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學良的一生?


英雄立馬起賊窩,奈此佳兒紈絝磨

只手能扶新社稷,連城棄守舊山河

史上最大敗家子,先父靈前眼淚多

兵諫圖樣圖森破,至今人唱兩岸歌


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都是恥辱柱的恥辱


遺臭萬年


張學良悔罪全書

 總統鈞鑒:

   劉乙光同志轉下的鈞示,令良將西安事變前後事實,寫一回憶呈閱,聆悉之下,百感交集,惶悚無似,良本下決心,永世不評此事,所以無任何隻字記載存留。而近年來,更不願自尋苦腦(注-系惱字之誤),曾自勉連回想亦不再事回想。忽聞斯命,准良將此歷史大事自白,欽佩鈞座之偉大,感激對良之高厚,起而自奮,決心完白坦述,上供鈞座之參考,下垂後人之昭介。不過,如今思來,但憑追憶,真不知從何下筆。即奉鈞示,而如此大事,良不敢不具實以對,亦不能不具實以對,更不應不具實以對。

   一、追憶往事,皆在二十年以上者,百念叢涌而來,心中十分酸痛,想起甲則忘了乙,想起乙又忘了甲,由東攀緣(注-系援字之誤)至西,由西又轉南北。而反把主題忘卻,又須重新返回追溯。因之,前後或有倒置,敘述有些雜亂。

   二、不願把良個人事,言之太多,更不願回錄有關他人之事,但不說明,又不能追源某念或某事發生之由來也。

   三、良少讀詩書,文筆拙劣,辭不能達意,又因心氣悲愴,語文多有不恭謹或有形容詞之過甚之處。總之,此書主旨在真實。良從來未向任何人吐錄(注-系露字之誤),盡今日所能想到者,盡量掬誠呈述。

   四、數日來,反躬自問,再四思維。如認為西安之變,由於中國共産黨之宣煽,則不如說,由於良之不學無術,魯莽孟浪,較為真確。禍首為誰?禍首則為我心。自當由良之個人說起,方能容易明了前因後果,整個事體發生之由來也。良不計顏面問題,坦白的先約略自我介紹,然後盡其能客觀的追述事實。

   (1)良年方十一歲,慈母見背,先大夫寵愛有加,但忙于軍政,素少庭訓,又乏良師益友,而未及弱冠,出掌軍旅,雖數遭大變,皆憑一己獨斷孤行,或有成功,或能渡過,未足而立之年,即負方面,獨握大權,此古人云:「少年登科,大不幸」者也。處事接物,但憑一己之小聰明和良心直覺,關於中國之禮教,殊少承受,熱情豪放,浪漫狂爽,忿事急躁,有勇無義,此種種薰陶,如今思來,恐受西方之師友者,為多也。

   (2)過於同情他人,不審遠近存薄之一義,常有同情對方之感,而對於失敗者更時生憐惜之心,化敵為友之念。

   (3)厭惡內戰,良年方弱冠,屢參戰事,親見戰亂原因,滿目瘡痍,民生凋敝,自己同胞互相殘殺,而有為有志之青年,多為犧牲,大傷國家元氣,衷心時為懺悔。

   (4)痛恨日本對華之侵略,年幼時親見日人在東北之橫暴,及長也,明國家之大義。先大夫之遇難,「九一八」之暴行,致痛恨無已,念自力不足,國力不強,對國事問題,遂致時生幻想。先大夫在世之時,已常有冒犯之表示。迨先大夫遭難之後,更加深國家必須統一,全國互相握手一致對外之觀念,凡有作為,皆向此一目標邁進,往事可考。殊不知這些觀念,其後果致使導致歧異方向也。

   (5)為不心愿之工作而工作。良由國外歸來,擬為將來抗日作預伏之工作。過香港之時,胡漢民先生勸阻暫止於港,陳濟棠派人歡迎入粵;良一概拒絕。到滬之後,本希冀為侍從室主任,其原因,良自思,從未作過任何人部下,未有過任何長官(先大夫父子關係,不可同論)。願在蔣公左右學習學習,亦可加深彼此之認識;又可同中央諸同志多有接觸,以便為將來對日作戰時易於共處。似先在杭澄廬時,良曾向蔣公道及,願任侍從室主任之意,不幸之甚,此一志願,未能達到。三省剿匪副司令一職,本擬不就,王維宙再三勸阻,囑良不可有所表示。歸國當時之志願:(一)本想為一超脫軍人,不再統率東北軍,為私情所累,與他們僅保持超然關係,以備將來抗日也。因此之故,好些舊日僚屬,當良歸國途中,到港迎迓。在船上數日,良對彼等態度表示冷淡,彼等安知良心中之事;遂致忿忿,恐當時之人,今日尚有在台灣者。(二)不希望參與任何國內戰事。但其結果,事與願違。方當良歸國之後,蔣公對良特殊優遇,有三事,沒齒難忘者也:(1)蔣公令良同車,往見汪兆銘於其宅;汪不在,而蔣公親告其閽者,囑告知汪,言張副司令曾親來拜方。此等苦心,良深為敬感。(2)某日同車,蔣公規戒良勿再事荒嬉。(3)任良選擇某項工作,挽回國人之觀感,以增聲望。此三者,已超過部屬關係,非情同骨肉者,何能出此。

