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傳統銀行的出路在哪裡?

面對互聯網金融、民間金融的崛起,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邁進,傳統銀行的利潤增長速度逐年下滑,傳統銀行的出路在哪裡?


傳統銀行受到嚴格的傳統監管,出路不是隨便想想或者認真想想有思路就能實行的。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銀行有巨多的創新業務可能你都聞所未聞…我們一直都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以銀行可以說一直在尋找出路,又或者說如果出路是說做出什麼巨大改變的話,銀行還不需要尋找出路。倒是那些沒牌照賣基金,又沒有備付金概念,代客理財又沒考慮反洗錢的企業要考慮一下,等監管來了,他們的出路在哪裡。民間金融的崛起?先完成合法化吧…

—————————————————

我發現另外一個答案邏輯就有意思了,1、因為銀行需要高度控制風險,所以銀行沒有創新,而互聯網企業卻可以有很多創新,是不是說互聯網企業就不需要像銀行一樣的控制風險了。互聯網企業玩兒的都是所有者權益嗎?

2、銀行還在央行制定好的模式下運行…世上還有哪家銀行不按本國央行規矩走?存貸差是央行定的,你說這是商行無能…那麼表外產品的發展已經如火如荼了你造嗎?短融中票08年的時候還是0,過萬億才用了多久?收益權,專項資管,京交所各種表外通道你當沒發生過嗎?這些通道募集點差是多少有想過嗎?

———————————

沒有處於同一規則下的兩個行業是沒辦法比較的…


有實力的大銀行做高凈值客戶的私人銀行業務,實際稍弱的發展小微普惠金融,社區金融等。關鍵在於經營思維的轉變,服務業要講服務。另外,會不會混業經營呢?!


謝謝邀請。

你看看每年進入銀行的在畢業生中的排名,你看看現在整個行業的收入水平,你再看看過去若干年的上市公司中銀行業的利潤佔比,它現在是有危機,那是因為其他行業的危機大家都知道,而它不過剛剛面對而已。

人家舒服著,而且可以且舒服幾年,人家精英彙集,不存在出路問題。

你以為互聯網幾桿鳥槍能夠搞得定這些大傢伙?慢慢來。做IT不過是幾個屌絲,金融才是肥肉,「人傻錢多」剛剛被嚷嚷起來而已


表外業務,貿易金融和金融租賃。


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科技金融文化金融,更好支持實體經濟。投向醫療教育等領域,國家轉型發展服務業,金融機構去支持准沒錯。


加強和其他金融機構,各種券商和風投之類的機構的合作發展服務業務,平台業務。新三板企業支持。

別的還要等國家政策進一步明朗和開放,我國國情如此。


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範的行業終將毀滅。

尤其是金融行業這種必須所有參與者都得守規矩的行業。

互聯網金融也好,民間金融也罷。現在的野蠻生長很大一部分是靠打法律的擦邊球,當然它們也希望國家能出台相關法律來規範行業,比如互聯網金融希望國內能出部類似美國《jobs法案》的,以此轉向地上。而國家要這個行業規範發展必然要出台相應監管措施,你的風控怎麼弄?準備金繳多少?帶上這些鐐銬了還能像銀行一樣舞蹈自如嗎?????

上面歪題了,

————————我是看不見的分割線————————————

傳統銀行的出路在哪裡?

不知道題主的「傳統」標準是什麼?但根據題主以「利率市場化的邁進」會大幅影響銀行的利潤,那這種傳統銀行就局限為存貸利息差為主要盈利來源,基本上沒有中間業務收入的銀行。

經濟發展到這個時間點和這個程度了,還有這種古董級銀行嗎?答案很肯定,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城商行和XX農村信用聯社(農商銀行)之類的地方性銀行。

這種不大不小的銀行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的影響是最大的。它們既沒大到全國一片紅的地步,能夠先富帶後富,集中力量進行金融創新或者依靠體量規模來穩定市場。也沒小到依附與某一特定產業就能餵飽自己。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懸浮於半空之中,隨便一陣風過就能吹的它找不著北。

