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突發的(也有可能是預謀已久的)負面事件,比較正確的危機公關的思路應該是怎麼樣的?
首先,搞清楚事件的性質。負面事件大致有三類:
1、危機,指對公眾造成傷害的事件。
2、醜聞,指沒有對公眾造成傷害,但已被公眾所關注的事件。 3、事故,指只對某個或某些人造成傷害、還沒被公眾所關注的事件。第一、處理危機,分為三步。
第一步是建立信任,其關鍵是在危機發生後你的第一反應,要讓公眾感覺你是善意的,也就是你的動機是為了公眾的利益,這是危機公關成敗的基礎和勝負手。沒有信任,後面一切努力均屬徒勞!
第二步是對症下藥,如果是公眾代價比較高的危機,比如動車追尾,就要為公眾提供更多、更高的保障,比如美國911後提高機場安檢等級;如果是公眾捲入程度比較高、也就是與公眾關聯比較緊密的危機,要做到公眾所關心的信息的及時透明,讓公眾感到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安全,比如非典期間公布疫情數據;如果是公眾關切程度比較高的危機,也就是說公眾在自己的生活中比較在意的,要做到提供儘可能詳細的信息,以幫助公眾打消疑慮,比如重大空難事故,都有極為詳細的調查,以重樹公眾對航空的信心。
第三步是醫治內傷。一般我們在處理危機時,很容易忽視危機對企業內部的影響。要知道,我們如果公開隱瞞或者開脫責任,就是在企業內部縱容引起危機的錯誤行為,放任危機的再度發生。最終,企業賴以生存的價值觀會崩潰,企業也會一步步走向滅亡!所以,危機發生後,內部一定要明確責任,嚴肅處理!決不能姑息養奸,以致遺患無窮!
第二、處理醜聞,只需遵循一個原則,不傷害公眾。
醜聞與危機的不同,在於有沒有傷害公眾。根據社會心理學研究,人們只有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影響的時候,才會對傷害自己的人和事進行關注,並進行較為理性的思考,進而調整自己的態度。否則,人們只會關注自己感興趣、以及自己認同的部分,其態度會發生極化——喜歡的更喜歡、討厭的更討厭。
所以,危機會導致公眾對你的態度發生變化——有可能變好、也有可能變壞,而醜聞則只會強化公眾對你原有的態度——喜歡你的更喜歡、討厭你的更討厭。
因此,只要在處理醜聞是不傷害公眾,就會提升喜歡你的那部分公眾對你的忠誠度!
第三、處理事故,需遵循兩個原則:按規則來,避免爭議。
這裡的規則,是指雙方都共同認可的行為約定,而不是企業單方面的規定。發生任何事故,都需要按照大家事先都認可的規則來處理,以避免事故的拖延和升級。
處理事故如果發生爭議,就有可能被媒體和公眾所關注,升級為危機,造成更大的影響。所以要儘可能避免爭議。
唯有至誠才能破至偽——曾文正公
1、平時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機預警機制與危機解決方案。
2、網路時代加快了負面擴散速度,所以在危機伊始必須預估一下目前的擴散程度及未來的影響範圍。(可以避免過度公關) 3、要第一時間做出回應,但要注意以下幾點(具體操作視具體事件不可一概而論): a)避免說不痛不癢的話,不能模稜兩可,要對錯分明,如果真的沒有在第一時間掌握事態,那也要給出一個明確的態度。 b)避免過度反應,否則會人為的擴大危機,尤其對於蓄謀已久的攻擊尤為如此。 危機公關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每個環節的銜接都很重要,整個公關過程要一氣呵成不能脫節,所以應對危機的預案和危機監測體系尤其重要,危機爆發時,主動公關要遠好於被動應對。如果你願意聽理論,你可以聽到一對無法實施的原則,我現在都可以給你編幾個5S,7C, 8Z 危機處理法。個人覺得這事停留在這個層面,顯然是紙上談兵,未洞悉真諦啊。
說幾個簡單的小例子,都是實際遇到的案例,就知道上面說的這幾套理論,基本沒發揮什麼作用。
事件1:某知名域名伺服器突然宕機,導致該以域名註冊的網站突然不能訪問,包括大家熟知的某浪,都出現了大概2小時的不能訪問。這件事情直接的責任方是這個域名服務商。平時高調的宣傳自己的伺服器在全球有多少多少個備份,自己的帶寬達到多少多少,防宕機能力如何如何。結果一下子被幹掉了。
實際處理中,除了承認了宕機的事實,展現了承擔責任,面對事實的形象之後,一切對外消息全部暫時封止——不表態,不闢謠,不撤稿。——但是時刻監測著輿論的變化。
這個看似簡單粗暴的舉動背後,確有很多的思考和分析:
1、內部初步分析結果,這次宕機來源於一次不明意圖的攻擊(技術術語就不跟大家解釋了)。現在做任何承諾或者安撫情緒,都不能保證不出現再次宕機。說任何話,都有可能是自己打臉。所以說錯不如不說。
2、對輿論初步監測結果顯示,大部分網民,限於自身知識領域,能意識到問題的責任方是這家域名伺服器的人,比例並不高,大部分人的打不開網頁的直接反應時,這家網站有問題。這等於幫這家運營商分散了被指責的火力,如果你高調出來表態,等於高喊」向我開炮「!
