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長篇英文資料時,覺得每句話都看懂了,但為什麼看完整篇資料之後又覺得不知道到底說的是什麼?
出現這種問題,到底是辭彙量不夠呢還是歸納總結能力太差?如何改進?
怒答。
把這些歸於「英語水平就是不夠」太過簡單粗暴了。有時候你「每句話都看懂,合起來不知道在說什麼」並不是單純是你英語水平的問題,而是內容抽象程度和理解程度的問題,是對背景內容熟悉程度的問題。文獻是提供大量新信息的。假設在同樣的篇幅里有著同樣數量的新信息,一種比較容易「結合現實」或者比較「通俗」,另一種比較「形而上」或者比較「抽象」,那麼顯然是前者更容易去理解。太過抽象的內容,理解起來本身就緩慢,篇幅一長,再讀一點忘一點,也就根本沒有理解之說了。這跟作者的寫作風格也有明顯關係,有些作者說話就是特別愛兜圈子——這點在現代哲學方面更是極端,一段兩句話,一句話能在A4紙上打三四行,每個詞都認識,結果這段說的什麼都不知道,只能翻回去重新看。我的對策是:慢——點——讀,再加上做筆記。
語段的結構是有規律可循的,內部有超大波浪—大波浪—小波浪之說,分別對應全文結構—章節結構—段落結構。語段每一部分起于波浪之始的波谷,介紹接下來波浪的主要內容,收于波浪結尾的波谷,總結之前波浪的主要內容。只要作者不是那種「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散文家,基本都會按照這樣的結構行進。有這樣的結構,那麼閱讀的時候也就相對容易了很多:在每個波浪開始之前,做好準備「接受新的信息」,在波浪內部整理出信息,列在筆記上,然後在收尾時總結。標註作者特別提出的現象(比如那種That leads to two questions... We have two solutions for that question...),等到讀完回頭回顧筆記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就是作者的論述脈絡。我們沒法讓作者的思維來將就我們,所以只能讓我們的思維去將就他們,所以我們只能放慢,放慢,讓我們的頭腦逐漸向他們的頭腦靠攏。最後怒吐槽。旗幟鮮明地反對「你讀不懂就是因為你英語水平不夠」;說這話的人估計沒見識過Halliday、Kaplan和Chomsky的文章。Halliday的書被我們公認為「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不知道說什麼」,其可讀性差得只能用來當枕頭。Kaplan是用詞不複雜但是概念特別複雜,我導師一上來就說「Kaplan你多看幾遍,看不懂也沒關係」。喬爺,呵呵,喬爺和Hauser他們合寫的那篇Language Faculty的經典文章,我們班當時連英國的同學讀著都發矇,雅思閱讀八九分的同學看著看著直接「啪嗒」趴桌子上睡著了。回復里有知友提到法律文本,我本科最後一學期可是天天讀Hong Kong Ordinance,讀得我都開始懷疑人生了。你要說我英語水平差吧,我看Sperber那麼多文獻,現在連筆記都不用記,看完過了三天組會上討論都沒壓力;動不動幾十頁的實驗文章,看了從來都不頭痛;還是本科最後一學期,課程要求讀Judith Butler和Foucault,我都不覺得特別痛苦。那你說我英語水平是好還是不好?是不是有矛盾?有些文本是在你有背景積累之後才能明白的。我申請博士之前看我導師寫的Default Semantics,看得一頭霧水;博士面試之前臨陣磨槍的時候看第二遍,稍微摸出點門來;等到讀博時有了DRT和Contextualism的基礎之後看第三遍,每個字幾乎不用思考就告訴我它們在說什麼。所以還是要對業界夠熟悉,否則再簡單的文本還是會頭暈的。公交車上準備答一下這個問題。
DZ也遇到過TZ這種情況,先講一下自己的經歷。
兩件事。
第一件:大二考的托福,當時閱讀部分一次28,一次30。不過青蔥歲月,覺得自己英語基礎還不錯,於是開始讀原版的教科書(一方面是聽說很多美國教科書寫的很好,另一方面,在圖書館翻一本像字典一樣厚的英文書一邊頻頻點頭做筆記你們不覺得逼格爆表有木有)
但是。。。。
很快發現,很多時候,覺得非常流暢的讀完一部分後,腦子裡一點都沒留下來!!有木有!!!然後就覺著自己傻逼到爆!!!
