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建國後,北方的省份大多更改了名稱,而南方卻沒有?

如:奉天、熱河、察哈爾、綏遠、直隸


北方身份名稱更改較多應該是與北方行政區劃的多次變動更改有關,也與政治因素密不可分,因而顯得頻繁;而南方省份則自從宋明清以來文化、歷史延續,具有穩定性了,區劃調整幅度和次數較小,因而顯得名稱基本與民國乃至清末一樣。

具體建國以來行政區劃(省一級)的如下所示:

晚清行政區劃的調整

鴉片戰爭前,清朝在其轄區內共設置了18個省(直隸、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江蘇、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個將軍轄區(東北的盛京、吉林、黑龍江和西北的伊犁、烏里雅蘇台)、兩個辦事大臣轄區(青海的西寧辦事大臣和西藏的駐藏辦事大臣)共25個省級行政區域和蒙古盟旗等。而教材中講到的科布多地區和唐努烏梁海地區都歸屬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

晚清時期,由於列強的侵略,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大片領土被沙俄割占,香港、澳門分別被英國、葡萄牙侵佔,清政府對行省做了調整。1884年建新疆行省,不再設伊犁將軍;1885年增設台灣省(1895年被日本割占);1907年改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為奉天、吉林、黑龍江行省。至1907年清政府共統轄22個省(不包括台灣)以及內蒙古、烏里雅蘇台(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區。

北洋政府時期的行政區劃調整

辛亥革命之後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對地方行政區劃做出了重大調整。1914年改直隸省的熱河道(道為清朝隸屬於省的地方行政機構)、山西省的綏遠道與興和道以及內蒙古東四盟、西二盟地區,分別設置熱河、綏遠、察哈爾三個特別區域;在四川西部及西藏的康部設置川邊特別區域。因此,北洋政府其省級行政區劃包括22個省(不包括被日本佔領的台灣省)、四個特別區及外蒙古、青海、西藏。熱河、察哈爾、綏遠,均屬內蒙古區域。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行政區劃調整

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後,重新對地方行政區劃做出調整。1928年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個特別行政區改建為省;將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將原甘肅省寧夏道以及內蒙古阿拉善、額齊納兩旗合併成立寧夏省;改西寧辦事大臣轄區為青海省。1929年改奉天省為遼寧省,將北平作為政府直轄市。1939年又將川邊特別區與四川西部的雅安、西昌合併建立西康省。蒙古、西藏不設省,為中央政府管理下的兩地方。

「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侵佔了東北三省及熱河等地。1931—1945年期間,日本扶植偽滿政權,先後析東北三省和熱河省為興安東、興安西、興安南、興安北、奉天、安東、吉林、間島、龍江、黑河、濱江、三江、熱河、錦州等十四省。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收回台灣省,1946年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1947年將東北地區十四省調整為遼寧、遼北、安東、吉林、合江、松江、黑龍江、嫩江、興安等九省。這樣,1947年國民政府名義上統轄江蘇(鎮江)、浙江(杭州)、安徽(安慶)、江西(南昌)、湖北(武昌)、湖南(長沙)、四川(成都)、西康(康定)、福建(福州)、台灣(台北)、廣東(廣州)、廣西(桂林)、雲南(昆明)、貴州(貴陽)、河北(清苑,保定前稱)、山東(濟南)、河南(開封)、山西(太原)、陝西(西安)、甘肅(蘭州)、青海(西寧)、遼寧(瀋陽)、安東(通化)、遼北(遼源)、吉林(吉林)、松江(牡丹江)、合江(佳木斯)、黑龍江(北安)、嫩江(齊齊哈爾)、興安(海拉爾)、熱河(承德)、察哈爾(張家口)、綏遠(歸綏)、寧夏(銀川)、新疆(迪化)35個省(括弧內為當時省駐地),另外還有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重慶、大連、哈爾濱、漢口、廣州、瀋陽、西安、青島12個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和西藏(拉薩)地方。但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對解放區的行政區劃有所調整,如在1947年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

新中國成立後的行政區劃調整

新中國成立後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解放初期,全國劃為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個大行政區;各大區設立中共中央的代表機關中央局;除華北外,其他五個大區都設有大區行政機構。1952年8月以後,各大區的一些主要領導人上調到中央,有所謂「五馬進京」之說。1954年,由於高饒事件的出現,中央隨即撤銷了各大行政委員會,令各省對中央負責,以「眾建諸侯」的方式進一步削弱了地方割據的風險。

