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山西人「出了山西不吃面」?
我基本上能做到出了山西不吃「山西面」。北漂多年,想吃面了基本上是自己做,外邊館子里的「山西面」基本上不對味。我會偶爾去吃北京炸醬麵,陝西臊子面,蘭州牛肉拉麵之類外地麵條,因為吃這些面時心裡沒有期待,不需要找親切感,也正因此,不會失望。
重新思考了一下,因為我要吃的不是面(小吃)
,我是要吃面(飯)。
沒所謂什麼本地外地正不正宗,地不地道,而是即使是在山西本地都有不少標榜地方特色的所謂高檔飯店拿亂七八糟的面忽悠人的,還有很多快餐店的面實在太應付了。誰在乎那些花樣啊,在飯店吃能到正常家常的山西面就很感激了~~~陝西面、熱乾麵、涼麵等等都好吃,但畢竟不是一個品種了,和吃意麵一樣是嘗鮮的
去蘭州你不吃蘭州拉麵么?
去武漢你不吃熱乾麵么?
去北京你不吃炸醬麵么?去重慶你不吃重慶小面么?去陝西你不吃臊子面么?去江蘇你不吃陽春麵么(這個,真沒什麼好吃的╮(╯▽╰)╭)?雖然我土生土長二十年的山西人,但是這種狹隘的口號我是不會承認的。因為我出山西雖然肯定不會吃山西麵食,但這和蘭州人出甘肅不吃蘭州拉麵並沒有什麼區別。
山西麵食甲天下,所以現在我出山西不吃山西面。但這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我希望的是山西麵食傳天下,我到哪裡都可以吃到正宗的山西面、正宗的老陳醋。加油(? ??_??)?
在山西吃的任何一碗麵條,在省外的山西麵館都是做不出來的,把原本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我也慢慢開始會做,因為省外的面都是不耗時間做的,都沒有山西麵條的精髓,太難吃了
胡說,我在武漢就吃到一種面,能讓我找回記憶中的味道,那就是
速食麵什麼能代表山西,在很多外人看來,是煤。
但身為山西人,我是這樣看的...
《又見平遙》剛剛演出完畢,從觀眾席離開經過舞台的時候,空氣中依舊瀰漫著麵粉的味道。十幾分鐘前,舞台是這樣的:
這部劇說山西人的仗義(為搭救一個分號掌柜的獨苗,不惜搭上全部家產、不顧自己家族安危、連帶240條錚錚鐵骨的漢子,不遠萬里遠赴沙俄,最終埋骨他鄉)
說山西人的忠勇豪氣(古有關羽千里走單騎,今有鏢師萬里義字頭。出鏢前的洗浴很是震撼,每個漢子赤裸裸的泡在水中,猶如尚未出生的嬰兒,他們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但為了自己的「義」,哪怕明知會死,也毅然全力以赴)
說山西女人的堅韌識大體,明知嫁人後會守寡一生,也毅然而然不皺眉頭。
說山西人的戀土情結,哪怕死了,也想著回家。
正是所說的這些,造就了盛極一時的晉商,憑的就是這:以信為名,以義制利。
「渾厚老實、吃苦耐勞、鄉土情結、豪氣仗義」,這些都是山西人標籤,但說到我這個山西人心底的一個標籤,還得是「一碗面」
劇中趙東家及240條人命換回來的唯一生還者,王家掌柜獨苗回城後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想吃碗面。這碗面,承載著鄉情與思念,承載著遠死他鄉人的牽絆,是那根麵條,牽連著每個山西人的靈魂深處,走的再遠,也要回家吃碗面。
有多少次出入外地,找的第一家餐廳絕對是麵館;有多少日日夜夜,每天必吃的都是一碗面;每天不吃面,心裡就會覺得少了什麼東西,吃了那碗面,肚子和心裡才會踏踏實實。
山西經歷過歷史上的枝繁葉茂,也經歷過漫天黃沙的灰暗歲月。但黃土高原養育了上千年的山西人,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傳承的是血脈,以及骨子深處那股對面的眷戀。
每粒麵粉組成了山西人的血脈
每根麵條組成了山西人的筋骨
每個麵糰組成了山西人的肌肉
每碗麵條融入了山西人的血脈
外省人不尊重面,就是這樣。他們不尊敬一粒麥子,從種子發芽到磨成麵粉所花費的時間,他們不尊重從麵粉加水和面,醒面所花費的時間,他們不尊敬點火燒水,開水煮麵的時間,所以他們的面不能吃!!!明白么,不能吃!!!如果題主此生有幸去一趟山西,到當地居民家裡吃一頓面,你才能知道什麼叫面。
因為沒有啊!
這是我回老家吃的一碗普通的面,哪個山西以外的城市能做出來?!-----------------分割線---------------現在人在南寧,前幾天去北海玩兒,居然看到一家山西菜館兒,果斷放棄吃海鮮!山西人掌勺,菜做得還是很地道的,豆面抿面好吃哭了!