3、對於少數,對技術背景有所了解的人群,通過短期的輿論收集和分析(這個系統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是智能分析的),這部分人群中,居然自己形成了一個自圓其說的觀點——」他們傾向於認為,這次小規模的故障,是國家相關部門高層授意的一次部署。「(鑒於我們國家對於網路的管制,這個觀點的產生也並不奇怪)。鑒於此,這個觀點等於又幫我們消除了一部分指責。我們不出來表態,讓這個觀點自然發酵,具有某種正面作用。
4、研究發現,知名互聯網公司Twitter 在發展初期,也曾經頻繁的出現宕機現象,國際同行(也是域名運營商)也曾經出現過短暫宕機的情況。這裡的處理方法值得玩味(我們就是在事發當時玩味出來的):
a、Twitter的方式,有點轉危為機的意思,他們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因為我們發展的實在太快,太多人用我們的服務,儘管我們在迅速的提升帶寬,但還是偶爾難免。 b、另外一個國際同行的做法,則是在事發後選擇了靜默。這個靜默背後的邏輯是——如果你家的電腦偶爾死機一次,你會激動的滿世界嚷嚷,這個牌子的電腦爛死啦,簡直沒法要了么?估計你只會覺得自己操作不當,在所難免吧。這個域名宕機的事件,其實很容易讓公眾產生這種心裡趨勢,這麼多網站呢,偶爾(這類事故,大概是近2~3年第一次出現)宕機一次,也就2小時,沒啥大不了的。這不是常事么。綜合考慮,我們決定採取方案b,讓這種事情消散於一個大家樂於相信的事實。已展開就寫多了。
當然以上的考慮和分析大概發生在事發後的半天之內。之後,我們查明了事情的真相,同時也真的有國家相關部門介入詢問(事實證明,這不是什麼高層授意的調整。)我們對外的姿態和信息也進行了相應的微調。這裡就不再一一復原。以上的部分,只是比較真實的複述了一個危機背後的思考的小片段。危機是捉摸不定的,危機發生後的態勢和環境也是千變萬化的,拘泥於一個套路化的5S,7C,8Z 理論,顯然遠遠不夠。事實2,事實3也就不展開寫了。以上的例子,意思已經表達清楚了。
好多危機的背後都涉及都利益的博弈,那真是有意思:示例一:為了解除某企業危機,要冒充警察給造謠者打電話,約出來見面談條件。示例二:一個行業的兩個發展方向之間互相角力,都要爭取政策的偏向,結果我所在的一方被對手造謠,對手一份隱瞞了部分真像的報告直接遞到時任總理辦公桌上。我們為了解釋清真想,還要再內參上發力。具體的真實的情況,變化無窮,同時也很容易觸碰底線。
最後說一點,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危機,還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你出軌了,在真誠的溝通也無法掩飾你的錯誤。推薦一篇羅胖子的文章,說的是乾貨:羅振宇論危機公關2
今天參加了一場突發危機應急處理的培訓,受益匪淺,這個培訓是加起來一共有6個小時,這一天中,不斷地在思考與接納,我願意把這個過程分享給大家。
- 一、姿態決定事態
首先,談到突發危機應急處理,應該怎麼去認識它呢?生活工作中的突發危機太多了,猛不防就是一個,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事情。某城市一個城管隊長在一次執法中沒收了一個小販的日常經營物品,這個小販本來是要靠這個來養活一家人的,你沒收了我的糊口工具,當然不會善罷甘休,幾次三番去派出所找這個隊長要東西。隊長態度堅決,堅決不給,後來發展成了不耐煩。有一次,小販找來記者一起去派出所要個說法。小販明知沒有理,一見到這個隊長馬上就跪在地上抱住了人家大腿,隊長很顯然沒把這個事當回事啊,當時還戴著墨鏡,竟然還抽起了煙。一副目空一切的樣子,恰好這一切被前來的記者看到並拍了下來。回去經媒體一發酵,你說,群眾們看到覺得到底是誰之過錯。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那是因為大家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但是,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其實,這位隊長平時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領導,但是就因為這樣一個畫面被記了下來,他之後的處境是怎樣可能大家已經想到了,停職,鬱郁不得志······