也就是題主問的情況。
當時就在想,為什麼托福閱讀可以讀完後輕鬆做題!!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為考試文章有清晰的主題句,結構很好把握!更不要說,托福文章重視語言能力考察,不是在傳授知識!而原始資料都是傳遞信息為主的。尤其是答主學的生物(我會說我學的是21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專業么),各種繁瑣的細節和作用,沒完沒了的代謝路線信號傳導通路。這樣的教材就算是中文教科書都不好消化好不好!!!於是就老老實實一邊做筆記畫圖一邊看書,瞬間就很清晰好不好!!爪機就不上圖了。
第二件:
考完Gre後,覺著自己閱讀寫作後水平突飛猛進,讀一般的原版教科書沒問題。因為專業需要當然也因為原版教材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逼格。。。。。總之我開始讀很多專業文獻。然後情況就是這樣的:
哇噻,好多文獻——不怕老子閱讀速度很快——飛快的看啊看——哈哈你們都沒有老子看的快——我剛才的看了啥!!!!-_-#回去重看。。。。換句話說,如果是更專業的材料,除非你有很強的背景,否則還是先慢慢看,把思路跟上,搞明白文章重點!!盡量補充背景知識吧!!
等你有領域內足夠知識積累,基本就能快速抓住重點了。
題主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嗎!!!如果你真的能明白每句話的意思,那出問題的十有八九不是你的英文能力,而是你用英文這種工具獲得文字材料中信息的能力。你抓不住重點很有可能是讀同樣內容的中文文章可能也很難理解!!!
辦法:慢點讀,跟上思路!!捋清楚信息和概念!!!最後一個大殺器,讀完一段(一章)做一個複述,讀的過程中就不斷篩選,這是不是我要複述的內容是不是我要獲取的信息!!!你從英文材料住獲取信息的能力會很快提高滴!!
加油!
我會告訴你我坐過站了嗎。。。。
不太同意「這和英語水平無關,換成中文你也讀不懂」的說法。
最近一年都在閱讀原版教材,也遇到過這個問題,並懷疑過以下兩個原因:
1、自己英文閱讀水平不夠
這是最容易想到的解釋了,但仔細想想便很難接受這個說法。自己語法、辭彙量沒有問題,各類考試閱讀成績也不錯,更重要的是計算機類專業書籍對閱讀能力的水平要求實際上很低。2、本來就難,換成中文你也讀不懂
可事實是,在換成中文版之後閱讀起來的確輕鬆了不少,despite技術類書籍的渣渣翻譯。不僅如此,合上書我能夠說出來文章講了什麼,英語材料這麼做卻有困難。後來在閱讀《自頂向下方法》時,偶然想到這樣一點:其實我們潛意識裡,常常把能否「複述」當做了是否「讀懂」的判斷標準,而這種主觀評價其實並不可靠。讀懂卻無法流暢複述,就造成了題主所提到的「看完整篇資料後覺得不知道到底說的是什麼」的狀態。而真正評價是否讀懂的標誌是什麼呢?其實反倒是做題。如果題目你能夠讀懂,那麼文章也一定是理解了。
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明明讀懂了卻無法流暢複述?僅僅就我自己的體驗而言:
1、用中文進行複述時
這涉及到由英文輸入到中文輸出的轉化過程,而這個過程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2、直接用英文進行複述時英文輸出能力成為複述的瓶頸,你根本就無法用英語表達出即使剛剛看過的材料。總結一下,這個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即使你讀懂了,輸出能力的不足也使你難以流暢複述,而我們潛意識裡卻常常把複述作為評價讀懂的標準。以這段材料為例:White House officials had sought the help of the bureau and other
agencies investigating the Russia matter to say that the reports were
wrong and that there had been no contacts, the officials said. The
reports of the contacts were first publish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and
CNN on February 14.
