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到底是怎麼來的?

土家族 民族

感覺湖北,湖南,好像都有土家,這個民族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屬於土家族中的北支,也就是畢茲卡。我想我有資格回答您的問題。

  • 首先是關於所謂民族認定。

土家族歷史上一直存在,但是歷史上不是叫土家族,而是畢茲卡,這是我們的自稱。漢族對西南少數民族一直有籠統的稱呼,但是從來沒有認真的去區分過。直到49年以後,新中國政府實施了新的民族政策,才出現了土家族民族身份恢復的事。為什麼要說是恢復呢?並不是一開始沒有,而是被錯誤劃分為苗族。但是苗族說苗瑤語,我們說語法狀態更接近日語的藏緬語,屬於黏著語。語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涇渭分明的語言最後成了土家族被重新劃分的重要證據。

  • 其次是苗族為什麼要說土家族是苗族分支

這是歷史仇恨以及政治目的。苗族內部一直試圖獲得最大的政治利益。武陵山地區,如果沒有土家族被劃分出來,苗族幾乎可以獲得完整的自治權。而歷史上土家族更加接近中央政府,願意被驅使。結果就是歷朝都是利用土家治苗。這裡面雙方有歷史血仇。

苗族有很多小的苗學會,他們不惜自己出書,印刷各種材料給苗族後輩,硬生生創造了自己希望中的歷史。基於各種目的,現在苗族中流傳著土家族要麼是漢族分支,要麼是苗族分支的說法。在這些人看來,只要不劃分土家族出來,他們就可以在很多政治利益方面最大化。

其實這很可笑。

  • 最後是土家族源自於板楯蠻

這是外部鏈接,我也懶得去寫了。是另外一個族人寫的自己看吧

板楯蠻_百度百科


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個成漢是吧。

許多人看到成漢的統治者漢化程度較高,被稱為巴氐,就以為他們是氐族的一個分支了。其實不然,他們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在三國魏晉時期宗賊大興的時候,他們逐漸形成了一個漢化的民族集團,就是賨人,或者叫巴氐。

但他們和氐人有天壤之別,氐人雖然多農耕,但有游牧民族習俗影響,直到漢武帝時才被納入中國統治,居住地在隴南周圍,後多信仰佛教。而巴人早在戰國時期就被秦國納入統治,漢化程度比氐人還高,居住地在重慶到漢中一帶的山區,後多信仰道教。

氐人的後裔多數被漢化,少數留存為白馬藏族。

而巴人的後裔多分化,除五胡時期的賨人外,其餘形成各種蠻,如板楯蠻、武陵蠻等等。又不少還融入了苗瑤語族,自然也有不少被漢化。而被他們同化的漢人也不在少數,譬如皇漢心目中的上帝冉閔的子孫,就被蠻化了。

建國後,這些散居西南地區北部山區的各種非彝語、苗瑤語,漢化較高的土人蠻人就被歸為土家族了,其實其中被划進去的漢人也不少。然而他們自成民系,基本可認為是巴人後裔。


土家族主要是以語言來劃分,土家語一些基本辭彙和彝語同源,目前一般把土家語劃為藏緬語族彝語支。可以確定土家族的祖先和西南地區的原始講藏緬語族彝語支系的族群東擴有關。

例如以前土家族女性的頭飾,和今天的彝族、羌族的女性頭飾幾乎是一樣的。幾十年前進行民族識別時著盛裝的土家族婦女,服飾相當繁複精美,還有很多銀飾頭巾很多層,頭上銀飾精美,尤其是她們的手帕,花紋繁複精美,整體感覺像彝族人。

土家族以白虎為圖騰,也是藏緬語民族尚虎傳統的一脈相承。土家族的吊腳樓、土家族的火塘包括火塘上的吊壺還有吊壺上的魚型固定鐵卡,其樣式都和西南地區講藏緬語的民族是一摸一樣的,而且和日本山區的【囲爐裏】也是出奇的類似。

