式,仍舊沒有超過中國),2016年再次落後於中國。要知道印度的發展水平和經濟體量只有中國九十年代末的水平啊,所以印度發展可謂相當遲緩。中國經濟在面臨結構性調整的艱難局面下增長率仍舊超越印度,只能說要麼是我們太強,要麼是印度太弱(我怎麼總喜歡黑阿三)。

既然說到了印度,那就多說一點吧,以分享知識為主,就不在乎文章結構啦,大家見諒。其實印度最大的問題還不在於外部環境問題,而在於內部自己存在的問題。從民族和文化結構來看,種姓制度實在是印度的阿喀琉斯之踵,一個以出身或血統來決定個人發展層次的國家實在難以調動起國內人民改變自己生活現狀的樸素願望,所以印度大部分人都懶懶的。從國內政治制度來看,印度被西方國家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印度只學到了民主的形式,沒有學習到民主的精髓。所以印度既沒有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的公正與公平(內部腐敗問題非常嚴重),也沒有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的能力與魄力。

印度總理莫迪算是個政治強人,從他上台後大刀闊斧的改革動作便可見一斑,但這位老哥好像不太懂經濟的樣子,而且喜歡採取戈爾巴喬夫式的激進變革,硬是把佔全國流通份額進40%的大額紙幣給廢除了,反腐的效果達到沒達到還不好說,反正足以讓印度的民間財富和貨幣流動性遭受滅頂之災了。

所以我們說後發國家追趕先進國家,經濟改革一定要先於政治改革,讓廣大人民先看到改革的成果,嘗到改革的甜頭,這樣才能凝聚起改革的願望和共識,這樣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後才能持續保證人民對於改革的支持。先進行政治改革的願望是好的,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蘇聯解體和中東的失敗民主國家都是這種情況,通過政治改革不僅沒有對國家產生支撐作用,還使得國家陷入戰亂與分裂。

另一點是一定要採取漸進改革而非激進改革。小平同志在這方面是大師,「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種非常睿智的改革方法。而且小平同志非常有智慧的一點是,在改革遇到爭論時不慌不忙,既不急著推進也不急著叫停,先讓事情繼續發展,等大家見到成果了,自然就支持了,讓實踐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反觀戈爾巴喬夫的「休克療法」,就是太著急了,想把歐美國家上千年政治實踐的成果在幾個月的時間就移植過來並且見到成效,如此之難的任務,恐怕人類歷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也是難以勝任的,所以失敗就無可避免了。

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曾經說過,所謂改革,是指改變制度以遷就實際的,而絕非改變實際以遷就某種制度。這一點真的是說到了癥結。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古今中外,是否存在一種制度、一項安排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推之萬世而不悖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亞里士多德說如果我們不能確定進行一項變革的益處會大於改變一項制度的壞處,那我們毋寧保持現有的制度不變。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冷靜觀察、沉著應付,保持戰略定力,不急於求成。如此,則中國的崛起還會有很好的機遇。

3.中國歷史治理傳統

如果把時間的視角放到1850年以後,中國近四十年的快速發展可以稱之為崛起。但如果把時間的視角放的更長一些,則中國近四十年的快速發展實在只是一種復興而已。在歷史上的絕大多數的時間裡,中華文明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大文明。

上圖是歷史上各主要國家人口數量所佔比重。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歷史上只有印度人口與中國是一個量級的,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中國都是供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先進的農耕技術和強大的政治治理能力作為支撐。也正因此,中國的科舉制度,舉賢選能制度,文官治國制度均成為了世界政治治理的典範。西方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鑒了中國的職業官僚體系和文官治國制度,這是我們能夠引以為豪的。

看完人口數量我們再看人的生活水平。衡量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指標是人均GDP。如上圖所示,中國在公元1000年以前,人均GDP是一致領先於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在公元1500年以前,也是和歐洲大致持平的。在1500年後,才逐漸落後於西方。

歷史上,實際中國人均GDP的含金量是要遠遠高於歐洲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的人口數量在當時遠遠高於西方,所以能夠達到與之相同的人均GDP的難度是要更大的;二是和GDP 的計算方式有關,GDP的計算是不包含自給自足的勞動成果的,比如你自己在家裡做了兩個小時家務,或者自己種了一些蔬菜又自己吃掉了,這些勞動成果通通不能計算在內,只有在市場上形成了貿易或者勞動交換,才能計入到GDP中。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小農經濟一直是中國經濟的最主要構成方式,重農抑商的政策又進一步限制了貿易和商業的發展。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即自己生產自己消耗。如是則古代中國相當一部分生產產出並未計入到GDP當中。

而歐洲因為地理和氣候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時期是一種小國寡民的形態,任何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均達不到自給自足的能力,所以只能發展貿易以互通有無。如是則歐洲大部分勞動產出均能計入到GDP當中,所以我們說即使GDP被稱為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的測量方式仍舊是有缺陷的。
因此中國古代的人均GDP雖然領先歐洲不多,但生活水平是遠遠在歐洲之上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第三部分:中國繼續崛起的前景

如前所述,和歷史上中華文明所處地位相比,中國現在的發展被稱作復興更為恰當。如果硬要稱崛起,我們其實離真正的崛起還相去甚遠。目前,中國的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從國內小環境來看,人口紅利基本結束,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未富先老」難以避免,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凸顯。從國際大環境來看,國際經濟復甦乏力,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地緣政治格局複雜程度提升,均勢的構建更加困難,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成為全球穩定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崛起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做好了就會成為中國的機遇,做不好就會成為挑戰。不過中國現在仍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的整體趨勢沒有改變。下面從國內與國際兩個角度統籌論述:

1.從國內角度來看,人口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支持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人口紅利已經結束,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只是時間問題。不多說,上圖:

從2010年人口普查的這種年齡構成數據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年齡40+的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中國人口的50%。按照國際上對於老齡化社會的標準,中國已經是老齡化國家了。國家人口的老齡化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

老齡化會窒息社會活力,降低社會需求,進而影響一國全要素生產率。日本在這方面是非常典型的例子,90年代以後,日本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經濟也隨之陷入停滯,安倍經濟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零利率乃至負利率刺激國內消費,拉動內需,進而帶動經濟發展,但我們看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的帶動作用極其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齡化。日本社會的活力太低了,刺激對日本已經沒有效果了。

不過人口問題不是達摩克里斯之劍,它的落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此期間,我們仍然可以有一個充分應對的時間窗口。而且決定一國發展速度的始終不是人口的數量,而是人口的質量。在人口質量方面,我們近些年有了一個很大的提升。見下圖:

