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史上中國政壇鮮少有暗殺的現象?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國的歷史記載相對完整,春秋戰國時期甚至能有刺客列傳的出現,但是之後很久很久都沒有發生政治刺殺的事情直到清末民初時(革命黨,罩名兄等人)才出現。對比美國歷史上層出不窮的總統暗殺事件,是因為中國政治遊戲規則的完善么?但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相當程度是集權於少數人身上,例如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反對者搜羅死士做掉他們豈不是更簡單直接?還是歷史上成功的刺殺都被掩蓋了,被刺者被加以「暴斃」的頭銜入土而去了?有哪些這樣的例子?(學史不精願各位大神莫笑)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為《刺客列傳》開了中國古代正史上為俠客立傳的一代先河。中國原始之俠應該是先秦時代的刺客。他們之所以稱得上一個「俠」字,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義不畏死,捨生取義」的共同信念,而「士為知已者死」這種信念成為後世俠義精神的核心元素。而後世武俠所奉行的俠義傳統和一切道義原則,都是在這個信念基層上形成的。

戰國四大刺客:要離、專諸、聶政、荊軻

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於此, 與其交好。後來,吳公子光欲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 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於是隱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於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的母弟掩余、燭庸均被派出征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

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後,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骨騰肉飛,走逾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日夜憂慮。時伍子胥又薦贏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於成功刺殺了慶忌。

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主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

聶政

聶政可算最為成熟的刺客。聶政是魏國軹邑深井裡人。少年時就在老家殺過人。為了躲避仇人,帶著母親與姐姐逃到了齊國,以屠宰為生。當時,嚴仲子與韓國宰相俠累有仇,便多次登門尋訪,請他行刺俠累。嚴仲子知道聶政是個孝子,幾次送禮都為聶政拒絕,便以黃金百鎰為聶母祝壽。聶政因為老母還在世,是不敢以身相許為朋友捐軀的,暫時拒絕了他。待母親去世後,聶政伏劍獨行,前往韓國都城。聶政闖入大堂,一劍刺殺了俠累,侍衛武士把聶政圍了起來,聶政見不能走開,便用匕首剝掉自己的麵皮,剜出眼睛,剖腹挑出腸肚而死。宰相俠累被殺,轟動了整個韓國。

荊柯

荊軻是衛國人,少年喜讀書和擊劍,自命為劍客。曾以劍術遊說於衛元君,大概劍術沒被人家看重吧,總之沒得到重用,於是遊盪燕、趙之間,卻也受盡了屈辱。後來到榆次與當地豪俠蓋聶談論劍道、練氣,一試高下。人家對他不屑一顧,甚至對他怒目而視,使他自知內力、定力均不如人,以自己血勇之盛不能抵擋蓋聶殺氣的。於是匆忙逃走,而第二次受挫是在邯鄲,魯句踐與之搏戲。魯句踐以精妙出奇的招式,令荊軻大開眼界,二人雖未正式交手,但魯句踐舉手投足的那種逼人的無形力量,使荊軻感受到強大壓力,為爭執搏局上的通道,魯句踐發火大罵荊軻,而荊軻又夾著尾巴逃向燕國。

後來秦軍逼近燕國,燕國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燕太子丹在全國重金招兵買馬招聘勇士前去刺殺秦王贏政,試圖挽救燕國。田光向燕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燕太子丹尊敬為上賓,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荊軻對此十分感動,慨然允諾,拚死以報知遇之恩。在這極為悲壯的一幕中,田光以自刎來激勵荊軻,樊於期也主動獻上自己的頭顱。臨行前,太子丹等人著素衣白帽,在易水河邊與荊軻告別。高漸離為他擊築,好友夏扶拔劍自刎為他送行,荊軻高唱著低沉蒼涼的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於是帶著秦舞陽頭也不回地上路了,其後直入秦宮,假意獻圖,圖窮匕見,終因劍術不精,行刺不果,命喪丹墀。當然,荊軻為酬知已慷慨赴死的精神,卻激勵著後世無數豪傑志士爭相效仿。其慷慨豪邁的英雄氣慨,傾倒多少後世英雄,而其壯士未酬又令多少俠士為之扼腕嘆惜。總之,荊軻已成為一切崇尚俠義精神的人們心中的精神偶像,而沒人去計較荊軻的失敗之舉了。

