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鋼琴曲不全用 C 大調或 a 小調?

十二平均律之下,所有調除了具體音高都沒有什麼區別吧?既然C大調和A小調全部都是白鍵(自然調),比起升G小調什麼的不是方便了多嗎……當然轉調另說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如果全是一個調的那麼就會很單調啦BLABLA……不過這麼推來,D小調和E小調不也比升C小調之類的好多了嗎(前者只有一個黑鍵)?拋去專門就是彈黑鍵的(肖邦的黑鍵練習曲之類)曲子,是不是其他鋼琴曲以白鍵多的調定為主要的調就會多一點呢?

PS:問題已解決,歡迎移步十二平均律下,不同調的色彩是如何產生的?


自幼習琴,這個問題也困惑過。這裡說下我的猜想,

普及下背景知識:自從有了12平均律後,所有大調音階都是兩個全音接一個半音然後三個全音一個半音,所以我不認為A大調明亮,bE大調陰柔,如果有色彩也是後人作品賦予的,或者說高音明亮,低音陰柔。音階本身應該是同一的,不然就不叫平均律了。

先說下調性,以及為什麼要用不同的大小調。

其實LZ說的對,不同調間的最大差異確實是絕對音高。那麼C大調和G大調之間就差了五度,最高的F調和最低的G調間就相差七度。也就是說一部曲子用不同的大調寫出來,絕對音高最多會差七度。那麼這七度是不是必要,還是說差七度也無所謂?這個要說一下古鋼琴時期的音域以及現代鋼琴的發展。

古鋼琴時期(巴赫等等等等,巴洛克以前)那會兒的鋼琴並沒有現在那麼寬廣的音域,尤其是巴赫用來寫平均律的大鍵琴,好像只有五個八度。為了充分利用這五個八度,大家就會用不同調來寫歌,中間還會移調轉調。因為用對了調就可以有五個八度的音域,如果調錯了可能就只有四個八度的音域了。所以巴赫根據自然調編出來的平均律是用來規範調性的,被叫做音樂聖經,其實就是個作曲規範(手冊)之類的。

後來現代鋼琴發展到88個鍵,所以從古典到浪漫派,曲子越寫越音域越廣。五線譜表一般最低見過低音E,也就是下加五間,最高見過高音G,這樣一共大概7個八度,同樣需要最佳的利用鋼琴有限的音域,所以調性是必須的。

另外還有就是在樂曲行進中某幾樂句會轉調,譬如轉去小調,或者用減和弦,這時候就要加升降號。但是這個應該在前面主調的基礎上面加。所以定整曲的主調很重要,這關係到後面和弦的確定。

但是我個人認為自從12平均律出世之後,各大調或同類各小調間的最大差異是音高(因為巴赫他把音階都平均了),音樂色彩是其次。當然大小調以及不同類型的小調之間一定有音樂色彩的差別,不過不屬於這個話題的範疇,就不多討論了。

辟個謠

1. 另外我說下作曲家有沒有考慮好彈這個問題。。。嗯,再好的曲子也需要演奏家彈出來大眾才可以聽到(尤其是巴洛克或古典時期古典音樂其實就是流行音樂一樣的存在)。所以」好彈「這個問題作曲家有沒有考慮?肯!定!有!啊!寫首曲子誰都彈不出來,怎麼給聽眾欣賞呢?所謂好彈:首先,一個人只有兩隻手,作曲家肯定不會變態到讓你同時彈高音區,中音區和低音區。但是跨度大,頻繁應用小指無名指,嗯,作曲家認為五個指頭應該是平等的,不存在弱指,所以既然先天弱,就要後天多練,因為弱指不是借口。

2. 另外說下指法。。。巴洛克的譜子沒有指法。不僅指法,強弱、速度標記也沒有。指法都是後人編定的(當然,那些後人現在看來也是古人了)。所以巴赫的譜子版本不同,指法也會不同,如果自己彈著不順,可以換個手指試試。PS,編指法有幾個原則,可以百度下,這裡不多說了。

3. 關於哪個調好彈。。。對於鋼琴伴奏來說,12音階應該是同一的。和弦移位,升調降調是基本功,所以必須做到一首旋律在不同調上彈,應該無差別。當然初練鋼琴時,哪個好彈哪個困難因人而異,不會有定論。我聽譜的時候也是先按首調聽下來,然後再定調。