如圖所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近二十年的時間培養出了數以千萬計的高校畢業生,這將是中國未來繼續崛起的最大財富,也是中國得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希望所在。儘管中國的高等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距離國際先進的教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我們說教育是改變人口素質的最重要的途徑,有了高等教育,我們就有了改變人口素質的利器,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接下來才是提升教育水平的問題。

因此,可以說雖然中國依靠勞動力充裕而造就的人口紅利已經結束了,但依靠教育而造就的人力資源紅利還遠未結束,且隨著國家實力的增長和教育質量的提升,中國將釋放出更加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如果能在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的同時,繼續大力發展教育,鞏固這一趨勢,中國的崛起是完全可以持續的。

2.從國際角度來看,未來十年將是中國大有可為的十年。特朗普上台後,高喊美國第一的口號,其實質是貿易保護主義。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點。

要知道,當今國際社會的經濟貿易體系幾乎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手建立的。可以說美國是自由貿易的創立者,倡導者和鐵杆支持者。以前我們對這一套體系還存在疑慮,認為搞自由貿易會損害本國利益。現在中美之間完全反過來了。中國成了當前全球秩序的堅定捍衛者和建設者,美國反而越來越像改變者和反對者的角色。

這裡面主要想說兩點:一是中國一定要抓住這一歷史性的機遇。美國當前已經退出了TPP,可以說特朗普是幫中國拆除了一顆由奧巴馬、希拉里為中國量身定製的炸彈。由美國主導的TPP被特朗普廢除後,澳大利亞、紐西蘭隨即提出希望中國加入TPP,原本是遏制中國的「服龍鎖」現在一躍成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國作用的「登雲梯」。同時,TPP被廢除了,由中國主導的RCEP的地位就顯著提高了。以前東盟國家、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有TPP和RCEP兩個選項,現在其中一個選項廢除了,這些國家就只能選擇另外一個。要麼參加RCEP,進入由中國主導的貿易體系里,要麼哪個都不參加,遊離余國際貿易體系之外,看著別人觥籌交錯,自己卻「獨守閨房」。除了RCEP,中國還籌建了亞投行,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現在一帶一路在全世界非常之熱,很多歐洲的高校和智庫對一帶一路戰略的研究熱情比中國還要高,研究成果比中國還要豐碩。可以說這是中國現在手中的另外一張好牌。如果把國際格局當成一個牌局的話,
中國現在佔了一個非常好的座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選了一個非常好的打牌時機(其他選手運勢不佳,主要對手美國自己身體不舒服,心思不在牌桌上),有一手非常好的牌(RCEP、亞投行、一帶一路)。能不能打贏下這個牌局,就看怎麼打手中的牌了。

二是中國還是要重視美國,要繼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美國是一個自我修正能力非常強大的國家,日本也曾有追趕上美國的希望,但美國一個廣場協定讓日元急速升值,瞬間抹殺了日本的貿易優勢,導致日本現在都沒緩過來。蘇聯也曾和美國分庭抗禮,但美國的星球大戰戰略外加和平演變硬政策硬是不廢一槍一彈就讓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消失在了這座星球上。特朗普的上台,其實是對美國過度擴張政策的一個修正,是一個非常務實的全球戰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崛起一方面有賴於自己的發展,另一方面就是有賴於美國的過度擴張戰略。美國在小布希任期內花費了數以億萬計的美元在伊拉克阿富汗戰爭上,卻沒有錢來把國內的基礎設施翻新一下,這是美國出現衰落跡象的本質原因所在。因此,中國一方面要在美國收縮過程中把握住千載難逢的機會,積極的構建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國際體系,另一方面也要深刻的明白,美國只是臨時患了一場感冒而已,當世界警察的身體痊癒以後,為了恢復自己的威信,第一個要對付的,還是人群中對他挑戰最大的那個人,不然不光警察做不成了,黑幫大哥的威信都會被削弱。

總結全文,中國過往的崛起,是努力與國運的結果;中國面臨的現狀,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格局;中國未來的發展,將是陽光與風雨並行的征途。無論如何,行勝於言。我們應該一起努力,去開創一個中國世紀。


中國制度實際上是集百家之長,只是因為結合了中國國情所以顯得與西方國家格格不入,所以我個人看來中國崛起不能證明中國制度更加優秀,倒是能說明中國人的學習能力更加優秀。

金燦榮老師開過這樣一個玩笑"中國過去摸著石頭過河,學誰誰倒霉。學習蘇聯,蘇聯解體;學習日本,日本失落二十年;學習美國,零八年金融危機",一方面中國政府有選擇地接受了西方世界的那一套並加以實踐,另一方面也說明黑貓白貓的理論是符合中國發展道路的。我等中國人應該既不激進也不保守,中庸之道,古來有之。

中國畢竟還未成功崛起。

現在已到了關鍵時刻,內部矛盾加劇,外部挑戰升級,危險重重。秦滅六國非一世之功,乃因商鞅變法後秦國代代明君賢相,"奮六世之餘烈",故而西隅弱秦可東出一統天下。今日中國之崛起要比秦之統一事業更加艱難萬分,美國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國家,我們要挑戰的卻並非美國一家,僅是亞洲,就有好些美國的小弟兄在一旁虎視眈眈,就等著趁你犯病反咬你一口。

未來的中美關係肯定還是會以競爭為主,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軍隊出來秀秀肌肉,兩國再多談談經濟合作共贏的事,中美和解也不是不可能,但前提是我們必須要有值得美國尊重的實力。絆倒美國是不現實的,只能慢慢追趕美國並在這個過程中布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哪天美國的利益集團里開始頻繁出現華人的身影,中美髮生衝突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了。資本主義國家有一個好,金錢能制衡權利,當然也是它最致命的弱點。

不能說中國一定會崛起,但沒有哪一個國家比中國更有希望崛起了。今天的中國比它的老師們走的更遠,我們必須要依靠自身的創新才能保證中國成功崛起,這個過程是中華文明的又一次升級更新。

中國更強大,與美國博弈能使用的手段也就更多。

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能夠見證歷史。


作為一個零零後,我沒有能力寫出上面諸位大神那樣條理清晰數據翔實的回答,我只知道,小的時候,電視就那幾個台,看個電影都稀罕的不行,沒有電腦,手機除了打電話發簡訊沒有其他功能,沒見過什麼高科技,城市環境髒亂差,能走的幾條公路都坑坑窪窪,沒有圖書館,出遠門只能坐大巴車,鄉下沒有路燈狀態原始,官場貪污腐敗橫行,周圍很多人都在說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是如何之大…

