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44 歲"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心梗去世?

2016年10月6日,凌晨三時許,張銳突發心梗去世。

2011年,張銳從網易副總編的崗位上離開,投身移動互聯網的首波創業風潮。幾個月後,張銳作為CEO組建起了春雨的骨幹團隊,CTO曾柏毅曾供職於網易有道,COO李光輝之前曾是香港伽馬集團中國區總經理,張銳還拉來了協和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盧傑擔任首席醫療官。

2011年11月,春雨醫生app上線,截至目前,月活躍用戶145萬,穩居移動醫療行業榜首。其核心業務是自診和問診,付費模式分為在線諮詢付費和電話諮詢付費。平台上游聚集了自診癥狀、病情等的資料庫,以及可在線答疑的眾多醫學專家,下游黏合的是上千萬的用戶,「就像一個機器與醫生智力的售賣場」。

到2016年6月,春雨醫生被曝出完成12億融資Pre-IPO環節,2015年線上問診業務實際收入1.3億元,盈利3000萬,計劃分拆打包上市。


看了很多遍,不敢信,不願信。

這和春雨醫生產品好壞沒有一絲關係,就像醫者不自醫一樣,更多的是創業路上對自己身體和精神的透支。

互聯網人會記住他,醫藥人會記住他,媒體人會記住他。

還記得那年正是O2O模式的風口浪尖,千團大戰如火如荼,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互聯網改變了衣食住行,醫療是為數不多的最後堡壘。張銳何等聰明,看到了趨勢,看到了需求,又怎看不清眼前的萬千險關。

難嗎,難;做嗎,做。

於是春雷響徹,和風化雨。多少年端坐不動的醫療巨獸赫然發現面前出現了挑戰者,神州互聯網第一次出現了移動醫療這個詞。

不知道夜深人靜,張銳有沒有後悔過自己當初的選擇。

沒有政策便利,沒有盈利模式,只有視移動醫療為虎狼的三甲醫院,傳統守舊的醫生群體。有人冷言冷語,有人暗地詛咒。

沒有用戶,逐個拜訪醫生,免費贈送智能手機,教他們使用軟體。後來帶領團隊去醫院講課,在醫生們的會議上做產品推廣。一個一個的拉。

補貼消耗資金,於是融資壓力接踵而至。張銳一個一個的談,150萬、800萬、5000萬,一輪一輪的資金注入震驚市場。

流量有了,變現又是問題。春雨一個一個的試,患者、葯企、醫院、保險、科普、可穿戴。

在線問診,被衛計委的一紙禁令逼至懸崖岸邊。被迫用輕問診的概念打擦邊球,儘管如今,官方自己已經開始鼓吹雲醫院了。

純線上難以完成龐大的醫療服務,被迫開展線下的診所業務。然而線下的經濟壓力又過於巨大,不得不收縮轉型。

一輪又一輪失敗,一次又一次轉型。

大眾能看到春雨醫生的跌跌撞撞,看不到創始人的踽踽獨行。

從風口到寒冬,多少難關坎坷。

然而春雨沒有倒,因為張銳在,所以春雨在。

他是董事長,是CEO,是PR,還是公司乃至行業的精神象徵。

太累了,實在太累了,如果非要為他的離開找一個理由,只能說上帝也看不下去,希望他能休息休息。

一位春雨前員工說,張銳是一個很要強的人。或許換成你我,早就該放棄了。然而張銳不會。

或許創業時他就想明白了,哪怕犧牲一切,也要守住自己當初的理想。

5年,整整5年,移動醫療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移動醫療了,張銳還是那個張銳。

下面是給互聯網人的忠告,心梗是青壯年猝死的高危疾病,請在工作的同時照顧好自己。

1.合理膳食,少吃含膽固醇食物,如動物脂肪、內臟及腦,避免暴飲暴食。太胖了要減肥!

2.起居要規律,不要盲目加班連軸轉。電腦前坐久了要每日出門活動,注意休息。禁煙酒、尤其是香煙。

3.積極排解壓力,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有一個喜歡的運動。制定良好的工作計劃有助於緩解過快的工作節奏。

4.積極治療引起本病有關的疾病,如高血壓,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一定要體檢!至少每年在大醫院規範體檢一次。

5.如果既往有冠心病,身邊常備硝酸甘油等搶救藥,最好有一個血壓計

6.警惕身體給出的不正常訊號,如果近期頻繁出現頭暈、乏力、憋氣、胸悶、胸痛等,尤其是和活動相關的癥狀,比如活動後胸悶休息就緩解,一定去醫院檢查一下,常規的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很容易做,也很便宜,說不定就會救你一命。

7.所有人都應該學會心肺復甦。


我非常喜歡春雨醫生,這個app在我手機上很久了,一直關注著春雨醫生的動態。

沒有想到春雨的領頭人會以這樣的方式突然離開了多麼美好的人世,他給我們帶來了很棒的春雨醫生和大膽創新的嘗試,可是他的早逝讓人非常非常的遺憾。旋即各大媒體噌噌噌就打出創業艱辛和離世的關鍵詞,創業這樣的艱辛現象和離世這樣的結果,不禁要問了,這是真的嗎?

心梗才是致死的原因,而心梗的造成也是非常複雜的因素。很多人對於疾病的態度就是現在先這麼著唄,萬一疾病要是來了,到時候再治療吧。

有多少人有預防的概念?有多少人有很認真的在了解健康飲食和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又有多少人正在努力改變生活習慣去讓自己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呢?讓自己帶著健康的身體去追求夢想呢?

