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泉州開展單病種結算醫療「改革」?
70家醫院開展單病種結算醫保付費方式改革
來源:泉州網-泉州晚報 記者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了解到,為進一步提高參保患者醫療保險待遇,減輕患者醫療費用負擔,從本月16日起,在全市各等級醫院開展按病種收費方式改革試點,首批包括老年性白內障、子宮肌瘤、計劃性剖宮產、肺癌和直腸癌等44個試點病種。單病種結算是指我市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保的參保人員,在單病種試點醫療機構住院或特殊病種門診就醫治療中以病種為計價單位,由醫保經辦機構和參保人員分別按病種定額的一定比例支付給定點醫療機構的一種結算方式。泉州市病種定額按醫院等級、手術方式不同設定,醫保經辦機構和參保人員分擔比例城鎮職工為95%和5%,城鎮居民為70%和30%。
南京已經搞了一兩個月了。不過現在病種還比較少。估計以後會慢慢多起來。
其實還好。沒有出現手術併發症的話,單純治這個病的話,錢肯定是夠的。
門診:大爺,您這一身病做手術風險太大了,我們水平有限不敢給您做啊,您去大醫院看看去吧。謝邀
非常好!建議在全國公立醫療體系中全面推廣。
現在,人民群眾們突出反應「看病難」、「看病貴」,原因就是醫院什麼活都接、什麼病都號稱能治,什麼病都「小病大治」,大量的過度醫療,造成醫院裡擠滿病人,帶來「看病難」、「看病貴」。
這個現象的本質上是經濟逐利性造成的,說白了就是醫院想多賺錢。用改革手段廢除了醫院的逐利路徑,醫院和醫生不再有動力坑害群眾,慢慢的就只治療能治好的病了,不再讓病人為治不好的病多花錢了,也要考慮「量入為出」,不再「小病大治」了。
以前醫院講公益性的時候,醫生經常勸治不好的病人回家想吃啥吃啥。現在醫院想多賺錢,就是什麼病都能治,治得人財兩空。現在的情況不合理,必須糾正。當然個別自視過高覺得自己本事大、多做技術含量高的工作應該多賺錢的同志,可以圓潤的去市場化運作的醫院,講公益性的醫院不會挽留他們的。所以日子久了,病人家屬就該接受有些病是醫院治不好的現實了,所有的醫院都這樣,現在迷信醫療萬能的社會風氣也糾正了。
有人可能會擔心,這樣一來,會不會有些醫院拒診重症、疑難危重患者呢?不會的。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不應該有擔心賠錢的思想。人命關天,不能講經濟主義。對於醫院和醫生來說,鍛煉業務能力是最重要的。醫院也不怕賠,醫保不虧錢,來年降限額。賠個底朝天,正好作為大型公立醫院效率低下、貴而不惠、入不敷出、資不抵債的典型,和有效率有活力的企業聯手,學習人家先進的管理經驗,接受人家的注資。成天治一些花費很貴的疑難危重病,那就不是滿足基本醫療需求的了醫院了,不屬於基本醫療服務機構。
現在的醫療問題,首先該怪是搞偽市場化醫改的那群土鱉官員。
太祖朝,民眾看病是要受到轉診制度、分級分區醫療限制的,哪有得個病就往大醫院跑的。一個小公務員,縣裡的普通民警,得了肺結核要死了,借著全家多人餓死(後經組織查實是年事已高、患病等原因去世)對精神的刺激(信中自稱「神經正常的人」,因為當時醫生髮現他已經有精神病癥狀了),給中央寫信罵省委書記。第一封信告狀信--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然後各級政府來維穩,一來二去,他順便提提個人要求,打破了劃區醫療的規矩,把他接到大城市青島的結核病院治療。第四封信――感謝信--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他多年後在家鄉遇到縣醫院的人,對方還以為見了鬼,因為那一批病人都死了。給周總理寫「告狀信」的背後
我說不過止一次,太祖朝縣以下社員想找省級醫院專家看病,大比例是靠醫療隊下鄉的時候中彩票了。那時候能去省級醫院看病的,都是跟城關鎮五巨頭有關係的。北京協和醫院的老門診樓,70年代設計的時候,按照門診量一天2000人次設計,就是沒想過要治這麼多病人嘛。四十年過去了,中國的人口漲了三成,北京協和醫院的日門診量漲了五倍,其中有相當數量的病人,按照當初的醫療制度,是沒有機會去協和醫院就診的。當年國家負擔醫療成本的大頭,百姓就沒有就診自由。去哪裡看病,什麼治療強度,都是有規矩的。
偽市場化醫改,客觀上讓高水平醫療成為了人民意識中的必須品。
