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四十元的星巴克不貴嗎?
我是去奶茶店買一杯12元的熊貓奶蓋都有點肉疼的人,不過還是經常買奶茶喝,價格一般在7到12元,最近偶爾會喝星巴克,辦了星享卡,剛買了一杯38的超大杯拿鐵,又想起支付寶剛出的羊年對賬單,想想覺得肉好疼。
一杯喝的將近半百,你們真的覺得不貴嗎?
我之前曾經寫過一個用收入衡量星巴克和 iphone 價格的答案(月收入要達到多少才能把手拿iphone當作身份的象徵? - 欲三更的回答 - 知乎),嚇到不少人。用手機不好找答案,我大概重複一下裡面的邏輯。
作為一個工薪階層,當你要衡量一件東西是不是很貴的時候,請思考一個問題:
你願意為這個東西工作多久?
當然,整體的資產狀況,生活負擔,都是相關因素,但那是個案,我說的是大多數。
那麼當你想喝咖啡的時候,你想用多久的工作換取這杯咖啡呢?如果你的答案是一小時,一杯星巴克大約 40 塊,你一天的收入應該是 320 塊,月薪 7040 塊。這是稅後,折算成稅前月薪大約是 9000 塊。以上不考慮加班、獎金以及兼職。
於我而言,一小時的代價,我不接受。原因很簡單,除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喝法,我一般喝一杯咖啡絕對不會超過 20 分鐘。工作一小時,換取 20 分鐘喝咖啡的時光,我不幹,我寧願閑一個小時刷知乎。另外,一杯咖啡一個小時,那我一頓飯花多少?一個半小時?這一天下來我這恩格爾係數快趕上非洲同胞了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價位,我對日常咖啡的心理定價是,最多 30 分鐘。也就是說,在我眼中,一個稅前月薪兩萬的人日常喝星巴克是合理的。當然你可以不認同,因為大家的心理定價不一樣。
那麼月薪兩萬是多少呢?年薪 24 萬,考慮到一定數額的獎金收入,摺合 4 到 5 萬美金之間。這正好在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附近(現在中位數可能超過 5 萬了),考慮到美國家庭主婦較多,我們大致可以認為這是美國職場人士中等水平。我認為這證明了我的想法的合理性,因為星巴克就是在美國起源的。星巴克的定價者認為一個美國人用 30 分鐘的勞動換一杯星巴克合理,美國的消費者也認為合理,於是星巴克就發展起來了。
但是星巴克擴張到發展中國家之後,性質就變了,帶有了一種「高貴色彩」,產生了品牌溢價,導致這裡有很多消費者願意付出更多勞動換取一杯星巴克。
那麼這個溢價是否合理呢?我認為合理,但是,我不想為此埋單。我的標準向美國看齊,仍然是 30 分鐘。因為如果我月薪不足兩萬卻保持和美國人一樣的日常咖啡習慣,我會產生一種卑微感,並且懷疑是否被灌輸了某種消費價值觀。
實際上,考慮到月薪兩萬的中國人生活質量可能不如年薪 4 到 5 萬美金的美國人,我傾向於這個標準還要再提高。
ps:
我不討厭星巴克,翻翻我以前的答案,我還講過我和星巴克得一段淵源。所以我並不是說去星巴克不合理,我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我其實有非常惡劣的生活習慣,曾經我爸看我一天一包蘇煙痛心疾首,說蘇煙是抽煙不花錢的人抽的煙,自己買蘇煙抽屬於僭越。後來我就改白沙了。我是比較反對一種現象,就是現在有一些人,陷入了一種「我缺乏物質,為了彌補這種缺乏,我要學習那些在我眼中不缺乏物質的人的消費習慣」的境地,這很沒有意思。也不限於星巴克,比如我以前就在知乎說過,中國有很大一部分 iphone 用戶,按照他們的收入,買 iphone 是很吃力的,一個月不吃不喝買個手機,不荒謬嗎?還有那些兩年不吃不喝買輛車的,以及那些攢錢買奢侈品發朋友圈的,我承認有些人是真喜歡,但多數人不是這樣。這種消費可能會讓你暫時舒服一下,可是實際上它讓你更拮据,加劇了整體匱乏感。就像是大夏天喝啤酒,一時清爽,越喝越熱——別不信,夏天喝啤酒真的越喝越熱,這是有 paper 背書的。
樓上都不正面回答,我來,覺得。
我又要來招人恨了。
看到前面那麼多嘲諷題主的話,心裡不禁惡意的揣測有多少人是為了裝逼打腫臉充胖子,其實總共也沒喝過幾次星巴克。一杯40塊錢為啥不貴呢?因為國外5刀,所以中國賣40就是合理了?逗我呢?