首先作曲肯定不是怎麼好彈怎麼來。但最重要的是不同調性的色彩不同,同樣是大調,E 大調和 C 大調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聽多了就有體會。Glenn Gould 曾說如果選一個調來代表我,那就是 F 小調。爲什麼不是其它小調?職業音樂家都有這方面的敏感度。

另外全白鍵不見得就好彈,中間三個手指擺在鋼琴的黑鍵上纔是手的最自然形態。(即一到五指分別是 F, #F, #G, #A, B。)好像是蕭邦說過,C 大調音階是所有音階裏最難彈好的。「好」的意思是均勻。


每一個調有他對應的情緒色彩 儘管是12平均律 但這絕不是一樣的

C裡面你聽不到bB 但在F裡面你就可以聽到這個音 這有很大的區別

就算是A 和 bGm 也不一樣 這是因為第一個音的位置(主音)不一樣

中國人在戰國時候就知道12平均律 但是不玩那個東西

這是因為調性僅僅是一種邏輯

modes實際上是離調的 但能玩到調性里靠的就是對邏輯的更加深刻、危險和大膽的解構

這就是你聽到的爵士音樂 或是異教徒音樂 但這仍然是有調性的

因為邏輯仍然在那

一首歌或是一個樂章 或是一個交響曲

最終 他只圍繞著一個音來寫音樂 注意 是一個音

這個音是有CDEFGAB之分的

這就是為什麼必須有各種調的原因


謝喵

如果世界上只有黑白兩色,將多麼可惜啊…

調式調性也是,如果只有C自然大調和a自然小調,那我們會失去多少美妙的聲音。每個調都有不同的色彩,每個人也會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著名作曲家中,梅西安和斯克里亞賓就對調性色彩有很多研究,但是沒有創作經歷的人很難體會每個調性之間的微妙差別。

舉個比較簡單的栗子,右手在十二個調上演奏《念故鄉》的旋律:355 321 2353 2,左手則配上原位的I-VI-IV-V和聲進行,然後你就會發現在有的調上用這樣的原位和聲進行聽著和諧,但是在有的調上聽起來就很彆扭,這就是調與調之間的色彩差別。

除了自然大小調,還有旋律、和聲大小調,還有中古調式,還有全音階等等,它們是音樂作品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至於演奏難度,就不說作品了,單說音階,我覺得E、B自然大調確實比C自然大調順手,因為,小指不夠長喂,中指食指還是上黑鍵比較舒服。

以上


作為一個相對音高的人樓主的問題曾經困惑過我好多年。。

然後後來想明白的是,調性之美絕對音高的才能看得明白的。

不同的調式在她們眼裡都是區別巨大的。如果樓主年齡還小可以看看perfect pitch的相關訓練方法唄。


十二平均律之下,所有調除了具體音高都沒有什麼區別吧?

首先這一點是先入為主了,首先每個調都有其獨特的色彩,當然作曲上有相似調、可替換調等,但不同調的不同音高就決定了一切,不能說相對的音符就能地形成旋律就是音樂。

我見有其他回答介紹了調性變化的特色,其實現在完全可以使用電腦的軟體,對已有音樂進行變調處理,完全可以自己試試,雖然旋律沒變,但感覺究竟是怎樣了。吉他上使用變調夾變調是很方便的事情,經常發現相差一兩個半音感覺會差那麼多。


半吊子試著通俗的回答一下: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人類聽覺上的固有特點或者說是缺陷。

1,聲音高低也就是音波的頻率,人的聽覺大致上是對頻率成指數敏感(1 2 4 8...) 而不是等差敏感(1 2 3 4...) 也就是說頻率要翻倍,聽起來的感覺才是聲音前進一級台階。以此定義了一個八度音程。再進一步,在低頻和高頻,人耳的指數敏感又有誤差,比如到了高頻,需要比對應頻率更高一點,人耳聽起來才覺得是對的...