豫讓

晉國的豫讓曾在范氏與中行氏手下做事,均沒被人家重用,轉而投在智伯門下,得到了寵信。智伯在與趙襄子征戰中兵敗被殺。趙襄子還分了智伯的封地。豫讓卻一心想為主人報仇。為了不被趙襄子認出來,他改名換姓,塗漆毀壞自己的容貌,吞炭使聲音變啞,搞得自己面目全非。甚至連他的老婆也認不出他了。豫讓費盡心機,幾次謀刺趙襄子均未成功。在行刺過程中,豫讓認識到趙襄子是個賢人。他被趙襄子捉住後,對趙襄子說:「我聽說明主不埋沒別人的美名,而忠臣自有為名節而死的義務。我只想得到你的衣服,砍它幾下,以了我為智伯對我的知遇之恩報仇的心愿,我也就死而無恨了。」趙襄子很讚賞他的義氣,便讓侍從拿來自己衣服遞給豫讓。豫讓拔劍三次躍起砍擊,遂拔劍自刎而死。豫讓死後,趙國的有志之士聽到這個消息,無不為之感慨流涕。

郭修刺殺費禕

公元253年正月,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原曹魏中郎將郭修刺死了蜀漢反戰派領袖費禕,真正意義上的蜀漢第三位領導核心,費禕上台之後一直休養生息,壓制姜維北伐的大將軍費禕.更讓人迷惑的是,一直到八月曹魏才表示嘉獎,封妻蔭子,不像是曹魏方面的安排。

三國志記載其過程如下:姜維劫掠魏境的時候,將中郎將郭修俘虜.郭修並未有屈服.劉禪封他做了左將軍.郭修多次想刺殺劉禪都沒有成功.蜀漢大將軍費禕於漢壽開辦歲首大會,郭修當時在座,乘費禕歡飲沈醉之際,就趁著費禕開宴會的時機刺殺了費禕.

韓龍刺軻比能

魏青龍三年,幽州刺史王雄使勇士韓龍刺殺鮮卑軻比能。

軻比能本小種鮮卑,歷曹操曹丕曹睿三朝,為患多年,以威猛著稱。

漢末三國時期的鮮卑民族的傑出首領,由於他作戰勇敢,執法公平,不貪財物,所以被鮮卑民眾推舉為大人。他的部落近塞,所以他抓住有利條件積極學習漢族先進技術和文化,促進了鮮卑族的進步和北方的民族融合。他統率下的部眾,戰守有法,戰鬥力相當強大。自曹操北征後向曹氏進貢表示效忠。到魏文帝時比能受封附義王。

後來在比能進行部落統一戰爭時,受魏國干涉,受沉重打擊,於是對魏懷貳,獻書魏帝表忠以麻痹魏庭使之放鬆警惕。比能的勢力得以強盛,控弦十餘萬騎。為害魏國邊境。每次鈔略得財物,比能都公開透明地均平分配,所以得部眾死力,各部大人都敬畏之。 實力強大後比能繼續部落統一戰爭,並屢次挫敗魏國干涉,大敗魏軍,嚴重威脅魏國北方,於是威行諸部落,建立起強大的鮮卑族政權。深感威脅的魏國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其政權立刻崩潰,鮮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戰。

武元衡被刺

中唐憲宗元和十年,報曉晨鼓敲過,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啟門戶,出了自己在長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車門,沿著寬一百步的道路左側行進,赴大明宮上朝,剛出靖安坊東門,被躲在暗處的刺客射滅燈籠遇刺身亡,同時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樣遇刺受傷。

張汶祥刺馬案

同治七,馬新貽改任兩江總督,節制安徽、江蘇、江西三省軍政事務,併兼辦理通商事務大臣(虛銜),官居一品。同治九年七月廿六日在督府側門被張汶祥以利刃刺入右脅,次日隕命。

宋教仁被刺

1913年3月20日晚10時40分,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同年3月22日凌晨4:48分因傷重不治而逝世。

陳其美被刺

1916年5月18日下午,國民黨著名領袖之一陳其美在法租界薩坡賽路14號遇刺身亡。

陳其美殉難後,因懾於袁世凱的淫威,一時無人敢去認領。唯獨蔣介石狂奔至現場,撫屍痛哭,隨即又冒險將陳的屍體送回浦石路(今長樂路)新民里119號的家中入殮,並親書祭文:「悲乎哀哉,而今而後,教我勖我,撫我愛我,同安同危,同甘同苦,而同心同德者,殆無其人矣。」旁人無不嘖嘖而言:「英士(其美)與介石不枉為兄弟一場。」

