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爺爺輩奶奶輩那時生活那麼艱難為什麼還一生生一窩孩子?現在一家一個孩子怎麼還難養難教呢?


當時避孕措施不夠好是一個原因,解放後政府鼓勵生育是一個原因,@安之所說的嬰兒死亡率高是一個原因。

至於獨生子女為什麼難養難教,其實因果應該是反過來的——正是因為獨生子女政策,才導致了難養難教,因為對唯一的子女期望值太高。


一方面是受 「多子多福」 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那時候避孕措施基本沒有,想少生也不行。

如果是農村的話,種地需要很多勞動力,地主招長工的話可以承受,小戶人家只有多生了。我爺爺兄弟三個,他上面還有長輩,家裡一百多畝地產的糧食剛夠吃,但勞動力不夠,不生怎麼辦?

同時,那時候養孩子很方便的,都是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聽我奶奶說那時候去種地,沒人帶孩子的話就把他綁在被窩裡,隨便他怎麼哭鬧。所以那時候小孩普遍會說話晚。小孩子只要不死掉,就算完成任務了。孩子會跑的話就讓他自己玩,或者割草、放羊,成天成天不回家。大人根本就不管孩子,養活成一個是一個。

另外那時候嬰兒死亡率高。不多生的話,可能孩子就死光了。

現在是怎麼養孩子的,自己腦補一下吧。


這個問題在經濟學領域其實早有現成的解釋。最先提出類似推論的加里貝克爾在1992年已經因為將經濟理論擴展到人類行為分析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摘錄百度百科內容如下:

貝克爾的分析增加了—個重要的假設條件:決定人口增長的因素不僅僅是收入水平,還決定於孩子的相對「價格」。撫育孩子的完全成本不但取決於所承擔的直接花費,還取決於家長們所蒙受的機會成本,這些機會成本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特別是隨著母親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結果我們看到在發達國家中,伴隨著經濟增長而產生了反對生育孩子的趨向。而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裡,特別是在那些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貧窮國家裡,孩子卻代表了直接的勞動投入,他們的父母把他們看成是相當有價值的勞動力來源,而且這些國家的勞動工資普遍很低,也使得養育孩子的機會成本始終維持在—個較低的水平上,因此導致了人口的過度增長。反之,在發達國家裡,增加的孩子的「價格」是較高的,因為孩子對於他們的父母而言不僅沒有作為直接勞動投入的價值,而且父母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也很高,父母們因此不願意增加生育孩子的數量,而是在教育、住房以及其他物品上增加支出,以提高他們和其現有孩子的生活質量。


因為那時沒什麼娛樂活動,電沒電,燈沒燈的,晚上玩啥呢?加上人知識水平有限,避孕啥的就不說了。

現在娛樂科技這麼發達,素質認識水平不可同日而語。

還有補充,那時候比現在落後。

發現沒,越是發達,越是高福利的國家生育率越低。這個之間的關係估計能寫篇論文。


試著用K-r生存策略來解釋這一點。

生活艱難,生存偏向K-策略,採取的是多生的方法來增加「爆發」的概率,因此多生。屬於「機會主義者」;

生活寬裕,生存偏向r-策略,採取的是精養的方法來提高個體競爭力,因此精養。屬於「保守主義者」。


養兒防老。


單點容易故障,所以巴不得弄牛逼點。


很重要的一點:養兒防老。現在還有幾個人靠兒女養老?


在不考慮劃生育的情況下有兩種情況會多生育孩子.

1 生活條件較好.這個不需要多說了吧.人有富餘精力,多養幾個孩子熱鬧.

2 生活條件惡劣.

  • 意外死亡率高,所以會多生孩子,延續香火什麼的,有備無患.比如說我爸爸有個姐姐後來病死了,不過家裡後來又添了六個娃,所以對家裡影響不大.

  • 家族意識.比如婆婆家有六個孩子,大家互相幫助.一個人過得好了,幫一幫大家,自己有困難時大家過來幫自己.特別是在農村,關係為主,互相扶持特別重要.


社會不一樣了呢


推薦閱讀:

賣掉北京的房子,然後去鄉下生活靠譜嗎?
怎麼用洗衣機洗羽絨服?
在上海生活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在當代,出現的新事物中什麼對人們荼毒最深?
為什麼很少有人把兔子當寵物養?

TAG:歷史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