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害怕屍體?
此處的屍體=廣義上的屍體=文化上、生物上、心理上、.etc的屍體。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針對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屍體的普遍態度。這個問題並不隱含「所有人都一定怕屍體」的假設,而只是對為什麼屍體能引起如此大的生理、心理、情緒和文化反應感到好奇。
上解剖課從沒怕過屍體,但唯獨的一次,差點嚇尿。
那是隔壁解剖台上的一具老年男性屍體,乾瘦,閉目,眼窩深陷,側身擺放著剛好面朝我所在的方向。不知道那邊的同學做了什麼操作,屍體的皮膚受到牽拉,突然間嘴巴張大,眼睛睜開了,而這瞬間剛好被我看到。。。只記得當時自己下意識後退了一步,聲音憋在嗓子里差點叫出來,後來回去還做惡夢了。這事就讓我覺得我們害怕的不是靜態的屍體,而是關於屍體的動態想像。
---------------------------------------------------------------------------------------------------------------
之所以說是關於屍體的動態想像,而不是關於屍體會動的想像,是因為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動態。
比如當年我解剖過的那具屍體是一個肌肉發達的男青年,死因很明顯,脖子上有一道很深很長的傷口,我見到他的時候也會摸一下自己的脖子,想像自己哪天是否也會變成那個樣子。實習的時候見過渾身上下被砍數十刀差點身亡的病人,在手術台上的時候自己的心也像給人揪住了一樣。
但這種情況就好比是讀了一本關於腎病的書你會不由自主地留意自己平時是不是尿頻或者尿少,讀了關於糖尿病的資料你會感覺自己平時是不是有點太容易口渴了。更不用說恐艾症,恐禽流感狂犬病之類。這種害怕,只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在了解這種機制,或者渡過一個接觸屍體的適應期(長短因人而異)之後,這種害怕也就消失了。
而且這世上總有一些比屍體更恐怖更糟心的事令人害怕,比如,解剖掛科。我認為這是人類進化出來的趨利避害機制決定的。我們的老祖先看到屍體會害怕,自然會避開,因而也避開了可能導致自身死亡的因素(野外兇猛的野獸,傳染病什麼的),這種機制讓我們的祖先比不害怕屍體的族群的存活率高一些,然後這個機制就遺傳下來了。
想像一下遠古時期N多部落,一些部落的熊孩子熊青年看到野生的屍體第一反應不是遠離,而是圍著屍體歡快地跳起舞來,這些熊孩子們估計很快就會染上各種疾病死掉了吧,於是「不害怕屍體」這種機制伴隨著他們的消失自然地被淘汰掉了。
相似性的恐怖谷
根據森昌弘的理論,隨著類人物體的擬人程度增加,人類對它的好感度亦隨之改變。恐怖谷就是隨著械器人到達「接近人類」程度時候,人類好感度突然下降的範圍。會活動的類人體比靜止類人體變動的幅度更大。恐怖谷現象可以用以下想法解釋,如果一個實體充分地「不夠擬人」,那它的類人特徵就會顯眼並且容易辨認,產生移情作用。在另一方面,要是一個實體「非常擬人」,那它的非類人特徵就會成為顯眼的部分,在人類觀察者眼中產生一種古怪的感覺。另一個可能性是,病患者與屍體跟一些類人機器人有很多視覺上的畸形相似,引出觀察者同樣的驚慌和情緒劇變。這種反應在機器人的情況上比屍體會更糟,因為人們能輕易明白自己對屍體厭惡感覺的原因,但卻無法清楚了解自己為何對機器人產生這種厭惡。行為上的畸形包括疾病的行為特微、神經學上的狀態甚或精神上的機能障礙,再次喚起觀察者嚴重的負面情緒。我覺得這屬於共情能力。共情_百度百科就像當人看見別人的受苦的慘狀時,會不自覺得把自己置入到對方的境地中去;看世界盃比賽的人也會因為某人的進球而心裡歡喜。這種置換自己到他人境地的心理機制,是正常人類的本能。面對屍體時,便是潛意識直接把自己置換到了死亡狀態。對死亡的本能恐懼引起了對於屍體的恐懼。
