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基督徒的信仰中有多少集體主義傾向?

不可否認在中國信基督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在實地了解和基督文化差異的分析時,往往會發現很多人最初的信是被在教會所謂的「大家庭」這樣的集體氛圍吸引來的,教徒之間的關心也常常越界他人隱私而不自知,在信仰層面也有類似情況被觀察到。而在西方教會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常見。試問這種差異在文化和認知上的原因?中國的基督徒的信仰里有多少集體主義的因素?


我先問一個問題:基督教信仰應該是支持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的?

我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基督教信仰確實是強調個人的,另一方面,基督教信仰也注重集體。舊約的以色列、新約的教會,都是集體。

人是上帝所造。人都有社交的需要,人是社會性的被造。如今在美國,連無神論者都有他們的「教會」呢。所以人願意到教會根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這本身並不一定是罪。教會當然不是社交俱樂部,但是教會確實是信徒的集體,是有上帝的愛在其中的大家庭。弟兄姐妹理應在這個集體里學習與人相處、彼此相愛。(這沒什麼好「憤世嫉俗」的。)

教會既然是大家庭,弟兄姐妹之間當然就應該有真實的關係,彼此真的了解、彼此代禱。所以在建立了較深的關係以後,肯定需要有彼此更深的了解、認識,會知道一些私人的事情。但這當然絕不是八卦,不能過度暴露隱私。但另一方面,中國人的文化其實也是很偏向羞恥感的文化,所以即使信主了,也很自我保護,不願意向人敞開,教會裡面大家都你好我好,只唱屬靈高調,避免流露真實的自己,大家都帶著面具,裝。因此沒有辦法對罪有真實的認識,很難真正的彼此關愛、彼此代求。這其實也是文化跟信仰衝突的地方。


題主是否理解「**主義」的意思?-ism的後綴,一般有兩種翻譯,要麼譯作「**主義」,要麼譯作「唯**論」。意思是一樣的——**至上。其他一切的都要在它之下,相形見絀,為它讓步。

所以,可以明確回答題主的問題:基督徒絕對不能是集體主義的。因為基督信仰不是集體(教會)至上,而是基督至上。

集體至上的那叫邪教。

教會是團契,在這個集體中,我們感受到弟兄姐妹之愛的美好,「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也在弟兄姐妹的團契之中,我們的信仰得以堅立,並且相對不容易跑得太偏。

如果你能明顯感受到你所在的教會,有集體至上的傾向,比如,帶領人以自己的或集體的權威來壓制人,而不是以聖經的真理的權威來教導人,或者,有些人以集體的名義來侵犯你個人領域,且他們主動干預的你的事情並非與聖經中明確教導的罪有關,那麼,這個教會很可能是有問題的。

你可以先多和一些其他教會的弟兄姐妹聊一聊。——如果你所在的教會的帶領人強烈反對你和其他教會兄弟姐妹接觸,那幾乎可以判斷這個教會至少是異端。

因為,哪怕是新教,也一定承認「大公教會」或者叫「眾教會」的傳統的。總是說他們都錯了只有我對聖經的解釋是正確的,一定有問題。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再強調,也是樓上 @基甸 弟兄等強調的:不參與到集體(教會)中的基督徒,是很危險的。聖經中可以看到,基督信仰從開始就是一種社群性的信仰。說信仰純粹的個人的事情,根本沒必要參與到教會中(用王怡的話說,就是名字不列在任何一個地上有形教會的會友名錄中),那麼,很可能啟蒙運動、個人主義、禪宗文化……的對你的影響實際超過你對耶穌基督的信仰。


往往會發現很多人最初的信是被在教會所謂的「大家庭」這樣的集體氛圍吸引來的

這個並不是中國的特色,歐美也有很多基督徒是因為這個「大家庭」的氛圍,以及認識的基督徒的人品等,被吸引來的

教徒之間的關心也常常越界他人隱私而不自知,在信仰層面也有類似情況被觀察到。

這個應該是和中國的文化背景有關,畢竟在整個社會上中國人對他人的隱私都不夠尊重

中國的基督徒的信仰里有多少集體主義的因素?

「集體主義」是說,個人要服從集體,集體利益要高於個人利益。而基督信仰說的,是首先要全心全意的愛上帝,然後是愛人如己。基督信仰非常尊重個人的利益等,追求的不是「集體利益」,而是榮耀上帝,和「集體主義」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謝邀。

中國真到近代,很長時間是一個傳統和集體社會,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之上,這其實可以解釋很多中國社會和政治的各種現象。教會作為群體,中國這種由來已久的集體主義當然被帶進教會。可是,不得不注意的是,中國社會和文化已經在經歷天翻地覆的變化,城市教會是不是題主觀察的那種程度?

