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寫詩的特別少?
不單單是在國內,國外也是一樣。最火的還是小說體。詩詞作為很古老的一種文體,現在反而越來越衰落。一些經典的詩句都是先賢留下來的。更有人說現在只要會按回車鍵就是詩人。
是什麼導致詩體的慢慢沒落?
有感而發。
其實不是寫詩的人少了,也不是說當代寫不出詩了,也不是說寫詩就輕易到敲回車了。而是:
詩,這種東西離大眾越來越遠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對詩的原生需求沒有以前那麼旺盛了。電氣時代網路時代的到來,伴隨的是娛樂形式的大大豐富,古人夜裡回家,無非秉燭讀讀書,下下棋,開個宴會唱唱歌,跳跳舞,閑了出去踏踏青,打打獵,妓館的走起。所以說古人的愛好並非就是雅,而是娛樂形式的不豐富,讀書人只好選擇琴棋書畫詩酒歌舞。
我們呢?至少看看美劇,看看日漫,刷刷知乎微博啥的。信息泛濫的時代,哪怕玩這些玩到內心空空蕩蕩,也丟不開手,我就再擼一把,等我看完這場球,看完這集電視劇哇哇哇都教授好帥啊……列位看官,試問您會忽然很想讀一首龔自珍的詩么?在讀會兒杜甫和玩會兒遊戲之間,做什麼取捨呢?
這種豐富,客觀上淘汰了一大部分人進入詩。別把您自己喜歡讀詩當作反駁理由,去看看身邊人,看看同學們,朋友們,同事們,他們……讀詩么?
還有很多問我推薦書的孩子,說您給我推薦幾本入門書好不好,我耐心給人家列了個書單,結果過了一年半了,忽然問起,看了多少了?孩子很尷尬,說忙忙忙,一定看一定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有更輕易刺激的娛樂方式擺在眼前,很少有人會去選擇一種需要大量積累和審美素養才能入門的方式的。
雖然詩是美的,詩是崇高的。也有很多人自以為自己領略過了詩的美,會背一些詩。但是您信不信,絕大多數人,都是在門檻兒之外的。這是一個權威被打倒的年代,我們很少能真正虔誠的去讀去想了,說起了蘇軾,我知道我知道,豪放派的!我還知道李清照是婉約派的!我還喜歡納蘭容若,我看過安意如的,裡面說的可好了!
什麼是詩的語言?沒人關心。什麼是詩的章法?沒人關心。什麼是詩的追求,沒人關心。我們很多人,滿足於這首詩好有意境啊!意境是什麼?蘇軾有意境,待我長發及腰也是有意境,好凄美呢你造么?所以,你指望詩人們碰見人就說什麼詩在當代的發展和詩的追求?他們會把你當外星人的。我寫詩這好些年,遇到的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我身邊的一些人不知道你在幹嘛,而只覺得你在裝逼。高中的時候,和同桌口角,那廝脫口而出:寫你的詩去吧!
所以,每一個詩人在生活的大海里,都是一座孤島。如果沒有網路的勃興,這些詩人們生老病死,無人知曉,可能留下一卷詩,家裡兒孫也當天書來看。這不是笑話,我看網間幾位前輩八十年代的詩作,就在心裡做這個感慨,若是沒有網路,這些詩埋沒於丘墟,永不可見天日。
所以,詩的小眾化並不是因為缺乏好詩,也不是因為沒有詩人。老杜秋興八首,萬丈光焰,知道老杜的人可是多了去了,有幾個能背,能說清楚他如何如何寫的?我和一個人吵過架,那人認為只有人人會背的,才是好詩,秋興八首沒聽說過,別跟我扯淡,你說好就好?誰信你。
老杜且如此,況今人乎?詩之評判標準如此,況毛韶山乎?