   當蔣公指示剿討劉桂堂土匪或三省邊區共匪,任良選擇時,實皆非所願,但由於情感及服從上的關係,毅然表示,願擔任比較困難之剿共任務,良從未自動請求調用東北軍,一則不願東北軍離開華北;二則不願意同他們再發生舊日親密的關係。調用東北軍,多由於蔣公的命令。爾後當蔣公命良擔任整理軍隊之命時,聽聞之下,十分興奮,因此,正合良之志願,可為將來抗日作準備工作,但事未成功,此為第一次重大失望。

   方當邊區共匪逃竄至陝,在良心目中,預想可告一段落,留鄂練兵,殊不知入陝命下,當時良在峨嵋,曾向蔣公表露,可作抗日後方根據,何不應命;所以良到陝北之後,修建醫院,籌設衛生材料廠,在平涼購地,大興建築,在西安為眷屬建新村,興建東北大學,開設訓練機構,此皆未向公家請撥款項,而自作之抗日準備也。本預想在短期間,可將匪肅清,殊不知,蜀匪全部竄來,此為第二次失望也。

   陝北剿匪失利,良在南京立即返陝,本先,一百十師,曾遭覆滅,師長何立中陣亡,此次則一百0九師又覆滅,師長牛元峰拒降而死。此兩師長為東北軍之皎皎(佼佼)者。何則嚴正純潔,牛則廉明忠厚,現在東北軍人,想皆能道及。而一百十師,為東北軍之勁旅,紀律修明,陝人對東北軍本有煩言,惟對一百十師則稱道之。迨何師長死事,陝人多為嘆息。今在台之陝省人士,或于右任先生,當能作公道論斷。兩次慘敗,使良心中倍增痛苦,更加深良素為因內戰而犧牲優秀將才之可惜;並對共匪戰鬥力,不為輕視,遂觸動用「和平」辦法,解決共匪之念生焉。一如昔年,在其他國內戰爭中所經歷者然。

   當返陝之後召開會議,良為促進部屬剿匪努力,曾表示東北軍如此無能,余當引咎辭職。此論一出,彼等不但未能接受,反而嘩然。風言流語潮湧而來,最使難受者:一則云:我等東北人,背井離鄉,隨汝入關,心中所希望者,有一日同歸故土,到不得已時,又舍我等而去,「何等心腸」?一則云:良忘卻父仇,不顧抗日大業,盲目服從,求一己之祿位。東北軍人,本志在抗日,良對東北軍之犧牲,不知愛惜,反竭力逼迫東北人走上「死路」一條。(因「死路」一說,邇後有名為「活路」鼓動之刊物),彼時外人多認良為蔣公之親信,言聽計從者;非雖不能進言,是不肯痛切陳詞。良之左右,則誤會良對蔣公私感至上,忘卻一切,只知逢迎;而不計及東北人之利害。良內生煩悶之心,外聽侮辱之言;當時之心情,真筆墨難以形容者也。求去不得,欲罷不能;圖進不成,而心秘藏所圖者,被他人誤解則不計,而左右親密僚屬同袍,希望他日共同患難者,對良誤解如是,真使良傷心萬分!

   良對共黨殊少研究和認識。昔年在北平時,曾奉命捕一共黨首要韓麟符(?),彼曾書一萬言供狀;良閱讀之下,深有所感;愛其文,憐其才。在鄂時,王以哲之侄,因共匪嫌疑被捕,良深加詢問,准其自首,但彼之態度和言詞,殊動良之心。因之時動同情之感。覺[14]此輩青年,思想上雖有錯誤,其熱誠,其魄力,如善能利用,使其為國家效力,必可有所作為也.