那這種銀行的出路在哪呢?跟在大銀行的背後撿點殘羹冷炙,但是現在發達地區和省市級別的市場基本飽和,大銀行都將目標盯向欠發達地區,不跟「傳統銀行」搶市場就不錯了。而且「」一直在模仿,別想能超越「。至少你的風控跟別人的差距就不是能以道理計算的。

對於地方性銀行,就算你把全國性大銀行的方方面面都學個十足(實際情況是遠遠不如的),人家一個資產規模就能把你轟殺至渣。面對日後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地方性唯一的優勢是物理網點比別人多,員工規模比別人多,經營時間比別人長(典型地頭蛇模式)。

不想做不被強龍壓制的地頭蛇不是好地頭蛇。但想反壓制就必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大銀行、互聯網金融做不到的你做到了),換言之,你如何開拓、建立和維護自己的客戶群???一句話,」跳出金融外,做到線下強「。

必須要發揮自己網點多,員工多的優勢,作為金融行業不只是做到資金融通,還要做到商品流通、信息流通。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做成生態圈,不局限於金融行業,還要利用自己金融方面的信用值來為流通的商品、信息做擔保。

設想這個場景,在某個省的信用聯社做到了省內的消費者想買個有保障的綠色食品,正宗的土特產品都回到其農商網站上預定選購或者找個工作、組個房子、招個保姆月嫂什麼的都可以。相應生產者即可以通過這個網站來招攬訂單、也可以發布生產資料購買意向或者招聘。做到成熟了,可以集中大量碎片化的、零散的購買者來要求生產者如何如何(電商夢寐以求的C2B模式)。若是再組織協調能力爆表的話還可以組織碎片化、零散的生產者來滿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

BTW,無論線上的互聯網多麼精彩,我們還是活在線下的三次元世界。所以,對於這些欠發達地區的傳統銀行在未來金融格局大變革的時代,必須要有特色才能活下去。跟別人比中間業務或線上服務,你沒那個頂層設計能力,還是做些苦點累點的線下實體業務吧。


我覺得國內銀行都是跟著政策和監管走的,很難像互聯網金融那樣花樣百出,日新月異。不過銀行自身有很多創新,這些創新不同於餘額寶之類的互聯網產品,他不會立即體現在普通個人身上。而銀行的創新同樣也面臨監管,比如很多銀行用的銀證合作融資、銀證合作票據,依靠券商的資管計劃,表內業務轉到表外,後來貌似也成監管重點。銀行的競爭非常激烈,銀行同樣也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他們也會居安思危,謀求出路的。


首先,我們來澄清一下問題,題主題出「面對互聯網金融,民間金融,傳統銀行的出路在哪裡?」,那麼題主的假設就是——互聯網金融、民間金融的業務是傳統銀行的主戰場,也就是說銀行就是為了借貸存在的。

那麼事實上,你可以點開任意一家排面前10的銀行,無論是5大國有,還是5大股份制銀行,關於這個銀行的介紹,應該不是只有「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這八個大字吧。所以你看看這八個字後面是什麼,就是現在銀行的業務涵蓋了多少方面。然後你覺得這後面的描述中,哪些是互聯網公司和民間借貸公司能做的?

當然, 互聯網金融和民間資本借貸最大的弱點就是抗風險能力弱。根據巴塞爾協議,對商業銀行的資本金使用敏感性高的資本計量方法規定了許多條件,涉及資產分類、風險計量、風險管理組織框架和政策流程等許多方面的,雖然中國的銀行尚沒有都達到其要求,但是向這個方面努力是肯定的。那麼反觀互聯網金融和民間借貸公司,沒有那麼多監管要求,抗風險能力弱很多。

所以,出路就是發展那些行業門檻高,其他小公司一兩天靠著幾個人做不了的業務---

1、 也說借貸:互聯網金融是p2p,或者一般資質的小微企企業融資,那麼普通2B呢?還是要銀行來做。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項目就不說了,票據承兌和貼現、大資本的流動還是需要銀行參與的。

2、發行:發行金融債,承銷政府債。這部分屬於投資銀行的業務,原理和證券公司的那塊一樣,也是幫助主體融資的方法。

3、交易:買賣金融和政府債、買賣外匯。這部分屬於銀行的證券投資能力,要操盤要報價要出貨的,同國外投資銀行一樣,不贅述。

4、支付結算:各種資金的國內外結算、外匯結售匯都是需要強大的支付結算系統以及和央行、中國登記結算公司相互聯通的。

5、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這部分有算是資產的代理服務。

其實,互聯網金融是給銀行帶來了機遇,可以說是刺激了銀行的網路創新和銷售創新,這還得感謝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鯰魚效應」。君不見某寶去年火了之後,今年多少「寶寶」冒出來。後來的收益差不多都是5%左右了,而自從今年股市節節上升,還有多少人在為某寶里的不到年化5%沾沾自喜?