土家族有【向】、【彭】、【田】、【覃】、【冉】五大姓氏,加上周邊其他的民族例如苗族、仡佬族、漢族的【黃】、【張】、【李】等歸化姓氏,人口基數也很大。

在鄂西南恩施的鶴峰、宜昌的五峰、長陽地區的容美土司是這一帶土家族【田】姓的源頭,容美土司其第一代叫「墨施什用」,「墨(me)」即藏緬語的【天】之意,與日語【天(ama)】同源,【墨施】即【天王】之意,由【墨】到【天】再到【田】,其第二代就叫【田先什用】,再到第三代就把【田】姓固定下來了,直到被滿清搞【改土歸流】,土家族地區大規模的被外來人口影響才達到歷史頂峰,但土家語仍然被傳承,如今這些地區帶【車】的地名,和【水、溪流】有關,和藏緬語表示水的【tse】同源,帶【墨】的地名和【天】有關,下面是土家語-藏語同源辭彙表,來自百度藏緬語貼吧

我:ngaf (藏文?a)

這個:gefdix (藏文?di)

那個:axdix (藏文de)

誰:arsev (藏文su)

二:niex (藏文g?is)

大:qiv(n.);tiefbax(adj.) (藏文t?hen/t?he)

小:suangv(n.);bif/bifkuix(adj.) (藏文t?hu?)

男:lovbar(已婚) (藏文pa)

女:marmax(婦女) (藏文mo)

鳥:nifbix (藏文bja)

虱子:sixsix (藏文?ig)

肉:sir (藏文?a)

骨:luxgar (藏文rus)

羽:xifgav (藏文sgro)

頭:kobax (藏文mgo)

耳:ongrqief (藏文rna)

鼻:ongrqief(藏文sna)

齒:sixsix(藏文so)

舌:yiflax(藏文lt?e←*lje)

頸:kongrtif (藏文ske)

睡:nief(藏文?al-ba)

死:sef(藏文?i-ba;?t?hi-ba)

水:cer (藏文t?hu)

火:mix (藏文me)

路:lav (藏文lam)

紅:mianxjiev (藏文dmar)

圓:borloxlox (藏文?khor-lo)


假的很多,甚至可以說佔了一半以上。


提供一點雜亂思路:

1.貴州西部(歷史上分布到貴陽)有未識別民族龍家(含南京人)、蔡家、六額子,據史書記載和龍六兩族殘存的辭彙與蔡家話對比,三者母語接近,據語言學者薄文澤研究,蔡家話應當屬於白語支語言。不過白語支放在漢語族還是藏緬語族,抑或是藏漢語族-彝緬語族這樣分,那是更高程度的事,在此不談。

(此處的龍家人去除那些因為共同生活而被稱為龍家的苗族、布依族分支)

2.湘西及附近的瓦鄉語過去暫列漢語族,但有一大堆廣韻層次之前的語音現象,不太成系統,辭彙差別也較大,有很大的獨特性,有學者認為應暫列白語支(這裡是我記錯,修改見後)。有部分瓦鄉人內部依據核心詞和白語支蔡家話的相似性,認為瓦鄉語可能和白語支有一定發生學關係。(不過蔡家話很多核心詞看上去也搞不清楚是上古漢語借詞還是同源詞)

3.據史料記載,黔西北的「畢節」名稱來源可能是當地族群「比躋」:「比躋係白羅羅之名,因號其地為比躋,久之訛為畢節」。(民國《大定縣誌》卷五)

元代史書記載黔中的貴陽到惠水、黔東南的黃平間亦有「必際」族群:「又與叛苗仡老必際等蠻結連瓮槐、了江等處貓人作亂。三年,命湖廣平章劉某征之。四年正月,貓桑柘遣所部文何持竹契長力及方物來降。播州宣慰司以為蠻苟逃禽戮,然亦須招安;既而黃平府亦上言,桑柘附近之重奧、必際都陣仡佬必梅等二十二寨,刻契來降。」(《經世大典·八番順元諸蠻》)

