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不是一個皇室特別兄友弟恭的朝代?
今天重溫了《漢武大帝》,爭太子那段看的欲罷不能。突然想到秦朝有扶蘇和胡亥之爭,隋朝有原太子和隋煬帝之爭,唐朝玄武門,明朝叔侄爭鬥,清朝九王奪嫡,都是耳熟能詳的典故,獨宋朝似乎沒有為了帝位你死我活的著名典故,反而有為了不當皇帝你推我推的傳說。這是不是說明宋朝皇室特別兄友弟恭呢?
當然不是。北宋幾乎每一朝皇位交迭時宗室都妖蛾子不斷,只是制度上的防範斷絕了宗室的野心。而一旦制約機制失靈了,這個政權立刻就走向了末路。
太祖朝——皇子趙德芳
民間雖然熟知「燭影斧聲」,但無論如何太祖怎麼死的,太宗繼位這個事基本不會有變化(詳見這個答案宋太祖的真實死因是什麼?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倒是司馬光筆記中用來黑太宗的黑材料有這麼段有趣的記載——太祖駕崩後,太祖宋皇后密召庶幼子趙德芳(戲曲演義中八賢王的原型之一)進宮,結果派去報信的宦官王繼恩跑去向趙光義告密,最後被趙光義劫胡——這個記載如果屬實,則細思恐極:即使不傳位給皇弟趙光義,趙德芳還有個身為嫡子的哥哥趙德昭!無論如何不應該跳過他直接聯繫德芳,這幾乎是說宋皇后和趙德芳勾結、意圖政變了。
趙光義此時的身份是親王+宰相+前任京尹,即兼任行政首腦的宗室成員,為五代宋初儲君的標準配置,這樣可以興師問罪的機會送到面前,自然不會放過。意味深長的是,直到宋皇后死後,趙光義都堅持不以皇后禮對待,應該不是沒有理由的。
太宗朝——皇子趙德昭、皇弟趙廷美、皇子趙元佐
趙德昭是上面所說的太祖皇子,為太宗的第二順位繼承人(太宗→廷美→德昭)。高粱河之戰時德昭從軍北伐,因為太宗在戰場失蹤就有將領意圖扶植德昭繼位。太宗回來後對此耿耿於懷,用言語擠兌德昭,結果德昭自殺。
意外擠兌死德昭後,宋太宗好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金匱之盟只規定了3人的傳位順序,那把這些繼位人都弄死,不就可以傳給自己兒子了嗎?——於是就有了趙廷美謀反案。這件事情上徹底體現了太宗的腹黑性格:他不但將同胞兄弟打倒,事後還製造謠言說趙廷美生母並非杜太后,而是乳母所出。
可能是報應,宋太宗最初屬意的繼承人嫡子趙元佐與叔叔廷美關係不錯,因為此事發了瘋。又經過一番波折,皇位終於確定傳給了後來的宋真宗。但就在權力交接的前夜,太宗李皇后又聯合王繼恩(呵呵,皇后+王繼恩這個組合是不是很熟悉?)準備重新立趙元佐為帝。最後,「大事不糊塗」的宰相呂端站出來挫敗了這個圖謀
真宗朝——皇弟趙元儼
趙元儼是太宗最寵愛的小兒子,排行第八,因為二十歲還賴在宮裡不走,所以綽號「二十八太保」,是八賢王的另一個原型。皇兄真宗病危時,趙元儼又以探病為名賴在宮裡,後來就有傳言(by邵伯溫)說宰相李迪拿墨筆在送給元儼的水盂中一攪後下令送去,元儼看到漆黑的水盂後意識到李迪的潛台詞是在威脅隨時可以下毒取他性命,於是倉惶逃出了宮。
神宗朝——宗室趙世居、皇弟趙顥
趙世居是太祖玄孫,本來是牽扯不到皇位繼承的,但是因為查李逢謀反案時牽扯出了這個太祖系的宗室,案情一下子就升級了,結果其他涉案主犯凌遲,趙世居縊死。他也因此成就了以謀反罪而被判處死刑的宋代宗室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趙顥是宋神宗的弟弟,也是高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高太后態度上是反對神宗變法的,因此成為了舊法派的盼頭。因此當神宗中風病危後,圍繞這位皇弟的表現演出了一出羅生門——
新法派說:趙顥肆意出入宮禁與高太后密謀,中風的皇帝只能怒視他。
舊法派說:趙顥那是好心看望哥哥,況且太后後來就讓他不要進宮了
新:趙顥賴在宮裡不走,還聲稱應當讓高太后垂簾聽政,當面威脅恐嚇向皇后
舊:一派胡言!
新:向皇后趁蔡確老娘入宮,把這個消息帶給宰相蔡確,並且聯絡禁軍統帥燕達施壓
舊:是高太后下決心要讓孫子登基,蔡確他只是事後想攬擁立皇帝的功勞,才編了這麼多謠言!
