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殺降兵那段龐青雲是對是錯?

看的雲里霧裡。


殺降兵一段是戲劇高潮,也是三兄弟立場變化的重要分野,殺與不殺都是各有理由,因此也難分對錯。有意思的是,《投名狀》偏偏正是一個亂世講對錯的電影。

我們不妨先站在趙二虎的視角來審視殺降這一行為。

趙二虎

趙二虎是窮人出身,為青梅竹馬的女人殺了人,落草為寇,在亂世法則中掌握了生存的經驗,同時還保留著天性的淳樸公道。和姜午陽之作為追隨者不同,龐青雲出現之前趙二虎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價值觀,這便是:這年頭沒有兄弟,活不下去。

沒有兄弟活不下去,有兩層含義。兄弟是立身之本,有了兄弟才能在亂世之中站住腳,不被人欺負剮殺。其二是作為一個大哥,你得對兄弟負責。這既是生存之法,又有階級感情,因此無論從利益層面還是道德層面,行為邏輯都是自洽的。

遇見龐青雲前,趙二虎們活的很快樂,但是也沒有更高的追求。古人云,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趙二虎沒有推己及人的覺悟,但是也盜亦有道,把自家兄弟安排的很妥當。

不過你也可以看到,趙二虎的價值觀又非常有延展性,擴展一下,便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收縮一下,便是姜午陽所謂「兄弟的命是命,其它皆可殺」。

龐青雲的到來給了趙二虎一個推己及人的機會,令他們走出亂世為寇的自我設限,開始追求政治實現。

當龐青雲描繪一個窮人不受苦的未來圖景時,趙二虎根據自己的行為邏輯,其實默認龐是正確的。你可以認為,是龐青雲讓趙二虎發現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不得不說《投名狀》是劉德華最展現演技的作品之一。比如殺姦淫民女的弟兄以立軍紀的這場戲,趙二虎其實已經被龐青雲的政治理想折服,但是對他的行為又持保留態度。劉德華把趙的遲疑、迷茫、欲言又止演繹的非常到位。也正是在這種遲疑、迷茫、又情不自禁地認同龐的過程中,趙二虎最終決定繼續跟龐合作,甚至為此不惜處決兄弟。

兄弟的命,當然是命。這年頭當然不能沒有兄弟。但是龐青雲告訴他,天下的窮苦人都是兄弟,都該不被欺負。

作為一個有堅定價值觀並堅決實現的人,趙二虎無法拒絕龐,甚至不得不為了天下的兄弟而殺掉出生入死的兄弟。

這是很讓他迷茫的,也完全超出了他對亂世規則的理解。

也幾乎可以斷定,正是在這一刻,趙二虎才有了一種關於「走出亂世,匡扶天下以至太平」的理想。他不想再繼續生活於亂世,而要救助那些無人看護、因而備受欺壓的所有百姓。對這一點,他自認做不到,但是相信龐青雲能做到。於是他最終接受了龐的方案,艱難地放棄了自己兄弟。

比較單純的理想主義者姜午陽,卻是極為順暢甚至狂熱地接受了龐青雲的理想。從前他追隨趙二虎,認為兄弟的命才是命,其它皆可殺。現在他邁了一大步,張口閉口大哥是對的。

殺兄弟立軍紀的這場戲裡,姜午陽親自充當了處決者。

接受了龐青雲的政治理念後,趙二虎實際上完成了一個非常痛苦的轉變,但是他認為這是值得的。

導演用軍中遊戲和攻城掠地交叉剪輯的方式,呈現了這支部隊的士氣和戰果。

作為軍中的第二負責人,趙二虎顯然認為自己的正義之師,是促進公平、恢復正義、以暴制暴的鐵拳。如果他們的鐵騎繼續前進,趙二虎相信,作為妖逆的太平天國是可以在沒有懺悔反思的情況下就被徹底蕩平的。

這樣的話,太平軍就不是人,而是敵人,是阻礙和平降臨的不義者。

可惜圍攻蘇州時,戰事卻進入了僵持狀態,也給了趙二虎以反思從前之迷茫的機會。

在無止息的圍城煎熬中,趙二虎和龐青雲的理念共識,亦面臨持久的考驗。外部的敵對勢力暫時降為次要關係,內部的分歧卻可能隨時出現。

拿下蘇州過程中,分歧終於出現了。

圍城一年後,城內城外皆元氣大傷。強攻,則勢不能成。撤圍,則魁字營早就在外面等著撿洋落,白忙活一場不說,龐青雲及其山字營還有承擔擅自行動的後果,畢竟朝廷並沒有命令其圍攻蘇州。

圍城部隊幾次發人勸降,皆有去無返。軍心崩潰之際,龐青雲決定再賭,找三個老傢伙,甚至找魁字營借糧。

與此同時,同為弟兄們擔憂的趙二虎卻輕身前往。

他是有充分理由這麼做的,並且氣魄也堪稱豪傑。在他而言,這似乎該是個有去無回的刺殺行動。

如果事情真的這樣進展,那麼無論趙二虎,還是龐青雲,抑或圍城的山字營,都將會得到一個更具正義也更受鼓舞的結果。二把頭捨身就義,山字營哀兵復仇,龐青雲拿了借糧一舉攻下蘇州,姜午陽更加死心塌地跟著大哥、並且完全接受大哥和二嫂的結合……

甚至二虎在九泉之下,恐怕也沒什麼不滿意的了。

可惜事情並不是這麼發展的。

趙二虎見到了敵軍頭領,近距離聆聽了對方的訴求,並發現對方其實和自己沒多大差別,都是窮苦人,都不想受欺負,甚至都肯為了兄弟慷慨赴死。

英雄惜英雄。

我們再溫習一下守軍首領的台詞,感受一下趙二虎當時的震撼:

十一年前,我賣了生意,關了祖業,投了太平,從那天起,投降這兩個字,就永遠的消失了!(打鬥過程中趁機自殺)我不死,蘇州這個大牢的人就出不去,讓士兵回家務農。

這段話透露出以下幾個重要信息:

1.自己是有產業的人,投太平軍不是要故意大亂天下,而是天下之亂已經難以承受,他之所以打仗,就是要再建一個更好的社會(與趙二虎接受的龐所描繪的政治理想不謀而合)。

2.自己將矢志不渝,不惜以身殉志,一條道走到黑,而絕無投降之意。

3.為了兄弟我甘願赴死,我知道你是英雄,如今既然肯放過你放過蘇州城的人,下一班崗就交給你了,你必須接好,讓他們免於屠戮(在趙二虎看來,這個要求難說過分。)

震撼慷慨的趙二虎,對敵酋說了句給自己兄弟祭奠的時候才會說的話:安心上路

被龐青雲堅固的政治信仰,在敵酋的犧牲和自身的經驗反思的雙充抗拒下,再次發生了動搖。

我們再複習一下,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

這妖逆嗎?

誰還沒個崇高的初心啊。

究竟為什麼要打仗?什麼時候才能夠結束?太平軍的頭領為了弟兄不惜死以明志,我趙二虎又該怎麼做?