今天,電視節目多到眼花繚亂,電影隨時可以看,很多時候不知道該選哪部,網路世界已經發達到了從前難以想像的程度,手機要不停地更新換代,VR體驗在城市流行,路面平整,街道清潔,高樓林立,圖書館之類一應俱全,高鐵修到家門口,公路修到鄉下,官員隊伍質量不斷提高,大部分人不再以自己是中國人感到懊惱,提到祖國自豪感油然而生。

這都是我不多的十幾年生命中切身切實的感受,我承認,在初中的時候,因為歷史和現實等一些原因,我對國家的諸多方面感到不滿,一度嚮往過傳說中的「西方世界」,然而經過這些年的成長與視界的開闊,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國家是多麼了不起,雖然到現在為止它確實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但我相信我的祖國有能力將它們逐一解決,我願意與它一起走下去。總之,我知道這個國家是在不斷向好的方向去的,我明白在百年的屈辱與苦痛之後,我們終於能夠走上一條光芒萬丈的道路是多麼不容易,我能體會每次想到我們從受盡欺辱到挺起脊樑時熱血沸騰的感覺,我為從各個地方看到的祖國的每一點每一滴的進步感到驕傲,我相信時間終究會證明我們可以完成復興,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阻擋我們前行的路,生在這個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目睹著祖國的崛起,我認為我很幸運。

說實話,在我所處的零零後群體中,愛國並不是一個時髦的話題,反而會讓人感覺格格不入,甚至一些連西方國家歷史、文化、制度等都搞不清楚的同學一說起中國就搖頭嘆氣,表示以後一定要出國,就我的觀察來說,即使不在零零後群體,這樣的現象也並不少見,也許有不少人一看到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馬上就想拿民主、福利、科研之類的說事兒,對此,我只能說,別總是把自己的偏見當成真理,別兩隻眼睛從來只盯著一片光明裡那些許黑斑,我們總歸是在向前走的。

最後我要說一句:

我是一個中國人,我以此為榮,以此為豪,我為我的祖國的崛起歡呼,我由衷地希望它能不斷向好的方向走去,最終重拾它的光榮。


怎樣看中國的迅速崛起,要看你的年齡是多大,快速發展和快速發展也不同:

中國的崛起發生最近的30年,我們今天能找到的很多資料都是知識精英的,可見一斑:

1河殤一代人

看起來這個世界很少有人像中國人這樣喜歡不破不立、大拆搭建,歷代王朝就喜歡火燒宮殿,鴉片戰爭搞到民國期間中國的啥都要改了,當然到了建國後,也是各種不可說。不過,這是全世界的特點,看上去漸進式的改良在全世界的歷史上都是少數,只不過中國人對個人的著書立說極為重視,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很多精英們的看法。河殤一代人大體是1960左右生人,看到了天下的打亂,也幸好在天下大治的時期得到了機會。

有這麼一些中國精英,90年代以前出國,原因大家都懂。腦袋裡的思想鋼印就是西方很強,西方因為MZ所以很強,中國如果不MZ,再強也是假的、再強也沒有後勁、再強也不如。。。印度。不信下面這兩位學術能力非常強的華裔(對,他們也知道制度變不了,所以早就是美國人),從15年前、15年前就開始鼓吹中國是不行的。

印度能否趕上中國?_百度學術--2003年

陳志武,一個學者的幸福-陳志武-搜狐博客--2006年

2000年前的中國,或者說WTO之前的中國和世界的交流並不多,這些在美國的大教授們當然也心安理得享受著自己當年「脫離苦海」的英明決策。這之後呢,中國人還是爭氣的,引來了他們的關注。和郎咸平這樣的准商人「用自己的視野賺錢」不同,這一類人內心底是不認可中國可以改良的,所以抱定了河殤論的決心,寫的文章只是用事實靠觀點罷了。

對這種人來說,他們看待中國的迅速崛起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自己堅定的信仰短期、中期、長期,正向、方向、斜向各種打臉。他們真的不知道箇中原因么?不是,畢竟都是學術圈有頭有臉的人物,和世界上最精明的人每天打交道,能不知道這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么?可是不行,台下一本賬、台上一本賬,這種長期的表裡不一造成的現象就是學者的公知化。出了個事情就要點評一番,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也要點評一番,新聞不重要、立場最重要。讀者不用打開就知道就是那幾個陳芝麻爛穀子,這點上來看他們還不如郎咸平呢,至少郎咸平看似通俗的文章的點評動了腦子,這些人的點評中充斥著高深的理論卻無論如何都要回到:定體問的句式。

每次看他們比較尷尬的言論,我自己覺得臉酸肯定不好受,祝他們睡個好覺。當然,只能是祝願,畢竟我們不可能為了一小部分人心情舒暢就自覺落後於印度。

2.70年代的追夢人

90年代的年輕人是幸福的,畢竟站在了最大的風口上,千萬別說今天這風口那風口,那是資本的風口而不是個人的風口。創業和創新並不只是一個旱澇保收的過程,80年代是一個是個成功人士就有原罪的年代,有些人挺了過來有些人死在了秋後算賬;2000年後國企是舞台主角,也沒有太多的空間。於是這些人恐怕是真正心底里感謝中國快速發展的,如果非要跳出來新中國對追夢人最友好的年代,那就是90年代末了,正好是70年附近大展身手的人。

從互聯網草莽、到現在年輕有為的廳局級幹部,環境相對寬鬆讓有抱負的人真的可以擼起袖子大幹一場。太早太晚形式都非常緊,知乎精神領袖主政的最後幾年,難得歐美封鎖有些放鬆、全世界專心開始對付本拉登。中國這一階段的迅速崛起就是70年代人的黃金時間,他們怎麼看,估計是感覺小小的幸運吧。至少,這年齡段的人該有房子的都買了不是。

3.新世紀的年輕人

80後或者85後看待迅速崛起是比較複雜的。10幾歲的時候目睹了中國的經濟巨變,然而這個時候要麼就是還在學校、要麼就是涉世未深,空有一番抱負摩拳擦掌卻不得不繼續等待。然後呢?然後就是當他們大顯身手的時候發現坑差不多要佔滿了。大家有興趣找一些公務員的朋友,80後等待升遷會發現前面一大堆就差了5歲但是高一級的屁股;找一些創業的朋友、80後想創業發現資本才是最大的玩家;找一些科研機構的朋友,80後像做學術發現單槍匹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反映在現實中就是80後的普遍焦慮,對階層固化的焦慮。這並非毫無道理,誰讓前面發展的太快了呢,如果增速必然放緩那麼自己就是直接受害者,如果相對這東西有直觀的了解,看看知乎的,hmm,勃學團體。我認為這種思潮正常反應了他們對於快速崛起的看法,有人不屑一顧、有人嗤之以鼻,可能是真的對各領域的前言和職業動向不了解吧。