於是乎:

朋友們,一句創業艱辛能簡單的歸因春雨張銳的離開嗎?

不管是想要選擇努力奮鬥的創業者,還是想平平淡淡過一生的普通白領,沒有了健康的身體,哪種生活方式你也都選擇不了了。在我身邊的朋友,年紀輕輕就來向我諮詢脂肪肝、體檢出現血壓高或者血脂高的人也越來越多,其中,既有自己創業非常幸苦的胖子前來向我諮詢怎麼健康減肥,也有平常就條兒啷噹每天以享受人生為快樂之本天天吃喝玩樂的小學同學來問我血糖高了要怎麼辦。而各項醫學統計上的數字,各種慢性病以前更多出現在中老年當中,在年輕人當中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我覺得形勢非常嚴峻。

誰都有壓力,可是有了壓力怎麼辦???就喝酒嗎?就大吃嗎?

創業者九死一生的壓力,白領族也面臨老闆的要求,客戶的刁難,人際關係的微妙,永遠也做不完的工作,哪個不是壓力山大。壓力過大容易導致腎上腺皮質醇指數居高不下,胃蠕動及消化功能增強,食慾大增。很多人選擇「吃」或者「喝酒」來宣洩掉壓力。嚴重不正確!

運動才是最有效的減壓方式。當運動達到一定量時,身體產生的腓肽效應可以愉快效應讓人感覺到高興和滿足,甚至可以帶走你的壓力和不愉快。在有煩躁傷心不良情緒時請記住一句話:流淚不如流汗!具體一些隨時隨地就可以做的運動如果有興趣的知友可以問我。

比如在辦公室做做5分鐘抗阻運動。給大家安利一個好東西,我用番茄工作法APP,25分鐘提醒一次,休息五分。這樣我一般就是在25分鐘內全心工作,5分鐘休息,去喝個水,做下小運動。然後再投入新的一輪25分鐘。這樣效率真是奇高呢~

雖然前面有醫學達人給出一些平常時候的生活建議,預防比治療疾病哪個更重要?很可惜還有一個詞語叫做:知易行難。

道理大家都懂,真的要自己實施起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那是難上加難,因為改變要付出太多的幸苦!不說別的,要減掉自己身上多餘的肥肉,養成好的運動習慣就已經非常難了,而控制肥胖就能降低80%的慢性病發病率!只能去慢慢對抗阻力去重複再去重複直到新的習慣養成。比如把運動的字條寫在書桌前,放在手機屏幕上,貼在床頭。此處只舉運動一例。其他的規律作息,每年體檢,合理膳食無論哪條都能寫出太多太多可以實際操作的內容。

希望春雨醫生張銳一路走好,希望更多的朋友們可以開始注重健康生活習慣,預防真的比治病更重要。


他說,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會擔心資金鏈斷了怎麼辦,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勵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解決了那麼多人的痛苦,這麼有價值,一定會拿到錢,只是「緣分不到」。精神上的壓力很快反饋給身體,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他兩邊的鬢角全白了,從醫多年的父親跟他說,這是植物神經紊亂。

在張銳的理解里,創業如果需要咬牙切齒的堅持,一定是不對的,他更信奉內心的驅動力。現在度過了難關的張銳自比創業就像是打麻將和抽煙。以前,每次看到他母親打麻將,一打打到半夜兩點,坐得腰酸背疼,他看著都嫌累,但母親高興,「創業也是這樣,很累,但你很爽,你說抽煙有什麼好,這麼難聞,對身體不好還花錢,但是我高興。」

2011年的春天,身為網易副總編的他每天還在辦公樓里,開著沒完沒了的會,公開課、微博、新聞頻道,各個部門都等著他決策,也包括當時正開始起步的網易新聞移動客戶端。在流量為王的門戶時代,數據是衡量一個產品最關鍵且唯一的指標,「移動端的(數據)變化是一個指數性的增長,你就會預感到這個環境,春江水暖鴨先知,你是要跳河裡。」

媒體人敏銳的特性,讓他感覺到「這是10年以來移動互聯網最好的一個機會」,錯過了太可惜,他決心創業。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合伙人,負責有道字典的曾柏毅和自己的發小李光輝成為他第一批拉下水的人,三人第一次見面是在清華附近的一個咖啡館裡,張銳用整整兩個小時向兩位闡述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跟他們說,「有前途有前景的事我們自己干。」

當時,意識到移動互聯網浪潮機會的人不在少數,微博、微信的迅速崛起正在改變整個創業格局,在可以看得見的浪潮里,如何找到正確的方向成了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三個人研究了美國APP商店裡下載量排在前十健康類的產品,發現排名前十的多一半有關於減肥飲食,減肥類產品成了他們的首選。磕磕碰碰一個多月下來,他們轉向了在線診療,中國複雜的醫患關係以及不均衡的醫療資源讓張銳覺得這是個機會。

7月,三個人湊了幾百萬,在海淀區768創意園裡租了一間120平米的辦公室,正式開始研發春雨醫生。曾柏毅完全沒想到,短短三個月,就租了個辦公室、簡單裝修了下、做了一些簡單的推廣,一百多萬就沒了,「你那會兒才知道什麼叫錢不值錢」。

當時產品還沒上線,張銳每天去跟天使聊,此前因為在媒體的經歷他接觸過很多投資人,但人脈資源並沒有幫他帶來一些便利,他所選擇的在線醫療在很多投資人眼裡沒有任何商業價值。

產品預計在11月上線,但上線需要一筆不小的推廣費。轉機出現在一次朋友間的飯局。飯局上,張銳遇到了陳維廣,藍馳創投的創始人,他跟對方闡述了自己的商業版圖。真正觸動陳的,除了張銳足夠自信的講述,更多是他自己對中國醫療的觀察和判斷。

