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期的知名戰陣都有哪些?

包括同時期的國外= =

ps:突然想起一句話,說世界上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


  • 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的前身是希臘方陣,最早在斯巴達人的軍隊中使用。希臘方陣有8個人的縱深,第一排是全副武裝的重步兵,身上的全部裝備可以達到72磅重。後面跟著屬於該重步兵的7個農奴,農奴要替自己的主人背著沉重的防護盾,重步兵將敵人衝散擊倒後農奴要結束他們的生命,重步兵受傷農奴要把他抬出戰場,農奴還要在後面吹笛子,以保持整個方陣的步調一致。但是這種陣型在雅典人被埃托利亞人的標槍兵擊敗後缺點凸顯,機動性實在太差,且進攻手段以長矛衝刺為主,農奴一般拿棍棒。這種陣法的核心意義只是將重步兵的個體價值最大化。其後方陣逐步改進,由最開始的重甲改為皮質或者棉質的短衣,武器也變成了標槍,短劍和防護盾,極大的提高了兵團的機動性,盾牌變小,陣型也更加密集。方陣在希臘城邦的內戰中不斷完善,最終產生了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由腓力二世創建,並被其子亞歷山大完善。在馬其頓方陣中曾作為戰場主力的重步兵只是在前排防護,起到輔助作用。騎兵保護側翼,並作戰場上的機動。另外方陣中還有一些後勤兵和標槍兵作為輔助。整個方陣的主力是馬其頓長矛兵,主要裝備是馬其頓長矛,短劍和圓盾。由於長矛的存在,方陣更具有縱深並且更加鬆散。馬其頓在當時的戰場具有強大的優勢,但亞歷山大逝世後馬其頓方陣逐漸停止了進化的步伐,並最終被羅馬方陣所擊敗。

  • 羅馬方陣

羅馬方陣是古典時期具有重要地位的軍團形式,之所以說是軍團形式,是因為羅馬方針不僅包括了陣型,還包括了部隊編製,武器和戰術,以及人員編配等諸多要素,騎兵出現前羅馬方針在歐亞非戰場所向披靡,也帶來了羅馬帝國的輝煌。關於這種羅馬方陣,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有更詳盡的介紹,我就直接引用了。

早期羅馬人的軍事單位是所謂「軍團」,以羅馬公民為徵召對象,這些人屬於原有族系之一,只有他們才有攜帶武器的權利。他們構成持矛武士團體,戰神也只保佑他們。只有在戰爭中服過兵役才是惟一進身之階,所以這種傳統的英勇氣概,養成羅馬人的尚武精神。

原來軍團也是一種方陣形式,裝備著古代多利安式武器。最初一個軍團約三四千人,分為八列。前六列為重步兵,最後兩列為輕步兵。如希臘方陣一樣,其戰術原則就是震蕩式衝擊。沒有預備隊,只有少數騎兵支援,所以追擊通常都很困難。

按傳統說法,羅馬被焚毀之後,他們立即對這種原始軍事組織進行了完全革新。領導革新的是卡米拉斯,他是高盧戰爭中最著名的羅馬將軍。原來以戶籍為分類標準,他改用年齡來作為標準,以便使每個人的能力和經驗都可以得到充分發揮。重步兵——真正的軍團部隊——分為三部分,分別稱為Hastati,Principes,Triarii。前方是年輕兵,中間為壯年兵,最後為老年兵。輕步兵仍然保留,依然以戶籍為標準,不按年齡分類。

為了獲得必要彈性來應付高度機動的高盧人。方陣型的軍團又分三個師,形成縱深隊形。青年軍在最前,壯年軍其次,老年軍則位於最後。每個師分為十個連,青壯年軍每連一百二十人,老年軍則每連六十人。一個支隊包括每種部隊一個連(一百二十名輕步兵)和一中隊騎兵(三十人),一共四百五十人。十個支隊組成一個軍團。在戰鬥序列中,各連作棋盤式部署,所以第二師各連可以掩護第一師正面的間隙,而第三師又掩護第二師。十個中隊的騎兵聯合組成側翼。