90後不說了,基本上還沒什麼他多經歷思考中國迅速崛起,這是一種根植於自身的感受。生下來就經歷了中國經濟的騰飛,生活體驗和全世界的其他同齡人相比,至少不是落後太多。有人非要和美國歐洲日本比,那隻能說咱中國人確實永遠都要爭第一。他們怎麼看,不怎麼看,或者另一個角度說他們並沒有興趣回顧1978年以來為了尋找突破點、為了不斷增長前人們做過怎樣的努力。一個不注重歷史的民族總是有著天然的隱患,或許我寫這個文章就是為了給他們起個小小的頭,希望這些年輕人有空多看看書。

最後,像章家墩這樣的人,可能事實的每一年、每半年打臉對他已經沒有用了,或許真的是打入敵人內部的我軍同志呢。


說起勤勞,評論區很多人用日本做類比。

言下之意,中國不要高興太早,早晚和日本一樣。

最終的目的還是唱衰中國。

不過這個話題延伸開討論的話,某些人可能更不愛聽。

我們會走日本的老路嗎?不會!根本不可能!

日本的發展勢頭是怎麼被打斷的?《廣場協議》

我們有《廣場協議》嗎?

今時今日有任何國家和組織能讓中國簽下類似的東西嗎?

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解放軍。

============================================================================================================================================

中國必然會再復興的道路上突飛猛進。

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民。

沒有誰能比中國人民更勤勞了。

各項輝煌成就的背後是中國人民默默的付出。

不管做什麼工作,有誰沒加過班?

中國人每年的是實際工作時間遠超他國。

各行各業,黨政機關也好,廠礦企業也好。

甭管國有還是私營,哪個不加班。

一說起政府官員好像多數是負面印象。

總和貪污腐敗公款吃喝掛鉤。

其實他們也不容易。

位置多高,擔子多重。

接觸過的一些官員。

那工作精神確實也令人佩服。

當初我們公司有個項目在異地選址。

當地幾個分管的幹部真是24小時奉陪。

白天陪著看地塊。晚上回來聽意見。

晚上直接和我們一起住賓館裡,家都不回。

隨時有什麼想法有什麼問題,隨時去敲門找他們談。

分管副市長實在抽不出時間,周六休息日陪我們看了一天。

我們那項目說起來真不大。

想想一個開發區里有多少企業。

都是怎麼一個一個 爭取來的。

中國的富豪也給人一拋千金終日花天酒地的影響。

其實多數還是勤懇工作的。

我們老闆身價也十位數了。

到現在為止還是創業一樣,只要不出差就在公司。

除了過年休息兩天,基本連軸轉。加班到11點是常事。

住賓館的日子總是比在家的日子多。

官員土豪們都這樣,更別說下面的工作人員了。

在野外搞基建的,在辦公室寫代碼的。

從滿頭白髮的專家到剛出校門的學生。

有誰沒點著燈幹活過。

外國人休班的時候,中國人工作。

外國人度假的時候,中國人工作。

外國人喝下午茶的時候 中國人還工作。

這發展能不快才見鬼了。

往小了說是個人養家糊口。

往大出看就是在建設祖國。

毛主席說的對,人民才是最偉大的。人民創造了一切。


看了最高票回答,我總是覺得有點迷醉。沒有量變,哪來的質變。發展快是好事嗎,當然是好事啦,別人阿三猴子求都求不來,你還在這感嘆,哎,太快了。

的確中國現在的發展的確對將來有很多問題,但是你不發展,難道你就沒有問題?為什麼都要說現在啊,對環境破壞太大,消耗未來中國資源啊,對子孫不好的諸多言論。嗯,是有點道理,但是你又有沒有想過,如果不發展,以後自己連處理這些資源的資格都沒有。留下來給誰,那時候沒能力沒技術沒錢的中國還不是要賣原材料?別說我們這樣會損害子孫利益,但是強大的現在,也是為了子孫造福啊。這一代人的幸福,都是上一代人的努力好不。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中國的發展,並不是那麼理所應當,這些發展機會很多都是硬生生從其他國家嘴裡撬出來的。就算是國家發展也需要機遇。有機會發展時候不發展,機遇一過,可能都不會輪到我們了。

至於說中國有後發優勢的,哈哈哈哈哈哈,瞎扯淡吧,你怎麼知道中國有優勢,就算是有,優勢是建立在強國的基礎上。你看看不發展現在,未來中國又老齡又落後,還想後發,意淫吧

文字沒組織好,不太好意思。反正,發展才是硬道理


-

國家(或地區)處於「上升期」時,一定要趁機(拚命)解決各種問題。

這是蔣經國留給台灣的,最偉大的教訓。

一、

台灣的經濟高峰是1997年,但蔣經國的種種變革,是從70年代末就開始。

提早了二十年不止。整整二十年,你看到的蔣經國,就是一股腦地在作各種變革。

若是仔細看蔣經國的傳記,你會看見那幾十年的蔣經國,真是無比的偉大。

一個糖尿病晚期患者,不良於行,兩眼都要瞎了,但卻有著一雙最清澈的眸子……。

蔣經國,洗澡得用吊架吊進浴缸的殘疾人,卻能帶領兩千萬人,勇敢地闖向未來。

最好的例子,1972年,蔣經國就下令台灣公務員聚宴,最多只能「梅花餐」,五菜一湯。

那個美國打越戰,中東石油危機的時代,能吃飽飯就算不錯了,你管公務員吃幾個菜?

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一邊管束官員應酬,另一邊蔣經國大膽地往前闖關:

就是在「梅花餐」的同一年,蔣經國實施「增額公職人員選舉」……,1972年!

二、

是的,國家(或地區)不可能一直上升的,無止境地往上爬,絕無可能。

(人類歷史文明裡,沒有一個「永遠處於上升期」的政府,從來沒有過。)

一定得變革。

不信,你看中國剛開始建「高鐵」時,大家咋說的?「沒人買的起票」?

現在呢,才幾年?……變成「沒人買的到票」了。

設想未來,提早佈局,這就是變革……。

但中華民族需要的變革,可不止是更多更多的高鐵呀。

當一堆人以為鋼產量全球第一,即使霧霾也不怕時,這個民族就陷入危機了。

三、

但凡是中華民族的子民,看到「中國崛起」四個字,總要眼眶一熱。

我們這個民族,從鴉片戰爭開始,百多年來,過的是啥下三濫日子?

