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松陰和福澤諭吉,誰對明治時代的意義更大?

如題。


無論對明治維新還是對明治時代,一定是吉田松陰意義更大,毫無疑問。

身處思想界,看倆人在明治時代意義大小,主要看思想在明治時代是否有所實現,同時也看實現者是否與他有直接關係。

吉田松陰主張所謂「一君萬民論」,即除了君主之外,其他人都應平等,這個思想由弟子伊藤博文繼承,1889年他主導建立日本憲法,日本正式成立君主立憲制,其他人至少在法律上獲得平等(當然爭取平等的活動在大正時代還在繼續)。

對外觀點中,吉田松陰認為應該開拓北海道、拿下琉球,進而將朝鮮半島變成屬國,然後北上滿洲、南下呂宋(菲律賓)。這一方面思想為另一弟子山縣有朋繼承,1890年山縣有朋就任首相時很明確說過「國家有主權線、利益線,而日本利益線的焦點就在朝鮮」,正是為了朝鮮半島,日本連續發動甲午、日俄兩戰,衝出國門、走向世界,1910年正式吞併朝鮮。而且不僅如此,日後日本逐漸北上滿洲,在昭和前期以滿洲為中心展開策略規劃,太平洋戰爭期間又侵略菲律賓,加上早期開拓北海道、1879年吞併琉球,這些問題起源可以歸於吉田松陰-山縣有朋一系。

自從1878年大久保利通去世,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為主的長州閥算是獨霸日本政壇,倆人恰好都是吉田松陰的學生,恰好又完成了吉田松陰的想法。當然,吉田松陰死在明治之前,這就決定了他對明治本身影響肯定不大,但比起福澤諭吉而言,他的意義很大。

的確福澤諭吉老頭印在了1萬日元鈔票上,但也要注意,這是1984年以後的事,1958年剛剛出1萬元鈔票,頭像可是聖德太子——而且1984年本身要發10萬日元(聖德太子)、5萬日元(野口英世)兩種紙幣,只不過後來決定前兩種紙幣不發了,福澤諭吉才成了最大面值。

個人一直認為,福澤諭吉這人有點像孔子——不是成就跟孔子一樣大,而是其人在當時影響極其有限,後來卻越炒作越厲害,以至於成了大成至聖先師。

有朋友提到《勸學》篇在明治時代人手一本,這點當然無法否認,日本當時3000多萬人,這本書最終賣了340萬本,相當於10個日本人就有1個人在看。順便說一句,這個340萬數據也不是什麼機構測定,而是福澤諭吉本人說的……只能說有些事不好說得太細。

當然,福澤諭吉的確很厲害,小蕭還能舉出別的例子:幕臣時代福澤諭吉寫了《西洋事情》,把西方大量「事情」介紹到日本,什麼自由、經濟、文明開化、動物園、演說、借方貸方,都是他首先翻譯過來;他建立了日本如今最負盛名的私立大學——慶應義塾,現在專修大學、一橋大學、日本學士院都有福澤足跡,他開闢了當時著名報紙——《時事新報》,甚至支持朝鮮維新志士,鼓動朝鮮改革。

——但這一切都只能說明他有影響,是個名人,不代表他存在就有多大意義。身為所謂「明治六大思想家」,大木喬任、森有禮都曾擔任教育機構長官(文部卿、文部大臣),改革了日本學制,其他4人(包括福澤諭吉)都只是創立學校,只在民間存留影響,前2人建立國家教育體制(森有禮還創立了一橋大學),後4人只是建校教書,誰對國家教育意義更大,不用說也很清楚。

接著就該說「脫亞入歐」這個事情了。首先要明確三個事實:(1)《脫亞論》寫出來是佚名,福澤諭吉到死都沒說過這是自己寫的;(2)《脫亞論》發表之後數十年無人問津,沒人罵也沒人贊,更沒人轉發評論,直到福澤渝吉後生石河干明重新編纂《福澤全集》時,才不知道怎麼回事編了進去;(3)日本1945年投降之前,沒有任何一份記載有「脫亞入歐」四字連用(脫亞二字有)。