新組織可能是逐漸成型的。波里比阿在《通史》第六卷中,對羅馬武器有詳細敘述。輕步兵攜帶劍,矛和直徑三呎的盾。矛用於投擲,所以矛頭非常細弱,投出之後就會彎曲,敵人拿來毫無用處。青年兵有一個半圓形的大盾牌,寬二呎六吋,長四呎,由兩層木板膠合而成,外面包裹一層牛皮,鑲以鐵邊。武器包括一把短劍和兩支標槍。穿戴銅盔,脛甲,胸甲有一塊銅製護心鏡,只有財力充裕才買得起全副胸甲。壯年兵和老年兵的武器和裝甲都一樣,不過他們不用標槍而用長矛。

騎兵似乎被完全忽視,即使到布匿戰爭開始,騎兵還是沒有裝甲,他們的盾是皮質的,矛和劍都並非特製。一般說來,他們寧願下馬徒步作戰。

羅馬人喜歡進行獨力戰鬥,不願集體戰鬥。他們不是用方陣進行一次巨大的衝擊,而是迅速連續作一連串衝擊。他們也採用設防營地方式,哪怕只停下來過一夜也是如此。紀律一向極其嚴格,殊少改變,軍訓和操練時間都很長。戰術方面已經有一些徹底改變。近戰和遠戰已經合而為一;開始有了預備隊,進攻與防禦也有了密切配合。蒙森這樣評述羅馬軍團:羅馬人將重標槍與劍配合使用,作用與現代戰爭中使用火槍與刺刀極為相似。用投擲標槍來為刀劍肉搏作準備,好比先放排槍,再用刺刀衝鋒一樣。最後,完備的設防營地體系使羅馬人在戰爭中有攻守合用之利。他們可以依照環境而決定是否接受會戰。接受會戰時,他們可以在營壘下作戰,好比在城牆下作戰一樣。

  • 魚麗陣

「車站二十五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五人為伍。此蓋魚麗陣法。

魚麗陣是中國史書上最早記載的一種陣法(不過最早的陣法據說在炎黃和蚩尤作戰的時候就出現了)。這種陣法的特點是陣前發揮戰車的威力,衝散敵人的陣型,步兵散布在戰車之間的空隙殺傷散敵。另外中國還有各種各樣的陣型,諸如八卦陣,長蛇陣之類,在這就不一一詳述了。


蟹妖。

我對戰陣了解不多,

除了@如是 兄的名陣鴛鴦陣。諸葛孔明的八陣是我唯一見過實例記載的。

中華書局版的《諸葛孔明全集》卷十,除了涵蓋漢代的八陣和一些小陣外,大概也有後人偽托諸葛孔明之名的晚期戰陣。

可下載參考:http://115.com/file/anqeapyj#

然後有總圖有細節

還有一些變體變例:

以及當年常見的戰陣:

有興趣的可以讀一讀。


前面有人提了馬其頓方陣和羅馬方陣,這裡補充一下漢尼拔的新月陣

單純講戰陣未免太無趣了,新月陣的偉大不僅在於戰術和陣法的精妙,更在於新月陣所取得的恢宏勝利。我更願意結合坎尼戰役來說一下新月陣。在史上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之中,在亞歷山大、凱撒這些偉大的盛名之側,漢尼拔的名字不僅沒有顯得黯淡,反而格外閃耀。而坎尼戰役正是漢尼拔最偉大的作品、軍事輝煌的頂峰。

戰役背景

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在特雷比亞和特拉西米恩兩次重大戰役中接連取得勝利,殲滅羅馬軍近5萬人。羅馬人數戰皆北,執政官費邊開始帶羅馬打消耗戰。今天騷擾糧倉,明天切斷補給,就是拒絕正面交戰。後來羅馬人對這種消極的戰略產生了厭倦和懷疑,他們希望速戰速決。於是在公元前216年,羅馬元老院重新選出了發羅與鮑羅斯為執政官,採取積極主動的戰略。與此同時,在前216年春,漢尼拔奇襲奪取了羅馬南部的坎尼城,這是羅馬重要的補給基地,它的陷落將羅馬進一步推向懸崖邊緣。羅馬誓師奪回坎尼城,史無前例地集結了八個軍團,由兩名執政官發羅和鮑羅斯親自統領,與迦太基軍展開決戰。