1952年撤消察哈爾省,其轄區分別劃歸山西、河北省;直轄市南京改由江蘇省領導,並作為江蘇省會。1954年東北恢復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建制;撤消綏遠省,轄區劃歸山西、內蒙古。1955年撤消西康省,轄區東部劃歸四川,轄區西部劃歸西藏;同時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6年撤消熱河省,轄區劃歸河北和遼寧。1958年成立了廣西僮族(1965年改為壯族)自治區和寧夏自治區。1965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區。同時在這一時期,河北、安徽、河南、廣西、吉林等省駐地由保定、安慶、開封、桂林、吉林遷至石家莊、合肥、鄭州、南寧、長春。自此以後至改革開放前,中國省級行政區相對穩定。

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香港、澳門的回歸,省級行政區又有了進一步的調整。1988年海南脫離廣東而改建為海南省,1997年設立重慶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至此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從以上變動來看,新中國成立以後北方諸如察哈爾省、綏遠省、熱河省、平原省相繼撤銷劃歸相關省份,又從甘肅和內蒙部分地區析置出寧夏。

而南方撤銷析置的在60年代之前只有原來民國的西康省,後來80年代的海南省以及特別行政區,90年代的重慶,總體幅度和名稱變化不如北方的多


建國前,河北就叫河北。至於察哈爾,熱河都是撤銷。不要試圖誇大個南北不同,要按題主你這麼看,南方還有西康呢


這個問題,使用「北方」與「南方」兩個相對概念來看,會無法掌握問題的核心。

比較適當的比較對象應該是「關內十八省」與「關外其他地方」。

也就是:為什麼關內十八省的行政區劃相對穩定,關外則較頻繁更改

熱河、察哈爾、綏遠都是屬於後者。

奉天也是,而直隸並不是;但這兩者改名的原因是因為其省名本身有清朝的含意,

從而在1928年就把這些名字取消了。

甚至比較對象需要明確界定:

你所謂的「更改」究竟是跟誰比呢?是清朝還是中華民國呢?

要一併看待方能得知究竟更改的是在哪裡。

直接先給結論:

一是對於漢人與民族交界地帶,省分劃分思維的不同。(這是熱河、察哈爾、綏遠對應的原因)

二是政權的轉換導致行政區劃繼承關係的丟失

以下直接用圖來說明。

疆域的改變、少數幾個縣的改分,還有以前不會有港澳這種政區,這種就省略之。

至於行政區劃類別的不同,我想提問者可能暫時不會鑽研這種事情,在此同樣忽略。

以下是清末全圖。你可以試著直接跟現今你所認知到的比較。

差別在哪?

1. 東北遼吉黑的長相差很多

2. 河北的頭比較大、山西的頭比較大、甘肅的身體比較大

 呼和浩特此時可說是跟山西與內蒙都有關係,而銀川與西寧則都還是甘肅的。

3. 數量上不同的是寧夏、台灣、海南。

 臺灣跟海南都是體量夠大,地理相對獨立的海島,建省單獨管理很合理。

 之所以會有臺灣1885與海南1949的差異那只是相對發展速度的不同而已了。

 但我們仍然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寧夏這麼小的地方要單獨建省

再來看一張圖。

這張圖是198x年代臺灣教科書的圖。

(補充一下:這張圖你可以視為1949年的民國地圖。

關於 @劉一的質疑確實合理。

不過,為了要表示出1949年海南建立特區籌備建省這件事 ,

我只好將就用上這張圖。

所要表明的是,在海南建省這件議題上,

國共雙方的態度是一致的。)

可以看的出來在數量上的差別大多了。差別在於哪裡?

1. 東北有九省(但大致上是舊有遼吉黑的各切三分)。

2. 塞北有四省。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

熱河省會承德、察哈爾省會張家口、綏遠省會歸綏(呼和浩特)。

延續剛剛的問題──我們又可以問為什麼要有這些省了。

3. 西部有西康省。西邊姑且不提,東邊可以看到並非僅限甘孜,而還包括了涼山與雅安

此外臺灣跟海南都已經出現了。(海南的第二次建省姑且不提。)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張圖的差異在於:

1.民國在內地十八省與蒙疆藏之間的區域成立了六個省

 這些省的區域多半以清朝的疆域來看是橫跨內地與外圍地區的。

 而現代僅僅保留一部分,

 如你所看到的熱河察哈爾綏遠西康消失了,寧夏變小了,其實是退回到更為接近清代的樣貌

2. 民國在東北新增很多省;同時現今的遼吉黑與清代的遼吉黑三省完全不同

先提第一點

來看看這些省的疆域組成:

(以下蒙古各盟仍屬行政院轄,此處僅表疆域;而少數一兩個縣的差異忽略之)

熱河 = 直隸熱河道+昭烏達盟、卓索圖盟

察哈爾= 直隸口北道+察哈爾部東四旗、錫林郭勒盟

綏遠 = 山西歸綏道+歸化城土默特二旗、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

寧夏 = 甘肅寧夏府+套西二旗

青海 = 甘肅西寧府+青海蒙古、玉樹四十土司(藏族)

西康 = 四川省雅州、寧遠府+四川康定、登科、巴安、昌都等府

可以看到這些省的成立多半是「一半漢人區域加上一半民族區域」的結果

這代表這些省多半具有一定的開拓性質

在這些地方設省可以加強邊緣地區或說民族混合地區的控制力。

(雖然熱察綏其實都是將軍轄區改來的,但為什麼要拆成各省呢?)