陳維廣有一次去醫院檢查身體,跟大夫閑聊間,對方跟他吐槽說自己的病人一半都不需要來看他,「那些真正看病的人都沒法及時看病,你知道嗎?」當張銳說能線上診療身體輕微不適的時候,陳維廣當即決定投他。

一周後,張銳簽訂了A輪300萬美元的合約書。拿到合同後,他自拍了一張照片,傳給曾和李,張銳「很欣喜」,覺得這300萬美元是對自己所選擇行業的一種鼓勵。

張銳開始布局產品發展,將春雨定位成一款以網路診療為主業務的移動醫療APP,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動可以有「自診+問診」兩種形式。當時,這種線上醫療模式並不為市場看好,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M-Heath(移動健康)」這個概念。

市場遠比他想像中艱難。2011年11月上線後,春雨在盈利模式上一直找不到切入口。張銳想過很多,比如電話診療收費、醫院隨診等等,但都還沒通過內部測評就夭折了。

當時,外界對春雨的模式也充滿質疑,在資本市場向來以數據論成敗的評價體系里,基於活躍度的DAU(Daily Active User,每日活躍用戶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但張銳覺得有些委屈,以航班管家為例,「我是商旅人士,出差的機會已經是非常多了,但即便如此,我一周用一次吧,也不過是周活躍用戶」,而問診更是基於身體不適的低頻應用,投資人總用DAU 去衡量這個體系並不公平。

APP推廣、醫生付費需要大把的錢,300萬美元燒得很快。到2012年5月,張銳和團隊開始著手B輪。

接下來的整整4個月,張銳每天都要去見很多投資人,參加很多可能為融資加分的創業大賽。很多時候,張銳要花費很大力氣跟投資人普及基本的移動醫療常識以及行業趨勢。陳維廣記得,產品剛上線那兩年,沒有多少人相信張銳,「大家都覺得他是瘋子,他說的這個東西不靠譜,甚至有人說,有一天給政府抓牢里也有可能,因為這個是有一點政策風險的。」

聯合創始人曾柏毅對那段時間記憶深刻,公司賬面已經沒法支撐多久,在線提問量還在快速增長,一天2000多,一個問題補助給醫生6元,算下來一個月就得30多萬,還不算工資。每次張銳從外面回來,都會說,「跟那誰談的特別好,那個什麼什麼基金對我們很感興趣,哪個大的投資機構要投我們呢,結果過兩天就沒信了,後來他說的時候我都不當真呢。」

張銳也常犯嘀咕,「他們都說好了,怎麼這樣呢」,後來想想,「哦,原來人家就是給我個面子啊」。一直到9月,在一次創業演講中,張銳在台上闡述中國未來的醫療問題以及面臨的老齡化困境,貝塔斯曼的一個合伙人被打動了,當場決定投他。

從會場出來,張銳第一時間撥通了陳維廣的電話,激動地說,「我們找到一個願意投我們的投資人、相信我們的投資人。」

9月底,春雨終於完成了8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在這一輪資本市場遇冷後,曾經深信自己產品能解決醫患矛盾的張銳一度有些自我懷疑。融完B輪沒多久,他的東家貝塔斯曼與真格投資了一款女性經期產品——大姨嗎,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短短4個月後,大姨嗎又獲得了幾家知名公司1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大姨嗎只比春雨晚上線一個月,兩年里日活躍用戶數高達320萬。有一次,在自己開的咖啡館裡,張銳跟陳維廣抱怨,「為什麼一個經期產品都能這樣?那我不白乾了這麼多年。」

陳維廣能理解張銳的失落,一心想搭建國內最大線上醫療平台的張銳,甚至想要藉此助力調整中國不均衡的醫療資源,「他是一個有點理想主義的人,他常說春雨要變成一個讓中國人免費看病和低價買葯的公司,但別人都覺得這太虛了,你得拿出數據來。」

B輪融資以後,張銳一直在尋找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他一度以為答案是「會員制」,這個自信來自於此前400個樣本的電話訪談,92%的人表示願意付費。2014年初他真正力推線上會員服務,8元包月,可不受次數限制向二甲、三甲醫院醫生問診,結果一個月間,平台問題量從過去每天30000降到了3000。時至今日,張銳一直覺得這是他犯過的最愚蠢的錯誤,「高估了用戶的付費意願」。

用戶的增長還是沒有帶來變現的可能,春雨還在繼續燒錢,想要做大也需要更強大資本的支持。近一年半之後,2014年1月,張銳又開始準備C輪。隨著國家政策對移動醫療的放開,資本市場的目光開始投向這個領域,張銳對C輪保持比較樂觀的心態。但他沒想到,從1月開始準備,一直到8月才談妥。春雨當時面臨著非常大的財務壓力。李光輝甚至跟張銳說,實在不行他就賣了自己的房子,手裡拿個五六百萬,至少能維持公司兩個月的運轉。

陪著張銳每天跑投資市場的公關經理徐研妮回憶,到6月的時候,張銳開始密集約見投資人,每天3到4個是常態。張銳在此次融資時的態度比較強硬,他的預期估值是2億美金,對於想要降低估值的投資人,他一律拒絕。

8月19日,春雨獲得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創下國內移動健康領域最大的一筆單筆融資。

從2011年11月上線,到2014年11月3日,整整三年,春雨線上用戶終於突破3000萬大關,而且此後用戶每天以10萬級的數量平穩增長,目前每天平台上的醫患溝通問題接近5萬,超過中國最大線下醫院的門診量(廣東省中醫院)。當天,公司舉辦了慶功會,一向情緒克制的張銳站在桌子上,回顧起他們過往3年的創業歷程,突然開始落淚。

創業四年多來,他最焦慮的事似乎都跟錢有關,不是在找錢,就是在愁怎麼賺錢。現在42歲的張銳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在龐大的用戶基數的前提下,怎麼實現穩妥的平台變現?