陶成章被刺

陶成章何許人?陶成章,號煥卿,浙江紹興人,光復會開山元老兼該會滬上領袖。光復會是東南一帶極具影響力的革命團體,成立尚早於同盟會,秋瑾、徐錫麟等先烈,蔡元培、章太炎等賢達,皆出自該組織。

1911年11月3日光復上海之役,也頗賴光復會出力,當時同盟會在滬首腦陳其美率先舉事但進展不利,若無光復會相助,他非但絕難成功,可能還有殺身之虞。結果後來手腕嫻熟的陳其美反而當上滬軍都督,而稍後浙江都督湯壽潛調任中央,陳其美竟有得滬望浙之念,更讓陶成章深感不平。

  本來光復會的誓詞中有「以身許國功成身退」之句,但一來當時還不能算「功成」,二來在持身嚴謹的陶成章看來,有道德瑕疵的陳其美若上位,不啻為劣幣驅逐良幣。於是陶利用光復會在浙江及南洋的人力財力資源,在上海設立光復軍司令部,募兵籌餉,儼然有分庭抗禮之勢,同時光復會也為他造勢,一時浙江各界推戴陶成章任都督呼聲甚高。可惜陶成章在浙雖有人望,但身居上海,黑白兩道處處皆是陳其美的勢力,二人素來不睦,陳其美更因陶成章望重江南,深以為忌,暗露殺機。陶成章也覺出了危險,他一面發公開信明言自己無意浙督,以緩解陳其美的猜忌,一面離開住所四處避居,於1911年12月30日,搬進了廣慈醫院。

  廣慈醫院位於法租界金神甫路。1月14日凌晨時分,兩個不速之客乘著夜色潛入醫院,熟門熟路上了二樓,找到第六病室,輕輕叩門,低喚「陶先生」。房中躺著的,正是陶成章。或許是深夜被叫醒,大腦尚未完全清醒過來,陶成章也不多想,披衣下床去開房門。門一開,突然一隻槍口直抵上來,頂住陶成章面門,來人更不打話,扣動扳機,陶太陽穴中彈,當即倒地。兩名刺客轉身出屋,陶成章的屬下聞聲趕來,但刺客持槍外闖,他們阻攔不住,只得任其揚長而去。醫生搶救,可惜傷在要害,已回天無術。

  陶成章遇刺,滬上震動,孫中山來電哀悼並責成上海方面緝兇,陶的死敵陳其美也不得不做姿態,又是公開追悼,又是懸賞抓人,可是這案子沒法查下去。刺陶的兩名兇手,一個是光復會叛徒王竹卿,本是盜匪出身,身手了得但為人嗜賭,曾挪用公款賭博,被陶成章嚴責,心生怨懟,暗中投入陳其美門下。另一個名叫蔣志清,是陳其美結拜兄弟,若干年後,他改了個名字,叫蔣中正,字介石。

廖仲愷被刺

1925年8月20日上午9時,國民黨著名的左派領袖,廣東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兼廣東省財政廳長廖仲愷遇刺,到醫院後傷重身亡。

1928年6月4日清晨,奉系軍閥著名首領張作霖在瀋陽西郊皇姑屯,被日本人炸彈暗殺,火車爆炸身亡。

1925年12月29日晚,皖系軍閥著名的「小扇子軍師」徐樹錚在廊坊車站被馮玉祥所部槍殺。

1946年馮玉祥在蘇聯駐美大使潘友新的幫助下,自美國回國乘「勝利」輪途經黑海在向敖德薩港(今屬烏克蘭)。1948年9月1日行進途中因輪船失火與女兒馮曉達一起遇難,享年66歲。

