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國有制經濟效率低,如何解釋蘇、德、日等國家採用國有制快速實現工業化?

舉幾個事實,這些好像都是「國有制效率低下」所不能解釋的:

蘇聯20世紀30年代超過10%的經濟增長速度;

德國(當時為普魯士)1870年後通過國有化運作趕超英法;

日本產業革命中官營企業的支柱作用。


個人認為幾位的回答沒回答到點子上 蘇德日的經濟模式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極端的凱恩斯主義模式 通過短時間將大量資源 人力投入到某個特殊領域(大多數是軍工) 從而大幅提高產能 創造大量新增就業 同時利用戰爭等手段消化產品 短時間內能夠實現快速的GDP增長和某個領域的突出發展。 但歷史已經證明 這種模式不可長期持續 依靠政府的大量投資必然造成產能過剩 產業結構畸形以及資源浪費 這裡的效率是指資源利用效率 而不是題主的經濟增長效率。題主還有一個問題沒有釐清的是 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 國有經濟存在沒太大問題 任何國家都存在一定的國有經濟 一些自然壟斷行業和公共產品需要政府經營 題主的問題應該在於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也不存在太大問題 只是要害在於是不是實行股份制 不實行股份制 企業員工缺乏責任意識 缺乏競爭活力 消極怠工 應付指標 這裡是競爭效率


對蘇德日歷史和當時政治經濟體制不太了解,只是從經濟學方面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分割線====================================

說國有制經濟效率低,一般是認為國有制的經濟效率低,而非說國有制經濟的效率低。相反,由於國家擁有一定的行政力量,再加上一般由國有制的國家,行政力量比較強大,因此國家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資本,鼓勵支持甚至直接參与某些行業的建設,使得該行業迅速成長。例如國內一些較大的鋼鐵企業均是國企。國有制也可以使某項工程建設效率提高,例如三峽工程等(不算前期論證時間)。這是國有制效率高的方面,也就是所謂的集中力量辦大事。

而之所以說國有制的經濟效率低,是因為國家為了發展某個行業,運用行政力量進行經濟建設,不可避免地會忽視經濟規律,盲目使用行政手段分配資源,使資源無法正確配置,因而市場無法獲取正確的信號,長期來看不利於一個行業的發展。並且在行政力量的干預下,也容易造成權力尋租等腐敗問題。另外,一些國有企業內部也會存在員工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進一步損害了其經濟效率。


題主兩個關鍵錯誤:

  1. 德國日本快速發展時期並沒有採用大規模國有制
  2. 國有制也不是上述國家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樓上各位也都是順著這兩個錯誤的思路答的。

【第一點】

德國發展最快的時期是普法戰爭時期到二戰前,走的是被列寧稱為「容克資本主義」的路子,就是舊貴族地主轉成壟斷資本家,以財團卡特爾的形式壟斷關鍵行業,主要是能源和工業 - 德國並沒有大規模國有化。

日本發展最快的時期是明智維新之後到二戰前,因為民間大財主們太土鱉,所以政府採用的是「殖產興業」模式,就是找外國人幫忙辦國企,差不多了就賣給民間財團,現在日本的壟斷財閥多是自此發家的 - 日本也沒有靠國有制經濟。

只有蘇聯確實是採用大規模國有制經濟模式,而一五、二五到二戰前也的確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明星,30年代發展速度世界最快還引起了各國強烈圍觀。

反倒是二戰後西歐各國普遍向國有制經濟靠攏(主要是鐵路礦產大裝備等支柱產業),主要原因還是私有企業家被二戰打擊得太狠,撐不住國家經濟,需要借國家之力重振,恢復差不多後便紛紛轉回自由主義經濟(以撒切爾夫人的改革為代表)。

【第二點】

題主舉的幾個例子無法說明國有制經濟的好處,因為上述幾個國家的快速發展靠的是計劃經濟(政府說了算)或者壟斷經濟(財團說了算,也是一種「計劃經濟」),幾個國家的共同特點:

  • 計劃或者壟斷帶來的資源和發展集中
  • 都是追趕型發展,目標非常明確而正確

對於大國來說,這兩者缺一不可,由此這幾個國家可以充分調動資源全力發展,這種搞法發展得不快才有鬼了。(中國30年來的快速發展也是同出一轍)

至於國有制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有利於計劃經濟的資源集中和發展目標明確,其本身的弊端仍在,發展效果上7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失去發展目標後與日德美比起來也因國有制的劣勢(主因之一)而差距越來越大。

順便說一句,30年代羅斯福新政即是在自由主義私有經濟基礎上進行目標正確的計劃發展,效果杠杠的,但當時還是被佔了上面兩條的蘇聯搶了不少風頭。


國有經濟並不一定效率低下。只要明晰產權,保證市場競爭程度,國有企業也可以達到很高的效率。


說國有經濟「一定」效率低的,不是讀書讀傻了就是真傻。

如何對所謂「經濟學理論」進行批判性思考,我舉個例子。教科書上說,市場的效率高,但這是建立在很多假設之上的,其中一個假設就是:信息完全透明,市場中所有participants都知曉市場上的所有信息(比如需求的量和供給的量)。

這個假設問題在哪?在現實世界中可能嗎?遇到了哪些內部和外部的阻力?政府、國有制企業、國有制經濟又對這個假設都有什麼樣的影響?私有制企業呢?如果這個假設不成立,又會對國家與個體的效率產生什麼影響?