轉載於博客天下


今天中午開始就被刷屏了,類似的例子很多,前段時間是柳青,近幾年幾乎每次這樣的事件都會被刷屏。

願逝者安息,同為創業者,確實有很多相同的感觸,累,是真的累,累得想死,一部分人就真的累死了。

在晚上的時候發了條朋友圈,大概意思是:

為什麼總會被這樣的事件刷屏,好像只有創業者才會得心肌梗塞和乳腺癌一樣,是不是我們有時候太過敏感了或者或多或少通過發表一些感慨來慰藉自己那脆弱的小心臟。真正的惡魔應該是疾病本身,與創不創業沒有太大關係,我們是否應該把注意力更多放在疾病本身呢?

當時發這條信息的時候確實是因為一直被刷屏,感覺有些煩躁了,就如同感覺到創業圈子本身很浮躁一樣,後來一個朋友在朋友圈下面留言說,如果這樣也能引起大家對於健康的關注,也是善莫大焉。我覺得也對,就把朋友圈的信息刪除了。

創業的本身是讓生活變得更好,說得大一點是讓更多的人生活變得更好。如果用身體去硬拼,是否也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呢?當然每個人都有一千個理由表示無力改變,也會有人說站著說話不腰疼。總之不管怎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希望創業路上的朋友保重身體,多鍛煉,多放鬆,學會減壓,且創業且珍惜,與大家共勉。


996。謀財害命。坑人坑自己。

早休息。別熬夜。

熬夜+酗酒 = 自殺。

我兩個朋友30多歲正當年。一個經常加夜班,中風半身不遂。一個熬夜+喝酒,直接腦梗去世。

別熬夜。更不要熬夜+酗酒。千萬記住。


聽到這個消息,唯一的感覺就是,震驚,震驚,震驚

給他的微信發了最後一條消息,冰冷,沒有回應

從此以後,微信聯繫人里就多了一個再也不會回應的人了

他的所有的事業、所有的帳號都交與誰也與他無關了

難過的寫了一封信給他,希望他能看到

hi,張銳~

2010年認識的時候,我還是個學生,喜歡玩twitter微博,你拉著我和黃海均一起見面,在網易樓下一家餐館你請吃飯,作為長輩你竟然比我還早到,靜靜的一邊拿著電腦工作一邊等我。見到你我挺羞澀,作為網易主編的你,讓我覺得你的職位好高哇,而你漫不經心的講了幾個玩笑,讓我放鬆了心情,對於一個學生還需要破費請吃飯,還那麼nice,我很感激,你邀請我去網易,最後我雖然沒去但是我們互留微信成為朋友~

這期間一直偶爾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聊天,關注到前輩出來創業做了春雨醫生,期間就著我的專業,給你的項目提了好些體驗建議,也知道你一致致力於把它做的更好~

2014年我準備離職,你誠摯的向我發出邀請函,再次邀請我加入,這次約在千尋,好像是你和夫人開的一家西班牙餐廳,看到牆上貼滿了夫人做慈善的照片,善良的人本該有好報才對啊!你給我講了你對移動醫療的宏偉構想,我給你講了我對體驗諮詢工作室的計劃,我對醫療行業完全不懂,但是我被你感染了覺得你充滿熱情信心十足,而且你的話里話間瀰漫著一種大愛大善,你不是為了自己的成就或收益而做這些,是真的為了推動醫療改革而為之~我甚至真的有一刻動心考慮要不要加入,主要是跟對一個人太重要了~

雖然現在我仍然不太懂移動醫療,但是我每每還是能記起,你對初入創業領域的我的激勵,你的熱情讓我覺得你是我學習的榜樣,你對後輩的信賴和關愛,也讓我學著做個謙虛謹慎的人~

一路走好,雖然我不同意很多人臆想的,創業不易導致你操勞過度而突發心梗,但是我知道這確實不易。不過休息對於一個有事業心的人來說,就是一種折磨,所以不論怎樣,希望你的努力對移動醫療做出的貢獻,能讓你滿意,也希望能有人更好的讓春雨醫生運轉下去,一起加油!

elya


來個猝死人群的高危畫像吧。

男,中青年,IT或媒體行業,感覺身體被掏空。

今年猝死的人實在太多了。張銳突發心肌梗塞去世,年僅44歲;山西科技報副總編輯張建偉突發心肌梗塞去世,年僅46歲;天涯副主編金波加班熬夜後去世,年僅34歲……

哪些人會猝死?「過勞死」平均年齡44歲,其中IT行業最低

不久前,上海社會科學院亞健康研究中心的專家們公布了一項關於「過勞死」的研究結果。研究顯示:公安、新聞、IT、文化演藝、企業、國家公務員、科教界成為中國人「過勞死」的高發區。在對92個個案分析後的結果顯示,他們「過勞死」時的平均年齡為44歲,而科教界、IT、公安和新聞行業「過勞死」人群的平均年齡已經在44歲之下,IT行業年齡最低,僅僅為 37.9歲。

「過勞死」的受害者一般都死於心肌梗塞。如果你是男性(沒有雌激素保護心血管)、工作壓力大(創始人,某些IT行業公司的996工作制)、生活方式不健康(熬夜、缺乏鍛煉、喝酒抽煙),那你有可能在不經意間患病。

