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幾年孔子那麼火?
如果說這是小康後的中國偉大復興的一部分的話,但道家、法家、佛家和其他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文學受到的官方和民間關注都不及孔子和儒家。
這個問題,前面已經回答的挺好。孔子熱的出現,發端於民間(包括部分學者),官方一方面對內持默許態度,另一方面也將其視為外宣符號——這方面,中國可以利用的資源確實不多。
稍微擴展的談下,從我個人角度最關心的是:如果(僅是如果)孔子和儒學在民間進一步趨熱,官方是否會考慮將其中的部分元素融入官方的意識形態中。也就是說,合流。
當然,從現在的情況看,還沒有這方面的苗頭。官方力推的孔子學院與儒學間沒有半點聯繫。每年文化部參與的祭孔大典也都流於形式,被邀請者主要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外國政要和駐華使節。從官方態度看,對孔子符號的挖掘利用,尚呈外熱內冷的局面。 在國內,儘管多所大學開辦儒學、國學課程,但還基本上屬於從極端到正常的回歸,孔子遠沒有或得新的歷史地位。馬克思主義是一級學科,但國學還不是。從意識形態角度講,要將立足於鬥爭的共產主義與儒學拼合,有一定的難度。現在,是有一部分以馬克思主義為研究對象的學者從邊緣地帶在向儒家靠近,比如,寫一些「毛澤東與儒學」、「鄧小平與儒學」之類的文章。但仍屬子說自話,官方從未回應。更甚者,國內學者自己對何為儒學都眾說紛紜,那麼離形成統一的建議向官方提交,並得到回應,也就離得十萬八千里。
不過,另一個可以觀察到角度是,孔子熱與國內民族主義之間的聯繫。我個人的印象是,支持儒學與支持民族主義間有相當的關聯(沒有嚴格的證據)。那麼,當公眾對政治的認可度非常低的時候,官方求助於其他意識形態資源、進一步利用歷史符號來作為國家認同的基礎,就有可能。想想中國歷史的滄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個問題自問自答。問的是:「誰是最可憐的人?」答的是:「孔夫子。」 最先把「可憐」二字送給孔子的是魯迅。他在《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一文中說:「種種的權勢者便用種種的白粉給他來化妝,一直抬到嚇人的高度。但比起後來輸入的釋迦牟尼來,卻實在可憐得很。誠然,每一縣固然都有聖廟即文廟,可是一副寂寞的冷落的樣子,一般的庶民是決不去參拜的,要去,則是佛寺,或者是神廟。若向老百姓們問:孔子是什麼人?他們自然回答是聖人。然而,這不過是權勢者的留聲機。」(《且介亭雜文二集》)被權勢者抬的時候、捧的時候已經「可憐得很」,更不用說被打、被罵、被聲討的時候。 僅著眼於「五四」,說孔夫子是「最倒霉的人」恐怕沒有錯,但是如果著眼於整個20世紀乃至今天,則應當用一個更準確的概念,這就是「最可憐的人」。我所定義「最可憐的人」,是任意被揉捏的人。更具體地說,是被任意宰割、任意定性、任意編排、任意驅使的人。二十世紀著名的思想家以賽亞·柏林批判斯大林的時候說:一個具有嚴酷制度的社會,無論其制度有多麼荒謬,例如要求每個人必須在三點鐘的時候,頭朝下站立,人們都會照樣去做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對斯大林來說,這還不夠。這樣做不能改變社會。斯大林必須把自己的臣民揉成麵糰,之後他可以隨意揉捏。這一「麵糰」意象,最準確地定義和描述了世上最可憐的人。不幸,我們的孔夫子正是這樣的人。可憐這位「先師」,一會兒被捧殺,一會兒被扼殺,一會兒被追殺。揉來捏去,翻手為神,覆手為妖。時而是聖人,時而是罪人;時而是真君子,時而是「巧偽人」;時而是文曲星,時而是「落水狗」;時而是「王者師」,時而是「喪家犬」。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那陣子,只能直呼其名稱他為「孔丘」。跟著孔夫子倒霉的是《論語》與儒學,「半部就可治天下」的《論語》,也像麵糰,一會兒被揉捏成「經典」,一會而被揉捏成「秕糠」(毛澤東詩「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一會兒是「精神鴉片」,一會兒是「心靈雞湯」。 