所以,要說銀行的發展機遇,我認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科技使得服務便捷化和透明化:便捷化就是加快服務速度,減少審批環節和每個節點的時間消耗。透明化就是讓客戶知道銀行的服務在幹嘛,到工業流程哪裡了,能不能更快點。(我印象里客戶抱怨最多的就是這塊了,可惜我不懂技術,只能寫寫報告為客戶搖旗吶喊)

2、用科技構建未來金融社區:雖然社區銀行很多都在弄,不過我認為把銀行做的這麼像便利店比較不酷,未來要是能把金融產品都變成很酷的產品掛蘋果店多好。到店「刷臉」,虹膜取款和支付,個人信用 信息雲存儲,消費記錄自動歸類保存至理財賬戶,實時提醒理財建議。金融有一點好就是大部分信息都能夠用數字明確的表示出來,所以我覺得「量化自我」不僅僅是跑步和睡眠的數字,根據金融資產和賬戶,「數字化的身份證」 是未來的「量化自我」的一部分 吧。


——希望這個答案對你有所幫助,更多乾貨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金融加速」(微信號:Finacc2014)——

如果說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2014年則可謂互聯網金融新的起點。面對競爭壓力,從低調觀望到積极參与,今年商業銀行與互聯網的關係愈加緊密,布局互聯網金融的步伐逐漸加快。

  而一向被外界解讀為「船大難調頭」的五大行,不管從整體戰略到創新產品,都展現出對互聯網金融前所未有的重視。經過一年的發展,互聯網金融謀變已經卓有成效。

  「大轉身」

  今年新年伊始工行就上線了自家的電商平台——「融e購」。這不僅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大潮」中,五大行再無旁觀者,同時更像是一聲「發令槍」,一向「動作緩慢」的五大行開始在互聯網金融上奮起直追。

  當站在歲末回顧時,不難看出電商平台僅僅是五大行應對互聯網金融浪潮的起點。

  工行今年實現了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大轉身」,年中宣布從四個維度建造全新的「e-ICBC」,並在今年加速互聯網金融產品布局,電商平台是三大平台之一,而三大平台又是四個維度的第一維。在工行管理層「所有的產品今年年內全部推出」的部署下,工行相關創新正在相繼浮出水面。

  工行在年底上線了即時通信平台「工銀融e聯」,工行的B2B平台也已基本完成建設規劃,將會很快對外營業,工行的直銷銀行平台也即將上線。

  此外,為了應對第三方支付的挑戰,工行於年初推出了快捷支付品牌「工銀e支付」,主打小額線上支付交易,涵蓋了移動端和傳統的PC端,還上線了「工銀e投資」客戶交易終端等產品。加上已經推出的「逸貸」、「網貸通」以及即將推出的收單工具「線上POS」,工行互聯網金融戰略中的三大產品線也逐漸成型。

  除了工行「一馬當先」,其他銀行中,中行今年也加速了布局互聯網金融,已陸續推出「中銀E社區」、「航運在線通」、「惠民金融服務」等網路金融服務。8月,中行在上海推出首家網路金融產品O2O體驗店。12月,中行還推出了B2B跨行支付產品,實現了電商平台一點接入中行,可以支持多家銀行企業賬戶在線支付。

  農行7月8日上線了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平台——「磐雲」平台,可提供信貸、理財、網購、支付結算、投融資信息中介等全業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建行繼續深耕「善融商務」平台,個人商城完成首頁改版,進一步突出 「精專特優」品類和優質商戶,實現了龍卡商城和善融個人商城的全面融合。企業商城推出採購詢價功能,升級改版專業市場綜合首頁;推出善融助手客戶端。同時建行還在3月推出跨境移動支付產品龍卡電子錢包業務。