各級醫院都為了賺錢,廢除轉診制度,爭相搶客。大醫院水平高,自然就把活都搶走了,客觀上讓相當數量的民眾獲得了高水平的醫療,人們形成了人人都可以追求最好醫療的意識。但是大醫院的運轉成本也高,小病也要大治,小病也要花許多錢,加劇了醫療成本的攀升,這是後話。最近不是又在恢復分級診療,不讓病人都盲目追求最好的醫療水平,造成資源浪費嘛。
在偽市場化的幫助下,只要付出努力,99%的中國人口可以享受同質的醫療。新農合病人跟中央部委的司局級幹部一起擠在北京某所市屬醫院的走廊上排隊,這種醫療公平可謂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夢」。既然高水平醫療人人都有資格取得的必須品,那麼人們就會為了享受這種「天經地義」想出各種辦法,有合法的辦法,也有非法的辦法。有完全靠自己的辦法,也有依靠社會獻愛心的辦法。之前北京一個低保戶偽造票據在衛生部北京醫院透析。衛生部北京醫院,當年太祖怒斥「城市老爺醫院」的地方。最近一位任內去世的常委,靈柩從那裡抬出。國家的最高領導層和沒錢治療的窮人在同一家醫院看病,中國的醫療公平性可見一斑。
但是,偽市場化醫改不是真的市場化醫改。市場經濟價格決定資源配置。幾元錢一次、背離了真實成本的醫務人員專業技能勞動收入,讓醫院和醫護人員為了生存就得當藥品推銷員;做了推銷員的兼職還是賠本賺忙活。這種靠剝削業界獲得了低成本醫療的模式對全國人民都有利,但是讓體制無法延續。醫護人員要麼做有損患者利益的事情才能獲得應有的回報,要麼就窮著,橫豎都是剝削。後果就是人民不待見醫療界,人才不願加入醫療界。所以偽市場醫改造成的亂相必須得到根治。
根治手段包括很多方面:
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為的是從需求端入手抑制醫療需求。把患者的就診自由選擇權交給專業人士,避免所有人都因為小毛病追求最好的醫療,迎合一些醫院多吃多佔的趨利慾望,降低資源利用的效率。
醫保干預診療活動,是從供給方入手,控制供給端的不合理供應。作為醫療費用最大的承擔者的社保部門,社保部門有權利要求自己支出的每一分錢都高效使用。
根本上,須要採取各種手段,保證公立醫療機構只有供應基本醫療服務的能力和動力,回歸公益性和基本性。單病種結算改革,是一個有意義的嘗試。
雖然因為管理水平的原因,這一改革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但是大方向是對的。
今後的醫療政策,是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
什麼是公共產品?路燈、國防、公園的長椅,是個人就資格享受,至多是有些時候有先來後到的問題,這叫公共產品。這個改革目標惠及最廣大民眾,多好啊。現在民眾們怨聲載道的三級公立醫院,用來自全民的經費,主要服務城市居民、小資產階級,運轉成本高、經濟效率差,加劇人民負擔和收入分配不公,妥妥的毒瘤。三級公立醫院不是惠及全民的公共產品。
什麼是基本醫療?基本醫療的下限,就是要保全可以確保社會穩定數量的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到退休,保證可以確保社會穩定數量的社會成員完成有計劃的勞動力再生產,保全可以確保社會穩定數量勞動者的生活能力到協助代際雙職工家庭完成有計劃的勞動力再生產。在此下限的基礎上,根據經濟基礎,給予適當的提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現在醫療制度的主要問題不是資源分配給誰的問題,是供應量無法可持續保證的問題。所以提供一個保底量,其他愛乍乍地吧。說好聽一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說難聽一些,「你配不配」。你接受不接受,世界運轉的客觀規律就是這樣的。30年前或是現在朝鮮的醫療水平,已經能讓足夠的勞動者保全勞動能力到退休,把孫輩帶到脖子上能掛鑰匙、放學回家會自己熱飯。保證足夠社會穩定的勞動力不滅失,保證有計劃的勞動力再生產,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就已經實現了。
高於經濟基礎的公共醫療和社保,其實是走了彎路的,就像早年的國企高福利一樣,沒有可持續性。很多空想社會主義色彩的東西,最後都沒能保留下來。比如說當年的國企。
當然,這是保證多數人,不是每一個人,不是每一個人的家人。
當然,經濟有餘力,保障水準還可以適度提升。
如果真心看不上這個水準的醫療,政策不是說了嘛,把基本醫療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社會多元主體辦醫滿足非基本醫療需求。