我們看到,當趙二虎走出蘇州城的時候,他是山字營全軍敬佩的英雄,是姜午陽單刀赴會凱旋而歸的大哥,是龐青雲意外而沒有超出控制的兄弟。

但是其他人都沒有目睹蘇州城的一幕,都無法分享趙二虎的心情。其他人都不知道,守軍將領是自殺的,是為了弟兄而自殺的。這件事情,只有趙二虎知道,也只有他在承擔著這份良心之重。

這一刻,趙二虎像是承擔同類苦難的、東正教式的愚聖。

行走在難民中的趙二虎,惶惑,悲憫,無言承擔

此刻的趙二虎,不管是作為豪傑對另一個豪傑自我犧牲時遺志的遵守,還是作為義軍首領對難民的投降,如何能夠不保住這些投降的士兵?

他有得選嗎?

即便是沒有龐青雲從外界催逼,趙二虎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際。他所承擔的,是一個愚聖對同類苦難的承擔之重。為了敵酋的囑託,也為了同類的性命,趙二虎不惜付出生命。

但是龐青雲的決定,卻令他連付出生命以酬志願、以酬諾言的機會都沒有。

甚至連解甲歸田、告別戰爭的機會都沒有。

那麼,趙二虎的堅持,你說是對,還是錯?

龐青雲

多年之後,龐青雲形容自己的人生時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這一生,如履薄冰。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也常用來形容為政之道,君王心情。

龐青雲之如履薄冰,不止因為官場險惡,更由於他抱負深遠。

龐青雲是以敗軍之將出現在觀眾眼前的。

被友軍坑死,弟兄全打光,自己靠裝死躲過一劫。其倉皇狼狽,無以復加。尊嚴掃地,無過於是。

這樣的一個人,該死了,也該頹了。

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從不能更低的地方重新爬了上來,從不能更骯髒的環境里升了出來。他對亂世的恨和對朝臣的忍,虯結交織到一起,令他為了一個目標不惜犧牲性命,不惜犧牲他人的性命,把人死光把天下蕩平也不可惜。

更危險的,還在於他本來就是將領,受教育水平也不低(還有字型大小),這令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非常自洽,甚至過火冒進、犧牲他人之時,猶然可以文過飾非,欺騙他人,自我欺騙。

簡言之,龐的危險,正在於他是個言足以飾非、道德激情足以作亂的豪強,一個野心勃勃的人。

他可以為了天下而犧牲天下。

第一次衝鋒時,他拿兄弟的命賭,拿信任他的陳公的身家賭,拿自己的命賭。趙二虎憤怒地說:人都打光了為什麼還不上?

他更憤怒地說:你記住戰場上只有一個是頭!

最終他賭贏了。

這隻會更刺激他投入更大的賭博中,押更多的人進去,和更危險的人合作。甚至令人感佩的是,即便到了末日,他還想把慈禧也押進去賭。

龐青雲能夠對任何一個人的死做出解釋。小五小七的死,是死於拯救黎民。兩個自己的兄弟強姦被處死,是要由匪變軍。蘇州降兵的死,是兵不厭詐。甚至連趙二虎的死,也是自作孽不可活,並且為了自己能夠施仁政於兩江,二虎也叫死得其所……

令人悲哀的是,龐青雲總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但他真的就對了嗎?

恐怕也很難說。

就比如殺二少以正軍法。導演借二虎之口說了:進城搶三天,是規矩。

姑且不論這規矩的對錯,不論進城之前,士兵們是在什麼環境下打仗,攻城時遭遇了什麼,攻守之際誰是誰非以及雙方攢積了多少仇恨。作為統領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得令行禁止。

用龐青雲的說法,就是得明軍紀。

那麼首先你得告訴士兵,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能做。說都不說直接動刀子,那叫做不教而誅是為虐。

換句話講,龐青雲這是奸雄行為,是在問兄弟借頭。

所以姜午陽處決時會問兩個小的:你們的命是誰給的?

而趙二虎則會感嘆:心變好了也要殺人。

在二虎而言,這叫做心變好了。

在龐青雲呢?

他心變過嗎?他一直就是這樣好吧!他是在拿山字營的人,拿所有可以調配的資源,不害怕搞砸一切地實現自己的理想。

也正是因為龐青雲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可以不擔心是非,不問對錯,隨時就形勢考慮,就利益出發,能做就做,做不了就賭,賭不了就拽,拽不下就死……

在龐青雲看來,甚至就當時的形勢而論,殺降兵確實不能說什麼。

但是具體到龐青雲力主殺降兵這一行為而論,它實在對不到哪兒去。

這不過是他「如履薄冰」的一生當中的一次賭博罷了。

既是賭博,論輸贏而已,何來對錯?

另外再補一個近似的史實。

當年李鴻章攻蘇州久攻不下,聯繫常勝軍的戈登,並在太平軍內部搞活動,對方允諾投降後,李鴻章突然翻臉殺降,戈登憤而翻臉,指責李鴻章背信棄義。

對於李鴻章此行,如今被某些青年捧為三不朽的曾國藩,如此評價:

此間近事,惟李少荃在蘇州殺降王八人最快人意。

果真血染頂戴分外紅。

歡迎關注公眾號:凱鵝


大哥龐青雲,二哥趙二虎,三弟姜午陽

三人各殺一外人,納了投名狀,意思就是,大家互相看到對方殺人了,從此一條船一條線一條心。

以上題外話,現在回答題主問題

箭殺降兵是在攻陷蘇州城之後,二虎承諾城主保將士性命,不欺辱蘇州城中百姓,而龐青雲執意殺四千降兵,其實是人物性格使然。

正如樓上所言,二虎重義,午陽重情,但龐青雲並非重功名之人。開場龐青雲出場是靠裝死苟且偷生,但是之後很多場戰役他又身先士卒,我的理解是他之前是留得青山,等待時機,他日東山再起,清除寇黨,也算為一個營的弟兄報仇了。

龐青雲心中所懷是大義,所想是大事。

在蘇州殺降兵也是無奈之舉,原因如下

1、軍中無糧,是與魁字營以平分南京作為交易換來十日糧草,馬上要攻打南京,糧草不足養活自己軍中兄弟,何以再讓多四千人果腹。

2、太平軍是有宗教信仰的軍隊(影片中有兩處細節暗示,一是之後攻陷南京,將寫有「耶穌」、「上帝」的牆面重新粉刷的鏡頭;二是山字營守在蘇州城外食不果腹之時,有過幾個士兵說城中有上帝分餅,餅怎麼分也分不完),山字營即將全軍攻打南京(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無暇看守蘇州,而降兵若是揭竿而起,豈不是腹背受敵。

3、殺人不是趣事,沒人心裡是高興的,影片中姜午陽絕望的指揮放箭以及龐青雲閉目落淚的特寫都能夠看出來。龐青雲執意要殺最主要的原因是要攻打南京,而攻陷南京之後拯救的是數十萬百姓,免受戰爭之苦。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龐青雲不是貪圖名利和權力的人。影片中多次出現龐青雲說,以後你會明白我是對的。仔細想想,從舒城處死兩個欺負民女的孩子兵,到殺死蘇州四千降兵,都是為了促成他心中的大事:在攻陷南京之後,他覲見慈禧被封為兩江總督時,第一句話就是免南京城三年賦稅。