為什麼會猝死?年輕人得心梗,就像紙房子著了火

猝死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心血管系統方面的疾病,其中又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最為多見。

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加,病死率、致殘率高且日益年輕化。從急性心梗死亡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目前估計每年有250萬例心肌梗死的發生,卻只有5%的患者得到了及時合理的救治。

急性心肌梗死「突發性」和「高致死致殘率」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4萬人死於急性心肌梗死,並且發病人群有年輕化趨勢,中青年人的心梗往往比老年人更可怕,更為嚴重,常常危及生命。

這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其一是沒有「適應」心肌缺血的過程。經歷了血管老化,高血壓、心臟病的老人,有一個「缺血預適應」的過程。他們在平時就可能出現心肌缺血,身體通過建立新的側支循環和其他代償方式,已經相對「適應」了這種情況。其二是運動時易發生心梗。現在很多青年人喜愛體育鍛煉,尤其是跑馬拉松、打籃球等劇烈運動,這可能造成不穩定的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心梗。

進入秋天更要小心!秋冬季天氣寒冷,心肌耗氧量增加,影響循環功能,肉和油脂的攝入也會增加,這些都是誘發心梗的危險因素。如果晨起頭暈,可能患有高黏血症或患有頸椎病。高黏血症是突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所以早晨頭暈者尤需警惕發生心血管病意外。此外,年輕人如果突然發現身體出現異常疲勞的情況也因警惕心血管病的風險,及時就醫。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好好活+體檢

無非是改良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真的認為目前正在做的事比身體更重要的話,則要定期體檢,及早治療。

在做心臟方面相關檢查時,建議除了做心電圖檢查,還要做心臟超聲檢查,以及冠狀動脈ct檢查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否則會遺漏相應心臟病情況。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堅持服藥治療。

發生心梗了怎麼辦?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心前區的疼痛包括正胸部、左胸部,可能會放射到背部、頸部,都會有酸痛、壓迫疼痛、出汗等癥狀,疼痛持續30分鐘以上。對於心梗患者和家屬來說,最重要的是第一時間打120的急救電話。

很多患者家屬對急性心梗的緊迫性認識不夠:或是沒有意識到發生心梗,或是發生心梗後猶豫半天要不要打120,或是送到醫院後又猶豫是否接受急診手術,這些都令醫生感到非常惋惜。

本市28家醫院已經構成了一個急救網路

第十人民醫院、東方醫院、同濟醫院、中山醫院、華東醫院、華山醫院、金山醫院、第五人民醫院、公利醫院、長海醫院、長征醫院、第六人民醫院、第一人民醫院、胸科醫院、第九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仁濟醫院、瑞金醫院、同仁醫院、新華醫院、第八人民醫院、奉賢區中心醫院、嘉定區中心醫院、閔行區中心醫院、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浦東新區周浦醫院、普陀區中心醫院、楊浦區市東醫院

正在為自己的事業狠命拼搏的人,一定不要忘記了——身體第一!


我們這一代人有個挺變態的問題,就是老覺得賺錢必須苦逼,創業必須充滿血淚,就好像享受賺錢是多麼不道德的事,必須包上一層苦逼的外衣。請不要消費創業了,沒意思。就好像你不創業生活就不苦逼似得。不過想想也是要是既得利益者們不宣揚自己掙錢多麼「苦逼」,怎麼忽悠那些根本拿不到成果的無產階級賣命啊。

生病跟創業沒關係,現在各大媒體又把張總拿出來消費一波,挺沒意思的。

好好愛惜身體,才是王道。

最後還是要悼念一下張總,於是我就念了兩句詩:

「修我戰劍上九天,化作春雨潤萬千」


創業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方式。

玩命拼搏是一種創業,

篤定淡然也是一種創業。


2012年,結合自己的搜索體驗,也想搞垂直行業的知識服務與諮詢線上平台,在國外知識服務是收費的,但中國人沒有知識服務付費習慣,分析了企業服務(財稅)、律師、醫療,心理諮詢等行業。當時認為醫療,律師行業是最好的付費服務行業,大家都有付費諮詢的習慣,而且群體足夠大,心理相對群體小,但其實也不錯。我只是做了紙上談兵,但他2012是實實在在動起來了,幹起來了。這幾年一直關注春雨醫生,從最初網頁版,app都有使用,我幾次都是付費諮詢,從去年感覺春雨逐步找到比較的定位了,這個國慶,可惜。。。,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希望春雨醫生能夠堅持,也是對他的紀念!我依然會繼續使用春雨醫生,希望大家都能保重身體,再忙,也要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


致敬前輩,一路走好!

不要和創業者說下面這些話:

  • 要懂得平衡生活和工作;

  • 要注意運動和飲食;
  • 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 要學會給自己放假。

因為,在我看來,這些話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當創業者把自己投入到洶湧的創業浪潮和殘酷的市場環境中時,如果他是有責任心的創業者,如果他是有好勝心的創業者,一定會奮不顧身的戰鬥下去。此時此刻,一天即使有48個小時都嫌不夠,哪裡還有心思去思考運動、飲食、睡眠和精神?

「互聯網時代,速度就是本質」,這句話讓多少創業者無法喘息?!

  • BAT的強壓、同行間的競爭、後起之秀的追趕;
  • MAU、DAU、轉化率、付費率這些數據的煩擾;
  • 對團隊內部定下的KPI,對投資人許下的收益率;
  • 每個月數萬元至數千萬元不等的開銷(依據團隊大小而定);
  • 產品、技術、運營和管理的千頭萬緒;

  • ...