全國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9589元,在21個省份中,只有北京、廣東、重慶、江蘇、浙江5個省市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中國21省份平均工資出爐北京居首。平均算一下,中國人一個月平均工資也就3000+,一杯咖啡佔一個普通勞動者月均工資的1.5%,還不多?就算你一個月只吃飯,一天的開銷也只有3%。一杯咖啡頂上一餐飯還多,這叫不叫貴?我再給你們算一下,安省最低工資一個月是1824(11.40 x 40 x4 ), 5刀佔0.2%。貴還是便宜你們自己看。別老和我扯些感受啊,情懷啊,人家投入了多少我們看不見啊。還什麼給我家的感受,搞得我還以為看錯題了,我們在討論如家ASHOME呢。
說得好像外國的星巴克沒有wifi,沒有裝修一樣。人家的人工費用還比我們貴好多呢。當然,星巴克在中國賣的貴,那是人家的自由。
有人樂意去買,覺得值,那也是您的自由。可是:你能賣的這麼貴,還不讓人家說不成。裝逼裝到底好了,強行洗什麼地。(「你管得了咖啡賣多少,你還管得了觀眾說你貴么」)
我也覺得海藍之謎很貴,愛馬仕包包超貴,所以我不買
媽的如果因為國外5刀,所以國內30元不算貴
那麼美國居民電價0.2美元,怎麼國內0.5元人民幣就算貴了呢?
國外高鐵0.2歐元一公里,國內高鐵0.485元一公里就貴了呢?國外有線帶寬30美元一個月,怎麼國內電信移動聯通有線50元一個月就很貴呢?
談到水電氣網路時,這些人就要算人均收入佔比了;遇到星巴克,又開始跪舔直接算匯率了,不外乎就是想讓洋大爺多掙點錢嘛,同時彰顯一下自己逼格,和勞動人民拉開下距離。說星巴克在中國毛利36.5%還不算貴的,只能說是不是腦子有問題就是屁股有問題。。。就是貴啊。MA最低工資大概10刀/h上下, 星巴克價格一般不超過5刀。我記得北京的平均工資7k到8k左右,換算到每小時大概也就50塊錢(朝九晚五,一月20.工作日算),星巴克賣到20-40。這還是平均工資被很多高收入群體拉高不少的情況下。怎麼就不貴了。。。PS:哈根達斯同理。
其實,這個問題,《怪誕行為學》里是給出了答案的:
「羊群效應」與星巴克咖啡
既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行為和幼鵝一樣,那麼重要的就是弄清我們將最初決定轉化為長期習慣的過程。為了說明這一過程,我們考慮一下這個例子。你走過一家餐館,看到有兩個人在那裡排隊等候。「這家餐館一定不錯,」你想,「人們在排隊呢。」於是你也在後面排上了。又過來一個人。他看到三個人在排隊就想,「這家餐館一定很棒」,於是也加入到隊列中。又來了一些人,他們也是如此。我們把這種行為叫做「羊群效應」。基於其他人的行為來推斷某事物的好壞,來決定我們是否仿效,這就是「羊群效應」。
但還有另一種羊群效應,我們把它稱為「自我羊群效應」。這發生在我們基於自己先前的行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這主要是說,如果我們在餐館排隊,一旦排到了第一,在以後的經歷中我們就會在自己後面排起隊來。這樣說有道理嗎?聽我來解釋。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進星巴克,那可能是幾年前的事了。那天下午你出去辦事,覺得睏倦,想喝點東西提提神。你透過星巴克的窗子朝里看了一眼,走了進去。咖啡的價格嚇了你一跳——幾年來你一直很幸運,喝的是鄧肯甜甜圈店的煮咖啡。不過既然來了,你就感到好奇:這種價格的咖啡到底是什麼味道?於是你做出讓自己也吃驚的舉動:點了一小杯,享受了它的味道和帶給你的感受,信步走了出來。下一周你又經過星巴克,你會再進去嗎?理想的決定過程應該是考慮到咖啡的質量(星巴克對比鄧肯甜甜圈店),兩處的價格,當然還有再往前走幾個街區走到鄧肯甜甜圈的成本。也許這種計算過於複雜——於是你採用一種簡單的方式:「我已經去過星巴克,我喜歡那裡的咖啡,也挺開心,我到那裡去一定是對的。」於是你又走進去點了一小杯咖啡。這樣做,實際上你已經排到第二了,排到了你自己的後面。幾天以後,你再走進星巴克,這一次,你清楚地記得你前面的決定,又照此辦理——好了,你現在排第三了,又排到第二個自己的後面。一周一周過去,你一次一次進星巴克,一次比一次更強烈地感覺到,你這樣做是因為自己喜歡。於是到星巴克喝咖啡成了你的習慣。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既然你已經習慣了花一點錢喝咖啡,你無意中抬高了自己的消費水平,其他的變化就簡單了。或許你會從2美元20美分的小杯換成3美元50美分的中杯,再到4美元15美分的大杯。