必際 - 比躋 - bizi(i為細的韻母)- biji bizi,尖團完全沒有混淆,可不像某人強行說向=相(我知道向有兩個反切,但今天xiang的本地發音明顯來自曉母反切,怎麼能強行和相同音?)。

4.土家族自稱畢即卡、畢茲卡等。卡為「人」之意,biji並無「本地」之意。說「畢茲卡」=「本地人」的是把符號和意義混同,是基於「本地人」=「土家」=「畢基卡」這種邏輯,但實際上「畢茲卡」只是湘西永順龍山等地的「土家」,貴州的「土人」自稱「穿青」「Klau」「老輩子」等,廣東的「土人」自稱「廣府人」,自稱和他稱,並不一定有關係。

5.史書記載烏蠻曾經東侵,今貴州東北的松桃苗族自治縣境內尚有「烏羅」的地名。

6.溪州銅柱彭氏說自己是「蓋聞牂牁接境,盤瓠遺風,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拜盤瓠,怎麼看都是苗瑤族群——至於今天的彭姓怎麼樣並不能說明祖源的什麼,今天遵義以楊家將後代自居的楊姓漢族會知道他們祖先日常使用被認為是百越文化符號的銅鼓來統率蠻兵嗎?

7.湖北土家族地區的一些「土家族」土司,有完整的蒙古族源的譜系圖,如舊衙址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唐崖覃氏土司,祖先為塔海貼木兒,《覃氏族譜》記載,從「鐵木乃耳」到「福壽不花」皆為蒙古語姓名。

8.貴州土家族地區——舊思南府、銅仁府並無可靠史料記載有畢基卡。記載明代有的民族有苗人、峒人,仡佬、木佬(今分布於都勻-凱里一線)、楊黃(今分布於黔南州平塘一帶)都沒有土家,有一個「土人」——但土人從百苗圖排在仡佬系中、以及其他史料佐證來看,都更可能是漢化仡佬族或者是與仡佬族有文化影響的早期漢族移民,並無半點證據可證明是土家族,更何況貴州全省都有「土人」這個族群。

關於漢姓和族群能否對應:

思州田氏、冉氏、向氏世居黔東北至渝東北地區已近一千五百年,見《元和郡縣誌》「(北周時)涪陵蠻田思鶴以地內附,因置奉州」、《南齊書·蠻傳》「永明初,向宗頭與黔陽蠻田豆渠等五千人為寇」、《周書·李遷哲傳》「黔陽蠻田烏度、田都唐等每抄掠江中,為百姓患,遷哲隨機出討,殺獲甚多。由是諸蠻畏威」,《周書·蠻傳》「有冉氏、向氏、田氏,陬落尤盛……更相崇樹,僭稱王侯。屯據三峽,斷遏水路,荊蜀行人,至有假道者」,早於容美土司歷史八百年,如 @青川嘉信 兄所言容美土司漢姓歷史如此之短,那有必要懷疑湘西鄂西一帶的在族譜上源自思州的田氏是後來改姓聯宗或言「納身」(採取威脅或武力,冒稱客戶的姓名與籍貫)。沒有證據可證明世居武陵山西麓至山峽一帶的田、向、冉這些蠻人最初說什麼譜系的語言(當然非要論證的話,「蠻」和苗族自稱對應,說苗瑤語可能性更大,歷史文獻佐證也更多),解放後調查這些土司家族也並無人會說非漢族語言,他們的文化再生產、或言創造歷史記憶已經非常深入田姓日常生活中——如思州田氏自稱來自唐代京兆,所以堂號是「紫荊堂」,取《續齊諧記》所載京兆田氏三兄弟「三荊同株」的典故,日常生活中也會種植紫荊,在思州(後思州時代的思州,位於岑鞏)一帶的田姓,在舉行喪禮時,會請歌郎來唱歌,而傳統的《請歌郎》唱詞中請的歌郎其實是京兆的祖先田真三兄弟。如果沒有後代的民族識別,貴州的思州田氏真是超越客家學佬等族群的傳承中原記憶的最佳例子了,可惜今天這些文化傳統被強制失憶,又進行了新時代的「祭白虎」「擺手舞」「拜廩君」等歷史記憶的創造(以上僅針對思州田氏祖居地貴州東部的田氏,不針對湘西鄂西的田氏)。