換句話說,「脫亞入歐」4個字在戰前本身是個偽命題,而且與福澤渝吉不一定有關。

日本明治維新的確學了很多西方東西,上層人士開始穿西服革履,喝咖啡吃咖喱,文化也好體制也好都開始轉化成西方模式,但這並不說明他們就想「脫亞入歐」,中國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乾的事差不多,這也算脫亞入歐么?奧威爾《1984》描繪了統治者意圖改變文字,消除「自由」「民主」「平等」這些辭彙,以達到消滅思想的目的,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思想連語言載體都沒有,這個思想本身根本稱不上思想。

而且明治時代日本走的恰恰是「脫亞」的反面:「興亞「,具體不多說,反正意思就是中日朝三國聯合,共同抵抗白人勢力入侵,這種思潮日後逐漸轉化為」亞細亞主義「,中國維新派、革命黨不同程度受日本亞細亞主義者援助,孫中山本人還做過大亞細亞主義演講,這說明在當時日本,較之所謂脫亞入歐,以日本先導帶動中朝發展這種理念更加時興,事實上在二戰時期,這種思想極端化成為了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而在二戰之時,所謂脫亞這種觀念事實上反而消失了。

如果說脫亞思想是福澤諭吉重要思想,那麼很抱歉,這種思想在明治日本反而沒什麼市場,福澤諭吉門徒中也沒什麼人成為了山縣有朋、伊藤博文,可以說,他的影響不小,但意義並不如吉田松陰大。


沒想到知乎有對福澤諭吉這麼熱烈的辯論,等我搬個小板凳來看的時候,當事人都回家洗菜做飯了吧。辯論了那麼多,有可能傷了和氣,我來帶個和事佬,站一邊說點風涼話,讓大家消消氣,冷靜冷靜。都是讀書人,就事論事嘛,何況還是聊聊別國的事情,犯不著動真氣。

1、吉田松陰和福澤諭吉誰的影響大這事情吧,真的很難說。首先這兩個人都被歸類為思想家,而思想家的影響力,主要取決於他們的著述被閱讀、被思考、被談論的深度和廣度,因為思想是在閱讀和談論中不斷再生產出來的。

吉田當年也就教了那麼幾十個孩子,誰能想到事後這些孩子們拿下了長州藩的主導權,後來竟然和薩摩藩聯合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了明治新政府把事情干大了。現階段史學界對明治政府的主要共識之一,就是「藩閥政治」,說白了就是薩長出身的人瓜分政府要害部門,壟斷了明治到昭和早期的日本政治。因為吉田幾乎影響了長州藩的所有大佬,所以可以說對明治新政府的影響很大。但是要知道,所謂的吉田的「一君萬民」思想,那也是後世人加給吉田的,吉田當年主張的是天皇「一人的天下」,其實是想恢復天皇的中央集權制思想,基本沒有什麼「萬民平等」的餘地。

吉田對明治維新乃至明治時代的主要影響,應該是「草莽崛起」論和對外擴張思想這兩點。草莽崛起是號召下層武士起來和軟弱外交的幕府斗,這個算是成就了長州的藩論,間接成就了明治維新,基本也就到此為止。但他的對外思想,包括將北海道、庫頁島、朝鮮、滿洲、台灣、菲律賓等也全部收歸日本的對外擴張思想,對明治以後的日本影響極大。話雖這麼說,日本歷史上自神功皇后的侵朝傳說以後,天智天皇、豐臣秀吉等都有對大陸擴張的想法和作為,這種對外擴張思想也算是日本的一個傳統,連綿不絕。吉田在這個脈絡中,只能算是近代開始前重提舊事,且說話比較狠的一個,也算不上過於標新立異。

話說自甲午一戰日本戰勝中國以後,這種對外擴張思想逐漸成為現實,吉田也重新開始被人關注。小生就曾在日本的圖書館、舊書店見過很多明治晚期、大正、昭和時期出版的有關吉田的評傳、言行錄之類的書,其中不乏贈送即將上大陸戰場前線士兵的贈言題注。可以想見當時圍繞吉田思想日本國民的關心程度。因此可以說吉田對近代日本的對外擴張影響極大。

我們來說說福澤諭吉吧。在我看來,福澤對近代日本的影響那才是全方位、深層次、影響深遠以致現代的。 這主要是因為福澤有過三次出國的經歷,加上他思考的問題比吉田要深刻一些。他的《西洋事情》、《勸學篇》、《文明論概略》這三部代表作,主要探討了西方各國怎麼回事,日本應該怎麼干,這麼干(學西方=近代文明)的終極目標等這些,對明治日本來說決定方向性的一系列大問題。因此福澤在當時僅靠這些代表作,就無愧影響力最大的啟蒙思想家,事實上明六社成立的時候,森有禮也推福澤當會長,他的影響力是大家公認的。

