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在國外留學生活的中國人,圈子裡還都是中國人?
謝邀,
現在美國的一些大學中國留學生已經超過10%。中國留學生組成小團體我覺得有很多原因。有些中國留學生,尤其是剛到美國的(所謂「FOB」, Fresh off the Boat),對美國不熟,所以到美國尋找熟悉的人(中國人)和熟悉的東西(中國菜等等),這我就能理解。當然,中國留學生有各種各樣的,並不是所有的中國留學生都組成小團體,圈子裡只有中國人,這是題主的錯覺。很多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圈子裡有美國朋友,很多是認真地試圖融入美國文化,和美國當地然交朋友。
我覺得任何一個人在自己祖國之外不同的文化的適應能力取決於幾個因素:
? 他對新文化的興趣度(部分中國留學生根本不對美國文化感興趣,他們去美國只是為了獲取最佳教育而已)? 畢業以後打算留在海外還是回國(打算回中國的留學生不需要去適應美國文化,交美國朋友,但打算在美國讀研,工作,生活的中國人融入美國文化有了更大的需要)
? 英語水平(說實話,很多在美國留學的中國人英語水平不是太高。對他們來說交當地朋友很困難的)? 當地美國人對「外國人」的態度最後那點我再解釋一下。不是所有美國人,所有外國人都像我這樣對國外的人,國外的事這麼感興趣。很大部分美國人和外國人恐怕蠻排外的,就是鄙視國外的東西,國外的文化,國外的人。 他們根本不想和外國人成為朋友。很多美國人也脫離不了一些從以前留下來的對少數民族的偏見,在大學自己都組成以民族為主的小團體,比如白人小團體,黑人小團體,亞裔小團體。美國大學生去國外留學像中國留學生一樣也會組成美國留學生小團體。我是在英國留學的,身邊很多英國朋友,當然還不乏法國、德國、俄羅斯等各國朋友,其實,想融入國外,是有技巧的,方法如下:先看看關係圖,想要融入,要突破幾層關係。
好了,技巧這是這些,如果回憶起其他的,我會再來補充噠~
更多好玩的,大家可以來這裡看看,我們最近開放內測咯,名額有限→ 阿波羅,海外留學好助手!http://www.abroadapp.cn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說留學生, 即使從小移民的中國人恐怕也融不進去。(正是本人)
12歲移民。靠著玩qq中文保留了,就是普通話有點爛。
英文達不到native level 但是能聽能講能寫成績過得去。1. 語言:偶爾白人賣(zhuang)弄(bi)一下學識說幾個冷門vocab你就只能猜猜意思。有的是不知道你沒到這程度(大學裡很多愛那樣講話來讓自己逼格高一點的)。 很多笑話我真心聽不出笑點在哪可是別人都在笑你就只能在旁邊乾笑...呵呵(why does the chicken cross the road?)我至今十年了還沒搞清楚為啥好笑。
2. 話題:大學裡想要有話題首先你習慣得和他們一樣,比如早上洗澡先吃早餐再刷牙看美劇看football看校隊看金融財經政治各種報道看校報還要留意其他朋友的八卦等等等...這些要達到不容易啊好吧即使你都做到了,偶爾人家聊天說起小時候看海綿寶寶的一個老梗你也懵了。(好比中國人突然說起葫蘆娃然後說蛇精然後又說起了蛇精女又說起了某某同學整容然後....歪果仁怎麼接呢)
3. 文化:各個地方的文化都不同.. 比如兄弟姐妹會入會會各種挑戰你啊(我們這有要求新人剃光頭或者裸奔的或者裝動物的),然後有空各種parties啊就是聊聊天喝喝酒我覺得好無聊....
前方吐槽
4. 做事方式: group project 最能體現,比如有project要我們模擬運營一個公司然後賣東西算各種financial statements,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meeting會很快,就是把價格模擬好成本定好然後銷量定好,基本可以回去各做各的部分,然後出乎意料的是啥!!第一個meeting用了5個小時!!!天!我們做了啥?他們在糾結我們公司要賣啥啊!!賣電器還是grocery啊!!我暈啊!!賣什麼簡直和這project沒半毛錢關係啊!!然後花了一個半小時覺得了要開個retail grocery store之後開始給商品定價格啊!其實完全可以說我們只賣一種青菜啊who cares!!但是他們又開始討論裡面應該包括啥啊!!然後各種上網找價格啊!!不是找一下啊!!是各種網找找到最便宜為止才罷休!!(比如我完全可以說我們家雞肉賣5刀一磅,他們非要去walmart aldi target都找過價格說他們賣3刀我們別賣那麼貴)我重申啊!!我重申啊!!這個project目的大概是 我賣xx,價格oo,成本bb,銷量jj,然後做一個月的收入啥的報表...