分子人類學所發現西南和湘西的位於C2e2-F845下游的「土司簇」,人口比例頗高,共祖年代2000年左右。但其中不僅有會講畢基撒的人,但更多的是不會講土家語的土家族、漢族、侗族、苗族等。可以看成歷史上生活在山峽至黔東北一帶的田、向、冉為代表的這些涪陵蠻,還是留下了很多後代,但這只是一種遺傳學上的遺迹,和族群已經無法對應了。

所以只討論文化來源,土家族如果來自古代烏蠻東遷,其路線或許和今日貴州土家族分布區域並不一致,可能會偏中部一些。

亂做的一張圖(底圖源自@蒼天熊貓),圖中漏標橙色圓點=必際。另外其中彝族是依據歷史勢力範圍,實際上目前彝語除了在大方赫章一帶有大規模連片分布外,其他地區都是點狀分布,和其他族群標示方式不太一致,特注。

個人的沒有半點證據證明的猜想:

以前從滇北到黔中,有大概相連的白語支族群(以及語支未定的「畢即」),然後到黔東南的黃平的「畢即」,湘西的瓦鄉、畢基卡,斷續構成了橫貫西南到中南的一片母語介於漢-藏緬之間的、從祖語分支很早的、處於漢-夷之間的族群,由於這片地區千年羈縻,所以史料很少,沒有人清楚知道他們何時進入此地,抑或是此地的原住民。不過在今天,由於只有土家得到非正常式增長,其他瓦鄉、龍家、蔡家、六額子全部被漠視,所以他們好像消失了,顯得只有土家語一根獨苗在湖南,非常奇怪。

然後民國時對湘西bizika的描述可能最接近祖源的歷史真相——他們是被藏緬化的僚人(這一段我有印象,但出處找不到了,待查後添加)。田氏、冉氏等祖源確實不是漢族,可能是僚人、蠻人,但居於祖居地(思州)的這些人在北宋後漢化,遷到湘西的一部分後代被藏緬化,這不是很有可能的一種狀況嗎?為什麼在祖居地的那一部分人群要去符合其子孫分支的民族族屬?


凡所謂民族問題,自己不首先發聲,就會有其他人爭先恐後地扯淡。

此乃真理,望各位少數民族同胞謹記。

————————————————————

目前國內有名有姓的土家族族源考,aka知網論文,我大致上都瀏覽了一遍。結論基本可歸納如下:

1)巴人說

這種理論是關於土家族族源最早的一種假說,由潘光旦和向達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其論證過程主要是推導氐羌、巴人和廩君蠻之間的關係,並從「巴」這個詞分析巴語和土家語之間的聯繫。只不過這種說法有很多牽強附會之處,畢基語推廣第一人葉德書先生就曾經專門寫過《「巴語」和土家語有親緣關係嗎?》一文駁斥過這種說法。

於是,羅安源與田心桃等學者在《土家人與土家語》一書中便提出了賨人(板遁蠻)說,算是作為巴人說的補充與糾正。該理論是當下認同度最高的一種,具體內容參看我在另一個問題下的回答:Revmuv Karmongr:鳳凰古城土家族的起源,為什麼漢化這麼嚴重?