他的啟蒙思想內容廣泛,包括一定程度的天賦人權論(這點後來有點退縮),由此引申出自由民權思想,對中華文化的批判(實學論、批判專制、批判儒學道德原教旨主義等),倡導經濟思想(會計、經營、實業等),其他還有女權、教育、衛生等等等等,真的說了很多話。所以評價他為「近代日本之父」,實不為過。

但是也要看到,他的啟蒙思想隨著明治日本國力漸增,實際是逐漸喪失銳氣自我閹割的。中期以後(具體可以說明治十四年政變之後),他開始逐漸倡導「官民調和」主動成為自干五,「帝室論」為天皇歌功頌德,「脫亞論」乃至「甲午戰爭日本義戰論」為日本的對外侵略開脫洗地,都是這方面的典型言論。所以對福澤只貼上一個自由主義的標籤,實際是替福澤打掩護,有意塑造福澤光輝偉大形象,背地裡為自己的主張鳴鑼開道的做法(丸山真男)。

福澤的書在明治早期家喻戶曉,有的直接就是小學教材(當時教材奇缺),在日本全面侵華國內天皇制到達頂峰的時候,一度曾經以刪節版《文明論概略》面世(年輕氣盛啊)。但二戰後又迅速得到學界主流的認可,常年待在小學教材、暢銷經典排行版上,以一種連綿不絕之勢持久有力地滲透進幾乎所有日本人的腦海里,所以說他的影響力最大。

2、有關《脫亞論》是不是福澤寫的,我想答主憑藉平山洋所說加以否定,怕是站不住腳。首先,這個文章是登在福澤的《時事新報》上的評論文章,這一點沒有疑義。時間是朝鮮甲申政變之後,因為福澤深深地捲入其中,金玉均等人的挫敗,同時也是福澤援助朝鮮搞近代化的失敗,所以福澤沮喪之餘,完全有寫這篇文章的動機和心境。然後就內容而言,基本是對中朝兩國的舊體制之頑固,政治改革之艱難的喪氣話,以及日本就此拋開亞洲的決絕之詞,用事後福澤的行為證之,也非常符合。就文本而言,文章的行文、用詞,傳染病的比喻等,都和福澤當時的具體情況一一符合,所以也可以判定是他寫的。

退一萬步講,不是福澤親自執筆,畢竟當時福澤的學生們也可能會模仿老師的文風,但是要知道當時總編福澤每天親臨報館,監審每篇文章,所以至少也應該是他首肯的社論。那麼石河干明把這篇文章選入《福澤全集》,其實就和編輯領導人選集或者領導人全集一樣,誰能說秘書寫的文章,就不是領導人的著作版權了?

《脫亞論》在當時確實不太有名,這文章出名,是二戰後日本史學界反思日本近代化,覺得福澤的這個標題正好契合日本近代化的總體特徵,於是加以引用,後來逐漸成為福澤的主要標籤。但這不正說明福澤的思想影響深遠嗎?

至於日本近代化的主要特徵是脫亞還是興亞,我想大家不要太過於著急摸大象的耳朵或是尾巴。要知道雖然我們開口閉口「小日本小日本」的,日本其實並不算小國家。論國土、論人口、論經濟,在二戰開始之際,日本比大多數歐洲國家要強。所以,世界範圍內這麼一個中等偏大規模的國家,他的內政外交政策一定是充滿紛爭分歧的。用時髦話講,充滿了各方勢力的博弈。

站在今天的我們看歷史,都是既成事實,很容易理解為「脫亞入歐」,或者某些人理解的「大東亞共榮」之類的先驗決定論的結論。這樣理解也沒什麼,好記好理解,考初中歷史夠了。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既定事實其實都是當時的人,各種人,各種勢力,出於各種動機目的,運用各種資源、手段,互相制衡產生出來的。說簡單點,都是人們選擇的結果。所以站在黑龍會、大陸浪人那裡,有可能看到興亞;站在軍部、政府那裡,基本上只能看到侵略。

我的觀點,傾向於認為近代日本興亞共榮是「顯教」,是愚弄中下層民眾、軍人的手段;而「脫亞入歐」,則是「密教」,是上層精英的行事原則。福澤沒有直接說過「脫亞入歐」這四個字,但是他的所有思想=文明論,每個字每句話,說的都是脫亞入歐,這沒有疑問。