所以每次有group project我都是膝蓋擦眼淚....這也許是他們的認真做事方式,但我等low b真的不太能接受...為什麼假設到了國外圈子裡應該都是外國人,Why?我們想過這個假設是不是實際,有多少道理否?
實事求是地說,咱們都不裝,西方的生活方式,交際習慣,人際規則和中國的,根本南北極,有本質不同,入鄉隨俗不錯,但入鄉隨俗不等於放棄自己,以別人為尊。兩個人的距離本就受先天和後天各種因素巨大影響,文化本身不同甚至相對,相處不到一塊兒去本來就很自然。怎麼辦,表面相處著唄,這已經夠入鄉隨俗了。
我看還是中國人的「融入」思維在作怪,潛意識裡還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多少低那麼一點,不融入那個圈子,自己就不完整。
在中國至少也有幾十萬外國人,他們中有幾個圈子裡「都」是中國人的?恐怕狀況也跟國外的中國留學生相差無幾,有些有中國朋友熟人沒錯,但遠達不到把中國人圈子當自己圈子的程度,說個不好聽的,文化的隔閡永遠是存在的。
人本來就是抱團的,這就是人的文化屬性。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有的人確實是特例,只不過我在國內碰到的外國人和在國外碰到的中國人,都沒有這樣的特列。
我們問這種「為什麼」的問題,有沒有想過這背後的前提和假設,是不是站得住腳?圈子裡都是中國人有什麼不合適了?
留學生的生活方式,個人傾向,價值觀,各有不同。
有人認為國外的生活很空虛;但也有人卻認為國外的生活很精彩。
有人認為同胞的圈子是生活的必需品;但也有人認為交不同國家的朋友能豐富自己的生活。
有人認為中餐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唯一選擇;但也有人認為嘗試各國料理,是一種勇氣和樂趣。
有人對國內的生活產生莫大的懷念之情,每逢假期必然回國;但也有人享受著在假日中馬不停蹄的領略異國風光;
中 國,是留學生輸出數量的頭等大國,大量的人才,必然每個人的思潮都會有所區別。對於中國的看法,對於海外生活的印象,對於假期的安排,對於學習的科目,這 些都是沒有優劣之分的,因為,這是選擇的結果。沒有任何一個人,跟別人有著重樣的生活經歷,因為如此,每個留學生,都有自己的立場,都有自己對於事物的一 套觀點。
除了一些黃賭毒俱全的人,我認為留學生之間,即使在立場上對立,尊重一詞,總是需要反覆提起。因為國人一直有著內鬥的毛病,不僅是在柏楊的書中被大書特書,甚至在香港電影《古惑仔6》都有幾個鏡頭,即使他們不是留學生,只是到海外慶祝友人結婚的古惑仔。
誰願意各國人,圍成一圈,看我們的笑話?
無論是持有哪國護照,無論是對中國有何等看法,我們都是中國人在海外的代表。大家之間,雖然有可能在很多立場上對立,但是基本的尊重,我認為還是要有的。畢竟沒人能把自己的態度強加在別人身上並且爆發語言與行為上的衝突,豈不是庸人自擾?
道不同,不相與謀,我一直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因為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責任,結果,都有自己承擔。所以,為什麼不能讓我們這些各國的留學生之間,少一些互相的詆毀,指責,謾罵,而多一些理解,寬容,尊重?
謝謝大家!