我建議所有看過這個答案的朋友們,永遠要記得:尊重詩,尊重詩人。
詩並不是隨便誰都可以說這個好那個不好,沒有進入這個門檻,沒有幾年的浸淫,不具備詩人的思路和視野,妄髮結論,其實是對詩的不尊重。尊重內行人的意見是最基本的素養,科學界有發明了永動機、推翻了黎曼假設的民科,至少智商為正的人隨便都可以分辨。到了詩詞,太難以分辨了,人人都會背幾句,都覺得自己有理解,都覺得有說兩句的餘地,至於說的對不對,是抖機靈還是胡攪蠻纏,一眼下去不容易分清。而每一個能在當代因為對詩的熱愛和表達的慾望而踏實做詩人的人,都是大不易,他們用了別人看不到的功夫,寫著幾乎沒人承認價值的詩,探索著沒人認同的路,訴說著自己和這個時代。不管您讀不讀詩,知不知道他們,詩在他們手裡被繼承,也會傳遞給未來。
以上。同意夜小紫的看法:
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有更輕易刺激的娛樂方式擺在眼前,很少有人會去選擇一種需要大量積累和審美素養才能入門的方式的。
不過我還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說,其實在傳統社會中也沒有那麼多作詩的人:
唐代文盲與詩人數量淺析 1.29
晚上在知乎網看到一個回帖,突然想到詩詞圈裡一個常見的卻非常有迷惑性的觀點:古人尤其是唐人,幾乎什麼人都會寫詩。我當然很理解這種想法的由來,因為很多筆記里常常記錄有野人、樵夫作詩的故事,還有強盜不要財要詩(《唐詩紀事》記李涉故事)、老嫗解詩和歌女斗詩(旗亭畫壁、解唱白居易《長恨歌》聲價更高)的故事。這種種記載讓我們看到詩詞在唐宋從高層到底層,從高馬華服者到引車賣漿者,甚至強盜中都大有市場,詩詞地位之高,受眾之廣當真是讓今人艷羨和瞠目結舌的。然而,這能說明在唐代,什麼人都解作詩嗎?我想,在這裡引入現代的一個概念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文盲率。先來看當下的數據:中新網4月28日電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今日發布。這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
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
可以看到文盲率已經很低了。而具有具有大學文化程度佔總人口比率為8930/10萬,為8.9%。那麼古代是多少?網上有人做過一點研究:
(作者:三種不同的紅色 鏈接:民國時期,中國的文盲率是多少?炮黨跑路到台灣,1950年台灣的文盲率是多少 - 三種不同的紅色的回答)民國時期的文盲率,一般認為是80%,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提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但80%這個數字並不準確,只是一個估計值。從清末到民國,就從來沒有過一次成功的人口普查,當時連全國到底有多少人都不知道,遑論識字率和文盲率。從當時一些學者所進行的有限的社會調查中就可以發現,在東部發達地區,當時文盲率在80%左右(比如1929年~1933年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在華南做人口調查時,就發現當地文盲率是83%),但西部地區文盲率肯定更高(比如埃加德·斯諾的《西行漫記》中就表示:在當時西北地區「除了少數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幾乎沒有人識字。文盲幾乎達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個角落」)所以,我個人認為民國時期文盲率絕對要比一般認為的80%高。再說說第二個問題,台灣文盲率是多少。台灣起初文盲率也是很高的,1915年根據台灣總督府戶口調查結果,當時全台灣識字率也不過4.05%。
假如這個考證結果可信的話,我認為民國時間的掃盲程度和唐朝不會相去甚遠。理由如下:在社會結構和教育制度沒有大的變動之前,封建社會的不同時期在許多方面不應該有大的差別。在沒有義務教育,沒有網路,沒有各種傳媒和讀物的年代,要持續受教育,得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假如出生在偏遠地帶,就更麻煩了),否則如何能進私塾(或者其他教育機構)?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網上有一個資料說(以科舉最成熟的明清兩代為例):很多人都低估了古代舉人秀才的厲害,只知道有進士,古代科舉詳解
「進士,全國每三年考一次錄取大概200名,平均每年67人,也就是相當於進士是全國高考排名前67的人了。
舉人,每個省鄉試三年考一次,每次錄取90人左右,平均每年30。也就是說相當於舉人是全省高考前30名,你說這個牛不牛?
