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五年臨床怎樣可以進入協和讀研?
具體該怎麼努力
病史敬悉。謝邀。
不是是嚴格意義上的回答問題吧,就簡單說說我有幸參加協和醫院第一屆暑期夏令營以及後面推免經歷。
既然說是經歷,難免一些個人觀點評述摻雜其中,請選擇性忽略,不能提供乾貨,深表歉意。
2014年協和經歷流程圖:6月末準備材料申請夏令營→7月中旬公布營員名單→8月初參加夏令營;9月初申請推免面試→中旬公布推免名單→9月末推免面試,現場公布結果。協和醫院第一屆夏令營和協和醫學院推免的關係,後面詳說。
一.準備材料
8月夏令營
2014年8月1日至3日,協和醫院(不是協和醫學院)組織了歷史上第一次暑期夏令營活動,主要活動是參加論壇(填場子…不過見到了施一公併合了影)、參觀協和醫院檔案館、夏令營晚會、參觀所報科室、導師見面等活動。申請夏令營的相關表格大約在一月前發布在協和醫院教育處的網站上醫學教育 - 北京協和醫院
(去年夏令營相關表格已不見)需要準備的材料我記得有:
1.夏令營活動申請表,表格主要包括個人基本信息(照一張清爽的一寸照片),班級/年級排名(排名未出的話自己估計一下),感興趣的專業,個人簡歷,獲獎經歷,社會實踐情況,科研經歷等;
2.學生證複印件;
3.大學期間成績大表(需要在臨床醫學院書面申請後到醫學院教務處再申請);
4.英語成績證明,主要是四六級複印件(這裡插一句,協和那邊讀研的話,如果近2年CET6大於**500?550?研究生免修英語,所以建議今年12月份再考一次);
5.獲獎證書複印件(獎學金、各種活動證書等等);
6.寫一篇2000字左右的科普文章(實習感悟,醫學人文,醫患關係,有趣的病例…大概主題任選一個,如果自己寫過綜述、發過文章什麼的也可以的)。
以上材料需要紙質版一份寄過去,還需要一份電子版PDF格式發到指定郵箱。之後就是等待上述網站公布營員名單。入選後方可參加。第一屆夏令營安排吃住,不報銷路費。但認識了新的小夥伴,見到了男神施一公先生,非常開心!獻上合照!
夏令營活動細節就沒必要說了,這裡仔細說說我理解的協和夏令營舉辦的目的和意義。
第一屆協和夏令營不同於北醫復旦的,雖然是在搶生源的熱潮中舉辦,但未許諾預錄取。羅嗦幾句解釋下【推免預錄取】:每年9月中旬我校(上海交大醫學院)公布推免名單,9月末10月初各高校進行推免面試,如果在7、8月的夏令營中拿到預錄取名額,就不需要參加該校的推免面試,直接獲得該校推免名額。可以想像拿到預錄取很爽心!雖然去年教育部發文明確不允許各高校以夏令營之名發推免預錄取名額,但落實總是問題,所以北醫、復旦一如既往地發預錄取(估計比例至少佔推免總名額的一半)。
協和不許諾預錄取,很可能是第一次舉辦,經驗不足,不比北醫復旦,歷年如此。協和研招辦老師解釋說是,嚴格按照教育部規定執行,不予預錄取,但也承認舉辦夏令營有選拔優秀研究生源之目的,會影響到10月左右的推免,可能優先錄取,畢竟營員也是從數百名申請者中選的120人。當我真的參加了9月末的推免面試後,回頭想夏令營對推免的影響,唯一想到的就是9月初申請協和醫院推免面試的時候,在線填寫協和醫院的申請表時有個「是否參加過夏令營」的選項,但究竟權重多大,不得而知。不過,確實沒發現身邊有參加了夏令營而不得的,有些參加了夏令營而沒參加推免面試,還有不少是沒參加夏令營同樣如願協和。伯仲之間,無法權衡。
所以說,協和夏令營本質上很不同於北醫復旦及其他院校的夏令營,至少2014年如此。所以推免需要的自我介紹,專業外語文獻閱讀之類,夏令營期間不需要,就是一次協和旅行。
列表比較一下協和醫院第一屆夏令營和其他院校的區別:
舉辦時間
活動內容
與推免的關係
實質
協和醫院夏令營*1
8月初,差不多是最晚進行的
講座,參觀,晚會,非正式導師會面
無必然聯繫,承諾營員在推免時優先錄取
摸底,為十月推免做鋪墊
復旦北醫夏令營*2
7月
筆試、面試,實際就是推免的預演