孔夫子的角色被一再揉捏、一再變形之後,其「功能」也變幻無窮。魯迅點破的功能是「敲門磚」。但魯迅看到的是孔子當聖人時的功能,未見到他倒霉而被定為罪人時的功能。在「批林批孔」運動中,他從「至聖先師」變成「反面教員」,其功能也是反面的。先前要當進士得靠他,現在要當戰士也得靠他,誰把孔子批得最狠,誰才是最堅定忠誠的革命戰士。至於他的「徒子徒孫」,則必須反戈一擊,把他作為「落水狗」痛打痛罵,劃清界限,才得以自救。文革後期,孔夫子運交華蓋,成了頭號階級敵人,與反黨叛國集團頭目林彪齊名。這回與五四不同,五四時只是一群知識分子寫寫文章,這次批孔則是全黨共誅之,全國共討之,動用了整個強大的國家機器。弄得史學家們也手忙腳亂,立即著手把「以階級鬥爭為綱」的《中國通史》改為「以儒法鬥爭為綱」的通史新版。這個時候,中國文化翻開了最滑稽也是最黑暗的一頁。 沒想到三十年後,孔夫子又是一條好漢,孔老二又變成了孔老大和孔老爺子。他再次成為「摩登聖人」(魯迅語)。這一回,孔夫子是真摩登,電台、電視台、電腦網路,從裡到外,轟轟烈烈。古代的手段也沒閑著,立廟、燒香、拜祭全都洶湧而至。這次重新摩登,差不多又是把孔子當麵糰,不同的是二十年前那一回把他踩下了地,這回則是棒上了天。揉捏時麵糰里放了不少發酵劑,於是格外膨脹,不僅《論語》被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且孔子也變成超蘇格拉底、超耶穌的第一大聖,什麼先進文化都在他身上。 孔子被揉捏,首先是權勢者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或棒或壓或打或拉,但大眾與知識人也有責任。什麼是大眾?大眾就是今天需要你的時候,把你棒為偶像,不需要你的時候,則把你踩在腳下。一切均以現時利益為轉移。魯迅說中國人對待宗教的態度是利用即「吃教」。對孔子也是食慾大於敬意。都是用口,講孔子和吃孔子界線常常分不清楚。當今吃孔子的方法很多,吃法不同,有的是小吃,有的是大吃,有時是單個吃,有時是集體吃,有時是熱炒吃,有時是泡湯吃。總之,孔子雖然重新摩登起來,卻仍然很可憐:八十年前五四運動時,他被視為「吃人」文化的總代表,現在變成「被吃」文化的總代表。 說了這麼多,不是說孔子有問題,而是說對待孔子有問題。孔子確實是個巨大的思想存在,確實值得我們充分尊重、敬重。但是,二十世紀以來,問題恰恰出在不是真尊敬、真敬重,或者說,恰恰是不給孔子應有的尊嚴。余英時先生說,對待孔子和儒家經典,應當冷讀,不應熱炒,便是應當坐下來以嚴肅冷靜的態度,把孔子以及儒學當作一個豐富、複雜的巨大思想存在,充分尊重,認真研究。在此前提下,再進入思想體系的內里,把握其深層內涵,這樣倒可以還原一個可敬的孔子形象。
- 想學人家輸出文化,可是被毀掉的東西太多了,翻吧翻吧找不出什麼值得說道的成形東西出來,只好祭出孔子。
- 道法自然,道家是收斂的、封閉的、自我的價值觀,不好包裝。儘管 Taoism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西方社會滲透最深(相對而言)的文化產品。
- 儒學後世諸多流派中,蘊藏了帝王學、識人術等糟粕,適合在價值觀混亂的今天用於指導個人思想,消除尊上、尊皇等奴隸姿態對個人心智成長的困擾。
- 老一批民營企業家富有起來後,由於他們成長於價值觀完全扭曲、社會規範徹底失效、政權制度混亂不堪的年代,在今天的社會需要找到一個心靈慰藉之所。事實上,信佛、信基督、信道的人也在與日俱增,否則就不會有南懷瑾、李一的流行了。
- 由於宗教信仰是不鼓勵的,因此國學大行其道,主要是為了解決信仰問題。而國學中,道家懂的人不多,「Made in China」的禪宗對大多數人來說跟道家差不多神秘(事實上,禪宗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道家理念的滲透之後產生的)。談儒學,容易,比較好上手,也有現成的經典子集可以摘抄借用。《道德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多晦澀難懂啊,哪有《大學》《中庸》那麼通俗易用。
我的答案是火什麼自卑什麼。