可以羅列出的困難還有很多,這些全是創業者壓力的來源。

如果創業會帶來生活質量的急劇下降,而創業成功的概率又如此之低,為什麼大家還要一窩蜂選擇創業?創業失敗者中有多少人正是因為不堪忍受這些過程中的痛苦,而選擇主動放棄?

個人認為創業者中99%的人都是賭徒心理,希望幾年的咬牙拼搏,可以換取日後的財務自由和江湖地位,從此走上社會的上層,不再為金錢和物質發愁。還有1%的創業者,真正是為了改變世界。

不管出於何種動機來創業,不管從事什麼行業,不管現狀如何,建議大家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按自己可以接受的節奏來走。畢竟創業不是短暫的突擊,而是一項艱巨的遠征。外部環境無論多麼艱難,自己的行動和感覺永遠由自己的大腦和心態來決定。

里爾克描述的這種心態是我認為是最佳的做事情的狀態。希望以此與所有創業者共勉:

「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同時又不報任何希望。...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當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時又知道這件事根本無關緊要。」 ——里爾克


真的,創業把身體搞殘了。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

我TMD現在特別的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

昨天晚上睡覺發現胸中間位置突然巨疼。

今天就乖乖地下午跑醫院看急診了。生怕來個心肌梗塞什麼的。

輸不起了!~

因為創業,我們很多人輸掉了太多東西。

現在我依然還在創業路上,但是我已經不想像個賭徒了。

創業能做多大,或者哪怕是失敗,我已經不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拋進去了。

一些朋友現在已經在創業的路上沒有了回頭路。但是更多的人還是依然可以有很多的選擇,何必拿身體來賭博,你其實不知道,你拿去賭博的,已經是個殘軀!

致敬創業路上的同仁們,希望你們都活的好好的!創業是個苦逼的事情,你做不做得成,我都覺得你牛逼!

致敬和緬懷春雨創始人張銳先生!願天堂一切可以重來!


遺憾可惜,天妒英才,願張銳安息。

被朋友圈刷光了,如果默哀請默默。

多數吃瓜群眾及炒作者看似悼念的文章並不是對一個行業先驅最好的祭奠。

希望各位都更保重


百度在醫療行業,營收破百億。而張銳的「春雨醫生」為盈利模式嘔心瀝血。

其實張銳要盈利簡不簡單,其實很簡單。

1、賣廣告位給莆系醫療,根據不同展示位競價。

2、醫療競價排位,排位靠前的獲得諮詢量更大。

3、專家回答,小病在線解決。需要就醫的流量引導給醫院。

----------------------------------------------------------------------------------------

張銳的團隊能想到這些,為什麼不做。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叫李彥宏。

也算是利益相關,我還是得匿名一波。


再一次說明我朝:投機倒把至富至貴,勤奮努力致病致窮。

不服來辯!


張銳先生最愁兩件事:融不到錢時怎麼融錢?融到錢後怎麼賺錢?

互聯網創業就像不歸路,踏上之後24小時,365天無時無刻都在焦慮和壓力中煎熬著。

就像本該是文火慢燉的一煲湯,開了猛火緊逼,很快就嗞嗞啦啦,收汁冒煙了。

無論是什麼樣的事情,總不該透支生命去追求。


感到非常的悲痛。

IT行業的猝死,從十年之前就不是新聞了,但是從來都沒有改善過,反而是更加制度化的996,更加損害員工的身體。

其實這樣壓榨員工並不一定能帶來更高的收益,反而我認為這是互聯網行業官僚化的一個表現。

不過外界環境改變不了,只能自己注重身體,我在這裡,簡單聊聊關於冠心病和心梗的事。

1.冠心病和心梗已經越來越年輕化,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絕對不會。

肥胖、熬夜、過勞、抽煙、喝酒,這些都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看看自己佔了幾條。起碼從戒煙戒酒開始。

2.一定要定期體檢

關注血壓血脂血糖,尤其是血壓血糖,一旦發現高血壓,要及時治療,如果是原發性的,一定不要拒絕服藥,血壓得不到控制危害無窮。

3.關注自己的異常癥狀。

心慌:心跳很快,感覺難受。

心悸:能聽見自己心臟跳動的聲音

胸悶:感覺呼吸困難,胸口有壓迫感

如果結合冒汗,那一定要去醫院就診。

4.常見冠心病檢查

平板試驗:便宜,風險低。缺點是準確度只有60%左右,可能假陰假陽性。

冠脈CTA:1500左右,要打造影劑,所以有過敏風險,陰性結果價值超過95%。

冠脈造影:6000以上,風險較高,最準確。

5.平時訓練自查技能

現在心電圖機很便宜,幾千就能買一台,還有一千多的攜帶型。建議公司配備。因為冠心病具有隱匿性,發作時有心電異常,但是很快會緩解,如果第一時間能做心電圖,會很大可能避免猝死。


10月6日下午,幾個微信群開始出現消息,說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去世了,我幾乎毫不猶豫的認為這是謠言,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好幾撥消息稱春雨倒閉、春雨合伙人解散、春雨高管集體跳槽……作為移動醫療領域最受關注的企業和創業者之一,春雨和張銳是在質疑和攻擊中成長起來的。

  我打開張銳的朋友圈,最後一條消息是他在中秋節發的闢謠文章,《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春雨醫生就近期部分網路不實傳言的聲明》,張銳說,「中秋快樂!所有朋友或對手。」