2,在一個八度之內,人類對其中幾個特定頻率的聲音感到和諧和好聽,麻煩的是這幾個特定頻率之間既不是等差也不是等比,為了在好聽和麻煩以及各種樂器製作和演奏的可能性之間取平衡,歷史上出現各種音律對應這些好聽的頻點。12等份音階採用了指數等分,這樣無疑是最方便的但因此對好聽做了妥協,也是對完美的一個近似。

理解了上面兩點,就能明白,是無法對一首曲子進行完美的「平移」的,即便不考慮絕對音高感情色彩的區別,無論升降整個八度或者若干個全音或者半音,上述的大致和近似,都會導致聽感的區別。

再舉個栗子,你從尺子的任何刻度開始畫一條5cm的直線,畫出來都是一樣直一樣長的一條線。但如果這把尺子的刻度不太均勻,也不是完全直,稍微有點彎,那從不同刻度開始畫線,出來的結果都是稍有不同的。

音樂的豐富色彩和美恰恰也來自人類聽覺系統的不完美吧。


簡單作答

許多作品的定調都有著實際考慮,比如歌曲在旋律大概完成後還要考慮音域、音區、高音演唱者是否能駕馭。一些器樂去要考慮指法,甚至是樂器本身的定調(銅管、木管)。

具體到鋼琴曲:

1、音樂家所受的基礎訓練使得他早已解決基本演奏技法,完全不需要通過移調來逃避黑鍵演奏

2、稍微複雜一點的作品不可能不出現轉調、離調、變化音,即便移動到C調也無法完全避免黑鍵

3、最重要的:和弦連接、調式固然提供色彩感,但音高也提供色彩感。

雖然都是終止式落在主和弦,但不同的調的聽感是不一樣的:

如C調的大三和弦(CEG)和D調的大三和弦(DFA)的頻率不一樣:前者是261.63/329.63/392,後者是293.66/349.23/440。

女人燕瘦環肥各有所愛,但相對線條要和絕對尺寸相匹配,才會有美感

身高158的D杯蒼井空性感

身高178的B杯妮可基德曼一樣性感

158B杯的五短女屌和178D杯的粗壯奶牛還性感嗎?泯然路人矣

回到音樂上,這個細微的聽感一般人感覺不明顯,但對於音樂家很重要,更何況絕大多數作曲家都是固定音感。他們為了能使精心寫作的旋律呈現出想像中最完美的色澤,上下一個半音都能斟酌甚久,不停比較感覺,更何況是四度五度的大移調?


我表示作為一個鋼琴初學的程序員,我也不能理解這種過度冗餘的信息編碼方式。

目前只能暫時接受這個設定,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很來感啊。


哈哈,LZ多聽聽爵士就知道了,一首曲子內頻繁轉調的話光用C Major怎麼彈?


今天上作曲課 老師看我一首類似葬歌的曲子用了a小調就把我教育一番 後來和我說 其實同樣的旋律用不同的調色彩會不相同 里姆斯基甚至還把不同的調用不同的顏色表示 當然那是極度敏感 其實說的通俗點就是 降號調顯得較憂傷柔緩音色暗像肖邦的作品就多降號 升號調音色較亮 像很多小提琴協奏曲都是升號 一個方便演奏 另一個共鳴好 聲音大而亮 我問老師說這是為什麼 他說也說不上具體原因 含糊的說和黑白鍵共鳴有關


連我這種外行都看得出來,同一個歌唱在不同的調給人的完全不同。比如葬禮上那個曲子,高個八度,節奏再快一點,就相當歡快了。


各位回答的很好了,補充一個

並不是所有人的音感都是相對音感

比如一首經典的練習曲533 422,具有絕對音感的人聽到的是"GEE FDD"。

對於具有絕對音感的人來說,不同調下同一首歌聽上去是兩首歌

有說法是絕對音感者的聽覺就是一個單一的調性系統,但未看到更加詳細的說明。


簡單說我自己理解原因有二:1.考慮不同旋律在鋼琴上最適合的音響位置(例如和弦在f-g1,根音在...旋律串兒在...)。2.考慮指法彈奏順手。以上


推薦閱讀:

這個d小調是不是有問題,還是我買著盜版書的原因?
如果一天大概只有2個小時完整的練琴時間,應該怎樣分配?
學會鋼琴難嗎?
如何效率練琴?
成人自學鋼琴,應該如何開始?

TAG:音樂 | 鋼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