孫文說,中國成了「二等殖民地」:咱們連個「保護利益」的殖民宗主國都沒有。

任何不入流的國家,都能在中國啃一塊肉下來。最好的例子,是「葡萄牙」。

這個到21世紀,也只有台灣人口一半不到的鼻屎小國,竟然能竊占我們的領土112年。

好不容易中國崛起了,真希望這個民族能放眼末來,絕不能固步自封。

上升期時,若有陣痛,它總能叫人忍住。(因為明天會更好)

一旦過了那個勁頭,再來解決各種問題,會痛苦萬分。(因為明天不一定會好)。

-


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從經濟危機的角度來管中窺豹吧。

以十年計的話,中國30多年的經濟發展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但如果以50年、100年為單位呢?走得快重要,但在長期走得穩、不翻車更加重要。隨著基數增加,GDP增長率必定是要降下來的。歷史上所有的大國崛起除了戰爭,還伴隨著大量的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中國對低於3%的增長率、甚至負經濟增長率準備好了嗎?我看未必。

這是一張美國從1923年到2008年GDP年化GDP變化率(Annualized GDP change),在這差不多一個世紀的跨度里,可以明顯看出經濟的周期性並間隔著劇烈的經濟危機 (GDP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可被視為是衰退,更長的衰退是可視為是蕭條,紅色的區域表示GDP劇烈收縮,是嚴重經濟危機。這張圖可以看出1929大蕭條穩坐經濟危機的頭把交椅。)

經濟危機是市場經濟的一部分。一方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但同時市場中的各種矛盾也在經濟危機中出清。系統出清之後系統能夠在付出有限度的成本後重啟重新來過。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歐美經濟體系和政治體系是經歷了數不清的衰退、大大小小數十次經濟危機之後的產物,已經久經考驗、健壯性要強得多。經濟危機催生了政治動蕩、民粹、戰爭(比如二戰。嘗試抹平經濟周期的努力導致了20世紀最大的災難。經濟規律就好比水往低處流,我們可以憑藉強大的控制力暫時阻止水往低處流,但長期來看壓製得越久破壞力就越大。

中國發展速度太快。我們的爺輩可能在打抗美援朝,父輩可能下鄉當知青,我們這一代經歷高速增長、人工智慧已經開始普及。其他國家上百年的經濟發展在中國被壓縮到短短几十年,這樣的瞠目結舌的中國速度恐怕除了中國絕無僅有。但快速發展必定會造成大量的矛盾。這些矛盾包括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不同省份之間的矛盾,如此等等。

我們好像缺乏一個能夠解決這些矛盾的內在機制。

如果GDP一直增長那麼矛盾可以被掩蓋,但是GDP一旦降下來,矛盾當然就會顯現。如果發生劇烈的經濟危機,我們的經濟系統和政治系統還能不能經受考驗。誰也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從上到下的維穩思路肯定是行不通。維穩的思路不是為了解決矛盾而是保證上面看不見。一個小例子:比如昨天晚上我花了兩個小時寫了關於Plastic China的一些評論,我的觀點是批評該紀錄片認識太膚淺, 在全球化中污染也是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出口污染就如水往低處流一樣是經濟規律。然並卵,被刪除了事。讓所有人閉嘴,問題的確暫時看不見了,但是問題只是被掩蓋並沒有得到解決,污染不會因此而消失。

如果真能通過自上而下的手段抹平經濟周期和危機,那是再好不過的了。市場機制就是使用價格作為分配資源,而在價格機制中關鍵是信息。信息是分散的,政府可以控制很多東西,但不大可能控制分散的信息。只有神是全知全能的。經濟衰退和危機在過去、現在和將來必定都是存在的,人性使然。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快速增長掩蓋了大量的矛盾,而這些矛盾在經濟放緩或經濟危機的時候就會造成大量的社會問題。維穩思路導致小矛盾得不到解決,最終滾雪球累積成一個無法解決的天大危機。這是我最擔心的。

----------------補充----------------------------

中國快速經濟增長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特色的GDP為考核指標的問責體系,以及在這個體系下催生的不同區域間的經濟競爭和政治競爭。這個體系當然厲害,但可惜不是萬能的。比如近期的霧霾,為什麼很難治理?我認為是霧霾難以量化的成因導致無法問責。

如果霧霾的成因非常容易量化,比如河北鋼廠佔50%,北京的汽車20%,如此等等,那麼中國牛逼的問責制解決霧霾的效率也會是中國速度。但是霧霾的成因是每個系統貢獻了一個要素,最終糅合在一起經過化學反應成為霧霾,很難量化成因。另外屁股決定腦袋,有車的認為是鋼廠,鋼廠認為是燒麥稈,農民認為是開小車是主因。

同樣的道理,中國這套體系對於各個子系統糾纏在一起、無法量化從而很難問責的複雜問題,可能很難像GDP增長那麼高速有效。


不不不,中國還沒有崛起。我們是第三世界國家,人均gdp才世界70多位,人均收入才世界90多位,西部人民還在吃土。我們連圓珠筆頭、電熱水壺簧片都造不出來,什麼國產大飛機、高鐵、汽車的核心技術都是進口的,完全沒有技術含量。大家應該多關注大洋對面的美利堅,那才是人類的希望!


中國沒被小資和「文人」帶瘸,一直奮進努力換來的崛起。

試問一下,如果80年代河殤派掌了權,對國外先進的東西喪失了追趕的追求,轉而沉醉於自我否定和跪舔的快感,不搞科技,不搞教育,不尋思著「不爭論」而是玩命的互相搓哧內鬥文革,現在的中國恐怕和印度也沒什麼區別了。要是萬一公知上台,大開資管之門,估計變烏克蘭都算輕的。

某些人老說自干五自滿,但是自干五起碼保留了那股陽氣,知道windows是美國的,自干五也會希望有一天中國有很強的操作系統,不會吹銀河麒麟完爆win10功能。就算自干五自己不是科研人員,這股陽氣也能給周圍環境帶來點正能量,讓別人知道奮發圖強。

伏地著魔的河殤派呢?還自詡能發現缺點?考不好分就罵自己是個廢物,然後沉醉於罵自己廢物的異樣快感里,成天除了買醉就是罵自己廢物或者亂吃藥的人,能考得好?