最後他被逼無奈要取二虎性命時,是因為幾個政客拿著二虎私發軍餉之事作為要挾。直白的說,不是龐青雲要二虎的命,是朝廷要他們的命,三兄弟本就戰功赫赫,手握重兵,慈禧又怎麼會真的放心把實權放到他們手中。龐青雲殺二虎也免得二虎落入他人之手飽受折磨。龐青雲在自家為二虎送行時有一大段獨白,他說以後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請你喝酒,告訴你這一年我都做了什麼。今天我為我們的百姓免了三年賦稅,明年我要做到南京城內沒有人吃不飽穿不暖,到時候你會知道那四千人死得是值得的,你死得也是值得的。

真正的強者是不被理解甚至被誤解的,也註定是孤獨的。


姜午陽下令放箭,短暫的沉默後,清兵們閉上眼,大叫一聲,射出手中的箭,姜午陽一遍遍喊著放箭,清兵們瘋狂了,瘋狂地放箭。背景里傳來凄厲的尖叫,清兵們有人哭了,有人吐了,有人直接把手裡的箭扔了。龐青雲背過身,閉著眼留下了眼淚。趙二虎在拚命地掙脫鎖鏈。

一切是那麼瘋狂,我的情緒也終於崩潰了。

「人類對自己的同類是多麼殘忍。」這句話的感覺從來沒有這麼強烈。

以前,我常常在書上看到殺降的情節,沒有什麼感覺,但以視覺的形式在面前出現時,完全的被衝擊到了。書上雲淡風輕的幾句話,背後有著多少血和淚。人類為什麼總是對在眼前發生的事有所觸動而對沒有看見的事充耳不聞?

可能歷史太遠了,與自己毫無關聯。很早就在歷史書上看到秦軍坑殺趙軍四十萬,當時只是在想人真多啊,但從來沒有想像過,那是一幅怎樣的場景。如今不過是殺死了四千太平軍,戰前的壕溝被戰後太平軍的屍體填滿。人的生命真是卑微啊。這樣的事,離我們真的很遙遠嗎?二戰離我們不過幾十年,如今世界的其它地方依舊發生著戰爭。無論在什麼年代,無論在什麼地方,人類對自己的同類一直這麼殘忍。

看到這裡時,我也不理解龐青雲,龐青雲儼然成為一個反派,殘忍、冷酷。可整部電影看完,才發現龐青雲背負了這麼多,他是一個孤獨的人,他在身處的那個時代苦苦掙扎。

「大哥是對的。」龐青雲說,四千戰俘不能不殺,沒有糧可以養活他們,也不能放了他們,這些人拿起槍就是兵,只能殺。有人說,劉德華演的是一個反派,可在這個故事裡哪裡有什麼反派?龐青雲是一個堅忍的人,有謀略、懂取捨。對錯無關道德。趙二虎和姜午陽生性憨厚、重情、重義,所以他們不會理解龐青雲。龐青雲在電影的一開始從死人堆中爬出來,他裝死才活了下來,可見其生性之堅韌,為什麼對於成功了的人叫做隱忍而對於失敗者叫做苟且偷生呢?龐青雲出身清軍,更懂為官之道,但他不同於居於廟堂之上的官員,他有更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可以為了整頓軍紀殺同村的人立威,他可以犧牲這四千人為了救南京城幾十萬人、幾百萬人。

這段時間剛好看了《曾國藩》、《胡雪岩》、《慈禧全傳》這幾本書,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描述這場戰爭,也讓我對這部電影有了更深的感觸,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曾國藩》講的是曾國藩招募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的事,這本書是站在戰場最直接的當事者的角度敘述,因此對清軍、太平軍、戰爭狀況有著比較詳細的描述,電影的開頭,龐青雲因為魁字營的袖手旁觀而全軍覆沒,這在清末對抗太平天國時常常發生的,不同的軍隊各自為戰,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而且相互爭奪戰功,尤其傳統的綠營與大臣招募的兵勇矛盾最深,正像電影中的魁字營與山字營的激烈矛盾。但這本書視角遠離朝廷,對清政府內部核心當權者的敘述不詳,不能清晰的看到真正當權者的態度、考量和想法,畢竟真正的戰爭走向、政治走向是由北京城裡的那群人決定的;

《慈禧全傳》則與《曾國藩》互補,講述了在這段時期中遠離戰場、宮廷內部的政治爭鬥,其它地方不太平,北京城內更不太平,可以站在帝國當權者的角度看待這場戰爭;那些廟堂之中的官員們為什麼說龐青雲不懂為官之道?因為龐青雲不懂揣度上意,不了解當權者的真實想法,「朝廷怎麼放心把兩江放在一個外人手中?」,而曾國藩就懂,他懂盈滿自溢,他懂激流勇退,他「明哲」,所以他能「保身」。

《胡雪岩》講的是清末商人胡雪岩藉助這場戰爭迅速發家的故事,這是站在戰爭的後方,即平民的角度,看待這個歷史時期,雖然對戰爭直接的描述筆墨不多,但這正是當時更多平民生活的寫照,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窺見這場真實的戰爭;電影中龐青雲勸二虎和午陽投清軍,他知道在這樣的年代,要想不讓別人欺負,要想生存,要麼當匪要麼當兵。龐青雲激勵士氣時,喊的口號是:搶糧、搶錢、搶女人。這是多麼真實。匪和兵有什麼區別?兵比匪更兇殘,每攻一城,便搶一城,屠一城,當時的百姓更害怕的是兵。但龐青雲不一樣,當他的兩個手下強姦了民女時,他毫不留情殺了他們,他說,別人能這麼做,我們不能這麼做,要不然我們和魁字營有什麼區別?

他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我做官的的時候,在街上看見一個捕快,抓住一個窮人就打,打到遍體鱗傷,渾身是血,沒有任何理由,就是因為他窮,而這個窮人沒有任何怨言,好像一切都是天公地道的,從那天起,我就發誓,如果我做主,這種事就不能發生,你們投軍是為了不讓別人欺負,現在我告訴你,無論任何人,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讓人欺負,我們要做的是這樣的大事。」

畫外是姜午陽的聲音:「直到那一天,他才終於說出了他心中的未來。要是我能為這未來死,該有多好。」

在他派人殺趙二虎時,他對著桌旁的空位自言自語:「我跟你說過,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我是對的,我剛從京城回來,我為我們的百姓免了三年的徵稅,我向你保證明年,每一個百姓都吃得飽,你遲早會明白,小七、狗子他們的死是值得的,蘇州的四千人死的也是值得的,你,你,也是值得的。」

電影的畫面在二虎被殺的過程和龐青雲獨白的特寫來回穿插,他這番話說完,二虎徹底的死了,二虎死前還在說著大哥的名字,記掛著他。大門外,姜午陽還以為是因為女人,龐青雲才要殺趙二虎,高喊著:不要殺二哥,嫂子已經死了。

二虎的死真的是值得的嗎?他心愛的女人的死也是值得的嗎?他為了自己的理想、政治抱負已經犧牲太多太多了,可是沒有人能理解他,他是如此的孤獨,一個人掩面痛哭。

電影中有一幕,龐青雲獨自走在結了冰的河面上,他說:「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對岸嗎?」相比他的兩位兄弟,他更有遠見,可那些廟堂之中的人卻笑他不懂為官之道。