80年代張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國心》唱得那麼多人熱淚盈眶,歌曲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大群穿著白皮鞋白西服的華裔,站在美國的西太平洋沿岸,眼巴巴地望著太平洋這邊的中國,不是個歸心似箭,怎麼的也得是個狐死首丘。但是,很明顯,當時的中國,和美國比和歐洲比,經濟上不如、政治上不如、文化上也不如,於是,有能力出去的都出去了,沒能力出去的也只能寄希望當美國人他爹。所以,在那麼一個民族自尊心普遍低潮的情況下,需要這麼一首口號意淫式的歌曲。
如果不能勃起,玩玩《尾行》,確實也不錯。
儒學也是這樣,即便從改革開放算起,中國在思想技術領域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經濟學是拿來的,政治學是拿來的,法學也是拿來的,等等。google是人家的,facebook是人家的,twitter是人家的,就連quora也是人家先想到的。倒不是說拿來不好,我認為的是,拿來就認真地拿,不要偷工減料,不要設置人為的障礙,不要用具體國情來強姦普世價值或者技術。拿來並不可恥,但是有些人總認為用人家的就是可恥的,要自給自足才值得驕傲。但是現實是不能自給自足,於是,「我祖上也曾闊過」這種想法誕生了。
既然現在不闊了,那祖上總闊過吧,孔老夫子的思想,曾讓我們祖上闊了兩千年,於是,拿出這種隔夜冷飯,去撫摸、去讚美、去膜拜,只為了那麼一點無厘頭的自卑心理!
而即便是這個他們用來裝點門面的孔子,也不過是被那些幫閑文人裝點過了的孔子,屬於二手貨!本人並不反對作為學術研究的儒學,但是反對為了信仰而存在的儒學。作為學術研究的儒學,那是在求真;而作為信仰而存在的儒學,說的不好聽點,傳銷而已。二道販子們販賣的不過就是孔老夫子和他的七十二傑出下線以及三千非傑出下線的故事,當然,故事還會演繹到下線的下線的下線,至於再後面,請安利從業人員解答。
今天的儒學,不過一商品而已,客戶有這個需求(自卑),所以有商家製造了這麼個產品,告訴你,你被強拆了么?你不平靜么?你應該訴諸自己的內心。你被春運了么?你被3Q了么?你還是應該訴諸自己的內心。雖然這個開源產品的原版並不滿足客戶的需求,但是商家自會進行修改、再閉源,削儒適客——河蟹啊!火了幾千年,謝謝。
看到這個問題, 我替孔子感到被侮辱。題主真是沒見過孔子火的時候。——任何一個時候,哪怕是文革,孔子被了解的程度都比現在多。因為那時候還有一幫解放前受過教育的人活著。
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場虛火罷了。我就不信,靠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能解決得了假貨橫行天下,食品可以安全了?靠三從四德,能讓女人再次附屬於男人?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能滅了互聯網?要追問下去,可就太多了。
可惜的是,多元化的取向及商業文化的興盛,主要應靠在這種狀態下產生的新的價值觀和規則去解決。當然也不妨藉助點舊的好的東西,中國人畢竟是這麼走過來的,但試圖返新為舊,沒多大用處,結果還是,你說你的,我該幹嘛幹嘛去。不過是讓一幫醉心於之乎者也所謂不言利的遺老們,火了一把掙了一把罷了。
祭出孔子之類,不過是反映了我們對當下文化的不自信罷了,就去唱一曲世上舊人永遠勝新人之歌吧。畢竟」我祖上也曾闊過「。
@楊沁雨說得尖銳:「作為學術研究的儒學,那是在求真;而作為信仰而存在的儒學,說的不好聽點,傳銷而已。」
不否認孔子及儒學中,有一部分精華,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幼,以及人之幼之類,在人的基本行為規範等一些方面,確實有一些好的東西。
但同時也應看到,他們那套東西,為什麼會被歷代專制統治者頂禮膜拜,並被不斷完善,是因為那套東西,是為構建專制統治秩序服務的。就其自圓其說和控制力的程度而言,要遠勝於所謂道家法家等等了。
當今這世上,火的東西多了,如都要去崇拜,怕也顧不過來。畢竟,在廣州的市面上,還曾經出現過「學雷鋒,商品大甩賣」之類的盛景,背地裡不過是要多掙錢。崇高的和世俗的,是可以如此組合在一起的,由他去吧。
直接原因是《百家講壇》featuring 于丹。
-是對外輸出文化的時候了