以下幾點:

1:永遠以製造業為本,使得專註於勞動,聚焦於產品,熱衷於技術和創新成為國民價值觀的底色。

2:永遠堅持無神論作為國民信仰的主流,孩子們的家長始終堅信,教育和知識是改變人一生命運的核心途徑。

3:執政黨有很強的自我糾偏和自我凈化能力,能夠起碼在整體上,能夠能立足長遠,不斷推進改革,既能夠保證政權不被資本所驅使,更重要的是能夠保證官僚階層不出現固化和整體性腐敗。

4:保持漢族族群是國民族群的大多數,各民族能夠始終能順應時代的潮流,推進自己的進步和發展。

5:堅持推進對外開放,對外貿易和合作是保持自我發展和實現先進性的基礎。

6:以最高要求推進依法治國,法制優先於一切要素。著力強化政府的依法監管的力度。

7:戰略上一定要慎重,避免出現重大戰略誤判,軍事力量和行動永遠要以核心利益和政治需要為準,避免出現軍備競賽和尾大不掉。

8:警惕金融資本力量的壯大,警惕國民經濟的加槓桿,居民儲蓄和保險仍然是國民財富的主要構成,金融產品的開發應該嚴格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匹配,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源泉,以保護投資者權益為基礎。時刻警惕資產價格的過度增長,確保低通脹水平。

9:收回台灣,在南海實現主島地位,東南亞特別中南半島是我國地緣政治的核心利益所在。

10:地方政府仍然能夠在法制條件下堅持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目標,能夠不斷提高服務能力,保持中央對基層的控制能力與動員能力,能夠始終通過自我完善和進步提高對基層民眾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11:推進國內格局的均衡化發展,在原有的環勃海,長三角,珠三角之外,繼續塑造新的增長極,比如成渝,比如武漢鄭州(樓主是河南人,但對武漢和鄭州仍然存疑)。

12:推進能源革命。

13:要具有自主和完善齊全的工業鏈條,在要有的情況下,不斷追求要好。

14:企業永遠是經濟發展和進步的主體,要避免出現政治對企業的過度干預和擾亂。

15:完成財稅結構的優化,降低增值稅稅率,塑造廣大的低稅率的勞動收入稅基礎,增加財產性和利得收入稅收比例,對企業家利用企業消費逃避收入進行嚴格管理。

以上15點只要能保持或者實現,中國的崛起還能再延續30年


歷史上從不缺乏國力快速飛升的國家。即使把歷史局限在近代史上,也有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德國奧匈帝國蘇聯美國,即使再局限到戰後,也有韓國日本這樣在某個時期經濟科技迅速飛升的例子,你若問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人,可能他們也會毫不懷疑日本經濟即將趕超美國。韓國在朴正熙執政前是個比同時期的中國和朝鮮還落後的農業國,既窮又小,人均GDP是北邊朝鮮的四分之一,朴上台二十年後,韓國GDP成為了朝鮮的十六倍,從四分之一到十六倍,兩個近在咫尺,本為一國的兩個國家,二十年間落後的一方完成超越,甚至把對方甩到再也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到了改革開方前夕,我們幅員遼闊,十億人口的祖國,生產總值不如彈丸之地、小國寡民的韓國。到去年年初,這個彈丸之地的韓國GDP總量可與二三十年前還盛極一時、乃至今天仍然領土最為龐大的俄羅斯持平,這是何等空前的飛躍,你若問那時候膨脹的棒子,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是黃金海戰前的大英帝國,正要邁入輝煌。

但我們知道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這些國家大多數都沒能走遠,日本已經長期衰退,而韓國人依然只能在夢裡當他們的宇宙大國,幾百年來像這樣快速飛躍,又快速衰退的國家還有很多。我們很難有絕對的自信,我們不會步他們的後塵。而且我們比過去的日韓更危險的是,日本是在總量極度接近美國,人均GDP超越美國的情況下開始衰退的,韓國是近些年在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後開始遇上全球危機的,他們即使停滯了了,國民仍然能維持總體的富裕生活。而我們人均GDP到現在為止還只有8000美元,甚至無需衰退,只要增速不足夠快,我們都會永遠落後下去,而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增速放緩的危險並不是沒有,我們離樂觀處境還很遠。除了這個,我們這個繁榮盛世的國家背後還有很多「不宜公開討論」的問題和隱患,我想這裡面有很多大家冷靜下來都能看的到。決定一個國家能不能短暫飛越的是其某個突出優勢,而決定一個國家能不能長久增長的,是其內部的一堆問題。

逐漸的,我們這個國家的優勢能不能抵消內部的問題,這決定了他能不能繼續飛躍下去。我們不妨在近三十年的飛躍中膨脹自信時,也時常看看這個國家還有哪些問題和隱患可能是懸在我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個真正的強國,是不可能只有一群狂熱自豪的國民,沒有冷靜尋找的眼睛的。只是一味自豪,一談問題就扣帽子,這種現象恐怕本身也是一種隱患。

我個人傾向沒有大家那麼樂觀。被二三十年的黃金增長蒙蔽了眼睛看不到問題的國家什麼結果,國外的日本和韓國之流已經是個好例子了,國內的康乾盛世和一二五年計劃後的大躍進也是個例子,有了一些進步就開始自滿,自滿然後開始停滯和衰退,然後被打醒繼續進步,然後又自滿衰退,我們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這樣的波動,我們國家近些年陷入的這種膨脹潮,和那些年的風氣很像。

一個國家發現自己落後時反而能艱苦奮鬥,我們這個國家最擅長的就是知恥而後勇,反而盲目的自豪一次又一次讓我們泥足深陷。

所以自視天朝上國的大清被列強打臉,開放國門後發現的一堆問題才最終掀起成功的革命。

所以喊著幾年內趕英朝美的大躍進讓我們元氣大傷,而發現我們又一次落伍的改革開放卻再次讓這個國家迅速騰飛。

所以我覺得美分精日其實不可怕,因為看到了點問題就趕緊對強國彎下了膝蓋,轉眼對自己還生活的國家一口一個你國你國,這些人左右不過是一群跳樑小丑,真走了才好。黃皮白芯、無能跪舔的香蕉人,真能去了燈塔國也是燈塔國的負擔。近年來迅速增多的「愛國小將」和各種吹才是危害不淺,他們對這個國家的危害遠大於美分精日,他們會迅速把其他人同化成同類,讓整個國家陷入危險的自滿和狂熱,就像中外歷史上上演過無數次的劇目一樣,而到最後他們都覺得:潑冷水的人都是壞人,面對問題,自己只要愛國、自豪和微笑就夠了