如果你能較為輕鬆理解這段文字,不妨試著分別用中文和英文進行複述,或許你會更容易理解我的觀點。
總結一下,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的確是英語水平的問題,但問題或許並不在於你的輸入能力上,反而在於輸出能力。個人經驗是 花了太多時間在理解單句 單詞上面,沒有抓住文章的主要邏輯和目的,光看沒想。其他原因其他答案也分析了好多了,不再贅述。
不太同意 @惡魔的奶爸 和 @安陽 提出的解決辦法, 前者說的有道理但是怎麼操作啊?後者那個法子太粗暴了,費時不討好。
另外,」每個單詞都懂但是一句話不懂「 和 」每個句子都懂但是整篇文章不懂「 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前者很大原因在於 單片語合 或 習慣用語 不知道,說白了還是單詞量短語量不夠;後者更多的是沒搞清楚文章邏輯啊。
我覺得可行的解決方法:
0. 首先搞清楚英文材料的類型:我經常讀的資料通常都是 "技術文檔",」報刊雜誌論述「,」學術論文「,」三俗段子「 這一類的。文學性的東西沒讀過也沒啥可說的……1. 學會正確的閱讀方法: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閱讀方法,絕大多數好的英文文章邏輯性都很清晰,如@柿子君 所言,可以從TOEFL 和 GRE 這些測試的閱讀文章開始練習,除了搞清楚文章每句話的意思之外,還要搞清楚「為什麼這句話在這裡」,作者寫這句話的目的是 「表達一個觀點」,「證明一個觀點」,「闡述事實」,「提出問題」, 「提出解決方案」 還是什麼別的。 專業文檔什麼的格式都應該很固定的。總之就是多思考 為什麼2. 記筆記,做整理,搞輸出
一邊看一邊記,我精讀論文就用這個法子(腦容量不夠),主要記 "這一段講了什麼" 「這一段是廢話」,「這一段比較了XX和YY」 ,「這一段表明XX很NB」 之類的。看完一遍後結合筆記,向別人講一邊效果最好,能講明白了基本就算看明白了。3. 自己寫
寫一篇文章的時候會思考文章的組織,結構,邏輯關係什麼的,想的多了看別人文章的時候就會經常會心一笑,"原來這麼一大段純粹就是來湊字數的,skip之"。「時刻記住這篇文章的目的「表面上看起來全部都認識的單詞,有的時候組合在一起會有超乎你認知和理解能力的效果:
請看這一句:「That that is is that that is not is not is that it it is.」請告訴我你是that不認識,還是is不認識,或者是not不認識?那你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如果覺得這個例子不足以說明什麼,請看這一句:「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即便不認識buffalo,隨便查查字典也可以知道是水牛的意思。那麼請你告訴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好,不說英語,我們說大家每天都在用的漢語:
「頭髮剪短了。」請問到底是在說頭髮長了還是短了?「雞不吃了。」請問是雞不吃了,還是不吃雞了?——因而不同意回答說理解不到意思是辭彙量不夠的問題,或者是提問者面對問題的態度有問題,或者樓上不認為說不能正確理解某個句子是不可能(假設是初次閱讀沒有讀過例句相關解釋的情況下)的事情。吾生也有涯,學也無涯,怎麼就能草率地判定出「不可能沒有不認識的」呢?
回到問題本身:單詞本身會有其意思,然而當處於語境中時其表達的意思往往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比如,一個簡單的can,平時總用作「能,能夠」,但其有「罐頭」等意思,在can you help me?中明顯是「能/夠」的意思而在buy the can of meat中,若不知道can的其他意思則非常費解。
一個簡單的日常用語尚且如此,遑論各個學科領域中一些看起來簡單實則意味深長的詞語了!因而看起來單詞都認識但組合成一個句子時卻對句意茫然了,或者句子都理解但連成一個段落時意義感覺又讀不懂了……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況。
我比較傾向於建議題主:
1. 再將資料多讀幾遍,或者針對關鍵而費解的單詞及片語進行查詢,找出最適合資料語境的語義來進行理解上的匹配——也許你所認為某單詞應該是的意思其實不是那個意思;
2. 查找一些與資料相關的文獻,仔細閱讀揣摩其中的意思,一方面是對文獻資料的背景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和學習;另一方面則是了解專業資料所採用的表意方式和方法,掌握閱讀規律,進而輕車熟路地去理解當前所需要理解的資料;
3. 若相關資料有權威的中文資料則更好,閱讀對應的中文資料有助於對片語翻譯的映射,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了解中英文對照使用,輔助理解。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題主。邏輯 邏輯還是邏輯就像我當初做GRE閱讀的時候 老師說過 通過邏輯關聯詞可以看到很多東西 包括作者的觀點到底是什麼 作者的態度 因為很多作者為了表達自己中立的立場 會把各種態度的觀點都闡述一遍 最後或者非常隱晦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所以很多時候就算你看完整篇文章 你也搞不懂作者到底想說什麼......這個時候邏輯關聯詞的作用就特別重要了 注意 這裡也不單指那些連詞 也指那些 本身會有貶義褒義的動詞和形容詞.....當然這是更需要大量閱讀和辨識才能積累的了~
只能靠海量閱讀解決,沒有捷徑。 很多在國外讀書的同學都有類似經歷, 剛開始閱讀完全不能成為知識的載體, 只是學習英語的載體。 同時學習兩個知識是一般人的大腦無法負擔的。 當閱讀不在需要學習英語時,才能成為知識的載體。 只有海量閱讀能解決。 很多留學生直到學業結束都沒突破這點, 文科生的閱讀難度比理科生高很多, 突破這個障礙更難。
如果我真能相信描述的話,一般原因是讀完就忘了
就像掃馬哲課本一樣,或者就像看任何一本中文翻譯的申命記一樣(所以我覺得刷完舊約的人,就是在信徒中,一定很少)不過自以為看懂的事情,我也干過。因為準備來上圖(一切配圖感謝雷鋒姐姐Driger和具有特異創新精神的英格寶公司),所以拿翻譯打比方吧
首先是所有單詞都明白但是串在一起就不明白: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讀懂了只是幻覺,你知道看完了一堆有著發音的單詞,實際上你的腦內是這樣的:有時候,你覺得自己讀懂了,但是只是看到了零碎的詞而已
不過有的時候,你拿到了本來拿不到的笑點,然後覺得三觀被毀
有時候是關鍵的意思理解錯誤
有時候,你忘記了上文的人物,線索和專有名詞其實看中文,我也有這個問題... 閱讀是技術活,要通過後天訓練達成,均是凡人,多加練習即可。
閱讀讀不懂,一是因為語言本身,二是因為背景知識。
對於語言本身,樓上諸位已經回答很好,我說說背景知識問題。
因為專業原因,我有時需要讀一些政治學著作,例如最近在讀托克維爾的Democracy of America, 935頁。它的地位稱得上領域裡的開山鼻祖。
這本書是有中譯本的,以我們對中文的熟悉程度來講,難道不是字字識得?不過相信我,直接去讀,連貫起來,卻也不一定理解。因為你需要至少了解美國歷史的概況,和宗教的基本發展史。托克維爾這些論說文,已經超拔於基本史實之上,假設你已經理解了「是什麼」的問題,進入了深入討論「為什麼」的範疇。而你連「是什麼」都不知道,一定是沒辦法全然理解後面的「為什麼」的。
這種情況就是背景知識不足。
怎麼辦呢?
首先,充分調查背景資料。無論是查維基百科,讀相關書籍,還是請教身邊的老師同學,都是可取方法。注意,能理解的話最好還是讀英文資料,雖然慢一點,但是一定比翻譯的更準確。
再者,要有耐心。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慢,不會走路就學不會跑。反覆讀。今天不懂明天再讀一遍。
如果真的這樣做,把在此領域裡面的經典著作拿下,你就不僅熟悉了這個領域的語言(含術語),還有它的背景和文化。
之後再讀類似的書,保你駕輕就熟,胸有成竹。
最後雞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起加油呢!!!在我十幾年英文教學的經歷中,經常聽到的說法有:
1. 我單詞都認識語法也都會但就是看不懂
2. 我每一句都懂了但文章沒明白3. 我文章都懂了但題目就是做不對在此統一答覆:不可能!