  差異化顯現

  實際上,隨著銀行思路的轉變,金融互聯網化的步調今年大大加速,各銀行從去年開始紛紛把互聯網金融作為經營轉型的重要內容進行戰略部署。這一點,從年初幾家大行的總行架構改革就可看出,此輪改革幾大行均把互聯網金融提到了重要位置。

  工行電子銀行部成為11個利潤中心之一;農行將互聯網金融上升到全行戰略層面統籌謀劃,為現有電子銀行部增加了網路金融部的職能;中行成立了新的網路金融部;交行也將互聯網金融作為事業部進行業務探索推進。

  不過,在整體互聯網金融戰略上,幾大行制定了不同的戰術規劃。

  8月,工行提出了打造集支付、融資、金融交易、商務、信息「五大功能」為一體的全新「E-ICBC」,意在打造較為完備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和運營體系。

  圍繞這一戰略,工行提出了四個清晰的維度:一是建設電商平台、直銷銀行平台和即時通信平台;二是建立基於互聯網的支付、融資、投資理財三大產品體系;三是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金融體系;四是建立健全大數據的應用。

  根據這一頂層設計,建設三大平台和三大產品線成為工行今年的重點任務,以此來構建線上線下交互聯動的服務體系和深層多維的大數據應用機制。

  中行去年即從總體戰略角度推出以「中銀易商」開放式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戰略,從易金融、泛金融、非金融、自金融四個維度建立起新的商業模式,解決傳統金融服務「貴」、「煩」、「慢」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銀易商」不同於已有銀行系電商的自營模式或獨立垂直平台模式,而是一種能有機滲透到整個互聯網體系並與其共生的形態,被中行稱作「融入式電商金融」。

  農行新一代互聯網金融產品則以「一大平台+四類應用」的戰略矩陣展開,重點圍繞便捷支付結算和中小微投融資等核心業務,著力構建大數據體系和平台化金融服務體系。

  而最早推出電商平台的交行,則對平台進行了二次「革新」。2014年3月初,交行電商平台「交博彙」全新升級,整合「積分樂園」商城與「交博彙商品館」,推出「積分消費百貨店」。這意味著交行已把「金融服務」作為電商平台核心競爭力,突破了一直掣肘銀行系電商發展的產品局限,同時將打造面向全體客戶的開放式金融電商平台的戰略布局。

  謀變未來

  經過一年的發展,五大行在互聯網金融上的謀變已經卓有成效。

  從今年半年報來看,6月末幾家銀行的電子銀行業務收入都有較快增長,電子渠道替代率都已超過70%。

  6月末的數據顯示,建行「善融商務」累計發展商戶4.16 萬戶,累計發展會員451.19 萬個;上半年成交金額191.48 億元,同比增長193.26%。農行全行電子商務累計交易金額為5445.96億元,同比增長49.4%。交行電子支付註冊客戶數較年初增長47.16%,電子支付交易筆數和交易金額同比分別增長74.64%和297.17%。

  工行「融e購」截至10月末註冊用戶已達837萬戶、簽約商戶2148家,累計交易額超過342億元。「工銀e支付」9月末客戶數近2600萬戶,支付金額超過300億元。「逸貸」累計放款額達到1213億元,「網貸通」餘額約3000億元,已累計向6.5萬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1.4萬億元。

  除此之外,今年五大銀行推出各種「寶寶」類理財產品,進軍直銷銀行的計劃也在加緊實施,「反擊」互聯網企業的號角越吹越響。

  毋庸置疑,相比去年互聯網企業在支付、結算和融資領域給銀行帶來的衝擊,經過一年的布局,五大行互聯網金融戰略愈發清晰,未來傳統銀行將會與互聯網更好地融合。下一步,加強線上線下渠道的互通,充分健全大數據運用,儘快提高競爭力,將成為各行首要的選擇。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杜金)