   當良在鄂時,李杜曾向良表示,擬返北滿,招集舊部,再從事抗日工作;良深表讚許。彼要求數事:(1)去北滿,必須由〖經〗俄,北滿已有共黨活動勢力。兩項原因,【故】必須向共産黨取得聯繫。(2)路費及活動款項【由良供給】。(3)請良選派二人,幫彼辦事,並任聯絡。良皆同意,乃派總部秘書應得田,前吉林旅長趙毅二人,隨李出國,行至德國,未能到達目的而返。應趙二人,仍回總部任事,此為後來,交結中國共産黨之線索也。

   在五全大會後,良在京耳所聞,目所睹,使心情上感受重大的刺激,今尚記憶者,略述如下:(一)友朋之諷勸,如曾養甫之書詩相贈,蔣廷黻之不拘形跡,促膝而談。沈鈞儒、王造時等【之鼓勵】則雲,良同蔣公密切之關係,以及今日之地位,與過去之歷史,應破釜沉舟,向蔣公陳諫;當無不聽納之理。他人不敢言者,以良當言之。(二)少壯同志則責良,不應同所謂親日者輩,同流合污,沆瀣一氣。(三)刺汪兇手孫鳳鳴之行為和言詞。(四)黨內之紛爭,多為私,少為公。(五)良認為中央負責之同志,不熱衷抗日,而其反有內心為親日者。患得患失,逄君之流亞,安能望其贊襄大業。(六)汪兆銘被刺時之怪現象,事後眾語紛紜。(七)在良個人之觀念上認為賢哲者,或在外工作,或無權位。(八)汪兆銘之一面抵抗,一面交涉,良認為非是對外,乃系對內。

   當是時也,共産黨之停內戰,共同抗日,高唱入雲,實攻我心;不只對良個人,並已動搖大部分東北將士,至少深入少壯者之心。當進剿再見不能成功,良覺一己主張,自問失敗,徵詢眾人意見,遂有聯絡共産黨同楊虎城合作,停止剿匪,保存實力,共同抗日種種獻策。良不能委罪於他人,雖然策出於他人,實有動於我心。但當時,未知共黨真意何在?研討之下,必先設法同共黨取得聯繫,方能知其真意,而良等皆從未同共黨有過來往,遂想到李杜往事,派人到滬,向李杜徵詢,李派一代表來,名劉鼎者,彼自稱曾參加共黨,被捕經保釋放,彼可向滬方共黨負責者接洽,彼自身並非全權代表也。由彼介紹,共黨表示,願同良個人一談,但不敢來西安。良到滬,在滬西郊外,某西餐館會見一人(彼未露姓名,據劉言,彼似系潘漢年)談判未得要領。因當時良以招撫態度,而該人言詞含混,未有結果。

   返回西安,在當時之先後,有一人(忘其姓名)持財政部公函見良,要求進入匪區,良親為談詢,彼不吐實,良告以若不露真實任務,難獲通過,被迫無奈,告良負有接洽任務。良雲匪區危險,共匪素不講情面,以當年在鄂招賀龍之人被殺相告。於是彼吐露系共黨同路人。遂令王以哲將該人送入匪區,俟其返回,告良接洽經過,並同良約,邇後互通消息。因此使良認為中央對共匪有可容納之意。此時進剿前線,發生變化——共匪改換作風。今日思之,可以說這是共産黨最成功的策略之一也。

   共匪將被俘軍官多數放回,聲言東北軍人,內心抗日,彼方認為同路之人,良曾將被匪釋回,而散放共匪之言者,分別處刑或看押,因此越增東北少壯輩之忿慨。又曾將苗呈實、張潛華等看管,令高崇民離境,而左右責難更甚。

   當此之時甘泉自動解圍,共匪表示,不敵視東北軍之誠意。王以哲來電言,共匪派來負責代表一人,到彼軍部,請良親為接見。此時良憶及昔年左文襄收撫馬化龍之故事,同時心中已早存有上述種種,遂飛洛川,會見該人,彼自稱為李克農;良當時不悉李克農是共産黨中何等人物,談判之下,所提之請求,與後來共黨所提之條件大致相似,良答覆如彼等真誠,可以容納轉陳,但彼之地位,是否可能代表該黨,表示懷疑,促其首領如毛澤東、周恩來輩來見,彼答以共黨所提諸事,曾經其全體表決者,如良誠信,彼可商請毛、周來見,彼立即北返,得其答覆,周恩來願來會見,請約地點和時日。

   良本對李克農之約,諒彼未必真敢前來,待周答覆至,良衷心忐忑,本一動扣留之念,再一尋思,偶起「豈有鴆人羊叔子哉」之句;彼即卒然敢來,余當磊落光明。既然彼等聲言為國,聲言抗日,何不推誠相見,本前已自動向彼方探索真意,今其自來,如能化敵為友,豈不正合余之心意。如能將此一群強悍,為國家收撫,從事抗日,自以為對國家,對領袖為無上之貢獻。並可實現良一往心中之諸幻想。即毅然答覆,約周來延安會見,囑周師長福成妥為款待。

