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有類似精釀啤酒這樣的概念嗎?精釀啤酒是不是一個帶有一定誤導性的概念(翻譯)?

我從事就類工作許多年了,但精釀啤酒(craftbeer)在國內似乎是最近幾年突然流行起來的,而且似乎一直有人在借這個概念炒作,讓消費者產生精釀啤酒(手工啤酒)比酒廠啤酒更高級的認知。請教各位專家,在德國、比利時、捷克、英國等歐洲啤酒大國,是否存在類似craftbeer的概念?精釀啤酒概念的紅火,在國內是否對消費者具有一定誤導性?


謝邀啊

本人長期坐標歐洲,出於個人興趣,跟這邊啤酒協會、酒吧酒廠老闆、釀酒師、普通消費者接觸很多,基本上每周都去兩次左右酒吧,還是個所謂的啤酒品酒師,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確是有點發言權的。

craft beer,直譯過來應該是手工啤酒,或稍微逼格一些,叫做精工啤酒、工匠啤酒,高岩高大師在寫他那本《喝自己釀的啤酒》時把它翻譯成了精釀啤酒,後來慢慢流傳開來,被各種商家應用,像我也特別「無恥的」用了精釀一詞在名字里。。。。實在是土啊!老早之前就起了,後來就懶得改了。

但在我看來,甭管是不是商家利用和推廣,本質上精釀啤酒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概念。各種官方從來沒有過定義,只有美國有過對微小釀酒廠規模的定義。但事實上,這個定義也隨著這些酒廠的發展在不斷擴展,它的上限已經擁有足夠大的體量了。

如今,精釀啤酒成為國內各個酒商和酒吧標榜自家產品的一個標識,彷彿加上它就代表著身份、品質與地位,正如在保健領域,商家會使用天然無公害、生態、純天然、非轉基因等關鍵詞一樣。

但事實上,不是商家和媒體選擇了精釀啤酒,而是他們為了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才不得不用精釀啤酒這一詞來宣傳,換句話說,是消費者的水平決定了精釀啤酒這一詞的流行,這一點跟歐洲是截然不同的。

越低的官階,就越喜歡稱呼別人處長、局長;越沒有文化的人,越希望扣上文化的帽子。這很正常,放到全世界都是如此。咱們所謂的各種高大上精釀啤酒都起源於歐洲,對於中國人還是新鮮事物,絕大部分消費者完全沒有鑒賞能力,所以就亟需給它們打上標籤,速度區分出來。沒有精釀啤酒一詞,還會有精工啤酒、工匠啤酒這些詞。就像葡萄酒領域,大家就覺得如果不是干紅就是次品一樣。

而在歐洲,一切都不一樣了,我幾乎沒有跟人說過craft beer這個詞,大家一張口就是一個簡單的詞而已。因為大家都明白你說的triple是指比利時修道院三料啤酒,你說的weizen是指德式小麥白啤,而你說的wit就是指比利時小麥白啤,你說IPA大家會問美式還是英式,別人一推薦Stout我也會下意識問什麼樣的stout。因此,背景文化的影響是極大的。

這很正常,因為這就是歐洲人從小耳濡目染的東西。我們去超市買泡麵會直接說來一碗老壇酸菜、香辣牛肉、小雞燉蘑菇。老外就做不到這個水準,他們就只會說泡麵,然後你問他什麼味道的,他就傻了,很像中國人去乳酪店買乳酪。所以,在中超看老外買東西,跟在國內看小白挑所謂的精釀啤酒,一樣的感覺,本質上是背景文化的缺失。

所以啊,文化的缺失就造就了區別,而有一點「文化」的人則需要與別人急速拉開距離。在國內的酒吧,彷彿你點了一杯青島喜力就low到爆,必須變著法的來黑啤、來增味(巧克力香草)、甚至越苦越好(各種IPA),只有後面這些才配叫做精釀啤酒,其他的都是尿啤、水啤。雖然目前咱們的工業啤酒質量確實差,但並非國內的大廠做不好啤酒,而是以往消費者就幾塊錢一瓶的消費能力,你又不想花錢,又想喝到頂級啤酒,怎麼可能呢?都是消費者決定了一切。目前中國人富起來了,一些人急需奢侈品、出國旅遊、進口商品來標明自己的成功,到了喝酒方面亦是如此,當然需要貴又特殊的「精釀啤酒」來標榜自己了。我曾經見過有人喝著上千一瓶的啤酒,說不出所以然,就一句好喝完事兒,讓我這個辛辛苦苦學習品酒的裝逼犯真是沒有可以交流的空間。最近秋冬季節,我冰箱里主要的口糧酒就三種:喜力、秋季博克和修道院四料。按照普遍的定義,前面兩個都是拉格啤酒,簡直low到爆了,而後面的一種修道院啤酒,也都是玩美式啤酒的大神們所不齒的東西了。

事實上,這個世界,或大或小,人種不分好壞、事業不分好壞、啤酒自然也不分好壞,精釀啤酒與量產拉格也從來不是對立。

拉格在大規模製冷工業技術和微生物研究突破技術出現之前,曾經是最高逼格的啤酒,因為釀造實在太難了(下發酵、低溫發酵、酵母菌株要求高、需要長期低溫儲存),在那個年代,應該拉格是「精釀啤酒」吧;如果不是拉格的量產,有多少人根本喝不到原來價位不菲的啤酒?