-法律和宗教不好談,儒家總是可以的
-孔子學院有組織,有規模,更有經費-祭孔大典,有助於國共合作-當年辱罵孔老二,各界人士的內疚-道家和法家可能會誘發一些社會不穩定因素,佛家又是外來的和尚,相對而言,數千年的中國歷史證明,儒家值得擁有美國聯邦法院門楣上的三位立法者從左至右是:孔子,摩西,梭倫。代表了:教育,宗教,法律。美國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舉為十大思想家之首。據統計,《論語》在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名著中,被翻譯的語種數量居第二位。著名的漢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推測:「早在公元2世紀,關於儒家的一些傳說似乎已傳入歐洲。」
義大利利瑪竇:穿儒服,戴儒冠,自稱儒者
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所著的《馬可·波羅行記》中盛讚東方之富庶,文明之昌盛,為西方人打開了一扇令人嚮往的東方窗戶。
1582年,利瑪竇來華。據清人張爾岐《蒿庵閑話》記載:瑪竇初至廣,下舶,首袒肩,人以為西僧,引至佛寺,搖首不肯拜,譯言我儒也。遂僦館延師讀儒書,未一二年,四書五經皆通大義,乃入朝京師。 利瑪竇還在中國儒生瞿太素的建議下,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自1594年起,他穿起儒服,戴起儒冠,並自稱儒者,時人黃景說他「儼然大儒風格」。1594年,利瑪竇出版了《四書》的拉丁文譯本,這是儒家經典最早被譯成西方文字。由於利瑪竇在溝通中西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獲得了不少雅號,諸如溝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博學西儒、西方漢學的先驅、歐洲漢學的開山鼻祖等,而最著名的一個雅號則是:基督教的孔夫子。法國伏爾泰:「東方找到一位智者」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紀的法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對中世紀神學統治下的法國,乃至整個歐洲,都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在18世紀的法國,中國受到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視,人們爭相了解和談論中國、研究中國。
百科全書派領袖霍爾巴赫反對法國和歐洲野蠻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認為「在中國,理性對於君主的權力,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建立於真理之永久基礎上的聖人孔子的道德,卻能使中國的征服者,亦為其所征服」。征服者雖可毀壞田園村莊,「可是聖人孔子的道德,卻能抵抗此狂風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蠻征服者對此亦須保持尊敬,而以之為政府施政的目標」。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在《哲學辭典》中,他列舉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後寫道:「東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餘年便教導人們如何幸福地生活。」 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為佳話。他寫道:「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的權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線則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國萊布尼茨:熱烈地讚美儒學