1931年11月29日夜,著名國民黨左派領袖之一鄧演達在南京郊外被蔣介石秘密處決。

1932年9月3日下午5點多鐘,「狗肉將軍」北洋軍閥張宗昌在濟南火車站遇刺身亡。

1933年5月7日,北洋戰將張敬堯在北平被軍統特務刺殺。

1935年11月13日,著名軍閥孫傳芳在天津城東南的居士林遇刺身亡。

1936年12月21日晚,「暗殺大王」王亞樵在廣西梧州被軍統特務刺殺身亡。

1938年9月30日上午,曾擔任北洋政府總理的唐紹儀在上海法租界福開森路寓所遇刺身亡。

1940年8月14日,上海幫會三大巨頭之一的張嘯林在上海住所被林懷部刺殺身亡。

1946年7月15日下午,聞一多在昆明西南聯大教職員宿舍門前遇刺身亡。

10月13號晚上更新

談過晚清民國所崇拜的「暗殺」,是帶有時代感的。

民國是個非常奇怪的時代,一方面,它的政治構架是向西方學習的,行政、立法、司法一樣不缺;另一方面那個時代又不講規則,盛行政治謀殺,宋教仁案、史量才案、鄧鏗案都是當時非常有影響的暗殺案。

清末至民國的政治性暗殺大致可分三類,一是當政者對異己的暗殺,二是在野的革命者對統治者的暗殺,三是外國勢力對中國政治人物的暗殺。辛亥革命前,基本只有革命家從事的暗殺,清王朝似乎不怎麼使用這樣的手段,大概他們覺得判定有罪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要捕要殺完全可以公開進行。反清排滿的革命家們沒有公開生殺予奪的大權,所以只好靠暗殺解決問題。謀殺封疆大吏恩銘和王之春、襲擊當朝重臣鐵良、謀炸考察憲政五大臣、汪精衛行刺攝政王,這一系列暗殺讓當時的中國政壇驚駭不已。

參與策劃刺殺鐵良的有章士釗和俞大純。前者人們比較熟悉,而後者之父是陸師學堂總辦俞明震,其子即俞啟威(黃敬 江青的前夫)。

懷揣炸彈準備炸死出國考察憲政五大臣的吳樾出身商人家庭,其父先官後商。

刺殺恩銘的徐錫麟,其家更是富甲一方,自己還捐了個道員。

參與謀殺鐵良、親身行刺王之春的萬福華雖說家境不算富裕,但後來也學醫經商,還是個候補知縣。萬福華、章士釗、俞大純、吳樾、徐錫麟再加上襲擊攝政王載灃的汪兆銘,都是學養深厚之士。

為什麼清末到民國流行暗殺?

從清末到民初,暗殺失去了法律的制約,完全蛻變為爭權奪利的工具。尚未掌握全國政權的革命黨內部,熱衷使用政治暗殺方法,來對付持不同意見者或不同派系的人。暗殺的投資更小,所得到的回報更大,不管是宋教仁還是陶成章事件,都獲取了巨大的政治利益。


先問是不是?

上圖


因為中國的政治搞基啊。。。

扳倒政治對手的過程,人身毀滅只是結果,不是過程。真正的過程是找出對手的弱點,剪除對手的力量,如果再來一個步驟就是搞臭對手,三板斧下來對面,正正經經地把對手搞死豈不美滋滋。。。

在一個成熟的政治體系里,暗殺有個卵子用,達不到目的的。當初荊軻就是殺了秦始皇,其他國家就能復國了?暗殺在成熟的歷史階段也就能有個報復意義。

縱觀現今世界,大張旗鼓搞暗殺的有以色列,我民國,和宇宙國。還有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

而我國暗殺盛行的年代,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對了還有那個高票答案的唐朝。

其中猶太人的原因大家也能理解。。。

其他的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是亂世就是軍事力量佔主導,或者說軍事力量占政治比重過大。。。

大家可能對唐朝不太理解,但是稍微一想,大部分普通人所理解的唐朝(安史之亂之前)每一次權力交接幾乎都會發生武裝衝突,最太平的竟然是武則天夫婦。權利層對軍事力量的掌握有多靠譜大家也能想像。所以說更別提對宰相大臣的暗殺了。。。

所以說,軍人不得干政,軍隊不得經商,長者誠不欺我。。。


題主還是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啊,春秋戰國刺客橫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也一樣。刺客和任何中國的事一樣,總量很大,但在幾千年歷史中,年均刺客和人均刺客就很可憐了。所以鮮少有這個詞用的不準確,應該用相對少有才對。

總體來說,分裂動蕩催生暗殺和刺客,統一和權力體系穩固消除暗殺和刺客。而中國歷史還是較大部分時間是統一和權力體系穩固的。

為什麼統一和權力體系穩固刺客就絕跡呢?因為不但要看個人奮鬥,也要看歷史進程啊。分裂和動蕩的時期,個人能力和魅力對政治的作用很大,很多看似強大的力量,其實僅靠領袖的個人能力和魅力維繫,一旦這個領袖被消滅,這個團體就失去了凝聚力甚至失去了合法性。