即使你根本弄不清楚自己是如何進入這一價格等級的,多付點錢換大一點的杯似乎也符合邏輯。星巴克的其他一系列橫向排列的品種也是如此,比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瑪奇朵、星冰樂等。如果停下來把這件事仔細想想,你可能搞不清楚到底是應該把錢花在星巴克的咖啡上,還是應該到鄧肯甜甜圈店去喝便宜點的咖啡,甚至在辦公室喝免費的。但你已經不再考慮它們之間的對比關係了。你之前已經多次這樣決定過了,此時你自然而然地認為去星巴克花錢正合你意。你已經加入了自我羊群——你在星巴克排隊排到了自己以前的經驗之後——你已經加入「羊群」了。但是,這個故事裡還有某種奇怪的東西。如果說錨是基於我們的最初決定,那到底星巴克是怎樣成為你最初決定的呢?換言之,如果我們從前被錨定在鄧肯甜甜圈店,我們是如何把錨轉移到星巴克呢?真正有意思的也就在這裡。霍華德·舒爾茨創建星巴克時,他是個與薩爾瓦多·阿薩爾有同樣直覺的生意人。他盡一切努力獨樹一幟,使星巴克與其他咖啡店不同——不是從價格上看,而是從品位上。從這一點上,他一開始對星巴克的設計就給人一種大陸咖啡屋的印象。早期的店鋪里散發著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質量要優於鄧肯甜甜圈店的)。他們銷售別緻的法式咖啡壓榨機。櫥窗里擺放著各式誘人的點心——杏仁牛角麵包、義大利式餅乾、紅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鄧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還有各種名稱高貴華麗的飲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瑪奇朵、星冰樂等等。換言之,星巴克不遺餘力打造這一切,來營造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這種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讓我們不再用鄧肯甜甜圈店的價格作為錨來定位,與此相反,我們會敞開思想接受星巴克為我們準備的新錨。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這裡。
你來問喝星巴克的人絕不覺得40塊貴,這本身就是問錯了。
如果你換一個問題:
40塊買一杯星巴克,和10幾元買一杯7-11的咖啡,究竟有什麼區別?
你可能就會看到,諸如:
星巴克給我的感覺更好、7-11這種便利店的咖啡也能稱之為咖啡嘛之類的回答了。
《怪誕行為學》中在星巴克的案例中提出的觀點是很有意思的:
1、價格錨點。第一個納入考慮範圍之內的特定物的價格會成為日後我們判斷這個特定物價值或可購買性的原點。
也就是說,雖然同樣是買咖啡,10元一杯和40元一杯,或許從質量上沒有差異,但是,由於你先入為主,被其他因素影響,從而產生了一種錯覺,這種錯覺會讓你一直跟隨你的某一次購買價格形成錨點,並由於自我羊群效應而持續放大習慣性。
2、自我羊群效應。除了看別人排隊會刺激你的排隊慾望和決策幻覺之外,你自己本身也會和自己的決策發生羊群效應,每一次重複決策,你就會加深羊群效應的作用,運營側的引導用戶養成習慣中有很多實例就是這麼乾的。
就這樣。這個價錢到底貴不貴?我作為一個底層人民當然覺得貴,但是我覺得它一定是合理的。很多答案說什麼題主不是星巴克的目標客戶,我覺得實際上是倒因為果,並不是星巴克需要什麼客戶,而是這些客戶需要星巴克。「中產階級」為什麼一定要去星巴克?或者換個問法,就算我的目標客戶是「中產階級」,憑什麼就要賣那麼貴?這份「遠遠超出成本」的錢出在哪裡?你們真的覺得星巴克的環境是那麼「優雅」那麼「舒適」以至於值得加那麼多錢去買一杯咖啡來享受這份優雅?也就是說,提供給中產階級的「額外的」「實質性的」服務的價值是否依然遠遠小於它的實際價格?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能提供完全同樣功能的華為和蘋果的差別到底是什麼?我覺得,這「多出來的錢」就是「中產階級」自願給星巴克的,因為他們需要星巴克——消費作為「目的因」創造了生產,而不是生產作為「動力因」和「形式因」創造了這種消費——星巴克成為實現他們某種目的的一種工具,那麼這到底是什麼目的呢?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某一家星巴克明天改了個名字,叫什麼星色克,其它什麼都沒改,你猜猜我們可愛的中產階級們還會「恩,我習慣去那裡喝杯咖啡了啦;恩,人家還是覺得這家星巴克對我的胃口呢;這家星巴克的下午最美好了啦」嗎?猜猜看?