第一次上解剖課的時候,我們坐在解剖學實驗室里,每個人都玩著桌子上的大體標本,玻璃盒子里的大腦,沒有皮膚的人頭,半邊的顱骨,諸如此類。它們嚇人么?不嚇人,根本不嚇人。說實話,我第一次見到它們就不覺得嚇人,周圍的同學也都差不多,拆開來的組織器官,殘缺的手部腿部,有什麼可怕的?除了下課之後瘋狂的洗手,和一般上課沒什麼不同。
直到上屍體解剖課,我們把桌子上的蓋子移開,每個桌子下面都是一具屍體,散發著濃烈的氣味,極其噁心。男生們要負責把屍體搬上來,手穿過福爾馬林碰到屍體的時候,身上所有的寒毛豎立,冰冷,堅硬,和死氣沉沉。那是第一次覺得屍體可怕,長時間的浸泡讓它沒有一點熱度,肌肉組織已經變得堅硬,屍體沒有皮膚,也沒有血液,肌肉已經變成了黃色,所有的臟器都隱藏在層層肌肉下面。沒有一個人願意碰它,它讓人頭皮發麻。所有能下刀的部位都已經被前輩們精準地剖開,每一塊肌肉都條理清晰,翻開腹部肌肉,下面是大網膜和腸道,它們上面是泛黃的肝臟和胃,手碰到它們,就像碰到冰冷的死魚一樣讓人反胃。那天我一天沒吃肉。本來以為沒什麼比這更噁心的了。直到病理課,完整地病理解剖一個人。過程太反胃了,我都不願意回憶。這次課重新地刷新了我的人生觀,我覺得不可能再噁心了。直到法醫課。簡直煉獄,特別後悔早上買了一杯豆漿沒喝完帶到了課堂上。言歸正傳。
恐懼,是因為屍體已經毫無生氣,再加上從小接受了無數妖魔鬼怪的故事,扭曲成了一個非常不正確的世界觀。事實上每一具屍體都值得尊敬,它們鍛煉了我們這些醫學生,它們給了我們親手實踐的機會。我從它們那了解了人體的結構,了解了器官的位置,了解了神經血管的走行,它們都是我的老師。
怕,是因為不了解,而且不敢去了解。最後,我不知道為什麼,桌子里的屍體,每一具上面都壓著一塊重重的石板,難道是所謂避邪?學過系統解剖和局部解剖的醫學生試著說說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環境。
原來我們上解剖課的時候,一個教室里有四個檯子,每個檯子上一具屍體。教室光線很好,而且有老師在旁邊指導,再加上同學們穿白大褂,整個就是一種科研的氣氛。說實話,連女生都沒說過怕(可能學醫的都是女漢子)。想的更多的可能就是,哎呀脂肪怎麼這麼多,皮有點硬刀片好鈍,終於找到喉返神經了。
做個對比,在我家那邊,人死之後會搭棚子,裡面布置一番。外面放很多花圈。總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小時候遠遠看到的話,都要繞道走。
其次就是內心的想法。有些人覺得人死如燈滅,就是一具屍體而已。有的人可能聯想到鬼怪靈魂一類的。
不過有句話說的好,空的舊鞋都有腳。一個人的遺體,不僅僅就是屍體那麼簡單。它承載的是一個人一生的經歷。肌肉,脂肪,神經,血管,腫瘤,裡面蘊涵的喜怒哀樂,也許只有主人知道。作為看到的人,或許唏噓,或許憑弔。感慨人生無常……
最後向捐獻遺體的志友們致敬!自問自答,只為引出更多精彩答案。
我一時抽風,從亞馬遜買了一本《人類屍體的奇異生活》。一般來說,當我打開一本新書時,心中都是好奇和期待;但這本書,還沒有翻開,就令我感到強烈的不安和焦慮。作為推理小說迷,死亡並不是我所陌生的,屍體也不該是。但可笑的是屍體偏偏就令我害怕,要看一本靠近屍體的書,我還是得給自己的精神上層枷鎖以避免自己逃跑。
然而,這種對屍體的恐懼也許是可以理解的。生物學的源頭不該為我對屍體的恐懼負責:在野外生活的猴群幾乎每天都要面對死亡,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其他種族的。死亡帶來別離,屍體帶來食物。如果同族的屍體不會被其他同族吃掉,它們對屍體的態度一般是漠視的。它們不會把屍體藏起來,也不會拖著屍體跟它們一起走。一隻猴子死了,變成屍體了,這屍體就不再受到猴群的重視。當然,有時屍體的出現預示危險的來臨,從而也會引發恐懼;但是這恐懼針對的是屍體背後的東西,而不是屍體本身。