而統一和權力體系穩固時,個人的作用占的比重就小很多了,政治形勢多被某些群體意志和客觀形勢所決定,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閹黨被刺死一兩個根本,後繼不愁無人,這是帝王制衡之術的大背景決定的。再來一個例子,東林黨死一半大明就有救了么?答案肯定是否,因為還有無數士子作為後備。王安石背後有新黨的力量,張居正背後也有一個強大的群體,商鞅最後被車裂,但是秦法卻持續了下去,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這是大勢所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往不要臉的方向說,這是制度的力量;往真里說,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客觀規律。

到了現代大國這,領導人的繼任體制很完善了,國家政策也不是某位首腦就能完全左右的,被刺殺後也改變不了什麼,豢養一批刺客還不如養一批異見分子能動搖別國的政局。

-----------------------------------------------------題外話--------------------------------------------

刺客和殺手的區別在於,刺客往往代表了背後的政治勢力的意願,而殺手只是為錢。刺客是被特定勢力扶持和支持的,其行刺行為有明顯的政治目的,殺手則沒有政治目的,本題里很多答案都把這點搞混了。

不過這個也不怪他們,現在很多沒什麼政治常識和歷史知識的遊戲公司,把殺手當成了刺客,這讓很多人誤解。這個鍋遊戲公司應該背。

但是,似乎也有說法是遊戲公司背這個鍋也冤,因為貌似是某XX總局覺得殺手這個詞太血腥暴力,不太容易讓有這個詞的遊戲過審,反而刺客顯得低調很多,容易過審。

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鍋,好萊塢電影習慣把所有殺人的叫殺手,不管殺的是誰,企圖淡化政治鬥爭的殘酷,蒙蔽廣大善良淳樸的老百姓。也有電影描寫刺客,但都是偷偷摸摸殺人的反面角色,是猥瑣下流卑鄙無恥的代名詞,殺手是光明正大殺人,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那種,這樣就更讓大家誤解了刺客的意義。

所以啊,這個鍋暫時還沒找到人背。看來看去,現在還是得本題那些搞錯了的答主背,畢竟他們太yuang,太simple,有時naive,不能在政治歷史方面談笑風生,和題主一樣,還是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啊。


雖然概率小一些,但記憶中除了樓上列舉的,也有這些:

南宋 韓侂胄 宰相————史彌遠等在韓侂胄上朝時暗殺。

陶成章————蔣介石親自施施暗殺

北宋 趙匡胤 皇帝————疑似被弟弟趙光義暗殺

明朝 嘉靖 皇帝————宮女10數人將其勒暈,可惜繩子打死結,沒勒死。起因是宮女照看的兩隻烏龜死了,暗殺了皇帝好免責。

明朝 朱常洛 太子————明朝「三大案」之「梃擊案」,拿棒子打太子。疑似腦殘皇貴妃想換自己兒子當太子(朱常洵,即被李自成殺的那位)暗殺太子。


個人覺得中國歷史上暗殺的現象並不少見

一,國家處於分裂,軍閥混戰的時期暗殺的情況就挺多的。

你比如東漢開國時期的蜀王公孫述就是經常派人去暗殺各種人,原因自然是為了維持自己的地方割據狀態;再比如說三國時期的曹操就經常害怕被別人刺殺(董卓也如此),蜀相費禕也是被刺殺身亡的。北魏後期高歡的兒子高澄也是在登基前夕被自己家的奴僕殺死的。還有之前蠻火的那部電影《刺客聶隱娘》,說的也是唐朝中後期的暗殺故事。

二,皇帝殘暴無道也是會被刺殺的。秦始皇被刺殺也不是一兩回了,在博浪沙就差點被鐵球給砸死(秦始皇是否殘暴無道先不討論,我先把他放這裡邊吧);南朝劉宋後期的劉子業就是被暗殺身亡,明朝中後期的嘉靖皇帝也差點被宮女殺死,相信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同學應該都記憶猶新。

三,外戚宦官當政的時期,暗殺的事情也屢見不鮮,上到皇帝,下到王公貴族,各個都是提心弔膽,惶惶不可終日。呂后暗殺少帝,梁冀暗殺質帝,歷史上宦官外戚專權的時期那些莫名其妙死掉的皇帝大臣,雖然很多都沒寫怎麼死的,但是春秋筆法下的真相,值得深思。