寫著寫著,都忘了你們兩個為什麼吵架了,也寫得有點累了。估計看到的人也都看累了,今天先聊這麼多吧。如果有人感興趣,咱們再聊。


福澤諭吉被中國人宣傳過頭了。

明治維新社會宣傳第一功是森有禮,基督教徒。森有禮在前邊跑,福澤諭吉沖後邊人解釋。

森有禮的主張:廢除日語改用英語;一夫一妻制;宗教自由;代議制;學位制;三級教育制度;

森有禮當了第一屆文部大臣,發布學校令,才有了日本第一所大學。

森有禮把西化弄到了皇室的頭上,要動搖日本皇室的根基。伊藤博文也是個歐化派,把森整進去當御用掛,廢除千年來的傳統跪拜禮,改用西洋禮節,氣得明治裝病抵制。

他去日本皇室祖廟伊勢神宮,穿著大皮靴在一向禁止穿鞋的神宮裡走了一遭,日本人為之側目,謠傳說森有禮要逼天皇改信洋教。1889年憲法頒布典禮上,被頑固派西野文太郎刺死,西野也當場被衛兵砍死。

日本變革是自上而下的,幕府高層和「志士集團」的高層開眼最早,福澤諭吉是日本維新政府的民間發言人,秉承日本政府之意做民間宣傳。

最早提出「西洋強盛」的日本人是蠻社的蘭學人士,蠻社正名尚齒會,是蘭學者聚會討論的社團組織。1838年,一艘美國商船送日本海難漁民回國,被鎖國幕府炮擊後逃走,蠻社的渡邊華山認為炮擊西洋船會招來國家的災禍,做「慎機論」,聲言西洋國力勝過中國,美國國力尤其強盛。其他人也寫了類似的作品。

這些作品被敵對的理學者檢舉,認為渡邊等人長西洋志氣,有信洋教叛國的嫌疑,渡邊等人被下獄判刑(蠻社之獄),1841年渡邊自殺。1842年鴉片戰爭的消息傳來,幕府為之震驚。

渡邊華山是田原藩的家老,其下獄自殺有藩內權力爭鬥背景,在幕府滅亡前夕才得到幕府的平反。他是第一個公開指出西洋強大的日本人,也是開國論者,但他不是社會改革家,他是一位中國風的畫家,他的弟子不少,但都是學畫的,未走向維新革命道路。

鴉片戰爭後,幕府上層和思想先進的學者都開始重視西洋的情況,出現了一群開明派官員和學者。當時名聲最大的是佐久間象山。

佐久間象山本來是道地的儒學人士,在松代藩擔任老中,幕府憂心敵從海上來,令松代藩藩主真田幸貫辦理海防事務,佐久間象山作為藩主的軍師協同,佐久間受到魏源的影響,開始學習外語和蘭學,成功轉行為蘭學家。(看到有用的東西就去學,日本人這點比中國的「名儒」「聖人」強太多了)

佐久間轉行,帶動了一批學生學習洋學,蘭學是荷蘭傳來的西洋學問,「洋學」則是發現這些學問大多源自荷蘭以外的西洋國後改的名。在黑船到來之前,日本的「洋務運動」第一階段開始了,主要是一些新奇之物的仿製,佐久間象山帶著他的跟隨者仿製了電報機,地震儀等機巧之物,但重點在於鑄造西式大炮,學習西洋炮術。

隨著對洋學的逐漸精通,佐久間的對外態度日漸改變,黑船來航的時候,佐久間象山已經轉變為開國論者。

佐久間象山在日本學界交友甚多,帶動了一批開明派,因為象山是幕府體制人員,他們大都主張在幕府體制內學習外國,幕府為體洋務為用,在維新後部分被收編部分流入民間。這裡出了一個反幕府的異類---吉田松陰。

佐久間象山是幕府里「師夷長技」的體制內人士,幕府之外,尚有一支隱藏勢力--薩摩藩

幕府國策是鎖國,只有長崎對外開放,但薩摩藩卻有和琉球的海外關係,薩摩藩曾經逼迫琉球王納貢,故琉球成為薩摩藩私下的對外貿易地,和西洋人貿易獲利頗豐,故薩摩藩內的思想開放尚在幕府之前,但在公開場合仍主張鎖國。薩摩藩主島津齊彬1851年建了個「集成館」,實際就是洋式工廠,煉鐵造船開煤礦。薩摩藩成為另一個洋務試驗場。