新:趙顥還想進宮,被全副武裝的燕達趕出去了。
舊:造謠!
新:經過雙方妥協,同意立神宗皇子為宋哲宗,但由高太后垂簾聽政。
舊:哪有什麼妥協?本就該這樣!
圍繞著這段羅生門故事的兩種口徑,隨著新法舊法派輪流當政,實錄國史都來來回回改了好多次,直到南宋最後官方決定以舊法派的口徑定稿,但是新法派的口徑也一併流傳了下來。兩邊誰更接近真相我且不說,還是看看當事人的態度好了——等高太后死後,宋神宗的兒子哲宗親政,就把舊法派一個個都踢走了。
徽宗朝——皇子趙楷
趙楷是徽宗三子,中過狀元,因此甚得文藝皇帝的喜愛。即使在確立皇太子後,徽宗仍百般培養趙楷,先是讓他負責特務機關皇城司,又讓他做北伐遼國的名義統帥。但後來的事我們知道了:北伐失敗、金兵南下、宋徽宗為了逃避責任撂挑子給宋欽宗。這時候趙楷按耐不住自己跳了出來,在一群宦官的簇擁下意圖強行入宮。禁軍統帥何灌將其擋住,指著佩劍說:「灌雖識大王,但此物不識耳!」從而嚇退了趙楷。
欽宗朝——太上皇趙佶、皇弟趙構
宋徽宗為躲避金軍,一邊退位並躲到東南,一邊卻伸手召集百官扈駕。這位太上皇下旨東南的公文、部隊、財政皆不得發往首都開封,實際就是另立了個東南朝廷。欽宗自然大為不滿,用盡手段將太上皇「請回」開封之後,立刻對這不省心的貨實施了軟禁。甚至金人兵臨城下,促使宋欽宗親自前往金營議和的動力之一,就是怕金人會重立徽宗為帝。結果,大敵當前仍不斷內耗的二帝,最後雙雙成為俘虜,在敵營相見後抱頭痛哭。
至於宋高宗趙構,心機婊程度更是絕不讓父兄。金兵第二次南下,欽宗無人可用下讓這個九弟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可當開封被圍後,趙構卻下令勤王兵不救開封,統一集中到他的麾下。甚至在還沒破城時,就自稱自己做夢繼承皇位云云。最後北宋滅亡,趙構如願以償地做了南宋的「中興之主」。
——可以說,北宋的滅亡,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徽宗、欽宗、高宗這一門三奇葩反覆內鬥的結果。
相對其他朝代慘烈的皇位之爭,宋朝確實平和許多,有一個很重要也很無奈的理由就是:子嗣不豐。(斧聲燭影啥的最後說)
先把北宋皇帝世系列一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真宗僅仁宗一子;仁宗無子,以濮王子入繼大統;哲宗無子,徽宗以弟承兄;徽宗兒子倒是多,可是靖康之變全被擄北上了,僅康王一人出為兵馬大元帥逃過此劫,即為後之高宗。 南宋前期:高宗-孝宗-光宗-寧宗。 高宗無子,孝宗為太祖之後過繼為子者;孝宗禪位時僅光宗一子;光宗僅寧宗一子。 除了這些沒兒子或者僅有一個兒子的,像康熙那樣一生幾十個的皇帝,除了徽宗宋朝真沒有,能夠活下來的頂多就三四個,還要麼有這毛病要麼那毛病的。剩下一個兒子是不是的就指著他了。比如說仁宗吧,在位四十二年,一個兒子沒活下來,晚年就想生個兒子,結果生一個是公主再生一個還是公主,多悲催。比如說高宗,就一個寶貝兒子小時候還死了,以後再生不出來了。客觀說完,接著說人事方面的。首先,宋朝和之前的漢唐以及之後的明清相比,有個非常突出的特徵就是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以及皇帝對這種士風的有意識的培養和尊重,由此帶來的就是士大夫空前絕後的崇高地位,除了宋朝再沒哪個朝代敢有臣子說「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了吧?爭儲爭得比較血肉橫飛的幾個朝代,基本都有一批人或者家族站在他們的身後。而在宋朝,士大夫信奉的是「道理最大」,立志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皇帝言行舉止不當,臣僚都能駁回不執行,而要他們去依附於某一皇子,為了日後的榮寵爭鬥,這種事宋人,至少熙寧變法之前的北宋人是很少做的。
其次,從制度上來講,宋代承五代之弊,在平衡制約的防弊之術上格外留意。唐朝初年後宮干政;末年宦官專權,以致廢立天子;五代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以弟弒兄,以子弒父者屢見不鮮。所以宋初即對外戚、宦官、宗室有一系列的限制。具體到皇子,則不予兵權,即位之前,極少參予朝政,無法形成個人的勢力團體。最後說說「斧聲燭影」吧。關於太祖太宗的皇位授受問題,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二種李燾於《續資治通鑒長編》中均收入。一種以僧文瑩的《湘山野錄》為代表,即「斧聲燭影」的起源。原文如下:「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大意為曾有一道士為太祖算了一卦,若某日夜晴則太祖可再活12年(嘿嘿,有木有諸葛亮秋風五丈原上祭天延命的感覺?)