所以我認為,星巴克的「貴」正是因為它提供了「額外的」「非實質性」服務——自我身份的認同與強化,比如「我可不是普通人呢,我可是能來星巴克的人呢」、「我可不是普通人呢,我是能欣賞咖啡的、洋氣的人呢」(咖啡並不是中國傳統的文化)——這種消費,和買名車、買奢侈品的感覺是類似的,只不過它顯得比較普通,而往往會讓那些「身處其中」的人忘記了自己這個存在狀態的本源(存在者對存在狀況的遺忘在常人中是普遍的)——而些服務當然是要錢的。因此我反對說什麼別人來這裡是白痴啊浪費錢啊什麼的。因為人是有尋求「認同」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的,而這種需要,是人的一種基本的,必然的需要,因此這只不過是一種合理的消費而已。不過,中產階級喝星巴克叫做合理消費,我們這種窮鬼喝星巴克叫什麼?沒錯,就叫裝逼(笑其實我不太能理解那些說「買個好環境」的人,當然我也充分尊重他們的喜好。
但從我個人角度,在個咖啡店裡,坐在個逼仄的室內桌子邊,呼吸著封閉環境的空氣,遠遠比不上在露天環境找個公共座椅,或者慢慢散步舒服。有一次等朋友,我就繞著萬達外圍走了整整四圈。。
我又是從小練就一套在喧鬧大街可以看書寫作業的能力,毋寧說我更喜歡這樣,反而一個人比較安靜的環境容易神遊天外,陷入中二幻想。。所以我以前有時會專門跑到小公園石桌上辦公寫東西。。簡單說就是你還不是星巴克的目標客戶。
日收四百以上,偶爾來杯星巴克,很正常。
日收一千左右,每天來兩杯星巴克也很正常。不過換個角度想嘛,花個千把塊去買個雀巢的膠囊咖啡機或者個doclegusto那個企鵝款的,反正差不多都是德龍代工的,然後膠囊呢,差不多五十到七十一盒,如果是花式的,那麼一盒大概泡八杯,成本不到十塊,要是泡espresso,一盒差不多16個,成本一杯在五六塊左右。反正怎麼算一杯成本也就在你能接受的十塊錢一杯左右,你喝上個一千杯,每杯再攤上膠囊劑的價錢一塊錢,最多每杯成本也就是十一塊,而且味道絕不比星巴克差,你看多合算。。。。。要是你花上四五百去買個比樂蒂的壓力摩卡壺,在配個奶泡杯,每次用illy的咖啡豆,每杯的成本也不超過7塊,隨著手熟還越來越好喝,花樣還越來越多,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學劉念他哥吃榴槤蛋糕那樣了,去星巴克點一大杯咖啡,比如卡布奇諾什麼的,完了輕輕抿一口,微微一笑,當著店員的面把剩下的咖啡全倒了。。。。。。。咖啡15元,茶座費23元,合計38元。這樣解釋的話,你會不會好受點。
至於有些朋友表示,我只喝咖啡不佔位子......嗯貴。所以偶爾請朋友喝一杯,還是挺不錯的一件事。算是個小驚喜吧。要是說自己沒事想喝星巴克,沒那麼饞啊。而且貴啊,貴啊,貴啊。
為星巴克的咖啡買單,在正常不過了。
逛街的時候走累了,歇個腳星巴克舒適的環境和服務還有不錯的咖啡會讓人感到很開心其實,上面都是我編的
我也理解不了為什麼有人願意花30多喝一杯咖啡但我也有不辦手機月租省錢買外星人電腦的經驗人的喜好各不同,星巴克咖啡的價值不能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衡量在我眼裡星巴克的咖啡不如一瓶3塊的冰鎮無糖可樂但在她眼裡星巴克的咖啡是周末逛街的一個溫馨點綴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我們應當試著以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別人的消費為喜好花錢,在正常不過了反正我不買,三百一杯也不貴。
貴,所以我都不喝.