1853年黑船來航,幕府讓佐久間去觀察敵人,佐久間認為打不過,幕府實行拖延法,宣稱要上奏天皇,第二年黑船再來,幕府簽了條約,日本開國。

美國人炮艦外交的成功,又震撼了一批人,長州的長井雅樂,土佐的吉田東洋等人都主張「在幕府體制內開國學習外國」。

在黑船來航前後,在日本西南各藩(對外走私貿易發達)和幕府內部,已經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洋務」人士,開港後幕府也以一種積極的態勢推動學習外國,詭異的是,日本卻走上了倒幕的道路。

從」洋務「到」倒幕「

這就要提到吉田松陰了,吉田松陰是長州倒幕派的啟蒙人士。他曾向佐久間等人求學,但不同的是,吉田是開創型的革命家。1854年,吉田偷渡不果後,被關了一年監獄,大徹大悟,出獄後開始宣傳他的革命理論。

吉田理論的最關鍵點如下:一君萬民,天皇最高,天皇之下都是平等的。草莽崛起,號召下層武士起來鬧革命。

一言而弊之:將軍大名,寧有種乎?

此外還主張對外侵略,這是從豐臣起就有的思想,並不新奇。吉田並沒有提出學習外國的技術制度,他沒出過國,從佐久間哪裡也所得有限。這點上他的徒弟(同志)們遠遠超越了他。

吉田奉行陽明學的知行合一,說干就干,就開了他叔叔留下的松下村塾,拉來一批雄心壯志之人,如高杉晉作,桂小五郎,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從他們日後的作為看,他們並不是要建立一個中國式的君主專制制度,也無意作為某種專業學究,而是要在社會改造中達到個人價值的實現,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權。吉田門徒即是後來的長州藩閥。

吉田松陰策劃刺殺幕府高官,泄露被殺,一點都不冤。

薩摩藩則以藩主島津家族為核心,島津家野心很大,島津齊彬為了實現自己和德川家共治的野心,提拔了兩個野心家---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作為心腹,島津齊彬死後,其兄弟久光掌握實權,繼續和西鄉大久保一起玩陰謀詭計,玩到後來西鄉大久保圖窮匕見,一腳踢開島津家自己幹了。機關算盡太聰明,為他人做嫁衣裳,島津家是耶。

薩摩的思想,可以說以其藩主常年來兩面三刀的作風為指導,純粹的實用主義。

長,薩兩家,是倒幕派主力。長州是高杉晉作搞了次起義顛覆了政權,薩摩是島津齊彬死後沒人能制住西鄉大久保兩個野心家。

這兩家走倒幕路線的原因如此,至於引入外國的政治體制改造日本的思想,長州藩始於赴英長州五傑,薩摩始於赴英美留學生。他們的留學晚於幕府,但膽量超過。

幕府第一次出國開洋葷,是在1860年派使節團赴美,福澤作為日方翻譯隨從參加。福澤出身幕府旗本下屬,在幕府開設的洋學堂里學習了英文。這次出遊,日方人員大開了眼界。幕府本打算引進美國機器建造船廠煉鐵廠,但因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改向法國訂購。福澤回來後寫作西洋事情,宣傳美國的所見所聞。不久又參加赴歐使節團,參觀了巴黎世博會。歸國後被聘為幕府」番書調所「的翻譯,專門翻譯各種西洋書籍文件。

福澤可說是平民的啟蒙家,但要說是精英的啟蒙家則不妥,精英們的啟蒙自有不同的道路。福澤不是敢於刀頭舔血的人,又是幕府舊臣,只能跟在精英政府後面向大眾宣傳。

幕府的高層是第一批學外國的精英,第二批就是後來的長薩藩閥了。

吉田松陰的弟子們高喊尊王攘夷,實際和薩摩野心家沒什麼區別。1863年,在周布政之助的策划下,伊藤博文等五人去英國留學。五個月前伊藤等人剛放火燒了英國使館,現在就去師夷長技了。

一年後伊藤等三人回國一宣傳,吉田弟子們都變成了堅定的西化派,在一場兵變後,控制了長州的藩政。

1864年,薩英戰爭後,薩摩藩派了18人的留學團去英國,森有禮在其中,碰見了長州的人。第二年又派人到美國留學,碰見了中國來的容閎。他們回國之後,也使得西鄉大久保成為西化派。

