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為什麼要有網路類型的劃分?

我們都知道OSPF支持四種網路類型:廣播、NBMA、P2P、P2MP。

這樣劃分的意義是什麼?


OSPF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如何發現自己的鄰居,對於P2P和broadcast這兩種鏈路這不是什麼難題,只要往介面上發送224.0.0.5 組播,即然大家都加入了224.0.0.5這個組,很容易就可以互相找到對方,接下來就需要互相建立OSPF session了,這對於P2P來說最自然不過。

但是對於broadcast介面有點擴展性的小問題,如果有10台路由器處於同一網段(broadcast域),如果兩兩一對建立session,則需要建立10*9/2=45個session,太多的session沒有必要,也浪費資源,於是就選舉出DR,BDR(備份),大家都和這兩個角色建立session,那隻要9+9-1= 17 session 就足夠了。所以先要區分這兩種介面類型,於是就有了P2Pbroadcast 網路類型。

有時網路拓撲採用的是HUB-Spoke的方式,即spoke和HUB有物理連接,而spoke之間沒有物理連接,如果採用P2P,即HUB和每個spoke 之間用P2P網路類型,即使採用/30掩碼,也要浪費兩個IP地址,如果有13對,則浪費26個IP地址,而如果他們採用P2MP這種網路類型,即大家在同一個網段,使用一個/28掩碼,最多浪費兩個IP地址。spoke 之間的流量需要HUB做轉發,只要路由的下一跳是HUB就可以滿足流量的轉發。

而對於Frame Relay,由於大多也採用HUB-Spoke 的方式互聯,HUB通過PVC來區別各個spoke,一方面希望他們在同一個網段,節省IP地址空間,另一方面如果採用靜態配置鄰居,而不是動態發現鄰居,則可以大大減少發現鄰居的流量,於是就有了一個新的網路類型:Non Broadcast Multiple Access,即NBMA網路類型


OSPF誕生於九十年代,那個時候除了乙太網(雙絞線)之外,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網路,比如串列鏈路等等,這些網路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但當時是有的,甚至在有些地方是很多的。

所以設計一個路由協議,必須要考慮這些應用場景,否則這個協議就會有推廣上的限制。

P2P/NBMA/P2MP這些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需要設計的。

現在乙太網幾乎一統天下,廣播網路大行其道,自然也就沒有其它網路類型的事情了。但作為兼容性,一直就保留下來了。

這一點也類似於PC平台上的兼容性問題,現在早就沒有人用實模式了,但CPU的實模式還是一直保留至今。


為樂OSPF 協議在介面上針對不同的二層數據鏈路層介質或封裝而定義的


如果題主的問題僅僅是意義的話,就很簡單,適應不同的網路,為什麼會出現這四類?主要是電信/數據網路的發展產生的時代產物,題主估計現網中見得只剩乙太網點對點網路最多了,偶爾見一下一台交換機接多個ospf路由器的環境才會覺得很疑惑,其實沒什麼奇奇怪怪的設定,把握住如何適當發現鄰居這命題就好理解了,另外說一下,以太介面一樣可以調成這四種類型,一些特定場合還挺好用的哦


推薦閱讀:

平板電腦是不是衰落了,怎麼不見有全面屏的平板電腦?
如何評價華為Mate10手機?
華為是否像海爾進入增長停滯期?
三星s8和華為p10,MATE9你為買那個??
如何看待華為副總裁離職任正非的回答?

TAG:華為 | Cisco思科 | 計算機網路 | 網路工程 | 數據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