受互聯網金融衝擊、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等,傳統銀行的躺著掙錢的日子也差不多了。
說到改變。
一、傳統銀行會發展互聯網金融。從去年7月開始,銀行系的「寶寶們」陸續登場,但感覺力度不夠,要和互聯網系的PK有點弱了。發展互聯網金融應該有一個平台模式,可以自己建立,可以收購,也可以和互聯網公司合作,比如招商和微信合作。
二、更看重市場營銷。以往,傳統銀行更加看重大中型企業客戶,而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會使這些客戶被市場迅速分流,主靠利益差額盈利的銀行要開發理財產品之類的增強盈利能力,就需要營銷來打開市場了啦。比如中信和百度貼吧合作,打造「粉絲經濟」。
三、經營設備電子化。傳統銀行的運營成本越來越高了,電子化可以代替部分人工運營。
四、混業經營也有可能,看政府了,畢竟現在是明文規定不允許的,雖然美國和日本已經有混業經營了,但國情不一樣。

傳統銀行應該利用好自身的優勢,比如高尖端的人才、信譽、客戶資料、數據等等,開發適合的理財產品,改變盈利模式,畢竟相較國外的銀行,我國的傳統銀行盈利能力真弱了。
相信互聯網金融、利率市場化等等變革會促進銀行轉型,是件好事呢。


不請自來,知乎首答,長文慎入。

1.習慣回答問題前,先對問題做一個簡單的評論和規範化的表述。

「面對互聯網金融、民間金融的崛起,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邁進,傳統銀行的利潤增長速度逐年下滑,傳統銀行的出路在哪裡?」問題提得很大,但其中的題點有一些值得推敲:

一是何謂「傳統銀行」?

我理解題主所說的傳統銀行可能特指的是中國的商業銀行。但進一步來說,中國的銀行與世界各國的銀行在商業模式、業務流程、組織架構、風控理念上已經基本一致,至少已經做到了「形似」。區別在於,國外先進銀行的運營效率更有效,風控體系更先進,業務收入結構更合理,但這並不構成本質的區別。從世界範圍內來看,特別是已經完成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來看,商業銀行的模樣都是一樣的,無非都是主要靠存貸息差吃飯(高盛、摩根斯丹利等投行不在此列)。從這一點來看,大家都是「傳統銀行」,所謂的「新型銀行」還尚未出現,國外銀行病不是我們效仿的對象。

二是傳統銀行利潤增長速度逐年下滑的原因真的是互聯網、民間金融和利率市場化造成的嗎?

用最基本的公式看,利潤=收入-成本。

短期來看,互聯網金融、民間借貸對貸款的替代作用是很有限的。大多數工商企業大規模融資仍然首選銀行,畢竟只有銀行能在一定時間內足額提供資金。

2012年以來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月度)一覽

上面可以看出,2012年以來,銀行的新增貸款仍基本穩定。而貸款利率已早實現市場化,因此可見互聯網、民間金融對銀行收入的影響是很小的。

那麼,為什麼利潤會下降呢?答案不言而喻,是成本在上升。按影響大小來看,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不良貸款的急劇形成吃掉了銀行業大部分的利潤。宏觀經濟下行期中,前期因4萬億發放的不少貸款均難以為繼,企業內外交困,造成銀行壞賬大量增加。有時候說銀行躺著掙錢,但如果想到銀行辛辛苦苦掙來幾百家企業的利息可能因為一筆貸款壞賬就化為烏有,那麼也許就不會想的這麼簡單了。不良貸款的成本反映在銀行財報中的資產減值損失,俗稱撥備。凈利潤再好看,剔掉撥備,馬上就顯出原形了。2015年上半年,工商銀行撥備前利潤236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4%,但撥備後凈利潤僅比上年同期增長0.7%。

二是央行降息極大地提升了銀行的負債成本。這一點就純屬於政策效應了。14年下半年央行開啟降息通道,15年已累計降息3次。特別是14年的非對稱降息,對銀行利潤衝擊巨大。據一家國有銀行測算,14年非對稱降息至少使銀行利潤下降120億元。即使是對稱降息,由於貸款客戶議價能力普遍強於存款客戶,實際上也會降低銀行的凈息差,導致銀行利潤下降。

三是互聯網金融替代效應下,銀行負債成本的上升。這一點才是餘額寶等寶寶帶來的,所謂「存款搬家」,其實最終還是流回了銀行,但銀行要付出比活期存款更高的利息,成本上升了。

歸納一下原因,國內銀行利潤下降的因素就是宏觀環境&>政策效應&>跨界競爭

所以,合適的問題應該是,在宏觀環境下行、政策轉向以及互聯網跨界競爭的情況下,銀行如何能尋得一條出路突出重圍?