在大家心目中最不行的秀才其實也很牛逼每個府院(明代有一二百個府,有15個省)試兩年考三次,每次錄取25人左右,平均每年37,每個縣5人。算下來3年間錄秀才約30000人。」
假如以上資料可靠的話,不妨粗略計算,以三年為考察範圍:1、秀才每個縣5人/年,而中國目前縣級單位2862個,古今應該相去不遠,算3000個吧,一年錄秀才15000人,三年45000人。
2、舉人,三年一次,每次約90人,全國約20個省(明代實際上不足此數),計1800.1800/45000=4%3、進士,全國每三年考一次錄取大概200名(注意這一數目在唐代有時只有幾十人)。200/1800=11%。
而明清人口數呢?據相關資料:
通過明代人口的研究,可知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幾乎是同步前進的。明初已有人口7千萬左右,由於明政府推行了許多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政策,使耕地面積逐漸擴大,由明初的4百萬頃至16世紀已增加到7百餘萬頃,水稻種植面積的擴大以及甘薯的傳入,都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再加上將近200年的長期穩定的社會條件,促使人口迅速增長,至嘉靖、隆慶時,人口已達1億2千餘萬,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突破一億大關。這樣雄厚的人力資源,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明朝中期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市鎮經濟的興起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都與人口的增長有直接的關係。明朝末期,由於自然災害延續時間長、範圍廣、腐朽的明政府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災情,最後導至農民起義和清朝入關,尤其是明統治者對農民軍採取的殘酷鎮壓政策和清統治者在統一戰爭中所實行的野蠻屠殺手段,造成明清之際的「浩劫」,使人口大量死亡。雖然如此,但由於人口底數大,損失1千萬至2千萬人口,仍能保持1億左右的人口,給清朝人口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總之,明朝在中國人口發展史上所佔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明代人口變動的考察 田培棟 )如果按一億來算,45000/一億=4.5/10000。好,這裡面有個關鍵問題來了,古代的文盲是除去童生以外的人(當然,這裡還有個問題,那就是除去童生,古代社會一定還有非文盲者,比如許多妓女或者一輩子隱居在山林者,但有理由認為,這部分的人口不會太多,因為在封建社會,除了極少部分人,都會走科舉之路,此外,女性受教育比例極其低,而男性中讀書卻絕不進入科舉的體系的人也不可能很多)。而顯然秀才僅僅是童生中的一部分,那麼,秀才/童生的比例會是多少呢?我沒有查到相關數據,但我們不妨假設,因為舉人的錄取率為4%,那假設秀才的錄取率為1%(個人認為,從教育的一般規律來看,基礎教育的錄取率不應該這麼低,但為方便說明問題,且取極限最小值)。那麼三年間秀才45000人,100倍則全部識字人數為4500000,即四百多萬,除以一億=4.5%。一個有趣的數字出來了。這個數字和「1915年根據台灣總督府戶口調查結果,當時全台灣識字率也不過4.05%」竟然如此接近。
我想現在大概可以下結論了,古代的文盲率絕對不會低於90%,經濟發達、教育推行得力的朝代也許識字人群比例稍高一些,但應該不會超過10%(而這個數據很顯然比當代低多了)。由此,認為古代什麼人都可以作詩的想法可以休矣。古人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的有文化,詩詞在任何朝代都是高雅之物。都不可能是社會中絕大多數人可以駕馭的技術。認清這一點,有助於平和我們今日的心態,從而以更加開放的心胸,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心靈之音。又,關於唐代人口,現代學者有不同觀點。我們且取8000萬,按10%算識字人群有800萬,很顯然,並不是800萬人都會作詩。查《全唐詩》的資料,《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就算乘以10,則唐代三百年間詩人也不過2萬人而已(平均每年出60-70位詩人),而隨著教育的普及,參考清代「有清一代有作品傳世的詩人超過10萬人」的統計結果,從1960算起至2260三百年間作者很可能比清代還會更多。當然從詩人水平分布(頂尖、優秀、較好、一般)情況方面來說,也許唐代詩人在頂尖、優秀兩類比例比今人高許多,但鑒於今人絕對創作人群基數也並不少(假設今人中詩詞作者為1/400,則至少也有三百萬人),因此對當代詩詞雖不必有過高期望,但也實在不必太過悲觀。