據希臘政治家和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所載,「其欲派出八隊羅馬軍團往戰場,這是羅馬史上首次,每一個軍團有著大約五千人……以往羅馬人的戰爭大多只是由一名執政官與兩隊羅馬軍團負責,並由羅馬的同盟分擔部份兵力,同時召集四隊羅馬軍隊在同一場戰爭里已很罕見。但在此次,形勢極為險峻,所以羅馬決定派出不只四隊而是八隊羅馬軍團前赴戰場。」。大軍包括了二千四百名羅馬騎兵與四千名同盟騎兵,總共有八萬六千四百至八萬七千名士兵。每一軍團有著相同數量的同盟軍備隊(步兵與騎兵皆是),面對漢尼拔的羅馬軍隊數量差不多有九萬人。

兩位執政官共有七萬名步兵、二千四百名羅馬騎兵與四千名同盟騎兵(在會戰里上陣的),並在兩個軍營留守二千六百名重裝步兵與七千四百名輕裝步兵(合計一萬名步兵),所以羅馬在戰場上的總兵力達至八萬六千四百人。而迦太基軍則有大約三萬名重裝步兵、六千名輕裝步兵與八千名騎兵,這包括了主戰場上的兵力與分隊兵力。

戰術部署

羅馬方面基本採用羅馬方陣,中軍為步兵,兩翼為騎兵。其中右翼是羅馬騎兵,左翼為義大利聯盟的騎兵。但針對坎尼地形和迦太基軍隊做了調整部署,加厚了中軍縱深而不是加厚戰線擴度,因為羅馬步兵曾經在特拉比亞會戰中成功穿透漢尼拔的中軍,執政官發羅準備利用這一優勢迅速擊破迦太基中軍。

迦太基方面不僅人數處於絕對劣勢,背靠河流無路可退,且地形一目了然,無法埋以伏兵。實事上,正是因為發羅害怕漢尼拔利用詭計和奇兵取勝,所以故意主動尋戰,企圖以絕對兵力優勢,正面碾壓敵軍取勝。

接下來就是漢尼拔的新月陣。羅馬軍準備從中軍正面擊破迦太基軍,漢尼拔為應付羅馬的優勢兵力,結合對自己軍隊的了解,採取了不同於常的新月陣。他將最弱的兩萬五千名高盧新兵放於中軍,其後輔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步兵。中軍兩側是一萬二千名驍勇善戰的非洲重裝兵組成的集群方陣呈梯形排列。再往外的兩翼是最優勢的騎兵部隊。整個陣容成新月狀,中間突出迎向敵軍,其中前弱後強,中軍弱而兩翼強。

漢尼拔依據各兵種的特性與戰鬥質素來布陣。其使用了各兵種的優勢與缺點來實行其計劃。其計劃首先命令其兩翼的精銳騎兵先擊潰較弱的羅馬騎兵並從後攻擊羅馬步兵,此時那些羅馬步兵會因子量上佔優而將漢尼拔的中軍逼向後撤,而漢尼拔此時則可將原先安放在兩側的非洲重裝兵向中間進攻,對羅馬軍隊形成包圍。

剛開始的陣形與羅馬的進攻戰役經過

當戰役開始後,兩翼交鋒的騎兵即展開廝殺。 迦太基的騎兵很快便戰勝了右翼較弱的羅馬兵,並展開追擊。部份迦太基騎兵則由自軍左翼出擊,越過羅馬軍右翼,進入羅馬騎兵的後軍里。羅馬兵已變得分散,而迦太基人不斷攻進其內,對其展開包圍切割。