既然對屍體的恐懼源頭不是自然的,那麼就可能是文化的。我們人類把屍體燒掉、埋起來。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無論是東方或者西方,我們先人的屍體(或骨灰)和我們比鄰而居,然而它們都是不可見的。可見的是人造的雕塑或者墓碑,可見的是圓圓的墳頭或青青的草。可見的不是屍體。從文化傳統上我們塑造出一系列喪葬儀式,來官方宣布一個人的生活已經終結,Ta的身份從此應當被永久廢除--換言之一個人所留下的身體-屍體-無權在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屍體就應該被遺忘,就應該被掩藏,如果可能的話,就應該被消滅。棺材要封口,墓穴要用很多土埋起來,在中國土甚至要多到隆成圓墳包的地步。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陰陽兩隔,為了把屍體鎖在地下。這樣做的動機可能是恐懼也可能是禁忌,強烈程度由各地的宗教文化背景而變化,不過傳達的信息是很明確的:不管為什麼,我們不想看到屍體。
在所有文學形式中,再沒有什麼比推理/恐怖小說或電影更關注屍體了。我們文化根源中對屍體的恐懼在這裡完美地得到了體現:去掉了屍體,推理小說的恐怖就變成了紙老虎。殺人這件事本身就讓人害怕,但小說中最讓讀者恐怖的片段倒很少和被殺相連--就算代入感再強,讀者也明白殺手不會從書里跳出來殺掉自己--而往往和屍體被發現的場景相關。我們共享著對屍體的恐懼情緒,無論何時何地,發現屍體總是令人恐懼不安。而小說/電影有多嚇人,就取決於它們是如何處理屍體的;一般來說毒殺不太嚇人,勒死或其他形式的空手暴力致死有點可怕,利器造成的死亡令人觳觫(有血出現),最最可怕的應當就是分屍。按照可怕程度來分,以上幾種方式所對應的屍體是從最完整的到最不完整的,從最平靜的(也是最像我們的)到最不平靜的。而從屍體發現的場景來說,最可怕的局面就是屍體融入了日常生活--比如愛倫坡在小說中多次寫過,甚至連金庸都在連城訣中寫一把的牆壁埋屍;或者京極夏彥的《陰摩羅鬼之剎》中屍體公館舉行的屍體婚禮;當然更不用提千千萬萬恐怖小說中寫過的床底下/院子里有死人之類。這種局面之所以可怕,是因為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的死亡本應截然兩分,但卻因為屍體的出現而模糊了界限--應當被封存的東西又再次出現,物體(屍體)被當作了人--於是驚悚的顫慄就從我們的脊柱電擊般掠過。
當這種驚悚的經驗成為群體的,妖怪就產生了。妖怪將我們的恐懼物化,並為減輕恐懼提供了一套理由。其物化的形式由各地不同的社會、自然背景而決定,又反過來成為當地文化獨特性的證明。但無論其形體如何,形式如何,妖怪產生的機理都是為了撫平我們的恐懼並為其提供解釋,因此妖怪的作用也就不僅是精神的,而且是社會的了。
可能是由於缺少付喪神的傳統,和八百萬神明的日本比起來,中國的妖怪具體化的程度比較低,不會一器物一妖怪,各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中國的妖怪更多存在於故事中,妖怪的名字是模糊的,然而共享一個類型的諸多特點。比如狐仙在日本就有九尾狐、稻荷神等具體神明,但在中國我們想起狐仙時想到的更多的是嬰寧、是紅玉這些個體,狐仙只是一個概括性的觀念。就屍體的話題來說,在中國文化中鬼與魂與狐妖樹精都是相分開的,屍體催生的妖怪主要是鬼,大概包括弔死鬼(縊鬼)、溺死鬼、殭屍(旱魃)、煞、骷髏等等幾大類。