   某夜,在延安天主堂同周恩來會面,約談二、三小時,良告彼,中央已實施抗日準備,蔣公宵旰為國,雙方辯論多時,周詢及「廣田三原則」事,良答以蔣公決不會應允,並舉良曾參加某次會議,席間蔣公曾以「等待。死去,再討論承認偽滿」事,答覆某人語以證之。周承認蔣公忠誠為國,要抗日必須擁護蔣公領導之。但左右如何乎?又力言彼等亦蔣公舊屬,如中央既決心抗日,為什麼非消滅日人所最限而抗日最熱忱之共産黨不止?在抗日綱領下,共産黨決心與國民黨恢復舊日關係,重受蔣公領導,進而討論具體條件:(大致如下)

  (1)共黨武裝部隊,接受點編集訓,準備抗日。

  (2)擔保不欺騙、不繳械。

  (3)江西、海南、大別等地,共黨武裝同樣受點編。

  (4)取消紅軍名稱,同國軍待遇一律。

  (5)共産黨不能在軍中再事工作。

  (6)共黨停止一切鬥爭。

  (7)赦放共産黨人,除反對政府,攻擊領袖外,准自由活動。

  (8)准其非軍人黨員,居住陝北。

  (9)待抗日勝利後,共黨武裝一如國軍,複員遣散。

  (10)抗日勝利後,准共黨為一合法政黨,一如英、美各民主國家然等等。

   周更提出,如良存有懷疑,彼等言不忠實,願受指揮,意受監視,任何時可以隨時譴責。當時良慨然承允,並表示良有家仇國難,抗日未敢後人。上有長官,不能自主,當向蔣公竭力進言,以謀實現,各以勿食言為約。良先震於李、周之膽壯,敢隻身來我軍中,再則驚周恩來之才幹,所談一切,良實被其折服。

   同周恩來會談之後,良甚感得意,想邇後國內可以太平,一切統可向抗日邁進矣。今日思來,當時良之理想,愚蠢可憐,幼稚可笑。良本一狂熱愛國者,痛恨被人侵略,不願受日人之壓迫,與不願受俄人之壓迫同。所以曾有不自量力,擬收回北滿權利,抗俄之舉。殊不料良當年認為愛國抗日之共産黨人,乃石敬塘、劉豫之流亞,誠如蔣公早年所言「頭等大漢奸」也。良當時自用自專,為他人所利用而不自覺,一往迷惑,空虛幻想,反躬思來,羞愧自憾無已!

  同周恩來會談之後,所慮者,惟恐蔣公不加允納,遂思待機,向蔣向委婉相陳,此種停止剿匪共同抗日等計劃,曾向閻百川、張季鸞先生等徵詢意見,得彼等同情讚許,越增良之信心。所以屢至南京、洛陽以待良機。

   曾憶在京,某晨,蔣公偕良同至憲兵司令部舉行畢業典禮,良向蔣公陳述共産黨有投誠之意;當時蔣公問,有什麼辦法嗎?本擬乘時向蔣公直述,已同周恩來會面之事,不幸車已抵司令部門前矣。蔣公囑良同參典禮,良因未著軍服,未果。當日夜間,再至孔宅晚餐,本擬再續陳述,因東北軍軍餉事,蔣公責良時以煩瑣相擾,並催促速返,良遂未敢陳述,因之錯過機會。爾後,蔣公至洛陽,又逢閻百川先生同在,良豫想此乃一好機會,不料蔣公在閱兵訓話後,痛斥共匪為大漢奸,主張容共者,比之殷汝耕不如。良聆聽之下,有如涼水澆頭,良欲向蔣公陳請者,至是則絕望矣。沮喪萬分,回至寢室,自傷飲泣。為端納、閻百川先生所見,皆曾以溫言相慰。良彼時又生一幻想,決意求去,然而又恐東北人士責難,假如蔣公能派良出國,脫此苦海,暫避一時,曾向蔣公請求,派良赴英為賀使,正使已內定,求其次亦未允准。惜當時蔣公未能明了良之隱情也。爾後反覆再思,必須不顧一切,向蔣公痛陳。曾在某次火車中,犯顏相述,惜未盡其詞,而車已抵站,迎者至矣。

   良由洛返陝,答覆共黨,一時無法向蔣公請求實行停戰計劃,遂乃共相約商,局部暫停,仍由良擔負向蔣公從容陳情。共黨曾派葉劍英來〖求〗見,並攜有雙方停戰計劃和毛澤東之約書。願在抗日前提下,共同合作,軍隊則聽受指導〖揮〗。良要求彼等須暫向北撤退,以期隔離,給予時間,容余醞釀,彼等認為河套地瘠天寒,需棉衣和補給,良曾以巨額私【款】贈之,令彼自籌;共匪撤出瓦窯堡,向三邊北行。該時共黨在西安設有代表處,鄧發已曾到過西安。救國會,學聯會,皆有代表。上海日人紗廠之罷,良亦曾以私款接濟,彼時陰沉空氣,已籠罩西安矣。