因為英語不好
許多人都覺得出國後應該是外國友人環繞,天天party,日日happy。可事實是,出去之後中國人扎堆,每天的娛樂就是一起涮火鍋。
大多數人(你看我還得加個限定詞)不是不想融入,是口語爛的一逼,自己就沒有自信和人家communicate,自然就選擇墮落在母語的土壤中了。何況現在中國留學生到處都是,這種情況也就更加普遍了。
其實交朋友這件事,種族差異還有文化差異都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語言差異,差異到聽不懂彼此在說什麼。連溝通都做不到,何談交朋友。
我在英國留學有兩個圈子,一個是由德國姑娘和她男票,法韓混血姑娘,俄羅斯日本混血小伙,台灣妹子,香港妹子和兩個大陸妹子組成的。另一個是由來自江蘇、湖南、安徽、河北、江西的中國朋友組成的。
如果真要說兩個圈子有什麼差異,其實就是聊天的時候聽不聽得懂「梗」罷了。除此之外,大家在一起吃的玩的真的沒什麼不同。就像泰國的小夥伴也很吃得慣我們做的菜,法國的小夥伴學麻將學得也很快,德國姑娘也很愛和我們聊八卦,大家也會一起去旅遊,也愛在formal上自拍。
我承認所謂歧視,所謂文化壁壘確實存在(比如德國小伙有點摳連幫我們代付之後把錢還他這件事也不是很樂意),但是只要你願意去交流去溝通,交朋友沒那麼難。在國外留學,大家都是外國人。
怕的就是有些中國姑娘或者小伙,口語可能確實抱歉,還不願意去練習。說出來的話別人聽不懂的時候不再繼續努力去表達,而是害羞地拒絕交流。寧願待在中國人的小圈子裡,用中文聊八卦,和中國姑娘逛街涮火鍋。久而久之,在別人眼裡就真的坐實了報團的現狀了。
當然,如果你真的覺得只和中國人玩開心,只有中國人才能交心,只有中國朋友才是之後可以長期聯繫的夥伴,那大可以報團湊在一起。
可惜的是,有些人明明心裡覺得和外國人玩更酷,明明想在朋友圈裡曬幾張老外,卻連聲morning都說不出口。
講唄,練唄,都是chinglish,誰英語好過誰啊。喜歡就融,不喜歡就不融,為什麼一定要融入呢?
大家對融入的定義都不一樣,如何討論呢?看回答里有從小移民的覺得難融入,也有國際學生覺得自己已經融入,所以你開心就好啊,也不一定非要融入或是怎樣。
其實我想說,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希望能夠結交一些外國朋友的,不然總覺得和在國內讀書有啥區別ˊ_&>ˋ不過說真的,歪果仁和我們從小長大的環境不一樣,有的時候確實比較難找共同話題啊,尤其是剛出國的那段時間,聽不聽得懂人家說啥還是個問題,有時間不知道回啥就只會說「yea yea」,然後人家也覺得挺無趣就懶得和你說話了哈哈哈。其實我在學校碰到的大多數歪果仁都很好啊,記得第一天到學校的時候迷路就向兩個美國小哥問路,結果人家特別熱情的就那我送到要去的地方啊啊……(有點扯遠了美國人的圈子真正要融入很難,人家對你笑笑打招呼也就是表示友好,很少會真的把你當好朋友的。這時候在國外見到國人還是感到很親切的,至少可以寂寞的時候一群人嘎嘎珊瑚打打鬥地主,有啥不懂的時候問問別人交流也方便。但總是在中國人的圈子裡混也不好,留學生的圈子,呵呵。還是很慶幸選了美國室友的,她是個很可愛的人,而且不同於很多美國女孩是個比較保守的人,從來不帶男生回寢室(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啊!),並且她在生活上給了我很多很多幫助,啥活動都不忘拉上我。有一次我跟我室友說到,我覺得很多時候美國人不願意搭理我們中國人,因為我們反應慢又說不好。但她的意思是並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不該在交朋友時抱有這樣的stereotype。我知道部分原因是個人性格問題造成的,當和一群美國人一起時因為插不上話就一聲不吭,別人並不懂你為什麼不說話,只覺得你這個人很高冷,自然也不太會和你說話了。
其實也不盡然。我有三個圈都融進去了。一個是中國圈,自然沒問題。一個是美國圈,因為我們系就我一個亞洲人,自然被逼著融進去了。還有一個是各國的國際學生和部分美國人組成的圈,因為參加了一個文化交流組織所以一直在裡面。三個圈都混得很好。
在正式回答之前先聲明一下,「圈子」的文化現象絕不是中國留學生獨有的,這個鍋我們不背。
黑人也和黑人玩啊,歐洲人也和歐洲人玩啊,只是因為種族原因,我們壓根分不清他們是老美還是老歐啊。再說了,找尋落腳點與歸屬感,這是背井離鄉的人最自然的舉動。我們在生活中互助友愛、攻克難關,這是懷鄉情結的最好詮釋。連國內的大學校園都有「老鄉會」這種組織的存在,那麼「中國圈子」在國外的形成更是理所當然的了,畢竟自己的圈子自己最熟悉。那些覺得中國留學生喜歡抱團還不是因為我們中國留學生太多了,不信你到我們USC去看看,我們班一半的中國人,一半的印度人,還有少部分美國人,你覺得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問題了會去找美國人還是印度人還是國人?