龐青雲以為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了,他一步步走向受封的高台,他笑了,他眼裡滿是希望,卻不知道某處已經伸出了一支槍,在炮聲隆隆中,他倒下了。他死前在想些什麼呢?我想,他為自己理想破滅滿心絕望的同時,他也解脫了,他不用再背負那麼多了。他笑著對姜午陽說:「投名狀,快」。

龐青雲終於敵不過時代、敵不過命運。

所有人都死了。我想到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他的劇中,結局也是所有人都死了,莎士比亞最偉大的的是他的悲劇精神,與命運抗爭的悲劇精神,不是悲觀,不是悲慘。這部電影不也隱含著這樣一種西方式的悲劇精神?龐青雲用自己方式在孤獨地抗爭,抗爭自己的命運,抗爭自己的時代,終於倒在了自己的理想前。

龐青雲想要克服這個時代,可終逃不出這個時代。他背負了這麼多,他是這樣的孤獨。


原型人物應該是程學啟,此人當年在蘇州力勸李鴻章殺降。

李中堂沒電影里那麼胡來,只是設伏把死硬的中高級軍官及親兵殺掉。

程是從太平軍過來的,所謂「新皈依者最狂熱」,叛徒往往對自己以前的同志最狠。

蘇州太平軍降將們要價太高也是原因之一,人間天國是沒戲了,都指望用手裡的蘇州城換個後半生榮華富貴。

但李中堂們覺得你國藥丸,留你們也沒統戰意義,還要佔那麼多位子。

殺了吧。


我們總抱怨人心險惡,竟然那麼多變而殘忍,龐青雲殺害了二虎,二虎死前凈還念念不忘龐的安危。是龐青雲變了?其實只是二虎,午陽等人一直不懂而已。龐青雲從死人堆里爬出,口中念念兄弟們都死光了,似乎悲愴到了極點。但試想,什麼樣的人會再戰場上看到兄弟們一個個的死去,自己卻選擇了裝死而活了下來。那一千六百個弟兄,其實也只是龐青雲實現心中野心的工具而已。他是一個為了野心而活著的人,弟兄們死了,他的野心無法實現了,他也好似死掉一般。後來劫軍糧時連連救下午陽和二虎,他只是在賭,他一直在上面觀戰,只是當看到午陽二虎眼見都要遇險時,他想通了,此二人是他的一個機會,沒有他們,他都沒有飯吃,他們是可以作為像那一千六百個弟兄一樣的「兄弟」,是他未來的工具。他喜歡蓮生,卻發現她是二虎的女人,為了自己的野心,他忍住了,當自己野心已經不需要二虎的時候,他終於爆發了。舒城一戰,龐奮勇殺敵,也是在賭,賭一個機會,他只是一個好似死掉的人,一個有野心的人,無法實現自己的野心是莫大的痛苦和悲哀。他拿了自己的命去賭,賭贏了,便離他想要的世界多近了一步,賭輸了,只當是自己又死了一回。之後的無數次戰役,他無不是在賭,不惜賭本的下注,他只當自己是個死人而已。甚至到了面聖的一步,他也在賭,不是每個人都有膽量提出自己的請求,免稅三年,殿里的朝廷大員都在發抖,他自己何嘗不是膽顫心驚。不過因為兄弟們的血,敵人的血,老百姓的血和他自己的搏命,他都賭贏了,突然發現他的野心並不是那麼的黑暗,在他在任命儀式上走向自己夢寐以求的位置的時候,我想他終於覺得自己的野心實現了,在付出了這許多他認為值得付出的代價之後,他終於覺得自己可以做自己一直想要達成的事情了。我覺得他是真的一心為一方窮人的安寧想做到一些事情,只是其他人並不懂他而已,而他也沒有弄懂別人。他以為的朝廷是他今後的「兄弟」,只是,他不懂朝廷,更不懂那些官們了。

  二虎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一條漢子,他只看中一個義字。不為利,不為己,他只為一個義。龐青雲救了他的命,結拜了兄弟,就永遠是他的大哥;魁字營小頭目打了他兩鞭子,殺了村子裡的老人,時過多年,他硬是打了回來。對何魁離間的企圖時發出的怪異的笑聲,在自己中箭身亡之時對自己無法「救下大哥」的愧疚,無不表現了趙二虎的忠肝義膽。只可惜,他只知道兄弟情分,其他的一蓋不知。他捨命救出了童年的青梅竹馬,卻不知這個女人已經不是蓮生了,她學了琴棋書畫,心變了,她要做大戶人家的小妾了,卻被搶回來做回了窮人,還是土匪的女人,二虎以為是救了她,其實他已經不懂了。為義生,為義死,被義蒙住了眼睛。二虎之悲,恰恰讓人凄涼,天大地大,沒有兄弟情大,只是他不懂,這猜不透的人心,他真的不懂而已。

  姜午陽沒有什麼思想,也沒有什麼文化,卻是個信理的人。看電影的時候,身邊的美女說,午陽重情,他是講感情的。我看不然,他是車頭徹底信理的人,這道理有他自己悟的,也有別人講給他聽的,只要是這道理在他那裡說的通,覺得對,那便是理,他信這個。擒賊先擒王這個理,他學的最快,記的最清,用的最好、掛在他嘴邊的一句話是,大哥是對的,他下令放箭屠城,他阻止二虎回家,因為他相信大哥是對的,他自己想過了,也認為是對的,他認了這個理。她發現,大哥和二嫂的事情,他也認了一個理,這是不對的,只是還沒想通,就發現二虎眼看就要被處死了。於是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有理的出口,反亂兄弟者,必殺之。整片的最後,刺殺龐清雲,反害兄弟者,必殺之。姜午陽認理,他的心裡只有對的錯的,其他的沒有。他也簡單,也複雜:簡單的是,他認為是對的,他做起來毫不含糊,認為龐青雲的戰術是對的,他第一個站起來衝鋒陷陣;複雜的是,其實太多的時候,他真的弄不懂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最後十幾分鐘里他的痛苦,完全來自於是非的糾纏,原來認為是對的,結果卻是錯誤的,這對一個認理的人,太殘酷了。

  蓮生,劇中唯一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卻成為了風口浪尖。她覺得二虎是個好人,但是龐青雲卻更懂他的心思。她覺得自己是個大家閨秀了,只是終究發現自己永遠逃離不了「匪窩」。她被認為是兄弟二人反目的原因,但是她自己卻真的只想好好的活下去,過好日子。但是什麼是好日子,她還沒有弄懂,綠帳子,紅帳子,其實並不是她的好日子。如果說其他三人的悲哀僅僅是不懂別人,蓮生之悲哀是她不但不懂別人,甚至也沒弄懂自己。

  這片子其實蠻壓抑,每個人都堅持著自己的堅持,卻都糾纏了太多的不懂。他們都曾經認為這世界是那麼的簡單,龐以為只要有了朝廷的認可和地位便可以造福一方,為了這一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二虎以為只要有了兄弟的情誼,就不再有天不再有地;午陽以為只要是對的事情,做了就是對的,就是理。不過,龐沒有弄懂這個世界,二虎沒有明白這個世界,午陽也無法判斷這個世界。龐最依仗的朝廷害死了他,二虎最信仰的結義兄弟害了他,午陽還在做著他認為對的事情,只是永遠也理不順這千絲萬縷。

  猜不透的人心,只是你不懂而已。


很多人認為龐青雲殺降是對的,其實從根本上就錯了;這牽涉到政治學、社會學,我慢慢分析

我將朋友們的殺降理由總結了一下,大致是這幾個

1、軍中無糧,而且馬上要攻打南京,糧草不足養活自己軍中兄弟,何以再讓多四千人果腹。

2、太平軍是有宗教信仰的軍隊,而有宗教信仰的部隊的凝聚力很強,山字營即將全軍攻打南京,無暇看守蘇州,而降兵若是揭竿而起,豈不是腹背受敵。

理由看起來很充分,但深究下去,你就會發覺這兩個殺人理由根本不成立,為什麼?