   惡緣種種,不啻火上加油。(甲)有關刺激軍隊者:(1)請求撫恤、補給皆無結果。(2)援綏之軍,未派有東北軍。(乙)有關良個人者:(1)陝人續某在總理陵前自殺未遂,良至中央醫院慰問,彼之談話。(2)雙十節政府授勛,有馮玉祥而無良。有人向良解釋,馮曾在華北抗日;良思馮在張家口之事,乃反抗中央,曾令龐炳勛進討;何言功乎?動心者,非為一勳章(此句為革命文獻補充發表者)。認為中央有輕視和獎勵不正行動之意存焉。(3)對日方案,序列中有馮玉祥、唐生智而無良,把良置於後方,為預備隊之長,此事痛傷良之心,忿怒不已。再三自問,余何點不如馮煥章乎?余誠年幼輕躁,學識淺鮮;但馮玉祥屢抗中央,發動內戰。其為人良實有不敢恭維者,良自念歸國以來,一秉忠誠;處處為國家,為領袖。從未計及個人利害(諸如敦促閻百川同中央恢復舊感;不擬調動東北軍等等。)。不過歸國之後,蔣公驟付重任,對黨政軍教,亂加參預,嫉惡如仇,妄加批評,時有惡語侵人而不顧。自問一本良心,為國為黨,毫無私人利害存在,同志統是為公,自然定能見原余之粗莽,尤念諸民主國政治家之故事;殊不知中國官場,則大謬不然者也。

   良對中央數同志懷有不滿,因之更加忿恨,加深必須實現良之幻想。即:(1)促請蔣公登用良心目中所謂之賢哲。(2)容納共産黨,如總理北伐時然,給政府加添新刺激,以圖耳目一新,挽回國人之觀感〖念〗。(3)停止內戰,團結作抗日工作,以免把有為之青年優秀自相犧牲。自認此念純潔,遂力下決心,甘願犧牲一切,不達目的不止。但該當時,當無存劫持之意。不過屢想強顏幾諫,不顧一切,能使動容,得遂其志而已。

   良秉性躁急,又素乏戒懼集養工夫,每從事談陳,動則欲將心事急於一言盡呈方快。因之衝動不已,言詞形容惡劣,則不自知。不但不能下氣詳為解說,反而言詞常變了方向;走出正道之外,反乎初衷。此良生平最大弱點,而今日仍常不能痛改者。

   平心而論,西安之變,楊虎城乃受良之牽累,彼不過陪襯而已。但促成事變,彼亦藏有惡緣作用。(假如良仍舊是同何雪竹、張岳軍共處,如今思來,恐不致發生該事。)方當一百十師失利之後,重擬圍剿計劃中,授楊虎城擔任宜川方面進剿任務;彼對良陳述,無錢又無補給,稱剿匪為「(無期徒刑」等牢騷話語。並言以中央軍之數量,東北軍之精銳,皆未能消除共匪,區區如彼之軍隊,能何為乎?良雖以好言相慰,但亦表示愛莫能助之意。然勉為籌撥十萬元接濟之。再當一0九師之敗,良亦曾向彼表露倦於剿匪之心情。同時前後,有一「活路」小冊子出,內主張東北人與西北人合作,聯合抗日(此冊乃出於高崇民之作),但此時良尚未明告楊虎城,擬同共黨勾結之計劃。不過在某一時期,楊已知之。至於楊虎城到底同共黨是何等關係,是如何得以結合,良實不知其詳。(彼時楊之幕中有一王炳南,今日方知確系共黨也。)關於停止剿匪,團結抗日,楊深表同情,力促良向蔣公進言,以期早已實現,節省雙方消耗。迨至良從洛陽返來,心情十分懊喪,對楊談及蔣公難以容納余等之意見,該時良對蔣公發有怨言,並問計於楊,彼有何高策,可以停止內戰,敦促蔣公領導實行抗日之目的。楊反問良,是否真有抗日決心?良誓志以對,楊遂言待蔣公來西安,余等可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故事。良聞之愕然,沉默未語,彼露有懼色,良即撫慰之曰:「余非賣友求榮之輩,請勿擔心!不過汝之策,在余有不能之者。」彼遂譏良「乃感情作用,以私忘公。」良答以「容餘思考商討,請其安心,余絕不向任何人道及彼之意見也。」蔣公由洛陽來西安時,出心相隨,實恐他人生變,殊不知他日作孽者,乃良自身也。