其中弔死鬼的故事表明自縊帶來的嚴重後果,溺死鬼警示人們入夜後不要靠近河川,這都是從避免產生屍體的角度說的。屍體產生了之後,要趕緊下葬,否則就會出現殭屍。按毛色及厲害程度(遞增)為紅僵、白僵、綠僵、黑僵,甚至還有飛僵,在清代興盛的這種妖怪實是為了反抗南方掘新葬墓的習俗及避免親死久殯不葬情況的發生。儒家殯葬習俗產生的另一種妖怪是煞。避煞的習俗-也稱回煞、迎煞,即避煞期需舉家出避、門窗打開、迴避生人;在明朝為了避煞甚至產生了殃榜(批書)標明何時犯煞,避煞期則分雄煞雌煞不同,從新死三日到二十日、四十七日不等--則是為了避屍氣。煞在現代的默默無聞(雖然魔獸世界的興盛使新一代重新注意到這種妖怪)和我國殭屍在現代的衰落(植物大戰殭屍以及B級恐怖片中的殭屍是西方殭屍,皮滑無毛)恐怕與現代葬喪業務的發展,主要是焚屍爐與停屍房的發展有直接關係--畢竟屍體不停在家裡,也就沒必要注意何時下葬,更沒必要借避煞來躲屍氣了不是么?最後,屍體時間長了皮肉脫落,變為骨頭架子,而這屍骸的核心就是頭骨,也就是骷髏。這時的屍體已變為骸骨,但頭骨仍是最能讓人認出是人的部分。有關骷髏的種種傳說,恐怕還是意在提醒人們尊重屍體,就是尊重人本身吧。
當然,妖怪不是唯一一種讓人擺脫對屍體恐懼的社會機制。現代醫學的發展將屍體進一步物化,藉助大眾傳媒和教育的幫助,使屍體對於每個現代人都不再新鮮。電視、電影、遊戲等媒介又不斷展示新鮮的、破壞了的、可怕的屍體來使我們產生視覺上和心理上的疲勞,讓人覺得「屍體沒什麼大不了」。不過我還是得說,正如本文開頭所說的,身為一個現代人,暴露於各種媒體展示的屍體形象的狂轟亂炸之下,當我開始看一本有關屍體的書的時候,我還是能感覺到心中的強烈不安與恐慌。而正是寫完妖怪那幾段文字之後,才開始感覺釋然。傳統的未必需要被揚棄,現代的也未必就時時有效。有些時候,單憑科學,也許還是無法說服心靈。
具體可以參見恐怖谷效應。就是因為屍體與真人之間存在著大量相似的地方,體現出來一種病態的畸形的共同點,使得人只要有一點感覺到「它」不像一個「人」就會倍加反感。
這一發現在機器人領域內也有廣泛應用,所以現代有很多科學家在製作機器人的過程中都會保留一點虛假的機械感,以免掉入恐怖谷。
其實有一些人害怕洋娃娃,木偶或是小丑玩具也有可能是這個道理。屍體也是同理,它的僵硬的病態感,以及散發出的與鮮活的人體格格不入的行屍走肉感,會激起人們心中的反感。
另外,拋開恐怖谷理論不說,人們本身在世俗環境的教育下,在成長中各種恐怖事件的影響下,對屍體產生恐懼是正常的,這是生命對死亡的敬畏。試想如果大多數人都不害怕屍體,他們甚至可以毫無顧忌地與屍體娛樂,那難道不是對我們社會倫理更恐怖的轟炸嗎?
所以請敬畏生命,尊重屍體。外行拋磚引玉。
或許用遺傳什麼的可以解釋下。也就是說,怕屍體,或許是先天的(或許類似怕蛇、怕蜘蛛、怕黑暗)。這個特性有遺傳方面的優勢。因為:- 那個屍體,或許是被攻擊致死,例如被附近不友好的部落,或附近的猛獸,那麼遠離他,可以增加你生存的幾率;
- 那個屍體,或許是病死的,更或許是傳染病,遠離他,可以增加……
- 那個屍體,或許是吃了附近有毒的食物致死,遠離他,……
害怕的程度和屍體出現的環境也有關係。 就像我們在停屍房看到一具平躺著的屍體,和正要如廁開門看見裡邊角落堆坐著一具屍體,體驗應該是完全不同的吧。 屍體讓我們本來熟悉的日常環境變得陌生起來,一瞬間腦海里充斥著未知,而未知正是恐怖的來源。
換句話說,我們害怕的是不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常,害怕的是離我們相距甚遠的死,以及死的具象化出現在離我們如此近的眼前。
(自己的一點理解,僅供大家參考:)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好理解,這是一個進化論自然選擇的過程:因為不怕屍體的都死了。
為啥都死了呢?因為屍體對於野生動物來說是食物,無論是貓科動物或犬科動物,它們的嗅覺都是很強大的,當屍體開始腐爛,味道開始濃郁,便會將這些動物吸引過來。如果它們發現一坨腐肉旁邊還站著一隻活蹦亂跳充滿好奇的鮮肉,這隻鮮肉會腫么樣?