原因很簡單,一個沒有真正明白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沒明白。
1. 有些單詞其實不是你理解的意思有的語法點你也沒看出來所以你沒看懂而且自己不知道
2. 你並沒有每句都看懂所以連起來更不明白但你誤以為自己懂了
3. 全看懂了怎麼會做不對題其實就是沒理解對但你不知道自己沒明白
就是這樣。
註:以上回答了為什麼,但沒說怎麼辦。想好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並不止一個。
一.閱讀的深度與層次
先舉中文的一個例子:斜靠在沙發上,沒有血色的嘴唇上叼著一隻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早已經熄滅的雪茄煙,一夜沒睡的睏倦的他目光獃滯地藉助時明時暗的殘破油燈絕望地在無精打采地看著一本發黃了的卻保存得頗為完整的舊書。對大多數有閱讀基礎的母語同學來說是能讀懂的,但如果讓他用縮句的形式提取最主要的信息,對大部分同學來說也是困難的,因為你要省略修辭詞,留下主幹,最後變成最簡潔的形式:睏倦的他在看一本舊書。
可以想像當非母語人士遇到這樣的長句子時,難度可想而知。所以我覺得看懂句子但不知道文章在說什麼的情況是存在的,而且越是深入的學習越會遇到這樣的情況。1.字與詞的識別層面
在聽力中這是最基礎的識別,但在閱讀中這裡的難度被大大加強,因為一詞多義的附加理解層面就給讀者造成了障礙。
例:For readers,diverted by its various incidents, observe its hero Odysseus primarily from without, the tragic Iliad, however, presents life-as-experience:readers are asked to identify with the mind of Achilles, whose motivations render him a not particularly likable here.但從單詞生僻度來說,都是我們常見的單詞,
但hero:在此不是指英雄,在文學評論型的文章中,是主人公的意思。without:外部,等於outsidelikable:吸引力的意思,同義詞有attractive和pleasant。當然題主說的可能不是這種情況,但我還是想提出這個問題,因為當一句話讀完單詞認識但句子讀不懂的情況是存在的,而且大部分像我這樣段位的選手都困在這一瓶頸,我們對於每個單詞腦海中並沒有最準確的表達,比如identify這裡作認可。(當然可以說翻譯和英語是不一樣的東西,但大部分讀的不流暢和生硬很大程度上是單詞準確度不夠)
2.基本語義理解的層面
當我們在第一層面詞方面完成識別之後,第二層面我們就要通過分析理解,知道句子說的是什麼意思。聽力中最常見的是單詞我都聽得懂,但連起來說什麼就不知道了。在閱讀中出現這樣的情況更多的是不熟悉背景領域,不熟悉的句式結構,或者複雜修飾,插入語,省略這些寫法i)這裡很大程度上會受限於專業背景知識,像 @Chris Xia解答的很清楚了,大家可以移步看那個答案。我這裡簡單舉個例子:as they gained cohesion(凝聚力),the Bluestockings came to regard themselves as a women"s group and to possess a sense of female solidarity lacking in the salonnieres, who remained isolated from one another by the primacy each held in her own salon.譯文:隨著她們獲得凝聚力,藍襪女們開始把自己視為一個婦女的團體,並抱有一個女性團結的意識,此種意識是沙龍女們缺乏的,她們仍然彼此之間互不往來,這是由於每個沙龍女在自己沙龍中的老大地位造成的。
如果不知道藍襪女和沙龍女的專業知識領域背景,就算每個單詞都認識,或者每句話翻譯好也很難對文章理解透徹從而表述清楚。
二、閱讀的廣度與熟悉度
New Platform Leverages Blockchain Infrastructure to Create, Rent, Sell 3D Content
這裡暫且不提語法上的難點,單就New Platform Leverages Blockchain Infrastructure提出疑問,首先我們會受制於單詞,其次查閱單詞後我們又會對區塊鏈基礎設施這個名詞產生疑惑,這可能就是最典型的我每個中文字都認識,但為什麼湊一塊我就什麼也不懂。
在外語學習中這問題會一直存在,所以只能不斷精讀與泛讀,提高廣度與深度。
喔吼~終於有人問閱讀的問題了。雖然這個回答會沉底。但是只要有人能看到,就會使思想的碰撞。
(炎熱的帝都午後作答,還是比較辛苦的)。
題主的煩惱在小可苦逼大學時也遇到過,而且幾乎是全班的問題。那就是在辭彙量激增後,如何讀懂一篇文章。我想題主所謂的長文章應該包括兩個內涵:
一是,文章的篇幅長。比如一本書,或一部學術文章,或技術文檔。
二是,文章中的句子通常會很長。比如華麗的各種從句。
那麼以老外的習慣,是一定會在一篇高大上的文章里使二者兼而有之的。
我們在啃這類文章時會有這樣的經驗:媽蛋!老子好容易看完這句話了,可TM前半句說的是啥毫無印象,全忘了。要麼是我累個去!每個單詞老子都TM認識,可這說了半天,哪些詞是主謂賓啊?毫無解法。
而老師在上課時只是就句子論句子的告訴我們,這句話的句子主幹是balabalabala。那句話的從句是修飾誰誰誰大。我覺得一個好老師要交給學生的是TM的方法,不是在這顯擺你比學生多懂篇文章,多明白個句子。
於是我就開始自己琢磨了,一定有個方法能夠屢試不爽地讀懂任何文章。在探索過程中,由於用筆在文章中做各種記號,整本書都沒法看了。終於總結出了兩個方法。一是縮句,二是猜解。
縮句:
遇到的長句子,通常都有很多定語修飾中心詞,長從句修飾主句,此時慷慨地把所有的修飾全部扔掉,只留主謂賓,於是一句話就只存在兩種態度(所謂態度就是作者所持的觀點),即肯定句和否定句(半否定詞當做否定句來看),對於一個只有三個片語成的句子,任何難題都不是難題了,在澄清了一句話的態度後,再把邊邊邊角角的都加上,一句話就瞭然了。這是最基本最高效的方法。用這個方法來做閱讀理解也是可以的喲!~
猜解:
當咱們遇到一句話so高大上 that 我們根本甄別不出主幹詞語時,試著縮句,同時根據各種連詞、助詞所體現的詞與詞之間的邏輯關係去猜意思。當然對錯幾率為50%,不要怕,不要鑽在這句話里不能自拔。扔掉confused和depressed,frustrated的態度,繼續往下看。通過上下語境,來判斷和印證我們猜的結論。
這兩個個方法很快在班裡傳開,而且收到的效果非常好。
句子的發展是從簡入繁的過程,現在人們善於在一句話里表達大量的信息,這也是人類的智慧,但閱讀的過程,是由繁入簡的過程。語言發展的歷史就在這簡繁之間的轉換過程中,碰撞出了智慧。
我看不懂句子但是能看懂文章結構和中心思想,何故
哈哈哈,我最開始的時候也是,核心原因或許會是理解了表面意思而不理解深層意思。所以導致好像每句話看懂了但是沒辦法在腦海里形成一個知識架構。那怎麼辦呢?只能是去理解深層意思了唄...
我解決方法挺粗暴的,把能找的資料都給看完了之後,我再看新的就好很多很多。一開始以為不過勤能補拙,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每一篇報告後面都有一段bibliography(沒辦法自己有的時候就是不那麼聰明,盲目吸收),就是給咱們在看不懂這篇報告里可能輕描淡寫的幾句話一張表的時候,去對某個點深入了解的~所以我覺得解決方法有兩種,一是把那方面的理論知識直接給補齊(通過讀書讀報告的形式),這樣你在那個特定的領域看什麼都基本看得懂。二是一份份過,一份看了去把索引都看看,這樣就能保證看了一份裡面的東西真正的能讀通讀懂,那這麼讀多幾份下來其實也差不多。因為作者寫得不夠好理解嘛
說到語言學習,其實以英文為母語的大部分人平時所用的詞彙量也就3000左右吧。所以說看懂所有單詞並不難。但是這3000個單詞組合成詞組或句子那就有成千上萬種意思了。要理解英文整個句子乃至整篇文章,光有詞彙量是遠遠不夠的。還是需要多閱讀,多聽,多寫。
另外說一點閱讀一篇文章能否看懂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行業/背景知識。好比我們看一篇中文的醫學論文,可能每個漢字都認識,但是整篇文章根本看不懂——對於非醫療專業人士而言。這就是行業/背景知識缺乏導致的。看斷篇了。實際上,這也是英語閱讀能力不夠的一種表現。當文字較長的時候,人腦對段落的理解,是一種句群的概念。就是一件事情有鋪墊,有原因,有結果,環環相扣。但是,當英語水平不到的時候,大腦不能將這些零散的信息匯總起來,所以你才會有這種感覺。解決辦法就是:多看唄。
很多人都贊同那位搞英語教學的人的觀點,私以為這麼說還是有點片面的。也有些時候,會出現所謂的句子都能看懂但是全文看不懂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缺乏相應的背景知識。解決方案是先找相關領域的中文材料大致熟悉一下,了解一些關鍵詞的對應英文單詞是什麼,再去讀,就會好很多了。這是降低學習曲線坡度的好方法。手機打的,有空去電腦上改格式。
首先題主你對看懂的定義是什麼呢?是意思都理解了?還是單詞全認識?
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因為文章相關背景的不熟悉。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國號朝號姓氏幾乎都是單音節,外國的大都是多音節?
※怎麼練習自己的英音發音,除了模仿一些英劇,英式電影,還有別的方法嗎?
※為什麼日本給中國反哺了大量和制漢語,而韓國卻並沒有給中文帶來多少改變?
※為什麼朝鮮半島的語言在某些方面接近吳語?
※為何日語中的閃電要寫作「稲妻」,有什麼淵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