倒幕之後,大久保等人組織龐大的考察團出國,回國之後,從制度到技術的全盤西化已經成為既定國策,遠遠超出了吉田松陰的思想,也作出了福澤不敢說可能都不敢想的事情。

長州五傑里,伊藤博文井上馨後來都做了首相,遠藤管造幣局,山尾做工部卿,井上勝主辦鐵路。

薩摩留學生里有五代友厚等人,再提一下森有禮。森有禮先去英國,在那裡信了基督教,維新後回日本。作為薩摩自己人,他官運亨通,很受元老們的待見,非福澤等人可比,因此在新思想傳播中實為先鋒,別人不敢說的都由他先說。

福澤和其他一些出身幕府的人士,在維新後不敢亂說話。1873年(明治六年),森有禮組織了明六社,把福澤,西周等幕府舊人都拉進來討論開化思想,出版明六雜誌,有森有禮掛名,其他人才敢放心說話。

森有禮是激進的全盤西化者和高明的教育家,他回國後不久就拋出」英語國語論「,主張以英語為國語。在1872年用英文寫了」教育在日本「,內容為森有禮和美國學者官員就教育的討論。1896年,傳教士林樂知將其譯成中文,改名文學興國策。


題目如果是「誰對明治維新的意義更大」,就好回答多了,因為答案是肯定的:顯然吉田松陰對明治維新的意義更大。

那麼回到主題,誰對明治時代(1868-1912)的意義更大呢?

私以為,毫無爭議是福澤諭吉。

先說說吉田,他在明治元年之前就死了,沒能生活在明治時代。

其人首先是兵法家,是長州藩武士,是廣大長州藩武士的老師。

無論是其擅自脫藩、出國考察,還是開堂授學、定《士規七則》,吉田的動力都來源於其對天皇的效忠、對幕府的痛恨,來源於其政治使命感。

「可以說,吉田就是為了倒幕而存在的。」

雖然他的某些規劃建議在明治時代被日本政府接受並作為政策參考(比如對外侵略的「三策擇一」),但是吉田對明治時代的影響僅僅到明治維新的開啟就漸漸消失了。

《浪客劍心追憶篇》中的主人翁說過,如果用染滿鮮血的劍可以開創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新時代,那麼我就會承擔起這個罪業、揮劍斬人。——這也是吉田的寫照吧。

那麼福澤諭吉呢?

他的頭像在一萬日元紙幣上,他的《勸學篇》曾風行日本幾乎人手一本,他對大家說「天在人之上不造人,天在人之下不造人」。

福澤諭吉是思想家、教育家。他抨擊、反對封建專制;鼓勵國民學習、擁有獨立的思想與人格;雖然出國留學,但又不受到特定學說的影響而產生僵化的理論架構。

終其一生,福澤諭吉都在致力於向國民介紹西方文明,介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價值觀。

「脫亞入歐」就來自福澤諭吉的短文《脫亞論》。

「脫亞入歐」不但給明治時代彷徨在「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日本找到方向,更使得福澤諭吉成為了當時日本民眾的精神導師(或許我應該去掉「當時」兩個字)。

普遍的觀點是,福澤諭吉的思想是日後日本軍隊實施暴行的思想根源。一些學者認為他更是日本侵略亞洲路線的最初設計者,是「日本近代第一位軍國主義理論家」。而「脫亞入歐」的理論至今仍在影響著日本的發展,可以說是「現今日本政治右傾化思潮的總根源」。

綜上,影響並開啟倒幕運動、推動明治維新的吉田松陰固然無比重要,但要提及對之後的明治時代的影響,還是福澤諭吉重要,無人能出其右。

***************************************************************************

希望大家不要被網路上的部分所謂百科的一家之言所左右,多看看多聽聽多想想。

狗爪百科的福澤諭吉條目下的很多說法,雖然參照了《福澤全集》的部分內容,但充滿了偏見。完全沒有思考過為什麼《福澤全集》會這麼寫、是誰寫的。

每當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出現重大危機的時候,愛國主義的破旗就又散發出臭味來了。 ——列寧


這是他的勸學篇的摘抄,可以簡單體會下:

開禁後議論紛紜,其中有人叫囂鎖國攘夷,但所見異常狹隘,有如俗語所謂「井底之蛙」,其議論是不足取的。日本和西洋各國都存在於同一天地之間,被同一太陽所照耀,觀賞同一月亮,有著共同的海洋與空氣,要是人民情投意合,將彼此多餘的物資相互交換,並進行文化交流,就不會發生恥辱和驕矜的感覺,而能同獲便利,共謀幸福,並本諸天理人情而互相友好。只要真理所在,就是對非洲的黑人也要畏服,本諸人道,對英美的軍艦也不應有所畏懼。如果國家遭到侮辱,全體日本國民就應當拚著生命來抗爭,以期不使國威失墜。只有這樣才可以說是國家的自由獨立。至於象中國人那樣,覺得除本國以外似乎沒有別國存在,一見著外國人就呼為夷狄,把他們看作四隻腳的牲畜,賤視他們,厭惡他們,不計量自己的國力,而妄想驅逐他們,結果反為夷狄所窘。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這就是說天生的人一律平等,不是生來就有貴賤上下之別的。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本應依憑身心的活動,取得天地間一切物資,以滿足衣食住的需要,大家自由自在、互不妨害地安樂度日。但如環顧今日的人間世界,就會看到有賢人又有愚人,有窮人又有富人,有貴人又有賤人,他們之間似乎有天壤之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理由很明顯。《實語教》說:「人不學無智,無智者愚人。」所以賢愚之別是由於學與不學所造成的。加之,世間有困難的工作,也有容易的工作,做困難工作的叫做身分高的人,做容易工作的叫做身分低的人。大凡從事操心勞神和冒風險的工作是困難的,使用手足從事勞力的工作是容易的。因此把醫生、學者、政府官吏、做大買賣的鉅賈和僱用許多幫工的富農叫做身分高的貴人。由於身分高貴,家裡也自然富足起來,從下面的人看來就高不可攀了。但如追根溯源,就可以知道這只是其人有無學問所造成的差別,並不是天命註定的。俗語說「天不給人富貴,人們須憑勤勞來獲得富貴。」所以如上所述,人們生來並無富貴貧賤之別,唯有勤於學問、知識豐富的人才能富貴,沒有學問的人就成為貧賤。

自古以來,很少漢學家善理家產;善詠和歌,而又精於買賣的商人也不多。因此有些具有心機的商賈農人,看到子弟全力向學,卻擔心家業中落,這種做父親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這類學問遠離實際不切合日常需要的明證。所以我們應當把不切實際的學問視為次要,而專心致力於接近世間一般日用的 實學

如果大家不分貴賤上下,都愛好這些學問,並有所體會,而後士農工商各盡其份,各自經營家業,則個人可以獨立,一家可以獨立,國家也就可以獨立了

基於天理,個人和國家都是應當自由和不受拘束的。假如一國的自由遭到妨害,就是與全世界為敵也不足懼,假如個人的自由遭到妨害,則政府官吏亦不足懼。何況近來四民平等的基礎已經建立,更可以人人安心,只要依憑天理就可以放膽行事。不過每個人都有他相應的身分,並須按照身分而具備相應的才德,要具備才德就須明白事理,要明白事理則須求學,這就是學問所以成為首要任務的原故。

這些是寫給當時的日本小學生看到………


毫無疑問 當然是福澤諭吉


中國要找到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建立國家的軟實力,唯有重新認識李贄的思想。


我認為是福澤諭吉,沒個人被稱為改革開放總規劃師的男人。


我認為是福澤渝吉,據說他的學生超過了十萬人,而且他的教育提倡安心做大眾的啟蒙,這即使他的學生中百分之一聽從老師的教導,做基礎啟蒙,到了福澤渝吉死時也該是程幾何速度增長了吧,即使說日本近代全民的啟蒙是他一人之功也不無不可。想想當時的軍人百姓誰不知道勸學篇?我記得秋山好古秋山真之都是受到福澤渝吉極大影響的人,一個滅掉哥薩克騎兵一個滅掉波羅的海軍。

甚至梁啟超都是受到了福澤渝吉的極大影響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佐竹義重?
有哪些可以較好了解日本的書?
為什麼近年來韓國娛樂業發展遠超日本娛樂業?
日本國土面積並不是很大,為什麼還要劃分成那麼多的縣(都道府)?
當代日本人對天皇什麼態度,還崇拜嗎?

TAG:日本 | 日本歷史 | 明治維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