有永不強大的民族,沒有永不衰退的國家。

倘若以二千年的歷史看世界,羅馬帝國,馬其頓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等等,這些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帝國,不是苟延殘喘,就是在歷史的煙塵之中煙銷雲散。美國也會這樣,當然中國也不能免俗。

得天之幸,中國在這三十年里,較快的實現了工業化,為未來衝擊高端製造提供了基礎。但世間風雲變幻,各個國家在地球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國家興衰,各個原因錯綜複雜,非你我所能盡知。

中國未來也許會持續崛起,也許不會。我們該做些什麼呢?如岳鵬舉言:「文臣不愛錢,武官不惜死。」我續兩句,為君盡其智,為官盡其忠,為民盡其力,少私慾,多公心。

此中國之幸,人民之幸也。

人生任重而道遠,吾與子共勉之。


我覺得吧,不要認為中國崛起了。即使已經崛起了,也要騙自己我們還差得遠。居安思危,永遠保持開拓創新的魄力,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說什麼近年中國迅速崛起,其實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已經夠慢的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立國六十年後,不說是最巔峰時期,也是興盛前期。明朝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距明朝建立四十年左右。清朝的康乾盛世如果從平定三藩算起,距滿清1644年入關不到四十年。如果從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的1689年算起,也不到五十年。如果從清朝宣布「永不加賦」的康熙五十年(1711年)來算,是六十七年。漢武帝策劃馬邑之戰是公元前133年,距漢朝立國六十九年,這可視為漢朝對匈奴由守到攻的開始,前面文景之治什麼的就不說了。咱們現在立國也差不多七十年了吧,也就近年才在南海有點動作。從歷史來看,咱們現在這點成就確實也沒有什麼好得意的。

至於制度優劣,沒辦法比較。這也不是制度的事。不管什麼制度,帝制也好,資本主義制度也好,有本事維持大一統的中國穩定六十年,發展肯定也差不了,也會是世界前幾名。這是由中國的體量、文化傳統、人民素質決定的。當然,社會主義制度確實是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起碼是當時相當部分知識精英主動選擇的。

在古代,大一統可能是中國強盛的唯一條件。在現代,可能要附加另一個不那麼關鍵的條件:開放。

至於說一百年後中國能不能輾壓美國。從歷史來看,那一個中國王朝需要用這麼長時間。立國一百年達到已經算慢的了。

==========================

修正一點。之前我理解的「輾壓」主要是指經濟總量上。國外有的經濟學家已經預測中國將在幾年後超過美國,如果按購買力平價方式計算,有人還認為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到了2049年,中國的軍事實力超過或和美國持平也是很有可能的。但如果從文化影響力、科技水平、國民生活質量等方面來看,能否超過美國是不好說的。科技能力達到美國的水平有可能,畢竟現在的中國有錢又有市場,中高層科技人才充足,可能就是最尖端的人才儲備差點,未來也應會有改觀。有人說bat只會搞遊戲、網購那也不對,我們的電子支付已經領先全球了么。在大飛機製造、超級計算機、航天科技等方面也在步步緊迫歐美,前一段時間還有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的爭論。不過在國民生活質量要達到美國水平怕是有難度,畢竟十幾億人都象美國人那樣消耗資源的話也撐不了多久。

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登上世界頂峰這個前景並不難想像,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在沒有大的戰亂的情況下,即使只是慣性推動,滑也能滑到那個位置。但是能在頂峰呆多久就不是那麼容易回答的了。就好象我們可以看到前面的山峰,但看不到山另一面下山的道路。

至於答主問的是從現在算一百年後中國能不能超過美國,從中國歷史來看,那個時間段將會是王朝的衰落期。


沒有哪個國家的崛起是緩慢的,在當時的人看來,都必然是突如其來的。自古皆然。從馬其頓到美國,都是這樣,後來的顛覆者從來不會讓此前的格局霸主感到有足夠時間應對。

第二,崛起對於其它大部分國家而言,可能只是一次機會,對於我們來說,則是一種輪迴,想清楚這點,就對中國夢能有更清醒的認識。

第三,即使崛起,也有無數的細小苦難和缺陷伴隨著幸福與進步出現,沉迷於光明而忽視不容易接觸到的貧窮,落後,野蠻和專制,很大可能導致第三帝國和軍國主義的捲土重來。

以上。


遲來的崛起

如果17世紀明朝滅亡後,新統一的政權能夠拿出本朝改開那樣的戰略眼光來發展的話,之後也不會搞得那麼落後了


改革開放表面上看是大興土木房產GDP主導,其精髓實在於洋貨國產化的進程。

從八十年代開始,中國人民不停的買進各路洋貨,彩電冰箱摩托車空調電話小汽車手機飛機軍艦通訊車等等。

而之後,一代代勤勞的國人迅速地,在國產自主化越走越遠。格力、TCL、比亞迪、美的、華為、伊利、順豐、聯想、 隆平高科 、 三一重工 、海螺水泥、阿里巴巴、騰訊、百度、 福耀玻璃 、大疆等等(歡迎大家補充),湧現了一批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這個才是真正的崛起。

中國全行業奮起,必須要通過競爭擠垮原本的行業財閥。斷人財路,如殺入父母。知道為何日本台灣香港越來越反G?以後反得還會更厲害呢

上個世紀牛逼至極的日貨,現在東芝何在,三洋何在,索尼何在?也許以後要問豐田何在

八十年代,在大陸遍地開花的台商,現在也就富士康和台積電算是行業龍頭企業吧!~

亞洲第一貿易港從香港變成上海。香港有的,上海都有了;香港沒有的,上海也有了,以後其他城市也會有。

我當然茲瓷中國的迅速崛起,不然我哪有錢周遊列國啊!~


中國的迅速崛起是經濟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件事情發生,內因外因都得具備。內因很多人都說過了,這裡來談談外因。

二戰結束後美蘇爭霸,各自拉攏了一幫小弟。49年後中國雖然倒向了蘇聯,但斯大林並不放心中國。直到中國和美國在朝鮮戰場上撕破了臉皮,幾乎斷絕了交往可能,用幾十萬戰士的鮮血給蘇聯老大哥遞交了血淋淋的投名狀後,蘇聯終於放心了,開始幫助中國搞建設。

蘇聯為什麼幫中國呢?是因為他自己的勞動力短缺太嚴重。蘇聯是中國以外在二戰中損失勞動力最多的國家,直到蘇聯解體時男女比例都沒有恢復正常。二戰後科技大發展,蘇聯迫切需要把更多的勞動力投向更高技術含量的產業中,還得保持低端產業產品的供應充足。而中國是最佳的低端產業轉移對象。於是,五十年代時,中國迎來了經濟大發展。