萊布尼茨是第一個承認中國文化對西方作出重大貢獻的西方學者。他研究過中國的《易經》,他發現:如果以陰爻代表0,以陽爻代表1,那麼《易經》圖像從0到64正好為二進位的連續數列,這與他自己1678年發明的二元算術完全一致。據此,萊布尼茨深信中國哲學具有充足的科學根據。所以他熱烈地讚美儒學,甚至公然宣稱在道德和政治方面,中國人優於歐洲人。
他斥責那些在中國傳統思想面前夜郎自大的歐洲學者:「我們這些後來者,剛剛脫離了野蠻狀態就想譴責一種古老的學說,理由只是因為這種學說似乎首先和我們普通的經院哲學的概念不相符,這真是狂妄至極!」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的重視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一位名叫五來欣造的日本學者認為:「儒教不僅使萊布尼茨蒙受了影響,也使德意志蒙受了影響。」英國李約瑟:「孔子是『無冕皇帝』」
庄士敦,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英語教師,他認為:「中國政教文化基於孔教……外教無論如何優美,亦不可與孔教並峙於中國。」「四書五經之於中國教育,猶希臘、拉丁文之於英國教育,所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須臾離者也。」
李約瑟認為孔子學說並不局限於人文科學領域,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有巨大成就。他認為:「在曆法領域中,數學在社會上屬於正統的儒家知識的範疇。」他發現:「在歷史上,不定分析被稱為『大衍術』,這是從《易經》中一個難解的陳述句『大衍之數五十』得來的。」儒家思想長期統治中國,李約瑟認為是由於「秦建立了郡縣制,一直延續下來。這許多郡縣的管理工作要求大大發展官僚政治,因而對行政官吏的需要便為儒家從此長期把持中國的社會創造了條件……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孔子才當上了全中國的『無冕皇帝』」。
美國愛默生:「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表示「對於這位東方聖人極為景仰」,並經常稱引孔子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詩人龐德曾經譯過孔子的《論語》。他晚年居留羅馬,記者採訪他,看見「房中最醒目的是兩隻手提箱和三本書:《詩章》、《論語》和羅賓遜版的《喬叟》」。龐德對記者說:「只有音樂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韻律與張力交互為用的宇宙。」談到語言和政府的關係,龐德說:「壞語言勢必造成壞政府,而好語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有一個方面是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在上位者表現為仁,在下位者要表現出忠與孝,為人來義與信,修身要智信節勇和,這都是很好的思想。
但是,歸根到底,儒家的核心是「禮」字,所謂「禮」,並非「禮節」與「禮儀」的禮,而是尊卑次序的禮。一直很火,因為被關注才更火了。
中央要集權,這可是個好東西。
一是執政合法性的需要。必須在文化上尋根,才能代表民族,讓中國人普遍接受現政權;
二是社會現實的需要。因為現在社會沒文化,沒傳統,就要倡導一下,共產主義沒人信了,就信民族崛起。民族崛起得有個傳統文化圖騰讓人民產生向心力。
三是統戰的需要。你跟海外華人講啥呢?當然講傳統文化好過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吧。四是對外擴大影響力的需要。現在國際上也不興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了,你拿這個意識形態在外面混,吃不開,還有反作用。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兩千年的儒家人文傳統,這個對中國國際形象有幫助。我們信奉儒家,尊師樂道,敦親睦鄰,和平崛起嘛!這個問題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和另外一個問題恰恰相反