當然會被撲殺咯!(畢竟鮮肉比腐肉好吃多了)
設想,你就是一個不怕屍體的人,站在同類的屍體旁看得興高采烈,於是你很容易被聞味而來的野獸一併吃掉。
如果你是怕屍體的人,看見屍體就跑,那麼你與食肉動物遭遇的概率便會大大降低。當你健全的回到家中,照樣可以找一個妹子或一隻漢字嘿咻嘿咻,生出一隻和你同樣膽小的小東西來。膽大的那位則再也沒有機會了。
為什麼我們更怕半腐爛狀態的屍體?因為腐爛的屍體才會有味道,沒有味道的屍體不會散發濃重的味道,即使以犬科動物的嗅覺也需要數十米的識別範圍。但如果屍體開始腐爛,一隻狼在十幾公里外就可以聞到了。
為什麼我們更害怕同類的屍體?因為我們是群居動物,我們和同類的屍體有更高的接觸機會。當我們的團體內有人死去,首先會被我們發現。而其它的野生動物呢?會被嗅覺靈敏的其它生物發現。而且,同類的屍體往往會因疫病而死,對於身為同類的我們會有更高的威脅度。老家住河邊,河裡發生過多起溺亡事件,所以印象中很小就有跟大伙兒一起到河邊看屍體的經歷。那個時候說實話,一點也不怕,心裡就想著有啥好看的,為啥這麼多人來看。可惜,在成長的過程中,在漫漫的恐怖片觀影途中,在對那遙遠而神秘的傳說的聆聽中,我腦子裡漸漸產生了一個印象:屍體會突然跳起來嚇你一跳!這印象是如此的深刻而強烈,導致我至今不敢凝視屍體超過5秒。類似的印象還有很多,比如大號時總覺得馬桶里會伸出一隻手爆菊花;坐電梯總覺得開門了會看到奈何橋;爬樓梯去四樓總害怕會爬到三又二分之一樓......這種極為負面的心理暗示伴隨我走過了整個青春期。所以吧,個人淺見,人怕的不是屍體,怕的是自己內心創造出來的、虛幻的,、跟「屍體」這一事物所關聯的種種意向。
因為我們害怕的不是屍體,而是死亡、消失、不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這件事情。
試想一下,你去參加某個熟識的朋友的葬禮。在他死掉以前,你和他有很多交集,你知道他的成長經歷、愛好、夢想,你知道他平時喜歡的衣服樣式、留著什麼樣的髮型,你知道他笑起來有兩個酒窩、他暗戀哪個女生、喜歡哪個樂隊……
可是,當你看到他的時候,他的臉變成了難看的灰白色,他的頭髮被梳得一絲不苟,他穿著不適合的衣服,直挺挺地躺在一個木盒子里。曾經他夢想能夠環遊世界,可此刻他只能困在這裡,再也無法邁出一步路。他曾經愛過的女孩,再也看不到了,愛過的歌,再也聽不見了。你難道不會覺得死亡這個事情簡直是太殘忍了,他還有好多事情都沒做,還有好多地方沒去,還沒來得及結婚生子當爹當媽,這些任何人都能夠享受的權利,他都沒份了。
這個時候,你不會害怕嗎?死了,沒命了,什麼都離你遠去了,那具屍體躺在那裡,沒有一絲希望,幾近暈厥的父母圍在旁邊。這個時候你突然想到,如果躺在那裡的是你,你的父母、愛人、夢想、未來…………你會不會感到渾身冰涼,怕得要命?-
進化心理學中有與此相關的理論,由於屍體會帶來瘟疫和傳染病,所以帶有害怕屍體的心理基因的人,在繁殖上會有優勢,因此隨著一代代的進化選擇,害怕屍體成為了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
只是理論哦!
你知道進化心理學有時有點高大上,不可證偽。-很簡單啊,有人死了,那麼我也可能死,所以害怕,害怕的老祖宗都跑了,不怕的都跟著一塊死了
長久以來進化出來的本能
一方面屍體會腐爛,與腐屍接觸容易染病
一方面發現屍體的話往往意味著這裡不安全,趕緊離開的人更容易生存下來
這裡只討論人屍。可是不只屍體會使人害怕,人偶、機器人、蠟像也都會使人害怕。屍體和它們的不同,就在於屍體為肉身殘軀,曾經有過靈魂,會腐爛,會消逝。但是為什麼這些物體隱隱中,都會引起我們的不安?
