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人如此喜歡地域歧視?

可以僅僅根據你來自哪裡就判斷你的性格如何。可事實上我就認識很多和自己地域的傳統認知有巨大偏差的人!更另人愕然的是,很多出國留學的人還抱有這樣的心態。這是一種如此根深蒂固的思想啊!


答案來自:羅輯思維《治不好的地域歧視》

鄭也夫先生寫的《信任論》。其中有一個小章節,他講了一個原理。他說,其實任何生物包括人類,在進化的一個漫長而殘酷的戰場當中,他只要想生存。他必須有一個本能。就是把這個世界簡化掉。世界很複雜,所以一個生物在進化過程當中,他一定要想出一種簡化機制。這種簡化機制對於我們人來說,其實就是把世界完全的符號化。其實對於任何一個想把握外在世界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困難。比如說皇帝,據說康熙大帝在他的御座的這個旁邊,他要貼一個紙條。這個紙條是寫什麼?全國各個省份的督撫大員的這種名單。他靠這種名單,這就是他對他掌握的這個帝國的,一個基本的簡化機制。他知道哪個省是誰在管?他只能掌握到這一層。美國一個著名的研究中國歷史的專家,史景遷,他寫一本小書叫《康熙》,裡面記載了康熙一個小日記,自己寫的,偷偷摸摸寫的一個小文字。他就說啊,他說:這個其實這篇文章裡面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地域歧視。比如說他看不起山西人,他說山西人摳,所有的親朋好友只要窮一點,他都不去照顧。而且客人來了,連一頓飯都不留。就我個人跟山西朋友打交道的經歷,我覺得摳的也有啦。但是遠沒有摳到這 個份兒上吧。但是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他又怎麼辦呢?他只能用這種相對來說,符號化臉譜化的一種簡化機制。來理解他治下的臣民。如果沒有這種簡化機制,一個像康熙大帝雖然英明神武,可是他在御座上,他怎麼掌握這個帝國呢?就在民間老百姓其實我們也有相類似的經驗,一個母親跟自己的女兒,她介紹外在的世界的時候,她只能用一個非常簡化的結論告訴她。比如說男人都不是好東西。你要小心,十點鐘之前一定要回家。不要跟男人在外面待到十點鐘之後,這就是一個母親跟她女兒交流的時候,對世界的簡化。所以我們人類怎麼去把握如此複雜的外在世界呢?就是我們用簡化機制讓它賦予意義。然後通過意義去理解這個世界。而地域歧視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一種簡化機制。我們無法去把握河南省,那麼大的一個省。幾千萬人將近上億人口的那麼大的一個複雜性。所以我們乾脆我們就把它符號化。所以最後回到維特根斯坦,也是著名的哲學家。他的一句話,說凡是能夠言語說的世界。就是我們能夠掌握的世界。如果不能言說出來,也就是不能把它符號化的簡化的世界。我們只好保持沉默。

視頻封面治不好的地域歧視[羅輯思維]No.6視頻


樓主沒看過歐洲國家互黑嗎?樓主沒看過美國各州之間互黑嗎?我們班的大阪人天天黑東京啊。。。


全世界的人都喜歡地域歧視。


作為一個在美國生活了一些年的人,我表示這是個全球化的問題。。。不只中國人地域歧視


大城市之間:戶口

城市於農村之間:體制

南北方之間:經濟

東西方之間:文化


因為傲慢,所以偏見----------《傲慢與偏見》

因為無知,偏見定型------------地域歧視形成


地域歧視在當今社會確實是普遍存在的,普遍到你很難在身邊找到一個不帶有絲毫地域偏見的人,作為一個河南人,我更是深有感觸。地域歧視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準確來說,地域歧視這東西是中華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文化傳統。別看現在網上整天地圖炮滿天飛,古人們玩起地域黑來也是溜得飛起。下面分享一篇有關地域歧視歷史的文章:

你絕對想不到古時候的「被歧視」專業戶是誰

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地域歧視,大多是出現於茶餘飯後的一些談資,XX地方的人都是騙子,我上次碰到一個XX地的人哎呀摳門得要死100塊錢都不給……這些段子拋在人群當中永不怕話題君被摔在地上,人們既達到了嘲笑某地人的目的又給自己找了樂子。你可不要認為這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表現,其實這種習慣在先秦時期就有了。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先秦諸子的筆下出現了許許多多嘲笑某地人的段子,而這些段子呢,都千篇一律地指向了當時的宋國(今河南省境內)。

先秦寓言中,但凡說到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孟、庄、韓、呂各家的著作都有這類敘述。

雖然這幾個門派的學術見解及政治主張不盡相同,但是在對待宋人的看法上,態度卻出奇地一致,即宋人為愚人。壹讀君(yiduiread)給你舉幾個例子。

《列子》曾經講到,有宋國人在冬天裡曬太陽,覺得很舒服,便想把這個「享受秘方」獻給國君,並自信能領取重賞;《莊子》里說到,有宋國人善於做衣帽,就去越國經營企圖發財,結果越國人都是剪短髮的紋身大漢根本用不著衣帽,因此慘遭賠本;《韓非子》中還有宋國人不聽鄰居勸告,及時修補下雨天被浸壞的圍牆,結果家中被盜,他反而懷疑盜賊就是好心給他提建議的鄰居……