我們班那些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也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只不過人數少,沒我們中國留學生的人數龐大而已,這都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和社會的普遍問題,不應該被片面化。再說了,我們的圈子裡也不止是只有中國人,我也有外國朋友,我的室友就是美國人,心腸很熱,人也很逗。當初本著去美國留學就要找美國朋友的心態,他看我孤零零的一個人,就想和我做朋友,和我合租,我的英語水平就是跟他待久了變好的,他愛吃我做的中國菜,也學會了用筷子,有時候還會讓我教他簡單的中國菜,所以他和我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我們圈子裡很少老外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語言,一個是文化,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的。很多中國留學生很小就開始學習英語,在來美國留學之前也接受過重重考驗。但是通常來說,這些學習和考試都局限在記憶單詞和語法規則上,而不是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在地化語言。我們只是記住了很多單詞,但是卻沒有實際運用,所以面對老外,會有些缺乏勇氣。不僅如此,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最艱難的部分是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細節,比如如何開始一段對話,討論什麼話題,如何交談才能不拘禮節又友善,就連去餐廳點個餐都只會用this,this and this。
而且就算你語言真的很好,你也不能解決一些可能帶來麻煩和誤會的文化問題。本土學生的俚語和笑話如果說話人本人不解釋,我們不經過研究是很難迅速理解的。有一次我和我那個美國室友在做一個兩個人的小項目,那時正是國內的春節,在我們眼裡,中國農曆新年對中國人的意義就跟聖誕節對美國人的意義一樣,但是我的室友仍然想要在那個夜晚繼續我們之前的項目,這種文化上的差異讓我很難去跟他解釋這個節日的重要性,結果那幾天我的心情都不太好。
所以,當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時,過於客氣、客套的交往是異常緊張的,或許註定是會出錯的。中國留學生和外國人的交友之路是道阻且長的,想要融入外國人的圈子是很難而且很痛苦的,我們到國外去留學是學習的,不是成天想著怎麼融入外國人圈子的。我們中國留學生多,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圈子裡排解寂寞,和身邊足夠多的祖國同胞在一起可以讓我過的很自在,我不會想要也沒有必要非得強行和無法互相理解的外國人做朋友。
在中國人的圈子裡如何,在外國人的圈子裡又如何?韓寒有句話說的好,什麼圈到最後都是花圈。能讓自己覺得舒適的圈子才是我們的圈子,我們不是不想融而是不樂意去融。
其實融不進去都是相互的。
我在日本留學,見過不少歐美過來交換的,他們也都是美國人跟美國人玩,歐洲人跟歐洲人玩,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我也跟一批日本人一起去美國交換留學過。在美國,也是日本人自己一個小圈玩,我直接融入當地的中國人圈子。
身在海外,和當地人的交流、異國文化的體驗當然重要。
但圈子這種東西,三觀不合就算你硬要混進去也玩不開心嘛對不。保持open mind做好自己就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左傳·成公四年》