書上給了你結論,但你要想想得出結論的過程。


自由經濟體通過市場不斷調節整個社會的分工,從而不斷提高效率,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國有經濟看著別人有錢心痒痒啊,就尋思自己怎麼樣才能過上別人那樣的富裕生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模仿。使用國家權力強制歸集生產資源,模仿發達國家的分工體系。短期來看是能取得讓人矚目的成績。

但是長期呢?蘇聯直接消失。再來看日本和德國,天皇和希特勒的權利膨脹導致國家生靈塗炭。現在還不是乖乖在走民主和自由的路上。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與人類的劣根性有關。國有經濟產權不明,既然是國家的,總會有人想辦法去吃國家兩口。一旦開吃,就停不下嘴了。所以明確產權,管好權利,相信市場,國家只在必要的時候管管市場。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樓主貌似對基本概念有根本的誤解,效率是efficiency,不是單純的指速度,你說的那可以叫速率,不是效率


工業革命之後,世界進入大資本時代,市場中的行為主體競爭的要點從產品服務變成了獲取資本的速度和價格。越是能快速獲取資本且資本價格低廉的企業和個人,越能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當今的時代,真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換到國家層面,國家如果給企業作主權擔保,那企業的信用無疑會增加許多,在金融市場上就能獲取低廉的資金,同時國家因為有稅收,在許多經濟不發達或是工業化起步的國家,幾乎就是市場上唯一能提供大量廉價資本的機構。所以後發工業化國家中,國家無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華爾街治國、中蘇國企、日韓財閥。但其內質沒有改變。


歐美是有國有制企業,但絕對不是所有企業都是國有制企業,搞不懂為什麼那麼熱愛這種企業所有制模式,即使這種模式的問題已經那麼清楚了,沒有一種企業模式是完美的,其實人世間沒有東西是完美無缺的,有長必有短,所以要取長補短,在適合長的地方放長的,適合短的地方放短的,幹嘛要不顧客觀場合現狀全放一樣的呢?

歐美那些國有制往往是關鍵基礎行業,失去經營基礎,長年吃財政補貼,但國家又不能放棄的行業,當然國有化了。


換個問題可能更有意思:「什麼情況下採取計劃經濟,會比市場更有效?」

闡述一下個人的一點理解,請各位指教。
首先,為什麼會存在市場? 市場是交易工具,匹配人與人的需求和供給。 人類社會是個複雜系統,人的需求又如空氣般難以捉摸。如果能建立一套系統,準確地評估人的需求,並以最低成本將這種需求傳導到供給方,使供給和需求達到平衡,這套系統就可以稱之為有效市場。由此可見:一、市場是一個不斷演進的系統;二、某時段內的有效市場是市場主體互動演化後的結果,所謂存在即合理,結果反映了系統各要素暫時處於一個均衡的狀態,至少是一個局部最優的結果。三、不是所有市場都是最優的,也不是隨便建一個市場就會演進到有效的狀態,市場也有可能會失效(比如,劣幣驅良幣,壟斷)。 作為一個系統,市場也需要設計,不同的市場架構會演化出不同的結果。

其次,什麼時候應該干預市場? 從前面的論述中,不難得出結論:1.市場建立初期,需要有整體設計;2.市場失效時,需要有調整。 通常在大戰或者經濟危機之後,市場功能受到極大破壞, 需要外在力量參與市場秩序的重建。外界對市場干預也可以有多種方式:A.僅僅是設定規則,最大程度地避免與市場主體發生干涉。 B.通過行政/資源/信號等外在手段刺激市場,引導市場運行。C.作為市場主體直接參与市場運行,參與分配和市場信號傳遞。 D.直接取代市場,市場信號直接通過管理中樞驅動,這就是所謂的計劃經濟。

最後,為什麼有時候採取計劃經濟? 我認為完全的取代市場(D)是愚蠢的,充其量就是C.參與市場運行。 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在市場初期,資源非常有限,供給遠小於最終需求:
1. 需求傳導到供給需要很長的鏈條,這個鏈條在此時還沒有完整的建立起來。 如果按A.B方式,建立有效市場需要較長的時間,這個過程中會消耗寶貴的資源。
2.而且有些基礎性供給的建立需要比較高的門檻,建設周期長,投入大,回報慢。完全按市場方式運作,會進一步延緩發展過程。
3.既然需求遠大於供給,那麼市場信號其實非常清晰:迅速擴大供給。此時的當務之急是完善生產體系。與分配體系不同,生產體系往往是高度協調統一的組織,而非市場化的系統。只要產能不過剩,以最低成本生產最多的供給,便是生產系統的唯一目的。這是行政系統的強項,而非市場的優勢。
由此可見,在市場建立初期,通過行政手段參與生產組織,有助於迅速擴大供給,加速市場發展。等到供給接近需求時,外界干預應當適時推出,讓系統自行演化到局部最優。


國有經濟效率低是指國有的資本收益可能低。這個跟經濟上的導向有很大關係,你是追求資本收益,還是追求成規模的工業布局,甚至是要解決就業,促進穩定。


同樣條件比較,國有制經濟必然效率差。但是你舉的例子不是國有企業,而是獲得國家大量傾斜性政策投入的國有企業,這種企業和普通私人企業比不公平。

公平的比較應該是有國家大力扶植的私企。這樣的企業不多,能想到的就是韓國三星。現在成為韓國巨無霸,能左右韓國政壇,GDP超過韓國總量10%,不比你提到的任何一個國企遜色。


推薦閱讀:

南京江南江北的房價(或者說發展)未來會和上海浦東浦西一樣嗎?
如果明年(2018)經濟硬著陸和經濟危機,中國會什麼樣?
金融衍生品對社會經濟的積極作用大還是消極作用大?
2018年房價會漲嗎?
美國GDP靠什麼來推動 ?

TAG:經濟 | 經濟學 | 國有企業 | 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