   當蔣公在華清池同良兩次談話之後,良心情上十分衝動,尤以十二月九日夜為甚。更有甚者是蔣公數次召集將領會議,皆無良同楊虎城列席;致使良同楊虎城發生疑懼,而良則有甚於疑懼者,是思蔣公對良不加信任,已不重視矣。因之同楊虎城計議,遂決行強諫劫持之謀,而此時對於共黨方面並未徵詢商議,知此者,除楊外,僅少數人而已。【西安之事,言來深為痛心,謀變事前,並未同共黨商討。】事發〖變〗之後,良一觀察,傷感後悔萬分;痛部屬之無能,驚楊部之無紀律,自悔孟浪,此輩安足可以共成抗日救國大業乎?彷徨束手,問策無人,除成立兩委員會外,立即電請周恩來到西安,共商決策。二、三日後,周偕二人同來,一為博古(秦邦憲),另一人則記憶不清矣。周到此時,儼然為西安之謀主矣。【事發之後,約周恩來之來,主要原因,系良自覺良部及楊部之無能,以及南京方面之作法,希周來共同謀劃。】周等到西安時,告知良彼等初聞西安之變,深為驚訝,共黨內部分為兩派:主張激烈一派,主張不利於蔣公,葉劍英則其一也;一派主張和平解決,擁護蔣公領導抗日,周本人屬之。共産黨之決案是擁護蔣公領導抗日,同東北軍、西北軍絕對合作,誓守延安會見之約言,萬一和平絕望,共黨決不袖手,利害與共,武裝部隊,聽愛指揮;周等遂即參加已成立之委員會,當時西安所謂「三位一體」:東北軍、西北軍和共産黨也。討論當時情況,決議,堅決實現八項要求,勿再使變動擴大,早日和平解決。所求得遂,擁護蔣公回京。同時調動共黨軍隊,集中耀縣、三原以備萬一。事變當時,所謂八項要求,並非宣傳空語,所求只希望政府應允,所計劃者,仍為蔣公領導。良立志救國,反而誤國,想救民,反而害民,自身千方百計圖謀抗日,而自己之血反而未灑至中日戰場上一點一滴;誤長官,害朋友,毀部屬莫此為甚!坐收其利者,反為共産黨耳。再三追想,何當時執迷不返?【為何屢失直陳之機會?】為什麼夫人在那時,未早有所參預?為何中日戰事不提前早爆發?致良釀成巨禍,百身莫贖,中國今日之浩劫,不悉禍延何日。其罪固在良之一身,然小小的張學良,安能造此?此其天乎!此其天乎!良著重聲明,非有絲毫委罪於天之意,因回思再三,微小如良者,個人一念之差而能引起如此之大乎?心哉!心哉!其力如斯乎?後之人,安可不戒慎也。

   當事變之後,良曾召集西北剿匪總部全體同人訓話,及在西京公園民眾大會上之講演,皆曾有紀錄可考,當年在場者,今日在台灣想大有人在。除非其別有用心,當該可證實,良該當時公開之言論,尊崇蔣公仍為吾等之領袖也。就是到最後,因蔣公離陝問題,良同楊虎城發生歧見,亦為此點,良責楊,我等最初動機,是不顧一切,請求蔣公領導抗日,我等既已看過蔣公之「日記」,確知蔣公有抗日之決心,並已應允准我等把其他意見,提出中央會議討論;我等目的可達,不應畏首畏尾,患失怕死,既然如此,你又何必當初乎?在此爭論上,良言語急躁,幾乎同楊決裂;乃系由周恩來在座解圍,勸良小加休息,容他們會議商討商討,被周將楊說服。良認為抗日目的既可達,其他不應多所顧慮,不應再事拖延;致使走向相反之方向,有違初衷。(我等反對內戰,反蔣引起更大之內戰,我等目的在抗日,反有向日本結合之趨勢;我等所希求者,蔣公領導全國一致抗日,反致蔣公將要失去領導地位和聲譽,)所以力加說辯。良在該當時之處境,十分困苦;一方面對蔣公安全,須要竭力照顧,而蔣公又從不假以詞色,總秉「成仁」之決心,責良無論任何堂皇請求,在威脅情形之下,決不應允,亦不同良等商討;對蔣公則如是,對部屬及各方面又須竭力說服,以期勿再擴大。而蔣公同良之關係,亦十分微妙,痛恨之,有若仇讎;愛護期許,則如骨肉,真是前無之事,使良在回憶之中,有永不能忘卻之一幕。迨良隨從蔣公飛抵洛陽,下機時,天色已垂暮,蔣公同歡迎者第一句話問:「張副司令哪!要好好的照拂他。」這是何等慈祥愛護精神之流露,良在當時,難過的幾乎在人前落下淚來。今日追憶這些往事,一幕一幕地出現於腦海,心中十分酸楚,真是不願往下再寫了。