附:《中國人口史》,趙文林,謝淑君的觀點: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頂峰為6300多萬。 第179頁。《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下冊),王育民的觀點:
唐朝天寶年間戶口峰值為8050萬。 第54頁。《中國人口史》(第二卷) 隋唐五代時期,凍國棟的觀點:
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大約1430-1540萬戶,7475-8050萬人。第182頁《中國人口發展史》,葛劍雄的觀點:
唐朝人口峰值在755年前後,在8000-9000萬之間。 第159頁《中國人口發展史》第151頁,還提到了以下兩位學者的觀點:
現代學者陳旭麓,唐朝人口峰值:9254萬。日本的現代學者日野開三郎,唐朝人口最高峰:2000萬戶,1.4億人。
《唐詩紀事》:「涉嘗過九江,至皖口(在今安慶市,皖水入長江的渡口),遇盜,問:『何人?』從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學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奪,久聞詩名,願題一篇足矣。』涉贈一絕雲。關於清詩(作者 黃偉):清代詩歌創作群體蔚為壯觀,作品卷帙浩繁。故沈德潛認為:「國朝聖聖相承,皆文思天子。以故九州內外,均沾德教。餘事做詩人者,不啻越之、燕之函、秦之廬,夫人能為之也」(《清詩別裁集?序》)。僅徐世昌所輯錄的《晚晴詩匯》就收錄作者六千一百多家,詩作兩萬七千多首,入選詩人已遠遠超出《全唐詩》所收錄的兩千多家。根據《全清詩》編纂委員會的初步推算,有清一代有作品傳世的詩人超過10萬人。
又,在網上偶然看到一個資料,頗可與拙見相發明,因此轉錄過來: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允許女子入學? - 負二的回答
一個地區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顯示,一旦給南撒哈拉地區某區域的女性提供教育機會,當地的生育率便會應聲而降,立竿見影。中國古代,也是一樣道理。讀書人,是有免於勞作的特權的。即使是「窮秀才」,也是不用下地幹活的,替人寫信寫對聯,賣賣字畫,便能過上不錯的日子。但是時間成本驚人,你可以想想看,你讀書佔用了人生多少時間,古代讀書所花掉的時間,只多不少,不然哪會有「十年寒窗」這樣的講法。你再去查查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十年寒窗」大概要佔到人一生的多大一塊。所以不是書香門第,或是有錢人家,極少有人能送孩子去受教育的。受教育,等於長時間喪失勞動力,但獲得回報的機會極小,是件機會成本極高的事。讓女人去讀書,等於告訴她們,不要懷孕生孩子,不要帶孩子,不要下地幹活。古代對生育率有多看重呢?女子十二三便嫁人生孩子,乃是「天職」,直到清末,女子法定婚齡還是十四歲——所謂的「法定婚齡」,不是到了這年紀可以成婚,而是到了這年紀還不出閣,衙門可以辦你!關於女子「必須出閣」的法令,延續了上千年,每朝每代都有,最寬鬆好像是出過武則天的唐朝,女子在十五到二十歲之間也必須嫁人。因為在農業社會,生孩子便是勞動力,勞動力便是經濟基礎。讓女人不生孩子去讀書,對於普通平民百姓來說,這是不可想像的,連男人都沒有用謀求生存的時間去換受教育機會的經濟能力。更何況要多負擔一項「繁衍和撫育後代」責任的女性。所以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妓女反而有受教育的機會,因為她們不用懷孕生子,不用勞作。所以我的結論是:固然現在寫詩的人不多,但傳統詩人也未必太多。傳統和今日的區別主要是詩在當日擁有各種光環,地位奇高無比,而今日已成不被圈外理解,更成令人敬而遠之的一門藝術了。概言之,詩已走向神壇,但它並不會走向山林,成為隱士,最終消亡,它將「大隱隱於市」,它將與中華文化共存亡。
因為高考作文有一句話: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我就知道隨手截圖是個好習慣。
因為大家都寫得爛。
尤其是有情懷的,越有情懷寫得越爛。
古人說「詩言志」,現在你們看看你們寫的都什麼玩意兒?