漢尼拔站在較弱的中軍,並指揮其向後慢慢退卻。漢尼拔知道羅馬步兵佔有優勢,因此有計劃地讓中軍慢慢後撤,但這時羅馬步兵的優勢失去了,並被迦太基軍佔了上風,這是因為當前線的步兵向前邁進時,擁踵的羅馬軍團開始失去了默契,各小隊間的隙縫開始變細。結果連施展身手的空間亦沒有了。當羅馬中軍向著後撤的迦太基中軍的西班牙與高盧兵進攻時,忽略了迦太基兩側的非洲兵,結果反被其形成了新月形的包圍。與此同時,迦太基騎兵攻向羅馬中軍的後方,並對其完成包圍。這時漢尼拔的中軍已經如同一隻大海碗,開始逼使兩側的羅馬軍向中央靠攏,而羅馬步兵亦越陷越深,漢尼拔於是在此決定性時刻,下令左右兩方原來靜止不動的非洲兵向中央的羅馬步兵進行合圍。結果將羅馬軍的兩翼皆趕進碗里去,這是早期的鉗形戰術的例子之一。

當兩側的非洲兵向中央壓逼時,羅馬步兵再沒有發揮的空間,並且被分割包圍,即使是逃亡的空間亦沒有。漢尼拔成功建立了包圍羅馬軍的人牆並且將羅馬軍集中殲滅。

戰役結果

約有四萬七千至七萬名羅馬士兵戰死,三千至四千五名羅馬士兵被俘。其中包括羅馬軍隊的統帥、執政官埃米利烏斯·鮑羅斯本人與兩位前任執政官,兩位刑事推事,四十八位軍團將校里的二十九位,三百位羅馬元老會成員中的八十位。另外有一萬名駐守兩個羅馬軍營地與鄰近村落的羅馬兵在翌日投降。總的來說,本來的八萬七千名羅馬士兵里可能有超過七萬名被殺或投降——超過整體軍力的八成。

而迦太基方面僅六千餘人陣亡,其中四千人是當炮灰的高盧士兵。總體傷亡約一萬六千七百人,主要是高盧與伊比利亞士兵。

維基百科裡提到

如果此數據屬實,在不考慮中國古代、高盧維欽托列克斯反叛的單日陣亡人數在十萬以上的戰役的情況下,坎尼會戰是人類軍事史上單日死亡人數最高的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單日死亡人數較英國皇家空軍在兩次大戰里所陣亡的飛行員總數為多。此外,其亦較一次大戰里巴雪戴爾戰役四個月的總死亡人數為多。不計其他破壞,這場戰役的死亡人數為整個二次大戰里美軍總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這個單日戰役死亡人數的紀錄直至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才被其首日傷亡人數所超過。

這場戰役挫敗了義大利半島最強大軍隊。此後又有兩場重大戰役,羅馬總共損失了全國五分之一的十七歲以上成年人。原隸屬羅馬的各城邦開始背叛分離。

漢尼拔以其在坎尼會戰中藝術般的軍事指揮名垂青史,而『坎尼』在軍事上也成為了完勝的代名詞。

跑題了 = =

漢尼拔的新月陣是軍事史上最早最著名的鉗形攻勢之一。坎尼戰役之前比較著名的一次是希波戰爭中的馬拉松戰役。只不過那次的鉗形攻勢是隨戰局發展自發形成的,而漢尼拔新月陣是在戰前精心設計的。此後,鉗形攻勢在庫斯克會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等現代戰爭中被發揚廣大。

嫌長的只看黑體部分新月陣就好。


劉裕的卻月陣,以2700步兵大破北魏3萬鐵騎。不過這個陣型是在特定情況下才能使用,不可複製,局限性很大,歷史上只劉裕用了這一次,所以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陣法。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69803.htm


我不知道你說的是哪種,姑且是指的最小的戰術單位

1,波斯方陣,第一排持大型盾牌和長矛,後面是輕步兵

2,希臘方陣,全部是希臘重裝步兵,持長矛和大型圓盾,排成密集陣形,圓盾可以掩護自己和左邊的同伴

2,馬其頓方陣,比希臘重裝步兵更長的長矛和較小的圓盾,長矛雙手握持,圓盾有個帶子掛在肩膀上,帶有備用的反曲刀,比重裝步兵間隔要大

3,羅馬方陣,大型方盾和西班牙短劍,攜帶2-3隻標槍

上面是古典時代,之後大致上都類似於這幾種陣形的變化,比如阿拉伯人,騎乘機動,然後下馬排成比希臘方陣鬆散一些的矛兵方陣,在前面輕步兵射擊後進行衝擊。一直到火藥武器的到來