需要說明的是,如何看待這種理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定義「巴人」,尤其是板遁蠻是否屬於巴人這個問題。

2)烏蠻說

這種說法主要基於兩點,第一是溪州銅柱上所刻的:「蓋聞牁接境,盤瓠遺風(《十國春秋》作「五溪遺風」),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彝族「六祖分宗」對任何有志於研究西南民族的人來說應該都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持烏蠻說者認為,若盤瓠遺風所指乃是今日武陵山區族裔的苗瑤來源,那麼屬於藏緬的來源自然就應該是與彝族等有緊密聯繫的「烏蠻」了。其二,則是土家語與彝語之間的同源性。

然而這種假說也有不妥之處。羅氏與田氏在《土家人與土家語》中提到,烏蠻說最開始被提出是為了「左」的政治錯誤的目的服務,為了鬥倒潘光旦;其次,這種說法將土家族的起源時間確定在了中唐以後,至今也就1200多年,但土家語和彝語,土家族和彝族之間,並沒有那麼高的相似性。因此,他們和曹毅(《土家族族源再探》,1991年)都認為,若溪州銅柱所載屬實,那麼只能說明有一支烏蠻進入了武陵山區,並被土家族同化,而非土家族的來源即是烏蠻。

3)江西遷入說

這種假說主要依託的是唐末由江西吉水遷入武陵山區的彭氏土司。彭氏統治800載,其始祖彭士愁乃是溪州土司制度的開創者。而今湘西地區的土家族又多彭姓,在祭祀時也會參拜彭公爵主(即彭士愁),所以或許能夠推論出土家族由江西遷入的結論。

但同樣的,江西遷入說也無法在邏輯上完全自圓其說。在彭氏進入溪州攫取政權之前,溪州地區已有自己的土著首領。清代《永順府志》、《永順縣誌》與《龍山縣誌》都記載過同樣的事:土人原有老蠻頭吳著沖,龍山本城裡、洗羅里、辰旗里、董補里、洛塔里、他砂里,皆其世土,招彭士愁之父彭瑊為助理。後彭氏起兵叛變,吳著沖逃到另外的土酋蠻首惹巴沖的領地龍山縣坡腳處求助結盟,最後一起為彭氏所滅。時至今日,湘西地區的土家族仍然流傳有關於彭公爵主和田好漢(外來集團)與吳著沖、惹巴沖和春巴沖(土酋集團)鬥爭的故事(土漢雙語對照) 。另外,有一點要明確的是,這些記述中,吳著沖(Orzorcongf)和惹巴沖(Revbavcongf)毫無疑問是土家語人名。「沖」、「送」以及「什用」都是有史所載的土家地區土司名字中的常見後綴,是能代表身份階級的稱謂(具體參看《土家土司人名訓釋》)。

由此,曹毅認為彭氏是歷史上諸多進入西南夷區後被同化的漢人之一,而非土家族的源頭。

4)集合以上所有

這是一種十分討巧且儘可能避開了大量雷區的假說,其覆蓋面除了以上三種,還包括了濮人、僚人,甚至是白狗羌等史料十分有限的民族集團,目前看來最是有理,然而並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因為不管再怎麼和稀泥,終歸還是需要釐清聚合體中的主流旁支。

順便說一下,個人以為 @宇多田呱 的假設部分正確,但最多只能推定到黔東北,因為舊思南府地有相當數量的仡佬族可能被划進了土家族。至於畢節和畢基的關係推論就比較扯了,畢節是彝族的,和畢茲卡沒有關係。

———————————————————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據我的觀察,大部分歷史學和民族學學者對土家族族源這個問題大概已經生無可戀,轉而關注土家語的源流(這是另一個相當弔詭的話題,但不至於那麼無跡可尋)。究其原因,乃是因為土家族,或者更確切一點畢茲卡、說畢基語的人們,在49年後的中國是一個依靠語言而「存在」並被承認的民族。任何脫離土家語的土家族研究,都是忘我的自娛自樂。