直接關聯,拿到夏令營預錄取後無需再參加推免
模式成熟,就是搶生源
備註:*1.此次夏令營屬協和醫院單方組織,後面的協和醫學院推免面試,是醫學院系統招生(包括阜外、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整形醫院等),當然協和醫院無疑是比例最大的部分。
*2.這種夏令營模式對招生方和報考方各有利弊。招生方「搶生源」就有被「預錄取」同學放鴿子的可能,我們選擇多但有很多未知競爭風險,畢竟招生方選擇很多。
夏令營的情況大概啰嗦這些。但!但!但!必須聲明的是,如果今年有第二屆,會不會因為有舉辦第一屆的經驗,舉行類似北醫復旦的包括筆試、面試選拔內容的夏令營,直接擇優發放預錄取來搶生源?緩和後面的推免工作?很難說。
9月末推免
結束了夏令營之旅,總覺得不比參加北醫復旦夏令營的同學來得直接爽快,然而,最大的幫助就是堅定了自己報考協和醫院的想法,病歷、教授、圖書館作為協和「三寶」吸引力極大,還有牛導師、靚學姐、好學長等等等等。
隨後就是系統認真地準備推免的筆試面試了(很多同學夏令營之前就準備好了)。主要包括筆試40分(涵蓋內外婦兒,神內和診斷),面試60分(簡歷,自我介紹,專業英語)。
1. 筆試部分。
上機考40道選擇題目,我當時考前諮詢的學長建議我重點複習內科學和診斷學,比例較大,但考過一次個人感覺內外婦兒和診斷學比例差不多,神內比例不大。不少題目是小的病歷分析,時間充足。因為是機考,題目應該是隨機選的,個人的一次機考經歷說明不了什麼的,多看是真理。
2. 面試部分。
面試內容和形式,各個科室不盡相同,但主要內容大同小異,面試時間和地點,各科室都不太一樣。基本外科面試就安排在筆試當天下午。多數準備了英文自我介紹,不過答辯秘書入場後進行一分鐘中文自我介紹。面試之前抽籤決定出場順序。面試在一個圓桌會議室。
說說面試過程。進門後坐下,面前桌上有一張白紙,圓桌左右兩側是科室招生的導師們,六七位,答辯秘書把我提前準備的簡歷遞給每一位導師後坐在我正對面,手裡飛快地開始記錄。第一環節簡單自我介紹,雖說之前被告知一分鐘左右,個人感覺時間也沒那麼嚴格,沒有計時的,我大概一直說說說,感覺老師們也沒有打斷我的意思,說了大概兩分多,無奈一句「大概是這些,謝謝」。當時很遺憾沒有多準備些。隨後,導師提問環節。先是問問我對科室了解多少(開放試題,不好回答),我說了點科室歷史和幾位大師,和一項比較新的研究。針對我的簡歷和自我介紹老師們也提了幾個問題,比如做過什麼科研嗎?因為自己參加過一些臨終關懷的活動,問我怎麼看待安樂死。還問了家鄉哪裡,父母幹什麼的。第三環節,考查專業英語。導師讓我翻過面前這張白紙---一篇文獻,關於胰腺癌的(坨坨猜到了,因為B報的導師是研究這個方向的,難以置信的是這篇來自2010年NEJM的文章就是我檢索到的幾篇之一),一頁A4紙,大體均勻分成三部分,我被要求朗讀第一部分。問題來了,閱讀理解沒問題,大聲朗誦,真是沒準備,口語不好,更少朗讀專業文章,讀得很不流暢,pancreatic這個單詞反覆讀了幾次,都快口吃了,還逗樂了答辯秘書。讀完後,導師要求把紙再翻過去,說說自己都讀了哪些信息。我當場蒙圈兒了!之前很多人提供的信息都是閱讀並翻譯一段專業英文,「閱讀再回憶」的形式有些新意的,也有點兒難度。個人面試結束。
所有同學面試結束後,等導師們打分商量結果,等了一個多小時。基外是15?選8,經歷了一番篩選、調劑後,幾家歡喜幾家愁,不過這事兒總算是告一段落。
算是針對面試的幾點建議吧。
1. 筆試沒有好辦法,擠時間多看看書,或者多刷些選擇題目;
2. 自我介紹準備1-3分鐘的內容,中英文都準備一下,內容應重點突出且有彈性,少可一分鐘簡潔明了,多可三分鐘充實有序;
3. 專業英文建議平時就多讀起來,練練朗讀也不會吃虧,洪亮清晰應該是老師們最喜歡的了;有明確報考方向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閱讀;