當時的蘇州,無論是城裡還是城外都缺糧,城裡缺糧是因為被包圍,有錢也買不到糧食,而城外缺糧,恰恰是因為沒錢,就是說有錢的話,是買得到糧食的,換句話說,城裡人有錢但是沒糧,而城外是沒錢,有錢的話可以高價買糧

什麼意思呢?

蘇州攻破之後,城裡面肯定有很多金銀珠寶,只是暫時買不到糧食而已,可以把錢財作為路費發給降兵,遣散他們(他們可以高價買糧吃);解放軍對於土匪或者是國民黨的降兵不就是這種政策嗎?日本人投降之後,不也是這麼做的嗎?!

(至於他們自己的軍糧,因為十日之後攻打南京,估計一時買不到那麼多糧食)

那麼,降兵會不會重新揭竿而起呢?

不會,儘管他們是宗教信仰的部隊,四個理由

  1. 他們曾經投降過朝廷,如果復叛的話,按照太平天國嚴酷的政策,必定會殺頭的;

  2. 即使不殺頭,有了兩次叛變的污點,也沒有戰鬥力了(看看抗日時期的偽軍,幾乎不上戰場的,因為沒有戰鬥力;更不可能獲得信任;不要用用吳三桂來反駁,吳三桂叛變時明朝已經滅亡,至於後期消滅南明,那是迫不得已,何況,吳三桂下場也不好,叛清的時候一點號召力也沒有)

  3. 天京事變之後,宗教信仰已經破產,沒人相信所謂的天父天兄,就如現在已經沒人相信XX主義一樣(1856年的內訌非常深刻地削弱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士氣和力量,以致它再也沒能恢復元氣。洪秀全自己縱情享樂以忘卻煩惱,他的運動完全顯得群龍無首。要不是清廷有將所有太平軍降人處死的長期號令,許多太平天國的官兵都可能就此離去了--------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4. 太平天國大勢已去,誰還替太平天國賣命啊

那麼,龐青云為什麼殺降呢?

無非是兩種可能

第一,態度問題,龐青雲本來想殺降,但製造假象給人感覺不想殺;

第二,能力問題,龐青雲兵並不想殺降,只是把注意力盯在防止降兵復叛上,忽略了手段的擇優選取和最佳匹配的問題;就是說除了殺降,龐青雲根本就沒想其他方法

要麼二者必居其一,要麼兩者都有;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就殺降本身來看,好像是能力問題(即不想殺但不得不殺,這也是很多網友持有的態度),實際上是態度問題,龐青雲根本就是要殺降,為什麼呢?

兩個原因

一,龐青雲自己吃過魁字營出爾反爾的虧,所以,擔心降兵出爾反爾;

二,權力鬥爭,咱們看看當時的場景,

龐青雲趙二虎 姜午陽率兵攻至蘇州城下。但是龐青雲的部隊物資消耗殆盡,無法發動進攻,遂攜姜午陽赴魁字營借糧。留在軍中的趙二虎意識局勢再這樣僵持下去,軍心就要瓦解,於是決定不等龐青雲歸來,獨自進蘇州城勸降。入城後,趙二虎發現城內的情況更糟糕,遍地餓殍,如人間地獄。此時,龐青雲已經帶著十天的糧食回到軍營,為了加速戰事,決定第二天卯時對蘇州城發起總攻。

城內的太平軍將領看到趙二虎來勸降,內心沉重,為了不讓蘇州城徹底毀滅,決定自刎投降。臨死前他囑咐趙二虎「讓士兵回家務農,不要羞辱城中的百姓」,趙二虎答應一定會保護好他們的性命。城外,龐青雲焦急地等待著趙二虎在攻勢發起前能夠安全的回來。就在這時,城門大開,百姓有氣無力的走出來,太平軍宣布投降。然而,立功心切的龐青雲卻將已經卸下武器的太平軍圍起來,表示軍中的糧食不足以再供應這些降兵,準備就地消滅。趙二虎不滿龐青雲的做法,表示自己答應過要留住他們的性命「人無信就是畜生。」龐青雲告訴趙二虎:「並不厭詐,這是戰爭!」遂把失控的趙二虎囚禁起來,對投降的士兵大開殺戒。

這說明了幾個問題

第一 爭權;老大龐青雲借糧時,趙二虎暫時代替龐青雲節制部隊(不可做出戰略性決策),但是趙二虎卻擅自做出勸降的決定,儘管這個行動對戰爭有利;

趙二虎這麼做,與楊秀清在太平天國軍心渙散時天父下凡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奪取了最高權力,無論動機多麼純正;天父下凡後,太平天國出現了兩個權力中心(而且楊秀清凌駕於洪秀全之上),直接導致了天京事變;同理,無論勸降的動機多麼純正,趙二虎無意中奪取了山字營的最高權力,這直接導致了違抗軍令私分餉銀的事情。所以,龐青雲必須推翻趙二虎的決定(哪怕這個決定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勝利);否則,山字營的大權將旁落於趙二虎之手,而殺降就是否定趙二虎的最好辦法;

殺降意味著山字營背信棄義,更重要的是趙二虎的背信棄義,所以,趙二虎帶兵出走,而帶兵出走其實就是臨陣脫逃,是死罪,這就給龐青雲殺趙二虎製造了口實,那麼,為什麼此時不殺二虎呢?

臨陣殺將,兵家大忌,何況,此時殺將,必將引起天京事變一樣的內訌,所以,龐青雲權變之下下跪求情;

這就說明龐青雲的狡詐之處,

  1. 不顧大局,為一己私利,本來可以不殺降,但是卻堅決殺之,用降兵的鮮血染紅自己的紅頂子;

  2. 激起趙二虎的嘩變,為將來殺二虎準備了口實(一旦嘩變,就不僅僅是殺二虎,而是嘩變的軍人一起殺,就如富田事變裡面的紅二十軍,排以上的幹部被殺)
  3. 為一己私利,能屈能伸;為攻打南京暫時服軟,甚至下跪,這也是龐青雲比洪秀全高明的地方,暫時服軟以圖將來;

第二,丟臉;圍攻蘇州這件事說明軍事上,龐青雲不如趙二虎,這就相當於共同面對齊國,酈食其勸降而韓信攻打,結果呢,酈食其勸降成功,但是下場很慘,被烹;

面對酈食其的勸降成功,韓信必然有想法:幾年征戰也不過是幾十座城,還不如一個說客?!