高考加分政策製造了許多土家族。


民族是建國後參考蘇聯,專門劃分的,依據是類似習慣。記憶里是這樣的。

目的未知,也許是方便一群人鬥爭另一大群吧。請不要把他當真,

真算起來,只有滿漢蒙元,按國家分的幾族。

或者皇帝,蚩尤兩陣營。

可都已經統一到圖騰龍中間去了。


我家族就是土家族,我的姓是巴國時期的五大姓之一演變過來的(覃Xun),巴國就是土家族的起源之一,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建國的時候我家怕被迫害,登記的時候登記的漢族,後面也一直沒能成功改回來,不過我家其實早就被漢化啦╮(╯▽╰)╭


現在的土家族,大部分分布在武陵山脈大片區。。行政區域上屬於湖南湘西州、湖北鄂西州,重慶渝東南片區,貴州黔東北地區~~


知乎會土家族語言的應該只有我一個人吧,算不算多掌握了一門外語技能呢?


我想吃醬香餅了。。這個時間點。。。好殘忍。


古巴人後裔,但巴人本身就是個謎,有因滅商有功被封的姬姓巴國,有華陽國志里廩君蠻的巴國,在清江流域,以白虎為圖騰,還有嘉陵江流域的板楯蠻,又叫賨人,以射虎起家。

所以巴人到底是如何組成部分不清楚了。

土家族作為民族劃分認定是建國後56年10月的事,有郭沫若老先生考證,土家族源自古巴人、廩君後裔,但如今基本認定土家族主源是來自賨人,賨人是不是巴人組成部分不得而知但確實是世居巴地的民族,認定為巴人後裔也說得過去

有說法認為巴人又是源自羌,和炎黃一樣,是諸夏之一,夏亡後和殷商長期作戰,並作為主力先鋒參與了周滅商的戰爭中

所以巴人自西周封國起算進入了華夏體系,只不過和楚人蜀人一樣被認定為蠻夷,楚人由於先祖源自中原,其實屬於華夏部落集團和苗瑤部落集團的混血文化,加上最後開創了漢朝所以完全融入漢民族這個更大的集體。蜀人則被秦亡國後完全融合消失了。

唯獨巴人由於地處武陵山區,中原統治者不便統治,一直是地方自治,先有羈縻制度後有土司制度,長期的自治使得土家族先民保有了民族的獨立特性,直到改土歸流。

土家族作為武陵山區的統治階級,本身漢化就比苗侗等兄弟民族嚴重,改土歸流後大量漢民湧入,導致如今土家族民族特徵幾乎消亡,土家族歷史自秦漢以來就成了華夏的一部分,其民俗文化完全可以看作是漢族的地域文化,如今只有零星殘存的土家語言還有古代文獻以及基因工程可以認定出這是一隻不同於漢族的民族。

個人總結起來,土家族和漢族祖上為近親,兄弟民族,但並未徹底融入姬周為代表的中原文明,但相較許多其它民族來說又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和所以正好算作更大範圍的中華民族這個範疇


至今搞不懂為什麼我是土家族


土家族是巴人一支後裔融合其他民族形成的一個共同體。

秦國在公元前316年滅了巴國以後,後裔東奔西走,進入了現在湖北湖南重慶貴州雲南等地定居。


不知道,同問,不過像臘蹄子、合渣、臘香腸這些土家美食,是真愛吃。特別能歌善舞,有哭嫁


我也不知道怎麼來的

————————一個至今沒弄清楚自己是土家族還是漢族的小夥子(戶口本上倒是寫的漢族,但親戚有好多都是土家族,在家鄉的小鎮上光憑外貌和口音是分辨不了漢族和土家族的)


圖片見水印


回復那個龍建平看你的名字,沒猜錯的話應該是苗族吧? 你的觀點我不贊同。

第一,土家族在鄂、湘、黔、渝四省市跟漢族、苗族、仡佬族等族雜聚在一起,它所處的區域的複雜性,加上人口數量眾多,說它來源複雜應該沒什麼問題吧?你們苗族內部也不是還分紅苗、白苗、青苗、花苗、藍苗等無數種呢。