   此事最重要處,是在當事者,良之個人:(1)滿腹憂患,膽大妄為,固執己見,不計利害。(2)對共黨無深刻之研究,無正確之認識。只用自身過去之經歷為演繹,(如于學忠原系對敵,可為忠實之部屬;宋哲元、傅作義可作好友,良同國民革命軍曾對抗,一旦而為蔣公之部下等等。)殊不知,前提已錯比,而推斷自然大錯而特錯矣。古人云:「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假若金石之堅,蟲又能安生乎?良之不堅之處,正如夫子所云,在當時憂患、忿恨、好樂、恐懼。在秉性上,好勇而不知義,自用自專;又未能趨就老成,才會釀成西安之變。否則,共産黨何得施其技倆乎?所以,敵對必須要「知己知彼」,「同仇敵愾」;請准良說明引用這兩句成語之意義,該當時,在西北剿匪之部隊和將領(包括良在內),對共匪的主義,共産黨確是怎麼一回事,則殊欠研究,而對共黨之理論,僅知其皮毛而已。多認為同共匪對敵,亦如過去一樣,所以不發你死我活,同仇敵愾之念。就是一般官兵,口裡不言,心理多是如此。比如,良對日本軍人為什麼那樣的痛恨,是因為目睹身受,到後來更徹底認識,彼等非要征服中國不止;無調協餘地,非作殊死斗不可。對共匪則不然,由於沒能認識清楚,總覺得同是中國人,不過是所見不同,權利之爭。今日可以為敵,明日在某一目標下,又可為友矣。恕良敢武斷一句,不只良個人有此錯誤,恐過去好些同志犯了這個錯誤的人不少。否則,在大陸反共戰爭之表現,則同抗日戰爭之表現如何不同也。今日反共之鬥爭,必須使大家確實認清共匪之真面目,自發鬥爭。「眾擎易舉」,「眾志成城」,古有明訓;所以良覺得西安事變最大之教訓,是在我們自己的方面,世界上並無強敵,乃系自弱耳。其次,才輪到研究共産黨問題,至於共匪彼時乃趁虛而入,善用攻心之策,彼等早在我方浸透,將內部真實的情緒,了如指掌,

   爾後,所用之口號和其行動,皆迎合我方上下之心理;使認為同道好友,自墮其殼中,毫不自覺。「知己知彼」,共産黨可謂確善發揮。我們之宣傳,多本主觀,空中杜撰,不能對症下藥,所以常鑿柄不入,不起重大之作用也。


作為個人,值了,作為社會人,毀了

挺羨慕,但不想做他這樣的人


虎父犬子。


看到很多人都在拿張學良和王思聰做對比啊,兩人確實有些可比性。一百年前的王思聰是個什麼樣,張學良或許是再合適不過的參照。

首先是兩人的年齡,少帥承繼大統時28歲,今年老公也正好28歲。少帥本就一紈絝子弟,小小年紀嫖娼、賭博、吸毒一樣都沒少干啊,情婦至少11個;老公的情感歷程,大家信手拈來。少帥上學時是學霸一枚,東北陸軍講武堂每次考試都第一名;老公是倫敦大學哲學系畢業,智商那是絕對高。兩人都從遼寧到北京來發展,在京城呼風喚雨演繹了名動全國的傳奇。

其次看兩人的爹,都是從遼寧起家發跡進而影響整個中國的不世之才;兩位爹都堪稱「中國第一爹」,張老爹是國家元首,王老爹是中國首富;張老爹是軍閥中的佼佼者,王老爹是財閥中的人尖子;兩位爹都極具進攻性,一個在北洋戰場縱橫馳騁,一個在全球商場所向披靡。

當然,在中國,財富永遠敵不過權力,有錢的肯定不如有權的。從這一點上說,大連王氏父子被海城張氏父子甩出了無數條街。不過,玩政治的往往風險較高,張老爹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經商的只要打點好關係,一般沒事兒,萬達在慘淡的經濟形勢中逆流而上,就是明證。

再細說漢卿。我大東北第一少——小六子在完成了當年「民國老公」的所有生理髮育後,以自家辦的講武堂為起點,啟動了民國頭牌(軍、官、富)二代的少帥馬達。

這位紈絝子弟,在被表嫂「啟蒙」以後,18歲進入講武堂,人生軌跡從此改變。他在軍事上還算是有些才能的,畢竟是講武堂次次考試的第一名,畢竟經歷了兩次直奉大戰血與火的洗禮,那都是硬戰惡戰;但在政治上,嚴重不成熟,畢竟涉世未深、經驗不足,政治權術、政治謀略、政治手腕都相當欠缺,說到底還是不懂人情世故,太嫩了。他的無奈在於,爹死得太早,猝不及防毫無準備就要挑起整個東北的重擔;他平生最交心、最倚重、最信任的人生導師——郭松齡已經不在了;又衝動任性地殺了在軍事和外交兩方面都是高手的的楊宇霆;老一輩就剩輔帥張作相還能撐得起大局,可他忠厚有餘能力不足。姜還是老的辣,少了能耐父輩的庇佑與輔佐,一個涉世未深、經驗不足而又缺少手腕的小青年,日本人不欺負你欺負誰?一個天生最適合聲色犬馬的紈絝公子,現實偏要壓他一肩的家仇國恨與慘烈戰事;一個原本無心權力的人,卻不得不坐上權力的寶座,為自己的宿命無望掙扎——少帥的悲劇,概源於此。