身為香港人,看到一杯咖啡的人民幣定價和港幣的數字相同時,覺得很貴。考慮到兩地租金和人力成本後,更覺得貴。
貴啊。So what?在美帝也是,普通的飲料才一刀,一大瓶依雲才6刀,一罐星巴克就(逃
我覺著吧…這不僅是中國歐美收入比的問題,畢竟對於中國人咖啡還只是一個非剛需的東西。
不過,如果只是考慮在一個環境不錯的地方待上半小時,這個價格足夠你能在環境不錯的酒吧買到一杯知名酒廠的單一麥芽威士忌、或者一瓶評價極高的精釀啤酒;也足夠在一家裝修精緻的精品咖啡店喝到一杯優秀的手沖。
這麼一算,同樣的價格你去喝了個星巴克,那還真是挺貴的…去坐著等人的話,一兩個小時,你喝個幾十塊的咖啡,我覺得完全值得
有一次我忘記帶鑰匙,要等男朋友,就在旁邊點了個40多塊的茶坐了一個小時,蹭人家wifi,那個地方也沒有人抽煙,大家說話也是低聲細語,簡直太值得,茶也很清淡是我喜歡的類型。哈哈哈 ,謝邀。
雖然經常去,但也會覺得貴了,平常如果是買了帶走,比如自己去電影院,不會選擇星巴克,會買coco的奶茶。到星巴克喝咖啡的話,一般是約朋友一起想坐會兒,聊聊天,開黑玩玩遊戲,或者在家一個人待著有點霉出來逛逛喝點東西,星巴克的環境不錯。還挺在意價格的,買星享卡送的早餐邀請券、滿十送一劵,每次有這些券就拿來點最貴的新品,像之前有一款栗香拿鐵我還蠻喜歡的。自己平常消費一般還是喜歡點美式(感謝我愛黑咖啡這點),便宜。跟朋友一起,我們一般是互相請客,算AA,所以用買一送一劵也划算。 星巴克的早餐不錯,但貴了,一個雞蛋卷+美式就要50多塊錢,所以一周吃一兩次。一般是周末,天氣好,早起,晨跑十公里,然後洗個澡換衣服去好好吃頓早餐。因為我一直在學英語,所以順帶本書或者ipad看節視頻課,像English Grammar in use這樣的書,隨手撕兩張帶著,當報紙看。越大越覺得時間過得快,周末總是一晃就過去了,所以運動,再好好吃頓早餐,完了晒晒太陽散散步,買菜回家做中飯,也沒浪費錢。在星巴克吃頓早飯有點奢侈,但我健身周末午飯做一塊雞胸肉吃,晚餐吃香蕉水果這些,其實一天的成本跟點外賣差不多,一頓雞胸肉的成本才幾塊錢。學生有圖書館,離開校園後想學點東西,有時候總感覺靜不下心來,尤其是像周末,總想懶一下。星巴克提供的的環境,挺適合畢業的年輕人拿來當圖書館,在家學習有時候會很憋屈。自己一個人生活,周末習慣找咖啡館坐坐。
今年家周圍有一家精品咖啡館,單品做的特別好。我大學時是咖啡控,所以很喜歡單品。隔得近,也方便,每天都有三四種能做,像耶加雪菲跟曼特寧這樣的幾乎是每天都能供。 今年五一,我給我媽帶了一杯星巴克咖啡,冰美式,回家冰都化了(三個小時動車)。我媽在我微信看見我經常喝,想嘗嘗,我們恩施沒星巴克。味道她不喜歡,但這個杯子,她利用的很好,插花很好看。 有點離題了,星巴克貴是貴,但值得,提供的環境好。我生活的地方,不想一個人待家裡,出去找個地方坐坐,星巴克是個好選擇。反正我每次點咖啡的時候,心裡想的都是——也就他們一包煙錢,我又不抽煙,不浪費啊。推薦閱讀:
※女生在20、30、40歲時都應該擁有哪些奢侈品呢?
※北京三里屯工體夜店消費怎樣?
※為什麼會有「在年薪不低的情況下卻是月光族甚至負債,一邊自責的同時卻不做改變」的消費觀?
※芬蘭松的兒童雙層床價格15000,貴不貴?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真窮還是裝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