因為它們是有人形,卻沒有靈魂的物體。而且,它們隨時提醒著我們死亡的存在。
一
只有屍體,是死亡的證物。這證物本身也叫人害怕。正如有知友說到的,剛剛死去的、完整的屍身,並不使人害怕。死狀安詳的話,有時候會被形容為「恰如熟睡」。希羅多德曾在《歷史》中記載,在古埃及,達官貴人的妻子或是誰家的美女死去的時候,為防止有人奸屍,會擺放三、四天,直到屍體開始腐爛之後,才交由木乃伊工人處理。如果這段記載屬實,則說明屍奸行為真的是古而有之。
但如果這具屍體像奧伯倫親王一樣被捏爆了頭,臉容全毀,或是身體某一部分完全崩壞,像腹部重傷腸子外流而死者、埃博拉病毒的死者、全身燒傷而死者,一般人見到了可能會反胃。這可是已經印在潛意識裡面對屍體的恐懼,這不僅是恐懼屍體本身,而且還恐懼發生在這些屍體上的事情,這些事也可能置自己於死地。燒死者,火源跟他燒成黑炭,保管提醒自己以後萬事小心。看到染病而死的人,你就知道不要靠近。要是目睹親王死去的慘狀,那說明魔山的熊手掌還在哪裡活動,那是要看到他死在親王旁邊,你才能安心的。這是社會性的、對死亡的警惕。至於死屍腐爛產生的各種微生物和病菌,我想無疑也是對人體有害的。這也是隱性的危險。
這些死狀各異的屍體,說不定就是妖魔鬼怪的原型,即對人死後的想像,作為對生者的警告。
二 [ 以下是離題胡扯 ]
從屍體馬上就聯想到機器人,隨即想起了《攻殼:無罪》。
這部劇場版說的是調查一單案子,說侍女機器人暴走把主人和調查警官殺了。但說這個之前,還需介紹《攻殼》的背景。動畫所描述的時代,義體化盛行,機器人已經可以量產。侍女機器人的出現,已經說明此時機器人行業在服務業也能有一拼了。故障機器人的鑒定師問了這麼一番問題:「工業機器人暫且不論,起碼供玩賞用的人形機器人與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無緣。為什麼他們是人型?而且,有必要做成理想化的人型嗎?人類為什麼要如此迫切地想做出和自己相似的形態呢?」
鑒定師的鑒定結果還讓戶草吃了一驚。這些侍女機器人被裝上了一般不需要的器官,說白了,她們就是「セックスロボット」。看到這裡我想大家已經知道為什麼了。人類造機器人,是作為自己的工具,同時也是自己的延伸,或者他人的延伸。人類希望自己無力達成的事情,可以交由這種「人的延伸」來完成。空虛寂寞冷的猥瑣男,可以把自己的慾望,發泄在這些機器人的身上。想要延續生命,甚至是增強體能,可以做全身義體,只要腦髓還在即可,代價是失去味覺(彼時人類還無法複製味覺器官,算是作者的怨念吧)。主角草薙、巴特,都是全身義體人。
為什麼要想人形?因為像自己,延伸替代自己的時候,才不會有強烈的異質感。
這麼說來,無論是工業機器人的「生產力」、侍女機器人的「性」和義體的「長生不老」、「恢復、增強能力」,還有蠟像的「生前輝煌」,這都滿足人類的終極願望即對「生命力」的追求。這簡直就是對「死」的叛逆。
但表面上像,心裡的異質感並不會隨即消除。這些看著像自己的東西,卻不是自己所生。原本應該是死物的東西,卻會隨著自己的意志活動。人如同害怕屍體一樣,對人形機器人、玩偶和蠟像隱隱不安,問題就是在這裡出的。從外表看上去是活著的事物,卻疑惑它是不是真的活著;與之相對的,說不定沒有生命的事物反而活著。某種程度上來說,機器人是「行屍走肉」。(這是我為什麼把這些東西跟屍體相類比的原因。)要問為什麼機器人讓人感到惴惴不安?動畫的台詞說:
「那是因為,人偶是人類的雛形,也即是人類本身,人類對可能會被還原為簡單的裝置和物質的恐懼感。也就是說人類對自己可能本來就屬於虛無的恐懼感。試圖解析生命這一現象的科學,也變為產生這種恐怖的幫凶。相信自然是可計算的信念,導出人類也可以被還原為簡單的機械零件的結論。」「人體自身就是上了發條的機器,是永恆運動的活生生的樣本。」「18世紀的人類機械論,藉助電腦化和義體化的技術再次復甦,從藉助計算機使得記憶的外部儲存成為可能的那一刻起,人類為了擴展生物機能的上限,積極地延續著將自己機械化的道路,超越達爾文的自然淘汰學說,人們在企圖用自己的力量擺脫進化論的束縛這方面,表現出了頑強的意志。同樣,表現出了想要超越孕育自己的大自然的意志。幻想給生命裝備更完美的硬體,正是這一噩夢的根源。」看這齣劇場版的時候,會不會有想把押井守打一頓的衝動?但他的台詞跟上述這些屍體、機器人一樣讓人不安。
一方面可以想見,機器人如果極大發展,有了自己的思維判斷,那對人來說是最可怕的,因為有著一樣的外貌卻有完全不同的內在,以及人類難以企及的機能,那真是「披著羊皮的狼」。那是異類。這可比死屍和妖魔鬼怪更加讓人類害怕。人類可不是只會失去「延續」那麼簡單,而是會面臨全物種的生存危機。
另一方面,正如台詞所說,隨著科技發展,人類一方面使自身的生存得到極大延續,一方面卻引發了使自己淪為物質的風險。一方面獲得了極大的「生」,卻又無限地接近於「死」。
人類將在「生」與「死」之間永遠掙紮下去,「永生」永遠是人類的詛咒。伊卡洛斯在插上翅膀飛向太陽的時候,就註定了他的悲劇。
關於屍體話題發散得太遠了。非常抱歉。尼瑪,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人類學和社會學問題嘛,基本沒看到正經的人類學答案
拖延癌來補答案先來簡化一下我們認知過程:- 看/聽到一個事物 =》依照現有的刻板印象/思維定勢進行判斷 =》產生心理反應和行動
在這個鏈條中,決定我們最後產生怎樣心理反應和行動的,就是我們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積累的刻板印象/思維定勢,這個過程叫做刻板效應。
當然,這種刻板印象是一種認知模式和心理定勢,是對一種事物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和歸類,就像貼標籤一樣。比如微信好友的標籤可以是朋友、同事、家人,對不同的人,朋友圈裡出現的自己也是不同的。- 優點是能讓我們在面對複雜環境和海量信息時,節省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迅速了解大概情況做出判斷並進行應對。比如看到爆炸、火災,就知道要迅速躲避到安全區域。
- 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容易出現以偏概全、忽視個體差異等等認知偏差,比如地圖炮、種族主義。
而刻板印象的產生,除了直接接觸這個事物總結了它的特點之外,一般都是通過間接的信息影響而產生的,比如學校的教育、媒體的曝光和引導等等。
首先,只有一個人存在「屍體應該被害怕」這種刻板印象時,他才會感到害怕。如果不存在的話,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反應。
舉個例子:孩子和智力障礙者,因為社會化尚不完全,這種「屍體應該被害怕」的刻板印象尚未建立起來,所以不會在面對屍體時產生恐懼,反而很可能以為是這個人睡著了。這種新聞很多,隨便搜下就有。- 新疆一5歲女童祖母死後伴屍7日 靠吃剩飯存活
- 八旬老人死於屋中 智障兒子伴屍數日
為什麼有些小孩子會幹出很殘忍的事情,長大了卻不會了? - 曾小傻的回答 這個答案也可以參考,「是不是殘忍」這種道德判斷也是後天才習得的一種認知模式。
當然,肯定還有很多文化、宗教信仰中,屍體並不令人害怕,比如美洲土著文化中有食用敵人屍體獲取力量的傳統,原因各異,不一一說了。
那麼,「屍體應該被害怕」這種刻板印象為什麼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我們廣泛地接受了呢?