儒家思想的影響力為何越來越小?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43954首先我認為」孔子火「是不成立的,因為孔子本身是一個悲劇英雄,在西周他宣揚的東西已經過時了幾百年了,他也因此落到了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地步。而如今我們尊崇的更多是一種成功哲學。所以如今即使火了,也應該說是「儒學」,而不是孔子。畢竟如今並沒有聽說崇拜孔子的人。
如果說儒家火了,這也不成立。思想有適宜他生長的土壤,而如今這個土壤並不適合儒家。現在你還守孝三年,老闆不會把你當孝子貢起,而會直接炒你魷魚。而所謂的新儒家我也不看好,試圖強行用現代西方的觀念論證傳統的儒學,既是一種不自信,又是不可能的。有答案說是 @卡卡
因為很多人分不清「儒」和「懦」
呵呵,拜託各位先分清「孔子」和「儒家」。不要一看到「偉大復興」就像碰了G點似的,馬克思啊,奴才啊,維穩啊,三從四德啊便像啥似的噴流而出。為啥?因為這個問題問的是「為什麼近幾年孔子那麼火?」孔子和儒家當然有關係,但是不能劃等號。要批判,請先區分,哪些是孔子的,哪些是後來人硬加的!否則,不但不全面(你忽略了孔子本身,只看到了儒家),而且不公平(你把後來儒家的賬都算到了早就去見周文王了的孔子頭上)。
就像如果我問「為什麼近幾年黃繼新那麼火?」
你說「知乎上都是些小資、民科、搞營銷的,因為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們生活水平高了,基本需求滿足的情況下,可不就要『自我實(zhuang)現(bi)』了嗎?知乎正好滿足了他們爆照約炮、科普裝叉、營銷忽悠大眾的需求。」
首先,知乎是你說的這樣嗎?你說,我感覺是啊!我說,你上過幾天知乎就感覺是了?你看過多少孔子的東西就跟這批判呢?
再說,就算知乎是那樣,就能推出黃繼新因此而火?人家上過《非誠勿擾》,個人魅力大著呢,你只是不知道而已!孔子之火,國家需要是一部分,大眾需要也是一部分,最關鍵的還是孔子的思想是有價值的!價值是什麼,自己去看吧!每個朝代到這個時候孔子都會火。天下打完了,國家也穩定了,人民有錢了,該培養忠心的臣子們了。這就是所謂的「倉廩實而知禮節」。
孔子的理論核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對政權的忠誠。
尊孔,是一種歷史循環。打江山時,批孔;保江山時,尊孔。
按照M君的說法:如果 *** 也到了自己沒法統治或者遇到難處了,也要把孔子請回來,說明你也快完了復興儒家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死抱著封建不放的,維護統治的,他們的「儒學」其實並不是孔子本人的主張,而是以前那些統治階層歪曲後的儒學,另一種是出於自身對儒學的理解,非常贊同儒家的主張,這種才是真正的儒學。例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歪曲後的解釋就是如上幾位說的,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君主要恪守君主的規矩,臣子要恪守臣子的規矩,按儒家的思想,如果國君當的不稱職,臣子也沒有忠於他的責任的,同樣「父父子子」也是這個意思,雖然大眾說儒家的核心是「仁」,但我認為儒家的核心是秩序,儒家除了倡導人們遵守規矩,還倡導以禮儀和仁愛之心約束自己的行為,其實就是為了保護社會的正常秩序,這和其春秋戰國時期的產生背景是一致的,而儒家作為一個面向社會提出的學說,自然適合普遍大眾的學習。
孔子的學說是用來幹嘛的?維穩。
推薦閱讀:
※現在北京天津一帶,還健在的單弦、岔曲的名家有誰?代表作品是什麼?
※為什麼中國不再是「禮儀之邦」?
※中國文化的真面目是為何貌?
※漢服為何曾經消失過?
※花鳥蟲魚、陶器、茶道文化等在現代中國人生活中的地位?