第一次跟團去雲南玩兒,到了西雙版納時,已是出來山西第八天了,作為一個從小到大以吃面為主的純種山西後生,這八天里我沒吃過一頓飽飯。直到我在西雙版納發現了一家「大同刀削麵」我以為我的春天來了,我內心是感動的流淚的期待的…進去以後了解到老闆是忻州人,媳婦是西雙版納人,在這裡開了飯店,自主創業過上幸福生活…吧啦吧啦吧啦…我還是敬佩的。啥也不說了,老闆來碗面吧!看著老闆從冰箱里拿出一坨已經活好不知多久的面?應該是面!!!然後在壓面機上壓扁了些,然後就開始…削麵……當時我內心是有點崩潰的,直到老闆把面端到我桌子上,我鼓起勇氣…然後嘗了一口,我內心現在是徹底崩潰了!這坨東西我在山西真沒吃過,我就記得我拉過……結賬時我說老闆這坨屎,不,這碗面能便宜點不,都是老鄉…何必坑我…
山西長大。陝西讀大學,第一次出遠門,經常擠兌陝西的麵食:褲帶面是學山西的揪面片沒學完的吧~哨子面的澆頭只有這一種嗎?對喊我一起吃「面」的,都很懵,要吃炒麵?刀削麵?還是燴面片?細面?寬面?麵疙瘩?貓耳朵?剔尖?白吉餅是把料忘了吧,跟老家的餅子(沒錯,翟店餅子)沒得比~肉夾饃是不是把名字記錯了?明明就叫饃夾肉的不是嗎?為什麼只有洋芋擦擦?沒有家裡的槐米擦擦?茄子擦擦?豆角擦擦?等等擦擦?
還敢叫囂麵食有名?
後來,我到南方几個城市工作了。吃過那種,吃了菜,喝了湯,只看麵條完全不知道吃了什麼面的面,才覺得陝西的面還是蠻多的。因為我覺得麵食是藝術,專屬於山西的藝術,出了山西後他們都不把麵食當回事兒。
因為南方的面個人感覺真的好難吃 !!!!!!!!!!!!!
就如同吃慣大魚大肉後天天讓你吃泔水一般,怎麼吃的下去?我每次從太原南離晉必吃齊媽媽。
因為山西人眼裡,除了山西,外面沒有面
山西太原人,16歲來了美國讀高中到現在。
你知道嗎?我第一次在聖路易斯的中餐館裡吃拉麵的時候,一碗面吃了三口就不想吃了。無論是筋道,澆頭,都不及家裡的十分之一。
暑假回家的時候,回家第一頓飯。桌子上一盆土豆鹵,一碗白面。沒有菜,甚至連冷盤也沒有。
我吃完第一口就哭了,那個時候瞬間感覺自己有根兒了。那天我吃了五碗,全家人看著我吃完了近乎於全家人的飯量。其實麵食對於山西人來說早就不是要怎麼花樣怎麼好吃,麵食和醋已經成為了山西人的一種傳承,生養在骨子裡的東西。你若是來過太原,你隨處可見的不是麥當勞肯德基這種快餐,而是一家家麵館,老闆娘逗著門前的土狗,偶爾看到熟人來了後,笑著說:
今天下班挺早啊。我在北京頓頓吃面
主要是做出來的麵條口感不一樣吧,我有時候只我奶奶做的手擀麵,只有醋,鹹菜,鹽,在澆一勺麵湯,我都覺得好吃爆了。在外面吃有時就算有再多的澆頭,也總吃不出那種感覺來
在其他地方沒有吃過一頓好吃的面,蘭州拉麵一股濃重的調料味兒,陝西面太硬味兒太咸,河南燴面都是一大坨的,吃的費勁,調料也重,上海面簡直是難吃中的極品,昨天嘗了一個還挺有人氣的號稱特色冷麵的東西,然後我吃了一口,當時心想這麼難吃的東西你們還吃的下去,上海人也是不容易,然後我又掙扎著吃了兩口就走了。在山西明明就隨便做做的面都味道很舒服的,怎麼出了山西其他人就做不了呢
不是不吃面,是不吃外面的面,老實講,山西的面是出名,但主要存在於家庭手工面,在山西外面的麵館都不一定能做出正宗的山西面,好吃的店一般都在小巷裡不起眼的地方,本地人都有可能不太知道,外地遊客想吃正宗面很難的,我去了次大同,在景區吃了刀削麵,老實講,面難吃的覺得都沒有學校伙食做的好,出了山西之後,可能與做面的習慣或是麵粉有關面的口味不太適合山西人,在家被慣壞了,有點吃不慣外面的面(別打我,讓我自戀一下下 ),還有就是……主食天天是面,誰想出去還吃面啊,不想吃吃別家的特產么
推薦閱讀:
※都說中華髮源黃河,那麼陝西和山西哪個歷史悠久一點?
※如何看待真實的山西?
※在榆次二中讀書是什麼體驗?
※山西的姑娘能有多好看?
※在陽城一中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