曾經有個朋友問我:我看你的微信怎麼都是和中國人,你在國外沒有外國朋友嗎?我一愣,然後默默地說:那些和外國朋友的照片都在非死不可… 當時這麼說,不排除一部分想假裝自己很融入的可能,但是確實一些照片發微信也沒有什麼用,就給朋友造成這樣的錯覺。現在看法開始轉變了,我沒覺得非要融入,一個中國人的圈子裡有一幫中國人不是很正常嗎,也沒什麼好奇怪的?本來人類就有尋找social identity的先天趨勢,而且asian culture還把我們培養的比較collectivism,在國外和其他中國人可以更容易玩成一片在正常不過。最關鍵的是,我覺得我們的文化最棒,沒必要為了融入就去強迫自己執行其他文化。曾經嘗試美式生活,但是去party、玩遊戲實非所愛。今天還和兩個美國同學炫耀我要過中秋節,她們都很好奇月餅是怎麼做的,就醬~
個人意見,簡單地說,,就是混不進去,畢竟文化差異,以前兼職店裡好幾個CBC,他們是中國人但在這邊長大,他們看脫口秀,,笑的不行,,我聽得懂,可是笑點完全找不到,,CBC已經這樣,更不要說土生土長的老外,
在中國的老外,大部分時間也是跟老外混啊。人都是一樣的,有可以輕鬆相處的人群,為什麼一定要自己找不痛快非要強融。
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分為兩點說:
1.客觀上,國外大學比較自由,沒有強迫國際學生融入當地文化。去國外上過大學的都知道,住宿多的是單人間或雙人間,還可以自己選室友,上的lecture幾十百來號人,基本陌生人不會有什麼交流,也沒有班級,沒有強制參加的集體活動,你不去尋找機會的話,沒人和你說英語乃至說話都正常。如果國外大學學國內,四人隨機宿舍,一起軍訓旅遊選班委入黨,恐怕你沒幾個外國兄弟都難是不是。。。?2.主觀上,留學生整體素質並不是很高,這就有兩個問題。一是很多留學生英文水平捉急,上課聽不懂作業看不明白,只能和自己人抱團。二是最關鍵的一點,很多人沒有走出自己comfort zone的決心和勇氣或者是意願,怎麼舒服怎麼過,社交活動這塊兒都是渾渾噩噩過去的,國外很自由,有時候你不逼自己一把就隨波逐流抱團去了。再加上國內從小灌輸的比較狹隘的民族主義,大部分留學生在國內也缺乏與其他國家的人交朋友的經驗,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偏見和排外思想,並不願意和當地學生交往,這點從其他一些回答里也看得出來。此外我再說幾句,看見不少差不多先生也來答題了,希望你們先去了解下國內大學和國外大學對待國際學生的差別好不?國內大學留學生是分開授課分開圈養的你們不知道嗎。。。?甚至很多留學生想和我們中國學生一起同吃同住還被拒絕了你們不知道?歐美畢竟是移民國家,人家各種膚色從小見的多了,也沒抗日神劇中國夢輪番轟炸,論排外還是我天朝更勝一籌好不好?
還有些人認為融入當地文化與當地人交往是沒有必要的,對此我舉雙手贊成。但是失去一個與不同的人交流,體驗一個不太一樣的世界的機會也是個可惜的事,對不對?很能理解抱團現象,在外生活艱難,大家抱團會容易一些。也清楚融入native群的困難,那些在外幾十年的老留學生最鐵的朋友也還是華人。但我要說的是,融不進native圈,可以和國際學生玩啊,大家都是身在異國,很多東西都感同身受。我常玩的朋友就有土耳其人和日本人,至少能在一起練練蹩腳的英語。融不進去是客觀原因,但願不願意融是主管的,我清楚當地文化對外來文化是存在一定排斥和歧視的,這是人之常情,中國各省還開地圖炮呢。但別在意它,放鬆自己,去盡量交朋友,他們首先是人,而後才是native people。
我來補充一個吧,現在高中正在美國交換一年。田納西州小城只有我一個中國交換生,然而地區的交換生組織聚會的時候,很明顯的,在大家之前都不認識的情況下,亞洲來的(日本印尼泰國中國)刷的組成了一個圈開始聊,歐洲來的組成另一個圈,兩個圈沒有交集。即使後面大家熟絡了,各個圈內也要更親密。所以我一直覺得,人真的會憑種族外貌聚集的。。。在遙遠的異鄉碰到同胞的感覺真的不一樣。
因為我們樂意
推薦閱讀:
※碩士畢業有可能拿到20萬年薪嗎?
※加拿大留學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如何看待多倫多大學眾多華人補習機構的瘋狂崛起?
※對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有哪些好建議?
※澳洲留學,我應該怎麼定位我的課程和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