五六十年代時,歐美封鎖中國,很多技術我們一點兒也得不到,連蘇聯也好不到哪裡去。蘇聯不得不把有限的資源和人力用于軍工這樣最迫切的產業上,其他行業的差距越拉越大,越來越相對落後,最終撐不起國民經濟。等到中蘇翻臉後,中國腹背受敵,失去了外部技術援助,經濟發展放緩了。

七八十年代美國拉攏中國對抗蘇聯,向中國開放了很多技術。七十年代時中國抓住這寶貴的時間窗口幾乎耗盡了外匯儲備進口了一大批寶貴的技術,史稱四三方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深入了解,這次行動的重要性僅次於蘇聯幫助下的156項工程。現代農業完全是石油農業,有了歐美的技術,中國逐漸把大慶油田開採出的石油變成了化肥農藥化纖,於是八十年代糧食增產,人民吃飽了肚子,還騰出了一大批勞動力去種植經濟作物和去工廠打工,最終開始了中國經濟的起飛,消除了蘇東劇變在中國重演的經濟動因。

蘇東劇變後,國際形勢逆轉,共同的敵人蘇聯不在了,盟友瞬間變敵人,但是美國並沒有趁此天賜良機對中俄趕盡殺絕。為什麼呢?

一、九十年代是美國自信心最膨脹的時代,政治上打倒了老對手蘇聯,軍事上教訓了野心家伊拉克,經濟上削平了挑釁的日本,美國相信自己是唯一的霸主,其他國家對其不夠成威脅。

二、美國認為中俄是其合適的原材料、低端工業品的供應國和高端工業品銷售市場。蘇聯的廉價石油和中國的廉價日用品可以有效地降低美國的普通商品價格,美國可以擴大貨幣供應而不必擔心通脹發生。三、中俄出口所換得的美元重新流入美國,壓低了美國的借貸成本,政府企業和老百姓都享受到超低利率的貸款。

四、歐美的人口有限,想要向高端產業轉移就得放棄一部分低端產業。把自己不要的產業轉移到中國既能保持此類產品的穩定供應還能賣個好價錢。只要把核心技術控制在手中,不怕中國反了天。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八十年代時,大家都愛買日本的電視機。日本要發展消費電子產業,把彩電製造技術賣給了中國,於是九十年代時老百姓高高興興地用上了國產電視,但是顯像管技術還留在日本手裡。等中國廠商花大價錢研發或買到顯像管技術時,日韓又開發出液晶技術,顯像管技術瞬間不值錢了,中國廠商受到沉重打擊。之後中國企業受到日韓企業的一次次打擊,每當中國企業投入巨資研發出X代線,希望撈回投資時,日韓企業就低價甩賣X代線產品和生產線,並向市場上推出x+1代線產品。

很多人總是沉浸在我國研發出某某產品把國外產品價格拉到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迷夢中,殊不知這才是歐美企業的陰毒之處。高技術研發,需要極大的投入,一旦不能收回成本,企業就岌岌可危。日本東芝、加拿大北電、芬蘭諾基亞都因為選錯了技術路線,海量投資不能收回而走向沒落。

好在政府對此心裡有數,例如在面板行業投入巨資支持幾家虧本企業繼續研發高世代面板技術,逐漸追上日韓企業。但是,韓國研發成功oled技術,又跳出戰局開闢了新的戰場。晶元行業幾乎是政府最關心的行業,進口額超過石油高居中國進口第一,中國高達90%的晶元需要進口。中國最重要的出口行業機電行業沒有了進口晶元就要崩潰。因此近年來政府出資成立基金大手筆收購國外企業,但是很多都被美國否決了。這是因為美國忌憚中國,成立了巴統組織,迫使其他發達國家簽署了瓦森那協議,使得中國無法買到大量急需的產品和技術。

我國有很多行業的高端技術把持在歐美日韓手裡,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大家都知道蘋果手機是中國產的,但近幾年來普通老百姓才逐漸知道全球的高檔晶元只有幾家企業能生產,中國自己生產的晶元只能用在低端產品上。有些人會說,美國也不是什麼都能生產,為什麼要求中國什麼都生產呢。問題是歐日韓都是美國的盟友,互相可以調劑餘缺,而中國只能靠自己。

2016年4月19日,總書記在網路安全會議上曾經說過:「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一個互聯網企業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裡,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中國的崛起到了什麼程度有多少成色高層自己很清楚,小粉紅們得意忘形也罷了,層次相對較高的知乎上居然也有如此多的人陶醉其中忘乎所以,真讓人擔心。

天佑中華,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克里米亞危機等等讓美國無暇顧及中國,給了中國難得的二十多年戰略機遇期。可是,老天不會永遠眷顧我們。美國的霸主地位是無數次戰爭打出來的,美國不會容忍中國在和平環境下一天天長大最後超越它,未來難免擦槍走火。雙方都是有核國家,全面戰爭不大可能,但局部戰爭或是經濟戰爭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國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準備。朝鮮戰爭能平局是有蘇聯背後支援,而蘇聯自己也被美國的四十年冷戰不費一兵一卒就打垮。中國的實力遠不如當年的蘇聯,自身又有同蘇聯相似的巨大漏洞,稍有不慎就會像蘇聯一樣自爆。韜光養晦是不可能了,但驕傲自大絕不該有。


中國崛起不過是回歸歷史本位的行為罷了。

四大文明古國,中國發源最晚,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早已徹底滅絕,只有中國堅持到了今天,即使是在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也沒有自我放逐。

從蠻族入侵,古羅馬滅亡之後,直到明末清初中國都是世界文明的頂峰。即使在被自我閹割的儒教影響下走了上千年的下坡路,西方也直到十七世紀才開始超越中國。

新世紀的中國崛起,與中古時代的盛世封建最大的不同,在於不僅僅是上流階層,普通百姓終於享受到了國家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同時,不斷擴大的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正在匯聚成一股洪流,必將迸發出比革命時代人傑輩出更加耀眼的光輝。

風水輪流轉,從大航海時代開啟全球爭鋒,西方已經做了三百多年的世界霸主,這個世界也被迷信馬基雅維利主義的西方人搞得千瘡百孔。如同蘇聯解體前夕一樣,世界早已厭煩了西方披著利益外衣的普世價值。除了西方以外,世界需要中國崛起,而中國從鴉片戰爭至今一百多年的屈辱,需要在回歸歷史本位的崛起過程中洗刷乾淨。

所以說,我們的最高政治綱領才叫復興。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美國 | 社會 | 中國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