可能有些人覺得這個回答里的部分內容傷害了他們的玻璃心,不能接受我羅列的東西。從前有個東西,1990年沒人相信,1999年的時候幾百萬人相信,這是啥?法圈D法?不對,下崗。這篇文章相當於1990年的有良心的經濟學愛好者,跟你講將來會有一個下崗,過程是如何如何的,結果是一億噸鋼變成了七億噸鋼,經濟大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實力加強,我們再也不擔心小小的台灣、香港的資產足夠把中國大陸買下來。你聽了以後單單記恨我不盼你好,這是沒有用的。決策者和執行者都不是我,我只是在預言。現在的改革,或許取得不了一億噸鋼變七億噸鋼的成就,但是可以讓多年後還有稱之為「公立醫療」和「社保」的東西。
要說福利病,其實全世界病的最重的是中國。中學政治課上睡覺的同學注意了:「社會福利的本質,是來自於整個無產階級創造的剩餘產品。」為什麼要發社會福利?保全勞動者的勞動力,保全人口再生產,緩和社會矛盾。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勞動生產率低於發達國家,所以整個無產階級創造的剩餘產品也少。發達國家的政府,財政收入佔GDP過半,才搞得了現行的大規模的社會福利。像美國這種財政收入佔GDP比例比中國高不多少的國家,沒有全民醫保和社保。結果,中國這麼一個各方面都不發達的窮國,不嫌麻煩的搞了龐大的社會福利架構。雖然保障水平差,但是架子搭起來了,並且勉為其難的用佔GDP30%的財政收入進行運轉。但是,生產力水平決定了中國社保必定有發達國家的架子沒發達國家的水平,讓民眾承擔了發達國家比例甚至更高的負擔卻提供不了發達國家的服務。回顧過去,太祖朝,在城市居民中也搞了低工資、高福利的模式,相當於福利國家的高稅收、高福利了,當然後來慘敗了。政府和知識界的理想主義者太多,不時冒進,不時倒車補課。因為沒看到實施細則,所以以下論斷均基於報道、既往經驗和合理猜測。
從報道裡面看,這玩意就是現有臨床路徑的升級版本。
臨床路徑的核心就是針對單一的,診斷和治療都相對明確的疾病,給出一套固定的診治流程,從而達到規範診療,減少住院時間和費用的目的。打比方的話,就是從手工作坊向工業化流水線轉換,從而達到控制成本增加產出的目的。這個設想是很美好的,而且似乎是個三贏的方案。患者和醫保節約了時間和費用,醫生則降低了工作強度增加了周轉率……流水線生產么電腦上勾勾勾就行了……但是從實際使用上來說首先進入路徑的標準就有問題,單病種限定了不能有影響治療的其他疾病,但是大量的老年患者合併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這個必然對入組率造成影響……即使進入路徑也存在治療過程中各種併發症和治療以外的因素造成住院時間延遲費用增加甚至退出路徑。然後因為衛計委要求各個科室臨床路徑必須要有一定的入組率,最終實行的時候大量不符合進入路徑要求的病人進入路徑,然後路徑規定的診療流程流於形式,變成病歷裡面必須要有的幾頁廢紙。而現在的單病種控制不僅有臨床路徑的限定診療,而且還加上了總費用控制,限制條件更多,可操作性更差。
報道中提到了嚴格限制費用和進入退出機制,個人理解是有其他疾病的就不能進入,一旦出現病情變化必然退出相應單病種否則錢不夠扣的……實際操作起來相信入組率和退出率會相當感人。
總之個人非常不看好這個政策的實施。
至於說 包好 ……目測純屬記者豬隊友標題黨……報道裡面寫的是符合臨床治癒標準出院,這個和臨床路徑要求是一樣的。
Update:與其說單病種付費是臨床路徑的升級版本,還不如說是診斷相關分組(DRGs)的初期版本……
http://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mingxingli_61915862.htm
這個是好醫生網站上關於DRGs的介紹,算是通俗易懂了。
來說相對於單病種對於主診斷搞一刀切,DRGs會更多考慮相關相似疾病以及相應併發症作為分組的依據,更具有可操作性。
Update 1.10:
@鄧鉑鋆的回答里提供了一個思路。在醫療資源是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實施單病種付費,進一步促進分級診療,改變目前的醫療資源分配情況。這個思路很有意思,而且提示了衛計委可能試圖減少醫保支出,或者說增加醫保資金的利用效率。但是我不贊同他的改變方向,即減少公共醫療資源,擴大權力或金錢獲取的醫療資源。個人覺得分級診療所對應的應該是治療導向的,小病小治大病大治,充分發揮社區醫院,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私營醫院各個階層的作用,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非三甲不看非專家不看之類的……不過這就是另一個題目了而且是很大的題目而且這樣的制度問題難有定論吧……Update 1.12:最近開始說規培之外還需要專科培訓的事情。怎麼說吧,結合這個問題的話,可以說衛計委正在試圖向人民群眾提供質優價廉的醫療服務……不過是以增加醫生(自身)的培養成本為代價。這種半吊子的事情真的有好好規划過么……很好啊,以後肺癌和直腸癌的就可以等死了,你有錢當地醫院都不會給你治的。
比如,你子宮肌瘤來的。發現你有糖尿病,謝謝,糖尿病,請出院以後自己再來住院。以此類推,啥?你還有高血壓,冠心病,我不收。
歷史告訴我們:減負無論對於學生對於看病的對於……其實就是減少支出……so要麼在這個科目上省點,在其餘方面扣2倍要麼……把醫生逼走
實習的時候在一家三甲醫院,當時剛開始施行單病種。但是是市醫保才實行。有天晚上通知有台闌尾的急診,然後我們就開始等,半個小時後接到電話說不做了,因為醫保有問題。 還有就是膽囊炎,本來做腔鏡創口小,手術時間短,但是因為單病種,所以就沒醫生願意給市醫保做腔鏡。。。因為超出費用就是醫生承擔。。。so。。。誰受苦呢
不邀自來。
首先,開展開展單病種結算是加強醫保管理能力的背景下進行的改革。加強醫保管理能力的一個方面就是改變醫保的付費模式,引導醫療機構和病患適度醫療,節約成本。醫保的付費模式有很多,其中包括: 從圖中可以看出,每種付費方式的特點、激勵內容、優缺點都不一樣。簡而言之,付費方式僅是工具,關鍵是根據國家或地區的衛生體系和改革的目的選擇適合自身的付費方式即可。其次,從圖中可以看出,單病種付費能夠減少服務項目,縮短住院日,降低醫療成本及控制醫療費用等優點。這些應該是我國許多地區改革中都喜歡採用單病種付費的原因。但需注意的是沒有哪一種支付方式是完美的,每種支付方式都是有缺陷的,單病種付費也不例外。單病種付費會影響醫療服務質量,尤其是對涉及併發症、多種病症與一身的患者而言,這種付費方式有很多弊端。同時單病種付費會要求醫院和醫生更多地使用臨床路徑,診療標準化。醫院管理者也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在成本管控上下功夫。
最後,以上是理論分析。我們常常將說醫療服務的特殊性是有一個三方關係,即病人、醫保和醫療服務提供方。其關鍵在於醫療服務不是本人付費,而是醫保付費。那麼就存在這三方博弈。我沒有具體看過泉州開展單病種付費改革的具體情況,但毋庸諱言的是支付方式的變革不僅需要醫保方一方的提升,也需要醫院管理水平的提升,患者也要逐漸習慣付費方式的變革。只有三方相互博弈,共同提升,才能形成一個比較好的局面。如果只有醫保方單純的改變,醫院不作出改變。就會引發兩種情況,要麼醫院經營不善尋求政府的幫助或破產倒閉,則患者看病難的問題增加;要麼醫院明面上或私下抵制醫保的變革,醫保的改革形同虛設,最後醫保穿底,則患者無錢看病,看病貴問題增加。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醫療體系需要的是一個相互監督、共同成長的生態,而不是某一個方面的獨角戲。
如泉州地區能做到,則長久發展。如不能做到,就算一個方面呈現出比較好的結果,也是來自於對其他角色的壓榨,衍生其他問題,問題不斷。
延伸材料:
最近關於央視曝光後,醫生回扣的問題討論沸沸揚揚,醫療領域的各方都對板子打在自己的身上感到委屈。在這裡提供一個新的角度,我的導師在較早的時候便提出政府主導兩維五圈醫療服務治理機制的理念,將五方共治的治理理念引入醫療體系。我認為是在未來比較理想的治理理念,貼出來供大家參考。具體內容可見書《醫療服務治理:走進管理型醫療》請看清一個問題,按單病種收費的實質並不是「病人看這個病只需花費固定數額的錢」,而是「醫保局只給這個病人報銷固定數額的錢」,個中差異請自行體會
看病醫院要賠錢肯定就不看了唄!往北京,上海推唄!
推薦閱讀:
※為什麼醫院周末不能正常營業?
※為什麼現在的醫院一點小問題就讓人做各種各樣的化驗檢查?
※如何理性看待衛計委為解決兒科醫師,急診醫師緊缺而採取的執業醫師考試定向加分錄取政策?
※醫生喊窮,病人喊貴,錢都讓誰賺了呢?
※我國醫療體制究竟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