先想到這麼多,正題的答案再續。


排名第一說銀行不需要出路的那位同學 @Nerv ,我無法在評論里貼圖,所以添加了答案,請您看一下,然後您還認同自己的答案嗎?

圖1 上市銀行利潤增長加速度

表1 上市銀行年報(按總資產排序)

注[1]2013年報為全年年報,未標註的是尚未披露,取的是2013年中年報

注[2]2011年數據取的是深發展銀行

誠然,雖然題主關心的是收益率,但是只取收益率是絕對不正確的,我做這張圖,是有個假設,資產總量越大的越容易達到瓶頸,發現部分符合,但是並沒有這麼簡單,宏觀上大家確實都在下降的。特邀請了數據帝看看是否有興趣回答該問題。

或許,我們可以坦誠並接受銀行終有一天是會「加速度為0」的

加速度為0意味著什麼?——也就是利潤增長和收入增長持平而已。在當前利潤率為40%的情況下,資產規模上萬億的前提下,比起傳統行業10%以下甚至負利率,比起互聯網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崛起與倒下,加速度為0也已經屌炸天。

然而,服務升級也好,小微業務、掌上業務、新型理財產品、金融社區、私人銀行也好,銀行一直都在努力做改良,面對利率市場化的必然趨勢,如何創造新的增長點永遠是大家不懈的追求。周小川: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

這是個好問題。


1.小型化甚至去實體化

2.網路化

3.高低階級服務拉開差距差異化

4.公開化


1,銀行體系全面完成股改並深化。

2,以幾家大銀行主體,構建各自金融控股集團,進入全面混業經營階段。主要通過併購方式整合業務職能一個都不會少,信託,證券,基金,保險,資產管理,包括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將成為併購對象,成為主要銷售渠道。

3,銀行經營管理商業化轉型逐步深化,事業部管理模式所佔比例將

逐漸提升,包括建立區域事業部。

4,各省將加大本區域城商農商等金融資源的整合力度,並積極推進社區銀行。


應該是做渠道吧,互聯網在熱鬧有些需要面對面做的面簽、評估等可能需要銀行的參與——銀行的渠道優勢是其他非銀無法比擬的,互聯網更是沒有渠道了


路在腳下


三P業務


我想題目說到的非傳統銀行可以用影子銀行概念來替代,我的觀點影子銀行的衝擊其實歸根結底是對於銀行是有利的。
1、制度利好:從習大大上台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再到二會的重重製度與方針的出台,從改革起步到實質性進展都對於處於經濟發展改革核心地位的金融業提出很多政策,同時對也其他行業的改革勢必也會影響到金融業。而銀行則是金融業的核心。
2、經營模式:我國是全球銀行發展過程中少數幾個還持第一種傳統分業式經營模式的國家,現今的銀行發展模式已經發展到集團或大型公司的經營模式。影子銀行或是對傳統銀行的衝擊將對於我國銀行業經營模式轉變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3、生產者消費者:影子銀行的壯大對於企業經營者及消費者雖有利有弊,但更多改變的是對於小企業融資道路的思考,從P2P的發展及影子銀行的存在就足以說明,新東西是可以得到生產者認可的,雖然風險相對於傳統銀行業確實高。對於消費者,改變了我們保守的投資渠道,這難道對於傳統銀行不是好處嗎?而且對於「寶」類等投資產品最終受益的還是傳統銀行,只是利潤減少。現實也說明這些創新是被商業銀行認可的。


推薦閱讀:

女子誤存五萬元到前亡夫賬戶,銀行是否該承擔責任?
如何看待中行貴陽瑞金支行女員工被客戶砸傷臉上縫了七針?
如何推銷pos機?
銀行計息日為什麼是每月 21 日而不是最後一天?
如何設定一個安全的六位數密碼?

TAG: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