。結果當晚初晴後陰,太祖知大事不好即召太宗入宮,二人於房中密談,所說為何事他人不知曉,但見「燭影柱斧」,當夜太祖即崩。另一種說法以司馬光的《涑水紀聞》為代表,全文不復錄,大意為太祖崩後,宋皇后使宦官王繼恩出,召德芳入;可是王繼恩擅做主張,將太宗召來了。太宗來後,宋皇后「愕然,遽呼官家(宋朝對皇帝的稱謂),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太宗就這樣即位了。中間還有些不可考之處,比如王繼恩至太宗府邸,程德玄已等在門口等等。 但是就這兩則材料來說,若依第一則,太祖知命不久矣則召太宗入宮,那麼說明其實是有意將皇位授於太宗的。若依第二則,太祖崩後太宗才入宮,從現有史料上也沒有堅實的證據說明,太祖之喪與太宗有關。 所以總體來說,太宗得位不正應無疑問,但是太祖系太宗所害這種說法,沒有足夠的史料支持。 以上。新七字黨ID@兄友弟恭大宋朝get√
宋神宗生病時,他年齡最小的兒子延安郡王趙佣才10歲,而兩個同母哥哥卻年富力強,雍王趙顥36歲,曹王趙頵30歲,論聲望、地位和出身,兩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有資格做皇帝。當時,大臣蔡確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們曾想通過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達到目的。邢恕以賞花為名將二人邀請到自己府中,對他們說神宗的病情已無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賢明,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高公繪大驚,明確表示,這是邢恕想陷害他們全家,急忙與高公紀一起離開邢府。蔡確和邢恕見陰謀難以得逞,便決定擁立趙佣,以奪策立之功,並趁機除掉與蔡確有矛盾的王珪。蔡確在與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時,問王珪對立儲之事有何看法,暗中卻派開封知府蔡京率殺手埋伏在暗處,只要王珪稍有異議,就將他殺死。王珪膽小怕事,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他上殿奏事稱「取聖旨」,皇帝裁決後,他稱「領聖旨」,傳達旨意是「已得聖旨」)。見蔡確相問,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趙佣。王珪這一次卻很有主張,蔡確無法,便只好四處張揚,說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卻反誣高太后和王珪有廢立趙佣之意,此事在後來給他招來大禍。不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趙顥和趙頵也極為關注選立皇儲一事。他們時常去皇宮探視神宗病情,看過神宗後,趙顥還徑直去高太后處,試圖探聽或是談論些什麼。神宗只能「怒目視之」,似乎也察覺到弟弟們的意圖。到了神宗彌留之際,趙顥甚至還請求留在神宗身邊侍疾。高太后見兩位親王居心叵測,為防萬一,便命人關閉宮門,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寢宮,實際上是要他們斷了念頭。同時,加快了立趙佣為儲的步伐,還暗中叫人秘密趕製了一件10歲孩童穿的皇袍,以備不時之需。
那趙光義是怎麼上位的?為什麼會有「燭光斧影」的傳說?
額,趙匡胤肯定不這樣認為。
趙大哥一家人有一個全屍?
趙構很開心
趙光義這孫子殺大哥強姦大嫂逼死侄子,的確夠有愛!趙頊死的時候,他弟弟差點又上演同樣一幕。所以,呵呵!
高宗的哥哥欽宗肯定也不這樣認為。
神宗去世,神宗的兩個弟弟(特別是雍王)跟哲宗趙熙爭皇位也是蠻拼的
題主你們這些人對宋朝幾近於童話般的美好印象是誰灌輸給你們的?
自古以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蛋糕越大,紛爭越大。幾無倖免。
趙太祖登基在汴梁,身長搭背病龍床。匡義進宮將兄望,燭影搖紅禍起蕭牆。手足尚且這行狀,何況太師篡位的心腸。
至今不知太祖是不是讓太宗給殺了
狸貓換太子
題主你肯定不知道湖州兵變。
推薦閱讀:
※為什麼北京的歷代帝王廟內朝代不全?
※為什麼中國很多朝代到了晚期皇帝就比較短命,而且人丁不旺?
※關於歐洲的皇帝和國王?
※現代中國還是一個尊重知識的國家嗎?
※在你看來古代最慘的君主(帝王),應當是誰(描述其事迹,國外也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