我隔壁寢室有個愛寫詩的,除了寫詩以外,最大的愛好是在寢室里高聲朗誦,談論美國又衰落了。
而且他的鼻毛從來不修剪,每次跟他講話我都能看到他的鼻毛,幾乎要頂到我臉上了。
有時候看到他寫的近體詩填的詞,好像還行。
實際上呢?無病呻吟至極。
想到如此一個不修邊幅的人在自己詩裡面把自己寫得風度翩翩瀟洒自如。
真的很噁心誒。
說回來,八十年代那一撥寫詩的。
要麼死了,要麼瘋了,要麼去寫小說,要麼汲汲於各種會議。
要麼出國避難,最近被揭露出抄襲,晚節不保。
這些是死去的詩人。
活著的詩人也不是沒有。
高中的時候,我在昆明天君殿巷的某個書店裡看到了店主幫一個本地詩人印的詩集。
前幾天,一堆瘋癲的詩人還來我們學校開詩會。
再前幾天,于堅來長沙繞了一圈,開他的攝影展。
看看周圍,每個拿著吉他彈唱的民謠歌手。
他們的歌就是詩。
誰能說萊昂納多科恩不是詩人呢?
其實還是有人寫詩的,只是你不知道。
他們的生活看起來也還很不錯,只是你不知道。
寫詩?你看嗎?
就好像尼采那個故事。本來是在紙上寫字,後來換成印表機,然後風格都變了。大環境不一樣,流行的東西,文體一般也就變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或者近代詩歌,都是不一樣的時代,不一樣的閱讀習慣。其實這個時代是一個文化融合但文學衰退的時代,紙媒被新媒體衝擊得很痛苦,你的詩歌不會被報刊收錄,因為閱讀習慣改變了沒人會讀,閱讀節奏不一樣了大家願意看簡單明了的東西不願想你到底在說什麼。而且平均教育水平越來越高,詩歌和詩人都不再顯得珍貴,有些才情會被看作呻吟聲並被失聲譏笑,我以前也寫過,雖然沒有被惡意對待,但是沒有同志,因為沒被理解過。如果說這個時代有哪一種流行的「文體」的話,我覺得是心靈雞湯。
我只回答為什麼現在詩沒落了這個問題,且這裡的詩僅指現代詩。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一,我們缺乏一面旗幟,一個標杆。
現在詩壇的領袖人物是誰?怎樣的詩算好詩?現在寫詩幾乎沒有標準,自由度提高了,鑒賞的能力要求也就提高了。所以,它只適合於小眾。
二,以古為尊。認為現代詩不如古詩的大有人在,甚至還以古詩的標準要求現代詩,這明顯欠妥。三,本身與時代潮流相背。現今的時代講究一個「快」字。而讀詩不「慢」下來就難以品悟其中的意境。四,最根本的,是寫詩所能得到的實際回報太少。把高考、公務員考試以及企業提拔制度的標準形式全部換成寫詩,則現代的詩歌繁華程度分分鐘完爆唐朝。百年後論起詩壇地位,只怕李白杜甫什麼的都是浮雲。很多人寫,如果說古體,時代變化而已,沒人崇拜也就沒人發刊,畢竟詩人也要吃飯不是?而國內文學本來就沒門路走,少且不名正常得很,都去寫些大眾文字,圖個爽利賺錢而已,賣萌的取樂的情情愛愛死去活來的標新立異左評又罵的,大眾不就買這種文字么,你還要詩人作家怎麼辦?至於國外,雖然式微,但大家還有不少,到底沒有國內這麼斯文掃地。畢竟時代變化,以前讀書的多去看電影看電視去了,也是沒辦法的事。
瞎寫了一則,最後可能會引起些許不適。寫這首詩的初衷是:即便在八百平米百人的人海里,我經常覺得自己像極了一具腐屍。我不想變成腐屍。也不想對眼皮底下的事情視而不見。我應該沉默,但抱歉。(微信號:lvga603)
———————————
想變成一條小舟,
從樓下撿破爛的孩子出發,
從賣大餅的清華書生出發,
從唱著童謠的機械車出發,