第二,網上一些人總是傳言土家族是人造民族,本來是漢族,只是為了高考加分而改的等等,我甚至見過一部分土家族也這麼說,作為一個土家族,我一般都懶的去反駁,剛好看到前面那位朋友說的這句話,我覺得破有些道理:凡所謂民族問題,自己不首先發聲,就會有其他人爭先恐後地扯淡。首先我承認一部分土家族的身份證確實經歷過從漢族到土家的這麼一個轉變過程,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人是外地來漢人,大家都知道民族劃分是解放以後的事,因為土家族高度漢化,在劃分民族的時候,一開始許多土家族被錯劃分成了漢族,這才有後來的民族重新識別的事,我可以這麼說,至少80%以上的土家族都不是近1000年從外地遷進來的漢族。在這裡我給你提供三點證據,一:土家族的大姓,比如田、向、覃、冉、彭等八大姓約佔土家族人口的70%,田、向、冉這些姓氏從漢朝開始一直到近代多是以蠻族和土司的身份活躍於武陵山區,史書上是有許多記載的,可以自行百度,這些姓氏都是幾十萬到一百多萬人口的大姓,顯然他們都是當地的土著,不可能是近代遷入的漢人 二:從分子人類學這方面來看,復旦大學嚴實博士曾經到過湘西採集過DNA樣本,土家族有一種名為C2土司簇的單倍群非常高頻,田姓的55%、向姓的33%、彭姓的25%是這種類型,這種類型常見於西南各少數民族,中、東、北、南部地區的漢族鮮見土司簇這種單倍群。三:土家族區域的地名很有意思,比如:.湘西保靖縣的毛溝鎮下轄:如景村,坡腳村、排當村、卧當、下略、略水、魚車、科樂、巴科、花交、踏湖村。

  2.普戎鎮:塊洞、波溪、牙吾、糯梯、澤碧、亨章村

  3.碗米坡鎮:馬蹄、叒吾;未家、拔茅、迎豐、首八峒、沙灣、磋比。

  4.比耳鎮:且湖、利湖、別臘、糯里、比耳等

  5.復興鎮:大妥、夜咱村,馬洛、甘溪、胥樂、馬王、蓬桂、門前、鴨壩等

  7.陽朝鄉:澤壩、陽朝、甫吉、溪洲、夕鐵、猛科、梭落坪、龍家、麥坪、科秋、米溪、

 8.遷陵鎮:起車村;哪東、隴木、扁朝、隴洞、利福、那鐵、普溪、那甫、陡灘、撒珠、松溪、隴西、昂洞、梭西、通壩、臘水、踏梯等等。

是人都知道漢人是不會取以上這樣的地名的,土家族雖然喪失了本民族的特徵,土家語也快消亡了,但是以土家語取的地名將繼續使用下去。

綜上所述,土家族是一個名正言順、客觀存在的民族,而你把土家族簡單地認為是漢族是很無知的,雖然漢、土家跟你們苗族有過不河蟹的歷史,但是在民族快速融合的今天,其實大家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沒必要相互敵視,我本人對苗族也算頗有好感,大家都是血緣相近的兄弟民族。


勸一下各位批判假民族的,亂改民族的可不是土家族,而是主體民族,請首先反省一下自己,不要傷及無辜,謝謝。


推薦閱讀:

民族大融合是否是被征服者的自我安慰?
為什麼說察合台語的烏茲別克人,其族名來自欽察汗國的烏茲別克汗?
「中華民族」這個稱謂是何時出現的?
烏茲別克和維吾爾為什麼分化成兩個民族,兩族間的關係如何,為何維吾爾人認為烏茲別克和他們不是一個民族?

TAG:民族史 | 中國少數民族 | 土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