4. 導師提問環節,一般都會問為什麼報考我或選我們科室,對專業有哪些了解,興趣愛好,家世背景什麼的;再者,就是仔細讀讀寫好的個人簡歷,想想針對簡歷中突出的內容可能提那些問題;
5. 科研經歷什麼的還是很重要的,有最好,沒有的話,可以近期找老師指導寫一篇綜述之類的;
6. 個人感覺學校背景有加分,只有八年制的協和,招研究生復旦交大是不錯的選擇,自信飽滿的精神面貌拿出來!(診斷依據:我面試的表現並不理想,還是錄取了。)
以上種種是根據個人經歷、針對性較強的幾點建議,隨便看看吧,能有幫助更好。
二.其他一些注意的問題
1.
進入五月各院校夏令營預熱中,請多關注人人或相關院校教務處信息;
2.
各院校需要準備的材料大同小異,認真系統準備一份材料(主要是個人簡歷和各種證書複印件,成績大表複印件),如果申請多校,會反覆用到。
三.選擇的推薦
這個點我沒怎麼明白,就按自己的理解寫啦。
1.專業的選擇。
如果不是一心熱愛某個學科,專業的選擇永遠是個難題。大概列舉一下我班同學專業選擇的分布:專業+人數(男/女)
骨科4(4/0)心內4(3/1)消化3(1/2)普外2(2/0)整形2(0/2)眼科2(1/1)
腎臟2(0/2)泌外1(1/0)心外1(1/0)胸外1(1/0)乳腺1(0/1)皮膚1(0/1)
從我班的選擇分布,再聯想到協和,我有幾點想法:
I.傳統的分布格局。一般情況還是外科男生多,內科女生多,另,女生選的外科多是眼科、整形、乳腺等科室,男生選的內科多是心內、消化,這樣的分布必有其合理性,畢竟都是大家反覆思索後的最終選擇。
II.協和醫院有點兒不一樣。協和外科系統像普外、骨科、胸外這些外科女醫生不少,喜歡外科的女生在協和機會應該不少,至少比RJ多一些(認識的在RJ讀普外科的女研究生後面都轉其他科室了,原因不能知曉);
III.與主題無關的吐槽。實習醫院似乎對選擇有些影響,我班推免的同學中,沒有人選血液、內分泌、神內,繼續在RJ讀研的也不多,很奇怪的現象(原因不能知曉)。
2.導師的選擇。
協和醫院會及時地把明年招生的導師名單公布在教育處的網站上,包括招生類型、招生數量等信息,導師的研究方向可以通過PUBMED、萬方、維普、知網等網站檢索其文章來了解,再結合自己的興趣點選擇。其實,這也是個不小的工程。不少同學是根據導師名氣進行選擇的,往往會有幾位同學報考某位院士或是院長,小導師沒有人報,所以,這也是要考慮的一點。如果有興趣,建議招生名單里的導師都瞄一眼,感興趣專業的導師重點查查資料。
導師鎖定後,就是發郵件(郵箱在導師發表的文章中都有的),介紹自己,最好約時間見面。協和夏令營的導師見面,各個科室差異很大,不少同學都是提前約好時間去導師的門診見了導師,我報的基本外科是專門安排了招生導師和學生的見面,但在「不許諾預錄取」的原則下,見面會就是做個自我介紹,簡單聊聊,隨後導師說一句「大家都很優秀,歡迎十月份參加我們的面試」。
其實,這裡有個很實際的問題,是選牛導師,還是選牛醫院,很多同學贊成前者,我班也確實有不少人選到院長、科主任。如果你覺得一個平台重要,就選好醫院,如果你覺得名師重要,選上的可能性也不小。有人說,選院長也是科室小導師帶,有人說,萬年見不到自己的導師,也是他的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四.北京和上海醫學生培養差異
只是自己了解到的,可能有片面或者不準確的地方。
科研型
專業型/臨床型
基地研
備註
上海
主體,多數保研同學在上海的選擇;在讀期間主要在實驗室;畢業後參加規培,碩士博士規培的年限和期間待遇略有不同
少數,個別保研同學在上海的選擇;畢業後規培(目前是這樣),同科研型
部分保研同學在上海、多數未保研同學的選擇,培養形式類似於「臨床型」,主要以「規培」住院醫身份工作,算是「臨床型」研究生與「規培」住院醫師的結合產物
據說上海的臨床型很尷尬
北京
少數,個別保研同學在北京的選擇;在讀期間主要在實驗室;畢業後據說規培5年?,於是就很少做醫生了?