聽到這裡是不是覺得越來越熟悉?沒錯,守株待兔、拔苗助長這類蠢事都發生在宋國人身上。宋人大多被描述成渾身冒傻氣的形象,即便精通某門技藝,也掩蓋不了他們在重大問題上搞不清楚狀況的笨拙。

除了宋國,第二個地域偏見的冤大頭就是鄭國(今河南省境內)了。雖然是法家代表,但韓非子很愛講笑話,可是法家的笑話笑起來不輕鬆啊,總會有一些深沉的道理等你去領悟。不過遇到鄭國人,韓非的畫風就變了,管你有沒有大道理,嘲笑無節操無底線,呵呵。

他筆下的鄭人,有的貪生怕死,聽說敵人來了,還沒有交手,他先嚇死了,大約敵人沒有什麼動靜,恐懼勁頭過去了,他又活了過來,彷彿得到了第二次生命。有位妻子比照丈夫的舊褲子做新褲子,就要在新褲子上挖個洞,做到百分之百相同;給丈夫的新褲子上挖洞也就算了,這位妻子買了活鱉竟把它放到河裡飲水,讓它白白跑掉。哦,對了,你肯定知道「鄭人買履」和「買櫝還珠」里那兩位鄭國仁兄。

在先秦諸子的筆下,雖然還有貶低楚人、齊人的段子( 「刻舟求劍」里的就是楚國人等),但為數不多,而且也不像對待宋鄭兩國這般鄙視。有時候在不同的著作里,明明是同一個故事,但就是主人公「宋人」變成了「鄭人」,間接說明當時整個社會對這兩國人的「腦殘」都比較認同。

當時的宋國經濟不算特別弱,文明也還可以,這些地域偏見是怎麼來的?後世學者認為主要是源於政治惡意。當時那些諸侯們,在名義上都是屬於周朝天子的臣下,其中大多數,都是周朝的王室宗親,或者是周朝滅商的功臣。但宋國是商朝後裔,也就是「成分」不好,這樣,大多數為周天子所封的這些諸侯,自然而然帶上了對宋國人的某種歧視。與宋國相鄰的鄭國也這樣躺槍了。

南北互相歧視在宋朝達到頂峰

雖然在很早,孟子便稱楚人為「南蠻蠍舌之人」,而南人也常常稱北人為「侉子」,但「南北之爭」的高潮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據北宋末年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記載:「祖宗開國所用將相皆北人。宋太祖刻石禁中曰:『後世子孫無用南士作相。』」

出身陝西籍的一代名相寇準認為「南方下國,不宜多冠士」, 甚至在狀元人選的最後確定時期竭力主張將南方籍的考生更易為山東平度人的考生,並為此而逢人便誇口:「又為中原爭得一狀元。」朝廷上南北之爭致使朝中一度「選用人才多取北人」,「南方士大夫沉淪者多」的現象。

宋真宗時期,皇帝想拜江西人王欽若為宰相,河北籍的宰相王旦一看他的合作對象是個南方人,不高興了,以「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為由竭力反對。直到王旦年老退休後,王欽若才當上宰相,成為南人為相的先驅。

堅持不讓南方人當宰相的王旦同志

王欽若為此恨恨不平地說:只因王旦阻撓,「遲我十年作宰相!」但是這個不爭氣的王欽若又是個奸相,更加毀南方人聲譽。

到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更加精彩了,因為主張變法的都是南方大臣,保守的都是北方大臣,如當年在山西砸缸的司馬光。讓我們看看這些大臣們的經典語錄。

司馬光責王安石:「心術似福州。」一下子把福建人全得罪了。又說閩人狡險,楚人輕易,現在兩個宰相都是閩人(曾公亮、陳旭),兩個參政都是楚人(王安石,唐介),必定把他們的老鄉引進來充滿這個朝廷,國家這麼搞風俗怎麼會淳厚?

地圖炮專家司馬光。湖建和福藍福北的同學們,請記住這個山西人的樣子!

還有一位不主張變法的知識分子劉摯,宋神宗時問他你認不認識王安石?他可是老誇你呀,劉摯不買賬,說我是河北人,不認識。

宋代史書里關於北方習俗的記載就是「質樸忠直」「勁悍忠勇」「勤稼穡」,關於南方是這樣——兩浙:「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廣南「民性輕悍」,江東「俗習驕脆」,蘇州「驕奢好侈」,「長沙民最喜訟,號難治」,四川榮州「姓名顛倒,不知禮法」……

在北宋時最傷大臣心的懲罰就是貶過長江,在北宋時南方最好的城市杭州都是貶官的地方,蔡京、蘇東坡都去杭州蹲過。哦,說到這裡,壹讀君(yiduiread)順便提一下,北宋南宋之際,大批河南人隨宋室南遷,由於這批河南人中包括了皇族、高官、名流、鉅賈、富戶,在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舉足輕重,杭州人非但不敢歧視,還學著說河南話,以至今天的杭州方言還帶北方味。個中意思,各位自己體會。