老爹留給他的東北那麼大的家業,物力、軍力全國第一,說丟就丟了,全國人民不罵才怪呢;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民國軍閥遍地都是,但子承父業的只此一家,張學良無疑是(軍、官、富)二代中的佼佼者,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麼不堪,他把奉系的政治生命延長了8年。聯想一下,如果現在就讓28歲的王思聰全盤接掌萬達,他能幹好嗎,萬達的未來會怎麼樣?無法預料。兩個年輕人缺少的不是學識和能力,而是人生閱歷與社會經驗,是大風大浪的洗禮。

曾有人如此評價張學良:他是歷史的頑童,歷史卻因這個頑童而改變。我深表贊同。


不是每個官二代富二代都有能力去子承父業,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做為瀋陽人,我與生俱來的愛他。但做為東北人,也不由自主的恨他。


攪屎棍?


宋美齡對張學良西安事變的評價:小子(張學良)不為錢不為地,只為犧牲。

就憑藉西安事變這一點,他張學良不愧是個英雄。


奉系在當時為中國第一大軍閥 張作霖一死 強大的奉系在其手中僅僅苟延殘喘8年 東三省 一槍不放 讓出了當時中國的所有重工業 西安事變 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下 在蔣介石即將統一中國的時候發動所謂的西安事變 吸毒賭博嫖娼 睡其表嫂 可謂是是一個不忠不義不孝 幸好他的墓不在中國 在的話我一定要去吐口水 誰去了的話記得幫我吐一口


一個普通人被推到了一個不普通的位置上,做了一些他認為普通事。


只能說最大的財富或許是趙一荻,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不離不棄,芳魂永繼,陪伴終老,毫無怨言,幾人能做到


張學良少年得志,一生花團錦簇,平步青雲,閱歷尚顯淺淡。加之他自幼受染西方教育,對中國官場那種陰險、狡詐與反覆無常體識不透。他剛愎自用但又年少氣盛,以誠待人又往往過於單純,加上他從其父老帥張作霖那裡繼承下來的一副江湖俠義心腸,這一切使得他怎能是蔣介石的對手呢?假如張作霖性格中的另一面—江湖草莽習氣能傳一點點給少帥,那麼西安事變的結局絕不會是今天這樣。

————《張學良幽禁秘史》


幾年前看張學良覺得這人確實挺渣的,很容易被貼上各種負面的標籤:敗家,悲劇,千古罪人,等等,現在看來這都不算什麼阿,官方歷史和很多媒體都在為他洗白,平反阿,民族英雄,愛國阿.你要說歷史總是勝利者寫的,那也無可厚非阿,張學良確實為勝利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阿,放棄小家為了國家,這種胸懷和格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這種情懷也是出於一顆愛國之心阿.還有很多人連載入史冊的機會都沒有,就沒資格自己吹.倒是很多捏造歷史的人更可恥!


歷史總是被勝利者書寫


年輕時得到的太容易,沒有得到足夠的磨練,老子一死,自然擔不起這麼大的責任,也經不起大風大浪,個人性格上的小錯誤被放大到了整個國家上,身為一個軍閥二代也在歷史舞台上跳到這個份上,也值了。


愛國少帥。說他丟東北和蔣禿子一年把中國丟了有什麼區別。當時東北是必丟的。但是他做的事情無疑是有利於祖國統一的


張漢卿就是這個結論的最好的旁證,"好人未必就一定是個好領導"


媽拉個巴子是免票,後腦勺子是護照。很喜歡這一句。個人認為,漢卿的一生很是傳奇。跨越了三個世紀,經歷的幾件大事,獨特的個人魅力,略帶悲情的人生,曠古的愛情故事,這些都讓他成為一個傳奇,一個英雄。


推薦閱讀:

撒切爾到底有沒有談判時差點從台上跌下?
中共地下組織把楊靖宇的遺首轉移到哪裡了?
鄭成功被賜姓朱,為什麼還姓鄭?
是什麼導致酈食其的死?
中國曆朝歷代皇室的後裔今何在?

TAG:歷史人物 | 張學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