即便現在,

拉格里,仍然有見證歐洲「梅特涅時代」全盛輝煌的皮爾森啤酒;

拉格里,仍然有見證大英帝國與俄羅斯帝國聯姻與決裂的波羅的海波特;

拉格里,仍然有見證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匈帝國興衰的德式皮爾森、捷克皮爾森、維也納拉格等幾大家族的分分合合。

所以,啤酒從來不分是否精釀,只看你對它了解如何,不僅在歐洲在中國,在哪裡都是適用的。

隨便打開一瓶啤酒,認真喝就是了,管它精釀不精釀!


不是中國人創造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65303/answer/53613269?

首先,上面回答了什麼是craft beer;

然後,精釀啤酒從精工啤酒改名過來我記得是高岩高大師的建議;

最後,有營銷無誤,但是如果大酒廠們拿這個來洗地,姿勢有點難看。


在歐洲是有craft beer這個概念的。
但歐洲並沒有人會把不是craft beer的啤酒放到對立面去。很多人都是去了酒吧看心情來點酒,也有些人永遠喝同一種酒。

國內很多所謂的「精釀愛好者」可能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品味,偏要把craft beer說高一個等級,再創造出一個工業尿啤這樣的概念來誤導群眾。
更有甚者要把啤酒分出等級來,什麼入門喝什麼,進階了喝什麼,簡直是把啤酒邪教化。


玩概念炒作然後從中獲利的可不止精釀啤酒。視網膜屏,16:9寬屏電視,氮氣冰淇淋分子料理等剛進中國也是這樣,別說這些了,當年代糖食品剛進市場時候那無糖口號鋪天蓋地,還有宣傳有各種功能的進口奶粉,誤導了多少人。總之,只要能利用到商家和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就有機會炒作概念誤導消費者。說白了,趁亂多賺點是點。

對了,精釀啤酒只有美國給出了一個定義,大貓給的牛啤堂銀海的文章寫的非常詳細。但是按照這個定義來看的話,很多酒廠已經不能算作精釀酒廠了,比如鵝島,福佳。


其實我還是在知乎才看到精釀啤酒這些稱呼,我喝啤酒大概只管口味,喝對胃口了,記著繼續買就是了,當然,國內啤酒真心找不到啥好喝的,過了學生時代,喝啤酒不再論件,啤酒這東西便成了零嘴一樣的東西,偶爾喝一瓶,如果再不好喝,那真的是太對不起自己了。


喝精釀希望不要看不起工業酒,不要產生我喝精釀我有逼格,這樣只會導致價格攀升,國內現在精釀圈是個還沒成型但是十分誘人的蛋糕,你看看最近那兩個撕逼的就知道了,說到底,還是慾望大了。


不懂酒,瞎買著喝的,趁著這題還沒幾個人答來湊個熱鬧。(本來應該放評論區的,但評論區不能上圖。)從我最近喝掉的十幾到二十多種酒的酒瓶子中找出了四個帶craft字樣的。從左到右是CRAFT BEER, CRAFT FINE ALE, CRAFT BREWED WITH..., CRAFT BLOND ALE。

PS,我也不是啥CAMRA運動支持者,就是我這裡拉格酒也不便宜,和艾爾酒價格沒多大區別。所以就改喝艾爾酒了。。還經常買到我覺著不好喝的種類。

話說精釀跟拉格酒是對立概念么?拉格酒工業化生產之前呢?


可能只有美國人給出了確切的定義吧

在美國啤酒釀造商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上找到了這樣一段定義:

年產量不大於六百萬桶

不多於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為工業酒精飲料公司所有

翻譯得比較簡陋 如有不對還請多指教

私以為國內應該很多都是借風炒作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失身酒度數這麼小卻一瓶倒?
白酒的產地對酒的影響有多大?水、曲、氣候對各地酒廠的影響有多大?
日本清酒喝法有哪些?
醫用酒精稀釋後可以當酒飲用嗎?
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打造一款適合青年人的白酒?

TAG: | 啤酒 | 精釀啤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