妥當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如果這個隊長在處理這個事情上將姿態放低些,將小販當成座上賓,一來,這樣的待遇小販也有不好意思的時候,二來,媒體也會站在你的身邊。事情的發展也許就是另一個樣子了。
我們來看一個正面的例子,某天清早,香港的一個警察給一個違章車開罰單,開車的兩夫婦不停地催促對方且一直辱罵該警察。小夥子不僅沒有惱火罵回去還一直態度和善。後面這段視頻被放到網上,看到的人自然都覺得兩公婆太過分,一致要求這兩人向該警察道歉···
突發危機出現,就看你怎麼處理,在對待對方時,多一些人性的光輝,放低自己的姿態,你的姿態就決定了事態!
- 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利,加之以法
當突發危機出現,你的態度就是動之以情,我們解決問題無非就是從情理法三個維度出發。
說我知道的一個事情,某大型遊樂園在一次活動中做了一個搖動旗杆的遊戲,因為該遊戲獎金大,又沒有什麼難度,所以參與的人還挺多,一個遊客在該遊戲攤位旁看熱鬧,好巧不巧,可能是旗杆給人搖太多次了,就在這時斷掉了。玩遊戲的人沒怎麼著,這個遊客就被砸到了,砸到的是眼睛旁邊,馬上就流血了,該遊樂園處理突發危機事件很有經驗。馬上請來自己的醫療隊做簡單的包紮後就送到了最近的專業醫院。經醫生檢查也沒什麼事,縫了幾針。該遊客從醫院回來就鬧到了景區辦公室,說自己頭也暈眼也花什麼的,還要求索賠10萬塊。就賴在辦公室不走了,園區經理將該遊客家屬奉為座上賓,了解家屬的心情,還給了一些錢說回去買點什麼營養品補補。遊客還是沒完沒了,夜深了也不回去,這時,遊樂園的經理在和警察溝通後,將這件事從法律角度給遊客和家屬說了下。聽完發現在這樣鬧下去也沒什麼好處,就一同回家去了。
在處理突發危機事件事,我們要面對的人是形形色色,掌握好這幾個方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利,加之以法,在突發危機事件中始終要讓自己掌握主動權。
- 三、速度、態度、透明度
出現了突發危機,我們不僅要面對當事人,還有媒體和輿論導向要關注這些。往往在事情發生後我們對公司或對外會做一份事態說明。如何做好這些,也是一個技術活。
在處理突發危機時,要在24小時內就做出說明,態度不要強硬。將事件說清楚,但是不必要的細節可以不要出現,以免給自己造成搶救大出血病人的感覺,出現堵不完的窟窿。
- 四、隔離、安撫、善後
一些企業往往會面臨這樣的情況,因為誤會或疏漏導致客戶投訴,還請來記者一起鬧上門。既然記者都來了,肯定是不搞定不罷休。仗著有記者在,客戶可能會大吵大鬧。同來的記者可能還不停地拍照和錄像。若是發生在公司的店面或前台,這種情況都會影響到現場的其他客戶。這時,就要帶投訴的客戶隔離,也請不要讓記者在場,然後傾聽對方的訴求。明確了問題後就要給出解決方案,讓對方可以滿意的回去。
上面從認識突發危機事件和處理危機時間的不同方面做了解答。更重要的是,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在平時的生活中就要未雨綢繆,注重安全問題與提高警惕。往往的,那些仁心寬厚、冷靜的人在處理危機事件時更容易讓人心服口服,無論何時,要提高自己的涵養。對待媒體也是,不要等出了事人家上門來採訪了慌了手腳,企業在平時就要保持好與媒體的關係,現在年底了,送送禮物啊,請大家吃個飯啊什麼的,不要以為在關係上只需要對追求的人上心就萬事大吉了。
以上,若有侵權,馬上刪除
要補充下,介紹今天參與的培訓講師,講的真的很棒,PPT頁面一天講下來只有一頁:「突發危機事件處理」,中間講了很多實實在在地事情,偶爾會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也不會讓人反感,我今天本來是抱著如果沒什麼吸引力我馬上撤的想法,結果一天完完整整聽下來,不斷地思考與接納讓我受益良多。深深覺得,我前面參加過的各種培訓都是什麼鬼!