主體,多數保研同學在北京的選擇;在讀期間以臨床技能鍛煉為主;畢業後據說規培1年?據說目前正努力與規培結合,類似上海的基地型?
不存在或者不知道
據說北京的科研型很尷尬
在上海無論科研型還是專業型,都是「學生」身份,而基地研是「職員」身份,要簽署培養協議什麼的,但培養合格後予以碩士學歷、學位證書、規培證、醫師資格證,所謂「四證合一」。在北京,科研型和臨床型區分明確,臨床型在讀期間多數在臨床上輪轉,默認「住院醫生」身份,科研型基本是在做實驗,臨床技能遠不比臨床型,如果當醫生競爭壓力大。
具體的培養模式,可能與導師的計劃安排、培養要求有很大關係。做臨床還是搞科研,也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於個人選擇和努力吧?「規培」是個大平台,多年在實驗室的科研型研究生可以通過這個平台努力做一名合格的醫者,臨床型研究生遇到問題一樣可以訴諸科學實驗手段解決。
再扯幾句關係不大。據說協和歷年沒有夏令營的時候,在推免工作也是各醫學院校中較晚進行的,生源大戰中難有漂亮戰績。協和名氣大、競爭大、風險就大(我報的普外8/15算是競爭小的,內科喪心病狂如消化3/23),不少同學復旦、北醫或本校找到如意選擇也不一定願意在去協和折騰一番(非意願強烈者不可),可能都是影響因素。記得招生辦的老師說,只要你很優秀,真實、自信地展現自己,協和就會要你。
這一年,協和有了自己的夏令營;這一年,全國有了統一的推免服務系統;這些年,醫學界改革在前進、醫學生培養在變化。說不準未來,就做好現在。
北京?上海?臨床型?科研型?基地型?選擇很難,不後悔就好。
Good luck to YOU!!!
來什麼協和。。。內科還是來吧。累的能減肥。外科留RJ吧,又吃苦耐勞任打任罵的RJ大奧桑品質保證,當研究生不知道有多爽。。雖然不知道早會兩年手藝到底有沒有好處,但是研究生好乾跟大學生一樣的活好不爽好不爽,一點兒進步都沒有!!!如果圖名。。交大風頭很牛的。。如果想回北方,請做好失望的準備。。如果讀科研。。想好為什麼不抱緊大部隊留上海。總之想好一切選擇的原因,免得情況變化,怨聲載道。。
如果你只是想知道你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好好考試保研啊,找協和的導師,只要人家願意要你就ok啦。至於怎麼找,有關係的找找關係,沒關係的發郵件套辭,看你自己本事,不是托關係的能力,而是做事情為人處事的能力,好導師找學生也是想要綜合能力強的好孩子而不是出了關係其他啥都沒有的人。但是說實話,協和也不見得比瑞金中山這些地方好多少,找導師個體差異很大的事情。比如瑞金血液科的大老闆可能要比協和的好。你要想好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誰名氣大就要想去哪裡。交大的臨床醫學本科教育還是很好的,我很自豪和慶幸自己選擇了交大,學校有很多資源需要你自己尋找,發揮主觀能動性。祝你好運。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決定要去讀Ph.D.的?
※黑龍江大學作為一所以省命名的大學,為什麼社會認可度這麼差,只是一所特別一般的學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南開大學為什麼對學生並不重視?
※博士就一定是精英嗎?
※留學找留學機構很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