  我以為這又是一次風波,而已。直到傳來春雨內部確認的消息,我才不得不相信,年僅43歲的張銳,已經離開了人世。

  2011年我第一次採訪張銳,此後多有接觸。這五年間張銳帶領著春雨,經歷著一次次裂變和艱難。如今,春雨估值已達數億美金,但同時春雨也經歷了一次次盈利性嘗試的失敗,始終未能成為眾所期待的搖錢樹。

憤青與夢想

  張銳和春雨是移動醫療領域的第一波浪潮。2011年,我第一次採訪張銳後,文章並未發表,原因很簡單,公司過於簡陋,我怕這是個皮包公司,說倒就倒,說散就散。編輯覺得業務太虛,一切都在構建和暢想的過程中,怕根本落不了地。

  當時Iphone4剛進入中國,APP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還極為陌生。我幾乎是帶著「看看高科技」的獵奇心態前往的,那時春雨剛成立不久,辦公室在中關村一個小居室里,一共三個房間,除了他和兩三個辦公人員,幾台電腦,幾乎看不到像樣的東西。

  那一年我剛入行做記者,張銳則剛離開網易副總編輯的職位,他一開口,就說了一個多小時對於媒體和記者的失望,說到激動處,拍桌子、飆髒話,滿臉通紅。後來幾年,我們每次見面,他都要問,你最近看什麼書了?我給你推薦幾本書。

  張銳本科讀的是生物,後來在人大讀了新聞碩士,在央視、《京華時報》、網易工作過多年,對媒體的情結一直都在。他說,文人是有氣節和傲骨的,媒體人是有情懷和家國夢想的。他對媒體人的偏愛也從未更改,在春雨逐漸吸納的高管中,媒體出身者佔了一半。直到後來,春雨投資醫療科技媒體奇點,張銳又與媒體血脈相連,張銳還支持奇點做讀書沙龍,並親自上台做讀書分享。

  張銳是一個典型的憤青,因為各種「看不慣」做媒體人,揭露黑暗與不公,又深感於媒體人的「羸弱」,決定自己做點事。「總要改變點什麼,要不就他媽的白活了!」他的直接、憤怒、熱情與反叛,鑄造了他極為鮮明的個人形象。在春雨成立初期,張銳接受了大量媒體採訪和個人報道,他的性格特色高度契合了公眾對創業者的想像,也符合媒體的選擇喜好,一度為春雨獲得了大量關注度。

  隨著春雨的發展和投資人的介入,張銳的個人報道越來越少,接受採訪時,他的公關秘書會伴隨全程,並時刻提醒他,不要說髒話,不要評論同行,不要說與企業無關的事……張銳常常半嗔半怒的說,「我現在說個話都不自由了,特別窩囊!」

  張銳是一個很愛談理想的人,他出身於醫學世家,總不忘社會責任,他曾經談及做春雨的初衷——幫老百姓看好病。他說,做成一件事很重要,賺錢都是後話。雖然,在他創業的大多數時間裡,他都不得不被賺錢的問題所困。

兄弟與金錢

  2013年,張銳帶領的春雨已完成B輪800萬美元融資,並開始登上移動醫療平台第一梯隊。當時的丁香園、挂號網、就醫160、尋醫問葯等都在做APP轉換,行業里一度風起雲湧,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有了錢的春雨也在768創業園裡擁有了小資格調的辦公間,張銳的辦公室並不大,擺設簡單,樓下是他夫人開的西班牙餐廳,春雨的新聞發布會、媒體溝通會等活動基本都定在那裡,坐幾十人就滿滿當當。

  當時外界對春雨的定位多是科技類企業,參會的記者也以科技領域居多,張銳要用詳細的PPT來講解什麼是醫療服務,為什麼要在APP上挂號問診。投資人接受採訪時也多談論春雨的「高科技」屬性,用「科技改變生活」的論調來解釋春雨的商業價值。

  移動醫療剛剛興起,投資機構中還沒有與之對應的部門和團隊,只好乾脆用TMT或消費的投資團隊來兼顧。張銳喜歡稱呼他的合伙人和投資人為「兄弟」,一杯咖啡拉來一個高管,一頓飯敲定一筆錢的效率讓他熱血沸騰,張銳也開始以美國移動醫療為對標,尋找春雨的成長方向。

  時任藍馳創投投資總監的姜志熹接受我採訪時曾回憶,當時張銳團隊不到十人,沒有產品,「其實就是聽他空口白話。」僅憑張銳的激情和鬥志,姜志熹就拍板投資了A輪。在後來的幾次融資中,藍馳創投也一直支持著春雨。

  張銳開始把眼光放遠,看全球的醫療科技前沿。有好幾次採訪,張銳都會懊惱說,當年英文沒學好,現在看英文書和英文資料特別費力。春雨要做的業務開始像八爪魚一樣蔓延,春雨的管理架構也在嘩啦啦的搭建起來,張銳曾經的同學、朋友、同事都聚集到他的麾下,張銳說,現在就是青春時代,兄弟們一起大幹快上,開創時代!