正如基甸所說,基督信仰既是個人也是集體的。個人的,就是談到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我們的救恩,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主,這些都是很個人的,我們不會因為聖人或父母信主而成為基督徒,成為基督徒是我們個人的選擇。

可是,信仰也是集體的,神創造天地萬物和人類時,神以衪形象造人,並給我們治理天地萬物的責任,讓我們生養眾多,遍布全地,讓我們組織社會,塑造文化,這些都是集體的事;基督徒參加地方教會,互為肢體,彼此服侍和代禱,我們被教導「不可停止聚會」,這些都是集體的事。

西方人著重個人,但東方人著重集體,但兩者都是需要的。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潛水黨特地註冊了知乎。

基督徒長期作為獨立個體在信仰生活中會比較困難,與弟兄姊妹的連接溝通也是為了避免信仰上的認知錯誤。

我之前在國外的華人教會,目前剛換到國際教會。過去半年經歷了很多心理鬥爭,最終做出了決定。堅定換教會的原因就是,原本所在教會有很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為了保有所謂的集體榮譽,教會顏面,大家不敢說真話,都在裝。教會牧者不支持與其他當地教會連接合作。教會中非常強調牧者的權威性,同工會似乎也成了權力角逐的現場,總覺得自己在教會看到了法利賽人的影子。

@禹落 非常同意你第二點的回答。可能因為歷史原因文化原因,就算是已經移民海外十幾二十年的華人,會選擇在當地教會尋求集體歸屬感。相比當地教會和國際教會,華人教會顯得特別封閉,教眾中很多是中年阿姨,會建立內部小圈子,「禮拜日基督徒」的也不少。這種群體化特徵似乎是亞洲人特有的。選擇去教會的人中有一部分不完全因為信仰,而是尋求集體歸屬感,我只能推斷這種情況的形成原因是因為這些人早期所受的教育。

相對而言,西方教會中,大家保有個體獨立,人和人的交往會有一定的距離,思考方式也更獨立。也有一些教會沒有專屬的牧會牧師,這和華人教會中強調牧師的權威性有很大的不同。

雖說教會是大家庭,應該建立真實的關係,但這也不能勉強。在還沒建立穩定關係前表面裝著很熟,以「愛」的名義侵犯到私人領域的情況就比較可怕了。以教會/集體有需要,能者多勞為由,導致服事過多壓垮人的例子這些年見到的也不是一個兩個。

「愛」之前還應該有「尊重」。


這是好問題。

這個問題的假設前提是,西方的基督教教會和福音聚會相對比較鬆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獨立。而中國的教會和福音聚會中更強調緊密的群體關係。從而推出:在集體觀念比較強的中國社會中所建立起來的福音聚會,更加偏向集體主義。

我的回答是:題主的猜測部分正確,但是不夠全面。

首先正確的部分是很大部分的中國教會和聚會,尤其是地下教會具有很強的集體氛圍。不僅是基督教群體,其他的宗教群體,例如天主教,伊斯蘭教,宗族體系都是具有十分強的集體傾向。

但是,這個推斷不夠正確。原因是:

1. 基督教是一個非常有彈性的宗教,尤其是在基督歷史深遠的西方。因而在西方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關係十分緊密,集體主義十分強烈的部分基督教會和聚會,例如Evangelicalism,Pentecostalism或者摩門教等。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看到十分鬆散的教會和宗教聚會,例如methodism,Mainline等。在中國如果你接觸範圍足夠廣泛的話,你也會發現不是所有的基督教會都是那樣子。

2.但是中國的基督徒大部分都是非常conservative Evangelicalism,他們具有非常強的集體傾向.這是有非常深的歷史根源的。首先,傳福音的大部分都是Evangeliclism (因為Liberal基督教會認為傳福音是對他人的精神殖民)。教會成員在加入宗教的時候無形之中也就受到這些傳福音的人的影響。其次,基督教群體在中國是少數,歷史上受過壓制,現在依然處於灰色地帶。這種情況下,少數群體與社會其他群體會顯現出強烈的張力。張力之下,教徒更加投入到宗教集體之中。再次,保守的福音教派的教義理念與東方集體主義觀念不謀而合。因而加入這些教會所需要的文化成本降低(Chong, 2006)。


推薦閱讀:

「聖經」「新約」對基督徒們生病了該怎麼辦有明確規定,基督徒們為什麼不遵守?
怎樣幫助同性戀基督徒?
如果是同性戀又同時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會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一個人怎樣信基督的同時保持好奇心和創造力?
詩 37:29 是否規定了基督徒在未來,即使技術做得到,也是不允許移民其他恆星系和行星呢?

TAG:聖經 | 基督信仰問答 | 基督信仰 | 集體主義 | 個人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