韓信不攻打齊國其實就是扇韓信的臉,所以韓信不攻打才是不正常的;

同理,勸降的決定是趙二虎單獨做出的,這無意中襯托出龐青雲的無能,此時的龐青雲的選擇只能跟韓信一樣(殺戮:先殺降,後殺虎),所以趙二虎的結果只能是跟酈食其一樣慘烈,只不過死相稍微好看一些而已(咱們假設,如果這次勸降是包括龐青雲在內的集體決定,而非是二虎獨自決定,那麼,無論是二虎還是降兵都不會被殺)

趙二虎出身草莽,就如韓信,軍事才能高但政治上不成熟,趙二虎甚至兩次無意中奪取了山字營的最高權力,

  1. 私自勸降,前面分析過 這裡不重複

  2. 私分餉銀,龐青雲根本就阻止不了,這就意味著龐青雲徹底失去了對山字營的控制權,即使朝廷不讓殺,龐青雲也是非殺不可;

在攫取權力上,趙二虎就如楊秀清,但是,手段卻不如楊秀清,因為楊秀清即使死也讓整個太平軍為自己陪葬,洪秀全還不得不為自己平反昭雪,可能趙二虎是無意中竊取的權力,結果不如楊秀清好;趙二虎在軍中的勢力顯然不如楊秀清,

可能太相信投名狀,二虎從來沒想過龐青雲會殺自己,其實,龐青雲有很多的理由可以殺二虎

  1. 早在蘇州勸降時,龐青雲就有了殺心,加上私分餉銀的事情,再不殺就說不過去了,當然,私分餉銀時,太平軍基本上被消滅,用不上二虎了;假設私分餉銀髮生在打南京之前,二虎還不會死,因為需要二虎這樣能打的人
  2. 打下南京之後,即使二虎以前很聽話,龐青雲也要『殺功臣,獨享勝利果實』

龐青雲一個兵痞, 就如劉邦一個基層油子,都是體制內的老油條,對權力與權術嫻熟於心,在殺降與殺趙二虎時,還假惺惺地掉了幾滴鱷魚淚,這蒙住了很多人的眼睛,以為龐青雲迫不得已才這樣,其實,有很多的辦法可以避免殺人,比如說殺二虎,朝廷的真正用意並非是殺二虎,而是忌諱山字營,只要你解散了山字營,二虎的威脅自然解除,如果二虎再動員兄弟們造反,這跟你龐青雲一點關係也沒有,你大可直接動用軍隊消滅之

至於龐青雲要求免稅三年,要知道,龐青雲是兩江總督,而百姓造反就是因為稅負太重,你不免稅,老百姓可能再次造反,你這個兩江總督就坐不穩。

官僚與政客,真心為老百姓的,簡直是稀有動物,幾乎不可能真正出現

殺降對龐青雲本人的危害,其實更大,直接導致了三兄弟情義的破裂,自己『殺身成仁』,最關鍵的是,你連命都沒保住,理想與追求還有意義嗎?

一個聰明的政客首先是儘可能地保住自己的性命,然後在保全性命的情況下利益最大化

至於對滿清的危害,大家看看下來下面的來自其他網友的分析

在殺降事件中,趙二虎的原型是英國人戈登,咱們看看歷史上的戈登的表現

歷史上的蘇州殺降是李鴻章的淮軍乾的,這直接導致了戈登的反抗,得知殺降事件真相之後,戈登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最無恥的背信棄義,提著洋槍到處找李鴻章,要和他決鬥以挽回自己的名譽。無果。戈登下達最後通牒,要求李鴻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勝軍」進攻淮軍,將蘇州還給太平軍。同時給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寫信,要求英國政府干預,迫使李鴻章下台。上海的外國領事館官員代表列強及所有外國僑民簽署了一項嚴厲譴責李鴻章的決議,指其「殺降」是對人性的徹底背叛,並警告說此事很可能使列強不會再幫助清政府,撤回洋槍隊。(戈登的反應比趙二虎要激烈多了吧,不僅僅嘩變,還製造國際輿論,甚至公開揚言要進攻清軍。如果戈登是個中國人,估計早就被滅九族了

殺人如麻的李鴻章萬萬沒有想到,這點「小事」會激起老外如此強烈的反應,釀成重大的外交事件;這充分暴露了中國落後的真正原因:沒有形成以契約關係為紐帶的公民社會,而是以個人關係為紐帶的人情社會


龐青雲完全是陰謀家,昨晚又看了一遍,有幾處地方讓我忽然感到:龐青雲其實一直沒變,他本來就是那個樣子,即使碰不到二虎午陽,他絕對也會殺降。

1.開頭龐青雲對徐靜蕾說:我的人全死了,只有我一個人活下來。徐靜蕾說那是你命好。龐青雲突然哭了,說,那是因為我裝死活下來的。 這句話一直貫穿始終,電影里的龐青雲就是自私自利,不擇手段。

2.殺降這段前面有個細節,二虎進城刺殺,龐青雲借糧回來後看見了徐靜蕾,徐靜蕾臨走時忽然說二虎想當英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太有殺機了,按理說二虎進城,作為兄弟的龐青雲應該最著急,除非看見屍體,否則覺不可能莽撞攻城。從這時候他就已經有了殺二虎的心了。

3.龐青云為了整肅軍紀,可以殺了跟隨二虎多年的兩個強姦民女的小子,看到這裡誰都會以為龐青雲的軍隊應該是岳家軍楊家將那樣的秋毫無犯,可是他後來居然殺降,自以為是的小理想和現實的對比是如此可笑,一個能可憐民家女的,居然不可憐四千手無寸鐵之人!!!

4.龐青雲一生都在算計,一開始收編土匪人馬為己用,為的就是搭上朝廷陳公的人脈重返朝廷。算計二虎殺降,讓二虎成為千古罪人。甚至何魁都被算計了,不但借了他十天糧食,還趁機獨自攻佔南京,讓何魁打破牙齒和血吞,何魁何嘗不是貪婪過頭?既不屑於讓三個老頭壓制,又沒有能耐脫離,反而被龐青雲利用,活該!

4.殺降後兄弟三人攻佔南京,聲名赫赫,三人的事迹還被編成戲文,但三人的臉譜卻各不相同,最講義氣的二虎是白臉,最重利益的龐青雲卻是紅臉,不得不說這是絕大的諷刺。更諷刺的是,何魁明明要收買二虎讓兄弟生亂,卻沒想到最有理由反叛的二虎反而至死沒有反叛,明明可以穩坐釣魚台的龐青雲卻偏偏自己亂了,甚至讓人覺得最後安排的殺手都有些多餘,這三個兄弟,本身追求不同,最終下場卻殊途同歸,可嘆!!!


先上兩張圖。

我也覺得,大哥是對的。

龐青雲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卻不忍看,他離開的時候,是這樣的表情。

指揮殺翔的三弟幾乎全程都在哭,他說過,大哥是對的,但是,他還是哭了。

大哥聽見哭喊聲也哭了。

射箭的小兵,也哭了。

整個事件,沒有一個人不傷心,並不僅僅是你這個二哥。

無論龐是陰謀家,還是野心家,還是其他什麼高票答案寫的XXX,至少在殺降的那一刻,他的內心,真的是非常傷心的。這一刻,沒人對錯,錯的,只是這場戰爭,是發起戰爭的那些人!