  2014年,移動醫療投資風口到來。同年8月,春雨獲得數千萬美元的C輪融資。張銳也越來越忙,做不到他曾笑談的「隨叫隨到」,接受媒體採訪愈發謹慎。好幾次採訪約在了飯點,邊吃邊說,煙也抽的越發厲害,咖啡喝猛了手都在抖,大口的嚼冰塊,忍不住的激情澎湃。他開始當「空中飛人」,全國各地穿梭不停,他經常感嘆,「好多想乾的事,時間不夠怎麼辦!」

  狂歡很快過去,2015年,資本寒冬到來。在經歷多輪政策障礙之後,春雨始終未能形成商業閉環,不能盈利的硬傷未能解決,資本方的焦灼傳遞給張銳,張銳的壓力傳導到整個春雨。春雨也在此時開始嘗試,由畢磊牽頭成立春風創投,由熊娟牽頭成立春雨國際,春雨也開始從線上走到線下,試水布局診所。

  也是從那時起,張銳開始焦慮。他說,熬夜成了常態,經常通宵趕工作,沒有自己的時間,顧不上生活和家庭。按時吃飯也成了奢侈,抽煙越來越兇猛,語速也越來越快。

  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兄弟」離開了他,有的人去創業,有的人被挖角。曾有人對我說,因為張銳的鼓勵和支持,以及自己的熱情和好奇,決定創業。也曾有人對我說,張銳及春雨的焦慮、困境難解,長時間加班、高強度工作,不斷改變的業務方向,讓他們失去了忍耐和信心。

  曾經作為「兄弟」的投資人也開始向張銳施壓,春雨估值高企,但缺乏充足的現金流和盈利能力,投資機構要求切實回報,而非賬麵價值。一次聊天中,張銳感慨,拿人的手短,處處受制,他已經背離了初衷,又騎虎難下。他偶爾憤恨的說,有些人出爾反爾,但平靜下來又說,都可以理解。

疲憊與妥協

  今年6月底,我和張銳在春雨樓下的咖啡廳做採訪。這是最後一次採訪。

  他滿臉疲憊,抽煙比以前更厲害了,幾乎一根接著一根,不停。頭髮也白了許多,剪得很短。他又穿著寬鬆的白T恤,布鞋,一如既往。不像一個老闆,更像一個文藝青年。

  當時,業內對春雨的傳言很多,大多數說法是春雨診所不成功,問診收入微薄,春雨生存艱難,很多高管在暗自尋找下家,張銳被資本方所迫,壓力巨大,但仍未找到盈利渠道。春雨在尋找同盟軍,從商業保險,談到實體醫院,始終未有轉機。

  我把這些說法講給張銳聽,他說,確實焦慮,壓力很大,賺錢是有路子的,只是跟以前想的不一樣。他把手機拿出來,給我看春雨最新開拓的商業項目——幫葯企做針對醫生的線上會議。

  我有點意外,因為張銳曾經非常反對幫葯企做會議,他認為這是一種暗地向醫生輸送利益的模式,他一直想為醫生爭取陽光收入,並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能力。這一項目顯然與他的初衷背道而馳。張銳說,這個賺錢的路子他早就知道,但從來就不想做,最終還是做了。

  張銳說,春雨已經做好所有準備,要分拆上市了,A股還是新三板,仍有爭議。說完,他狠狠的抽了兩口煙。在此之前,我曾無數次問他關於春雨上市的問題,他始終說,不打算上市。「我又不圈錢,就是想做事,上市幹嘛?」這一次,他妥協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上市是資本方需求,對我而言是還債,畢竟春雨醫生核心業務盈利的結果是投資人支持促成的。」

  說這句話時,他幾乎在字斟句酌。頓了兩秒,他說,「這句話是我跟你說的,別寫。」又頓了兩秒,他說,「你想寫就寫吧!」

  6月22日,春雨上市規劃的獨家消息在財新網發布,引發業內軒然大波。有春雨的投資方直言批評張銳,認為他「還債」的說法是不理性、欠考慮的,並由此說到張銳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比如情緒化、意氣用事、多變和不切實際。

  在一年前,這位投資人曾評價張銳,認為他有熱情、有情懷,靈活果斷,不急功近利。時移世易,張銳的性格在不同時期,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評語。

  8月底,我採訪醫美APP更美創始人劉迪,他曾與張銳共同創業,並經歷了春雨最輝煌和最艱難的時期,他回憶起中關村的小屋,回憶起2012年夏天的露台,也回憶起張銳曾對他說過的話。採訪結束後,劉迪又發了微信給我,提及張銳,說感謝張銳對他的知遇之恩,他也希望能向張銳一樣,努力給行業帶來一些改變。 更多http://www.yangdeyi.cc


這件事最讓我震動的是,即使你是在線醫療app的引領者,擁有最廣的健康諮詢渠道,但當你無法做到健康生活的時候,

一切都等於零。

================================

看到知友@韋索南的評論想到的——

很多醫生經常要通宵值班、手術,每天連軸轉…

其實他們的生活才是最不健康的,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

即使這樣還要面對醫鬧的攻擊,霉體的污衊,大眾的質疑。

不得不令人嘆息……


各行各業每天都有人倒下,只在於報道沒報道罷了。你我,除了一聲嘆息又還能如何。

該加的班還是要加,該熬的夜,我估計也改不了些許。

畢竟沒有人會覺得這樣的不幸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畢竟房價幾萬塊。

畢竟還想買輛車。

畢竟還有父母得孝敬。

畢竟還得談個女朋友。

越來越信命了,畢竟我們不是火影忍者里的鳴人,靠嘴遁就能一次次逆天改命。

畢竟我們沒有主角光環。

希望真的有天堂。逝者在天堂一切都好。


推薦閱讀:

C2C、O2O、B2B、B2C 的區別在哪裡?
入駐水果o2o平台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雕爺的河狸家美甲店美甲師收入都歸自己,那公司怎麼賺錢?
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東西,怎樣設計產品才能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清晰的商業邏輯呢?
在短短 2 個月後,滴滴為什麼又融得 30 億美金?

TAG:移動互聯網 | 互聯網創業 | O2O | 醫療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