從廢墟邊的別墅出發,
從寥無人跡的商場出發,
從三年未開通的主路出發,
從百米之隔的黃綠燈出發,
從天氣預報的霧霾出發,
從身穿棉襖的春天出發,
從八百平米的腐屍出發。
現在人的情懷少了,心靈的細膩少了,讀詩都少了,更何況寫詩呢? 不過去中文系,還是能看到少數的才子才女會偶寫詩歌。
說個比較傷感的事兒:我初中時開始寫詩(現在想想都是狗屁),高中時喜歡一個漂亮的女孩,就經常寫些詩歌(詩、詞、現代詩都有)送給她,每次她都會先稱讚一下,然後說……某某地方看不明白啊、這個字怎麼讀啊……你知道有多打擊人嗎?絞盡腦汁寫了首自認為絕佳的詩,感覺被褻瀆了你知道嗎!我要能那麼直白的解釋,那還寫毛詩啊!(那時候太幼稚……)不過後來有關她的詩我都私藏了起來,誰也不給看了,只是畢業時給她發了封E-mail,是一首現代詩。大學,讓我對詩歌的環境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加入了學校的詩社,有個女社友經常帶她閨密來玩,一來二去也就熟識了,我想她閨密既然願意和我們玩,對詩歌也應該有一定興趣吧,所以專門買了個信封,裝進我工整為她寫下的一首詞,要社友幫忙送給她。過了幾天,社友把信拿給我說,她看不懂啊,我也不太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竟然那麼的愚蠢!詩人,最缺少能欣賞自己作品的人,不過,詩人是孤獨的。
因為沒錢
過去叫詩人,現在叫段子手_(:з」∠)_
行有餘力才作詩,枝頭春意化成詞。
別噴我的打油詩玷污了詩,本來我就是閑的沒事。你造無聊可以激發創造力嗎?
現在大家都這麼忙,誰有餘力啊。
各種屏幕看不完,誰知道現在已經夏天了……嗯挺熱的是吧。詩人總是走在時間的前面,5000年前的巫師就是詩人。
巫師做法以後,用自己的頭顱血淋淋得祭祀神靈。
所以商周青銅器,鼎器為何那麼關鍵與重要?鼎器就是煮著巫師與身體,神聖的獻給神靈。
至於戰俘與犯人,是沒有資格作為獻給神靈的犧牲的。
戰俘與犯人只會在野地里,如牲畜一道屠宰,就如同耶穌死於耶路撒冷的郊外。
這是常識。
我們的時代,沒有巫師的存在的需求。
自然,不需要詩人。
如果你需要詩歌,抑鬱症就是一首生動的詩歌舞台劇。
這三篇文章有詳細分析古典詩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69473-1083757.htm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69473-1083772.html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69473do=blogid=1083876
寫詩的人也許並、但看得懂的越來越少了。常常被誤解的心要怎麼去思考人生呢
總結:寫詩不能養家糊口
都在忙著念詩。
推薦閱讀:
※有什麼讚頌朋友的詩詞嗎?
※有哪些驚艷到你的古詩?
※說一說有哪些冷門卻很有意蘊的古詩句?
※如何理解黃庭堅那首水仙花七律的「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到底為何而惱?
※有哪些無意間寫出的驚為天人的句子?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