講師:林景新博士,華南危機管理研究院法人代表、副院長。現任中山大學公共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中山大學管理學院MBA教授。
1、先下手為強
很多事情,你拖久了,有心人加油添醋,就給你很大的麻煩,不如自己先加油添醋散發「小道消息」,引導輿論。
如明星交通肇事,肯定是負面新聞,除了常規的認錯道歉之外,如果此時有一個「第三人」站出來說是因為朋友生病去探病著急才闖了紅燈,雖然在事實層面沒有任何影響,但是輿論上得到諒解的可能性就大很多,如果發生了車禍經紀公司就能聯繫媒體散發「xx明星探病途中再發車禍」之類的新聞,輿論壓力就會小很多。
2、別人都是圓鏡子,你是碎鏡子,那就把別人的鏡子也打碎。
公司產品出了問題,道歉認錯整改這不叫危機公關,這隻能是正常操作。如果此時突然出現一片報道,曆數各大廠商產品問題,然後發出「國貨還能買嗎」或者「xx行業偷工減料是否潛規則」之類的質疑,是不是問題公司的壓力就小很多了?我認錯,然後大家屁股都不幹凈,消費者就不會刻意抵制你的產品了。
3、盡量道歉不認錯,必須認錯也只能認「管理不嚴」「交友不慎」之類實際上是甩鍋的錯,絕不能認「偷工減料」「不懂法」之類無處甩鍋的錯,大企業,大明星的認錯是很嚴重的,但是不知名供應商、員工和某個圈外好友的認錯是無關緊要的,產品出了質量問題,正確做法是拿供應商和開刀,「列入供應商黑名單」,開除和供應商勾結的員工,而絕不能傻乎乎的「認識到公司為了利潤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錯誤保證再不犯錯」。大 明星酒後打人,一定要有一個圈外人出來認錯「都是我灌他酒我酒後主動挑釁別人的」,這個明星認錯也不能認「我不應該酗酒打人」而要認「沒能拒絕情面酒,面對糾紛沒能保持冷靜報警」的錯。
很多。
所以,危機發生後,內部一定要明確責任,嚴肅處理!決不能姑息養奸,以致遺患無窮!
危機突發後,適用5S原則,這是指危機發生後為解決危機所採用的5大原則,包括承擔責任原則(shouldering the matter)、真誠溝通原則(sincerity)、速度第一原則(speed)、系統運行原則(system)、權威證實原則(standard)。
這裡面的原則如果具體分解並應用在危機事件中,應該做好下面幾件事情:第一,要儘快確認危機事件發言人,以最快的速度反應。第二,如果有問題,首先是誠懇認錯,(承諾)堅決改正。這種情況適用於確實存在事實問題時。第三,承認有問題,但指出報道有偏頗,力圖撥亂反正。比如這是個例,是偶然;或者時間上已經不適用,例如產品問題確實有,但那是幾個月前的版本了,早更新過;如果是行業通病的,可以對此進一步詳細說明。第四,在外部則要抓緊時間面對核心媒體群,取得核心媒體群的大多數聲音支持;第一時間找到第三方權威證詞;聯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媒體、合作夥伴、政府、協會、上下遊資源、專家、意見領袖,緩解甚至消除質疑和攻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