如此一來就可以看到,在後來「成立民族政區」的大纛之下,

這些省因此被拆解至僅剩漢人區域,乃至於量體過小併入周邊,也就不會奇怪了。

再提第二點

今日的遼吉黑是繼承滿州國的行政區劃,

然而民國不論是東三省還是之後來不及實施的東九省,通通都是延續清代的東三省。

這是因為,對於民國而言,東北一直都是中國的,

又有何理由基於一個偽政權的行政區劃來來改變其行政區劃呢?

源流大致可以畫成:

清代東三省→民國東三省→民國東九省

滿州國東三省→民國暫行東九省→......→今日東三省

因此,由於戰後政權的變換,

導致源自清代東三省的民國東三省或東九省難以重現,才是造成東北各省疆域改變甚大的因素

這個是1947年的東九省。

你可以更仔細地看出與現今區劃之間的差異。

然而,這個則是戰後先將就將滿州國區劃合併而得的東九省區劃,

實際上這個才是當時先推行的版本,上頭的版本還來不及推行。

你就可以看出與今日區劃的相似度高多了,今日的吉黑邊界相當明顯

最後提一下為什麼東三省會變東九省的緣由。

東北九省源自於國府計畫推行的調整省區方案;

(不只一個方案草圖,我只是發上其中一版做為參考)

其本意在於中國各省過大而太難以管理,

因此將各省份縮小以使得各省得以實現明確的省縣直轄

東北作為一個重新建立行政區劃的地方,自然也就成為了調整省區方案的第一個試點。

其他地方其實原本自然是要逐步推行的,只是最後不及推行就是。


討論前提不成立。察哈爾、綏遠和熱河是被撤銷的省份,不存在改名一說。直隸在蔣介石掌權後改名河北,張學良易幟後奉天改名遼寧。建國後北方省份基本沿襲原名。當然北方的省級行政區劃的調整是很大的。

河北河南和山東三省之間的省界相比明清民國大變樣了,更不用說中間還有個曇花一現的平原省。東北由九省變成三省已經有答主講得很詳細了。塞北四省三個撤銷一個縮水,再搭上東北一大塊地組合成了一個長條形內蒙古。

文革時期內蒙又被肢解那就是後話了。

一不小心就扯遠了……


首先,綏遠、熱河、察哈爾三省屬於被拆分、撤銷後併入周邊省份。因此並不屬於改名。而是行政區消失。

另外,直隸在清代以及以前並不加「省」這個後綴。直隸就是直隸,這個行政區劃類別名中沒有專名只有通名,也就是名字就是級別和職位。直隸就是直屬中央、直轄的意思。完全可以理解為「首都特區」、或者類似於美國的「華盛頓特區」的意思。只不過清末以後出於用語習慣直接把直隸當作專名或者說地名了,才出現了直隸省。

最後,奉天的消失主要是偽滿時期大幅度設置小省,在東北一口氣設了十個省。這也和開頭的原因一樣,區別僅僅是這個事情由偽政權做了。

因此,可以說,北方行政區幾乎沒有不變區劃單改名的。都是撤併後造成了行政區建制撤銷而帶來的。


改「頭兒」換「姓」


漢地十八省統治穩定。。。曉松奇談里有介紹


也不一定啊,我家北方的,所在縣城還有周邊縣的名字是秦朝時期定下來的。

(不過縣誌這種東西後世篡改的可能性極大。所以參考性不是很強。)

看錯省份成縣城了...匿名大法好!


北方改的是省,南方不知道改了多少市級的名字,岳陽,邵陽,永州之前是巴陵,寶慶,零陵,大庸改張家界,南坪改九寨溝,數不清勒


北方許多地區因為tg民族政策原因,所謂尊重少數民族,就強行把邊疆省份漢族聚居的大城市的城市名改成某外語名字,比如迪化 烏魯木齊,歸綏_呼和浩特等等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未設立淮海省?
山西晉中市是否是最應該撤銷的地級市?
現代中國地名中有哪些是由兩個古地名合併而成的?
美國的行政區劃是幾級的?州以下有哪些行政區劃?美國的縣相當於我國的哪一級行政單位?
為什麼中國的行政區劃是「省」而美國是「州」?

TAG:歷史 | 地理 | 行政區劃 | 歷史地理學 | 歷史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