史上最歧視南方人的詩

直到清代乾隆間,頗負盛名的學者竇光鼐,在其主持浙江鄉試(一說福建鄉試)時,以「南蠻鵡舌之人」命題,並因此而激起了考生的公憤。

據說竇光鼐最後不得不作詩一首,令考生用方音誦讀,結果無一人能夠讀得下來,風波才得以平息。此詩即後世曾廣泛流傳於齊魯一帶的《別蠻詩》——意思是區別那些南方蠻子的詩。這首詩對南方同學殺傷力是這樣的↓

壹讀君(yiduiread)順便抄在這裡。如果你來自湖建、福藍或者崗東,試著讀一下,看你有沒有壓力。

館閣居官久寄京,朝臣承寵出重城。

散心蕭寺尋僧敘,閑戲花軒向曉行。

情切慈親催寸草,平拋朋輩劈飄萍。

生身盛世詩書史,蠻貊氓民慕關名。

詩的每一句聲母都完全相同,且多捲舌音與切齒音,如同繞口令一般,難怪很多南方同胞無法以方音讀下去了。此事齊魯間常引為美談,這自然反映了齊魯之人對「南蠻」之人的鄙視。

毫無疑問,任何針對群體的歧視和偏見都是不應該的。但是把那首詩拿給湖建、福藍或者崗東朋友念,真的是一件讓人心情舒暢的事。請隨意@他們。

【原文鏈接】http://yidu.im/p/1182


因為很多國人智力未開化,還沒學會尊重他人,客觀對事,獨立思考。再加上環境影響人云亦云,自身又缺少獨立判斷且身體力行的勇氣,便越發從眾。缺少思考的人下結論往往都很神速。


怎麼說呢,很大程度上都是道聽途說

比如說,你所熟悉的一個人或幾個人對你說XX地方怎麼怎麼不好,而你事先沒有去過這樣的地方,你就會把這個印象帶入

而後,當網路上有關於XX地方的不良事件產生時,你會自然而然的回想起別人曾經更你說過的

其實,你自己並不了解這個地方到底是怎麼樣的

同時,當你在某些城市遇到不好的事情或不好的人的時候,這個城市給你的整體印象就會下降。

還有就是了解不深,很多時候對某些地方的印象僅停留於上一輩已經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描述中


其實我覺得吧,首先國人地域歧視有一部分是歷史原因,以前中國是很多個小國家,現在就是一個一個的省,雖然是統一的國家但是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造成了經濟發達地區會歧視不發達地區的現象。其次,這是我本人的觀點。中國自晚清以來遭受各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還有很多中國人對外國人還具有奴性,無法做到和外國人平起平坐,然後心裡或不平衡或如法炮製,總之需要發泄,於是乎就將矛頭對準了來自其他地方的同胞,加重了地域歧視。


越是平庸越是喜歡找一些牽強的優勢,自我安慰


有人問我是不是地道的銀川人?一聽我就氣炸了,怎麼,瞧不起誰呢?不是地道的銀川人怎麼了?我又不是鼴鼠,活在地表怎麼了?!


在哈爾濱上學,有很多南方的同學。他們總是覺得北方人是那種粗魯、野蠻的,但在北方同學眼裡,南方的同學代表著小氣、算計,但其實在實際交往之中並不會受xx是北方xx是南方這種因素影響,可能這種地域歧視也是對自己的家鄉的一種自豪感的一部分,都覺得哪裡都沒有自己家好。


地域歧視這種東西就是認真的上綱上線起來十惡不赦,但是黑起來實在是樂趣無限啊。


並非國人才有 嫉富嫌貧人之本性。


中國貧富差距更大


不歧視怎麼顯得自己高大上?就像在學校食堂吃食堂菜,雖然都習慣了,但每次吃都要很嫌棄的說菜老了,鹽多了,blahblah之類的~他們都以為只要評價別人就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殊不知自己也時刻被評價。


洛杉磯人還調侃德州人都是牛仔呢……

怎麼說呢,了解的少,所以標籤化是最簡單粗暴的


因為莆田系,最近真是又明顯覺得國人真的很容易陷入一鍋端的誤區,動不動就人身攻擊整個地區的人,真的不能理解


總的來說,地域偏見,來源於文化差異和經濟不平衡。一個講粵語的人和一個講陝西方言的幾乎是無法交流的,即使他們都是中國人。窮人和富人之間也是生活在不同的頻率上。。。一切都是如此的分裂,飽含漠視與仇恨。


推薦閱讀:

在現代化的演進下,沒有故鄉的人與有故鄉的人相比有什麼差異?
為什麼東北人就這麼招人黑(總背黑鍋)?
張學良是典型的東北人嗎?
你的故鄉在哪裡?在故鄉的歲月在你的人生留下怎樣的印記?你現在對故鄉懷著怎樣的情感?
在當地有哪些說不出道理,但就是很管用的治病偏方?

TAG:地域 | 地域文化 | 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