你是所謂成功人士,就會覺得自己碰到這種事是放箭的可能性比較大,就會支持龐,如果人生比較失敗的話自然覺得龐是錯的。但黑白曲直卻是人人都能想到的,殺降是錯的。可惜,人不是機械,就算是機械也會出故障,人生的悲喜在所難免,你可以儘力讓自己站在劊子手那一邊,而不是站在被殺者裡面,但你不能說殺降是對的。


是對的。降兵意味著危險,一個是你得供給他們糧食,得找人看守他們。二是如果把他們放掉,轉過頭他們有了武器就會成為敵人,而且殺了他們也會對敵人起一定震懾作用。當然是結合當時的條件來說的,軍費軍糧自己解決,還要被當炮灰,所以道德是非已經分不清楚的情況下,我認為這樣是明智的。


無論是對是錯,簡簡單單把人殺光絕對是下策中的下策。

殺降產生了非常惡劣的效果,首先是士氣問題,山字營的兵雖然狠,但畢竟也是人,在我國古代因果輪迴地獄報應之說深入人心,殺人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打仗刀劍無眼,戰場上一不留神捅死個把人的也就沒辦法了,但是明目張胆地剝奪4000手無寸鐵的生命這種事情,實在是太影響士氣,明顯可以看出大多數士兵到最後甚至都已經到了嘔吐的地步,同時會讓士兵對自身的使命產生嚴重懷疑。哎,不是說好的解放所有窮人,不再讓窮人受欺負么?你的承諾呢?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士氣崩潰。

其次是直接導致了趙二虎與龐青雲的分道揚鑣,你龐青云為了理想要儘快拯救南京城上百萬的平民,沒有問題,可是現實也是要考慮的,山字營的主要班底都是趙二虎原來的人馬,趙二虎在山字營的地位僅次於龐青雲,蘇州落城是趙二虎以一己之力辦到的,而條件便是要讓城中4000降兵活下去,殺降便只能無可奈何地導致趙二虎的出走,問題他走無所謂,他是帶人一起走的,如果不是龐青雲處置得當,打悲情牌而不是硬留的話,恐怕山字營早就已經內部火併了。因禍得福,因為趙二虎的重情重義,已經跌落谷底的士氣反而又高昂了起來,這便是後話了。

最後,純粹從徹徹底底的功利角度出發,殺降太沒有效率了,4000人等於山字營的全部兵力,如果能夠妥善運用的話絕對可以成為一大助力。誠然,人多糧少,還要賑濟災民,可難道殺光就是最好的方法么?我們不妨來討論一下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第一個可能性,可不可以參考《劍風傳奇》中庫夏人的做法,將這4000兵作為山字營的前鋒加肉盾,說不好聽的就是炮灰,打亂原有建制,同時用武力驅趕他們作為進攻南京的前鋒,對面的守軍看到自己人掉轉過頭來打自己恐怕士氣也會掉的乾乾淨淨的吧。兵糧不夠,即使都給山字營的人吃也不過是10天的糧食,分一點點給這些俘虜又如何,因為南京城確實是在10天內陷落的,假如能夠分給這些降兵最低限度的糧食,並以糧食和武力來脅迫他們一起攻城,恐怕南京城會更快的被攻下。再說分他們糧食一定要分那麼多麼?山字營在總攻之前吃的那是什麼豪華套餐啊?個個都吃的精米面的饅頭,還有熱湯,喂喂喂,把饅頭掰出四分之一不就什麼都解決了。太平軍也不過就是在亂世混口飯吃,又不是真信上帝,為了食物即便是對之前的同胞動手也並非沒有可能。南京城打下來後,山字營一口氣多了一倍,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團結山字營內部,其實也就是趙二虎,大家都開開心心的多好。

第二個可能性,這幫人不肯賣命,無論如何也不想幫山字營打仗,更好辦,而且可以用更陰謀論的方法來解決。讓他們飽餐一頓,沒錯,飽餐一頓,這很重要。在這之後,發給他們武器,按原來編製重組太平軍,注意,是太平軍,並且告訴他們,山字營感念這些人的忠義,決定放他們回去保衛南京云云,做的一定要真誠,要讓對方足夠相信山字營的誠意並且保證不和山字營為敵,接著就可以送他們回去了。有人問,忙活了半天結果把他們放回去,真要是讓他們進了南京城,山字營肯定一個個都會餓死在陣中。但是你別忘了,龐青雲勸趙二虎的時候是怎麼說的——「何魁的人已經在路上了,如果他們先進城,南京城裡的百姓就完了!」沒錯,就是這句話,要知道,魁字營就在從蘇州趕往南京的路上,雖說他們只是坐山觀虎鬥,但為了向朝廷表明打南京城魁字營也有份,立功心切的何魁必定早早地就前往南京郊外進行布陣準備,於是陰謀來了,這4000被釋放的太平軍肯定會直奔南京而去,在路上會碰到忙著去搶錢的魁字營,兩撥人見面肯定是不由分說見面就打,山字營奮戰5年也不過4000人馬,魁字營雖說大了點但又能大到哪裡去,況且還有南京城內太平守軍,雙線夾擊之下何魁不死也要脫層皮。《投名狀》中一切罪惡的根源不就是魁字營么,它是朝廷、深宮,甚至整個時代罪惡的縮影,見死不救,倚強凌弱,貪婪虛偽,從選角就可以看出來,何魁那個演員我幾乎就沒見他演過什麼好人,後台的狄公王奎榮王先生,將反派的那種狠厲詮釋的淋漓盡致。既然如此,把魁字營滅掉不就完了。沒了一個魁字營,還會有下一個,但是至少在《投名狀》里,魁字營的覆滅可以使得江南地區的百姓獲得長久的安寧。在何魁被雙線夾擊苦苦掙扎的時候,山字營完全可以坐山觀虎鬥,就像何魁常常乾的事一樣,這時主動權便自然落入龐青雲的手中,是想就看著魁字營滅了也好,趁機像何魁獅子大開口要條件也好,甚至弄死何魁把他手下的部隊都收編了也好,總之藉助太平軍幹掉何魁,不是比自己親自動手直接殺降要好太多?

有人問,朝廷知道了咋辦?天,那三老頭知道什麼啊,魁字營坐山觀虎鬥導致龐青雲部1600人全滅這事他們都不知道,魁字營被太平軍夾擊導致全滅也完全可以呀。

我最喜歡的就是大團圓結局,大家都開開心心高高興興的多好,因此總是不由自主地腦補邪惡的何魁受到龐青雲誆騙,遭到太平軍襲擊遇到滅頂之災,龐青雲的山字營卻見死不救,最後以何魁為誘餌成功攻下南京城,最後龐青雲兄弟三人幸福地生活在南京城。不過要是按我這麼改,估計這片就完了。。。


你看的雲里霧裡的主要原因在於……政治正確。

中國當前的政治正確是反戰,是殺俘不對。

所以,他們會流淚,會整頓軍紀。

你看到的不是一隻完完全全的淮軍或者湘軍。而是一個現代人自我想像的一隻「怪軍隊」。它既有近代軍隊的殘忍,又有現代軍隊的悲天憫人。

真正的淮軍是什麼樣子的?