- 非正常死亡的屍體往往帶來對於未知的恐懼
現代社會大眾視野中的屍體(媒體報道或親身經歷),多是天災人禍一類非正常死亡。這時,在不了解屍體的具體死因時,對於這種突發的未知狀況,會產生一種恐懼。而人類對於未知的恐懼,很可能是源於對秩序感的依賴,當這種秩序被打破時,就出現了心理不適。
- 屍體的出現,暗示了潛藏的某種危險
在人類明白了有很多危險會對自己的生命造成威脅,而這時出現了死亡的同類,就變成了一種近似動物本能的反應,產生恐懼的心理,並進一步評估周圍的環境是否安全。
- 屍體往往和疾病有某種關聯。
和平時期,疾病往往是人類最主要的一種死因。而造成屍體死亡的疾病,也很可能具有傳染性。而一般人對於屍體的死因、疾病特性往往缺少了解和認識,疾病作為一個籠統的有害的事物,往往讓人產生恐懼
- 屍體常常被認為是污穢、骯髒的。而這種污穢的標籤,甚至也會遷移到死者的親屬和接觸過的物品。
即使是正常死亡,屍體如果沒有被迅速處理或安葬,也會開始腐爛。何況屍體的死因和疾病存在某種潛在聯繫,對於大多數人類文明來說,屍體通常都被認為是污穢的。
而在文化的發展中,這個「污穢「被進一步抽象成」邪惡「、」不神聖「的,是需要被排斥的。而和屍體有關的人、物,也會被認為沾染上這種污穢、邪惡的特性,需要進行隔離,甚至通過某種儀式進行凈化。
比如赫爾茲在《死亡與右手》中提到,部落中有人去世的家庭,要搬離到部落的邊緣,和正常的居民相區隔,直到服喪期滿,在二次葬儀式之後才能重回部落中區。而中國文化中,戴孝、家門換白色對聯其實也有相同的意味,標識出這家處於服喪期,是「不潔」的,要避免相互走動。即使現在,部分地區也能看到這樣的風俗。
不過,當人在生活中,增加了對死亡和屍體的了解,也可以克服刻板效應。
比如醫生、軍人這些經常能夠接觸到屍體的職業,「屍體應該被害怕」這類刻板印象往往可以被克服。因為你看到一個死人,你就會覺得他是因為周圍的環境(譬如說樹林里藏著一隻老虎)被害死的,然後你就想逃走了。多麼正常的反應,已經是潛意識的了。
我認為人類的一切恐懼都來源於未知和聯想。
就好像白天走在路上和晚上走在路上感覺是不一樣的,在白天可以看到的比較多,而晚上我們能看到的很有限,我們看不到的黑暗中的東西,或者是看不清楚的東西會讓我們恐慌。
這種看不見的或者看不清的,就是我們未知的。而我們對這些未知的聯想會成為恐懼,比如會覺得夜裡走路有人跟在身後等等
回到這個問題,我認為也是這樣。
第一方面,是不了解或者說不習慣,普通人一般對屍體都很恐懼,而大部分與屍體打交道的人不會,比如入殮師法醫醫生等等。
之前我女朋友的一個高中同學,給她發來幾張嬰兒屍體的照片,半個腦袋的,被劈成一般的等等都有,當時實在是不忍直視。但是那個同學說,從開始的害怕的要命,慢慢的到最後看著它吃飯都沒有關係。已經習以為常了。
這是對屍體本身的未知感。
第二方面,是我們不清楚這個生命的去向,本來應該是會動會出聲音的一個軀體,變成僵硬的了,這實在是搞不懂。
我小時候看到小動物死了都會特別害怕,會想到生命這東西到底是什麼,是一團光還是一個什麼別的東西,他會不會遊走在我的身邊,然後打我。
這是對生命的未知感和聯想。
第三方面,鬼怪傳說的作用,我們從小聽說過很多很多關於鬼怪的故事,不管理智上信或者不信,他都會讓我們有種不可磨滅的印象。
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比如看到屍體的時候會下意識的聯想到這些故事,然後會覺得它會突然跳起來要自己一口,這種聯想之下恐懼感就來了。
這是對超自然力量的未知感和聯想。
第四方面,對於非正常死亡的屍體,我們會想到它的死因,被殘暴的蹂躪,殺害。被什麼人,或者什麼物體殺害。殺害它的人現在會不會在身邊,自己會不會遇到這個人。
很多時候,比如本地發生什麼命案或者傳言某某殺人犯逃竄到本地,我們本能的就會感到恐懼,因為我們不知道犯罪的人他到底在哪裡,自己會不會碰到。
這是對環境的未知感和聯想。推薦閱讀:
※假如發現身邊有人的死屍應該怎麼處理?
※小龍蝦是二戰期間日本用來清理屍體的?
※醫學用的遺體可以用多久呢?
※屍體能否開啟TouchID?
※屍體在太空中會變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