1,早期瑞士和朗斯科納

第一排是長矛第二排是雙手劍,後面都是長矛手,四個角上是雙手劍或者歐式戟

2,西班牙方陣

中間全部是長矛手,四個角上是火繩槍

3,莫里斯方陣

中間是長矛手,兩側是火繩槍,他和西班牙的最大區別在於,西班牙是方陣,而他是橫矩形,

4,橫隊戰術和縱隊戰術

燧發槍手排成3-4的橫排或者6-8的縱隊,具體行數和列數不同國家不大相同

這是從文藝復興一直到近代,之後就是散兵線戰術和滲透戰術,投射火力的發展使得整齊具體的陣型被淘汰,再之後隨著陸軍的機械化,步兵和載具的協同成為重點

寫的不全也不詳細,具體的等有空再改,然後不涉及中國,因為中國的記載著重於人物和事件,對於具體的數據和情況往往很模糊或者一筆帶過


戚繼光戚家軍的「鴛鴦陣」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9472.html?wtp=tt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9A%E5%AE%B6%E5%86%9B


六韜三略提到過車圍在步兵四周的陣型


瑞士方陣

近代瑞士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出現是在1291年8月,起初只有三個谷地聚落:烏里、施維茨和翁特瓦爾登。早期瑞士實施的是邦聯制度,和古希臘城邦實施的邦聯制度差不多,其軍事制度是民兵制,每個男性公民都有自備武器裝備、補給參加作戰的義務,每年農閑時候由各城邦組織集體訓練。參加戰鬥時以城邦為單位組織軍團,各軍團人數不等,在15世紀瑞士邦聯擁有13城邦(後改稱州)時,最小的軍團只有1000多人,最大的蘇黎世軍團則有8000多人。

瑞士的國土在近代屬於貧困山區,高大聳立的山脈將瑞士人分割成相對孤 立的谷地聚落,來自於貧困山區的人們,因為,這樣既適合山區地形特點,又符合貧窮的資源供應實際。瑞士步兵的構成主體都是體格強壯、性格堅韌的山地自由民。瑞士部隊沒有成建制的騎兵編製,其兵種以步兵為主體,只包括戟兵、長槍兵、弩兵、15世紀加入的少量火槍手這幾個有限的兵種。一支成建制的瑞士部隊里,其成員大多為同鄉,他們的凝聚力很強,且山地民族那種堅韌的特性使他們即便承受了同時期西方部隊難以忍受的傷亡後仍舊能保持鬥志和紀律(山地民族的這種特性也同樣體現在廓爾喀兵身上);同時,因為戰友都是熟人,他們會時刻注意不讓自己違反軍規或者作出懦弱的行為,以免將來大家返回家鄉後傳出一些有損自己名譽的說法。

  近代瑞士步兵幾乎從未被擊潰或投降,在部分戰鬥中甚至堅持到最後一人,這樣的戰鬥意志在同時期西方部隊中基本未出現過。雖然瑞士步兵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也會撤退,但是他們能夠在撤退中仍然保持著嚴格的紀律,並能夠隨時應對敵方的追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昆明買東西論公斤?
拿破崙和希特勒對俄發動進攻並招致失敗。 是戰略眼光出現問題 還是有其它迫不得已的原因?
歷史上,猶太人真的是像一些電影里描寫的那樣,任憑納粹宰割,沒有任何反抗嗎?
韓愈在祭十二郎文里說他三個哥哥以及父輩全部在壯年去世,而他的侄子也很早就死了,他們家族是不是有遺傳病?
唐太宗李世民是胡人嗎?

TAG:歷史 | 戰爭 | 冷兵器 | 戰術 | 冷兵器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