四,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因為國讎家恨,或者民族政策的分歧,皇帝被暗殺也是家常便飯。元朝,清朝,暗殺皇帝的人,手拉著手,繞故宮一圈應該是有吧。

這些都是政壇上的暗殺現象,前赴後繼,連綿不絕。所以不明白題主所說的少從何說起。


因為戰國之後的古代中國沒有槍,也很難養死士。

戰國之後,王公大臣養死士是有謀反嫌疑的。而在沒有槍的時代,不靠死士,是很難完成刺殺的。

等有了槍,民國大批實權人物死於暗殺,改變了中國歷史。

不過tg確實不喜歡搞這一套,畢竟是有信仰的政黨,要打倒一個人,肉體消滅不如活著批鬥。

題主說:

春秋戰國時期甚至能有刺客列傳的出現,但是之後很久很久都沒有發生政治刺殺的事情直到清末民初時(革命黨,罩名兄等人)才出現。。對比美國歷史上層出不窮的總統暗殺事件

題主既然知道到了清末民主刺殺的復甦了,也知道美國刺殺總統層出不窮。就應該明白,這都是熱武器惹的禍。


執政穩定的話,百姓都安居樂業忙著掙錢,誰沒事去暗殺領導人。


題主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啊!

知道孫中山靠什麼起家的么?暗殺!

知道汪精衛靠什麼成名的么?暗殺!

知道蔣介石被暗殺過多少次么? 最著名的那次就是沒殺成蔣介石,子彈打中汪精衛了,汪精衛老年就因為這顆子彈送的命!

知道老毛在延安也被暗殺過么??

知道當年周恩來去參加萬隆會議,前一波出發的飛機被國民黨在空中炸掉了么?誤中副車而已


袁盎、孫策、費禕、李輔國、武元衡、李元昊、馬新貽等不想說話並向題主扔了一坨史書

這些只是臨時腦子裡冒出的最有名的,還有一大堆有名的沒名的排隊等著扔題主呢


要加上一個定語,建國之後!


不是沒有,而是成功的少,張良刺殺始皇、荊軻刺秦王都沒成功。

項莊刺沛公、關羽單刀赴會,近代李鴻章日本被刺、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張作霖被炸、某彪刺某毛、某M刺某H,也不算少了


咱們太喜歡玩刺殺,結果大夥防得太過了。

荊柯就不說了,事前做了多少準備才得到一次近身的機會?在秦張良椎,博浪沙倉海君奮力一擊,誤中副車。近戰遠程都無效,甚至高漸離音攻控場也miss了。可見始皇帝於防刺之道的精深。

到後來,陰蓄死士那是謀反的罪名。

於是漫長的歲月里,刺殺政敵的事只能用來欺負外族。至少從漢代班定遠開始,那些出使的使節一翻臉就成了刺客、暴徒,出了「國門」動不動就玩刺殺要挾,該滅門的就絕不留活口,以致後來那些騎牆的異族招待這些使臣時,還得防著他們別把另一方派來的大使給弄死了。


因為刺殺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刺殺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有價值。就是雙方勢均力敵(或略強於對方)的時候。

呂布曾經殺了董卓,可是董卓部下報仇的時候也是招架不住逃跑了。王允更是被殺了。

如果你覺得你能解決掉殺人之後的後果你就干。現實中不怕法官你也可以的。

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情況都建立了穩定的王權政治,所以自然不會有人自殺。

如果分裂的話,因為沒有辦法接收對方的土地人口,也不會做這種事。

所以刺客到民國才復興。

當然倉促之下很多東西沒有考慮到,以後再說吧。


「克什米爾公主號」笑而不語:動刀動槍之類的小打小鬧也算暗殺?


不邀自來。

昨天晚上恰好在思考政治暗殺的問題。

有網友列舉了中國的大量政治暗殺事例,

但題主為什麼不知道呢?