他們結義前做了什麼?隨便找個人殺掉。這才是他們的本性。

殺俘一事的另一意義在於軍隊控制權從趙二虎手裡轉移到「龐青雲」手裡。

為什麼?因為老兄弟都死光了。軍中"外人"要多於自己人。而這,也註定了最終的悲劇。

這個悲劇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最終解決。

中國從「英雄時代」回到了國家時代。


龐青雲不是霍青雲

三個人志向不同,投名狀的那天就註定了結局

一人重義,一人重名,一人重兄弟

整個故事裡,魁字營都是一條暗線

無論你怎麼的掙扎,拚命,重義,忘死

都會被這個大環境所吞噬

歷史就是這樣

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

權術

古往今來沒有所謂的道義

拿來歌詠的,傳承的本身不永恆

意義永恆

為何

可為權術用

內鬥大於外患,內鬥決定生死,內鬥重新洗牌

濤濤歲月,翻滾的只有那權術

不入其中,難知其情

若入其中,萬劫不復

沒有旁觀者,沒有失敗者,沒有勝利者

隨風而來,隨風而去

罷了


立場:無關於道德層面,龐 殺降,昏招+錯招,最後慘死南京是必然結果。

1. 違反官場潛規則,不懂為官之道,失去保護傘;

朝廷各募兵大臣,根本利益在於養寇自重,當利益最大化時,才是平叛的時機。太平滅了,錢財就沒了,斷人錢財如殺人父母;龐忤逆上層,逆襲滅太平。

太平滅後,龐上任南京,路途兇險,而高層無人警告。

自此,絕路於上。

2. 政治幼稚

明清兩朝的王陽明,曾文正,李文忠,左文襄諸公顯於平叛,而平叛的最重要因素是協調內部關係,整合資源,把各方利益達成一致;龐一味的猛打猛衝,一仗下來,這人基本就沒了。而且,龐欺上,脅下,賺友軍,同行基本得罪光了。這也從側面可以部分解釋,開篇龐的軍隊全軍盡沒,而友軍坐視的現象。

「想平叛,不給我們點好處,憑什麼讓你出去打」

「想踢球,不給我們點好處,憑什麼讓你上場踢」(跑題了)

3. 不懂權術

龐玩弄趙,姜二人尚可;權臣一句話「山字營是姓趙還是姓龐」,就能借刀殺掉趙二虎,自斷其臂膀,也是後來姜舞陽執行投名狀的主因,朝廷洗乾淨還落個主持公道,好一個一石二鳥。

4. 上下離心——殺降的直接後果

山字營屬於同鄉組織,投軍本意在於活著,好好的活著;結果龐立威殺2個手下,又失信殺降,導致趙振臂一呼,山自營近乎嘩變;雖然龐危機公關成功了,但軍隊已然離心。

至此,有4股勢力會殺掉龐:

A. 太平殘餘;

B. 奎字營;

C. 北京朝廷;

D. 募兵大臣;

諷刺的是,最後手刃龐的確是投名狀的兄弟——本該保護龐的勢力。

如此看來,龐做人也是失敗的。

那麼龐該如何避免這個結局?

1. 拿下蘇州後,劫掠以賄權臣;

2. 放降兵以有之;

3. 其後剿其一,留其二;

4. 擴軍積勢;

5. 通天;

6. 時機一到,協同各部,圍滅太平,後仿曾,李故事,避嫌自保於朝堂。

可惜,龐第二步就走錯了。


只要你抱定「不管怎樣殺人就是不對的」這種不需要用腦的觀點,那龐青雲就是錯的,否則。。。

這簡直是一道智商送分題。


不然怎麼辦

如果收編的話,沒有那麼多糧食,最後還是會造反的。

只能說這是理性的選擇,還是艱難的選擇


不管是誰向太平軍的將軍許諾不殺降兵,旁青雲都是要殺降的。

龐青雲的戰略目標是用何魁給自己的10天的糧食打下蘇州,接著在何魁不在的情況下馬上打下南京,奪得攻破南京的首功。

但是,龐趙姜三人團隊沒有進行充分的溝通,也可以說是土匪頭子出身的趙二虎組織紀律性較差,沒有向最高統帥龐青雲請示的情況下私自進蘇州城與敵軍談判,結果達成了龐無法完成的承諾:太平軍投降獻城,但要保全4000名太平軍士兵的生命。

這裡矛盾就出來了:龐要取下南京,勢必要先消滅蘇州城的敵軍,否則打南京時會腹背受敵,可能全軍覆沒;如果蘇州獻城之後,龐不殺降,還用軍糧養他們,軍糧肯定不夠攻打南京,龐就無法奪得攻破南京的首功。以龐的性格,為實現自己當大官、治理一方百姓,可以付出任何代價,哪怕是兄弟趙二虎的性命,所以,區區4000降兵也就更不在話下,即使當時做出承諾的是龐本人。


無所謂對不對。

樓上有人說原型就是程學啟勸李鴻章殺降,確實是,原型可不是二虎孤身入城做擔保,而是洋槍隊戈登,戈登給太平軍降將答應背書保全性命甚至在清軍開了官職,結果李給全突突了,氣的戈登提著槍滿城找李打算理論。

此處電影與史實不符,李在會攻天京前就明確不摻和曾國荃的蛋糕了,所以不存在劇中蘇州要空城的假設。事實是太平軍那幾個投降的王確實開價太高,且三心二意,有詐降之流露。所以李毫不猶豫地卡擦擦了。其實竊以為他們要是投了就死心塌地學程學啟,雖然不能吃肉喝湯,但保命足矣。

題外話,我黨共軍改造俘虜可是拿手好戲,要是投過來這麼多,訴苦大會一開,政委一派,國軍將士就是優秀的人民解放軍戰士,連新兵訓練都省了,不要問我真假,華野孟良崮上就是這麼乾的。古人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還是太祖領導的革命武裝厲害啊。


感覺這段導演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午陽跟著龐青雲去借糧,一路看到龐青雲的後續計劃,而二虎此時身在蘇州城內對其間種種都不知曉。所以在後面弟兄三人的矛盾中,午陽雖然覺得虧欠二虎,但始終站在龐青雲一邊。

而這份虧欠也許就是最後刺龐的導火索。


對,毫無人性,慘絕人寰,

但是對。

不殺他們,誰來養活?

就地遣散,誰能放心?

分了城裡的財富,朝廷會同意?

有人說當年解放軍給國軍發錢還讓回家,可是情況根本不一樣啊,解放軍發的是路費,而且大多數國軍家裡都土改了,分地了,國軍的身份直接從士兵變成了農民,太平軍呢?發了錢還是太平軍,他們除了殺人別的不會,而且一無所有.....一幫這樣的有組織有信仰有戰鬥力的無產者就問你怕不怕.....不幹掉他們難道還等著過年嗎?


推薦閱讀:

日本黑幫電影是怎樣發展的?如何理解它?
如何才能再寫一部像《說岳全傳》那樣的一部經典小說?而且要比他還耐看,讓人鑽的起牛角尖
如何評價馬丁斯科塞斯?
《道士下山》爛在哪呢?
周星馳電影里的各種情結有哪些?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華語電影 | 中國電影 | 投名狀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