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男性往往都有表字,比如:劉備,字玄德。古代人為什麼有字,而現在中國人怎麼都沒有了?


現在你有qq昵稱。。。


其實「姓+名+字」的命名方式很科學

姓是家族血緣的標誌
名是父母對自己的期盼
字是自己長大後根據自己的志願所取的,可以更改

這樣,「姓+名+字」既包括了家族傳承,又包括了父母和本人的志願,囊括的信息量相當多,成為一個人非常全面的代號。
而現代社會對每個人都有一套完整的檔案資料和管理制度,相應的,對名字的要求就變成了「規範、準確、簡練」。所以,隨意性較大、可以自行更改的「字」和「號」自然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我提過類似的問題,承 @山茶君指教說「這個問題有問題,因為實際上取字型大小並不是規定,也沒有斷絕過,目前也有很多人有字有號,沒什麼奇怪。另外,目前常見取字有兩種,一種是翻詩經,一種是字是名的解釋。」

我對姓氏名字乃至號的了解非常有限,之所以關注字,和 @林鬧鬧所貼出的資料的初衷很有關,我的姓名重名現象很嚴重,所以,如果說恢復了字,對於減少重名可能有一定幫助。

我想題主這個問題可以做一下分解

1、古人的姓氏名字的結構中的取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正式見於史書似乎是「禮記」,但從戰國後就有存在,但是往往僅限於貴族,後世這個範圍擴大了很多,在是否取字上似乎有兩個極端,那就是像張三李四這樣的小人物有字的不多,另外皇室後代,特別是除了開國皇帝之外的繼承人,有字的似乎也不多。

2、字是由誰來取?

我想無非是當事人成年之後,由他的長輩、師長或自己來取。

3、取字的基本規律是什麼?

字又稱表字,就是與名相表裡,一般是對自己的名的再表述。

4、古代人為什麼有字,而現在中國人怎麼都沒有了?

可能是取字本身就古代文士圈內部的一種習慣,上不達九五,下不及走卒,作為特定時代的一種情調,被人刻意遺忘了。

也可能是名字的合流,就是名與字在演進中自然合併了。

也可能是中國人的尊稱文化發生了變化,我印象中乾隆是無字但有號的,古人在尊稱對方時,開始是稱對方的字,後來字型大小都有,相對來說號的取法更自由,起碼不受字數限制,還可以取很多個號。

我想現在中國人如果給自己取字,最現實的好處是可能能對重名現象有所改善,但是取字比較麻煩的一點是字受字數限制,一般是1到2個字,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大家在高考的年齡突然面臨取字的問題,一定會有同學痛訴,取字極大的影響了自己的發揮。

所以,我覺得,取字如果能被恢復,並正式計入自己的身份證系統,應該是在20歲以後。


表字還是有的。只是沒有以前那麼普遍。比如我吧,因為族譜的原因,所以我有譜名(同身份證名)和別名(尚算表字)。而別名就是大家說的常用名。不過肯定的是如今表字已經沒有古時那樣諸多限制(有些人會按表字格式走),更偏向號。


推薦閱讀:

有哪些你第一眼就愛上的中國姓氏 ?
「色」姓讀「sè」還是「shǎi」?
有沒有姓海的,這個姓是怎麼來的?
「蒲」姓的由來?

TAG:名字 | 人文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傳統 | 姓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