我覺得,

根本原因不是題主孤陋寡聞,

而是題主概念中的「政壇暗殺」和歷史中的各種暗殺不是一回事。

不談這個了。

我昨天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概括起來有兩個:

1、政治暗殺是民主社會社會早期的常見現象。

2、政治暗殺屬於中仁中義,但不屬於大仁大義和小仁小義。

我覺得政治暗殺的定義是基於不同政治理念矛盾的暗殺。

上古傳說中逄蒙暗殺后羿不屬於政治暗殺,因為沒有不同的政治理念矛盾,只是雄性動物間的搶女人爭鬥。

荊軻刺秦王要談不同政治理念有些牽強。

但日本倒幕運動是基於不同政治理念,倒幕派和新選組的殺來殺去被現代日本人包裝的雙方都是英雄,近藤勇,沖田總司,緋村劍心什麼的。

清末那些留學過日本的熱血青年也跟日本人學政治暗殺,認為是救國佳徑。比如汪精衛,秋瑾的朋友什麼什麼的。

宋教仁被刺是民國初年最著名的暗殺。

但解放後為啥沒聽說什麼暗殺了?

不是沒有,鎮壓反革命運動就是因為龜民黨特務暗殺我黨幹部鬧的太猖獗了。

還是要提我第一個提法,

政治暗殺是民主社會初期的常見現象。

德國納粹黨的上台是通過民主選舉的,但選不過德共怎麼辦?國會大廈縱火案和暗殺李卜克內西。

第二,大中小仁義問題。

政治暗殺總體來看,是社會精英階層互掐,以最低的擾民方式最低的社會成本達到政治博弈鬥爭和妥協等結果,但問題在於,它的初衷是好的,但不能根治社會疾病,社會內在的結構性毒性總歸是要以大規模的人口死亡來排遣的。

謀殺當然是不仁義的,所以政治暗殺違反小仁小義;

不能根治天下病,所以政治暗殺違反大仁大義。

日本倒幕運動盛行暗殺,表面上能通過殺幾個人避免大規模社會撕裂,暗殺的雙方都認為自己是仁義之舉。但殺來殺去沒有盡頭,最終還是要來個伏見鳥羽大豪戰。

同盟會喜愛暗殺,搞恐怖主義,沒經歷像樣的大仗就逼迫清廷退休,但由於沒動員起廣泛的下層人民,軍閥割據混亂不堪。

總的來說,社會成本該付還是總歸要付的。

這是我悲觀的看法。


包子前幾年視察安徽,湖北等地的時候,都經歷過暗殺,我記得披露出來是29次,大多內部反對他的人派的


中國歷史除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刺客列傳,五代十國時期也有不少(看官可參考電影《聶隱娘》)。後來出名的刺客如刺馬案的張文祥,刺殺攝政王未果的汪兆銘。但是,正史似乎沒有再為刺客列傳。為什麼刺客少了?主要是我國有了更先進的發明:宮廷政變! 縱觀中國歷史,從秦始皇后的胡亥、趙高到清末的戊戌變法的袁世凱、潭嗣同,他們都或多或少卷進了宮廷政變。這個的風險比養一個死士刺殺對手更加有效。風險大大的降低。通常,太子領著一大群人衝進皇宮就可以把事辦了。當然,皇帝不傻,在中國封建皇權登封造極的清朝,從康熙皇帝開始,預先設定將接班人的名字放在《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皇子們不知道誰會是接班人,就不容易發動政變了。當然,這樣防範措施也沒用,慈禧他們勾結鬼子六還是發動政變把肅順他們八個顧命大臣給扳倒了。所以,中國人民在歷史進程中具有開創性地使用了宮廷政變來取代個人英雄主義的刺客。高度地發揮了群眾人多勢眾的優勢,達到了荊軻刺秦不能完成的任務。試想五百荊軻乘著夜色衝進皇宮,殺掉秦王的機會將大大提高。(特別是在獲得趙高、胡亥的裡應外合)(當然,估計那個時候胡亥還小,而且趙高是提醒秦王拔劍的賤人,所以不太可能幫荊軻)


當暗殺並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有人選擇暗殺了。因為很多時候,在領頭人的背後還有一個龐大的利益集體,你殺得了一個,殺不了幾百幾千(……爾朱榮那種叫屠殺不叫刺殺)。北魏孝庄帝手刃爾朱榮,最後還不是被爾朱榮的同黨反殺了……


有啊,刺客列傳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特朗普頒布禁穆令?
發展到今天,毛左跟托派現在是什麼關係?
有沒有人因為美國法國擁有航母而聯想到「累累屍骨」?
為什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而漢朝卻在七國之亂後走向興盛?
在美國,言論自由的邊界劃在哪?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政治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